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十三
    <史部,正史类,元史>
    钦定四库全书
    元史卷五十三
    明翰林学士亚中大夫知制诰兼修国史宋濂等修
    志第五
    历二
    授时历议下
    交食
    历法疏密验在交食然推步之术难得其密加时有早晩食分有浅深取其密合不容偶然推演加时必本於躔离脁朒考求食分必本於距交远近苟入气盈缩入转迟疾未得其正则合朔不失之先则失之後合朔失之先後则亏食时刻其能密乎日月俱东行而日迟月疾月追及日是为一会交值之道有阳历隂历交会之期有中前中後加以地形南北东西之不同人目高下邪直之各异此食分多寡理不得一者也今合朔既正则加时无早晩之差气刻适中则食分无强弱之失推而上之自诗书春秋及三国以来所载亏食无不合焉者合於既往则行之悠久自可无弊矣
    诗书所载日食二事
    书胤征惟仲康肇位四海乃季秋月朔辰弗集于房今按大衍历作仲康即位之五年癸巳距辛巳三千四百八年九月庚戌朔泛交二十六日五千四百二十一分入食限
    诗小雅十月之交大夫刺幽王也十月之交朔日辛卯日有食之亦孔之丑
    今按梁太史令虞云十月辛卯朔在幽王六年乙丑朔大衍亦以为然以授时历推之是岁十月辛卯朔泛交十四日五千七百九分入食限
    春秋日食三十六事
    隐公三年辛酉岁春王二月己巳日有食之
    杜预云不书日史官失之公羊云日食或言朔或不言朔或日或不日或失之前或失之後失之前者朔在前也失之後者朔在後也谷梁云言日不言朔食晦日也姜岌校春秋日食云是岁二月己亥朔无己巳似失一闰三月己巳朔去交分入食限大衍与姜岌合今授时历推之是岁三月己巳朔加时在昼去交分二十六日六千六百三十一入食限
    桓公三年壬申岁秋七月壬辰朔日有食之
    姜岌以为是岁七月癸亥朔无壬辰亦失闰其八月壬辰朔去交分入食限大衍与姜岌合以今历推之是岁八月壬辰朔加时在昼食六分一十四秒
    桓公十七年丙戌岁冬十月朔日有食之
    左氏云不书日史官失之大衍推得在十一月交分入食限失闰也以今历推之是岁十一月加时在昼交分二十六日八千五百六十入食限
    庄公十八年乙巳岁春王三月日有食之
    谷梁云不言日不言朔夜食也大衍推是岁五月朔交分入食限三月不应食以今历推之是岁三月朔不入食限五月壬子朔加时在昼交分入食限盖误五为三
    庄公二十五年壬子岁六月辛未朔日有食之大衍推之七月辛未朔交分入食限以今历推之是岁七月辛未朔加时在昼交分二十七日四百八十九入食限失闰也
    庄公二十六年癸丑岁冬十有二月癸亥朔日有食之
    今历推之是岁十二月癸亥朔加时在昼交分十四日三千五百五十一入食限
    庄公三十年丁巳岁九月庚午朔日有食之
    今历推之是岁十月庚午朔加时在昼去交分十四日四千六百九十六入食限失闰也大衍同
    僖公十二年癸酉岁春王三月庚午朔日有食之姜氏云三月朔交不应食在误条其五月庚午朔去交分入食限大衍同今历推之是岁五月庚午朔加时在昼去交分二十六日五千一百九十二入食限盖五误为三
    僖公十五年丙子岁夏五月日有食之
    左氏云不书朔与日史官失之也大衍推四月癸丑朔去交分入食限差一闰今历推之是岁四月癸丑朔去交分一日一千三百一十六入食限
    文公元年乙未岁二月癸亥朔日有食之
    姜氏云二月甲午朔无癸亥三月癸亥朔入食限大衍亦以为然今历推之是岁三月癸亥朔加时在昼去交分二十六日五千九百十七分入食限失闰也
    文公十五年己酉岁六月辛丑朔日有食之
    今历推之是岁六月辛丑朔加时在昼交分二十六日四千四百七十三分入食限
    宣公八年庚申岁秋七月甲子日有食之
    杜预以七月甲子晦食姜氏云十月甲子朔食大衍同今历推之是岁十月甲子朔加时在昼食九分八十一秒盖十误为七
    宣公十年壬戌岁夏四月丙辰朔日有食之
    今历推之是岁丙辰朔加时在昼交分十四日九百六十八分入食限
    宣公十七年己巳岁六月癸卯日有食之
    姜氏云六月甲辰朔不应食大衍云是年五月在交限六月甲辰朔交分已过食限盖误今历推之是岁五月乙亥朔入食限六月甲辰朔泛交二日已过食限大衍为是
    成公十六年丙戌岁六月丙寅朔日有食之
    今历推之是岁六月丙寅朔加时在昼去交分二十六日九千八百三十五分入食限
    成公十七年丁亥岁十有二月丁巳朔日有食之姜氏云十二月戊子朔无丁巳似失闰大衍推十一月丁巳朔交分入食限今历推之是岁十一月丁巳朔加时在昼交分十四日二千八百九十七分入食限与大衍同
    襄公十四年壬寅岁二月乙未朔日有食之
    今历推之是岁二月乙未朔加时在昼交分十四日一千三百九十三分入食限
    襄公十五年癸卯岁秋八月丁巳朔日有食之姜氏云七月丁巳朔食失闰也大衍同今历推之是岁七月丁巳朔加时在昼去交分二十六日三千三百九十四分入食限
    襄公二十年戊申岁冬十月丙辰朔日有食之今历推之是岁十月丙辰朔加时在昼交分十三日七千六百分入食限
    襄公二十一年己酉岁秋七月庚戌朔日有食之今历推之是月庚戌朔加时在昼交分十四日三千六百八十二分入食限
    冬十月庚辰朔日有食之
    姜氏云比月而食宜在误条大衍亦以为然今历推之十月已过交限不应频食姜说为是
    襄公二十三年辛亥岁春王二月癸酉朔日有食之今历推之是月癸酉朔加时在昼交分二十六日五千七百三分入食限
    襄公二十四年壬子岁秋七月甲子朔日有食之既今历推之是月甲子朔加时在昼日食九分六秒
    八月癸巳朔日有食之
    汉志董仲舒以为比食又既大衍云不应频食在误条今历推之交分不叶不应食大衍说是
    襄公二十七年乙卯岁冬十有二月乙亥朔日有食之
    姜氏云十一月乙亥朔交分入限应食大衍同今历推之是岁十一月乙亥朔加时在昼交分初日八百二十五分入食限
    昭公七年丙寅岁夏四月甲辰朔日有食之
    今历推之是月甲辰朔加时在昼交分二十七日二百九十八分入食限
    昭公十五年甲戌岁六月丁巳朔日有食之
    大衍推五月丁巳朔食失一闰今历推之是岁五月丁巳朔加时在昼交分十三日九千五百六十七分入食限
    昭公十七年丙子岁夏六月甲戌朔日有食之姜氏云六月乙巳朔交分不叶不应食当误大衍云当在九月朔六月不应食姜氏是也今历推之是岁九月甲戌朔加时在昼交分二十六日七千六百五十分入食限
    昭公二十一年庚辰岁秋七月壬午朔日有食之今历推之是月壬午朔加时在昼交分二十六日八千七百九十四分入食限
    昭公二十二年辛巳岁冬十有二月癸酉朔日有食之
    今历推之是月癸酉朔交分十四日一千八百入食限杜预以长历推之当为癸卯非是
    昭公二十四年癸未岁夏五月乙未朔日有食之今历推之是月乙未朔加时在昼交分二十六日三千八百三十九分入食限
    昭公三十一年庚寅岁十有二月辛亥朔日有食之今历推之是月辛亥朔加时在昼交分二十六日六千一百二十八分入食限
    定公五年丙申岁春王三月辛亥朔日有食之今历推之三月辛卯朔加时在昼交分十四日三百三十四分入食限
    定公十二年癸卯岁十一月丙寅朔日有食之今历推之是岁十月丙寅朔加时在昼交分十四日二千六百二十二分入食限盖失一闰
    定公十五年丙午岁八月庚辰朔日有食之
    今历推之是月庚辰朔加时在昼交分十三日七千六百八十五分入食限
    哀公十四年庚申岁五月庚申朔日有食之
    今历推之是月庚申朔加时在昼交分二十六日九千二百一分入食限
    右诗书所载日食二事春秋二百四十二年间凡三十有六事以授时历推之惟襄公二十一年十月庚辰朔及二十四年八月癸巳朔不入食限盖自有历以来无比月而食之理其三十五食食皆在朔经或不书日不书朔公羊谷梁以为食晦二者非左氏以为史官失之者得之其间或差一日二日者盖由古历踈阔置闰失当之弊姜岌一行已有定说孔子作书但因时历以书非大义所关故不必致详也
    三国以来日食
    蜀章武元年辛丑六月戊辰晦时加未
    授时历食甚未五刻
    大明历食甚未五刻
    右皆亲二历推戊辰皆七月朔
    魏黄初三年壬寅十一月庚申晦食时加西南维授时历食甚申二刻
    大明历食甚申三刻
    右授时亲大明次亲二历推庚申皆十二月朔
    梁中大通五年癸丑四月己未朔食在丙
    授时历亏初午四刻
    大明历亏初午四刻
    右皆亲
    太清元年丁卯正月己亥朔食时加申
    授时历食甚申一刻
    大明历食甚申三刻
    右授时次亲大明亲
    陈太建八年丙申六月戊申朔食於卯甲间
    授时历食甚卯二刻
    大明历食甚卯四刻
    右授时次亲大明?远
    唐永隆元年庚辰十一月壬申朔食巳四刻甚授时历食甚巳七刻
    大明历食甚巳五刻
    右授时踈大明亲
    开耀元年辛巳十月丙寅朔食巳初甚
    授时历食甚辰正三刻
    大明历食甚辰正一刻
    右授时亲大明踈
    嗣圣八年辛卯四月壬寅朔食卯二刻甚
    授时历食甚寅八刻
    大明历食甚卯初刻
    右皆次亲
    十七年庚子五月己酉朔食申初甚
    授时历食甚申初二刻
    大明历食甚申正初刻
    右授时次亲大明?远
    十九年壬寅九月乙丑朔食申三刻甚
    授时历食甚申一刻
    大明历食甚申四刻
    右授时次亲大明亲
    景龙元年丁未六月丁卯朔食午正甚
    授时历食甚午正二刻
    大明历食甚未初初刻
    右授时次亲大明踈远
    开元九年辛酉九月己巳朔食午正後三刻甚授时历食甚午正一刻
    大明历食甚午正二刻
    右授时次亲大明亲
    宋庆历六年丙戌三月辛巳朔食申正三刻复满授时历复满申正三刻
    大明历复满申正一刻
    右授时密合大明次亲
    皇佑元年己丑正月甲午朔食午正甚
    授时历食甚午初二刻
    大明历食甚午正初刻
    右授时亲大明密合
    五年癸巳十月丙申朔食未一刻甚
    授时历食甚未三刻
    大明历食甚未初刻
    右授时次亲大明亲
    至和元年甲午四月甲午朔食申正一刻甚
    授时历食甚申正一刻
    大明历食甚申正二刻
    右授时密合大明亲
    嘉佑四年己亥正月丙申朔食未三刻复满
    授时历复满未初二刻
    大明历复满未初二刻
    右皆亲
    六年辛丑六月壬子朔食未初亏初
    授时历亏初未初刻
    大明历亏初未一刻
    右授时亲大明次亲
    治平三年丙午九月壬子朔食未二刻甚
    授时历食甚未三刻
    大明历食甚未四刻
    右授时亲大明次亲
    熙宁二年己酉七月乙丑朔食辰三刻甚
    授时历食甚辰五刻
    大明历食甚辰四刻
    右授时次亲大明亲
    元丰三年庚申十一月己丑朔食巳六刻甚
    授时历食甚巳五刻
    大明历食甚巳二刻
    右授时亲大明踈远
    绍圣元年甲戌三月壬申朔食未六刻甚
    授时历食甚未五刻
    大明历食甚未五刻
    右皆亲
    大观元年丁亥十一月壬子朔食未二刻亏初未八刻甚申六刻复满
    授时历亏初未三刻食甚申初刻复满申六刻大明历亏初未初刻食甚未七刻复满申五刻右授时历亏初食甚皆亲复满密合大明亏初次亲食甚复满皆亲
    绍兴三十二年壬午正月戊辰朔食申初亏
    授时历亏初申一刻
    大明历亏初未七刻
    右皆亲
    淳十年癸卯十一月壬戌朔食巳正二刻甚授时历食甚巳正二刻
    大明历食甚巳正一刻
    右授时密合大明亲
    庆元元年乙卯三月丙戌朔食午初二刻亏初授时历亏初午初一刻
    大明历亏初午初二刻
    右授时亏初亲大明亏初密合
    嘉泰二年壬戌五月甲辰朔食午初一刻亏初授时历亏初巳正三刻
    大明历亏初午初三刻
    右皆亲
    嘉定九年丙子二月甲申朔食申正四刻甚
    授时历食甚申正三刻
    大明历食甚申正二刻
    右授时亲大明次亲
    淳佑三年癸卯三月丁丑朔食巳初二刻甚
    授时历食甚巳初一刻
    大明历食甚巳初初刻
    右授时亲大明次亲
    本朝中统元年庚申三月戊辰朔食申正二刻甚授时历食甚申正一刻
    大明历食甚申初三刻
    右授时亲大明疎
    至元十四年丁丑十月丙辰朔食午正初刻亏未初一刻食甚未正二刻复满
    授时历亏初午正初刻食甚未初一刻复满未正一刻
    大明历亏初午正三刻食甚未正一刻复满申初二刻
    右授时亏初食甚皆密合复满亲大明亏初踈食甚复满皆疎远
    前代考古交食同刻者为密合相较一刻为亲二刻为次亲三刻为疎四刻为疎远今授时大明校古日食上自後汉章武元年下讫本朝计三十五事密合者授时七大明二亲者授时十有七大明十有六次亲者授时十大明八疎者授时一大明三疎远授时无大明六
    前代月食
    宋元嘉十一年甲戌七月丙子望食四更二唱亏初四更四唱食既
    授时历亏初四更三点食既在四更四点
    大明历亏初在四更二点食既在四更五点右授时亏初亲食既密合大明亏初密合食既亲
    十三年丙子十二月己巳望食一更三唱食既授时历食既在一更三点
    大明历食既在一更四点
    右授时密合大明亲
    十四年丁丑十一月丁丑望食二更四唱亏初三更一唱食既
    授时历亏初在二更五点食既在三更二点大明历亏初在二更四点食既在三更二点右授时亏初食既皆亲大明亏初密合食既亲
    梁中大通二年庚戌五月庚寅望月食在子
    授时历食甚在子正初刻
    大明历食甚在子正初刻
    右皆密合
    大同九年癸亥三月乙巳望食三更三唱亏初授时历亏初三更一点
    大明历亏初三更三点
    右授时次亲大明密合
    隋开皇十二年壬子七月己未望食一更三唱亏初授时历亏初在一更四点
    大明历亏初在一更五点
    右授时亲大明次亲
    十五年乙卯十一月庚午望食一更四点亏初二更三点食甚三更一点复满
    授时历亏初在一更三点食甚在二更二点复满在二更五点
    大明历亏初在一更五点食甚在二更三点复满在二更五点
    右授时亏初食甚复满皆亲大明亏初复满皆亲食甚密合
    十六年丙辰十一月甲子望食四更三筹复满授时历复满在四更四点
    大明历复满在四更五点
    右授时亲大明次亲
    後汉天福十二年丁未十二月乙未望食四更四点亏初
    授时历亏初四更五点
    大明历亏初四更一点
    右授时亲大明次亲
    宋皇佑四年壬辰十一月丙辰望食寅四刻亏初授时历亏初在寅二刻
    大明历亏初在寅一刻
    右授时次亲大明踈
    嘉佑八年癸卯十月癸未望食卯七刻甚
    授时历食甚在辰初刻
    大明历食甚在辰初刻
    右皆亲
    熙宁二年己酉闰十一月丁未望食亥六刻亏初子五刻食甚丑四刻复满
    授时历亏初在亥六刻食甚在子五刻复满在丑三刻
    大明历亏初在子初刻食甚在子六刻复满在丑四刻
    右授时亏初食甚密合复满亲大明亏初次亲食甚亲复满密合
    四年辛亥十一月丙申望食卯二刻亏初卯六刻甚授时历亏初在卯初刻食甚在卯五刻
    大明历亏初在卯四刻食甚在卯七刻
    右亏初皆次亲食甚皆亲
    六年癸丑三月戊午望食亥一刻亏初亥六刻甚子四刻复满
    授时历亏初在戌七刻食甚在亥五刻复满在子三刻
    大明历亏初在亥二刻食甚在亥七刻复满在子四刻
    右授时亏初次亲食甚复满皆亲大明亏初食甚皆亲复满密合
    七年甲寅九月己酉望食四更五点亏初五更三点食既
    授时历亏初在四更五点食既在五更三点大明历亏初在四更三点食既在五更二点右授时亏初食既皆密合大明亏初次亲食既亲
    崇宁四年乙酉十二月戊寅望食酉三刻甚戌初刻复满
    授时历食甚在酉一刻复满在酉七刻
    大明历食甚在酉三刻复满在戌二刻
    右授时食甚复满皆次亲大明食甚密合复满次亲
    本朝至元七年庚午三月甲寅望食丑三刻亏初寅初刻食甚寅六刻复满
    授时历亏初在丑二刻食甚在寅初刻复满在寅六刻
    大明历亏初在丑四刻食甚在寅一刻复满在寅七刻
    右授时亏初亲食甚复满密合大明亏初食甚复满皆亲
    九年壬申七月辛未望食丑初刻亏初丑六刻食甚寅三刻复满
    授时历亏初在子七刻食甚在丑四刻复满在寅一刻
    大明历亏初在丑二刻食甚在丑六刻复满在寅二刻
    右授时亏初亲食甚复满皆次亲大明亏初次亲食甚密合复满亲
    十四年丁丑四月癸酉望食子六刻亏初丑三刻食既丑五刻甚丑七刻生光寅四刻复满
    授时历亏初在子六刻食既在丑四刻食甚在丑五刻生光丑六刻复满寅四刻
    大明历亏初在丑初刻食既丑七刻食甚在丑七刻生光在丑八刻复满寅六刻
    右授时亏初食甚复满皆密合食既生光皆亲大明亏初食甚复满皆次亲食既踈远生光亲
    十六年己卯二月壬辰望食子五刻亏初丑二刻甚丑七刻复满
    授时历亏初在子五刻食甚在丑二刻复满在丑七刻
    大明历亏初在子七刻食甚在丑三刻复满在丑七刻
    右授时亏初食甚复满皆密合大明亏初次亲食甚亲复满密合
    八月己丑望食丑五刻亏初寅初刻甚寅四刻复满授时历亏初在丑三刻食甚在寅初刻复满在寅四刻
    大明历亏初在丑七刻食甚在寅二刻复满在寅四刻
    右授时亏初次亲食甚复满皆密合大明亏初食甚皆次亲复满密合
    十七年庚辰八月甲申望食在昼戌一刻复满授时历复满在戌一刻
    大明历复满在戌四刻
    右授时密合大明踈
    巳上四十五事密合者授时十有八大明十有一亲者授时十有八大明十有七次亲者授时九大明十有四?者授时无大明二踈远者授时无大明一
    定朔
    日平行一度月平行十三度十九分度之七一昼夜之间月先日十二度有奇历二十九日五十三刻复追及日与之同度是谓经朔经朔云者谓合朔大量不出此也日有盈缩月有迟疾以盈缩迟疾之数损益之始为定朔古人立法简而未密初用平朔一大一小故日食有在朔二月食有在望前後者汉张衡以月行迟疾分为九道宋何承天以日行盈缩推定小余故月有三大二小隋刘孝孙刘焯欲遵用其法时议排抵以为迂怪卒不能行唐傅仁均始采用之至贞观十九年九月後四月频大复用平朔讫麟德元年始用李淳风甲子元历定朔之法遂行淳风又以晦月频见故立进朔之法谓朔日小余在日法四分之三已上者虚进一日後代皆循用之然虞尝曰朔在会同苟躔次既合何疑於频大日月相离何拘於间小一行亦曰天事诚密虽四大三小庸何伤今但取辰集时刻所在之日以为定朔朔虽小余在进限亦不之进甚矣人之安於故习也初历法用平朔止知一大一小为法之不可易初闻三大二小之说皆不以为然自有历以来下讫麟德而定朔始行四大三小理数自然唐人弗克若天而止用平朔迨本朝至元而常议方革至如进朔之意止欲避晦日月见殊不思合朔在酉戌亥距前日之卯十八九辰矣若进一日则晦不见月此论诚然苟合朔在辰申之间法不当进距前日之卯巳踰十四五度则月见於晦庸得免乎且月之隐见本天道之自然朔之进退出人为之牵强孰若废人用天不复虚进为得其实哉至理所在奚恤乎人言可为知者道也
    不用积年日法
    历法之作所以步日月之躔离候气朔之盈虚不揆其端无以测知天道而与之脗合然日月之行迟速不同气朔之运参差不一昔人立法必推求往古生数之始谓之演纪上元当斯之际日月五星同度如合璧连珠然惟其世代绵远驯积其数至踰亿万後人厌其布算繁多互相推考断截其数而增损日法以为得改宪之术此历代积年日法所以不能相同者也然行之未远浸复差失盖天道自然岂人为附会所能苟合哉夫七政运行於天进退自有常度苟原始要终候验周匝则象数昭着有不容隐者又何必舍目前简易之法而求亿万年宏阔之术哉今授时历以至元辛巳为元所用之数一本诸天秒而分分而刻刻而日皆以百为率比之他历积年日法推演附会出於人为者为得自然或曰昔人谓建历之本必先立元元正然後定日法法定然後度周天以定分至然则历之有积年日法尚矣自黄帝以来诸历转相祖述殆七八十家未闻舍此而能成者今一切削去无乃昧於本原而考求未得其方欤是殆不然晋杜预有云治历者当顺天以来合非为合以验天前代演积之法不过为合验天耳今以旧历颇踈乃命厘正法之不密在所必更奚暇踵故习哉遂取汉以来诸历积年日法及行用年数具列于後仍附演积数法以释或者之疑
    三统历【西汉太初元年丁丑邓平造行一百八十八年至东汉元和乙酉後天七十八刻】积年一十四万四千五百一十一
    日法八十一
    四分历【东汉元和二年乙酉编欣造行一百二十一年至建安丙戌後天七刻】
    积年一万五百六十一
    日法四
    乾象历【建安十一年丙戌刘洪造行三十一年至魏景初丁巳後天七刻】
    积年八千四百五十二
    日法一千四百五十七
    景初历【魏景初元年丁巳杨伟造行二百六年至宋元嘉癸未先天五十刻】
    积年五千八十九
    日法四千五百五十九
    元嘉历【宋元嘉二十年癸未何承天造行二十年至宋元嘉癸未卯先天五十刻】
    积年六千五百四十一
    日法七百五十二
    大明历【宋大明七年癸卯宋祖冲之造行五十八年至魏正光辛丑後天二十九刻】
    积年五万二千七百五十七
    日法三千九百三十九
    正光历【後魏正光二年辛丑李业兴造行一十九年至兴和庚申先天十三刻】
    积年一十六万八千五百九
    日法七万四千九百五十二
    兴和历【兴和二年庚申李业兴造行一十年至齐天保庚午先天九十九刻】
    积年二十万四千七百三十七
    日法二十万八千五百三十
    天保历【北齐天保元年庚午宋景业造行一十七年至周天和丙戌後天一日八十七刻】积年一十一万一千二百五十七
    日法二万三千六百六十
    天和历【後周天和元年丙戌甄鸾造行一十三年至大象己亥先天四十刻】
    积年八十七万六千五百七
    日法二万三千四百六十
    大象历【大象元年己亥冯显造行五年至隋开皇甲辰後天十刻】
    积年四万二千二百五十五
    日法一万二千九百九十二
    开皇历【隋开皇四年甲辰张宾造行二十四年至大业戊辰後天七刻】
    积年四百一十二万九千六百九十七
    日法一十万二千九百六十
    大业历【大业四年戊辰张胄玄造行一十一年至唐武德己卯後天七刻】
    积年一百四十二万八千三百一十七
    日法一千一百四十四
    戊寅历【唐武德二年己卯道士傅仁均造行四十六年至麟德乙丑後天四十七刻】
    积年一十六万五千三
    日法一万三千六百
    麟德历【麟德二年乙丑李淳风造行六十三年至开元戊辰後天一十二刻】
    积年二十七万四百九十七
    日法一千三百四十
    大衍历【开元十六年戊辰僧一行造行三十四年至实应壬寅先天一十四刻】
    积年九千六百九十六万二千二百九十七
    日法三千四十
    五纪历【宝应元年壬寅郭献之造行二十三年至贞元乙丑後天二十四刻】
    积年二十七万四百九十七
    日法一千三百四十
    贞元历【贞元元年乙丑徐承嗣造行二十七年至长庆壬寅先天十五刻】
    积年四十万三千三百九十七
    日法一千九十五
    宣明历【长庆二年壬寅徐昂造行七十一年至景福癸丑先天四刻】
    积年七百七万五百九十七
    日法八千四百
    崇玄历【景福二年癸丑边冈造行十四年後六十三年至周显德丙辰先天四刻】
    积年五千三百九十四万七千六百九十七
    日法一万三千五百
    钦天历【五代周显德三年丙辰王朴造行五年至宋建隆庚申先天二刻】
    积年七千二百六十九万八千七百七十七
    日法七千二百
    应天历【宋建隆元年庚申王处讷造行二十一年至太平兴国辛巳後天二刻】
    积年四百八十二万五千八百七十七
    日法一万单二
    乾元历【太平兴国六年辛巳吴昭素造行二十年至咸平辛丑合】
    积年三千五十四万四千二百七十七
    日法二千九百四十
    仪天历【咸平四年辛丑史序造行二十三年至天圣甲子合】
    积年七十一万六千七百七十七
    日法一万一千
    崇天历【天圣二年甲子宋行古造行四十年至治平甲辰後天五十四刻】
    积年九千七百五十五万六千五百九十七
    日法一万五百九十
    明天历【治平元年甲辰周琮造行一十年至熙宁甲寅合】
    积年七十一万一千九百七十七
    日法三万九十
    奉元历【熙宁七年甲寅卫朴造行十八年至元佑壬申後天七刻】
    积年八千三百一十八万五千二百七十七
    日法二万三千七百
    观天历【元佑七年壬申皇居卿造行三十一年至崇宁癸未先天六刻】
    积年五百九十四万四千九百九十七
    日法一万二千三十
    占天历【崇寜二年癸未姚舜辅造行三年至丙戌後天四刻】
    积年二千五百五十万一千九百三十七
    日法二万八千八十
    纪元历【崇宁五年丙戌姚舜辅造行二十一年至金天会丁未合】
    积年二千八百六十一万三千四百六十七
    日法七千二百九十
    大明历【金天会五年丁未杨级造行五十三年至大定庚子合】
    积年三亿八千三百七十六万八千六百五十七日法五千二百三十
    重修大明历【大定二十年庚子赵知微重修行一百一年至元朝至元辛巳後天一十九刻】积年八千八百六十三万九千七百五十七
    日法五千二百三十
    统元历【後宋绍兴五年乙卯陈德一造行三十二年至乾道丁亥合】
    积年九千四百二十五万一千七百三十七
    日法六千九百三十
    乾道历【乾道三年丁亥刘孝荣造行九年至淳熙丙申後天一刻】
    积年九千一百六十四万五千九百三十七
    日法三万
    淳熙历【淳熙三年丙申刘孝荣造行一十五年至绍辛亥合】
    积年五千二百四十二万二千七十七
    日法五千六百四十
    会元历【绍熙二年辛亥刘孝荣造行八年至庆元己未後天一十刻】
    积年二千五百四十九万四千八百五十七
    日法三万八千七百
    统天历【庆元五年己未杨忠辅造行八年至开禧丁卯先天六刻】
    积年三千九百一十七
    日法一万二千
    开禧历【开禧三年丁卯鲍澣之造行四十四年至淳佑辛亥後天七刻】
    积年七百八十四万八千二百五十七
    日法一万六千九百
    淳佑历【淳佑十年庚戌李德卿造行二年至壬子合】
    积年一亿二千二十六万七千六百七十七
    日法三千五百三十
    会天历【宝佑元年癸丑谭王造行十八年至咸淳辛未後天一刻】
    积年一千一百三十五万六千一百五十七
    日法九千七百四十
    成天历【咸淳七年辛未陈鼎造行四年至至元辛巳後天一刻】
    积年七千一百七十五万八百五十七
    日法七千四百二十
    此下不曾行用见於典籍经进者二历
    皇极历【大业间刘焯造阻难不行至唐武德二年己卯先天四十三刻】
    积年一百万九千五百一十七
    日法一千二百四十二
    乙未历【大定二十年庚子耶律履造不曾行用至辛巳後天一十九刻】
    积年四千四十五万二千一百二十六
    日法二万六百九十
    授时历【元至元十八年辛巳为元】
    积年日法不用
    实测到至元十八年辛巳岁
    气应五十五日六百分
    闰应二十日一千八百五十分
    经朔三十四日八千七百五十分
    日法二千一百九十演纪上元己亥距至元辛巳九千八百二十五万一千四百二十二算
    气应五十五日六百二分
    闰应二十日一千八百五十三分
    经朔三十四日八千七百四十九分
    日法八千二百七十演纪上元甲子距辛巳五百六十七万五百五十七算日命甲子
    气应五十五日五百三十三分
    闰应二十日一千八百八分
    经朔三十四日八千七百二十五分
    日法六千五百七十演纪上元甲子距辛巳三千九百七十五万二千五百三十七算
    气应五十五日六百三十一分
    闰应二十日一千九百一十九分
    经朔三十四日八千七百一十二分
    元史卷五十三
    元史卷五十三考证
    春秋日食三十六事 按原刻误作三十七事与三传不符计後文条例亦止三十六事今改
    僖公十五年丙子岁夏五月日有食之 按原刻脱日字今增
    定公五年丙申岁春王三月辛亥朔日有食之 按原刻脱王字今据春秋及前後体例增
    开元九年辛酉九月己巳朔食午正後三刻甚 按原刻作开元元年辛酉九月乙巳朔考开元元年距景龙元年仅五年依干支计之当得癸丑此云辛酉则是开元九年矣且唐书原载开元九年九月己巳朔有日食事今据改
    淳佑三年癸卯三月丁丑朔食巳初二刻甚 按原刻无甚字今据数理增
    隋开皇十二年壬子七月己未望食 按原刻作朔食今据数理改
    至元七年庚午三月甲寅望食 按本纪至元七年三月庚子朔推干支望日系甲寅原刻误作乙卯今改
    至元十六年己卯二月壬辰望食 按本纪至元十六年二月戊辰朔推干支望日系壬辰原刻误作癸酉今改
    奉元历日法二万三千七百 按日法原刻误积法今据前後文画一改
 


用手机扫一下二维码,在手机上阅读或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图书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