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四(末)
    妙法莲华经玄赞卷第四(末)
    沙门基撰
    经一切诸世尊(至)唯一无二乘。
    赞曰。下第五段七十颂半。颂第五依法。有三。初一颂半颂十方佛法。次三十八颂半颂三世佛法。后三十颂半颂我亦如是。此初也。既唯一无二乘。云何破三以归一。
    经。过去无数劫(至)其数不可量。
    赞曰。下三十八颂半颂三世。中分三。初二十七颂半颂过去。次六颂半颂未来。后四颂半颂现在。初中有二。初四颂半颂佛说法初权后实。后二十三颂颂众生闻法皆究竟得一切种智。初中有四。一颂佛多。一颂开权。一颂显实一颂半释开权显实之意。此初也。
    经。如是诸世尊(至)演说诸法相。
    赞曰。明初开权。
    经。是诸世尊等(至)令入于佛道。
    赞曰。明后显实。
    经。又诸大圣主(至)助显第一义。
    赞曰。释开权显实之义。知诸众生未能顿学一乘教故。识其根欲。故初以权方便助显一乘。后令入实。又菩萨根性有二。一不定性二定性。为不定性初权后实。显畅一乘。前二颂是。为定性者说顿教一乘。此文是也。谓知众生心性顿欲故。以异方便不从权取实显助一乘。一乘者第一义谛真如等是。初三后一是权实之方便。顿说一乘故名异方便。
    经。若有众生类(至)皆已成佛道。
    赞曰。下二十三颂颂众生闻法究竟皆得一切种智。为三。初二颂佛在。次二十颂灭后。后一颂结。此初也。逢佛闻法修行六度四摄无量等。名种种福德。修佛之因菩萨行故皆已成道。
    经。诸佛灭度已(至)皆已成佛道。
    赞曰。下二十颂颂佛灭后。分五。一颂慈心。四颂半造塔。六颂半造像。七颂供养。一颂称佛。此初也。有善刚强非菩萨。心柔软非善亦非菩萨。要善而耎方菩萨心。顺理益物极柔和故。已成佛道。植佛因故。后文且据佛灭之。行后。难作故。是别行故。非是佛在作此诸行。而非佛因在易修故。准上六度佛灭后行是总行故亦成佛道。
    经。诸佛灭度已(至)庄校于诸塔。
    赞曰。下四颂半造塔成佛。分二。初四颂明造塔。后半颂结。初文有三。初二颂造塔。数多八珍严莹。次一颂九物为塔。后一颂下至戏笑劣物为塔。此初也。佛地论数七宝无玫瑰。仍琉璃与珠别。珠谓赤真珠。今此若以琉璃为珠即为七宝。不尔故八。琉璃与珠别故。颇梨多白红色。车渠青白间色。马脑有多色或纯白.或纯青黄.或众色间.玫瑰赤色。说文火齐珠也。一曰石之美好曰玫圆好曰瑰。余者可知。增一阿含经中佛告诸比丘。我今当说四梵之福。一若有信心善男子等未曾起塔处能起于塔。二补持故寺。三和合圣众。四佛初成道诸天人等请转法轮。是名四梵之福。比丘白佛梵福多少。佛言四天下及六欲天所有福德。犹不如一梵王之福。故劝造塔当得菩提。
    经。或有起石庙(至)砖瓦泥土等。
    赞曰。此一颂九物为塔。石庙者石佛堂。古云支提今云制多翻为灵庙。应作庙字庙貌也。白虎通玉篇云先祖尊貌所在故谓之庙木榓者字林香木。切韵作榓玉篇作榓。其树似槐而香极大。伐之五年始用。若取其香皆预研久乃香出。
    经。若于旷野中(至)皆已成佛道。
    赞曰。初一颂下至戏笑。劣物为塔后半颂结之。论云聚沙为佛塔已成佛道者。谓发菩提心行菩萨行者。所作善根能证菩提。非诸凡夫及决定种姓声闻。未发菩提心者之所能得故。如是乃至上文及下小低头等亦如是。
    经。若人为佛故(至)皆已成佛道。
    赞曰。下六颂半明造像中有二。初五颂造。后一颂半结。初中分四。一颂刻雕。二颂十物严饰。一颂彩画。一颂戏作。此初也。明作佛像非作余像。故言为佛。为求作佛为思敬佛故名为佛。又说为佛而作诸像。为庄严佛故名为佛。造像功德经说。造像得十一种果。一世世所生眼目净洁面目端正。二生处无恶。三常生贵家。四身体姝好紫磨金色。五常丰珍玩。六生贤善家。七后生为王王中最胜。八金轮化王九后生梵天寿命一劫。十不随恶道。十一后生之中还重三宝。喜持妙物复造功德。一之梵福多四天下大海十倍。
    经。或以七宝成(至)皆已成佛道。
    赞曰。此二颂十物严饰作像。切韵铅即锡也。有云锡银.铅之间。玉篇青金也。
    经。彩画作佛像(至)皆已成佛道。
    赞曰。此颂画佛。
    经。乃至童子戏(至)而画作佛像。
    赞曰。此颂戏作。
    经。如是诸人等(至)度脱无量众。
    赞曰。此结也。具足大悲心者。凡所作善必带悲心。方成到彼岸故成佛道。
    经。若人于塔庙(至)敬心而供养。
    赞曰。下有七颂明供养。有二。初五颂半明供养。后一。颂半结成。初中有五。一颂四物供养。一颂半音乐供养。一颂歌呗供养。一颂华供养。一颂身业行敬供养。此初也。发菩提心经云。若以华施得七觉华故。以香施得五分法身香故。以幡施得陀罗尼转众恶故。以盖施获四无量覆众生故。业报差别经说各得十德。
    经。若使人作乐(至)尽持以供养。
    赞曰。此以音乐供养。乐音五觉反以生乐故。亦虑各反。黄帝世伶伦作乐。说文五声八音之总名。礼记干戚羽毛谓之乐。郑玄云八音克谐谓之乐。鼓动也鸣也。凡出音曰鼓。今木有皮动之即鸣。角者曲形而似角。贝者螺也。涅槃经吹贝知时。箫管也玉篇编小管所吹又箾也。笛七孔籥俗名直。玉篇五孔竹笛。羌笛三孔。琴禁也君子守正自禁。神农所作。箜篌.琵琶相可知矣镜如铃而大。玉篇小钲也。军法十长执铙。五人为伍。五伍二十五人为两。两司马执铎。铜拔两扇相击出声。有作钹无所从。或为跋字。发菩提心经云。音乐.女色不以施人乱众生故。此供养佛故不相违。如金藏中音乐供养事。
    经。或以欢喜心(至)皆已成佛道。
    赞曰。此以歌呗供养。当得大士梵音声故。梵云婆陟此言赞叹。呗匿讹也。陈思登渔山闻岩岫诵经。清婉遒亮远谷流响。遂拟其声而制梵呗。故今俗中谓之渔梵。冥合西域三契七声闻俱胝耳等所作也。
    经。若人散乱心(至)渐见无数佛。
    赞曰。此以华供养。与前四事中华施何别。彼专善心此以散心。故不相违。略言供养画像。供养余像亦得。
    经。或有人礼拜(至)或复小低头。
    赞曰。此明身业行敬供养。上歌呗是语业也。其能发心即是意业。自余皆是外财供养。三业行供养。
    经。以此供养像(至)如薪尽火灭。
    赞曰。结成供养。
    经。若人散乱心(至)皆已成佛道。
    赞曰。此称佛作佛。且举一称。尚得作佛何况多称。如药王药上经云我常称五十三佛名故。今得作佛即其事也。
    经。于诸过去佛(至)皆已成佛道。
    赞曰。颂众生闻法得种智中。此为第三结成佛道。
    经。未来诸世尊(至)亦方便说法。
    赞曰。下六颂半颂未来法。中分二。初三颂半标同今说实。后三颂重释前义。初中有三。一颂标同初方便。一颂半标后成说实。一颂释前所由。此初也。
    经。一切诸如来(至)无一不成佛。
    赞曰。此颂标后成说实。令闻法者皆得作佛。佛及众生二俱合说。
    经。诸佛本誓愿(至)亦同得此道。
    赞曰。释前所由由本愿故。
    经。未来世诸佛(至)其实为一乘。
    赞曰。下三颂重释前义。有二。初一颂明初方便皆为一乘。后二颂明悟三性诸法归趣所以如此。此初也。
    经。诸佛两足尊(至)导师方便说。
    赞曰。明悟三性诸法归趣。所以初权后说一乘。真如妙理体性常住。佛能证知。遍计所执生法二我体性是无。佛证无我理故亦知此无是凡虚妄执。佛种从缘起者。无漏依他报佛种子因缘所生从缘所起因修作故。由证真理断能执心染分依他。知所执无。从于净分依他因缘修佛种者为一乘故。何者一乘重显常法即圆成实。法住法位者真如住在诸法之中体性常有名为法住。法有染净离染得净分位显之故名法位。相者体性世间本体。即是常住真如实性。一乘体也。于金刚座道场之中知此诸法本体性已。于无名相法中导师方便以名相说。一切法中略有二种。一空二有。空无差别总立一性名遍计所执。有法有差别分之为二。一者常二者无常。常者名圆成实性。无常者为依他起性。依他起性复分为二。一有漏二无漏。有漏为依他起性。无漏为圆成实性。今依前门无常为依他。依他有漏皆悉除断。就中但取无漏无常净分依他。究竟满位成菩提故。故言佛种从缘起也。意显能证常住法性真如无我理故。乃能了知二我为无。依于善友修习智慧。从缘起法菩提觉满。为证一乘真如妙理。妙理即是法住法位世间常住相。大般涅槃于道场中既证知已。今为众生方便说之令欣趣证。今此依他即菩提。圆成即涅槃合成一乘。圆成胜故独名一乘。由断有漏依他起性遣遍计所执。证此二果。由了依他.所执性故初说阿含次说般若。纯有.空教名为方便。今三俱说故名真实。三性之义如别章说。
    经。天人所供养(至)亦说如是法。
    赞曰。下有四颂半颂现在。有三。初一颂半标。一颂开权显实。二颂显意。此初也。
    经。知第一寂灭(至)其实为一乘。
    赞曰。此初开权。后还显实。
    经。知众生诸行(至)随应方便说。
    赞曰。此显初权后实之意。众生诸行者总句。心行相也。下是别句。或胜解也。心所念者遍趣行也。业力者自业也。欲力谓胜解也。性力谓种种界也。精进力者谓处非处等。或精进等体。即性力。以种性体即五根故。下一力字贯通上也。根利钝者根胜劣力也。佛有此智力能知之故。所以初权后还真实。前未来佛由悟三性。此现在佛由知众生互相影显。故初方便后说真实。
    经。今我亦如是(至)皆令得欢喜。
    赞曰。下三十颂半颂我亦如是释迦同。中分二。初二颂标。后二十八颂半广释。此初也。初颂今实。后颂昔权。皆令欢喜渐入道故。
    经。舍利弗当知(至)贫穷无福慧。
    赞曰。下广释。分二。初二十一颂半颂初以三乘方便诱引。即长行云。知诸众生有种种欲深心所著。随其本性以种种因缘譬喻言辞方便力而为说法。后有七颂颂今说真实。即长行云。如此皆为得一佛乘一切种智故。即颂初权后实之义。就初文分四。初三颂半见生处危难。次三颂思救不可得。次十一颂半请念设权方。后三颂半正说三乘化。初中有二。一颂无善。二颂半有恶。此初也。般若经说佛有五眼。一肉眼非修定生。四大所造。或长养或异熟。净色为性。二天眼断于定障修习所起。唯是长养。四大所造净色为性。三法眼观事有慧四慧眼观空理慧五佛眼因积而果圆。揽前四为体龙树解云。如四大河流至天池通名大海。如是四眼流至佛果通为佛眼。初二体色。次二体智。后一通二。又言人等有肉眼。天等有天眼。二乘有慧眼。菩萨有法眼。佛有佛眼。由此说五。瑜伽十四说有三眼。一肉眼能照显露无障碍色。二天眼能照隐显有无障色。三慧眼能照一切种若色非色。法眼体慧合慧为一。不同色眼境有隐显。故略不论。佛眼即前四眼。或谈因非果。故亦不说。华严经说十眼。一肉眼见一切色。二天眼见死此生彼。三慧眼见诸众生诸根差别。四法眼见一切法第一义。五佛眼见佛十力。六智眼分别了知一切种法。七光明眼见一切佛光明。八出生死眼见涅槃法。九无碍眼见一切法无有障碍。十普眼谓见法界平等法门。十中第一是五中第一见诸色故。此中第二是前第二。此中第三第五第六第七第九五眼是前法眼。此第四第八是前慧眼见真谛故。或第四第八第九三眼是前慧眼俱见理故。第十普眼是前佛眼普见法界平等性故。以佛眼观者以五眼中佛眼观也。十中佛眼不见众生见十力故。六道众生无始不修福智二因。未获七种圣财及人天七法财。谓施戒忍勤定慧方便故无福及慧。
    经。入生死险道(至)盲瞑无所见。
    赞曰。下二颂半有恶。为二。初一颂半现苦沉溺烦恼增多。后一颂设求出要而行邪行。此初也。世间牦牛由自爱尾藏身护尾。人贪其尾遂杀其身。众生亦尔。贪著五欲以自藏身。遂以贪爱而自弊败。反自弊困坠堕恶道。有本云自蔽。蔽掩障也。如牦牛爱尾以弊其心遂致丧命。众生亦尔。贪爱蔽心。牦牛说文西南夷长髭牛也。有作猫字。人间捕鼠者。非此中义。有作猫牦不知所从。
    经。不求大势佛(至)以苦欲舍苦。
    赞曰。设求出要而行邪行。佛有神通威势及以智慧断苦之法而不求趣。翻堕外道邪见网中。行诸身苦行以舍生死苦。此为未可。所以六年麻麦尚不证于菩提。坐卧荆棘何容得于道果。如狗逐块块打转多。岂同师子逐人非块。
    经。为是众生故而起大悲心。
    赞曰。下三颂思救不可得。为三。初半颂思起因行。一颂得果已思。一颂半思救不可得。此初也见诸众生有此二缘遂起悲心。发心修行思惟将救。
    经。我始坐道场(至)思惟如是事。
    赞曰。得果已思。佛成道已树下经行。观树喜自道圆。经行思惟利物。又观树心凝妙理。经行想化群生。又观树想荫四生。经行思施福慧。诸经说佛成道已后说法时节各各不同。此云三七日。弥沙塞律三昧七日。与十地经同。七日不说法显示自受法乐故。为令众生增爱敬故。律及萨婆多传过六七四十二日方说法。梵天来请。憍陈如等根方熟故。又有说云夏安居后方度五人。十二由经成道后二年方度五人。智度论说五十个七日不说法。此皆诸部宜见不同。未可和会。然今解者。大乘以法华为正。此说通行四谛法轮故三七日。若唯说大乘法轮十地为正。第二七日说十地故。
    经。我所得智慧(至)云何而可度。
    赞曰。思救不可得。有四因故。一法深难解。二根钝难救。三著乐难舍。四痴盲难悟云何可度。
    经。尔时诸梵王(至)请我转法轮。
    赞曰。下十一颂半请念设权方。中分四。初二颂诸天请说。次三颂示相思惟。次四颂半化遇良缘。后二颂念随权诱。此初也。大自在天色界天也。今对三乘法尔说法皆待请故。智度论云净居天劝出家。四天王献钵。帝释献宝座。梵王请转法轮。佛初不许。梵王说有三根重请殷勤。佛方许之初说三乘。胜天王般若云。四天王等献钵。天帝释献座。佛为受之。各见独为受之皆发胜心。然下大通智胜唯梵王请。此说通诸天者。彼举胜类。非无余天请彼佛也。
    经。我即自思惟(至)疾入于涅槃。
    赞曰。下三颂示相思惟。有二。初二颂即说大乘。众生有损。后一颂且说三乘众生有益。此初也。以诸众生处俗现在苦中。出家妄行苦行。无暇顿能信大乘法。若为说者返生诽谤疑惑破坏。脱生不信却堕恶道。又在俗者没苦故不信外道出家者破法故不信。既有此损宁不说法疾入涅槃。何得翻损诸众生也。即同智论初不许也。
    经。寻念过去佛(至)亦应说三乘。
    赞曰。且说三乘众生有益同诸佛故。此同智论重请方许。
    经。作是思惟时(至)而用方便力。
    赞曰。下有四颂半。化遇良缘。有三。初一颂半佛现赞扬。次半颂劝同诸佛。后二颂半引己为证。后实初权。此初二也。十方佛现叹佛称善。赞第一师得无上法。劝随诸佛后实初权。释迦能姓。牟尼寂号。今略言文如音训说。法尔随喜皆云善哉。
    经。我等亦皆得(至)分别说三乘。
    赞曰。下二颂半引己为证。后实初权。中有三初一颂引己为证。次一颂释此所由。后半颂结归真实。此初也。引已初时说三乘也。
    经。少智乐小法(至)但为教菩萨。
    赞曰。此释所由。及结归真实。以不定人创在凡夫小智乐小无欣大意。不信自作佛故。初说三乘。虽复初权后必真实。但化菩萨。
    经。舍利弗当知(至)喜称南无佛。
    赞曰。下二颂念随权诱。分二。初颂闻之敬赞。后颂思顺彼行。此初也。有本云称南无诸佛。应从喜称为正正言纳慕亦言纳莫。此云敬礼。若言伴谈或言伴题。此云礼拜。旧云和南讹略也。
    经。复作如是念(至)我亦随顺行。
    赞曰。思顺彼行也。既遇良缘劝我权化。思生浊劫应顺彼行。
    经。思惟是事已(至)为五比丘说。
    赞曰。下三颂半正说三乘。化分三。初一颂半正起权化。次一颂三宝遂兴。后一颂会成今古。此初也。梵云婆罗痆斯云波罗奈讹也。中印度境。往昔此地有两群鹿各五百余。佛为一群鹿王。提婆达多复为一王。时此国王畋游原泽。菩萨鹿王前请王曰。大王狡猎中原纵獠飞矢。凡我徒属命尽斯晨。即日腐臭无所充膳。愿欲次差日输一鹿。王有割鲜之膳我延旦夕之命。王善其言回驾而返。两群之鹿更次输命。提婆群中有怀孕鹿。次当就死。白其王曰。身虽应死子未次也。愿暂差替诞讫当往。鹿王怒曰谁不宝命。雌鹿叹曰吾王不仁死无日矣。乃急告菩萨菩萨鹿王曰悲哉慈母之心恩及未形。吾今代汝。遂至王门。道路之人传声唱曰。彼大鹿王今来入邑。都人士庶莫不驰观。王之闻也以为不诚。门者白王王乃信然。王曰鹿王何遽来耶。鹿王曰有雌鹿当死。胎子未产心不能忍。敢以身代。王闻叹曰。我人身鹿也无慈育之心。尔鹿身人也有代命之德。于是悉放诸鹿不复输命。即以其林为诸鹿薮。因而谓之施鹿林焉。鹿野之号自此而兴。初萨缚喝剌他悉陀(唐言一切义成古曰悉达多讹略也)太子逾城之后栖山隐谷亡身殉法。净饭王乃命家族三人舅氏二人曰。我子一切义成舍家修学。孤游山泽独处林薮。故命尔曹随知所止。内则叔父伯舅外则君而且臣。凡厥动静宜知进止。五人衔命相望营卫。因即勤求欲期出离。每相谓曰。夫修道者苦证耶乐证耶。二人曰安乐为道。三人曰勤苦为道。二三交诤未有以明。于是太子思惟至理为伏苦行外道即麻麦以支身。彼二人者见而言曰。太子所行非真实法夫道也者乐以证之。今乃勤苦非吾徒也。舍而远遁思惟果证。太子六年苦行未证菩提。欲验苦行非真受乳糜而证果。斯三人者闻而叹曰功垂成焉今其退矣。六年苦行一旦捐功亦舍而去。于是相从求访二人。既相见已匡坐高论更相议曰。昔见太子一切义成。出王宫就荒谷。去珍服被鹿皮。精勤励志贞节苦心。求深妙法期无上果。今乃受牧牛女乳糜。败道亏志吾知之矣。无能为也。彼二人曰君何见之晚欤。此猖蹶人耳。夫处乎深宫安乎尊胜。不能静志遁迹山林。弃转轮王位为鄙贱人行何可念哉。言增碜切。菩萨浴尼连河坐菩提树。成等正觉号天人师。寂默宴然惟察应度。思曰彼郁头蓝子者证非想定堪受我法。空中诸天寻声报曰。郁头蓝子命终已来经今七日。如来叹惜斯何不遇。垂闻妙法遽从变化。重更观察有阿蓝迦蓝。得无所有处定可授至理。诸天又曰。命终已经五日。如来再叹愍其薄祐。又更谛观谁应受教。唯施鹿林有五人者可先诱导。如来尔时起菩提树趣鹿野园。威仪寂静神光晃曜。豪含玉彩身莹金色。安详前进导彼五人斯之五人遥见如来。互相谓曰。一切义成彼来是岁月遽淹。圣果不证心期已返。故寻吾徒宜各默然勿起迎礼。如来渐近威神动物。五人忘制拜迎问讯。侍从如仪。如来渐诱示之妙理。相传解云。言五人者。一陈如。二十力迦叶。三頞鞞.有云即马胜比丘。四跋提。五摩诃男拘利。应勘婆沙。何故唯五人。有云迦叶佛时同学九人。四人利根已前得道。五人钝根故今始悟。愿逢释迦佛出成道故。又经云释迦过去作大鱼身。愿先食我者先度。五人先食故先度之。又经云六人曾供养佛五人取稻华供养。一人待熟。五人初悟一人在后。即须跋陀罗。又即五夜叉食慈力王肉也。五人中陈如得初果。四人在四善根至夏初方得道。西域记云夏安居毕方得道迹。法寂灭相即是真如。不可言宣性离言故。无名相法以名相说名方便力。趣波罗捺为五人说。
    经。是名转法轮(至)法僧差别名。
    赞曰。三宝遂兴也。此法轮义略以五门分别。一出体。二释名。三转相。四差别。五三乘。
    出体者。俱舍论第二十四说。所说沙门性亦名婆罗门。亦名为梵轮。真梵所转故。于中唯见道说名为法轮。由速等似轮或具辐等故。即于此中依见道。世尊有处说名法轮。如世间轮有速等相。见道似彼故名法轮。谓见谛道速疾行故。有取舍故降未伏故。镇已伏故。上下转故。具此五相似世间轮。故显宗云。如圣王轮取前舍后。见道亦尔舍苦等境取集等故。此意显示。见四谛理必不俱时。如圣王轮降未伏故。尊者妙音作如是说。如世间轮有辐等故。八圣道支似彼名轮。谓正见.正思惟.正勤.正念似世轮辐正语.正业.正命似毂。正定似辋。故名法轮。宁知法轮唯是见道。憍陈那等见道生时说名已转正法轮故。天亲论主依经部宗破萨婆多言。三转行相非唯见道。如何可说唯于见道立法轮名。是故唯应即此三转十二行相。所有法门名为法轮可应正理。云何名转。由此法门往他相续令解义故。或诸圣道皆名法轮。于所化生身中转故。于他相续见道生时。已至转初故名已转。此有释言。初说见道名为法轮。非萨婆多正义。杂心亦叙不正义云。牟尼说见道速疾名法轮。俱舍复言或诸圣道皆是法轮等。此是萨婆多师本意。故显宗云毗婆沙师本意。总说一切圣道皆名法轮。以说三转三道摄故。于他相续见道生时。已至转初故名已转。非唯见道以八圣道支独名法轮妙音所说非正义故。成实论说。初转生闻慧第二转生思慧。第三转生修慧亦无十二行相。唯作一空行今者大乘总贯诸文法轮有五。一轮自性。谓择法觉支.正见.正智等。瑜伽九十五云。正见等法所成性故说名法轮。自他三转通见及修无学道故。诸圣慧眼能摧烦恼说名轮故。俱舍亦言一切圣道名法轮故。或体唯取八圣道支。具毂.辋.辐圆满义故。正见.正思惟.说名为毂。是根本故。正语.业.命说名为辐。因毂有故。正念.勤.定说名为辋。摄录余故。不同小乘。此八圣道别修行相虽在修道。体实通余见无学道。世尊应无八圣道故。二法轮因。谓能生后圣道诸教。闻.思.修等。无量义经十七名中亦名法轮故。诸经论中说佛教法名法轮故。俱舍亦言。此即三转十二行相所有法门名法轮故。瑜伽亦说三周十二行相。名得所得之方便故。前为后因。合为果因故名为方便。又云三周正转见.修.无学随其次第。智.见现观名为方便。三轮眷属。谓诸圣道助伴五蕴。瑜伽等说圣所爱戒.及信等法助观增明。助道除惑非正断故。四法轮境。谓四圣谛十二因缘三性等法。瑜伽又说为得所得。所缘境者谓四圣谛。此经亦说大通智胜转十二因缘。解深密经说依显了相。说三无性皆依遍计所执已名法轮故。五法轮果。瑜伽又说为得所得者。谓大菩提。后文又说四沙门果所摄受。声闻.菩提.独觉菩提。若诸如来无上菩提是法论果。瑜伽又说三周十二行相名得所得之方便。又云三周正转见.修.无学随其次第。智.见现观名得方便。故菩提涅槃名所得果。然此五体不过四种。一教二理三行四果。
    释名者一名梵轮。如来应供是梵增语。彼所转故亦名梵轮。二名法轮。法者可轨持义。正见等法所成性故说名法轮。轮有四义。一圆满义。具毂.辋.辐。或择法觉等体用周备名之为轮。二摧坏义。此四种法若伏若断若助.若正未断烦恼皆能摧故。三镇遏义。已伏烦恼令势远故。四不定义。从自见至自修从自修至自无学。从自无学智发言教。他从言教解于谛理。他从谛理起于正行。他从正行起于果智。如是展转复为他说。如转轮王所有轮宝。能降未伏诸烦恼故。能镇已伏诸烦恼故。往复往故。瑜伽论说当知世尊转所解法置于阿若憍陈如身中。此复随转置余身中。彼复随转置余身中。以是展转随转义故说名为轮。法即是轮持业释也。转者动也显也。运也起也。动宣言教显扬妙理。运圣道于声前。起真智于言后。圆摧障恼名转法轮。所转即法轮。法轮之转。二释皆得。
    转相者。九十五说由五种相转法轮者。当知名为善转法轮。一者世尊为菩萨时。为得所得所缘境界。二者为得所得方便。三者证得自所应得。四者得已树他相续令于自证深生信解。五者令于他所证深生信解。此意总说化身化相自证果时。令声闻等亦有所证。不依菩萨报身成义。或亦依实菩萨转义。总依始终究竟作论。不依一会得成三转。所缘境者谓四圣谛。依安立谛非安立谛依于三性。皆此摄故。得方便者。谓即于此四圣谛中。三周正转十二相智。此自三周转法轮相。为得无上菩提因故。最初转者谓昔菩萨入现观时。如实了知。是苦圣谛。广说乃至。是道圣谛。于中所有现量圣智能断见道所断烦恼尔时说名真圣慧眼。即此由依去来今世有差别故。如其次第名智明觉。此说一智总名法眼。有三行相名智明觉。非于一谛别起四智。由真见道唯一刹那。不同小乘上下别观。依诠证灭说通三世。非是灭谛通三世有。第二转者。谓是有学以其妙慧如实通达。我当于后犹有所作。应当遍知未知苦谛。应当永断未断集谛。应当作证未证灭谛。应当修习未修道谛。如是亦有四种行相。如前应知。第三转者谓是无学已得尽智无生智故。言所应作我皆已作。谓我已遍知未知苦谛。乃至广说。我已修习未修道谛。亦有四行类前应知。
    此差别者。谓前二转四种行相是其有学真圣慧眼。最后一种是其无学真圣慧眼。观此文意初转之时见道以前加行智位。虽知四谛但是转因犹非正转。未摧坏故。由此但名损力益能转位所摄。入见道中真无间道正名为转。正断惑故。其解脱道及相见道亦名初转。虽不断惑断粗重故。镇已伏故。亦非别知四谛相故。此后修道未断惑前。所起行相应遍知等。是正转相。正起真智乃至金刚心。断诸烦恼亦此转摄。起别行相但拟趣圣断惑道故折伏正断俱名转故。至其无学解脱道后起我已作所应作智。后更不断。但镇已伏无降未伏。然见道前虽有伏道不与转名。非无漏故。前无无漏故不同修。如是菩萨自为三转。初转在见道名印相转。次转在修道名应修转。后转在无学道名已作转。一一转时于一一谛生四行相。三转竖论成十二相。如是四谛合四十八。不过十二以数等故。总名三转十二行相。俱舍亦说眼.智.明.觉别观谛故。彼以法忍.法智.类忍.类智如次为四。若作此释所作八谛观于一一谛便无四行相。或忍.智一一皆具四行相。照境分明者名眼。对治无知名智。对治无明名明。对治邪觉名觉。不同于此证得自所应得者。谓得无上正等菩提。谓即双取菩提.涅槃。前为后因。前无间道为解脱道因。此说菩萨自三周转法轮之果。或说法身涅槃真理名无上菩提。起无学位菩提报身已作之智证法身故。俱舍论等无佛自转树他相续令于自证生信解者。谓如长老阿若憍陈如。从世尊所闻正法已。最初悟解四圣谛法。又答问言我已解法。从此已后如前所说究竟行相。五皆证得阿罗汉果生解脱处。此说世尊自得道故。复为于他三转法轮。同俱舍说三周循历四圣谛故。谓此是苦。乃至此是道。是名初转。谓此应遍知。乃至此应修习。是第二转。此已遍知乃至此已修习。是第三转。如次显示见道.修道.无学道三。此是佛为他三转者。初名示相示四谛相故。次名劝修劝修谛行故。后名作证为作证明知彼满故。由彼憍陈最初悟解入见道已。佛问彼言。汝已解耶。彼答已解故得解名。第二第三转已遂得阿罗汉。生解脱智处证得无为果。是名转在他身于佛所证深生信解。最后令他于他所证生信解者。谓如长老阿若憍陈那。起世间心我已解法。如来知已起世间心。阿若憍陈已证我法。地神知已举声传告。经于刹那瞬息须臾其声展转乃至梵世。世间心者缘事之心。非要散心此前第四树圣道于他五人身中。令于佛自所证深生信解。第五令他地神等知阿若憍陈所证深生信解。差别者。虽转四谛法相不殊。三乘之人各各证果。声闻姓人已于三生或六十劫。先修习已。闻佛所说。依蕴.处.界证四谛理。名声闻法轮。独觉姓人已于四生或于百劫。先修习已闻佛所说。依十二缘起修证四谛名独觉法轮。菩萨姓人已于一大阿僧祇劫。先修习已闻佛所说。依三性等证四谛理名菩萨法轮。不尔三乘俱观四谛。俱时证圣。有何差别。大般若云世尊初于波罗奈国转四谛法轮时。无量众生发声闻心证声闻果。无量众生发独觉心。无量众生发起无上正等觉心。证于初地二地三地。乃至一生当得菩提。故知鹿野创转三乘通行法轮。若不尔者第二七日已说十地。何故不名转法轮也。彼非三乘同所修故。不与初转法轮之名。然实他身三时智起。亦有经生而证圣果名三转者。其解憍陈等。佛于鹿苑一时之间令其次第得此三果。名为三转无垢称经云。三转法轮于大千。其轮能寂.本性寂。希有法智天人证。三宝于是现世间。即此经言便有涅槃言音出现.及阿罗汉法之与僧三宝现也。佛为佛宝。涅槃.及言.果法教法名为法宝。阿若多等名之为僧。阿罗汉者即是陈如。复言僧者余之四人住有学故。能证智.所证谛即行.理法宝。四法已周。并佛.及僧能化.所化既有体出。合名三宝出现世间。
    三乘者。佛.及菩萨.并以声闻。说法令他得智断惑。可名转法轮。独觉不尔。涅槃经言缘觉说法不能令人得燸等法。由声闻等不识药.病不与声闻转法轮名。理亦何爽。
    经。从久远劫来(至)或常如是说。
    赞曰。结会今古。非但今日方赞涅槃永尽众苦。久来常说。故古同今。
    经。舍利弗当知(至)方便所说法。
    赞曰。下有七颂。今说真实。颂如是皆为得一切种智。中分四。初二颂根熟来逢。一颂念之应度。三颂正说真实。一颂结成法仪。此初也。我见先以权教度者。曾于佛所已闻权教。善根熟故。今来逢我。故上文云是会众生曾见诸佛。亦曾见释迦。今总言诸佛。
    经。我即作是念(至)今正是其时。
    赞曰。念之应度。为说佛慧令生修学。今根已熟何得不教。
    经。舍利弗当知(至)不能信是法。
    赞曰。下三颂正说真实。分二。初一颂明钝不堪授。后二颂明利则堪授。此初也有五过失不堪受大。一钝根闻法不解。或阿颠底迦。二小智虽复聪明情见不广。或趣寂者。三者著相谓起计执空.有二相错学乱行。或不定种姓。执有非空根未熟故。四憍者恃己盛事。诸富贵者醉逸纵任。或根未熟有性凡夫禀性醉逸。五慢者恃己陵他。五千之辈。或复具起七种慢等诸烦恼者。不能信大。不应授与。
    经。今我喜无畏(至)悉亦当作佛。
    赞曰。此明堪授。初颂明舍权就实后颂除疑。记得喜者喜无量。不嫉众生成佛事。无畏者决定义。作师子吼理决定故。于菩萨中者对胜人前故。二乘发心皆菩萨故。依真实理说一乘道名为正直。不随机权说有三故名舍方便。但说无上一乘之道。即显今直唯说一道非于余故。地前顿悟菩萨疑自独得菩提声闻无分。不定种姓菩萨疑于佛果自亦无分。欲退向小故。今闻法此疑皆除。现前名高千二百声闻。疑不得作佛。今正为说悉当作佛。涅槃由此说须陀洹八万劫乃至辟支十千劫到。到于十信初发心也。此等修行极为迟钝。不如初修始业菩萨。此据不定。非诸二乘皆定作佛。故涅槃第三十四云。我于一时说一乘一道一行一缘能为众生作大寂静。永断一切结缚愁苦苦及苦因。令一切众生到于一有。我诸弟子不解我意。于大众中唱如是言。如来说须陀洹乃至阿罗汉皆得佛道等故。
    经。如三世诸佛(至)说无分别法。
    赞曰。结成法仪也。大乘妙理体无分别。三乘不异悉皆作佛。故说之也。
    经。诸佛兴出世(至)斯人亦复难。
    赞曰。下第六段有七颂。颂前第一未闻令闻。分四。二颂法说四希。二颂半喻显二希。一颂半劝信。一颂叹结。此初也。一佛出希。二说法希。三难闻希。四能听希。佛出希者如贤劫千佛。今第九住劫已四佛出。后第十劫弥勒佛出。至第十五劫有九百九十四佛出。此劫坏已鹘卢支佛独王一劫。经十二劫后始有星宿劫。千佛中初净光称王佛出。后更三百劫空过无有佛。故佛希也。如迦叶佛住寿七日不说此法。及今释迦成佛四十年。方说此经故是说希。常处八难。叵与佛相逢。故难闻希。虽逢出日更闻小乘不希大法。故能听希。
    经。譬如优昙华(至)过于优昙华。
    赞曰。喻显二希也。一颂颂法出希。一颂半颂闻赞希。闻法及赞叹过优昙华故。行真法行。则为供养三世佛故。自听闻教他闻合名闻法。庆慰闻此云欢喜。赞叹闻此云赞。行此四种皆真行故。
    经。汝等勿有疑(至)无声闻弟子。
    赞曰。劝信勿疑。
    经。汝等舍利弗(至)诸佛之秘要。
    赞曰。叹结深妙。此为诸佛秘藏胜道。
    经。以五浊恶世(至)终不求佛道。
    赞曰。下第二大段有三颂。颂破四疑分三。初一颂佛何时出化以三乘。出五浊世。次一颂云何知增上慢。若我弟子自谓阿罗汉不信此法无有是处。一颂云何堪说。除佛灭后现前无佛。此初也。
    经。当来世恶人(至)破法堕恶道。
    赞曰。颂释。云何知增上慢当来恶人不信此法者多是增上慢。不但增上慢所余恶人亦不能信。佛在慢者上已说相。灭后难知故此独举。
    经。有惭愧清净(至)广赞一乘道。
    赞曰。颂释云何堪说。有具四德。一惭崇重贤善复顾自身羞耻过罪。二愧轻拒暴恶。复顾世间羞耻过罪。三清净内外无瑕。弃世名利。四志求佛道不顾二乘。能信此经不愚法类乃可为说。设愚法者。若遇余佛便得决了一乘道也。
    经。舍利弗当知(至)自知当作佛。
    赞曰。此中三颂颂品第四大段。劝发喜心令欣作佛。初一颂半明佛法皆同不学。不了后一颂半劝知生喜欣求作佛。如文可解。
    法华经玄赞卷第四(末)
    大治五年庚戌十月二十六日乙未申时药师寺善明房得业奉读受已了觉印之。
    同年十月三十日以兴福寺圆如房之本移点已了觉印本者皆点本也以此可悉之也。
    保安三年五月三日书毕法隆寺僧觉印之。
 


用手机扫一下二维码,在手机上阅读或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图书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