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十五
    钦定四库全书
    畿辅通志卷四十五
    河渠
    尚书禹贡一篇纪夏后行水之功司马迁因之为河
    渠书班固继之志沟洫皆载一代疏排之绩非如桑
    钦水经备叙川渎源委也我
    国家奠鼎燕京负崇山而襟沧海百川辐辏赴壑朝宗
    其间顺逆通塞动闗生民利病
    圣祖仁皇帝临御六十余载地平天成而于畿甸河道堤防
    尤勤
    睿虑
    廵行指授为斯民图万世之安我
    皇上继志缵功大兴水利
    特颁内府金钱数百万
    命贤王董其事修浚兼施节宣备至以故水润土甘年丰
    人乐同符禹绩非汉唐以来塞筑补苴之能事也宜
    为后世法程故于诸川之外特详志焉
    渤海 在天津县东南一百二十里明统志东连辽
    海西抵直沽按直沽即今大沽口河流入海处也
    两岸壁陡一阈中横土人谓之海门潮汐所至北
    抵杨村南抵程官屯西过王庆坨率二百余里皆
    淡水也咸潮抵海门而止无坌入者若天设之以
    限内外斯亦竒矣
    海河 南北运淀河之会流也自天津东北三岔口
    迄大沽口长一百二十里涘广崖深奔流湍驶潮
    汐迎之则逆行而上禹贡所谓逆河是也每伏秋
    之交二运并涨淀水争趍骈注于三岔一口而强
    潮抵牾洄漩不下倒漾横流上游堤岸田庐皆受
    其浸所谓尾闾不畅胷腹俱病者也故欲治直?
    之水者莫如扩逹海之口而欲扩逹海之口者莫
    如减入口之水雍正三年
    上命怡贤亲王兴修水利
    亲授方畧于南北运各建坝开河减水分流别途归海岂
    仅为运河计哉入口之水减则逹海之口寛而北
    来之永定河南来之子牙河中间七十二清河乃
    得绰然入三岔口而东注朱子云治水先从低处
    下手正此意也
    [卫河] 即南运河也亦曰永济渠亦曰御河源出河
    南卫辉府自山东武城县流入直?故城县界又
    东径山东徳州界复入直?径景州东呉桥县西
    又东北径东光县西又东北径交河县东南七里
    口又东北径泊头镇入南皮县界又东北径沧州
    城西又东北径青县城东静海县城西天津府城
    北至三岔口与白河会入海计长八百余里寰宇
    记永济河在清池县西三十里自南皮县来入干
    宁军亦呼为御河金史地理志南皮东光呉桥有
    永济渠按[卫河]本西汉时大河所经东汉以后为
    清漳二渎所经隋时开为永济渠宋皇佑初河合
    永济渠仍为大河所经南渡后大河南徙而[卫河]
    如故金元以来皆漕运所经也有[减水河]二一在
    沧州南十五里絶堤一在故兴济县皆明弘治中
    开以备[卫河]泛溢乆而堙塞闸石犹有存者雍正
    三年大水[卫河]溢决十三口 怡贤亲王奉
    上命查修水利奏开减水二河各建滚水石坝一座挑浚
    旧河分逹海港沧青水势藉以消泄居民赖之
    按南运向苦浅滞故额设浅夫以供挑穵两岸
    堤工随时补苴而已自漳河南徙于馆陶入运
    湍急浩瀚每羡溢为灾雍正四年经 怡贤亲
    王奏请分道专辖增汛员设岁修始以堤防为
    务乃堤日增髙而水亦随长伏秋汛涨各州县
    往往于堤上加埝以防漫溢葢以漳水泥浊河
    形曲折垫淤于下则泛溢于上势固然也计惟
    于徳州上流与古黄河相近之处度地建坝广
    三四十丈引而注之古黄河不惟直隶河堤永
    免涨溢即徳州一帯工程亦获宁谧矣但地隶
    山东在此为切已之忧者在彼未免为秦越之
    视雍正八年七月徳州第九屯堤决直隶景州
    以下十余州县禾稼尽没水利衙门屡行咨会
    而决口讫未坚筑葢其地处上游水过正堪艺
    麦而此间形如仰釡有受无泄纵竭力修防堤
    工巩固亦何救于田庐之湮没耶若将临清以
    北河道并归直隶总河管辖则一河首尾修浚
    自如上下不致阻格矣
    白河 即北运河也亦曰潞河方舆纪要白河源出
    宣化府龙门县东滴水崖东流入宻云县之石塘
    岭过县西入通州界其支流亦从石塘岭过懐柔
    县西顺义县东入通州东境合焉东南径漷县武
    清县东而入直沽合[卫河]入海又白河径灵迹山
    黄花镇川河入焉又南径牛栏山东麓潮河流合
    焉又南径顺义县东门外顺义县志白河发源塞
    外自石塘岭白马闗入故曰白河赴通州北闗与
    温榆河合即运粮河性悍多沙迁徙无常俗称为
    自在河明神宗实録万歴三十一年从工部议挑
    通州至天津白河深四尺五寸所挑沙土即筑堤
    两岸着为令漕河图志燕赵之间地方千里其间
    巨细河流悉至武清县[丁字沽]注于白河故一遇
    雨潦白河满溢耍儿渡口南蔡村等处冲决堤岸
    壊民田庐起夫塞筑劳费万计逮时干旱舟行又
    或浅阻以此知水势盈涸不常不可以经乆而论
    也按白河会潮沽榆沙通惠诸河之水源髙势峻
    有如建瓴而西北诸山泉流汇聚每伏秋之际积
    雨未歇怒流已至顷刻寻丈非徒恃堤防所能捍
    御也康熙三十八年决武清县筐儿港三十九年
    圣祖仁皇帝亲临视阅
    命员外牛钮等于冲决处建减水石坝二十丈开挖引河夹
    以长堤而注之塌河淀由[贾家沽]道泄入海河[杨
    村]上下百余里河平堤固有
    御制碑文志其事康熈五十年以河西务工程险要
    亲临指授命牛钮开穵引河复以河西务城东有旧河形对
    新河下口至三里屯长四百余丈
    特命开直河一道次年工成于是新河之溜移流于西而东
    岸大堤之汕刷以免耍儿渡之冲险无虞矣雍正
    三年大水堤岸埽坝多有冲溃四年经 怡贤亲
    王奏请北运河一切工程归通永道统辖河西务
    设同知一员杨村设通判一员分界管理增置县
    丞主簿等官以尃防修五年河水泛溢东西岸漫
    决者四六年 怡贤亲王奏拓筐儿港旧坝阔六
    十丈展穵引河改筑长堤七年疏浚[贾家沽]道分
    减既多消泄亦畅故坝门以下河水安流而河西
    务一帯距坝稍逺山水暴至遂复漫决上厪
    圣懐发帑遴员授之方畧于河西务上流之青龙湾建坝
    四十丈开引河而注之[七里海]仍展挖宁车沽河
    导[七里海]水而泄之[北塘]口上下分消区画尽善
    运道民生均获宁谧而所费帑金已不下六十余
    万矣
    淀河 在天津县北五里永定子牙清河之会流也
    自河头至[丁字沽]入北运河长四十里淀水浩淼
    至此始有崖岸故名河头
    东淀 延袤霸州文安大城武清东安静海之境东
    西亘一百六十余里南北二三十里及六七十里
    不等葢七十二清河之所汇潴也永定河自西北
    来子牙河自西南来咸入之
    永定河 亦曰卢沟河亦曰浑河亦曰桑干河永定
    之名
    圣祖仁皇帝所命也明外史河渠志桑干河发源太原之天
    池伏流至朔州马邑雷山之阳有金龙池者浑泉
    溢出是为桑干东下大同古定桥抵宣府保安州
    雁门云中应州诸水皆会穿西山入宛平界东南
    至看丹口分为二其一东由通州髙丽庄入白河
    其一南流霸州合易水至天津[丁字沽]入漕河是
    河过懐来束两山间不得肆至都城西四十里石
    径山之东地平土疏冲激震荡迁徙弗常元史名
    曰小黄河以其流浊也金史礼志大定十九年有
    司言卢沟河水势泛溢啮民田乞官为封册神号
    特封安平侯建庙河渠志大定二十七年宰臣以
    孟家山金口闸视都城髙一百四十余尺倘遇暴
    涨其害匪细若固塞之则所灌稲田俱为陆地种
    植禾麦亦非旷土上是其言遣使塞之二十九年
    以渉者病河流湍急诏命造舟既而更命建石桥
    明昌三年三月成勅命名曰广利即今之卢沟桥
    也元史郭守敬传至元二年授都水少监言金时
    自燕京之西麻峪村分卢沟一支东流穿西山而
    出是为金口其水自金口以东燕京以北灌田若
    干顷其利不可胜计今若按视故迹使水得流通
    上可以致西山之利下可以广京师之漕又言当
    于金口西预开[减水河]西南还大河令其深广以
    防涨水突入之患帝善之明宣宗实録戸部侍郎
    王佐言通州至河西务河道浅漕船动以千计兼
    四方商旅舟楫往来无港汊可泊张家湾西旧有
    浑河若加疏浚近京一二十里更使充广潴为巨
    浸令可泊舡公私两便上命都督冯斌等审视七
    年冬斌等以图进上以其役重大姑止固安县志
    桑干河自卢沟下流入县境明嘉靖初徙县北十
    余里东流至县东纪家庄北分为二万歴中又徙
    县西十余里东南流径黄垈之北而东南入霸州
    界寻又徙县南城堤下后复徙北
    本朝顺治十一年由县西宫村与清水合流而南入新
    城界永清县志明万歴三年抚臣王一鹗修筑河
    堤延袤五十余里障水东流三十三年复抵县界
    直逼城垣
    本朝顺治八年徙固安迤西七十里与白沟河合流
    霸州志明正徳初在州南门外嘉靖中徙州城北
    后徙固安北十里铺其支流则自半壁店李家口
    绕州东北境由铺疙疸白坟采木营逹信安
    本朝顺治中每决于固安之叵罗垈由州治西城北东
    入清河后更决于新城之九花台南里诸口而州
    城之西南竟成巨河矣康熈戊辰仍从善来营入
    玉帯河俗谓之霸州河按卢沟亦曰黒水河水色
    最浊其急如箭东决则西淤倐忽迁改前人谓之
    无定河自元歴明冲啮奔溃屡修屡决迄无宁岁
    康熈三十七年三月我
    圣祖仁皇帝轸念郊圻亲临视阅命抚臣于成龙大筑堤堰
    疏浚兼施自宛平之卢沟桥至永清之朱家庄汇
    狼城河注西沽以逹于海延袤二百余里广十五
    丈五月工告成
    赐名永定河
    勅建河神庙
    御制碑文以记之自是湍水轨道横流以宁三十年来河无
    迁徙此从古所未有也帷是下流入淀之后水涣
    泥停积渐阗淤蒙
    圣祖谕屡下毋令壅碍清流而该管分司衙门唯事修防
    不加疏导淤而南信安胜淓等淀变为髙原复淤
    而北策城新张诸泊垫为平陆骎骎乎及于台头
    与子牙河会壅阏清流几无逹津之路矣雍正三
    年 怡贤亲王奉
    命查修水利
    上谕令引浑河别由一道入河毋使令入淀大哉
    王言已揽河道全局而居其要矣葢淀泊之用有翕受之
    功亦有停蓄之利众流竞趋汇为巨泽容与荡漾
    有以缓其奔突之势然后安流弭节而去则其冲
    易受而其患易御正定顺徳广平之有南北二泊
    犹顺天保定河间之有东西二淀皆天地造设自
    然之妙纳众流而节宣之不使之一往冲突而不
    可御也西淀之水会为一河分为三汊而汇于东
    淀南泊之水注于北泊北泊之水出滏阳之道合
    滹沱之流亦由子牙一河归于东淀则东淀一区
    所以蓄直?全局之水游衍而节宣之乃永定浊
    流阗淤梗噎于其间则上流之泛滥者将安归乎
    怡贤亲王钦遵
    谕旨于郭家务改河东行复开下流之长甸河引径三角
    淀而注之河头与清河会周筑三角淀围堤以防
    其北轶又以河性善淤奏明逐年挖浅俾河流不
    致迁徙筹划可谓尽善而河官锢习不利于挖浅
    而利于筑堤改河之后堤日增髙而河亦与之俱
    长长甸河淤塞絶流三角淀所余无几于是散漫
    南行头道河二道河皆成断港剩有杨家一河若
    经汛之后再淤而南则清水无路归津侧注于杨
    栁青一帯而浊流复从而迸注之其不至穿运而
    过者几希此目前之大患全局之深病也为今之
    计唯疏穵长甸导之东注河头南岸接筑长堤至
    杨家河而止虽不能必其不再淤而旋淤旋穵是亦
    可暂为补救矣
    按永定浊泥善肥苖稼凡所淤处变瘠为沃其
    收数倍泾水之富闗中漳水之富邺下不是过
    也河所经由两岸洼咸之地甚多若相其髙下
    开浚长渠如懐来保安石径山引灌之法分道
    浇溉则斥卤变为肥饶而分水之道既多则奔
    腾之势自减从髙而下自近而逺一河之润可
    及十余州县此亦转害为利之一竒也唯在任
    事者不避劳怨持议者不惑浮言则郑国史起
    之功安在不复见于今日乎
    清河 即淀池之经流也其派有三分自会同河之
    [三汊口]径台山而北出纪家淀而东入胜淓河者
    此西派也由赵家房径托莲泊出郭家洼会胜淓
    河者此东派也由下马头径崔家房入[张家嘴]过
    任家庄径左家庄泊归石沟河者此南派也沿大
    堤而东径西马头堂头左家庄会石沟河则其支
    流也胜淓石沟二河总归台头一河经羊粪港而
    出杨家河杨家河至[三汊口]计长一百四十里自
    永定下流入淀胜淓河淤而东西二派无下口张
    家嘴淤而南派无正流唯沿堤一支寛不过二三
    丈深不过五六尺何以容西来泱漭无涯之巨浸
    乎雍正三年自崔家房以东泱堤九处各数十丈
    文安城郭宛在水中 怡贤亲王奉
    命查修水利开胜淓河十七里而东西二派下口遂通穵
    [张家嘴]河五里而沿堤一支分流北注又于上流
    疏浚中亭河四十余里自口头对岸之下河门分
    引玉帯河水入台山河其下流石沟台头淤浅之
    处槩行捞穵数载以来清流湍驶堤防晏如霸保
    文大之间禾黍丰而稉稻熟民享乐利皆
    圣主勤恤之徳 贤王治淀之功也
    按以上诸河经由泊港菰芦丛生苲草宻布壅溜
    停汛易致淤浅浅阻之后舟楫不行复成断塞
    虽分隶河道统辖而该管汛员唯知保守堤工
    至于淀之通塞河之淤畅俱在茫茫积浸中为
    考成所不及谁复过而问之殊不知淀河一塞
    分消无路西来之水并注堤下一遇积雨暴涨
    顷刻寻丈虽有人力将安所施故防堤而不浚
    河非计也今中亭河苦浅赵家房河苦淤张家
    嘴未逹于淀泊沿堤一河自堂头以下至坝嘴
    头亦苦浅石沟通胜淓一河苦隘胜淓至台头
    一河苦浅计其丈里非水涸时兴大工随宜疏
    浚不可
    会同河 一统志在霸州南十三里又名苑口河本
    玉帯河也自保定县流入州界又东北曲折行可
    十里为善来营北岸有浑河口又东可五里为苑
    家口又东五里为蘓家桥河流至此分为三道即
    所谓[三汊口]也册说玉帯河至本州岛境会浑河东
    下名会同河分二支俱流经文安县境散入石城
    等淀本河正派至州东无梁阁名邉家河又分一
    支入永清县界名信安河其正流曲折而东入文
    尔诸淀又东径东安县界为吕公河按会同为玉
    帯之下流出自西淀之茅儿湾至霸州而拒马桑
    干胡良霸水皆会焉故名会同河今诸河俱已改
    流唯栲栳圏一河南北相望即中亭河也首尾皆
    淤断而会同河身寛不逾二十丈或十五六丈总
    会顺天保定正定三府西山一帯三十余河之水
    势不能容则荡击为暴决何家道口决鹿疃决下
    武各庄决保定县几无虚岁雍正五年中亭河开
    通分流北去玉带之水十减二三但河身本浅于
    正流而新开之牤牛河自西栲栳圏会入挟拥泥
    沙复加阗淤则浚治之工有不可一日缓者其会
    仝下流之信安河已成陆地即胜淓至辛张径禇
    沽[东沽]二港逹王庆之一支名吕公河者亦无河
    形唯余台头一派为正流则上自石沟下至杨家
    河通塞淤畅所闗甚巨此河道全局之利害也
    中亭河 亦名新挑河一统志在霸州南八里绵亘
    数十里按此即古中亭河也亦曰栲栳圏河康熈
    三十八年
    圣祖命河臣王新命开挑上接十望河下入台山河分减玉
    帯河水势发帑筑堤上下各六工上六工距河稍
    逺以护州治下六工缕河为堤以田庐增设州
    判一员管理每岁按里出夫随时修补后浑河淤
    至胜淓下流遂塞而十望河自张青口来者为白
    沟流沙垫淤上流亦断自是堤工残废而下六工
    无复遗址与积淀相连雍正三年 怡贤亲王奏
    开中亭十望二河四年中亭河工竣十望河以积
    水未开五年大水难以兴工遂罢十望之役自口
    头对岸之下河门挑引河一道分玉带河水而注
    之中亭河增设吏目一员分汛防修七年州判陈
    起唐捐赀修筑下六工堤长四十里
    西淀 跨雄新数邑之境既广且深西北诸山之水
    皆汇焉北自雄县来者曰白沟河拒马之下流也
    拒马发源易州广昌之涞山至房山铁锁崖分为
    二派一派东入涿州过新城而南挟河琉璃河广
    阳盐沟诸水白玉塘西域寺甘池诸泉皆入之一
    派南入涞水经定兴而东易州之濡水武水白杨
    虎眼梁村马跑诸泉及遒栏河女思涧子庄溪诸
    水俱来会之二派合流为白沟河入柴伙淀西自
    安州来者曰依城河曹河徐河一亩鸡距方顺龙
    泉诸水之所会也徐水出五回岭经满城至安肃
    而曹水会焉一亩泉出满城东南余小泉以百数
    鸡距红花名最着流经清苑城南至粮河桥而方
    顺水来会之方顺即曲逆河祁水之下流也五云
    石臼二泉流为放水河五郎河入焉流径石桥村
    至粮河桥与一亩泉会流径新桥而满城之龙泉
    河自南来入之至善马庙与徐河合流为依城河
    入杂淀西北自安肃来者曰雹河源出石兽岗灌
    河入之由新安之黑龙口归杂淀新安三面皆水
    唯城北为干土而地处容城下流雨潦南下则大
    溵淀一帯尽为邻壑墟里萧条最称贫瘠雍正三
    年 怡贤亲王奏请于三台村开引雹河径小王
    营尚村之北至南河头入焼车淀南岸筑堤建闸
    以禆节宣堤内大溵淀数百顷皆引流种稻屡获
    丰收泽国已成乐土矣南自髙阳来者曰猪龙河
    唐沙滋三水之所会也唐河原名滱水源自山西
    灵邱入唐县为唐河横水自西北来会居民引以
    溉稻直逹下素町畦相望经曲阳之镇里髙门所
    溉尤多南入定州而白龙泉复来会之王谦王耨
    等村傍河皆圩岸也沙河来自山西之繁峙入曲
    阳界合平阳河南流阜平之当城臙脂二河行唐
    之郜河咸会焉其上流亦名派水经新乐歴定州
    沿流多资灌溉滋河发源山西之枚回山经灵寿
    为慈水七祖寨坌头大明川壅流可田入行唐之
    张茂村伏焉至无极南孟社而复出遶县北旋经
    深泽之龙泉固沃仁桥疏流成渠皆天然水利也
    三水颇称巨流毕会于祁州之三岔口为猪龙河
    径博野蠡县髙阳而入白洋淀猪龙河水性湍急
    奔腾最难捍御雍正三年决柴淀口而东溃蟆
    蝍口古堤直冲鄚州驿路十里浸为巨泽 怡贤
    亲王亲歴相度疏通猪龙故道决口始塞驿路复
    通然下流归淀之处河道纡回停沙壅溜易致横
    决复令清河道王纮于出岸村开挖引河十里至
    孟仲峯出口东岸筑二坝以防其轶西岸截沙嘴
    以顺其流然后安流入淀又于放水口斜筑长
    堤以御倒漾蟆蝍口残堤数十里亦一例加修
    以为重障于是猪龙顺轨濒河田畴比年丰稔但
    自祈州以下岸土挟沙最易坍颓岸坍则堤无所
    附宜于顶溜扫湾建筑挑水迎水等坝护岸以固
    堤根其下口归淀之处近有淤沙涨起抵阏河流
    亦宜开穵以顺水势
    赵北口 居西淀之中旧有石桥八座白洋诸淀之
    水皆由桥下东流实西淀之咽喉也而石桥卑隘
    碍流雍正三年 怡贤亲王奏请易之以木升髙
    加阔又增建三桥俾积淀之水畅然东注但白沟
    浊水自北而下出河门而横截清流至药王行宫
    前河形抝折土人谓之鹅脖所谓咽喉已通而胸
    膈未利也雍正四年委员挑穵经汛而其淤如故
    盖白沟涨时近自诸山而下推拥泥沙所至填淤
    四十里之柴伙淀变为桑田者什三四矣不加浚
    治则西来诸水泛溢无归若岁岁涝穵是劳费无
    已时也浑流入淀其害往往而然欲为一劳永逸
    之计必不使之入淀而后可查白沟故道行于淀外
    自龙湾而东径道务马务头洪城出张青口河形
    宛然宜疏浚深通导白沟之流复于故道塞其入
    淀之口然后将河门浅阻鹅脖抝折之处尽行挑
    穵如此则清浊分流淀清而河亦畅矣
    子牙河 在大城县东亦名沿河大城县志沿河自
    河间县之龙华桥转入县西南二十五里之马村
    东北流径十里湾自南而东径白洋渡四呈口至
    县东二十五里汇黑龙港河亦名交河从而北折
    绕县东十二里赵扶村又北径子牙村故名子牙
    河亦名盐河册说盐河在县南十里自河间流入
    分二支一西北流入文安县石城淀一北流又分
    三支西一支入文安黑母淀东一支入大小窝口
    中一支入霸州文尔淀汇于武清县三角淀入白
    河按子牙河总会南北二泊滹诸水终以滹沱
    为经流其湍悍迅激浑浊冲垫性与余河异水经
    所云右出为淀北为濊口者是也伏秋汛发奔腾
    涌溢河间以北静海以南皆被其害康熈三十九
    年
    圣祖仁皇帝亲阅河工
    特授方畧
    颁发帑金于献县河间东西两岸髙筑长堤西接大城东接
    青县静海各二百余里又于广福楼之焦家口开
    新河一道东北至贾口入淀特设分司一员董其
    事令河间府同知分辖增置县丞主簿等官専汛
    防修自是河大青静之民始有宁宇矣嗣后雍正
    三年分司不得其人河员怠于其职堤多溃决
    怡贤亲王奏准动帑修筑又奏请撤回分司归天
    津河道统辖
    按子牙河至王家口入淀之处分为二派一派
    西流径文安土桥村至赵家庄又分二支西支
    抵文安大堤而北至龙塘湾北支径三滩里至
    张官营抵石沟河往往横截清流兼为堤防害
    一派东北流径瓦子头断堤村岳庄庄头村过
    王家泊抵台头会清河而东雍正三年经 怡
    贤亲王奏请障其西流约束归一四年令清河
    道王纮相度工费及汛水过后西支自淤正流
    俱由瓦子头一支而庄头村南旧有私河一道东
    由陈家泊归独流大坑急溜冲刷遂通舟楫此
    亦水自遂其东下之性非人力所为然顺而导
    之再加疏浚俾全河之势尽归大坑则台头一
    河无复浑浊之扰清水可以畅流矣再子牙河
    新河入淀之处东西相距二十余里两河之堤
    南连而北缺两堤之间村落数十地皆肥羙但
    北面无堤每遇二河涨溢淀水倒漾则数十村
    落皆在水中而河员犹守两堤唯谨幸获无虞
    则自以为功此如防盗者守墙垣而开后戸盗
    入胠箧发匮而去垣墙守者犹廵警彻夜此何
    为者也故北面之堤断宜接筑查王家口村南
    东岸有古河一道名三家淀河縁东堤出瓦子
    头桥下迤?东北与新河合而入淀虽己淤浅
    河形宛然若挑挖深通亦可分正流之涨挑河
    之土即用以筑堤补缺成围围内之地分别髙
    下疏列沟塍于西南建闸引溉东北泄而出之
    一举而河堤两成营田亦就矣再查新河形势
    由西南而趋东北从髙就下直注独流大坑甚
    为径捷但河身浅狭堤岸残缺若深浚而坚筑
    之于焦家口分流之处建挑水坝逼子牙之溜
    移入新河刮刷愈深则王家口以上无羡溢之
    虞即台头一帯亦免垫淤之患矣
    千里长堤 起清苑县界讫献县之臧家桥周回于
    顺天保定河间三府之境长千有余里沿河绕淀
    为数十州县生民之保障康熈三十五年大水多
    漫决坍頺我
    圣祖轸念郊圻颁发帑金
    命河臣王新命徧行查勘一例加修增设县丞主簿等官管
    理堤固河平民享乐利者二十余载雍正三年大
    水漫决尤甚存者亦大半残缺四年
    上命怡贤亲王委员领帑画地修筑加厚增髙统于是秋
    告竣奏隶河道统辖董理责成工程日以坚固迄
    今六载髙下丰稔濒河近淀州县井闾皆歌乐土
    焉
    滹沱河 源出山西代州繁峙县太戏山流经太原
    盂县北始入直隶平山县北又东径灵寿县南入
    正定县界周礼职方氏并州川滹池战国策赵攻
    中山以擅滹沱汉书郡国志蒲吾注永平十年作
    常山滹沱河蒲吾渠通漕隋图经魏改为清[宁河]
    唐书五行志永淳二年八月恒州滹沱河及山水
    暴溢害稼开成元年七月镇州滹沱河溢害稼堤
    防考宋天圣间曹马口堤壊寻复修筑金史河渠
    志滹沱河大定八年犯正定命发民夫缮完堤岸
    元史河渠志延佑七年正定路言正定县滹沱河
    北决堤寖近城每岁修筑闻其源本微与冶河不
    相通后二水合其势遂猛唯辟冶河自作一流滹
    沱水十退三四正定府志明成化八年由正定出
    晋州紫城口南入宁晋泊正徳十三年紫城口淤
    塞浅漫分为二股一股仍由宁晋泊一股东溢由
    束鹿鸦儿河入深州界遣夫于湼盘集迤东修筑
    堤岸障东溢之水归宁晋故道工甫毕而秋水涨
    将南流仍并东行入束鹿界嘉靖十一年遣太仆
    卿何栋相视回奏晋州地形西髙东下水性就下
    遂失故道议于藁城张村起至晋州故坝止厚筑
    长堤障归故道不果其后径州南闗外
    夲朝顺治十三年又南徙由藁城南彭村径晋州周头
    村北钓鱼台龎家庄胡士庄寨入束鹿百尺口桥
    至冀州归清水河并行按滹沱水急流浊所至填
    淤自入宁晋泊滏沣水道俱受其壅塞雍正三年
    东徙决周头村直冲束鹿环城而流弥漫四野四
    年 怡贤亲王奉
    命查勘束邑官民吁请障归故道仍入宁晋泊 贤王以
    泊乃三郡河流汇归之地有翕受节宣之功岂可
    复听浊流淤塞致众水无归涨溢为害乃亲行相
    度得旧河一道由木邱南至焦罔入滏河委员自
    第四沟开挖一路疏浚深通于周头筑坝障其东
    下而导之南流自是束深无冲溃之虞泊水免淤
    塞之患矣
    按滹沱之在山西夲非巨川至平山合冶河而
    始大冶河一名甘陶河源自山西平定州之松
    岭流至平山初不与滹水相通元初凿而合之
    其势遂猛延佑间引辟冶河害已减半后冶河
    下流渐塞复入滹沱岁有溃决之患皇庆中议
    复之而未果 怡贤亲王于敬陈畿辅西南水
    利情形疏内奏请塞冶河入滹之路循其故流
    加以挖浚引入洨河诚为一劳永逸之计
    滏阳河 亦名滏水源出磁州神麕山东北流经邯
    郸县东三里会渚沁二水册说渚河又名塔水在
    邯郸县南五里发源紫山径城西南入滏阳河沁
    河在邯郸西一里发源紫山径城西入滏阳河寰
    宇记滏阳县滏水源出县西北鼓山南岩下泉源
    奋涌若釡之掦汤故以滏口名之其水冬温夏冷
    元史郭守敬传守敬面陈水利四事其四磁州东
    北滏漳二水合流处引水由滏阳邯郸洺州永年
    下经鸡泽合入沣河可灌田三千余顷明外史河
    渠志滏阳河旧在任县新店村东北源出磁州径
    永年曲周平乡至穆家口会百泉等河北流明永
    乐间漳河决而与合二水每并为患至景泰间又
    合漳冲曲周诸县沿河之地皆筑堤备之成化间
    旧河淤冲新店西南为新河合沙洺等河入穆家
    口亦筑堤备之一统志旧滏河在鸡泽县西自永
    年通水闸北流经此又北逹平乡县入宁晋泊旧
    道纡曲不能容常溃决为民患
    夲朝康熈七年知县姜照挑浚新河以导其流自冯郑
    村至亭自头长二里许六方等村永无水害按滏
    阳河旧合漳流故多冲溢今漳水东徙经魏县元
    城抵馆陶入卫不与滏合滏水独行贯宁晋泊而
    出至衡水县界滹沱河出焦罔合流径冀州武强
    献县河间青县大城入淀名子牙河其支流自完
    固口径杜林镇抵青县之鲍家嘴入南运河近己
    淤浅唯子牙一支为巨津焉自宁晋泊以上滏水
    所经州县多引流种稲沿河闸座甚多而磁州之
    民欲专水利以致下流稲田多废争讼累岁不休
    雍正四年 怡贤亲王奏称查广平府旧志磁州
    属广平路领成安今成安现隶广平则磁州夲非
    豫属明矣请将磁州改归广平府则滏阳一河全
    由直隶统辖均水息争同安乐利矣奉
    旨怡亲王奏请将磁州改归广平府管辖以収滏阳水利
    稽考志书相度地势援古证今俱为符协似于广郡一
    帯民田大有禆益着九卿会议具奏嗣经戸部议覆应
    如所请行自是广平以下均沾河润各州县营田
    多至二千余顷从前斥卤尽为稲乡矣
    按滏河堤岸例系濒河村庄修筑工多力寡难
    免溃决应照千里长堤之例将该州县所有堤
    工丈尺查明按通邑里甲摊派均修造册存案
    永着为令工少人多自成巩固矣出泊以下水
    势倍増会以滹沱湍悍之流所有民堰难资捍
    御雍正八年衡水堤决溢流直犯青县可为寒
    心应将臧家桥以上直至衡冀一帯民堰令地
    方官查估动帑增修工竣仍照千里长堤例令
    民间年年修补
    宁晋泊 一名胡卢河在宁晋县东南自隆平县流
    入又东北入冀州界宋史河渠志熙宁八年发夫
    增治胡卢河旧志在县东南二十里东西径三十
    里其上流即漳水与滏水合流汇大小羣川注此
    土人称为宁晋泊即北泊也洨河冶河沙河泲河
    槐河午河李阳河七里河滏阳河咸入焉自滹沱
    河南徙由贾口而入淤塞滏河故道三十余里水
    无所泄遂冲决洨口营上等村而东注水口河身
    亦多浅溢雍正三年滹沱东徙不复入泊四年
    怡贤亲王奏请开穵自黄儿营至营上村一路展
    寛浚深泊水始得畅泄
    大陆泽 一名广阿泽在任县土人谓之张家泊元
    和志大陆泽一名巨鹿在县西北五里东西二十
    里南北三十里葭芦菱莲鱼蟹之类充牣其中即
    南泊也百泉牛尾野沣沙洺刘累程二寨圣水顺
    水蔡马栁林等河咸入焉北有穆家口河泄之于
    北泊东有鸡爪张滋等五沟泄之于滏河县志弘
    治时溷水汹洚九河举发冲决堤防下流隆平县
    淤窒壅塞者四十余里隆平巨鹿均被其害而任
    县居多嘉靖六年发正定顺徳二府夫役同浚之
    自穆家口至羊毛圪塔四十里深广各丈余水得
    其性隆巨复膏壤而任之水患亦息
    夲朝顺治十八年重浚日乆堙塞而五沟亦淤其三祗
    有鸡爪张滋不絶如缕有所受而无所泄伏秋涨
    溢为濒泽居民田庐害雍正四年 怡贤亲王奉
    命查勘委员开穆家口河长四十里挑河之土即以夹筑
    长堤导泽水而注之北泊其鸡爪等沟亦加疏涤
    于是水患既除水利亦兴邢家湾南邉家庄北引
    流种稻营田数百顷
    按南北二泊正定广平顺徳三府之水会也西
    帯重山二十余河之水建瓴而下每遇伏秋之
    际千岩飞雨万壑悬流若无二泊为之翕受而
    节宣之其奔冲横溢为何如哉故南之有南北
    二泊犹北之有东西两淀皆治水者所当加之
    意也滹水尝入北泊塞河口而环泊州县受涨
    溢之害者多年漳河合滏溷入南泊而穆家鸡
    爪等河塞遂致中满旁溢任隆之民坐受其浸
    今年滹漳逺徙 贤王施疏瀹之功州郡享平
    成之利此千载一时也然二水之故渎尚存浊
    流之迁徒靡定既可以不袪而去讵难于不引
    而来且前明之世有障滹沱而归宁晋以为故
    道者矣有请浚穆家口仍俾漳滏会流者矣或
    暂免一方之害或微规目前之利而不知统计
    全局之利害其贻患不仅在一时也故谨着之
    又按入泊诸水自洨沣百泉牛尾圣水等河恒
    流不竭外其余春夏每多枯涸然前人载之图
    志设有桥座盖以为摄水归泊之道也雨集山
    涨由此胍分缕析而注之大泊之中田间无宿
    潦焉其为功也大矣有司不知浚治或反听民
    占耕一旦山水暴来则奔腾四野为田畴害雍
    正四年 怡贤亲王奏明委员查勘酌量疏通
    五年复檄行各地方官随宜浚治毋得听其堙
    塞而有司具文视之不知奉行八年秋雨多水
    溢环泊十余州县皆罹其灾上厪
    圣懐遣官发帑徧行赈济既过之后官民晏然又复不以
    为事昔陆陇其为灵寿令令民挖浚[卫河]其始
    颇有怨言以为开无水之河徒劳民力陇其不
    顾卒成之已而霪雨水大至赖此河宣泄遂以
    有秋至今民犹懐之此贤逹之逺见也 怡贤
    亲王于通州武清地方开挖鳯河于香河寳坻
    地方开挖窝头鲍邱二河于良乡涿州固安霸
    州地方开挖牤牛河収摄野潦俾有所归数载
    以来民享其利
    鳯河 名胜志鳯河水一渠从西流至鳯窝村虽隆
    冬冱寒水亦不冰东安县志在县东北四十里鳯
    窝村其水自县西北草桥来又南流过县之漂流
    淀又南入武清三角淀其形如鳯此鳯河所由名
    也按鳯河之源在
    南苑中流出东南隅自回城而东涓涓一帯东南流
    至武清之堠上村河身深广以下填淤断续一遇
    伏秋雨潦散漫无归雍正四年 怡贤亲王奉
    命查修水利欲加疏浚而来源微细不足以为恒流查有
    凉水河一道发源水头庄贯
    南苑出仁桥东流至髙各庄东北流抵张湾入运
    乃奏请于髙各庄分流南引至堠上入鳯河故道
    一路挑挖过双口抵青沽港入淀河仍于分流之
    处各建一闸水小则闭东闸启南闸流入鳯河水
    大则闭南闸启东闸泄入运河次年河成宛平漷
    县武清东安一帯积潦尽消桐林牛镇三间房等
    处开渠引水各营田数十顷唯闸座未建毎年筑
    坝蓄流以资灌溉
    牤牛河 在良乡县东南盐沟广阳二河之会流也
    盐沟源出宛平县龙门口东南经县东南陶村即
    古福禄水也水经注圣水又东广阳水注之水出
    小广阳西山东径广阳故城北又东福禄水注焉
    水出西山东南流径广阳故城南东入广阳水按
    盐沟广阳二水至良乡县城东南合流为三义口
    南流至任邨西南入大清河一遇伏秋山水涨发
    奔腾冲突故土人谓之牤牛河良涿固霸之间累
    被其害雍正四年 怡贤亲王奏请于任邨之南
    开挑新河东南径涿州界东径固安县西北循卢
    沟河故道南径霸州之南孟等邨东南抵西栲栳
    圏入中亭河长二百余里自是奔突患息野潦有
    归四州县秋禾皆获丰稔
    窝头河 即苍头河一统志在香河县西北二十里
    上通牛拦山水窝头庄水下通三路堤口一由李
    家园坑堤口入北呉村一由明星堂坻口入甘十
    八堤口一由东凌庄尹家河沙务庄张家灰店南
    呉村牛家屯入扳罾口运河按此河水本无源伏
    秋汛发众流会于窝头径香河县百家湾东与渠
    水合流东径七里庄入寳坻县界东过城南之西
    石桥至王补庄与鲍邱河会
    鲍邱河 源出宻云北山径三河县之夏店东南径
    虎将庄入寳坻县界东径县北齐河务萧家堼东
    南至王补庄与窝头河会过林亭口[张家庄]至周
    家庄东南径尹家庄又东由八门城入蓟运河
    按二河原无恒流上受通州三河雨潦之水泛
    溢而下下流淤塞断续无路消泄香河首受其
    浸而寳坻地形如釡一遭淹没经年不涸为害
    尤剧雍正四年 怡贤亲王亲歴相度奏请疏
    通窝头河自百家湾起鲍邱河自鱼桩起分道
    挑挖或循旧流或取直径遶县之南北皆会于
    王补庄其八门城出口河身浅窄纡曲乃自林
    亭口别开直河一道至尹家庄寛江入蓟运河
    寛深畅利数年以来香寳田畴髙下皆稔无泛
    溢之患矣此外古河故渎所在多有与鳯河近
    者有古龙河与南运河近者有古漳河阜城交
    河之境有古清河与滏河近者有滹沱故道深
    冀等州衡武等县皆有之又武强县有龙治河
    衡水县有古盐河枣强县有黄泸河清丰南乐
    等县有马颊朱龙二河其它不及悉载此等古
    河虽无来源皆堪行水而沿河小民贪图微利
    往往占耕为业或地处下流曲防拦截以致脉
    络不通一旦雨水聚汇则横溢而出共受其浸
    夫王政之大者莫如尽力沟洫直隶沃野千里
    川流百道而霖雨偶多则平陆行舟此无沟洫
    之故也 贤王开疏四河以着明效因以风示
    有位欲其则效奉行凡各属所有古渎旧港因
    势乗便酌量开通其过沟洫逺矣近泊者导之
    入泊近河者导之入河近淀者导之入淀委曲
    贯通流而不窒则潦水各有所归何至弥漫为
    害留心民瘼者幸加之意焉
    京东诸水不于天津归海故自别为一局其经流之
    大者莫如滦余若石河汤河洋河潮河清水河陡
    河皆独行赴海其它枝津别派附巨川而朝宗者
    数十百道详己见于山川矣不复具列取其曾经
    修浚有闗民生利病者着于篇
    蓟运河 一名潮河乃沙河沽河泃河淋河黄颁诸
    水之会流也寳坻县志潮河在县东二十里自三
    河县流入至县东北三岔口与泃河及蓟州之沽
    河会流曰运粮河一名白龙港又东南至县东九
    十里名丰台河亦名懐襄河共南流过梁城所芦
    台抵[北塘]口入海又考蓟运河源出迁安县三台
    营会遵化诸山泉之水俗名沙河径遵化州城南
    西南流至张七各庄折向西流径水门口汤泉自
    西北来入之又西南入蓟州东界淋河合兴龙口
    之水自北来会焉又西南至南河庄蓟州北山诸
    泉水来入之径城南五里桥迤逦西南流径上仓
    折向南流至下仓折向西流至嘴头村泃河合周
    村黄颁等河自西北来会之至白龙港入寳坻县
    界淤泥河自西南来入之折向东南流径新安镇
    至小河口小泉河合蓝泉水自北来入之径曹家
    口头折而南至于家口头迤逦西南流至大沽庄
    复折而东南至王家庄又折而西径长亭店复折
    而南径八门城迤逦东南流至盛家庄还乡河北
    支自东北来会又东南至[江潢口]还乡河南支自
    东北来入之径梁城所北分流环城仍合于城南
    又东南径芦台军粮城会天津新河入海
    统按蓟运河源髙派繁河形曲折每泛发涨溢
    溃决堤岸淹没田庐而寳坻地势最下受害尤
    剧雍正四年 怡贤亲王奏请筑堤起自三河
    县之料马庄迄于寳坻县之[江潢口]长一百八
    十余里屹然髙厚居民以为保障焉又以堤内
    地洼西北一帯村庄雨潦停积毎妨耕稼委旧
    令程璇相度于鲁沽庄建石闸一座长亭庄建
    涵洞一座又于张头窝建涵洞一座潮汐通流
    民间得以汲饮兼资灌溉雨水过多则泄而出
    之从此寳坻永离昏垫比年丰稔称畿东乐国
    矣
    还乡河 即浭水亦名环香河源出迁安县泉庄黄
    山之麓一泉涌出汇为方塘澄碧中喷珠累累西
    流成河水势甚驶至岩儿口入丰润之东北界又
    西径五峰头至韩家厓头迤逦西南流至洼答村
    折而南径东马庄又折而西径丰润城北迤逦西
    南流至张官屯入玉田县之东南界又西南至蛮
    子营沙流河自北来入之径鸦鸿桥至运河头复
    折而南自此河身顿狭斗折蛇行至赵官屯分为
    二股一西南流径橡子庄牛见头至盛家庄入蓟
    运河一南流径九丈窝丰台镇至[江潢口]入蓟运
    河方舆纪要浭水一名还乡河或谓之云浭水燕
    山丛谈凡水皆自西而东此水独西俗谓之还乡
    河水利备考明初用遮洋舡从直沽出海转饷蓟
    州天顺二年开直沽河岁乆复湮嘉靖四十五年
    诏浚丰润县还乡河转运太平等寨军饷于北齐
    庄张官屯鸦鸿桥特设三闸以潴水焉按还乡河
    源非甚巨但近自北山而下夏秋雨集诸山水潦
    一时迸注而鸦鸿桥以下河窄流纡不能骤泄则
    溢出为田畴害东决则淹丰润西决则淹玉田雍
    正四年 怡贤亲王奏于刘钦庄王木匠庄河流
    甚曲之处各开直河一道与旧河两处分泄沿河
    堤岸逐加修筑其橡子庄牛见头一帯出口河身
    亦浚疏寛深沿河沮洳之场皆成膏壤矣
    塌河淀 一名大河淀即北运河筐儿港藉以蓄泄
    者也旧隶武清县今改隶天津县一统志在城东
    北四十里周百里按此淀上无来源下通潮汐以
    陈家沟[贾家沽]二河为出纳焉南北广十五六里
    东西长二十余里东南有小河一道出西堤头径
    城儿上入[七里海]
    [七里海] 即北运河青龙湾藉以蓄泄者也一统志
    在寳坻县东南一百三十里汪洋如海为县巨浸
    按[七里海]亦无源之水也地形洼下聚潦归焉海
    之西北为后海后海之西北为鲫鱼甸又北为香
    油甸海东南为曲里海雨多水汇则极目无涯旱
    干之年诸甸皆涸唯[七里海]尚有宁车沽一道下
    通[北塘]潮汐往来水常不竭然亦盈盈浅瀬而已
    沽道既狭舟楫贩易之所不至濒海居民采蒿子
    为粮雍正四年冬 怡贤亲王查歴至此恻然悯
    之五年委员开挖宁车沽河起自淮鱼甸逹于北
    塘口长四十里拓浚深通估帆来往小民生计赖
    以纡焉
    按荒政要览有言古之立国者必有山林川泽
    之利川主流泽主聚川则从源头逹之泽则从
    委处蓄之川流淤阻其害易见人皆知浚治者
    万顷之湖千亩之荡鲜知究心甚有纵豪强阻
    塞规觅小利不知泽不得川不行川不得泽不
    止二者相为体用易卦坎为水坎则泽之象也
    为上流之壑为下流之源全系乎泽泽废是无
    川也况国有大泽涝可为容旱可为蓄必究晰
    于此而水利之说可徐讲矣畿辅之内大泽有
    六曰大陆泽曰宁晋泊曰西淀曰东淀曰塌河
    淀曰[七里海]皆以止川流而蓄聚潦焉二泊两
    淀源深流长其容蓄之功易见唯塌河淀与七
    里海既无大源每多涸竭附近居民往往占耕
    为业报垦升科而地方有司不察其为淀与海
    也亦听其阻塞或反以开荒增赋为己最近年
    以来筐儿港坝口拓寛滚水浸多塌河淀周围
    田地率以水估除粮计亩受价矣然此等夲皆
    积淀偶涸成田当日若不听其报垦岂不省此
    一畨偿补耶今[七里海]年来涸减浦溆变为莱
    芜闻亦有报粮认业者寳坻地本卑洼唯近城
    二三十里为髙壤故县以坻名取水中之坻为
    义也雨水过多全恃[七里海]为容蓄不致泛溢
    成灾若乗其减涸逐渐认耕规小利而废此大
    泽所害多矣况青龙湾坝河滚水以此为壑一
    遇水多之岁田复成海又为之除粮给价岂不
    虚糜
    国帑乎留心地方者当知泽之为利凡淀泊涸出之地
    毋得听民垦认不可不通行而厉禁也


用手机扫一下二维码,在手机上阅读或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图书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