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卷之四
-
宗统编年卷之四第七世祖婆须蜜尊者北天竺国人也。襄王乙酉十五年。第七世祖婆须蜜尊者嗣宗统(四十七年)。丙戌十六年。祖住世传法。丁亥十七年。戊子十八年。己丑十九年。庚寅二十年。辛卯二十一年。壬辰二十二年。癸巳二十三年。甲午二十四年。乙未二十五年。丙申二十六年。丁酉二十七年。戊戌二十八年。己亥二十九年。庚子三十年。辛丑三十一年。壬寅三十二年。顷王(讳壬臣襄王子在位六年按谥法甄心动惧曰顷)。顷王癸卯元年。甲辰二年。乙巳三年。丙午四年。丁未五年。戊申六年。匡王(讳班顷王子在位六年按谥法贞心大度曰匡)。匡王己酉元年。庚戌二年。辛亥三年。壬子四年。癸丑五年。甲寅六年。定王(讳瑜匡王弟在位二十一年按谥法安民法古曰定)。定王乙卯元年。丙辰二年。丁巳三年。道教圣人老子生於楚(九月十四日。生于楚国陈郡苦县赖乡曲仁里。父姓韩。名乾。字元毕。母曰精敷。孕八十年。而生于李树下。因以为姓。名耳。字伯阳。身长四尺六寸。愿凸眉粗。反唇骞鼻。[骨*专]尖胯阔。聃耳髼头。谥曰聃)。祥符荫曰。三教之道。用处不同。孔氏之教。伦理道德。无过不及。遵而行之。时中圣人也。老子之教。清净无为。澹泊守玄。遵而行之。清修善人也。达秉彝之原。尽心性之量。则非佛道孰从哉。三代而后。人根不一。儒释而外。自应有老子之教。介於二者之间。收摄流品。昔吴尚书令阚泽对孙权曰。若将孔老之教。比校佛法。远之远矣。所以然者。孔老设教。法天制用。不敢违天。如来说法。诸天奉行。不敢违佛。以此言之。实非比对明矣。老子生於周定王三年。佛灭於穆王五十三年。相去三百四十五年。定王戊午四年。己未五年。庚申六年。辛酉七年。壬戌八年。癸亥九年。甲子十年。乙丑十一年。丙寅十二年。丁卯十三年。戊辰十四年。己巳十五年。庚午十六年。辛未十七年(景德传灯录作十九年者误)。祖住世传法。祖付佛陀难提正法 入慈心三昧示寂。祖行化至迦摩罗国。广兴佛事。於法座前。有智者自称我名佛陀难提。今与师论义。祖曰。仁者。论即不义。义即不论。若拟论义。终非义论。难提知师义胜。心即钦服曰。我愿求道。沾甘露味。祖遂与剃度。而授具戒。复告之曰。如来正法眼藏。我今付汝。汝当护持。乃说偈曰。心同虚空界。示等虚空法。证得虚空时。无是无非法。即入慈心三昧。时梵王帝释。及诸天众。俱来作礼。而说偈言。贤劫众圣祖。而当第七位。尊者哀念我。请为宣佛地。祖从三昧起。示众曰。我所得法。而非有故。若识佛地。离有无故。语已。还入三昧。示涅盘相。难提即於本座。起七宝塔。以供全身。第八世祖佛陀难提尊者。迦摩罗国人也。姓瞿昙氏。顶有肉髻。辩才无碍。定王壬申十八年。第八世祖佛陀难提尊者嗣宗统(五十五年)。癸酉十九年。祖住世传法。甲戌二十年。乙亥二十一年。简王(讳彝定王子在位十四年按谥法平彝不訾曰简)。简王丙子元年。丁丑二年。戊寅三年。己卯四年。庚辰五年。辛巳六年。壬午七年。癸未八年。甲申九年。乙酉十年。丙戌十一年。丁亥十二年。戊子十三年。己丑十四年。祖住世传法。灵王(讳泄心简王子在位二十七年按谥法乱而不损曰灵)。灵王庚寅元年。辛卯二年。壬辰三年。癸巳四年。甲午五年。乙未六年。丙申七年。丁酉八年。戊戌九年。己亥十年。庚子十一年。辛丑十二年。壬寅十三年。癸卯十四年。甲辰十五年。乙巳十六年。丙午十七年。丁未十八年。戊申十九年。己酉二十年。庚戌二十一年。儒教圣人孔子生於鲁(十一月初四日。生于鲁国兖州邹邑县平乡晋昌里。按殷本纪。孔子父姓叔梁。名纥。为邹邑县宰。先娶邹氏女。生子孟皮。不才。后娶颜氏女曰征在。祷于尼邱山神。而生孔子。生而有发。身长九尺六寸。腰带十围。垂手过膝。河眸海口。龙颜方颡。凤颙燕颔。虬髭虎视。有中和之德。衣庄而严。色温而厉。有四十二表。自易姓曰孔。名丘。字仲尼。先祖殷之后裔。颕考叔弗何。至纥移居鲁。易姓叔梁。孔子追昔殷宋之后。以子配一。更姓孔氏)。辛亥二十二年。佛灭后四百年(时弥罗国五百罗汉。依法智论。造毗婆沙论)。祥符荫曰。佛教之有论。犹儒书之有注疏也。圣贤之言。垂教后世。非注疏而理不详明。如来之教。广度众生。非诸法身大士。阐论发明。则久而执法相生。诸见难融。朱程集注。乃孔孟之羽翼。大士造论。实法苑之功臣也。壬子二十三年。癸丑二十四年。甲寅二十五年。乙卯二十六年。丙辰二十七年。景王(讳贵灵王子在位二十五年按谥法出义而济曰景)。景王丁巳元年。戊午二年。己未三年。庚申四年。辛酉五年。壬戌六年。癸亥七年。甲子八年。乙丑九年。丙寅十年(景德传灯录作十二年者误)。祖付嘱伏驮蜜多正法 示寂。祖行化至迦提国。毗舍罗家。见舍上有白光上腾。谓其徒曰。此家有圣人。口无言说。真大乘器。长者出致礼。问何所须。曰我求侍者。长者曰。我有一子。名伏驮蜜多。年已五十。口未曾言。足未曾履。祖曰。如汝所说。真吾弟子。伏驮闻之。遽起礼拜。以偈问曰。父母非我亲。谁是最亲者。诸佛非我道。谁是最道者。祖以偈答曰。汝言与心亲。父母非可比。汝行与道合。诸佛心即是。外求有相佛。与汝不相似。欲识汝本心。非合亦非离。伏驮闻偈己。便行七步。祖曰。此子昔曾值佛。悲愿广大。虑父母爱情难舍。故不言不履耳。长者遂舍令出家。祖寻投具戒。付法说偈曰。虚空无内外。心法亦如此。若了虚空故。是达真如理。伏驮承祖付嘱。即超身虚空。散众宝华。说偈赞曰。我师禅祖中。当得为第八。法化众无量。悉获阿罗汉。尔时祖即起本座。见大神变。却复本座。俨然寂灭。众即其所。建塔以閟全身。存考(伏驮闻之。景德传灯录。作尊者见之。谓祖〔便〕许其见也。传法正宗记。作其父母即持其子而与。则是先但听其所言。后始见其子形。父母持而出见祖也)。第九世祖伏驮蜜多尊者迦提国人也姓毗舍罗。景王丁卯十一年。第九世祖伏驮蜜多尊者嗣宗统(四十八年)。戊辰十二年。祖住世传法。己巳十三年。庚午十四年。辛未十五年。壬申十六年。癸酉十七年。甲戌十八年。乙亥十九年。丙子二十年。丁丑二十一年。戊寅二十二年。己卯二十三年。老聃卒。庚辰二十四年。辛巳二十五年。敬王(讳丐景王子在位四十五年按谥法合善典法曰敬)。敬王壬午元年。癸未二年。甲申三年。乙酉四年。丙戌五年。丁亥六年。戊子七年。己丑八年。庚寅九年。辛卯十年。壬辰十一年。癸巳十二年。甲午十三年。乙未十四年。丙申十五年。丁酉十六年。戊戌十七年。己亥十八年。庚子十九年。辛丑二十年。壬寅二十一年。癸卯二十二年。祖至中印度。甲辰二十三年。乙巳二十四年。丙午二十五年。丁未二十六年。戊申二十七年。己酉二十八年。庚戌二十九年。祖摄化异论。中印国王信邪。祖躬持赤旛。化诸异论。改邪归正。辛亥三十年。壬子三十一年。癸丑三十二年。甲寅三十三年(景德传灯录作三十五年者误)。祖付嘱胁尊者正法 入三昧涅盘。祖行化於中印度。有长者香盖。携一子而来瞻礼曰。此子处胎六十年。尝有一仙谓此儿骨相非常。今遇尊者。可令出家。祖即与落发。羯磨之际。祥光烛座。感舍利三七粒见前。自此精进忘疲。祖遂付法。说偈曰。真理本无名。因名显真理。受得真实法。非真亦非伪。偈已。即入灭尽三昧。而般涅盘。收舍利建塔於那兰陀寺。第十世祖胁尊者中印度人。性氏未详。精进不眠。胁不至席遂称胁尊者。本名难生。以处胎六十年。将诞之夕。母梦白象载一宝座。座置一明珠。入门乃生。生而神光烛室。体有奇香。及长。虽谷食。绝无秽滓。敬王乙卯三十四年。第十世祖胁尊者嗣宗统(四十五年)。丙辰三十五年。祖住世传法。丁巳三十六年。戊午三十七年。己未三十八年。庚申三十九年。辛酉四十年。壬戌四十一年。孔子卒於鲁(时年七十三岁。四月己丑。孔子蚤作。负手而曳杖。逍遥於门。歌曰。泰山其颓乎。梁木其坏乎。哲人其萎乎。既歌而入。当户而坐。子贡闻之曰。泰山其颓。则吾将安仰。梁木其坏。哲人其萎。则吾将安放。夫子殆将病也。遂趋而入。孔子曰。赐。予畴昔之夜。梦奠於两楹之间。夫明王不兴。而天下孰能宗予。予殆将死也。寝疾七日而没。葬鲁城北泗上。门弟子集鲁论语凡二十篇)。祥符荫曰。三皇以前。淳风沕穆。五帝之始。伏羲画八卦。造书契。而治世之道始肇其端。神农艺五谷。辨药石。而民免饥虚夭札。黄帝作制度。立星官。定气运。聿为文明之渐。非复朴野之初矣。唐尧之时。风气渐开。人文渐着。帝德光被四表。而黎民於变时雍。克明峻德。实发圣学之源。中庸九经。亦始於此。开后世圣人之教者。尧也。虞舜重华上协。恭己无为。而天下治。明明德於天下。舜则有之。尧之命舜者曰。允执厥中。舜之命禹。则益以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此十六字之传。为治世心学之大要。禹无间然。德盛神化。而其功为不可及也。汤武顺天应人。与时偕行。文质损益。变化适中。尧舜性之。全体是道。汤武身之。修道设教。三代之季。春秋之际。岑岌乎难言之矣。孔子圣德天生。而好古敏求。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不得其位。以道教天下后世。如春风之行万物。日月之贯四时。三皇五帝以来之道。至孔子集厥大成。治世之教。无以加焉者也。及孔子之门者。颜回曾参。端木赐。闵损等为最。颜子生知近道。竭才卓立。不幸蚤卒。孔子伤之。有丧予之恸。曾子克己省察。尽心忠恕。以一唯传一贯之道。释明德新民。修齐治平之要。而孔子之圣学以传。孔子生鲤。伯鱼。亦蚤卒。鲤生伋字子思。子思子作中庸。发明孔子之道。本於天性。成於人道。诚明参赞。极之无声无臭。而与天地合其德矣。孔子之道。传於曾子。阐於子思。子思后传孟子。圣脉渊源。泽流后世。孔子作春秋。绝笔於西狩获麟以天道终。此西方圣人之教。将化行震旦之祥也。自三皇建极以来。至春秋西狩获麟庚申之岁。凡历三百二十六万七千年。迦文佛灭后。凡四百七十年。或谓祥符曰。天地死生之故。孔子非不知之。盖不欲明言耳。祥符曰。圣人无隐。曰若然。则孔子未之知乎。祥符曰。圣人无所不知。曰何以不明言也。祥符曰。圣人尝系易矣。系之辞曰。仰以观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旁行而不流。乐天知命。故不忧。安土敦乎仁。故能爱。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通乎昼夜之道而知。故神无方而易无体。又曰。天生神物。圣人则之。天地变化。圣人效之。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又曰。过此以往。未之或知。穷神知化。德之盛也。孔子之言如此。而谓之不知可乎。然孔子圣人。犹是人也。拟之於天。则有间矣。而曰天生德於予。天之於佛。夫何如哉。孔子五十而知天命。佛则一念普观无量劫。无去无来亦无住。孔子曰。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又曰。不逆诈不亿不信。抑亦先觉者是贤乎。又子绝四。毋意必固我。从心所欲不逾矩焉。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与於此。孔子盖天地间之圣人也。天地间之圣人。而何必求之以天地之外哉。佛盖出世之大圣人也。知见广大。具六神通。唯其具宿命通。则一念超入无际。唯其其天眼通。则一瞬徧周太虚。是故天地死生之极致。非佛孰能了了宣扬。如指诸掌乎。非佛法孰能一念圆证。顿离真妄乎。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神而明之。存乎其人。苟非其人。道不虚行。故曰。百姓日用而不知。君子之道。民鲜能也久矣。或曰。易之所谓精气为物者。以阴精阳气聚而成物。神之伸。谓人之生也。游魂为变者。以魂游魄降。散而为变。鬼之归。谓人之死也。此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也。其义何居。祥符曰。此其所以未了生死之本也。生死之本。本於一心。非阴阳二气聚散之谓也。其曰。聚而成物。物何以聚。其曰。以死为归。归於何所。不可茫茫造化。无自而聚。杳杳无知。归於断灭也。知生死本乎一心。阴阳魂魄之说。皆一念圆摄而无遗。其详晰楞严言之矣。览之自当洞若观火。宋儒之言似也。而非孔子之旨。孔子曰。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非天地之道。不出此心乎。思之则自得矣。或曰。易之所谓仰以观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者。谓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圣人则之。理而已矣。非真有所谓天也。祥符曰。理固可以则天。而不可谓天为理。即以诗书孔子之言证之。如曰。天降下民。不可谓理降下民也。如曰。天视自我民视。不可谓理视自我民视也。如曰。文王陟降。在帝左右。不可谓在理左右也。如曰。上帝既命。不可谓上理既命也。如曰。天生德於予。不可谓理生德於予也。如今九五之尊称天子。不可谓理子也。儒之言天。亦彰明校着矣。但居人境。而未能上彻乎天界。故极而称之曰上帝。仰而望之曰彼苍者天。盖其视天固已高高而不可逾矣。抑知天地之大。亦自我一心而建立哉。或曰。易有云。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愿闻其说。祥符曰。此一阴一阳。宜作体用看。继宜作发用看。孟子曰。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也。成宜作体具看。我固有之矣。非由外烁我者也。故曰。成性存。存道义之门。问曰。治世之教。儒宗尚矣。儒宗道统。孟子而后。可得闻乎。今学士经生。皆宗朱子。而象山议论知见。及良知良能之说。可参合乎。祥符荫曰。儒宗道统。至孟子而大纲未坠。秦汉之间。纷然庞杂。既未可语夫圣学之醇。即唐昌黎振起斯文。推尊圣学。其功未为不巨。然亦未可语夫大道之要。至宋濂溪周子。博学力行。着易说易通。上接洙泗。下逮河洛。明道伊川两程子承其学。发孔孟心传之秘蕴。为后世理学之渊薮。秦汉而后。实称周程。新安朱子。经书集注。会诸儒之全。而得治世之要。讲学尊经。使后世学者。确然有画一之章程。可行可守。朱子诚有功於圣学者矣。横渠张子。见二程后。深明易理。而有意复三代之治。故今之学者。皆曰周程张朱。谢上蔡。游定夫。杨龟山等。皆游二程之门。上蔡之说。一转而为张子韶。再转而为陆子静。象山陆子。幼时问其父曰。天地何所穷际。父笑而不答。遂深思之。至忘寝食。后因读书至宇宙二字。解者曰。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忽大省。曰。元来无穷。乃援笔书曰。宇宙内事。乃己分内事。己分内事。乃宇宙内事。又曰。东海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西海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千百世之上。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千百世之下。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象山盖已豁然贯通。而明吾心之全体大用。会万物之表里精粗矣。明阳明龙溪两王氏。良知良能之说。近於象山。合而论之。朱子之格物致知。是会用归体。下学上达。博学於文。约之以礼。而可以弗畔也。陆子之知致格物。而曰六经皆我注脚。即周子之无极而太极。无极而太极。非谓太极之前。有个无极。无极生出那太极来。无极而太极。盖欲人之不执太极以为极。不执太极以为极。而易之体用。千变万化。不可端倪。格物致知。知致物格。初非两样。大学先言知止而后有定。后言致知在格物。条目亦自了然。中庸言自诚明。天之道。自明诚。人之道。诚则明。明则诚。始终何尝二致。但修道立教。主乎中庸。陆子之言。高明者德性可尊。而朱子之言。中庸之道不离问学也。尊德性而道问学。可分乎不可分乎。教化虽有经权。道体初无隔碍。苟志於道。何庸分门别径於其间哉。问曰。宋时理学诸儒。究心禅宗。潜有师承证悟者。未一。如茂叔之於晦堂东林。(周敦颐字茂叔。舂陵人。初见晦堂心。问教外别传之旨。心谕之曰。只消向你自家屋里打点。孔子谓朝闻道夕死可矣。毕竟以何为道。夕死可耶。颜子不改其乐。所乐何事。但於此究竟。久久自然有个契合处。又扣东林总。总曰。吾佛谓实际理地。即真实无妄。诚也。大哉乾元。万物资始。资此实理。乾道变化。各正性命。正此实理。天地圣人之道。至诚而已。必要着一路实地工夫。直至於一旦豁然悟入。不可只在言语上会。又尝与总论性。及理法界。事法界。至於理事交彻。泠然独会。遂着太极图说。语语出自东林口诀。一日忽见窗前草生。乃曰。与自家意思一般。作偈曰。昔本不迷今不悟。心融境会豁幽潜。草深窗外松当道。尽日令人看不厌。尝曰。吾此妙心。非东林启迪。无由表里洞然)南轩栻之於卍庵颜。(张南轩栻字敬夫。问道於卍庵道颜。豁然有省。留偈曰。闻声见色只如常。熟察精粗理自彰。脱似虚空藏碧落。曾无少剩一毫芒。后方疾革。定叟求教。栻曰。谨绝人欲之私。春融天理之妙。语讫而逝)伯淳答儒佛之问。(程颢字伯淳。世称明道先生。有问儒佛同异。颢曰。公本来处还有儒佛否)定夫审同异之辩。(游酢字定夫。官监察御史。师事二程。吕居仁问曰。定夫既从二程学。又从诸禅游。则儒释两家。必无滞阂。敢问所以不同何也。酢答曰。佛书所说。世儒亦未深考。尝见伊川云。吾之所攻者迹也。然迹安所从出哉。此事须亲到此地。方能辨其同异。前辈往往不曾看佛书。故诋之如此。而其所破佛者。乃佛书正不以为然者也)龟山亦有所得於东林。(杨时字中立。世称龟山先生。尝与东林总论。形色天性。有所得。和陈莹中绝句曰。画前有易方知易。历上求玄恐未玄。白首纷如成底事。蠹鱼徒自老青编)晦庵之於妙喜开善。(熹字元晦。号晦庵。婺源人。少年不乐读时文。喜阅大慧语。悟昭昭灵灵一着。尝致书开善谦曰。向蒙妙喜开示。从前记持文字。心识计较。不得置丝毫许在胸中。但以狗子话时时提撕。愿投一语。警所不逮。谦答曰。某二十年不能到无疑之地。后忽知非。勇猛直前。便是一刀两段。把这一念。提撕狗子话头。不要商量。不要穿凿。不要去知见。不要强承当。熹於言下有省。有斋居诵经诗曰。端居独无事。聊披释氏书。暂息尘劳累。超然与道居。门掩竹林幽。禽鸣山雨余。了此无为法。身心同晏如。又曰。佛氏之学。与吾儒甚相似。如云有物先天地。无形本寂寥。能为万象主。不逐四时凋。扑落非他物。纵横不是尘。山河及大地。全露法王身。看他是甚么见识。又曰。佛家有三门。曰教。曰律。曰禅。禅皆不立文字。直下识心见性。律法甚严。毫发不容罪过。教有三项。曰天台教。曰慈恩教。曰延寿教。延寿教南方无传。其学近禅。天台教专理会讲解。慈恩教亦只是讲解。吾儒若见得道理透。就自己心上理会得本领。便是兼得禅的。讲说辩订。便是兼得教的。动繇规矩。便是兼得律的。看来今人多言为事所夺。有妨讲学。此皆是不能使船。嫌溪曲耳。遇富贵。就富贵上做工夫。遇贫贱。就贫贱上做工夫。语有之。假使铁轮顶上旋。定慧圆明终不失。世间万事颠倒。迷妄耽嗜恋着。无一不是戏剧。真不堪着眼也。瑞岩和尚每日间。常自问主人公惺惺否。又自答曰惺惺。今时学者却不如此)皆於禅学。实有彻证师承。俱秘而不言。何也。祥符荫曰。名教有儒释之分。道心无异同之别。孟子曰。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资之深。取之左右逢其源。诗云。左之左之。无不宜之。右之右之。无不有之。唯其有之。是以似之。儒门君子。不欲深造以道。思自得之则已。如欲深造以道思自得之。而不究心禅宗。证悟助发。而能居之安。资之深。取之左右逢源者。未之有也。元公晦庵等诸子。皆确有证悟。唯其有之。是以似之。所以着述。阐明圣人从上相承之道要。而心传无间。理事交彻。表里洞然。为后学之模楷。作治世之章程。良有以也。但儒释门庭。天然各别。治世出世之教。不可相涉。如昼夜之不相到。如阴阳之不同用。迦文说法。不及儒宗。岂佛尘剎分身。有遗迹哉。诚以有可使由。而不必使知者。显密之机所宜然也。迦文之教未至。知迦文者。孔子而已。孔子所谓西方之人有圣者焉。迦文是也。西狩获麟。教流此土之象。麟者圣人之瑞。西者迦文之方。孔子书之。喜其道之将至也。元公晦庵诸子。主持儒宗。何独不然。易地皆同。归源无二。大凡造诣贵醇。而教化主一。一则使人趋向有定志。醇则使人践履不分驰。儒门不显言禅学者。欲以醇一之教正人心也。人心正则大道自明。资深逢源。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法身大士。岂分城堑於其间哉。世间工巧伎艺。尚资助发。方臻其妙。矧学道者。而可有所不造其极乎。夫死生之际。孔圣非绝而不言也。其所以为教。与宗门之机用。有相似处。而曰朝闻道。夕死可矣者。深见道之不。可不闻。而死之不可以昧昧焉已也。又其朝闻之道。决非所谓仁义忠信也明矣。学佛知儒。又何嫌焉。或问。孟子辟异端。距杨墨。世人不察。以异端为佛老。愿明其说。祥符荫曰。异端者。非圣人之道。而别为异端者也。圣人之道。自其身心而言。身欲修而心欲正。自其家国而言。家欲齐而国欲冶。修身正心之道。在诚意致知格物。以明其明德也。齐家治国之道。在於孝事君弟事长。而明其明德於天下也。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君无父。异於圣人之道矣。孟子辟之距之。以其异於圣人之道也。我佛设教。首重君亲。而孝与忠。实务乎其深且远者。佛制戒律。一则曰孝顺心。再则曰孝顺父母。出家学道。志在先报君亲之恩。而非弃伦绝物。以背驰名教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佛之慈悲。则扩乎仁之全体。羞恶之心。义之端也。佛之禁戒。则充类至义之尽。辞让之心。礼之端也。佛之清净威仪。则尽天理节文而极人事之仪则。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佛之光明通达。则智周内外。而见彻古今。孟子之所谓仁义礼智。皆圣道之大端。而佛教实统大端之全。无以异也。孟子道性善。而曰人皆可以为尧舜。佛之言曰。一切含灵。皆有佛性。而各具如来智慧德相。孟子之言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佛直示人明心见性。而曰在天同天。在人同人。其言其教无以异也。无以异而何以曰异端。圣人之道。用处不同。此犹就其形迹言之。若究其指归。审其精要。则用处实无不同也。使孔子孟子之时。而佛教已入此土。孔子孟子亦必信其道同。而不以为异。观孔子之答商太宰问圣可知矣。而孔子岂过为推许哉。又岂非孔子之言。而列子妄相称述者哉。孟子之言实与佛教暗合。而韩文公既未深入佛教。又未详观杨墨之所以异於圣道处。及佛教之所以始终不异於圣道处。而槩以孟子之距杨墨为异端。即以异端目佛氏之徒。加之以无父无君。弃伦绝物之罪。呜呼。其亦未深求夫圣人之道。而审思其同异也。诚深求夫圣人之道。而审思其同异。孔孟与佛。岂有二乎哉。即以形迹言。孔子栖栖四方。孟子周游列国。又岂区区以家室为念。晨昏拜跪为急哉。其与学佛氏之徒。相去盖亦不甚远也。则佛老非异端亦甚明矣。何疑於孟子辟杨墨。而有妨於佛教乎。庄列诸子。南华等篇。世多以为放。又以为寓言。初非放也。亦非寓言也。思之当自得矣。敬王癸亥四十二年。甲子四十三年。乙丑四十四年。丙寅四十五年(是年元王立改元又为元王元年)。元王(讳仁敬王子在位六年按谥法行义说民曰元)。元王丁卯二年。戊辰三年。己巳四年。庚午五年。辛未六年。贞定王(讳介元王子在位二十八年按谥法清白守节曰贞纪行不爽曰定)。贞定王壬申元年癸酉二年。甲戌三年。乙亥四年。丙子五年。丁丑六年。戊寅七年。己卯八年。庚辰九年。辛巳十年。壬午十一年。癸未十二年。甲申十三年。乙酉十四年。丙戌十五年。丁亥十六年。戊子十七年。己丑十八年。庚寅十九年。辛卯二十年。佛灭后五百年。壬辰二十一年。癸巳二十二年。甲午二十三年。乙未二十四年。丙申二十五年。丁酉二十六年。戊戌二十七年。己亥二十八年。祖付富那夜奢正法 入寂。祖至华氏国。憩一树下。右手指地。而告众曰。此地变金色。当有圣人入会。言讫。即变金色。时有长者子。富那夜奢。合掌前立。祖问曰。汝从何来。曰。我心非往。祖曰。汝何处住。曰。我心非止。祖曰。汝不定耶。曰。诸佛亦然。祖曰。汝非诸佛。曰。诸佛亦非。祖因说偈曰。此地变金色。预知有圣至。当坐菩提树。觉华而成已。夜奢复说偈曰。师坐金色地。常说真实义。回光而照我。令入三摩谛。祖即度出家。复具戒品。而付法。说偈曰。真体自然真。因真说有理。领得真真法。无行亦无止。祖付法已。即见神变。而入涅盘。化火自焚。舍利自空而下。不可胜数。四众盛以衣裓。随处建塔供养。第十一世祖富那夜奢尊者。华氏国人。姓瞿昙氏。父宝身。有子七人。祖最少。幼与诸兄异尚。尝曰。若遇大士。坐於道场。我则诣彼。亲近随喜。及遇胁尊者。受法传化。考王(讳嵬贞定王子在位十六年按谥法德行有成曰考)。考王庚子元年。第十一世祖富那夜奢尊者嗣宗统(五十九年)。辛丑二年。祖住世传法。壬寅三年。癸卯四年。甲辰五年。乙巳六年。丙午七年。丁未八年。戊申九年。己酉十年。庚戌十一年。辛亥十二年。壬子十三年。癸丑十四年。甲寅十五年。乙卯十六年。威烈王(讳午考王子在位二十四年按谥法疆毅执正曰威秉德尊业曰烈)。威烈王丙辰元年丁巳二年。戊午三年。己未四年。庚申五年。辛酉六年。壬戌七年。癸亥八年。甲子九年。乙丑十年。丙寅十一年。丁卯十二年。戊辰十三年。己巳十四年。庚午十五年。辛未十六年。壬申十七年。癸酉十八年。甲戌十九年。乙亥二十年。丙子二十一年。丁丑二十二年(宋司马光集通鉴始於此年)。戊寅二十三年。己卯二十四年。安王(讳骄威烈王子在位二十六年按谥法好和不争曰安)。安王庚辰元年。辛巳二年。壬午三年。癸未四年。甲申五年。乙酉六年。丙戌七年。丁亥八年。戊子九年。己丑十年。庚寅十一年。辛卯十二年。壬辰十三年。癸巳十四年。甲午十五年。乙未十六年。丙申十七年。丁酉十八年。戊戌十九年(景德传灯录作十四年者误)。祖付马鸣正法 圆寂。祖教被无量。得果者且五百矣。因至波罗奈国。有一长者。来趣其会。祖谓众曰。汝等识此来者耶。佛记圣者马鸣。绍吾法者也。於是马鸣致礼问曰。我欲识佛。何者即是。祖曰。汝欲识佛。不识者是。马鸣曰。佛既不识。焉知是乎。祖曰。既不识佛。焉知不是。曰。此是锯义。祖曰。彼是木义。祖却问锯义者何。曰。与师平出。马鸣因问木义者何。祖曰。汝被我解。马鸣豁然省悟。遂求剃度。祖谓众曰。此大士者。昔为毗舍利国王。以其国有一类裸人。如马裸露。王运神通。令蚕以衣之。后生中印度。马人感恋悲鸣。故号马鸣。如来悬记。灭度后六百年。马鸣当於波罗奈国。摧伏异道。度人无量。今正是时。遂付法偈曰。迷悟如隐显。明暗不相离。今付隐显法。非一亦非二。付法已。即见神变。湛然圆寂。众兴宝塔。以閟全身。第十二世祖马鸣大士。波罗奈国人也。又谓大士鸣琴。马感悲鸣。故称马鸣大士。亦名功胜。善能开诱。感导群心。造甘蔗论十万偈。安王己亥二十年。第十二世祖马鸣大士嗣宗统(五十六年)。祖作起信论。佛灭后。六百年来。弘法大士。依三界唯心立性宗。依万法唯识立相宗。各立门庭。不能融通。互相是非。祖乃作起信论以一之。会相归性。依一心法。立真如生灭二门。真如显真心不迷之体。性不碍相也。生灭显一心随缘染净之用。相不碍性也。人能识破妄相。会归一心。所谓归源无二。斯为一路涅盘门也。庚子二十一年。祖住世传法。辛丑二十二年。壬寅二十三年。癸卯二十四年。甲辰二十五年。乙巳二十六年。烈王(讳喜安王子在位七年按谥法秉德尊业曰烈)。烈王丙午元年。丁未二年。戊申三年。己酉四年。庚戌五年。辛亥六年。壬子七年。显王(讳扁烈王弟在位四十八年谥法未详)。显王癸丑元年。甲寅二年。乙卯三年。丙辰四年。丁巳五年。戊午六年。己未七年。庚申八年。辛酉九年。壬戌十年。癸亥十一年。甲子十二年。乙丑十三年。丙寅十四年。丁卯十五年。戊辰十六年。己巳十七年。庚午十八年。辛未十九年。佛灭后六百年。壬申二十年。癸酉二十一年。甲戌二十二年。乙亥二十三年。丙子二十四年。丁丑二十五年。戊寅二十六年。己卯二十七年。庚辰二十八年。辛巳二十九年。壬午三十年。癸未三十一年。甲申三十二年。乙酉三十三年。丙戌三十四年。丁亥三十五年。戊子三十六年。己丑三十七年。庚寅三十八年。辛卯三十九年。壬辰四十年。癸巳四十一年。甲午四十二年(景德传灯录作三十七年者误)。祖付迦毗摩罗大法眼藏 入定示灭。祖行化至华氏国。说法之次。忽有老人。座前仆地。祖谓众曰。此非庸流。当有异相。言讫不见。俄从地涌出一金色人。复化为女子。右手指祖而说偈曰。稽首长老尊。当受如来记。今於此地上。宣通第一义。说偈已。瞥然不见。祖曰。将有魔来。与吾校力。有顷。风雨暴至。天地晦冥。祖曰。魔之来信矣。吾除当。之。即指空中。见一大金龙。奋发威神。震动山岳。祖俨然於座。魔事随灭。经七日。有小虫。大若蟭螟。潜形座下。祖以手取之。示众曰。斯乃魔之所变。盗听吾法耳。放之令去。魔不能动。祖告之曰。汝但归依三宝。即得神通。遂复本形。作礼忏悔。祖问曰。汝名谁耶。眷属多少。曰。我名迦毗摩罗。有三千眷属。祖曰。尽汝神力。变化若何。曰。我化巨海。极为小事。祖曰。汝化性海得否。曰。何为性海。我未尝知。祖即为说性海曰。山河大地。皆依建立。三昧六通。由兹发见。迦毗摩罗闻言。遂发信心。与徒众三千。俱求剃度。祖乃召五百罗汉。与授具戒。复告之曰。如来大法眼藏。今当付汝。汝听偈言。隐显即本法。明暗元不二。今付悟了法。非取亦非离。付嘱已。即入龙奋迅三昧。挺身空中。如日轮相。然后示灭。四众藏真体於龙龛。祥符荫曰。祖师未闻正法时。多皆外道魔罗。才闻性海。便成正觉。洵乎至理一言。转凡成圣也。放下屠刀。千佛一数。人亦何多自画乎。宗统编年卷之四
用手机扫一下二维码,在手机上阅读或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