卷三十二
    钦定四库全书
    畿辅通志卷三十二
    田赋
    昔禹则三壤成赋中邦冀州之赋独居上上周官职
    方幽州榖宜三种并州榖宜五种今
    京畿之地正古冀州之域而分之则为幽并者也禹贡
    称厥田惟中中而铚秸米粟独详于甸服汉唐以后
    则漕转以给京师而畿内之粟米无征焉葢地众民
    聚廪禄稍饩储峙宜殷而四方之来食者众也
    圣代龙兴建都立极五百里内拨地以给八旗旗地有给
    有退民地有圏有补代征转解丝分缕析户部及直
    ?布政司勾稽参伍簿籍文移倍繁于他省然自
    列祖以来喣妪覆育生息日繁田功益治今
    皇上御极
    恩被寰宇而
    京畿尤渥巡察劝农之使交驰于道蠲租截漕建仓积
    贮以寛民力以裕民生且
    特简亲王大臣经理疆索治川防辟水田用周官稻人之
    法以稼下地又
    念承平日久旗人多以官给之田私质于土人其力不能
    赎者官为之偿且于旗地画井授田设官敎耕巍巍
    乎度越汉唐而比隆于虞夏殷周郊遂井牧之盛矣
    故备列田赋并详
    功令以志
    圣谟之深逺焉
    三代
    冀州厥土白壤厥田惟中中厥赋上上错 尚书 禹贡 
    汉
    青冀人稠土狭不足相供而幽州内附近郡土旷人
    稀厥田宜稼悉不垦发宜徙贫人不能自业者于寛
    地此亦开草辟土振人之术也 汉崔实 政论 
    前燕
    慕容皝以牧牛给贫家田于苑中公收其八有牛无
    地者亦田苑中公收其七三分入私记室封裕谏之
    文献 通考 
    后魏
    太和八年户増帛三疋粟二石九斗増调外帛满二
    疋所调各随其土所出其司冀等州贡绵绢及丝幽
    平等州皆以麻布充税 魏书食 货志 
    北齐
    天保八年议徙冀定瀛州无田之人于幽州范阳寛
    以处之谓之乐迁 隋书食 货志 
    隋
    开皇十二年诏河北今年田租三分减一兵减半功
    调全免 隋书食 货志 
    自幽镇两镇用兵置南北供用院而行营军十五万
    不能抗两镇万余之众馈运不能给帛粟未至诸军
    或强夺于道葢自建中定两税而物轻钱重民以为
    患至是四十年当时为绢二疋半者为八疋大抵加
    三倍 唐书食 货志 
    唐
    开元时河北不通运州租皆以绢代 文献 通考 
    后唐
    长兴四年五月户部奏棣濮澶邢洺磁魏等州节候
    常早大小麦[麦广]麦豌豆五月十五日起征八月初一
    日纳足正税疋帛钱鞋地头曲蚕盐及诸色折科
    六月五日起征八月二十日纳足幽定镇沧校晚大
    小麦[麦广]麦豌豆六月一日起征八月十五日纳足正
    税疋帛钱鞋地头曲蚕盐及诸色折科六月十日
    起征至八月二十五日纳足 文献 通考 
    宋
    秘书丞孙琳尝往洺州肥乡县与大理寺丞郭谘以
    千歩方田法括定名田其后田京知沧州均无棣田
    岁増赋榖帛之类无隶总千一百五十二旣而或言
    沧州民以为不便诏如旧 文献 通考 
    大中祥符六年吕夷简请免税河北农器 同 上 
    熙宁十年河北路田二十六万九千五百六十顷八
    亩官田九千五百六顷四十八亩见催额九百一十
    五万二千贯石疋两量斤束端内夏税一百三十九
    万三千九百八十三贯石疋两量斤秋税七百七十
    五万八千一百七贯疋石斤束 同 上 
    元丰五年都水使者范文渊奏自大名抵干宁跨十
    五州河徙地凡七十顷乞募人耕植从之先是中书
    言黄河北流今已淤断恩冀下流退皆土田顷亩必
    多深虑权豪横占及旧地主未归乞诏河北转运使
    候朝专差朝臣同司职官同立标识方许受状定租
    给授 同上  
    政和三年河北西路提举常平司奏所在地色极多
    不下百数及其均税不过十等第一等虽出十分之
    税地土肥沃尚以为轻第十等只均一分多是瘠卤
    犹以为重若不入等止以柴蒿之直自钱一百而至
    五百比次十等全不受税旣收入等但可耕之地便
    有一分之税其间下色之地与柴蒿之地不相逺乃
    一例毎亩均税一分乞土色十分之地再分上中下
    三等折畞均数如第十等地毎十畞合折第一等一
    亩受税不改元则上下轻重皆均诏诸路行其法 宋 史 
    食货 志 
    辽
    道宗太康十五年募民耕滦河旷地十年始租又诏
    山前后未纳税户并于密云燕乐两县占田置业入
    税 续文献 通考 
    金
    大定二十一年上谓宰臣曰山东大名等路明安穆
    昆户之民骄纵奢侈不亲稼穑不令家人农作尽令
    汉人佃莳取租而已富家尽服绮纨酒食游宴贫者
    争慕效之欲望家给人足难矣近已禁买奴婢约其
    吉凶之礼当委官阅实户数计口授地必令自耕地
    有余而力不赡者方许佃于人仍禁其农时饮酒 金 史 
    辽人佞佛多以良民田赐诸佛寺分其税一半输之
    寺谓之二税户章宗明昌元年六月北京等各路所
    免二税户凡一千七百余户万三千九百余口 同上  
    元
    太祖时中都田野久荒而兵后无牛可耕乃于卢沟
    桥索军回所驱牛十取其一得数千头分给近县民
    大悦 续文献 通考 
    世祖至元二年张弘范奏免大名租税 十八年唐
    仁祖奏罢正定保定两路钱榖逋负 同上  
    成宗元贞三年罢大名路所献黄河故道田输租 同 上 
    仁宗皇庆六年免大都上都今岁租税 同上  
    顺帝至正二十七年以兵兴免正定冀宁今年田租
    之半 腹里岁入粮数二百二十七万一千四百四
    十九石 同上  
    明
    洪武初田赋总数
    北平田土计五十八万二千四百九十九顷五十一
    畞夏税麦三十五万三千二百八十石绢三万二
    千九百六十二疋秋粮米八十一万七千二百四
    十石 续文献 通考 
    弘治十五年总数
    顺天府官田八百三十五顷五十畞零民田六万七
    千八百八十四顷五十七亩零夏税小麦一万九
    千六百三石四斗三升零人丁丝绵折绢二千一
    百七十五疋一丈六尺零农桑丝折绢一千七百
    六十四疋一丈七尺零秋粮粳稻粟米四万七千
    一百三十四石二斗三升零地亩绵花绒九千四
    百二十六斤一十四两五钱六分零
    永平府官田一百顷六十八畞零民田一万四千七
    百四十三顷八十八畞零夏税大小麦九千九百
    九十六石一斗九升零人丁丝折绢二千五十疋
    一丈零农桑丝折绢二百四十三疋一丈二尺零
    秋粮米二万三千三百五十三石一斗一升零地
    畞绵花绒三百四十五斤一十三两二钱
    保定府官田四百八顷六十二亩零民田三万五千
    一百二十顷八十八亩零夏税小麦一万八千七
    百九十三石八斗二升零人丁丝折绢二千七百
    九十六疋七尺零农桑丝折绢一千六百一十一
    疋九尺零本色丝二百二十四斤一两一钱三分
    秋粮米四万二千九百八十石三斗零地亩绵花
    绒九千五百七十四斤八两五钱六分枣株课米
    一十六石二斗九升
    河间府官田一百二十九顷三十六亩零民田二万
    四千九十一顷三十五亩零夏税小麦一万九千
    八百一石一斗八升零人丁丝并没官地亩折绢
    四千九百二疋二丈六尺零农桑丝折绢八百八
    十九疋七尺零秋粮米四万六千二百八十石六
    斗二升零地亩绵花绒四千六百四十七斤一十
    三两五钱枣株课米三十七石五斗五升
    正定府官田五百一十顷三亩零民田三万八千四
    百七十顷六十一亩零夏税小麦三万四千七百
    三十三石四斗九升零人丁丝折绢八千五百四
    十八疋六尺零农桑丝折绢七千疋一丈七尺零
    秋粮粳粟八万二千三百四十六石九斗六升零
    地亩绵花绒三万五千三十三斤一两四钱八分
    零
    顺德府官田七十九顷二十一亩零民田一万三千
    七百四十三顷三十四亩零夏税小麦一万二千
    五百三十七石八升零人丁丝折绢一千五百四
    十八疋农桑丝折绢三百五十一疋一丈二尺零
    秋粮米三万四百六十一石七升零地亩绵花绒
    五千五斤四两枣株课米一十二石九斗八升零
    广平府官田一百一十六顷八十九亩零民田二万
    一百二十一顷二十五亩零夏税小麦一万七千
    八百四十二石四斗五升零人丁丝折绢二千八
    百八十五疋二丈二尺零农桑丝折绢六百五十
    四疋二丈零秋粮米四万一千四百七十九石六
    斗五升零地亩绵花绒一万四千五百八十四斤
    一十五两八钱一分
    大名府官田五万一千七百三十九顷六十二亩零
    民田二百五十四顷零夏税小麦四万四千九十
    六石三斗五升零人丁丝折绢六千八百二十八
    疋一丈四尺零农桑丝折绢八百十疋二丈七尺
    零钞九贯二百七十五文秋粮米一十万三千八
    十石七斗二升零地亩绵花绒二万五千一百二
    十五斤六两六钱四分枣株课米二千一百十一
    石五斗二升
    隆庆州民田一千五十九顷四十二亩零夏税小麦
    一千七百一十三石七斗五升零秋粮米三千九
    百三十七石四升零
    保安州民田三百四顷五十七亩零夏税小麦四百
    八石二斗九升零秋粮米一千五十三石二斗六
    升零 已上详续 文献通考 
    万厯六年实丈田数
    顺天府九万九千五百八十二顷九十九亩零
    永平府一万八千三百三十九顷四十六亩零
    保定府九万七千九十五顷五十亩零
    河间府八万二千八百七十二顷一十九亩零
    正定府一十万二千六百七十五顷六亩零
    顺德府一万四千二百四顷四亩零
    广平府二万二百三十八顷三十八亩零
    大名府五万六千一百九十六顷六十亩零
    延庆州一千五十九顷四十二亩零
    保安州三百四顷七十二亩零 已上详续 文献通考 
    太祖立国之初检核天下官民田土征收税粮具有
    定额乃令山东河南地方额外荒土征收任力开垦
    永不起科至宣宗又令北直隶地方比照太祖山东
    河南事例民间新开荒田不问多寡永不起科至正
    统六年则令北直隶开垦荒田从轻起科实于祖法
    畧有背戾至景帝寻亦追复洪武旧例再不许额外丈
    量起科至今所当遵行所以然者葢缘北方地土平
    夷广衍中间大半泻卤瘠薄之地葭苇沮洳之场且
    地形率多洼下一遇数日之雨即成淹没不必霖雨
    之久辄有害稼之苦列圣葢有见于此故有永不起
    科之例又有不许额外丈量之禁是以北方人民虽
    有水潦灾伤犹得随处耕垦以幇取粮差不致坐窘
    衣食夫何近年以来权幸亲昵之臣不知民间疾苦
    不知祖宗制度妄听奸民投献辄自违例奏请将畿
    甸州县人民奉例开垦永业指为无粮地土一槪夺
    为己有由是公私荘田踰乡跨邑小民恒产岁朘月
    削至于本等原额征粮养马产盐八站之地一例混
    夺权势横行何所控诉产业旣失税粮犹存徭役苦
    于并充粮草困于重出饥寒愁苦日益无聊展转流
    亡靡所底止 明给事中 夏言疏 


用手机扫一下二维码,在手机上阅读或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图书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