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一
    菩提道次第心论卷第一
    (从根本广论中录出)
    极尊上师宗略巴造论
    比丘能海集
    南无谷汝曼殊廓喀耶(梵音)
    归依上师妙吉祥(汉语)
    具足百千妙善所生身  能满无边众生愿欲语
    如实而观遍知无尽意  于是释迦主尊头顶礼
    无比导师如来最胜子  负荷胜王深广正法担
    游戏化现无量佛土间  佛子文殊弥勒顶礼赞
    至极难逢难解佛母教  导引深密南洲顶庄严
    德善名称普闻遍三地  龙树无著圣师顶礼赞
    承二大车广乘善法流  具甚深见发起大行道
    摄彼精要圆满无错倒  教授宝藏燃灯智礼赞
    流布圣言一切正观眼  入解脱行贤能引导师
    仁慈感动善巧作方便  开明心地诸师顶礼赞
    今瑜珈者寡闻少精进  多闻缺修修而不善巧
    广益教论支眼一面观  经义分合传续无能理
    圣言宝藏教授摄精微  于道不感喜乐堪能意
    我今于彼大乘圆道说  根本意乐能成奋勉心
    依何方道摄持去盖盲  具辨善恶能力智慧眼
    暇善所依大义胜分别  诸堪能者一心劝谛听
    总一切种智地解脱士夫最胜之法理,依三士道修行之次第无不完全摄持是菩提道次第之门,于堪能者引入大觉佛地所说之法义也。(以上原文照译,以下依文摘录要义。)
    甲一、依那兰陀寺有三种清净门中诠释正法教仪。分三
    乙一、轨范师语说清净
    乙二、学子相续清净
    乙三、所说正法清净
    甲二、依本论引导诠释方法。分四
    乙一、开示造论者之殊胜功德及事业
    乙二、开示本论中法义殊胜。分四
    乙三、说听二者如何相应之正理。分三
    乙四、教授引导学徒次第之正仪。分二
    乙一、开示造论者之殊胜功德及事业。内中分二。
    初、造论者阿底峡尊者之殊胜功德者。通五明。见本尊。十二年学毗婆娑及四阿含等。越度自他宗海彼岸。证得一切教海源流汇归三学。于别解脱得比丘戒舍命防护深精律意悲心菩提练修发明亦成就。精进佛子广大妙行。成就金刚三味耶戒如理护持无犯。成就生圆次第自身现证得入金刚三摩地定。掩关修行极深细之二次第(六年)成就共不共止观并双运道。乃至圆满殊胜三摩地究竟。
    次、尊者之事业者。三次败破大力恶宗外道。通达诸宗(大小十八部等)住持正法。〈在藏中〉总集一切显密正义,束为修行次第,如道炬论等导盲进道。于诸了空未达关要故谤方便者,遮止彼一切作意思惟,损减教法等开示如来密意。于倒执密部教义者,损害根本清净梵行等善作破除,弘演增盛无倒正教,护佛法轮,恩被雪山。
    复次,成就如是功德事业,皆由三种圆满胜因:
    一、善知五明及具清净教授故。(谓得从佛展转传承于其中间未绝,修证之重要教授教诫故。)
    二、得见本尊获言开许故。(深修定业大愿之作用故。)
    三、具足融汇三宝法义,极善圆满故。(学修承传一切汇归般若发大胜用也。)
    (以上开示造论者殊胜功德事业,以下明本论中之法义殊胜。)
    乙二、开示本论中法义殊胜。分四
    丙一、通达一切经教无违。
    丙二、依现经教论理教授无倒。
    丙三、得佛密意。
    丙四、自行消除一切极大罪行。
    丙一、通达一切经教无违者。谓解经教圣言之名诠,无倒显示诸欲证道者所应遍知、所应断除、所应现证、所应修行者。是如来至言初中后善尽胜之妙说故。菩萨必应遍摄三乘化道。大不摄小则与大义相违。惟除自利不减法门。不灭一切过,则不能证一切圆德。金刚乘道,亦必与诸乘道共同无别立理。无上瑜伽决不舍离三聚学处。若趣上上三乘五道,必须完具下下诸乘功德。一切教乘应当普学,不舍一法。然要依佛次第,犹如四方不舍何方,然不一人同时趣向多方。其未知者云何当知“集积资粮,净垢罪障,广发正愿”。以此慧力日增,自速趣道。
    丙二、依现经教论理教授无倒者。一切依现经言于其经法不得乱、坏、增、减,经中难解处,必依正量论理大宗论言解释。论言复难,更依知识引导教授。不依私心作解。教授广大经论不得顺此损彼,不得无决定之指示,不得经外有说有修(离经一字即为魔说),不得但求说解不顾修行,(依文解义,三世佛冤。)不得修行与经说各别分而为二,要依说修行,依修行而说。不得教说此法门而修行用彼法门,闻思修必成一致之教授。
    丙三、得佛密意。密者,深隐难显现故。若初发业未多闻未串修人,必依善士教导而得直趣宗要,达解傍通诸方各类得决定意。否则自力摸索搜求,能通一义,亦费长时观待极大勤劳,且难获定解,起偏邪执,或坠疑网。是以学修最要,必得接受有方,了达密意。
    丙四、自行消除一切极大罪行。极大罪行者,即是诽谤正法。当知一切佛语或实或权,皆是开示成佛之方便。有不解此理者,妄执一类为成佛方便,及执一类为成佛障碍,判别好恶。是理、非理、应学、应舍,若识此论立言,则无此过。经云:“若毁此南洲中塔尽而谤法罪尤重,如弑恒河沙阿罗汉谤法罪尤重”。
    乙三、说听二者如何相应之正理。分三
    丙一、应如何听闻正法。
    丙二、应如何讲说正法
    丙三、说者闻者应如何共作
    丙一、应如何听闻正法。听者应思闻法之胜利,知诸法(有为无为),断诸恶,舍无义,今后涅盘,作实想、目想、光明想、现乐想、究竟解脱想。不观法师五过,戒行穿漏、形貌丑陋、文辞鄙恶、言语粗俗等。应专信、恭敬、不谤、不高举、不忿恚、不求过、随顺而行。
    复次,依入行论有六想法。一、如病。二、如医。三、如药。四、殷重求治。善护禁忌。五、如佛想。六、法久住想。余则务作自身一人闻法想。故经首先作如是我闻有深意也。
    丙二、应如何讲说正法者。应知法施功德。殷重报恩。说法之意乐加行、对境应说不应说等。
    知法施功德者。说法应知之功德胜利有二十种。一、成就念。二、成就胜慧。三、成就觉慧。四、成就坚固。五、成就智慧。六、随顺证达出世间慧。七、贪欲微劣。八、嗔恚微劣。九、愚痴微劣。十、魔罗于彼不能得便。十一、诸佛世尊而为护念。十二、诸非人等于彼守护。十三、诸天于彼助发威德。十四、怨敌等不能得便。十五、其诸亲爱终不破离。十六、言教威重。十七、其人当得无所布畏。十八、得多喜悦。十九、智者称赞。二十、其行法施是所堪念。
    殷重报恩者。佛说般若时,自敷座筵等,法者尚是诸佛所应恭敬之因,故当于法起大尊敬。随念如来功德及其深恩思欲酬报。
    说法之意乐加行中。其意乐者,如海问经之五想,于自起医想,于法起妙乐想,于闻者起病人想,于如来起善士想,于正法起久住想。严戒行,修慈心,断高胜、嫉妒、缓怠、疲厌、自赞毁他、吝法、顾念财物名闻称赞等。欲为令自他成佛修行,说法功德成就,即是大收获也。其加行者,沐洗清洁,著鲜净法服,于其清洁悦意处所如仪而座,先作归依三宝,诵经咒清净内外坛场,然后发心作供养,祈师佛本尊加持自他慧心,求护法守护。观听众根机以慈心施法,出言和美,不嗔妒,不颦戚,欢喜发言,以宗因喻及至教如量而说。日夜善修最胜要法。所得利养不自享受藏护,悉供三宝。不得无义消费施财,亦不得希望听众供施及思念美食衣服住处贵药等。于诸徒众悉无所求,唯愿自他出离不善,进道成佛。则是说法功德成就。
    对境应不应说之分别者。未请不应说,无请亦应观器而说,若是器虽不请亦说,应谦退而说。余则依照百众学戒法。
    丙三、闻者说者应如何共作。于上文所说事理应获定解,随事起用。否则如天成魔,正法反成烦恼之助伴。如云初一若错,乃至十五日月年年永错,可不慎欤。(以上说听二者如何相应之正理竟。)
    乙四、教授引导学徒次第之正仪。分二
    丙一、亲近法理
    丙二、修心次第(即三士道)
    丙一、亲近法理。分二
    丁一、引发定解之理
    丁二、修持法则之行
    丁一、引发定解之理者。摄决定心藏云:“住性数取趣,应亲善知识。”博朵瓦语录云:“总摄一切教授,首是不舍离善知识。”菩萨藏经云:“获得菩萨一切诸行,如是获得圆满一切波罗密多。地、忍、等持、神通、总持、辩才、回向、愿、及佛法,皆赖尊重为本、为处,乃至出生、长养为主要因。”又博朵瓦云:“修解脱行更无重要过于师者,若世俗事可见而能者,苟无师教亦日无成,况是从无间恶趣来,欲往曾所未经之地,安能无导。”(此类定解在华严经入法界品,及大般若经萨陀波仑等中,应再再使定解生。)
    复次,更明亲近善士之法。分六
    戊一、所依知识之德数
    戊二、能依学者之相
    戊三、应如何依止之法
    戊四、依止之胜利功德
    戊五、不依止之过失
    戊六、摄合诸义。
    戊一、所依知识之德数。今明拣择所依止善知识之德相十种者,谓自未调伏而能调伏他者,无有是处。择果而食,智人当知。今之十法依大乘庄严经论说,以能总纳大小一切教义,亦便忆持故。甲、调伏者,是持戒相。身口如律,乃至诸根纯和。(戒、见、威仪、正命。)乙、寂静者,得定相。于一切行能顺正知正念。离恐怖、急躁、味著。
    丙、除惑者,是成就慧相。能严密照见烦恼、习气、无明、随眠等。谓依出家远离所生善法,于法简择、极简择,乃至觉明慧行。
    丁、德增者,谓以上三德由自精进力,日益增长不下,且以此力摄获利他,如古德云:“诸佛非以水洗众生罪,非以手除众生苦,非移自证交余人,示法行谛令解脱。”所以能自成三德,即是利他。利他是令他成就三德,得三解脱故。
    戊、有勇者,成就利他,刚决猛利,久无疲厌,堪耐劳苦。若通三学是二利体,必以悲勇力行乃堪大用,身行之教不言而从。否则赞美旃檀,谋自活命及善名者,非实隹果,识者不取。
    已、阿含富者,依于三藏三学成就多闻,在一时一事一义上,而能发生无量定解,初中后善,摄用多端。此德成就必依闻思修于三学丰富,欲速者加以三味门及陀罗尼门。
    庚、觉真者,了证实性,不谤般若,是殊胜慧学。求能通达法无我现证真实者为正,否则以教理通达亦许。(必须善庄严中观等。)
    辛、善说者,称法印,无颠倒、无垢、无病、无杂。善调伏惑恼,超越世间,具足支分,能起随行,决定。
    壬、悲愍者,愍念愚迷,慈心利他。不为利誉恭敬,为法流久远,为报师佛大恩。
    癸、离退者,益他始终不倦,不顾难劳,不中断、不草草,克成其教。此上大乘庄严经论弥勒菩萨所说,菩提道次第所引,别余有别解脱戒经十年二十一种五德法数,是佛亲定,比丘必须依照实学。兹再录法蕴足论文如下,更增完善也。
    尔时世尊为摄前义而说颂曰:
    善哉见善士  能断疑增慧  令愚成智人  慧者应亲近
    善士应亲近  以亲近彼时  令疑断慧增  使愚成智故
    云何为善士,谓佛及弟子。又诸所有补特伽罗,具戒、具德,离诸瑕秽,成调善法,堪绍师位。成就胜德知羞悔过,善守好学(已得不失如教),具知具见,乐思择,爱称量,喜观察,性聪敏,具觉慧,息追求,有慧类,离贪趣贪灭、离嗔趣嗔灭、离痴趣痴灭。调顺趣调顺、寂静趣寂静、解脱趣解脱、超度趣超度、妙觉趣妙觉、涅盘趣涅盘。乐调顺谛,离骄放逸,好慧忍辱柔和,升直道如见。专自调伏、专自寂静、专自涅盘。为才支身,游诸国邑王都聚落,求衣食等具。质直具,调顺具足,质直及调顺具。忍辱具,柔和具足,忍辱及柔和具。供养具,恭敬具足,供养及恭敬具。正行具,守根具足,正行及守根具。轨范具,所行具足,轨范及所行具。信、尸罗,及闻舍慧。自具净信,亦能(悲心)劝励安立有情同具净信。自具尸罗及闻舍慧。亦能劝励安立有情同具尸罗及闻舍慧。是名善士。
    何故名善士,以所说善士,离非善法,成就善法。具足成就四念住、四正胜、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觉支、八圣道支。故名善士。若能于此所说善士,亲近承事,恭敬供养,如是名为亲近善士。
    戊二、能依学者之相。依四百论说有三。正住、具慧、希求,是为闻器。正住者,不爱著先有之法义,而嗔恶他宗合理之说。情感偏蔽终不入理。具慧者,有力决择善恶正邪,否则以恶邪为是,反观善正为非。或取不坚实处以为重要,而忽略舍弃真正重要,学不能成。虽有正见具慧,而于听法如观画听歌,全无愿欲发趣心行,是则无义。故必了解谛要。希求广大,更能殷重恭敬趣行为要。(有宽说者,但能具信不欺,如教而行亦可。)学者应当自观取舍励力成就闻器。
    戊三、应如何依止之法者。特于广受法恩。圆满教授教诫,开明心地之善知识应如何依止。论中分二,已一、意乐与已三、加行也。
    已一、意乐修法。分三
    庚一、总教意乐之相
    庚二、修信以为根本
    庚三、随念恩德以增敬重。
    庚一、总教意乐之相者。依华严经说有种种心能摄取一切亲近意乐。弃自自在如孝子心,担荷一切事担如大地心。发生困苦心不动摇如弥须山心,受行一切杂业如世间仆使心,断尽一切慢及过慢如除秽人心,难行勇行如乘心,受于毁骂无存忿怨退舍如犬心,任载勤劳者若往若来悉无厌患如船心。
    庚二、修信以为根本者。由其意乐有进退转动,而令修持坚固,为成就功德之本。以无信则无希求,无希求则焉有成就。所以视师如佛,成就则必殊胜,观过则必退失,皆在一念上。信力若渐移,应更观师德,察自己过。
    庚三、随念恩德以增敬重者。十法经云:“于长夜中,驰聘生死寻觅我者,于长夜中为愚痴复。而重(深)睡眠,醒觉我者。沉溺有海,拔济我者。我入恶道,示善道者,系缚有狱,解释我者。我于长夜病所逼恼,为作医王。我被贪等猛火烧燃,为作云雨而为息灭。应如是想。”华严经说:“善财童子,如是随念痛哭流涕,诸善知识,是于一切恶趣之中救护于我。令善通达法平等性,开示安稳不安稳道,以普贤行而为教授,指示能往一切智城所有之道,护送往赴一切智处,正令趣入法界大海,开示三世所知法海,显示圣众妙曼陀罗,善知识者,长我一切白净善法。”应如此文而正随念,一切句首悉加“诸善知识是我”之语。于前作意善知识相,口中读诵此诸语句,意应专一念其义理,于前经中,亦可如是而加诸语。
    又如华严经云:
    我此知识说正法  普示一切法功德  遍示菩萨威仪道  专心思维而来此
    此是能生如我母  与德乳故如乳母  周遍长养菩提分  此诸善识遮无利
    解脱老死如医王  如天帝释甘露雨  增广白法如满月  犹日光明示静品
    对于怨亲如山王  心无扰乱犹大海  等同船师遍救护  善财是思而来此
    菩萨启发我觉慧  佛子能生大菩提  我诸知识佛所赞  由是善心而来此
    救护世间如勇士  是大商主及依怙  此给我乐如眼目  以此心是善知识
    一应其颂而忆念之,易其善财而诵自名。
    已二、加行者。分二
    庚一、以身命财产供养。
    庚二、如教修行供养。
    如五十颂云:
    自誓阿舍黎  不吝妻子等  自身命常依  财物趣向审(知)
    由无量忆劫  如佛难遭遇  于斯时幸逢  应具大精进
    常护三味耶  常供养如来  亦常供于师  如供诸佛等
    以此无尽欲  略微悦意等  或最上诸珍  奉献无上师
    如诸佛纳受  即此恒纳受  所成福资粮  转殊胜悉地
    若师有教命  欢喜具慧闻  若不能事类  彼意善启呈
    悉地从师护  及得人天乐  不越师教命  彼一切殷勤
    戊四、依止之胜利功德者。近诸佛位,诸佛欢喜。终不缺离,大善知识,不堕恶趣,恶业烦恼悉不能胜。终不违越菩萨正行,于菩萨行具正知念。功德资粮向上增长,乃至悉能成办现作圆满一切义利。以承事力意乐加行悉获胜善之业,而成自他二利具足也。
    地藏经云:“彼摄受者,恶趣流转众业,乃至于现法中应受疾疫饥馑损恼身心等苦,下至呵责,从于梦中亦不感诸苦受而得身心清净。若于俱胝佛所,布施供养受行学处,种诸善根,功德异熟无边。若谁能于具德师所,半日净信善作,成就功德悉同于彼,不可思议。”本生论云:“亲近善士,不可远离,伏理修善,熏习德尘,时久用深,速则不得深染。”
    戊五、不依止之过失者。于诸功德未生不生,生者退失。于诸恶法未生者生,生已增长成熟。由不近善友必致渐亲恶友,亲恶师友则渐远离善师良友,久则渐渐爱乐恶友,怖近善友。终则以不善为善,以善为不善。颠倒错失由于最初一念不定,乃至于堕落深渊不可救拔。涅盘经云:“诸菩萨怖畏恶友,胜于醉象,醉象唯坏肉身,恶友俱坏身心善法及净胜意乐,乃至掷汝于诸恶趣。”颂云:
    若为恶友蛇执心  弃善知识疗毒药  此人虽得闻正法  反堕深险实痛哉
    又亲友集云:
    若自不作恶  近诸作恶者  亦疑为作恶
    恶名亦增长  如毒箭置囊  能染无毒者
    复次,虽亲知识必当如教,如事师五十颂云:
    于是依怙尊  弟子若轻毁  如轻毁诸佛  长得受重苦
    以此任如何  勿使师生恼  愚味行相违  报生大地狱
    无间苦相应  何故住狱中  由作谤师等  师宏宣正法
    于一切殷勤  金刚大智慧  至善无谄曲  任何勿谤非
    于师具恭敬  随行喜舍等  病等非人难  无发生能成
    戊六、摄合诸义总说者。如上依止瑜伽教授广演事师法则,复引经论要义而庄严之。必当多次久久串习,若但一二次作所缘者,必无作用胜利可见。再若依止不依法者无功反过,应再再拣择而生悔心发防护心,正勤善修,非只一生之用,是始终必备之胜道资粮,乃至未成菩提以来,取得摄受引我入道之正因也。
    丁二、修持法则之行。分二
    戊一、修法
    戊二、破邪
    戊一、修法者,此中复分初中后三种
    已一、修加行六法(附带七支)
    已二、正修行。分二
    庚一、共同修法
    庚二、不共修法
    已三、结行。分三
    庚一、中间行法
    庚二、三合引导
    庚三、四种资粮
    已一、加行六法者。是金洲大师传:一、处所洁净。二、安设庄严三轮所依。三、求无谄诳之供品,端正陈设。四、于安乐卧具端身如法而坐。五、归依发心。六、从面前虚空明现观境。若唯修正观,而缺顺道资粮及净治业障之缘者,应修普贤七支以增顺境而消违缘,以之修法有二,谓依经颂文随念观修,及依上师供养法而修。次令所缘明了显现。(或加供曼荼供)以猛利心念衍衍衍(密芝吗)再再启求,伏愿加持从事师起及于通达无我,乃至次第中间文如五字仪轨中作。
    已二、正修行,庚一、共同修法者。谓欲令心安住所缘行相故,由从无始自为心所自在,心则不为自己自在,心复随彼惑业障等自在。而更发起罪行颠倒。今者为令其心随自自在,于善所缘堪能安住,具足忆念正知,如所决定次第令无错乱增减安定,摄心所缘而住。
    庚二、此处不共之修法者。观依不依止之功过等,防护毁谤诸过,思维功德,忆念恩德,乃至不二之祷修等。
    已三、结行者。应将所集众善福资,好作迥向,恳求加持发生悲智,于大乘二利之道生起慧行最要,内中分三:
    庚一、中间行法者,谓除正修等时中间,须多加礼拜、绕塔、经、像等行、或作读诵、书写、画像、造像、供事、施事等。最要者,应当读阅“现法”相应随行之经论。数数忆持其旨趣,以多种方便集积资粮及净治违障。
    庚二、三合引导者。最要守护所受律仪,集资净障,守护律仪,依所缘行相净修其心。三者不离名曰三合引导者。
    庚三、复次应习四种资粮以为引发止观道之正因。分四
    辛一、密护根门
    辛二、正知而行
    辛三、饮食知量
    辛四、精进练修寤瑜伽
    辛一、密护根门者。谓于防护根门之法等,数数委细炼修令不忘失正念(对境能生正念辩识)。次者根境、相合、识心功能故,心于彼境触受爱生,欲合欲离,发生贪嗔之时,随能治伏以理引心还住正念(正觉慧力克伏惑障)。伏除当时所起好恶所起之行相,及后随取之好恶行相。
    辛二、正知而行者。谓有五行动业及五受用业。(皆是别解脱戒之实修也。)
    一、五行动业者。(一)身事业。往还聚落及余寺院等正知应行非应行。应如何行。(二)眼事业。略睹详瞻正知应看不应看。(老病死苦不净等应看,母邑戏乐角舞等是不应看)。(三)支节事业。屈伸俯仰,正知应作不应作。(四)、衣钵事业,若长若缺,离舍化求受持,正知合法不合法。(五)、乞食事业。行化乞食,正知是法非法。(以上是行动五业)
    二、在寺内之受用五业者。(一)、身事业。正知是时是处,应行应住,若往同法亲教阿舍黎师等处,众集食会,于中敬礼问询,床座侍立进退等一切是法非法。(二)、语事业者。谓若请受教法,诵习先闻,为他说法,论辩言说等,正知是法非法。(三)、意事业者。应当默然中夜正息,静处思义,,九法住心,毗钵舍那,非时养息,略为消遣,如是等各各正知如法而行。(四)、昼辰、夜业者,谓于永日及初后夜不应睡眠。此中(白日)含摄身语二业。睡眠事则属,业各各分知。(以上十类正知,应依各各现地修学作务情形,自作文表或图画记号显明重要断修作事之要点,于事前或日夜数次看阅,以补正知正念速成。)
    复次,此中略为四类总相:(一)、身业往返等行相。(二)、于所行处所事理行相。(三)、何时应作不应作之行相。(四)、于如是等现行之时各各如法行止。往返瞻睹宣说听受等际而能极善防护了知行想、是、非、进、止,合符正知,谓我现前如是正行,应当如是正行。现在不生罪染,将来不堕恶趣。于未获道果,确是证道之因,是为正知资粮也。
    (此上二门,是引圣无著之说,励力行之,净尸罗、发胜定之殊妙方便也。故应勤勉学修。)
    辛三、饮食知量者。此中分四:(一)、不太多。(二)、不太少。(三)、相宜。(四)、如量。又应对治耽著饕餮。复次,应观食事所生过患。〈一〉、正饮食时观可厌恶。〈二〉观食已消化所生过患。〈三〉、观追求成办所生之过患。〈四〉、观防护之过患。〈五〉、观亲属因食成怨。〈六〉、观食欲无厌之害。〈七〉、被食所缚之苦。〈八〉、观因食而起恶行苦果之怖。
    次正观而食之义者,应作五观:(一)计功多少,量彼来处。(二)、忖已德行,全缺应供。(三)、防心离过,贪等为宗。(四)、正事良药,为疗形枯。(五)、为成道业,应供此食。
    余则供养、布施、往返、起坐、用钵作器等,如仪不苟。
    辛四、精进练修寤瑜伽者。精勤策心,于眠息时觉盖、弃盖,与护根、正知二法相互作用。正意睡眠,如狮子卧具力无畏,右肋而卧。法尔能令身不缓怠,不失正念,睡不沉重,无诸恶梦,乱意睡眠有五过:(一)恶梦。(二)、诸天不护。(三)、心不入法。(四)、不思明相。(五)、喜出精。眠息相应法者:(一)作光明想,心依光明而睡,灭无明盖之根本修法也。次令心随闻思法义,摄修次第妙行,于入睡梦中,心亦随诸善行而转。(二)、正知不随烦恼,警觉动身。(三)、卧时策心犹如野鹿(不乐深睡)。(四)、思维明相,明日应作勤奋早起。余则顺障盖法而修其心。
    以上明修法之初、中、后三法竟。
    戊二、破邪云何。谓有心未亲近广大圣言,及诸释经妙论,复缺教授指示导引修行次第精要之人,如是论言,说修道行时,不应数数观察,唯应止心,若其数数起观择者,是闻思故。又云:诸所分别(闻思)是执相有为。于正等觉成障碍故。此是未修未达,违背经论者之说。依庄严经论云:“依筅所闻义,如理作意思,起正作意修,真义境智生。”
    复次,如理修者,须先从他闻,由他力故而发定解,次乃自依圣教正理,如理思维所闻诸义,由自力故而得定知。如是闻思决定,离离疑惑,数数串习,是名为修。此之数数串习观察而修者,又有二:一、于彼闻思所决择义,现见具有(不须决择),观依止住。二、若以自慧思维决择,除疑断障(须要决择),真义智生,是作意修。若唯治心、不决择、无慧行者,是谷麦不辨,痴人也。
    复次,闻所成慧,以闻为先。思所成慧,以思为先。如是修所成慧亦应以修为先。以此修慧由修成故。(问曰)若是修慧由修所成,何故说言以闻起思,依闻思故而起修慧耶。(答云)修所成慧前行之修,即是修习思所成慧之定知,闻所成慧之定解,习此定知定解纯熟作意,真义智生,乃名修慧。非闻思慧,然亦决不离思慧而有修慧也。(闻思者生因智,修慧者了因智。)
    复次,若如是者,彼具几许多闻,乃有尔许多闻所成之慧,亦以发生几许多闻所增思所成慧,若是几许闻思所成之慧,习练串修亦得尔所增广修所成慧。若闻多者闻慧多,闻慧多者思慧增上,闻思慧几许增上者,修行方便,必如尔所广大决定。修行方便广大决定者,则其消灭过失之能力强大,引起智德之作用深广。故诸经论皆说修行,闻思最要。
    复次,若谓闻思所择者,非为修故,唯是广开诸所知解,若正修时,另修别余一种不关平日闻思指示之法。喻如不依指示一定行处而行,别向未示之行处而驰。与前教说闻思之义毫无系属,亦是破坏诸圣言中,圣所建立三慧次第生起之理。若是谬论可成建立不称。错倒者,则成不须多闻乃成善说(佛说多闻成善说法。)又诸多习经传之人,与彼从来不知经传之人,二人共修成就同等。或无闻者更胜多闻决择,无知无解为妙,则有别类愚味有情定胜人类,今见不然。
    复次,为有执言,闻法观择,成修行害,诸恶见者,破彼坚固邪执,是故立言串习闻思二慧所决定义,虽非修成许是修有,有串习故,说修无违。若相违者,则诸下地异生,未得初禅未到地定时,应全无修,以欲地中除说已得入大地时,由彼因缘,可生修所成慧之外,余于欲地无修所成。对法论中数数宣说。然如波罗多释论显明文句云:“所言修者,为令其意成彼体分,或成彼事。”喻如修言修悲等
    复次,圣慈氏云:“决择分见道及于修道中,数数思维称量观察修习道”。此说大乘圣者修道,亦有数数思维称量观察。
    复次,如说修习净信、修四无量、修菩提心、修无常苦等,数数思择护养增进皆名为修,修之意义所摄广大。
    又前所说,一切分别,是相执故,障碍成佛,弃舍一切如理观察之修行,此为最劣邪妄恶见。是彼甲那肯补之执,于后明止观时当广破除。此种邪执,最能破坏信士敬重圣教典籍皈依之心,塞闻思路,能令有情自心慧藏固闭不张,长劫沉沦。亦见修道中失于经教指示,依止无方,随缘取舍,自我是师,终必退没不成道果,是故此等邪见魔说,即是隐害佛教正法之极大因缘,胜于毁塔破像焚烧经论也。
    复次,当知修行有二种修,谓思择观寻修,及不思择住心趣入修。如于善知识修信,及修暇满难得大事、死苦无常、业果决定、生死过患所缘,及菩提心等,应当如是数数思择,何以故,此诸修法仅仅知道,或唯住心,或能令心猛利,然心恒常改变意志之趣向,无如数数观择,而能灭除颠倒违障罪类、不敬等心。譬如对于欲贪毒境可爱之相,久再住心,则能反起猛利贪欲,若久住心思惟怨敌不悦违心之境,则能反起猛利嗔心。是故初修入道,于境之行相,显明不显明是一样,唯要慧心摄持其旨趣,数数寻思,如理观择,恒常如流,习心正道。
    若不思择,住心修者,谓心不能住一所缘,为令如欲堪能住心,若是数数观察,住心不生,故当修止持心(然亦必依八正辅行)。此于后时止观中再详辩之。
    复有说言,聪慧之人唯应修观,非聪慧之人唯应修止,此说非理。以凡修行皆须俱修(止观)二法,决无偏修之理,所谓慧者,言能无杂,简择一切如所有性,及能各各分别尽所有性。此是修行之人,于道久修,反多重大忘念(顾此失彼),念力钝劣简择取舍意渐迟钝,照顾不周。当知此即是走入错路之因也。
    复次,如理寻思,次第相因,引生德用之定解者,如于三宝等功德数数了知,则能依此增长正信。于实生信,见其功德,则能反观生死过患。了知生死过患,再再观择,自然生起正意出离,出离心生,乃见解脱胜利,略得解脱之悦乐,由能放下私我。私我无蔽于心,则见自他平等,悲心故生。以此体解大道,(内息我私)发菩提心,决定利他,受行菩萨净戒律仪,誓行六度大行,始终信乐精进,而趣于道,必无中断沉没退舍。如是一切皆依观慧寻思经义。次第引生。故诸智人应于此理发生定解。而趣定知。再再旋还而成决定,他不能转,“是为无上菩提资粮”。
    复次,于诸修行见理狭碍者。彼谓若以观慧极多决择而修行者,则能障碍专住一境胜三摩地,不能成就坚固一心等持。此当明解,若言其心专一所缘,如其所欲堪能安住,此三摩地先未成办,现新修时,若是数数观择众多所缘,定则不生。至若其定未成以来,引生之法唯应修止,此亦我许,但若谓如是定前观修众多引发,即能障定者,是全未解诸大释论宣说引发三摩地之方法也。经论处处宣说炼金和泥,调柔和软若止若观随意堪用,无大(句力)劳,即能成办胜三摩地,是最上方便故。
    复次,若欲令心坚固安住所缘一境成胜三摩地者,有二种违缘,谓沈与掉是也。是时若其无间猛利缘修观择三宝功德之心,于彼沉没最易断除而生喜俱行心。欣乐决定,不劣不味,策励正知,舍彼沉没。如是策心对治,是诸定量师导共所宣说者也。若能猛利无间观见无常苦等过患,其心掉举自然极易断除,以掉举者是贪分所摄散乱心故。(以动治动顺彼习修)若欲沉掉二过俱皆远离,非是偏修一法可能,必要多修信心及解脱意乐,并各种资粮加行,视其信心乐欲资粮之程度如何,即是定道之深浅可判。得定以后更须将护习持无间,复须善巧知识先觉,随授应时所缘法要,开示定解,证明经道相应之义,不违教理。或增古德语录事实,充加圆满明白来去道程,万勿得少为足。若得善巧次第策励有方之师于法会说法开示大众之宣说,最能格外生智转变心力,较于暗中独思不可同等看也。如是闻思修是决定模范,不可计执说闻思众多与正修相违。彼等邪说分别应当断除,我今为于圣教法藏未能深入,思修不定,不解一切讲说皆为修持,修持不离讲说分解决择,一切圣言即是现前教授,教授不得违背圣言私作教授方法。是故依于经传广大教典立论详辩,亦利久修于道虚妄推度未决定者。依此于自所学修方道作反正归途之方针也。
    今已显示如前所明弟子应如理依止善知识竟。而善知识应当如何引导修心之次第者。
    丙二、修心次第。分二
    丁一、依有暇身圆劝发修行之心。内中分三
    丁二、如何摄取修行心要之义。
    戊一、此中有暇者。离八无暇故。故何为八。
    一、二、三、三恶道。极难生闻修机会,持戒正观是决不能。
    四、盲聋□病,不能闻说。
    五、愚智邪辩。不信三宝、业因果报,邪见破正法等。
    六、无佛教。佛不出世,或正法灭尽时。
    七、北俱庐洲。边地、(巾蔑)戾车、无苦无四众处、生而邪见。八、无想天等。除初生时及临没时,余心心所皆无所用,及恒常散乱欲天等。戊二、十圆满者,自他各五。
    已一、自圆满五种者:
    一、善得人生。谓生在人中得丈夫身。男根成就,或得女身。
    二、生于圣处。谓生中国,四众游涉之处。
    三、诸根无缺。谓性不愚钝亦不顽呆乃至□病,支根无缺能于善品精进修集。
    四、胜处净信。谓于如来正觉所说法毗奈耶得净信心。以此“实”能生“起”一切因果等世出世间(定慧等)白净法故。此中所起前行增上诸清净信名胜净信,能除一切所有烦恼垢秽浊故。
    五、离诸业障。谓能远离五无间业,所谓害父、害母、害阿罗汉、破和合僧,于如来所恶心出血、随一所有无间业障,于现法中不作不行,以此业障于现生中不能转生涅盘及诸圣道。
    已二、他圆满五种者:
    一、诸佛出世。谓如有一普于一切有情类,起善利益增上意乐,修习多千难行苦行,经三大阿僧企耶,积集广大福德智慧二种资粮,获最后上妙之身,安坐无上胜菩提座,于四念住善住其心,修三十七菩提分法,现证无上正等菩提,如是名为诸佛出世。过去未来现在诸佛,皆由如是名为出世。
    二、说正法教。谓即如是诸佛世尊出现于世,哀愍一切诸声闻故,依四圣谛宣说真实苦集灭道无量法教,所谓契经、重颂、记别、讽诵、自说、因缘、譬喻、本事、本生、方广、希法、论议,如是名为说正法教。诸佛世尊及圣弟子,一切正士,皆乘此法而得出离。然后为他宣说称赞。是故说此名为正法,宣说此故名正法教。
    三、法教久住。谓说正法已转法轮已,乃至世尊寿量久住,及涅盘后。经尔所时,正行未灭。正法未隐,如是名为正法久住,如是久住,当知说彼胜义正法及作证道理。
    四、法住随转。谓即如是证正法者了知有力,能证如是正法众生,即如所证,随转随顺教授教诫,如是名为法住随转。
    五、他所哀愍,他谓施主,彼于行者起哀愍心,惠施随顺净命资具所谓如法衣服饮食,诸坐卧具病缘医药,如上名为他所哀愍。
    附南阎浮提士夫特殊之福德十六正修之附讲。
    一、特能殊胜亲近供养如来等。
    二、特于般若波罗密能起作意。
    三、于无生法忍能得。
    四、于所应作之菩提,及能作菩提诸法,能无所缘。
    五、十善等及无色之修习悟人,易作易得,特别超胜。
    六、邻次诸天。
    七、自能镇伏诸魔势力。
    八、与导师及相同之士夫一处住。
    (一)、学处悉皆清净,一切相俱足方便善巧。
    (二)、具足成就如来之种性。
    (三)、能得佛果之因相具足。
    (四)、与波罗密反背方面。心意不生。
    (五)、色等及俱有之观察心非炽然生。
    (六)、波罗密法能普摄正知。
    (七)、一切圆满成就能得。
    (八)、正等圆满菩提相近转成。
    戊三、劝发修行之心。所谓思维大事者,如上等(有暇身圆)名为解脱法缘最要之素,若仅为存命或引乐除苦而修行者,不必定具如是胜缘,若欲依止正法修行,或特欲修利他大乘道者,于此胜缘务求圆满。虽然,此最难得者也,是故最当胜解。能作此佛道成就解脱依止,复能引导众生入道,发生广大力用,现生堪能者,唯人乃能。上界诸天之身定无新得圣道者,欲界诸天多成放逸无暇,余则诸龙、阿修罗、非天、非人、金翅鸟王、持明似人腹行等皆有修行之障。虽在人中亦唯南洲有三宝四众处所是又更为希有。虽然得成南洲人身又多不能受行十善,迷于五欲,转瞬仍入恶劣下生,我今此身圆满,眷属良善,而复能行布施、持戒、有忍智力,可能修行止观禅诵,而不精进奋力,因小失大,舍却倒手之菩提妙宝,诤取无常败坏毒秽之物,终谢一死,空无所获。复当再再思维经言,人身失去不得者如大地土,复得人身者如爪上土。盲龟浮木,难能再遇。如是等义住心审观,以此观慧增上力故,而能令心坚住善法,策心、持心、发勤精进,踊跃欣乐。速行趣道。
    复次,总依四法如理策进之决定要则。
    一、除苦得乐,唯赖正法。
    二、趣入正法之道,唯有依于内外圆满现世之身。
    三、身是无常决定必死。
    四、前前推后后,终不能起修行,应要当下就修。
    复次,若能生起暇满难得胜心者,则必依于净戒律仪而为根本,辅以施供,增加无垢净愿而作迥向,殷重行之必定引生一切善法修行也。
    以上修心次第中甲依有暇身圆劝发修行之心等三已竟,以下明乙如何摄取修行心要之义(即三士道次第)。
    丁二、如何摄取修行心要之义。内又分二
    戊一、道之总建立。(以此引生定解)
    戊二、道中心要正理。(以此摄持正行方便)
    戊一、道之总建立。分二
    已一、由三士道总摄一切圣言之论。
    已二、指示三士门中次第如次引导之因。
    已一、由三士道总摄一切圣言之论者。如来出世总因为其利益一切有情,故凡所说正法,亦唯利益一切有情。或令闻法现生增上,或令闻法究竟解脱,乃至究竟菩提。
    欲得成就现生增上生缘众事俱足之法,或复希求后世善趣圆满,唯图生死乐中希求利乐,当知彼是下士。(或是凡夫,或是外道。)
    为证解脱仅出生死,及欲以此更求佛果者,依声闻缘觉之教厌患有为诸苦之方便,唯求自利解脱,或兼利他方便之道,知彼必是中士,或共大乘(次等)之中士
    以修佛乘一切种种智之方便,依秘密大乘及波罗密大乘,由大悲故为尽一切有情诸苦,希得成佛,学修六度及二次第者,知为上士。
    复有殊胜下士者,不以现生为重,希求后世,善起圆满成就二利。
    三士之定名者,依摄决择分云:“谓有成就正受非律仪非不律仪所摄净戒律仪。亦有成就正受,声闻相应律仪,亦有成就正受菩萨(三聚)净戒律仪。其中初者为下,第二为中,第三为胜。(对法大同)”。
    已二、指示三士门中次第如次引导之因。此中次第引导之义者,是以上士道摄纳余二之事理。先必作起悲心大乘愿欲摄持其心。并解刹那无常不净病老苦痛集合之身,犹如芭蕉聚沫不坚之体。而为众苦巢穴。恶业烦恼之所生田。从汝如何保爱养育,终无满足,常不如意。令汝毁善造恶,虽非所愿,亦必勉从使命,而其最后终结,老死朽败,厌恶不净,究竟不保,弃舍方休。我今何不以此大患无用之身,而作利他有用之行,不令白白唐捐,而趣上士之道。
    复次,若其不知自利乐善识知三宝,明了苦乐无常因果之理,戒定般若无为解脱之道,虽云利他,究因何故利他,又以何法利他。是故上士利他应当先有下中自利之道,而为趣发正等无上菩提之坚固支分。
    如上二义,展转相依,发生定解,极要殷重爱护,不致诸道分割,不了一乘之义,而生大小各各之见,妄作取舍之论。修中下时含摄大乘之理而修,修上士道包括中下之事,理事互融,故成有义不空双运之真菩提心。如是再再殷重相续无间修习培养而令坚固。
    此时应当诚心修习不共归依而摄愿道,于其学处持心励力修学。次乃发心受行六度四摄菩提行戒,受得戒已,舍命护持勿令有犯,随时净治,安住律仪,为令六度诸善所缘心得安住,应善学习止观静虑,或亦以此发生通慧。或亦以此增进毗钵舍那。为欲断除二种我执,慧见决定无我空义,此应调摄无谬修法,而起慧体毗钵舍那。
    于此所说三学依定数量,以智慧方便精进成之。仅依一分不成菩提,发大定解,鹅王渡海必依双翅,俱有力故。
    如是共同道相续清净成就,应当趣入金刚总持。所谓总持者,总摄诸乘诸道一切珍妙,中间法要,依念持法,合摄圆满次第,种种方便而修习之。以是速成二种资粮,但贵依止如法,三味耶戒严护。若不乐修密道者,应将道中次第渐渐学习,久则开明其妙。
    复次,密传四部随依一类修法,得坚固已,余皆不难。又复最要不离三士道次第法要也。
    问:上士大乘既已并摄中下,何须别立中下。答:断增上慢故,上士亦须增上生缘及解脱故。下品补特伽罗有次追究追寻故。
    菩提道次第心论卷第一终
 


用手机扫一下二维码,在手机上阅读或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图书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