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卷第一
-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颂四卷小乘律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颂四卷唐三藏法师义净奉制译译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颂卷第一尊者毗舍佉造创明受近圆事及苾刍等要行轨式。开阐于调伏 善闲调伏义正住调伏中 能舍非调伏敬礼如是师 法及于圣众我今随所解 略摄毗奈耶懒惰少慧者 于广文生怖虽勤亦不乐 入斯调伏海欲令彼趣入 不起大疲劳结颂作阶梯 胜人见津路可赞财圆满 能生胜梵宫三摩地涅槃 并由于戒得离斯毗奈耶 众事不能净还如极浣衣 弗濯于清水犹如月轮缺 夜分靡光辉于佛教出家 尸罗亏亦尔是故舍懈怠 当乐戒庄严欲了作不作 当勤闻律教苾刍应作意 求解毗奈耶要由先自明 后当行教授能于四众中 得殷重恭敬过未现诸佛 内藏此人持勤求正法中 及有情利益自防于戒蕴 善护勿令亏他人若有犯 悉皆来请问于决了义中 获得于善巧怨处能降伏 知法与法俱常不被他轻 大众中无畏若所在方隅 有明律教者佛言我无虑 由彼发光辉牟尼如是说 律德不思议由此应勤求 受持于律藏苾刍满十夏 自善护律仪于法式明了 授出家圆具戒经及广释 文义皆精善为他作依止 于彼能教授非唯少解义 浅识事多疑要剖析分明 大师语无乱于戒本广释 若不能解了愚痴六十年 终须仗他住当依老者住 若无依少年师少不应礼 余皆如小作凡欲出家者 随情诣一师问难事若无 须时应摄受若作五无间 及是贼住人变化非人形 外道聋哑类若是扇侘等 及污苾刍尼犹如碱卤田 不生于戒种若犯边罪人 负债兼有病现是王臣将 大贼及是奴生处贱阙支 十指相黏着手足皆挛跛 曲脊鼻匾[匚@虒]被女担所伤 及长粗小脑并过分龋齿 瞷眼不分明眼大小黄泡 及以红赤类如斯不端正 皆不许出家略说可遮事 要唯有三种谓色形氏族 由斯污僧众色谓赤发等 形谓恶首面又驴等耳头 及无于耳发象马猕猴状 及鼻唯一目无目牛马齿 或复齿全无族谓旃荼罗 竹师除粪等及拐行等类 斯皆律所遮若有净信者 所说过皆无遍身应审观 问知无障法摄取经八日 存意好瞻相若先观察者 无劳经一日先授与三归 次与五学处应着鲜白衣 立在于僧前僧伽既许可 当依出家法先请轨范师 次授十学处既受求寂法 一切众俗侣于彼应赞礼 由离俗缠故破惑众翳除 着大仙衣故为此光晖盛 犹如日初出如三十三天 圆生枯叶落彼受近圆戒 众罪悉消除在中方满十 苾刍减不许边方受具者 齐五过随意东境奔荼跋达那 此界有树号娑罗北山名曰嗢尸罗 寺名答摩娑畔那西界村名窣吐奴 南边城号摄伐罗佛说此内是中方 于斯界外名边国苾刍戒清净 堪授他近圆非是螺贝鸣 腐烂空中树秉法者知律 余四九清净受具可称赞 诸天应敬礼众满界内同 清净者秉法无障羯磨善 谓近圆五因如毗婆沙说 十种得近圆世尊一切智 是名自觉受憍陈如上首 得定道五人贤部诸净心 彼悉从归得法与由使得 善来成苾刍大姓迦摄波 无由敬师得童子邬陀夷 善能为问答称可大师意 佛言成近圆中国满十人 边方数充五或复过于此 秉须知法人又因乔答弥 大世主请佛为说八敬法 斯名得近圆除八余若受 皆白四羯磨依前之所说 受具并皆听才受近圆已 应告五时差冬春雨终长 量影依人数冬四九月半 乃至正月半春四从正半 乃至五月半雨一从五半 乃至六月半终时唯日夜 六月十六日十七旦长时 乃至九月半三月少一日 此谓五时差终时进近圆 同夏中最小长时旦若受 同夏则为尊受具从苾刍 半月请教授近苾刍夏坐 随意二众中不骂于苾刍 不诘其破戒若犯僧残罪 两众行半月尼具虽百年 苾刍新受戒殷勤应致礼 是名八敬法女作男子状 丈夫为女形俗人及黄门 不应作亲教贼及形残等 虽是善应遮授彼近圆时 众僧皆获罪不乐非圆具 及不了生年形貌善观瞻 睹相猜其岁不满二十年 授与圆具戒明智计令满 应数胎闰月如其数胎等 不满二十年应置求寂中 此非成受具或经一二岁 方忆知年减足前年若满 斯名善近圆若人闻白竟 其耳忽然聋此亦名善受 佛许开无过正受近圆时 男形转为女此名为受具 应置在尼中若邬波驮耶 闻白已形变此不名受具 秉法者无愆受戒人在地 秉法者居空二界体既殊 不名为受具轮王养太子 宗胤得兴隆护求寂亦然 令圣教增长如师遣求寂 有事登高树坠堕伤支体 由斯圣教遮是故佛教中 出家悲作本虽七岁亦听 要解驱乌事若出家受具 无钵便不许仙器终须有 斯为乞食因如上座近喜 求寂饥无钵临至于食时 从他求食器借他衣钵等 与出家受具勿如梵志法 是世尊听许若人未受具 不先说四依闻此苦难行 梵志便归俗若秉一羯磨 一界四人受此是僧为僧 不名为受法若二若三人 同时受圆具颜状虽差别 斯无长幼殊随坐而受利 不应更互礼若遣知事时 随他差即作为余放逸者 作怖等羯磨呵已正驱出 令生厌离心若解三藏教 及有大名称能生广大福 驱遣不应为由此邪群鹿 怖于师子儿能生俗净心 如大师住世此住有光显 犹若大牛王于彼行呵责 能亏于佛教四重秽行显 邪执守愚心作所不应为 世俗咸讥议污家生斗诤 如是破戒人大众共鸣稚 齐心急驱摈抱柱即宜截 门框亦复斩劝化应修理 或可用僧祇调弄苾刍像 由此不应留殷勤共驱逐 不应生斗诤已说如死尸 全无共住义众僧共驱摈 除斯垢秽人尼不应为礼 但可致虔恭近事不交言 乞食时应与触妒病生半 名五半宅家为诸不了者 略言其相状若他来抱身 心贪起淫欲智者应当识 是持抱黄门妒谓已男势 见他交会兴病谓因病堕 或由刀等害生者谓生来 二根皆不现半月男半女 名半等黄门若于淫欲法 不能为扇荼二根若俱有 名二形应识邪恶见染心 应知是邪外就彼受其法 斯名趣外人或时自剃发 窃法着法衣妄作苾刍解 皆名为贼住四重及恶见 身污苾刍尼饮酒毁三尊 是谓求寂过十事若有犯 斯人即须摈若舍随所应 出其治罚罪若不犯边罪 如法舍学处还俗复重来 苾刍欢为受无乱心舍戒 了知人现前我舍汝应知 此名真舍学受讫即应说 四波罗市迦智者先告知 勿令行恶事由心不覆藏 于一人发露于边罪极厌 斯名授学人次明杂行法 是出家要仪展转可相教 勿令尊法灭天时将欲晓 起必在师前可嚼净齿木 应先礼尊像次可到师边 安置于坐物巾水土齿木 寒温须适时有时应早起 详审就师边敬重按摩身 能生殊胜福或于初后夜 师处问疑情师当遣安坐 随疑决三藏平明问安等 礼拜生恭敬由彼多恩益 能亲教是非常作难遭想 于彼起殷心善洒扫房中 行处令清净作坛应供养 香花随有设日日敬三宝 斯为四谛因或时礼香殿 右绕窣睹波相近有尊年 随情行礼拜为求坚固体 役使不牢身励己劝他人 勿随愚堕意随时供养已 读诵后安心不但着袈裟 情喜将为足十四十五日 须知长净时和合众应为 若乖便自作宜应自察已 有过求清净乃至小罪中 常生大怖想或可往僧厨 看其所营办希逢妙果食 察已告尊知侍养恒勤敬 洗钵等皆为于尊虽普行 师知量应受不于破戒者 解劳及礼敬受用皆无分 如烧死尸木求寂尚不礼 有戒之俗人何况大苾刍 礼俗贪淫者苾刍得后果 若小不礼拜况余生死内 旋回痴硬心说无学为主 学人如父财勤定读诵人 随许诚无过自余懈怠类 名为负债财破戒者全遮 受用住处等信心营寺宇 唯安戒行人犯重不羞惭 投足元不许若近于厕处 勿作诸谈说读诵浣染等 斯皆不许为小便大便室 入时须作声一二指别处 大师如是说大小便风气 徐出勿为声势至莫强持 圊中不应语若筹及土块 先持拭下边次以二三土 多水洗令净左手以七土 说此名为净两手后用七 斯皆别别安更有一聚土 将用洗君持洗臂腨及足 此名为外净事因舍利子 异斯招恶作两手好用心 洗令极清净意在除臭气 令身得清净如不依此法 百土欲何为不合礼三尊 亦不受他礼余皆不应作 世尊亲自遮若不嚼齿木 及以食荤辛其事并同前 广如律中说若不问二师 得为其五事大小便饮水 并嚼净齿木及于同界中 四十九寻内随情礼制底 自余皆白师谓洗手足等 辄行势分外食啖咸须白 总别在当时礼一拜低头 合掌当陈告白邬波驮耶 我洗手餐食自余但有事 准此白应为若不咨启时 一一皆招罪食时宜用心 授受须依法持衣分别等 无令事有亏乃至十夏来 不得离依止五岁明闲律 随意许游方然于所到处 还须觅依止若无依止者 不消衣食利初部四他胜法不净行学处第一佛说三种罪 无余不可治有余众所除 余皆别人悔四波罗市迦 极重当恭敬若犯一一法 便成坏苾刍从初十二年 皎如秋水净此时无有疱 十三年过生苏阵那为子 于故二行淫及兰若苾刍 猕猴处犯过佛说于学处 欲令贪等除耽淫罪业中 云何汝当作见十种大益 利乐于多人广制众式叉 如来大悲故于三疮门内 由贪故求入波罗市迦蛇 被螫难治疗他逼共行非 具戒者耽着于此情生染 应知犯他胜于烂坏疮门 或于极小境或生支不起 此并得粗愆宁以已生支 置于毒蛇口不安女根内 苦报受无穷若遭黑蛇毒 唯只一身亡若破重禁时 永劫受辛苦行淫相多种 犯具八支成随缘事不同 智者应详察苾刍堪行处 彼此根无损方便入过限 受乐二心全初二方便罪 吐罗各二殊轻重事不同 皆如广文说问因虽答二 准问以酬言如非初二因 应知非彼摄不与取学处第二但尼迦苾刍 自为而作屋辄取王家木 由斯作犯因他物作盗心 移离于本处若作属己想 五磨洒成边过五咸同犯 磨洒准当时发意得责心 触物吐罗罪平坦纯色地 拽去但粗罪若剥裂异色 越过得无余若嗔心坏弶 网等获吐罗为福放有情 便得恶作罪竞地有二种 断处或王家他两处得胜 苾刍获粗罪两处胜于他 彼人方便舍波罗市迦火 烧此苾刍身咒术取他财 末尼等诸物苾刍目遥见 便得根本罪为己苗成就 于他不欲成乏水堰田畦 恐损便决却自苗得成实 他苗实损坏应知据子实 得重或时轻要心远众罪 能益诸有情如何作苾刍 反盗他财物被贼偷弟子 金等夺取时不开悟贼徒 随事招轻重为贼说法乞 半价或全还将贼付官人 便获吐罗罪苾刍盗求寂 愍心为弟子将去得吐罗 破僧罪流类至王税界分 关津合与财自负或他持 盗心行异路盗将便得罪 彼物可称量价满五磨洒 罪必成他胜至彼税官处 云为佛法僧或云为父母 广赞其功德听开药直衣 好物常须畜作净过税处 此非应税限布缕宜须截 或时用泥污世尊教作净 税处可持行若借他衣等 由贪作己财若后不还他 便得吐罗罪若上于船上 所有钵等物二人相授与 谨捉好存心汝捉我今舍 告知彼损坏准望其价直 此必定须还他不请而食 食得恶作罪苾刍既如此 余众同斯说或时王贼与 或是委寄人无别物主心 彼与宜应受他财他见施 知非是大人知时不应取 不知无有过若见卑下与 应可善思量于彼取非宜 由尊不许故知事人余人 将僧伽等物与贫病应受 用已镇思还若身死无过 有命可随缘励力须乞求 应还得财处牛羊等重物 受用村田等僧伽有随教 别人遮不听住处与园田 及卧具等物以理常守护 令其施福增此处僧重物 不应质与他不分不合卖 是律决定说于寺高处立 呼召得闻声当于如是处 安置净人宅执作事业时 与衣食饶益若病不能作 佛遣亦供看打拷及髡割 与圣教相违缚害恼群生 圣贤皆远离为福舍田地 作分数应取受用时无过 斯成古王法一切评论处 佛遣不须言苾刍及求寂 于斯勿措口从他正见得 持与邪见人及与破戒人 名虚堕信施受他饮食时 量腹而应取长多名堕施 净戒者应知父母及病人 为取非成过如将与余者 终须告主知于行处等见 刀子及针等应与捡挍人 问状方还主彼物告众已 众中三日停如无认识者 任充常住用以己事换他 或可为福故苾刍受雇作 此事佛不听亲友及己想 多少随时用非盗便无过 或可语他知亲知有三种 上中下应识纯直可相知 轻浮勿亲友于三种相知 上可该中下处中中及下 下者下应知问病方教化 应为求医药是可委寄者 勿同尼乞油断人命学处第三苾刍厌不净 求鹿杖自杀为福贪钵等 由斯大圣遮故心非误杀 自作或使他劝赞人死时 便招他胜罪若说杀方便 见他作随喜放火烧林野 或斩生支节若食于人肉 斯皆得吐罗病及看病人 若愚教法式应可问医人 或余若耆叟方授病者药 异此得轻愆若供给病者 如病状应畜余物亦可持 清净随哀愍世尊遣大众 咸看于病人或可依次看 诸事皆随顺不礼于病者 病亦不礼他更互好心看 并安于坐物不于病者前 赞说死是胜病苦闻斯已 由此乐身亡汝能行布施 护戒无亏失深信于三宝 当趣涅槃宫若汝身亡过 天宫定不遥涅槃如掌中 莫忧形命尽苾刍作是言 便得越法罪应云久存寿 此疾可蠲除寿存如法住 善人应久留念念能增长 广大福德聚于有病恼者 解医宜教示善识于时处 与药勿随宜故劝他人死 不论心善恶自杀及卖人 并获吐罗罪钵等生贪意 起愿令他死如彼旃荼罗 斯人得恶作纵笑不应为 以指相击擽往时十七众 由此一人亡制底等作业 无俗人相助重担不擎举 缘斯杀匠人若塼等坼裂 授他须告知不应竟日为 犹如客作者苾刍监作时 随处当劝化宜给晨朝食 欲使解疲劳若是知事人 贼来听闹乱不得故心掷 石等损众生可于十肘外 抛掷木石等谨念于戒学 勿使损悲心监知住处人 众中老应问若夜中说法 牢防护门等寺舍勤防盗 关钥应观察说五种闭门 为护于住处上下二门枢 关扂锁重锁随其现前有 当直者应为但安一二等 准次须陪直如其总不着 计失尽须还苾刍在路行 同伴染时病当如父母想 敬教可持将父老不能行 恐畏午时到子推因致死 此事不应为说上人法学处第四俭年诸苾刍 实无胜上德更互虚相赞 活命佛因遮不得言我得 殊胜增上证除于增上慢 斯便得边罪自无上人法 不能得诸定言得圣道分 将成大涅槃言得增上证 并获于四果智谓苦等竟 见谓见真谛说静定四种 乐独静住故此等事我知 我见诸天等我见天龙等 我共彼言谈彼亦共我言 说时犯边罪我闻诸天声 彼来亲事我或药叉等类 如此悉成边若见粪扫鬼 此但得吐罗为是鬼中卑 是故非边罪说得果通智 脓坏无常想自将边罪剑 不乐强伤身说有苾刍见 谤苏毕舍遮意许是自身 说时但恶作说战胜天雨 生男闻象声审观方告知 异此便粗罪第二部十三僧伽伐尸沙法故泄精学处第一若离三疮门 于自他身分故泄其不净 此必犯僧残泄谓在身中 精移其本处创乐便成犯 不要待精流其精欲动时 摄心居本处此时无重过 但许得轻愆如其移本处 流精尚在身故泄出身中 唯招吐罗罪精有五种异 谓薄稠并赤黄色及青色 最后转轮王青轮王长子 余子并皆黄赤色诸大臣 稠精谓根熟根未成女伤 斯等名为薄如前精若泄 皆并得僧残墙瓶等穴处 故触泄其精吐罗罪所伤 过于大石打虽动而不泄 染心量己根于空舞动摇 或由捉搦泄逆风逆流持 并得吐罗罪若顺风流者 得恶作应知若以染污意 故视己生支染心无利益 常当念除舍浴室中摩触 行路髀相揩忽然精自流 及梦皆无罪如是广宣说 苾刍并众教若是求寂等 悉皆招恶作初二部罪因 各有其轻重初重大众悔 轻便对四人二因重四人 轻便一人悔众教要僧伽 余罪一人得不许对犯人 同罪而发露无容垢除垢 可得令清洁从犯众教罪 若有覆藏心还与尔许时 令行遍住法应观心至诚 于众深恭敬当与遍住法 异此不应为若行遍住法 更被烦恼害由彼愚痴盛 或时重作罪此应更与法 令行本遍住如是乃至三 依律教还与此成可愍处 知由烦恼生如若起大惭 或可情谦下虽如是调伏 于恶不能改此作留缰弃 乃至厌心生若生厌离心 了知其意乐意喜宜应授 僧伽应济出意喜水洗濯 令余垢清净此中应出罪 满二十僧伽唯僧伽为主 僧伽知意乐僧伽与其教 秉法者应行众中为羯磨 处众教其益由僧伽教出 故名为众教发露已命终 或于遍住位虽言未出罪 当生善趣中由斯可哀念 怀悲勿弃舍无令自业打 恶趣苦缠身若遍持三藏 极愧众中尊大福德六人 对一便除罪须有至诚心 殷重无欺诳一悔不重犯 斯名应法人除咽已下毛 及为下灌法除病缘而作 吐罗罪割身触女学处第二从足至于首 染心触女人无衣便众教 有隔吐罗罪若故意推牵 从象车等处有隔无隔触 受乐罪同前女人来触时 苾刍生染着此则如前说 牵推隔等同本作行淫意 触着女人身便得吐罗罪 是他胜因故此据堪行淫 余获吐罗罪小男黄门等 傍生皆恶作鄙恶语学处第三苾刍粗恶语 全非离欲人对女作淫言 此亦由僧救汝身极软滑 可爱三疮门或言非是好 或道丑形势持此物与我 汝夫是福人云何与汝合 令我受乐味言时道叶婆 便犯众教罪叶婆若不说 但得于吐罗若女来求时 不道粗恶语同前理应识 粗即是淫言此中粗恶言 谓是交会语随方无定说 约处以论愆癫狂与心乱 吃及初犯人及以痛恼缠 斯皆非犯类索供养学处第四于自身赞叹 方便说功德淫言对女前 众教刀便割殊胜者谓最 姊妹爱念言供养谓供奉 解时便得罪所言尸罗具 与戒蕴相应应知善法者 定蕴相应故与慧蕴相应 说名为净行两两相交会 可是行淫欲苾刍染污心 假令道一句女人若解语 此亦犯僧残若有女人说 非理淫欲言云汝清净人 我今兴供养汝如斯具戒 常有于善法殊胜应供者 浊劫实难逢彼若如是说 苾刍顺答言内有染污心 便成众教罪女人供养者 得无量果报不言淫欲事 此得吐罗罪如是淫欲法 苾刍说如前不道我如前 亦得吐罗罪女人如是说 除于淫欲字不言汝如斯 吐罗亦如是或语无知者 或除淫恶作若不说我言 女说时同此一切染污言 苾刍皆得罪此中染污者 谓是染着心此据堪行欲 翻此得吐罗丈夫扇侘等 傍生唯恶作媒嫁学处第五自作若使人 令女男和合持彼僧残剑 斩伤于自身水授财娉等 略有七种妇私通有十数 此相今当说七妇谓水授 财娉王旗得自乐衣食住 共活及须臾以水授彼故 随事立其名若以财取妇 是谓为财得大贼强打取 说此作王旗自许作他妻 是名自乐住为衣食故来 是名衣食住二人财共有 同为活命缘作如是结契 是名为共活暂时非久居 名曰须臾妇七妇若分离 事有七种别初离久生诤 折草为三种或复掷三瓦 言汝非我妻准法而遣出 或高声唱令如是初三妇 分离令偶合一二三如次 突色讫里多四五六如次 一二三吐罗和彼第七时 便得僧残罪此中私通者 夫死或他行此若母护时 说名为母护如是父王父 王母余亲护此中所说亲 谓是父母族父及夫并亡 此名兄弟护若有姊妹者 姊妹护应知婆罗门刹利 是名为种护婆雌俱雌也 斯则为宗护王法护应知 有禁具法住如斯十种护 差别谓私通前所说私通 及末后四妇于斯若偶合 必定得僧残此男何不婚 此女何不嫁苾刍如是语 即便招恶作造小房学处第六自为作小房 秉法观无过量等便无犯 异此得僧残于此小房处 堪作四威仪行住坐卧时 受用令安乐长唯许十二 谓善逝张手广唯七张手 是房量应知准佛一张手 当中人三倍合有一肘半 是正量非余据彼处中人 计长十八肘广谓十肘半 房量如是说不净有蛇蝎 大小蜂蚁等有诤谓近道 好树天王宅近河崖井等 是谓无进趣如斯过若除 合理房应作无指授为作 无诤有势分苾刍不净处 得罪谓吐罗一切过咸有 定得于众教众过患悉除 此舍皆无咎最初者或狂 心乱病苦逼设造房无犯 此是大开缘造大寺学处第七有主毗诃罗 本无其量数此中言大者 谓量及珍财无根谤学处第八并假根事第九说无根他胜 欲坏彼净行及陈像似事 此二今当说时有莲花色 净信苾刍尼因事往池边 来礼实力子去此处不远 友地二相随取水往池边 见两鹿交会既见是事已 友地更相告苾刍苾刍尼 汝见行淫不告言我已见 共说宿怨嫌像似事相谋 欲坏实力子如是等缘起 随说有差别诸智者应知 斯成谤他罪破僧学处第十屏谏及众谏 乃至第三遮欲破一味僧 便得众教罪遮时不作白 说名为别谏告言汝具寿 莫作不和合别谏劝不止 应秉羯磨谏谓用白四法 并诸助伴人和合谓一心 建立二种破随顺破坏法 十四种应知法说为非法 非法说为法调伏说言非 如是等应识评论非言诤 犯诤及事诤此中四种诤 觉慧者当知谓种种言说 不和众异心缘此斗诤生 说作评论诤若人因忿恼 非法言相说由斯斗诤生 故是非言诤有身及语心 此三各一种或二二三种 略言其六缘苾刍与女人 不知同室宿未具至三夜 此是身相应为女五六句 与彼说法时非故心句增 应知由语罪褒杀陀时问 有过而覆藏此名为意罪 应知得恶作有身及有心 故意害生命不与取酒等 此罪由二得五六句说已 复故心增句此名心语二 妄语亦同然故心兴杀害 并言打彼身说名身语心 造罪由三种云何善心中 苾刍犯其罪谓于佛殿上 除草不令生又如作好心 为供养佛故结鬘便得罪 布列许无愆不故违圣言 及僧伽制令此说是无记 由其无恶心故心违越者 斯皆是不善翻此善应知 谓是傍乘义如是无量种 造作于罪过斗诤缘斯起 谓犯诤应知如斯白等事 说非是善等斗诤生諠娆 是事诤应知欲作破僧伽 无知招恶作别谏若不舍 斯成恶作愆白不舍吐罗 及说初羯磨如是说第二 最后获僧教随助破僧学处第十一于此随转人 罪恶苾刍众别谏等差别 如是悉同前污家学处第十二若有污家者 说污二种殊一名为杂居 第二谓受用杂居与女人 作戏掉举等受用谓同食 及采花果类谓眼耳意识 见等三应知别谏等差殊 如前恶作等恶性违谏学处第十三如是恶语人 获得众教罪善言不肯顺 名恶语应知遍学他胜等 说名为学处应受教诲言 顺于清净法已说同法等 随顺大师教别谏等不舍 轻重等同前如斯十三事 教因僧处得九初便得罪 四由三谏生二不定法略于众教罪 已说少相应不定我当陈 大师言二法苾刍邬陀夷 与笈多亲密由斯事不定 广制于僧伽一苾刍一女 共坐于屏处为淫事或无 名二不定法静谓无余人 隐密事非一墙栅夜帘障 榛丛为第五行住及坐卧 苾刍依实言如净信者陈 准事应治过若于行住等 若不依实言应与求罪性 白等如前作若得治罚法 不出家近圆不共他经行 及与依止等不应一席坐 至死行治罚于罪不决断 二不定名生
用手机扫一下二维码,在手机上阅读或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