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一百二(入第六十六经)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一百二(入第六十六经)
    清凉山沙门 澄观 述
    晋水沙门 (净源) 录疏注经
    △第五法宝髻长者。寄无痴乱行。文六。初依教趣求。
    尔时善财童子於明智居士(至)周徧推求宝髻长者。
    △二见敬谘问。
    见此长者在於市中。
    表处闹忘怀。乱中常定故。
    遽即往诣顶礼其足(至)我乘此道趣一切智。
    △三授己法界四。初执手相引。即授法方便。
    尔时长者执善财手将诣所居示其舍宅。
    显加行智。归正证故。
    △二示其所住。即正授法界。
    作如是言善男子且观我家。
    △三正证法界二。初总。
    尔时善财见其舍宅(至)其宅广博十层八门。
    如八角塔形。层门二事。各有三义。层别中解。门三义者。一通约所修之道。以八正为门。八正通入诸位中故。二约所依之道。即以八识为门。於眼根中。入正定故。根若能入。境则可知。三约教显理。即四句入法。教理各四。故有八门。谓若失意。有空俱泯。便成四谤。得意通入。并称为门。寻教得解。即教四门。於理得解。即理四门。
    △二别。
    善财入已次第观察。
    十层具三义者。一表十地。
    见最下层施诸饮食。
    一施食。显初地行檀。
    见第二层施诸宝衣。
    二地持戒。以惭愧为衣服。
    见第三层布施一切宝庄严具。
    三地忍行。以为严具。
    见第四层施诸采女并及一切上妙珍宝。
    四地道品。为内眷属。精进可珍。
    见第五层乃至五地(至)诸三昧行智慧光明。
    五地文显。
    六地般若现在前故。文中有三。先总。
    见第六层有诸菩萨(至)分别显示般若波罗蜜门。
    次别显十五门。
    所谓寂静藏般若波罗蜜门。
    照体即寂。而无不包。
    善分别诸众生智般若波罗蜜门。
    即寂之照。无机不鉴。
    不可动转般若波罗蜜门。
    外缘不转。
    离欲光明般若波罗蜜门。
    内照无求。
    不可降伏藏般若波罗蜜门。
    惑境不摧。
    照众生轮般若波罗蜜门。
    徧摧诸惑。
    海藏般若波罗蜜门。
    包含胜德而甚深。
    普眼舍得般若波罗蜜门。
    普见法界而无碍。
    入无尽藏般若波罗蜜门。
    一即无尽。
    一切方便海般若波罗蜜门。
    巧化无边。
    入一切世间海般若波罗蜜门。
    内证世间。
    无碍辩才般若波罗蜜门。
    外演胜辩。
    随顺众生般若波罗蜜门。
    曲随物欲。
    无碍光明般若波罗蜜门。
    事理交罗。
    常观宿缘而布法云般若波罗蜜门。
    观缘授法。
    后总结上文。
    说如是等百万阿僧祇(至)悉能闻持诸佛正法。
    七地有殊胜行。知种种教法。故云得如响忍。
    见第八层无量菩萨(至)而为上首演说於法。
    含於二位。一八地得无功用神通。能於二种世间自在。二即九地法师一音能演。
    见第九层一生所系诸菩萨众於中集会。
    亦二位。一即十地。二即等觉。此位俱可为一生故。
    见第十层一切如来(至)如是一切悉使明见。
    即如来地。
    二表十行。谓以十行即十度故。前七文显。八大愿所成神通等故。九一生所系力最上故。十唯至如来智方满故。此即当位自摄诸位。向摄十地。即摄后诸位。故以十层双表二义。还如海幢。当位摄尽。十位才竟。说成佛故。前寄第六位摄此寄第五位摄。前约正报摄。此约依报摄者。皆显位胜前故。
    三不表位。但此菩萨以行就机。现居胜报。渐次增胜。十显无尽。初四以物施。后后渐难。次二集法施。前浅后深。次二得法。初狭后广。后二现胜德。先因后果。总上三义。因果行位等法。以为长者之宅。
    △四问答因缘。即后得智二。初问。
    尔时善财见是事已(至)种何善根获如是报。
    △二答。
    长者告言善男子(至)谓永离一切贫穷困苦。
    回向三处者。一离贫穷。招前四层之报。
    常见诸佛及善知识恒闻正法故获斯报。
    二三两果。即后六重。一丸之微因。愿力故报胜。又表万行混融。发起向佛。则随一行无不具矣。何果不阶。
    △四谦己推胜。
    善男子我唯知此菩萨无量福德宝藏解脱门。
    世宝三宝。皆悉蕴积十重之中。故云宝藏。常用无尽。是故名为无量福德。上谦己。下推胜。
    如诸菩萨摩诃萨得不思议功德宝藏。
    当法显胜。故功德宝藏皆不思议。上总。下别。
    入无分别如来身海(至)住一切劫无有疲厌。
    由无分别。而具诸法。故不思议。
    而我云何能知能说彼功德行。
    △五指示后友。
    善男子於此南方有一国土名曰藤根。
    夫藤者。根深入地。上发华苗表善现行。般若证深。能生后得。后得随物而转。故取类於藤。
    其土有城名曰普门。
    实相般若无所不通。
    中有长者名为普眼。
    观照般若无不见故。
    汝诣彼问菩萨云何学菩萨行修菩萨道。
    △六恋德礼辞。
    时善财童子顶礼其足(至)殷勤瞻仰辞退而去。
    △第六普眼长者。寄善现行。文六。初依教趣求。
    尔时善财童子於宝髻长者(至)深入诸佛无量知见。
    无量有二。一多故即权智境。二无分量故。即实慧境。境无量故。智亦无量。知见亦二。一别。谓知即是智。见即是慧。即照二境之智慧。二通。谓知见二字。俱是如来能证如实。知彼义故。即无障碍智。若尔何假重言。为拣比知。所以言见。拣肉眠见。所以云知。此如世亲般若论释。悉知悉见。入谓证达。
    安住菩萨无量胜行(至)徧策诸根离众放逸。
    △二见敬谘问。先见依正。
    然后乃得见普门城百千聚落周匝围绕。
    眷属般若也。
    雉堞崇峻。
    般若防非。高而无上也。五板为堵。五堵为雉。堞即女墙。
    衢路宽平。
    般若之道。诸佛常行。非权径故。荡然无涯。
    见彼长者往诣其所於前顶礼(至)云何修菩萨道。
    三称赞授法二。初赞。
    长者告言善哉善哉(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二授己法界二。初能疗病。即下化众生二。初除身病二。初治无不能。
    善男子我知一切众生诸病(至)我悉能以方便救疗。
    △二来者皆治。兼与身乐。
    善男子十方众生诸有病者(至)悉令充足无所乏短。
    △二治心病二。初明除惑。义通大小。
    然后各为如应说法(至)为其显示殊胜法门。
    △二令其成益。此唯大乘。有十六句。
    为欲令其发菩提心(至)一切劫住修诸行网。
    上五句通显大心行愿。次十别明十度之因。感十身之果。
    为欲令其具佛相好称扬赞叹檀波罗蜜。
    施满他心。故相好悦物。
    为欲令其得佛净身(至)称扬赞叹尸波罗蜜。
    戒徧止恶。故净身徧至。
    为欲令其得佛清净不思议身称扬赞叹忍波罗蜜。
    忍兼忍理。故不思议。
    为欲令其获於如来(至)称扬赞叹精进波罗蜜。
    进策万行。故无能胜。
    为欲令其得於清净无与等身称扬赞叹禅波罗蜜。
    禅唯一心。故无与等。
    为欲令其显现如来(至)称扬赞叹般若波罗蜜。
    般若照理。故显法身。
    为欲令其现佛世尊(至)称扬赞叹方便波罗蜜。
    方便显用。色身可睹。
    为欲令其为诸众生住一切劫称扬赞叹愿波罗蜜。
    愿穷来际。住劫无穷。
    为欲令其现清净身(至)称扬赞叹力波罗蜜。
    力不可摇。悉过一切。
    为欲令其现清净身(至)称扬赞叹智波罗蜜。
    智穷事法。随物成身。
    为欲令其获於究竟(至)如是施已各令还去。
    后一句明总离诸恶故。究竟净妙。
    △二明能合香。即上供诸佛三。初知香体。
    善男子我又善知和合一切(至)无等香辛头波罗香。
    辛头者。即信度河也。波罗是岸。即彼岸之香。
    无胜香觉悟香阿卢那跋底香。
    阿卢那拔底。此云赤色极。
    坚黑栴檀香乌洛迦栴檀香。
    乌洛迦。西域蛇名。其蛇有毒。绕此檀树故。
    沉水香不动诸根香如是等香悉知调理和合之法。
    和合者。戒定慧等。融无碍故。
    △二兴供起愿。
    又善男子我持此香以为供养(至)供养一切如来愿。
    △三能成大供。
    又善男子然此香时(至)处处充满以为庄严。
    △四谦己推胜。
    善男子我唯知此令一切众生普见诸佛欢喜法门。
    谓身心病除。成二世乐。故皆欢喜。以香普供得佛十身。则何佛不见。
    如诸菩萨摩诃萨如大药王(至)能知能说彼功德行。
    △五指示后友。
    善男子於此南方有一大城名多罗幢。
    多罗此云明净。幢者建立。表无着行。依般若净明。立胜行故。
    彼中有王名无厌足。
    如幻方便。化无所着。故无疲厌心。
    汝诣彼问菩萨云何学菩萨行修菩萨道。
    △六恋德礼辞。
    时善财童子礼普眼足(至)殷勤瞻仰辞退而去。
    △七无厌足王。寄无着行二。初依教趣求二。先念教成益。
    尔时善财童子忆念思惟(至)不舍十力心。
    △一趣求后友。
    渐次游行经历国土(至)宣布法化调御众生。
    既入其国。必闻其政。
    可治者治可摄者摄(至)依众人语寻即往诣。
    △二见敬谘问二。初见四。初见胜依正。
    遥见彼王坐那罗延(至)前后围绕共理王事。
    △二睹其逆化。
    其前复有十万猛卒(至)譬如众合大地狱中。
    △三不了生疑。
    善财见已作如是念(至)发大悲心救护众生。
    △四空天晓喻二。初令忆念前教真实。使不生疑。
    作是念时空中有天(至)至无险难安隐之处。
    △二辨后行洪玄。令其信入。
    善男子菩萨善巧方便智(至)调伏众生智不可思议。
    然善财虽常忆教。而生疑者。逆行难知故。贪益此世。不疑婆须。瞋痴现损。是故胜热及与此王。并生疑怪。言深玄者。通达非道。故梁摄论戒学中明。菩萨逆行杀众生等。生无量福乃至证得无上菩提。要大菩萨方堪此事。此有二种。一者实行。二者变化。言实行者。了知前人必定造作无间之业。无分方便。令离此恶。唯可断命。使其不作又知前人若舍命已。必生善道。又菩萨自念。我行杀已。必墯地狱。为彼受苦。彼人虽然现受轻苦。必得乐果。瑜伽菩萨地戒品之中。亦同此说。言变化者。即当此文。下王自说。
    △二敬问。
    时善财童子闻此语已(至)善能教诲愿为我说。
    △三授己法界二。初授法方便。
    时阿那罗王理王事已(至)将入宫中命之同坐。
    执手同坐。示无间之仪。表摄彼加行令趣真故。
    △二正示法界令证相应四。初举果令入。
    告言善男子汝应观我(至)先起后卧软意承旨。
    △二以实显权。
    时阿那罗王告善财言(至)如是富赡如是自在。
    △二示其所得二。初名。
    善男子我得菩萨如幻解脱。
    了生如幻。故以幻化幻。
    △二明法门业用。
    善男子我此国土所有众生(至)三藐三菩提意。
    △三明法门胜益。
    善男子我以如是巧方便故(至)究竟住於一切智地。
    △四直显实德。
    善男子我身语意未曾恼害(至)能生一切诸善法故。
    慈念之深。然诸位至七。皆方便故。休舍观自在。开敷树华。多约慈悲。
    △四谦己推胜。
    善男子我唯得此如幻解脱(至)知诸有趣悉皆如幻。
    由了如幻。方证此忍故。又后位中。当此忍故。
    菩萨诸行悉皆如化(至)能知能说彼功德行。
    △五指示后友。
    善男子於此南方有城名妙光。
    前位悲增。今此已得无住妙慧。运众生故。
    王名大光。
    慈定之智。无不该故。广大愿中。皆彻照故。
    汝诣彼问菩萨云何学菩萨行修菩萨道。
    △六恋德礼辞。
    时善财童子顶礼王足绕无数匝辞退而去。
    △第八大光王。寄难得行。文六。初依教趣求二。初念前友教。
    尔时善财童子一心正念(至)如幻变化如是思惟。
    △二趣求后友二。初推求得知。
    渐次游行或至人间(至)是大光王之所住处。
    △二自庆当益。
    时善财童子欢喜踊跃(至)不思议境界广大清净。
    △二见敬谘问三。初见亦三。初见依报二。初所见殊胜。
    作是念已入妙光城(至)彼大光王常处其中。
    云十由旬者。欲明圆满。既有十亿衢道。道各无量众生。岂世间十小由旬之所能受。故此中事物。皆应圆融表法。如理思之。
    △二能见无染。
    尔时善财童子於此一切(至)一心愿乐见善知识。
    △二见王正报。
    渐次游行见大光王去於所住楼阁不远四衢道中。
    以四无量。用四摄法。摄众生故。
    坐如意摩尼宝莲华藏(至)二十八种大人之相。
    二十八相者。因未满故。
    八十随好而以严身(至)种种智宝充满其中。
    △三主伴摄生三。初列所施。
    於王座前有金银瑠璃(至)悉置一切资生之具。
    通情非。情六十四能。如第五地。
    △二能施人。即是助伴。
    一一道傍皆有二十亿菩萨以此诸物给施众生。
    △三明其施意。
    为欲普摄众生故(至)为令众生净诸业道故。
    △二敬。
    时善财童子五体投地(至)经无量匝合掌而住。
    △三问。
    白言圣者我已先发(至)善能诱诲愿为我说。
    △三授己法界三。初总示法门。
    时王告言善男子(至)我满足菩萨大慈幢行。
    谓大慈首。出离染圆满故。
    △二明得法因缘。
    善男子我於无量百千万亿(至)思惟观察修习庄严。
    问难是闻慧。以三种慧。庄严此慈。
    △三明其业用五。初以法摄化。
    善男子我以此法为王(至)能以正法教化世间。
    △二以无畏摄。
    善男子我国土中一切众生皆於我所无有恐怖。
    △三以财宝摄。
    善男子若有众生贫穷困乏(至)随意而取勿生疑难。
    △四随机徧摄。
    善男子此妙光城所住众生(至)众宝严净余皆见秽。
    △五以三昧摄二。初以言告。
    善男子此国土中一切众生(至)且待须臾自当现见。
    △二正以定示。
    时大光王即入此定(至)毒恶众生悉亦如是。
    显定业用。情与非情咸成胜益者。谓同体大慈。物我无二故。如世间王。德合乾坤。则麟凤来仪。宝璧呈瑞。况於出世大慈之力。不令草木屈膝归耶。
    △四谦己推胜。
    时大光王从三昧起(至)大慈为首随顺世间三昧门。
    慈本为物。名顺世间。高出众行。故名为首。即是幢义。上谦己知一。下推胜知多。
    如诸菩萨摩诃萨(至)能赞叹彼大慈悲云。
    △五指示后友。
    善男子於此南方有一王都。
    王子位故。
    名曰安住。
    智契实法。不为缘坏。名为安住。
    有优婆夷名曰不动。
    自发心来。於一切法。无不得定。烦恼二乘。不能动故。亦令众生心不动故。以智修慈。故示以女。
    汝诣彼问菩萨云何学菩萨行修菩萨道。
    △六恋德礼辞。
    时善财童子顶礼王足(至)殷勤瞻仰辞退而去。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一百二
 


用手机扫一下二维码,在手机上阅读或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图书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