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一百一(入第六十五卷经)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一百一(入第六十五卷经)
    清凉山沙门 澄观 述
    晋水沙门 (净源) 录疏注经
    △第十慈行童女寄灌顶住六。初依教趣求。文二。初修入前教。
    尔时善财童子於善知识所(至)生广大清净解。
    上二句重友解生。
    常念大乘专求佛智愿见诸佛。
    此二句念乘思佛。次下智证实际。
    观法境界无障碍智常现在前。
    能观智现。
    决定了知诸法实际(至)一切如来无际之际。
    所证穷极。
    於一切佛心无分别(至)知一切色悉皆如影。
    离障自在。
    △二趣求后友。
    渐次南行至师子奋迅城周徧推求慈行童女。
    上至处。下闻名。
    闻此童女是师子幢王女五百童女以为侍从。
    五百为侍者。以一期位满。总摄五位十十法门。互相涉入之法。而相应故。
    住毗卢遮那藏殿(至)天衣座上而说妙法。
    △二见敬谘问三。初见二。初明远见。
    善财闻已诣王宫门(至)既无限碍我亦应入。
    表方得门而未证故。
    △二亲依正。
    善财入已见毗卢遮那藏殿(至)以梵音声而演说法。
    △二敬。
    善财见已顶礼其足绕无数匝合掌前住。
    △三问。
    作如是言圣者我已先发(至)善能诱诲愿为我说。
    △三正示法界二。初令观亲证。
    时慈行童女告善财言(至)过去世中善根之力。
    并依中见正。小大念劫。皆无碍等。十住位终。故约报显。
    △二以言显发二。初显法名因二。初善财默请。
    尔时善财童子忆念所见(至)合掌瞻仰慈行童女。
    △二童女言答。
    尔时童女告善财言(至)般若波罗蜜普庄严门。
    先示其名。名般若普庄严者。有其二义。一由般若照一切法。依中有正。一中有多。故所得依。无所不现。般若中云。了色是般。若一切法趣色。即其义矣。二由能证般若。已具诸度庄严。是故所证所成。亦严无尽。故下显因云。彼诸如来。各以异门。令我入此。即其义也。总摄三十六恒沙之别。归於普门。则一严一切严。故名普严。
    我於三十六恒河沙佛所求得此法。
    言三十六恒沙者。住位既满。则六度之中。一一具六。故为三十六。皆恒沙性德。本觉中来。故云佛所求得。
    彼诸如来各以异门(至)一佛所演余不重说。
    △二显法胜用二。初问。
    善财白言圣者此般若波罗蜜普庄严门境界云何。
    △二答二。初总二。初明修习契证相应。
    童女答言善男子(至)思惟观察忆持分别时。
    △二总明所得业用。
    得普门陀罗尼。
    陀罗尼以智为体。由得般若普庄严故。故能总持万法。一持一切持。故云普门。
    百万阿僧祇陀罗尼门皆悉现前。
    以圆融十住。亦同十地所得无量百千阿僧祇陀罗尼门。又彼总此别。但举总持。余三昧等。略而不说。
    △二别显有百一十八门。略分十位。初八总知依正理事持。
    所谓佛剎陀罗尼门(至)常住际陀罗尼门。
    △二有九门明愿行持。
    福德陀罗尼门(至)圆满行陀罗尼门。
    △三有九门。明业持。
    业陀罗尼门(至)持善行陀罗尼门。
    △四有六门。明正受体用持。
    三昧陀罗尼门(至)神通陀罗尼门。
    △五有五门。明染净诸心持。
    心海陀罗尼门(至)调心清净陀罗尼门。
    △六有十门。知所化持。
    知众生所从生陀罗尼门(至)知众生想陀罗尼门。
    △七有十七门。知能化持。
    普见十方陀罗尼门(至)世间法陀罗尼门。
    △八有十七门。明知剎海自在持。
    世界成陀罗尼门(至)世界转陀罗尼门。
    晋经云。回转世界。
    知依想住陀罗尼门(至)粗入细陀罗尼门。
    △九有二十五门。知佛海自在持。
    见诸佛陀罗尼门(至)入微妙法陀罗尼门。
    △十有十二门。明菩提因果持。
    菩提心陀罗尼门(至)自心清净陀罗尼门。
    自心清净。即性净菩提。总摄诸门。不出於此。
    △四谦己推胜。
    善男子我唯知此般若(至)能知能说彼功德行。
    △五指示后友。
    善男子於此南方有一国土名为三眼。
    施为行首。彼友复能开导自他。如人之目。导余根故。名之为眼。财施无着。成於慧眼。无畏之施。成於慈眼。法施则能开於法眼。故复云三。
    彼有比丘名曰善见。
    因上三眼。见无不善。又施行内成胜报。外现比丘。见者皆善故。出住之行故。以出家表之。又此行本。令物得出离故。
    汝诣彼问菩萨云何学菩萨行修菩萨道。
    △六恋德礼辞。
    时善财童子顶礼其足(至)变慕瞻仰辞退而行。
    △三善见已下。有十善友。寄十行位。位各一人。初善见比丘寄欢喜行。文亦具六。初依教趣求二。初念前友教。有十三句。
    尔时善财童子思惟菩萨所住行甚深。
    初总余别。别分为三。初二约菩萨论深。
    思惟菩萨所证法甚深。
    一所证法界。即事而真故。
    思惟菩萨所入处甚深。
    二入菩萨地智。唯证相应故。次有七句。约众生辨深。
    思惟众生微细智甚深。
    一报类难知故。
    思惟世间依想住甚深。
    二妄想为因。即无性故。
    思惟众生所作行甚深。
    三染分行业。唯佛知故。
    思惟众生心流注甚深。
    四感异熟识。若种若现。恒转如流。不可知故。
    思惟众生如光影甚深。
    五所变影像。若内若外。缘无性故。
    思惟众生名号甚深。
    六名无得物之功。而不失所名之物故。
    思惟众生言说甚深。
    七文字言说。皆解脱故。后之三句。合辨前文。
    思惟庄严法界甚深。
    一染净二分。皆严法界。而无严故。
    思惟种植业行甚深。
    二上二分业不相知故。
    思惟业庄饰世间甚深。
    三各自庄饰染净世间。果报无失。即同真故。总上二分。皆是般若波罗蜜多普庄严故。所以思之。
    △二趣求后友。
    渐次游行至三眼国(至)周徧求觅善见比丘。
    於市肆等。处处求者。显随缘造修。无不在故。
    △二见敬咨问三。初见三。初见身胜相。
    见在林中经行往返。
    见在林者。行之初故。
    壮年美貌端正可喜(至)胸标卍字七处平满。
    同佛相者。如说修行。顺佛果故。七处谓两手两足两肩及项。
    其臂纤长其指网缦(至)其身殊妙如净居天。
    准晋经云。即师子上身相。
    上下端直如尼拘陀树。
    准晋经云。其身圆满。如尼俱陀树。此则但是一相。
    诸相随好悉皆圆满如雪山王种种严饰。
    上但列十四。故总结云。
    目视不瞬圆光一寻。
    复是二相。都列十六耳。余至瞿波善友处释。
    △二明其心相。即止观双运。
    智慧广博犹如大海。
    明观。
    於诸境界心无所动。
    明止。
    若沉若举若智非智。
    重释止观二义。止过则沉。智过则举。不沉不举。则正受现前。不智不愚。则双契中道。
    动转戏论一切皆息。
    起念止观。皆成动转。双非再遣。未离戏论。虽止观双运。而无心寂照。则一切皆息。
    得佛所行平等境界(至)不迟不速审谛经行。
    随所履道。即是法门。
    △三明诸侍从。
    无量天龙夜叉乾闼婆(至)住在虚空放大光明。
    不无表法。恐烦不说。
    △二敬。
    时善财童子诣比丘所顶礼其足曲躬合掌。
    △三问。
    白言圣者我已先发(至)云何修菩萨道。
    △三正示法界二。初示依缘得法三。初总序。
    善见答言善男子我年既少。
    初入行位。故云年少。
    出家又近。
    创离十住之家。名为出家又近。
    我此生中。
    略有二义。一念劫圆融故。如毗目处说。二显解行生。非见闻生故。
    於三十八恒河沙佛所净修梵行。
    供三十八恒沙者。过前位故。
    △二明所修时分。
    或有佛所一日一夜(至)乃至不可说不可说大劫。
    △三所作成益。
    听闻妙法受行其教(至)满足六种波罗蜜海。
    自修愿智行。
    亦见彼佛成道说法(至)住持遗教乃至灭尽。
    见其果用。
    亦知彼佛本所兴愿(至)清净一切佛波罗蜜。
    知佛修因。
    △二显法业用。
    又善男子我经行时(至)三世分位智光明愿力故。
    有十二句。各先辨业用。后出所由。然皆不出愿智行三。如文思之。总云一念者。以得无依无念智故。无法不现。
    △二谦己推胜二。初谦己结前。
    善男子我唯知此菩萨随顺灯解脱门。
    名随顺灯者。用无念之真智。顺法顺机。无不照故。
    △二推胜知多。
    如诸菩萨摩诃萨如金刚灯於如来家真正受生。
    初句为总亦是别显家族胜。上但云灯。照未必常。故今推之。明金刚智灯。亲证真如。为真正生。则常照矣。不同解行生也。
    具足成就不死命根。
    二报命胜。由所证常故。即金刚义。
    常然智灯无有尽灭。
    三内智胜。如於所证。无尽灭故。即是灯义。
    其身坚固不可沮坏。
    四报体胜。法性成身。相不迁故。亦金刚义。
    现於如幻色相之身(至)必令种植广大善根。
    五明业用胜。即对上随顺义。以是即体之用故。皆不可坏。余并可知。
    如是之人难可得见(至)云何能知能说彼功德行。
    △五指示后友。
    善男子於此南方有一国土(至)学菩萨行修菩萨道。
    △六恋德礼辞。
    时善财童子为欲究竟(至)殷勤瞻仰辞退而去。
    △第二自在主。寄饶益行。文六。初依教趣求。
    尔时善财童子受善见比丘(至)前后围绕向名闻国。
    国曰名闻者。能持净戒。现世界故。
    周徧求觅自在主童子。
    三业无非。六根离过。故得自在。则戒为主矣。戒净无染。故云童子。
    时有天龙乾闼婆等(至)今此童子在河渚上。
    河渚上者。若持净戒。生死爱河不漂溺故。又无量福河。常流注故。
    △二见敬谘问。
    尔时善财即诣其所(至)所共围绕众聚沙为戏。
    恒沙功德由戒积集。
    善财见已顶礼其足(至)云何修菩萨道愿为解说。
    △二正示法界二。初举法门名体。
    自在主言善男子我昔曾於文殊师利童子所修学。
    文殊所学者。有智能护戒故。
    书。
    能诠止作分明故。
    数。
    表四重十重。乃至三千威仪。八万细行故。
    算。
    一一之因。感几何果故。
    印。
    持犯善恶。感果决定故。
    等法。
    等余医方。成五明故。上明所学。下辨所悟。
    即得悟入一切工巧神通智法门。
    工巧神通。皆知所为故。亦表修戒。发定慧故。
    △二明业用三。初总明。
    善男子我因此法门故(至)书数算印界处等法。
    △二杂辨诸明。
    亦能疗治风痫消瘦(至)增长决定究竟清净。
    △三广辨知算二。初辨能算之数。
    善男子我亦能知菩萨算法(至)一不可说不可说转。
    △二算彼所算。
    善男子我以此菩萨算法(至)一切谛名皆悉了知。
    △四谦己推胜。
    善男子我唯知此一切工巧(至)发其殊胜智慧光明。
    △五指示后友。
    善男子於此南方有一大城名曰海住。
    近海而住故。安住於忍。如海包含故。
    有优婆夷名为具足。
    一器之中。无不具故。忍器徧容一切德故。忍辱柔和。故寄女人。
    汝诣彼问菩萨云何学菩萨行修菩萨道。
    △六恋德礼辞。
    时善财童子闻是语已(至)殷勤瞻仰辞退而去。
    △第三具足优婆夷。寄无违逆行六。初依教趣求二。初念前友教。
    尔时善财童子观察思惟(至)能伏异道修罗军众。
    △二趣求后友。
    如是思惟渐次游行(至)在此城中所住宅内。
    △二见敬谘问三。如见四。初见外依报。
    善财闻已即诣其门(至)四面皆有宝庄严门。
    △二见友正报。
    善财入已见优婆夷处於宝座盛年好色端正可喜。
    端严可喜。忍之报故。
    素服垂发身无璎珞。
    素服等者。忍华饰故。
    其身色相威德光明除佛菩萨余无能及。
    △三见内依报。
    於其宅内敷十亿座(至)但於其前置一小器。
    △四明其眷属。
    复有一万童女围绕。
    万行皆顺忍故。
    威仪色相如天采女(至)见其身者悉离贪染。
    △二敬。
    尔时善财既见具足优婆夷(至)恭敬围绕合掌而立。
    △三问。
    白言圣者我已先发(至)善能诱诲愿为我说。
    △三正示法界二。初举法门名礼。
    彼即告言善男子我得菩萨无尽福德藏解脱。
    器中出物。兴福无尽。故称法界。福之所招故。
    △二辨其业用三。初正显业用三。初益众生三。初总明。
    能於如是一小器中随诸众生种种欲乐。
    以是称性之具。即一小器。融同法界。无尽缘起。故用无不应。应无不益。而其法界体无增减。又表忍必自卑故小。法忍同如。一味为一。内空外假。故名为器。忍能包含无外。故随出无尽。
    △二别明出味。
    出生种种美味饮食(至)无有穷尽亦不减少。
    △三举一例余。
    如饮食如是种种上味(至)随意所乐悉令充足。
    △二益二乘。
    又善男子假使东方(至)四维上下亦复如是。
    二乘虽然不立忍名。亦能忍尽无生之理。方成果故。
    △三益菩萨。
    又善男子东方一世界(至)四维上下亦复如是。
    约事如受於乳糜。约法谓餐上品寂灭之忍。得菩提故。净名香积。与此大同。
    △二令见同益。
    善男子汝见我此十千童女(至)乃至人中充足人食。
    △三令其目验。
    善男子且待须臾(至)随其所须给施饮食悉使充足。
    △四谦己推胜。
    告善财言善男子(至)而我云何能知能说彼功德行。
    △五指示后友。
    善男子南方有城名曰大兴。
    起大精进故。
    彼有居士名曰明智。
    进足必假智目导故。
    汝诣彼问菩萨云何学菩萨行修菩萨道。
    △六恋德礼辞。
    时善财童子顶礼其足(至)瞻仰无厌辞退而去。
    △第四明智居士。寄无屈挠行。文六。初依教趣求二。初依前修治。
    尔时善财童子(至)行彼福德道修彼福德种。
    △二趣求后友。
    渐次而行至大兴城(至)增长如来十力光明。
    △二见敬谘问三。初见。
    尔时善财见彼居士在其城内市四衢道。
    见在四衢者。表处喧不挠无不通故。
    七宝台上处无数宝(至)侍立瞻对承其教命。
    △二敬。
    尔时善财顶礼其足绕无量匝合掌而立。
    △三问。
    白言圣者我为利益(至)能为一切众生作依止处。
    △三称赞授法三。初叹发胜能。
    长者告言善哉善哉(至)禀善知识心无有误失。
    △二示己所化。
    善男子汝见我此众会人不(至)三菩提心生如来家。
    发心眷属。生如来家者。同四住中生也。
    增长白法安住无量(至)悉能救护一切众生。
    △三正示法界二。初举名。
    善男子我得随意出生福德藏解脱门。
    财法无尽。蕴在虚空。随意给施。故随意出生福德藏。亦表见空无不备故。
    △二显业用二。初略举。
    凡有所须悉满其愿(至)乃至为说真实妙法。
    △二举事现验二。初见众集。
    善男子且待须臾(至)各随所欲而有求请。
    △二广施财法二。初施财。
    尔时居士知众普集(至)一切众会普皆满足。
    △二施法。
    然后复为说种种法。
    於食一施。令成八行。
    所谓为得美食而充足者(至)集福德行离贫穷行。
    初二行约施辨。余六约食。食有五果。
    知诸法行。
    一知诸法即是慧命。
    成就法喜禅悦食行。
    二得喜悦者。即常安乐。
    修习具足诸相好行。
    三具相好。即是常色。
    增长成就难屈伏行。
    四即常力。
    善能了达无上食行。
    五即常辩。
    成就无尽大威德力降魔怨。
    六亦常力。与上常力为一果。
    为得好饮而充足者(至)诸佛如来上味之相。
    上味之相者。四牙皆有甘露泉故。
    为得车乘而充足者(至)既闻法已还归本处。
    △四谦己推胜。
    尔时居士为善财童子(至)彼诸功德自在神力。
    △五指示后有。
    善男子於此南方有一大城名师子宫。
    禅定无乱。如彼深宫处之。则所说决定。作用无畏。故以为名。
    彼有长者名法宝髻。
    绾摄众乱。居心顶故。定含明智。加以宝名。以喻显法。名法宝髻。
    汝可往问菩萨云何学菩萨行修菩萨道。
    △六恋德礼辞。
    时善财童子欢喜踊跃(至)殷勤瞻仰辞退而去。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一百一
 


用手机扫一下二维码,在手机上阅读或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图书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