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卷下
-
阿毗达磨俱舍论本颂卷下分别随眠品第五(六十九颂)随眠诸有本 此差别有六谓贪嗔亦慢 无明见及疑六由贪异七 有贪上二界于内门转故 为遮解脱想六由见异十 异谓有身见边执见邪见 见取戒禁取六行部界异 故成九十八欲见苦等断 十七七八四谓如次具离 三二见见疑色无色除嗔 余等如欲说忍所害随眠 有顶唯见断余通见修断 智所害唯修我我所断常 拨无劣谓胜非因道妄谓 是五见自体于大自在等 非因妄执因从常我倒生 故唯见苦断四颠倒自体 谓从于三见唯倒推增故 想心随见力慢七九从三 皆通见修断圣如杀缠等 有修断不行慢类等我慢 恶作中不善圣有而不起 见疑所增故见苦集所断 诸见疑相应及不共无明 遍行自界地于中除二见 余九能上缘除得余随行 亦是遍行摄见灭道所断 邪见疑相应及不共无明 六能缘无漏于中缘灭者 唯缘自地灭缘道六九地 由别治相因贪嗔慢二取 并非无漏缘应离境非怨 静净胜性故未断遍随眠 于自地一切非遍于自部 所缘故随增非无漏上缘 无摄有违故随于相应法 相应故随增上二界随眠 及欲身边见彼俱痴无记 此余皆不善不善根欲界 贪嗔不善痴无记根有三 无记爱痴慧非余二高故 外方立四种中爱见慢痴 三定皆痴故应一向分别 反诘舍置记如死生殊胜 我蕴一异等若于此事中 未断贪嗔慢过现若已起 未来意遍行五可生自世 不生亦遍行余过未遍行 现正缘能系三世有由说 三有境果故说三世有故 许说一切有此中有四种 类相位待异第三约作用 立世最为善何碍用云何 无异世便坏有谁未生灭 此法性甚深于见苦已断 余遍行随眠及前品已断 余缘此犹系见苦集修断 若欲界所系自界三色一 无漏识所行色自下各三 上一净识境无色通三界 各三净识缘见灭道所断 皆增自识行无漏三界中 后三净识境有随眠心二 谓有染无染有染心通二 无染局随增无明疑邪身 边见戒见取贪慢嗔如次 由前引后生由未断随眠 及随应境现非理作意起 说惑具因缘欲烦恼并缠 除痴名欲漏有漏上二界 唯烦恼除痴同无记内门 定地故合一无明诸有本 故别为一漏瀑流轭亦然 别立见利故见不顺住故 非于漏独立欲有轭并痴 见分二名取无明不别立 以非能取故微细二随增 随逐与随缚住流漂合执 是随眠等义由结等差别 复说有五种结九物取等 立见取二结由二唯不善 及自在起故缠中唯嫉悭 建立为二结惑二数行故 为贱贫困故遍显随惑故 恼乱二部故又五顺下分 由二不超欲由三复还下 摄门根故三或不欲发起 迷道及疑道能障趣解脱 故唯说断三顺上分亦五 色无色二贪掉举慢无明 令不超上故缚三由三受 随眠前已说随烦恼此余 染心所行蕴缠八无惭愧 嫉悭并悔眠及掉举惛沈 或十加忿覆无惭悭掉举 皆从贪所生无愧眠惛沈 从无明所起嫉忿从嗔起 悔从疑覆诤烦恼垢六恼 害恨谄诳憍诳憍从贪生 害恨从嗔起恼从见取起 谄从诸见生缠无惭愧眠 惛掉见修断余及烦恼垢 自在故唯修欲三二余恶 上界皆无记谄诳欲初定 三三界余欲见所断慢眠 自在随烦恼皆唯意地起 余通依六识欲界诸烦恼 贪喜乐相应嗔忧苦痴遍 邪见忧及喜疑忧余五喜 一切舍相应上地皆随应 遍自识诸受诸随烦恼中 嫉悔忿及恼害恨忧俱起 悭喜爱相应谄诳及眠覆 通忧喜俱起憍喜乐皆舍 余四遍相应盖五唯在欲 食治用同故虽二立一盖 障蕴故唯五遍知所缘故 断彼能缘故断彼所缘故 对治起故断对治有四种 谓断持远厌应知从所缘 可令诸惑断远性有四种 谓相治处时如大种尸罗 异方二世等诸惑无再断 离系有重得谓治生得果 练根六时中断遍知有九 欲初二断一二各一合三 上界三亦尔余五顺下分 色一切断三于中忍果六 余三是智果未至果一切 根本五或八无色边果一 三根本亦尔俗果二圣九 法智三类二法智品果六 类智品果五得无漏断得 及缺第一有灭双因越界 故立九遍知住见谛位无 或成一至五修成六一二 无学唯成一越界得果故 二处集遍知舍一二五六 得亦然除五分别贤圣品第六(八十三颂)已说烦恼断 由见谛修故见道唯无漏 修道通二种谛四名已说 谓苦集灭道彼自体亦然 次第随现观苦由三苦合 如所应一切可意非可意 余有漏行法彼觉破便无 慧析余亦尔如瓶水世俗 异此名胜义将趣见谛道 应住戒勤修闻思修所成 谓名俱义境具身心远离 无不足大欲谓已得未得 多求名所无治相违界三 无漏无贪性四圣种亦尔 前三唯喜足三生具后业 为治四爱生我所我事欲 暂息永除故入修要二门 不净观息念贪寻增上者 如次第应修为通治四贪 且辩观骨琐广至海复略 名初习业位除足至头半 名为已熟修系心在眉间 名超作意位无贪性十智 缘欲色人生不净自世缘 有漏通二得息念慧五地 缘风依欲身二得实外无 有六谓数等入出息随身 依二差别转情数非执受 等流非下缘依已修成止 为观修念住以自相共相 观身受心法自性闻等慧 余相杂所缘说次第随生 治倒故唯四彼居法念住 总观四所缘修非常及苦 空非我行相从此生暖法 具观四圣谛修十六行相 次生顶亦然如是二善根 皆初法后四次忍唯法念 下中品同顶上唯观欲苦 一行一刹那世第一亦然 皆慧五除得此顺决择分 四皆修所成六地二或七 依欲界身九三女男得二 第四女亦尔圣由失地舍 异生由命终初二亦退舍 依本必见谛舍已得非先 二舍性非得暖必至涅槃 顶终不断善忍不堕恶趣 第一入离生转声闻种性 二成佛三余麟角佛无转 一坐成觉故前顺解脱分 速三生解脱闻思成三业 殖在人三洲世第一无间 即缘欲界苦生无漏法忍 忍次生法智次缘余界苦 生类忍类智缘集灭道谛 各生四亦然如是十六心 名圣谛现观此总有三种 谓见缘事别皆与世第一 同依于一地忍智如次第 无间解脱道前十五见道 见未曾见故名随信法行 由根钝利别具修惑断一 至五向初果断次三向二 离八地向三至第十六心 随三向住果名信解见至 亦由钝利别诸得果位中 未得胜果道故未起胜道 名住果非向地地失德九 下中上各三未断修断失 住果极七返断欲三四品 三二生家家断至五二向 断六一来果断七或八品 一生名一间此即第三向 断九不还果此中生有行 无行般涅槃上流若杂修 能往色究竟超半超遍殁 余能往有顶行无色有四 住此般涅槃行色界有九 谓三各分三业惑根有殊 故成三九别立七善士趣 由上流无别善恶行不行 有往无还故经欲界生圣 不往余界生此及往上生 无练根并退先杂修第四 成由一念杂为受生现乐 及遮烦恼退由杂修五品 生有五净居得灭定不还 转名为身证上界修惑中 断初定一品至有顶八品 皆阿罗汉向第九无间道 名金刚喻定尽得俱尽智 成无学应果有顶由无漏 余由二离染圣二离八修 各二离系得无漏未至道 能离一切地余八离自上 有漏离次下近分离下染 初三后解脱根本或近分 上地唯根本世无间解脱 如次缘下上作粗苦障行 及静妙离三不动尽智后 必起无生智余尽或正见 此应果皆有净道沙门性 有为无为果此有八十九 解脱道及灭五因立四果 舍曾得胜道集断得八智 顿修十六行世道所得断 圣所得杂故无漏得持故 亦名沙门果所说沙门性 亦名婆罗门亦名为梵轮 真梵所转故于中唯见道 说名为法轮由速等似轮 或具辐等故三依欲后三 由上无见道无间无缘下 无厌及经故阿罗汉有六 谓退至不动前五信解生 总名时解脱后不时解脱 从前见至生有是先种性 有后练根得四从种性退 五从果非先学异生亦六 练根非见道应知退有三 已未得受用佛唯有最后 利中后钝三一切从果退 必得不命终住果所不为 惭增故不作练根无学位 九无间解脱久习故学一 无漏依人三无学依九地 有学但依六舍果胜果道 唯得果道故七声闻二佛 差别由九根加行根灭定 解脱故成七此事别唯六 三道各二故俱由得灭定 余名慧解脱有学名为满 由根果定三无学得满名 但由根定二应知一切道 略说唯有四谓加行无间 解脱胜进道通行有四种 乐依本静虑苦依所余地 迟速钝利根觉分三十七 谓四念住等觉谓尽无生 顺此故名分此实事唯十 谓慧勤定信念喜舍轻安 及戒寻为体四念住正断 神足随增上说为慧勤定 实诸加行善初业顺决择 及修见道位念住等七品 应知次第增七觉八道支 一向是无漏三四五根力 皆通于二种初静虑一切 未至除喜根二静虑除寻 三四中除二前三无色地 除戒前二种于欲界有顶 除觉及道支证净有四种 谓佛法僧戒见三得法戒 见道兼佛僧法谓三谛全 菩萨独觉道信戒二为体 四皆唯无漏学有余缚故 无正脱智支解脱为无学 谓胜解或灭有为无学支 即二解脱蕴正智如觉说 谓尽无生智无学心生时 正从障解脱道唯正灭位 能令彼障断无为说三界 离界谓离贪断界断余结 灭界灭彼事厌缘苦集慧 离缘四能断相对互广狭 故应成四句分别智品第七(六十一颂)圣慧忍非智 尽无生非见余二有漏慧 皆智六见性智十总有二 有漏无漏别有漏称世俗 无漏名法类世俗遍为境 法智及类智如次欲上界 苦等谛为境法类由境别 立苦等四名皆通尽无生 初唯苦集类法类道世俗 有成他心智于胜地根位 去来世不知法类不相知 声闻麟喻佛如次知见道 二三念一切智于四圣谛 知我已知等不应更知等 如次尽无生由自性对治 行相行相境加行办因圆 故建立十智缘灭道法智 于修道位中兼治上修断 类无能治欲法智及类智 行相俱十六世俗此及余 四谛智各四他心智无漏 唯四谓缘道有漏自相缘 俱但缘一事尽无生十四 谓离空非我净无越十六 余说有论故行相实十六 此体唯是慧能行有所缘 所行诸有法性俗三九善 依地俗一切他心智唯四 法六余七九现起所依身 他心依欲色法智但依欲 余八通三界诸智念住摄 灭智唯最后他心智后三 余八智通四诸智互相缘 法类道各九苦集智各二 四皆十灭非所缘总有十 谓三界无漏无为各有二 俗缘十法五类七苦集六 灭缘一道二他心智缘三 尽无生各九俗智除自品 总缘一切法为非我行相 唯闻思所成异生圣见道 初念定成一二定成三智 后四一一增修道定成七 离欲增他心无学钝利根 定成九成十见道忍智起 即彼未来修三类智兼修 现观边俗智不生自下地 苦集四灭后自谛行相境 唯加行所得修道初刹那 修六或七智断八地无间 及有欲余道有顶八解脱 各修于七智上无间余道 如次修六八无学初刹那 修九或修十钝利根别故 胜进道亦然练根无间道 学六无学七余学六七八 应八九一切杂修通无间 学七应八九余道学修八 应九或一切圣起余功德 及异生诸位所修智多少 皆如理应思诸道依得此 修此地有漏为离得起此 修此下无漏唯初尽遍修 九地有漏德生上不修下 曾所得非修立得修习修 依善有为法依诸有漏法 立治修遣修十八不共法 谓佛十力等力处非处十 业八除灭道定根解界九 遍趣九或十宿住死生俗 尽六或十智宿住死生智 依静虑余通赡部男佛身 于境无碍故身那罗延力 或节节皆然象等七十增 此触处为性四无畏如次 初十二七力三念住念慧 缘顺违俱境大悲唯俗智 资粮行相境平等上品故 异悲由八因由资粮法身 利他佛相似寿种姓量等 诸佛有差别复有余佛法 共余圣异生谓无诤愿智 无碍解等德无诤世俗智 后静虑不动三洲缘未生 欲界有事惑愿智能遍缘 余如无诤说无碍解有四 谓法义词辩名义言说道 无退智为性法词唯俗智 五二地为依义十六辩九 皆依一切地但得必具四 余如无诤说六依边际得 边际六后定遍顺至究竟 佛余加行得通六谓神境 天眼耳他心宿住漏尽通 解脱道慧摄四俗他心五 漏尽通如力五依四静虑 自下地为境声闻麟喻佛 二三千无数未曾由加行 曾修离染得念住初三身 他心三余四天眼耳无记 余四通唯善第五二六明 治三际愚故后真二假说 学有暗非明第一四六导 教诫导为尊定由通所成 引利乐果故神体谓等持 境二谓行化行三意势佛 运身胜解通化二谓欲色 四二外处性此各有二种 谓似自他身能化心十四 定果二至五如所依定得 从净自生二化事由自地 语通由自下化身与化主 语必俱非佛先立愿留身 后起余心语有死留坚体 余说无留义初多心一化 成满此相违修得无记摄 余得通三性天眼耳谓根 即定地净色恒同分无缺 取障细远等神境五修生 咒药业成故他心修生咒 又加占相成三修生业成 除修皆三性人唯无生得 地狱初能知分别定品第八(三十九颂)静虑四各二 于中生已说定谓善一境 并伴五蕴性初具伺喜乐 后渐离前支无色亦如是 四蕴离下地并上三近分 总名除色想无色谓无色 后色起从心空无边等三 名从加行立非想非非想 昧劣故立名此本等至八 前七各有三谓味净无漏 后味净二种味谓爱相应 净谓世间善此即所味着 无漏谓出世静虑初五支 寻伺喜乐定第二有四支 内净喜乐定第三具五支 舍念慧乐定第四有四支 舍念中受定此实事十一 初二乐轻安内净即信根 喜即是喜受染如次从初 无喜乐内净正念慧舍念 余说无安舍第四名不动 离八灾患故八者谓寻伺 四受入出息生静虑从初 有喜乐舍受及喜舍乐舍 唯舍受如次生上三静虑 起三识表心皆初静虑摄 唯无覆无记全不成而得 净由离染生无漏由离染 染由生及退无漏次生善 上下至第三净次生亦然 兼生自地染染生自净染 并下一地净死净生一切 染生自下染净定有四种 谓即顺退分顺住顺胜进 顺决择分摄如次顺烦恼 自上地无漏互相望如次 生二三三一二类定顺逆 均间次及超至间超为成 三洲利无学二类定顺逆 非上无用故唯生有顶圣 起下尽余惑味定缘自系 净无漏遍缘根本善无色 不缘下有漏无漏能断惑 及诸净近分近分八舍净 初亦圣或三中静虑无寻 具三唯舍受初下有寻伺 中唯伺上无空谓空非我 无相谓灭四无愿谓余十 谛行相相应此通净无漏 无漏三脱门重二缘无学 取空非常相后缘无相定 非择灭为静有漏人不时 离上七近分为得现法乐 修诸善静虑为得胜知见 修净天眼通为得分别慧 修诸加行善为得诸漏尽 修金刚喻定无量有四种 对治嗔等故慈悲无嗔性 喜喜舍无贪此行相如次 与乐及拔苦欣慰有情等 缘欲界有情喜初二静虑 余六或五十不能断诸惑 人起定成三解脱有八种 前三无贪性二二一一定 四无色定善灭受想解脱 微微无间生由自地净心 及下无漏出三境欲可见 四境类品道自上苦集灭 非择灭虚空胜处有八种 二如初解脱次二如第二 后四如第三遍处有十种 八如净解脱后二净无色 缘自地四蕴灭定如先辩 余皆通二得无色依三界 余唯人趣起二界由因业 能起无色定色界起静虑 亦由法尔力佛正法有二 谓教证为体有持说行者 此便住世间迦湿弥罗议理成 我多依彼释对法少有贬量为我失 判法正理在牟尼大师法眼久已闭 堪为证者多散灭不见真理无制人 由鄙寻思乱圣教自觉已归胜寂静 持彼教者多随灭世无依怙丧众德 无钩制惑随意转既知如来正法寿 渐次沦亡如至喉是诸烦恼力增时 应求解脱勿放逸
用手机扫一下二维码,在手机上阅读或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