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莊子集釋卷十上
-
雜篇說劍第三十【一】
【一】【釋文】以事名篇。
昔趙文王喜劍,劍士夾門而客三千餘人,日夜相擊於前,死傷者歲百餘人,好之不厭。如是三年,國衰,諸侯謀之。【一】
【一】【疏】趙惠王,名何,趙武靈王之子也。好擊劍之士,養客三千,好無厭足。其國衰敝,故諸侯知其無道,共相謀議,欲將伐之也。
【釋文】《趙文王》司馬云:惠文王也,名何,武靈王子,後莊子三百五十年。洞紀云:周赧王十七年,趙惠文王之元年。一云:案長曆推惠文王與莊子相值,恐彪之言誤。《喜劍》許紀反。下同。《夾門》郭李音協,又古洽反。《好之》呼報反。下同。《無厭》於鹽反,又於豔反。◎盧文弨曰:今書作不厭。
太子悝患之,募左右曰:「孰能說王之意止劍士者,賜之千金。」左右曰:「莊子當能。」【一】
【一】【疏】悝,趙太子名也。厭患其父喜好干戈,故欲千金以募說士。莊子大賢,當能止劍也。
【釋文】《悝》苦回反,太子名。◎俞樾曰:惠文王之後為孝成王丹,則此太子蓋不立。《募》音慕,又音務。《說王》如字,解也。又音悅。
太子乃使人以千金奉莊子。莊子弗受,與使者俱,往見太子曰:「太子何以教周,賜周千金?」
太子曰:「聞夫子明聖,謹奉千金以幣從者。夫子弗受,悝尚(一)何敢言!」【一】
【一】【疏】欲教我何事,乃賜千金?既見金多,故問。太子曰:「聞(莊)〔夫〕子賢哲聖明故,所以贈(于)〔千〕金以充從(車)〔者〕之幣帛也。」
【釋文】《與使》所吏反。《以幣從》才用反。一本作以幣從者。◎盧文弨曰:舊者訛軍,今改正。今書有者字。
【校】(一)闕誤引張君房本尚作當。
莊子曰:「聞太子所欲用周者,欲絕王之喜好也。使臣上說大王而逆王意,下不當太子,則身刑而死,周尚安所事金乎?使臣上說大王,下當太子,趙國何求而不得也!」
太子曰:「然。吾王所見,唯劍士也。」
莊子曰:「諾。周善為劍。」
太子曰:「然吾王所見劍士,皆蓬頭突鬢垂冠,曼胡之纓,短後之衣,瞋目而語難,王乃說之。今夫子必儒服而見王,事必大逆。【一】」
【一】【疏】髮亂如蓬,鬢毛突出,鐵為冠,垂下露面。曼胡之纓,謂屯項抹額也。短後之衣,便於武事。瞋目怒眼,勇者之容,憤然窴胸,故語聲難澀。斯劍士之形服也。
【釋文】《上說》如字,又始銳反。下同。《蓬》步公反。本或作纄,同。《頭》蓬頭,謂著兜鉾也。有毛,故如蓬。《突鬢》必刃反。司馬本作賓,云:賓讀為鬢。《垂冠》將欲鬥,故冠低傾也。《曼胡》莫干反。司馬云:曼胡之纓,謂麤纓無文理也。《短後之衣》為便於事也。《瞋目》赤夷赤真二反。《語難》如字。艱難也;勇士憤氣積於心胸,言不流利也。又乃旦反,既怒而語,為人所畏難。司馬云:說相擊也。《乃說》音悅。下大說同。
莊子曰:「請治劍服。」治劍服三日,乃見太子。太子乃與見王,王脫白刃待之。莊子入殿門不趨,見王不拜。【一】王曰:「子欲何以教寡人,使太子先【二】?」
【一】【疏】夫自得者,內無懼心,故不趨走也。
【釋文】《與見》賢遍反。下劍見同。又如字。《王脫》一本作說,同。土活反。
【二】【疏】汝欲用何術以教諫於我,而使太子先言於我乎?
曰:「臣聞大王喜劍,故以劍見王。」
王曰:「子之劍何能禁制?」
曰:「臣之劍,十步一人,千里不留行。」
王大悅之,曰:「天下無敵矣!」【一】
【一】【疏】其劍十步殺一人,一去千里,行不留住,銳快如是,寧有敵乎!
【釋文】《千里不留行》司馬云:十步與一人相擊,輒殺之,故千里不留於行也。◎俞樾曰:十步之內,輒殺一人,則歷千里之遠,所殺多矣,而劍鋒不缺,所當無撓者,是謂十步一人,千里不留行,極言其劍之利也。行以劍言,非以人言,下文所謂行以秋冬是也。司馬云,十步與一人相擊輒殺之,故千里不留於行也。未得其義。
莊子曰:「夫為劍者,示之以虛,開之以利,後之以發,先之以至。願得試之【一】。」
【一】【疏】夫為劍者道也,是以忘己虛心,開通利物,感而後應,機照物先,莊子之用劍也。
王曰:「夫子休就舍,待命令(一)設戲請夫子【一】。」
【一】【疏】詞旨清遠,感動王心,故令休息,屈就館舍,待設劍戲,然後邀延也。
【校】(一)張君房本無令字。
王乃校劍士七日,死傷者六十餘人,得五六人,使奉劍於殿下,乃召莊子。王曰:「今日試使士敦劍【一】。」
【一】【疏】敦,斷也。試陳劍士,使考校敦斷以定勝劣。
【釋文】《乃校》司馬云:考校取其勝者也。校,本或作教。《士敦》如字。司馬云:敦,斷也,試使用劍相擊斷截也。一音丁回反。◎家世父曰:釋文引司馬云,敦,斷也。試使用劍相擊截斷也。邶風詩箋王事敦我,敦,猶投擲也。魯頌詩箋敦商之旅,敦,治也。敦劍即治劍之意。說文:敦,怒也,一曰誰何也。誰何,猶言莫我何,亦即兩相比較之意。兩相比較,故怒也。
莊子曰:「望之久矣【一】。」
【一】【疏】企望日久,請早試之。
王曰:「夫子所御杖,長短何如?」
曰:「臣之所奉皆可。【一】然臣有三劍,唯王所用,請先言而後試。」
【一】【疏】御,用也。謂莊實可擊劍,故問之。
【釋文】《御杖》直亮反。《所奉》司馬本作所奏。
王曰:「願聞三劍。」
曰:「有天子劍,有諸侯劍,有庶人劍(一)。」
【校】(一)高山寺本三劍字上均有之字。
王曰:「天子之劍何如?」
曰:「天子之劍,以燕谿石城為鋒,齊岱為鍔【一】,晉魏(一)為脊,周宋為鐔【二】,韓魏(二)為夾【三】;包以四夷,裹以四時【四】;繞以渤海,帶以常山【五】;制以五行,論以刑德【六】;開以陰陽,持以春夏,行以秋冬【七】。此劍,直之無前,舉之無上,案之無下,運之無旁,上決浮雲,下絕地紀。此劍一用,匡諸侯,天下服矣【八】。此天子之劍也。」
【一】【疏】鋒,劍端也。鍔,刃也。燕谿,在燕國,石城,塞外山;此地居北,以為劍鋒。齊國岱岳在東,為劍刃也。
【釋文】《燕》音煙。《谿》燕谿,地名,在燕國。《石城》在塞外。《鍔》五各反。司馬云:劍刃也。一云:劍稜也。
【二】【疏】鐔,環也。晉魏二國近乎趙地,故以為脊也。周宋二國近南,故以為環也。
【釋文】《鐔》音淫。三蒼云:徒感反,劍口也。徐徒南反,又徒各反,謂劍鐶也。司馬云:劍珥也。
【三】【疏】鋏,把也。韓魏二國在趙之西,故以為把也。
【釋文】《為夾》古協反。司馬云:把也。一本作鋏,同。一云:鐔,從稜向背;鋏,從稜向刃也。
【四】【疏】懷四夷以道德,順四時以生化。
【釋文】《裹以》音果。
【五】【疏】渤海,滄洲也。常山,北岳也。造化之中,以山海鎮其地也。
【六】【疏】五行,金木水火土。刑,刑罰;德,德化也。以此五行,匡制寰宇,論其刑德,以御群生。
【七】【疏】夫陰陽開闢,春夏維持,秋冬肅殺,自然之道也。
【釋文】《行以秋冬》隨天道以行止也。
【八】【疏】夫以道為劍,則無所不包。故上下旁通,莫能礙者;浮雲地紀,豈足言哉!既以造化為功,故無不服也。
【校】(一)(二)高山寺本魏作衛。
文王芒然自失【一】,曰:「諸侯之劍何如?」
【一】【疏】夫才小聞大,不相承領,故芒然若涉海,失其所謂,類魏惠王之聞韶樂也。
【釋文】《芒然》莫剛反。
曰:「諸侯之劍,以知勇士為鋒,以清廉士為鍔,以賢良士為脊,以忠聖士為鐔,以豪桀士為夾(一)。此劍,直之亦無前,舉之亦無上,案之亦無下,運之亦無旁;上法圓天以順三光,下法方地以順四時,中和民意以安四鄉【一】。此劍一用,如雷霆之震也,四封之內,無不賓服而聽從君命者矣。此諸侯之劍也【二】。」
【一】【疏】四鄉,猶四方也。夫能法象天地而知萬物之情,謂諸侯所以為異也。但能依用此劍而御於邦國,亦宇內無敵。
【二】【疏】易以震卦為諸侯,故雷霆為諸侯之劍也。
【校】(一)趙諫議本賢良作賢聖,世德堂本及趙本忠聖作忠勝,世德堂本豪桀作豪傑。
王曰:「庶人之劍何如?」
曰:「庶人之劍,蓬頭突鬢垂冠,曼胡之纓,短後之衣,瞋目而語難。相擊於前,上斬頸領,下決肝肺。此庶人之劍,無異於鬥雞,一旦命已絕矣,無所用於國事。今大王有天子之位而好庶人之劍,臣竊為大王薄之。」【一】
【一】【疏】莊子雄辯,冠絕古今,故能說化趙王,去其所好,而結會旨歸,在於此矣。
【釋文】《肝肺》芳廢反。《竊為》于偽反。
王乃牽而上殿。宰人上食,王三環之【一】。莊子曰:「大王安坐定氣,劍事已畢奏矣。」
【一】【疏】環,繞也。王覺己非,深懷慚惡,命莊子上殿以展愧情,繞食三周,不能安坐,氣急心懣,豈復能飧乎!
【釋文】《而上》時掌反。下同。《三環》如字。又音患,繞也。聞義而愧,繞(饒)〔饌〕(一)三周,不能坐食。
【校】(一)饌字依世德堂本改。
於是文王不出宮三月,劍士皆服斃其處也(一)【一】。
【一】【疏】不復受賞,故恨而致死也。
【釋文】《服斃》婢世反。司馬云:忿不見禮,皆自殺也。
【校】(一)高山寺本及卷子本服斃其處也並作伏斃其處矣。
雜篇漁父第三十一【一】
【一】【釋文】以人名篇。
孔子遊乎緇帷之林,休坐乎杏壇之上。弟子讀書,孔子絃歌鼓琴,奏曲未半【一】。
【一】【疏】緇,黑也。尼父游行天下,讀講詩書,時於江濱,休息林籟。其林鬱茂,蔽日陰沈,布葉垂條,又如帷幕,故謂之緇帷之林也。壇,澤中之高處也。其處多杏,謂之杏壇也。琴者,和也,可以和心養性,故奏之。
【釋文】《緇帷》司馬云:黑林名也。本或作惟。《杏壇》司馬云:澤中高處也。李云:壇名。
有漁父者,下船而來,須(一)眉交(二)白,被髮揄袂,行原以上,距陸而止,左手據膝,右手持頤以聽。曲終而招子貢子路,二人俱對【一】。
【一】【疏】漁父,越相范蠡也;輔佐越王句踐,平吳事訖,乃乘扁舟,游三江五湖,變易姓名,號曰漁父,即屈原所逢者也。既而汎海至齊,號曰鴟夷子;至魯,號曰白珪先生;至陶,號曰朱公。晦跡韜光,隨時變化,仍遺大夫種書云。揄,揮也。袂,袖也。原,高平也。距,至也。鬢眉交白,壽者之容;散髮無冠,野人之貌。於是遙望平原,以手揮袂,至於高陸,維舟而止,(拓)〔托〕頤抱膝,以聽琴歌也。
【釋文】《有漁父者》音甫,取魚父也。一云是范蠡。元嘉本作有漁者父,則如字。《須眉》本亦作鬚眉。《交白》如字。李云:俱也。一本作皎。《揄》音遙,又音俞,又褚由反,謂垂手衣內而行也。李音投,投,揮也。又士由反。《袂》面世反,李音芮。《以上》時掌反。《距陸》李云:距,至也。
【校】(一)趙諫議本須作鬢。(二)闕誤引張君房本交作皎。
客指孔子曰:「彼何為者也【一】?」
【一】【疏】詢問仲尼是何爵命之人。
子路對曰:「魯之君子也【一】」
【一】【疏】答云是魯國賢人君子也。
客問其族。子路對曰:「族孔氏【一】。」
【一】【疏】問其氏族,答云姓孔。
客曰:「孔氏者何治也【一】?」
【一】【疏】又問孔氏以何法術脩理其身。
子路未應,子貢對曰:「孔氏者,性服忠信,身行仁義,飾禮樂,選人倫,上以忠於世主,下以化於齊民,將以利天下,此孔氏之所治也。【一】」
【一】【疏】率姓謙和,服行聖跡,修飾禮樂,簡選人倫,忠誠事君,化物齊等,將欲利群品,此孔氏之心乎!
【釋文】《飾禮》如字。本又作飭,音敕。《下以化齊民》李云:齊,等也。許慎云:齊等之民也。如淳云:齊民,猶平民。元嘉本作化於齊民後。(句如)〔向本〕(一)無於字 。
【校】(一)世德堂本句作向,如應為本字之誤。
又問曰:「有土之君與?」
子貢曰:「非也。」
「侯王之佐與?」
子貢曰:「非也。」【一】
【一】【疏】為是有茅土五等之君?為是王侯輔佐卿相乎?皆答云非也。【釋文】《君與》音餘。下同。
客乃笑而還,行言曰:「仁則仁矣,恐不免其身;苦心勞形以危其真。嗚呼,遠哉其分於道也!【一】」
【一】【疏】夫勞苦心形,危忘真性,偏行仁愛者,去本迢遰而分離於玄道也,是以嗤笑徘徊,嗚呼歎之也。
【釋文】《以危》危,或作偽。《其分》如字。本又作介,音界。司馬云:離也。◎慶藩案分釋文作介,音界,是也。隸書介作( ),俗書分作( ),二形相似,往往溷亂。莊三十年穀梁傳周之分子也。釋文:分,本作介。漢書杜周傳執進退之分,師古注:分,或作介。是其證。◎藩又案界與介古字通。漢書揚雄傳界(溼)〔涇〕(一)陽抵穰侯而代之,文選界作介。史記晉世家號曰介山,續漢書郡國志作界山。春秋繁露立元神(碑)〔篇〕(二)介障險阻,淮南覽冥篇介作界。
【校】(一)涇字依漢書改。(二)篇字依春秋繁露改。
子貢還,報孔子。孔子推琴而起曰:「其聖人與!」乃下求之,至於澤畔,方將杖拏而引其船,顧見孔子,還鄉而立。孔子反走,再拜而進。【一】
【一】【疏】拏,橈也。反走前進,是虔敬之容也。
【釋文】《杖》直亮反。《拏》女居反。司馬云:橈也,音餘。《鄉而》香亮反。或作嚮,同。
客曰:「子將何求?」
孔子曰:「曩者先生有緒言而去,丘不肖,未知所謂,竊待(一)於下風,幸聞咳唾之音以卒相丘也【一】!」
【一】【疏】曩,向也。緒言,餘論也。卒,終也。相,助也。向者先生有清言餘論,丘不敏,未識所由之故。竊聽下風,庶承謦欬,卒用此言,助丘不逮。
【釋文】《緒言》猶先言也。◎俞樾曰:楚辭九章款秋冬之緒風,王注曰:緒,餘也。讓王篇曰:其緒餘以為國家。是緒與餘同義。緒言者,餘言也。先生之言未畢而去,是有不盡之言,故曰緒言。釋文曰:猶先言也。非是。《竊待》待,或作侍。《咳》苦代反。《唾》吐臥反。《相丘》息亮反。
【校】(一)闕誤引張君房本待作侍。
客曰:「嘻!甚矣子之好學也!」
孔子再拜而起曰:「丘少而脩學,以至於今,六十九歲矣,無所得聞至教,敢不虛心!」【一】
【一】【疏】嘻,笑聲也。丘少年已來,脩學仁義,逮乎耆艾,未聞至道,所以恭謹虔恪虛心矣。
【釋文】《曰嘻》香其反。《之好》呼報反。下同。《丘少》詩召反。下同。
客曰:「同類相從,同聲相應,固天之理也。吾請釋吾之所有而經子之所以【一】。子之所以者,人事也。天子諸侯大夫庶人,此四者自正,治之美也,四者離位而亂莫大焉。官治其職,人憂(一)其事,乃無所陵【二】。故田荒室露,衣食不足,徵賦不屬,妻妾不和,長少無序,庶人之憂也【三】;能不勝任,官事不治,行不清白,群下荒怠,功美不有,爵祿不持,大夫之憂也【四】;廷(二)無忠臣,國家昏亂,工(三)技不巧,貢職不美,春秋後倫,不順天子,諸侯之憂也【五】;陰陽不和,寒暑不時,以傷庶物,諸侯暴亂,擅相攘伐,以殘民人,禮樂不節,財用窮匱,人倫不飭,百姓淫亂,天子有司之憂也【六】。今子既上無君侯有司之勢而下無大臣職事之官,而擅飾禮樂,選人倫,以化齊民,不(四)泰多事乎【七】!
【一】【疏】夫虎嘯風馳,龍興雲布,自然之理也,固其然乎!是以漁父大賢,宣尼至聖,賢聖相感,斯同聲相應也。故釋吾之所有方外之道,經營子之所以方內之業也。
【釋文】《而經子之所以》經,經營也。司馬云:經,理也。
【二】【疏】陵,亦亂也。夫人倫之事,抑乃多端,切要而言,無過此四者。若四者守位,乃教治盛美,若上下相冒,則亂莫大焉。是以百官各司其職,庶人自憂其務,不相陵亂,斯不易之道者也。
【釋文】《正治》直吏反。下官事不治同。
【三】【疏】田畝荒蕪,屋室漏露,追徵賦稅,不相係屬,妻妾既失尊卑,長幼曾無次序,庶人之憂患也。◎慶藩案荒露,謂荒蕪敗露。方言曰:露,敗也。古本或作路,路露古通用。淮南臣道篇路亶者也,王念孫曰:路亶,猶羸憊也。亦通作潞。秦策士民潞病,高注云:潞,羸也。皆與敗義相近。孟子滕文公篇是率天下而路也,趙注云:是導率天下之人以羸路也。《不屬》音燭。《長少》丁丈反。後遇長同。
【四】【疏】職任不勝,物務不理,百姓荒亂,四民不勤,大夫之憂也。
【釋文】《不勝》音升。《行不》下孟反。
【五】【疏】陪臣不忠,苞茅不貢,春秋盟會,落朋倫之後,五等之憂也。
【釋文】《工技》其綺反。◎盧文弨曰:今書作國技。《貢職》職,或作賦。《春秋後倫》朝覲不及等比也。
【六】【疏】攘,除也。陰陽不調,日時愆度,兵戈荐起,萬物夭傷,三公九卿之憂也。
【釋文】《不飭》音敕。
【七】【疏】上非天子諸侯,下非宰輔卿相,而擅修飾禮樂,選擇人倫,教化蒼生,正齊群物,乃是多事之人。
【釋文】《不泰》本又作大,音同。徐敕佐反。後同。
【校】(一)高山寺本憂作處。(二)高山寺本廷作朝。(三)世德堂本工作國,此蓋依釋文改。(四)高山寺本不下有亦字。
且人有八疵,事有四患,不可不察也。非其事而事之,謂之摠;【一】莫之顧而進之,謂之佞【二】;希意道言,謂之諂【三】;不擇是非而言,謂之諛【四】;好言人之惡,謂之讒【五】;析交離親,謂之賊【六】;稱譽詐偽以敗惡(一)人,謂之慝【七】;不擇善否,兩容頰(二)適,偷拔其所欲,謂之險【八】。此八疵者,外以亂人,內以傷身,君子不友,明君不臣【九】。所謂四患者:好經大事,變更易常,以挂功名,謂之叨【一○】;專知擅事,侵人自用,謂之貪【一一】;見過不更,聞諫愈甚,謂之很【一二】;人同於己則可,不同於己(三),雖善不善,謂之矜【一三】。此四患也。能去八疵,無行四患,而始可教已。」
【一】【疏】摠,濫也。非是己事而強知之,謂之叨濫也。
【釋文】《八疵》祀知反。《之摠》李云:謂監也。
【二】【疏】強進忠言,人不采顧,謂之佞也。
【三】【疏】希望前人意氣而導達其言,斯諂也。
【釋文】《道言》音導。
【四】【疏】苟且順物,不簡是非,謂之諛也。
【五】【疏】聞人之過,好揚敗之。
【六】【疏】人有親情交故,輒欲離而析之,斯賊害也。
【七】【疏】與己親者,雖惡而(舉)〔譽〕(四);與己疏者,雖善而毀;以斯詐偽,好敗傷人,可謂姦慝之人也。
【釋文】《稱譽》音餘。《以敗》補邁反。《惡人》烏路反。下同。《之慝》他得反。
【八】【疏】否,惡也。善惡二邊,兩皆容納,和顏悅色,偷拔其意之所欲,隨而佞之,斯險詖之人也。
【釋文】《善否》悲美反,惡也。又方九反。《兩容頰適》善惡皆容,顏貌調適也。頰,或作顏。
【九】【疏】外則惑亂於百姓,內則傷敗於一身,是以君子不與為友朋,明君不將為臣佐也。
【一○】【疏】伺候安危,經營大事,變改之際,建立功名,謂叨濫之人也。
【釋文】《以挂》音卦,別也。又音圭。《之叨》吐刀反。
【一一】【疏】事己獨擅,自用陵人,謂之貪也。
【一二】【疏】有過不改,聞諫彌增,很戾之人。
【釋文】《很》胡懇反。◎慶藩案說文:很,言不聽從也。逸周書諡法篇愎很遂過者曰刺。荀子成相篇愎很遂過不肯悔。
【一三】【疏】物同乎己,雖惡而善,物異乎己,雖善而惡,謂之矜夸之人。
【釋文】《能去》起呂及。
【校】(一)闕誤引張君房本惡作德。(二)趙諫議本頰作顏,高山寺本道藏本並同。(三)高山寺本己下有則字。(四)譽字依劉文典補正本改。
孔子愀然而歎,再拜而起曰:「丘再逐於魯,削跡於衛,伐樹於宋,圍於陳蔡。丘不知所失,而離此四謗者何也?」【一】
【一】【疏】愀然,慚竦貌也。罹(離),遭也。丘無罪失而遭罹四謗。未悟前旨,故發此疑。
【釋文】《愀然》在九反,又七小反。
客悽然變容曰:「甚矣子之難悟也!人有畏影惡跡而去之走者,舉足愈數而跡愈多,走愈疾而影不離身(一),自以為尚遲,疾走不休,絕力而死。不知處陰以休影,處靜以息跡,愚亦甚矣!子審仁義之間,察同異之際,觀動靜之變,適受與之度,理好惡之情,和喜怒之節,而幾於不免矣【一】。謹脩而身,慎守其真,還以物與人,則無所累矣【二】。今不脩之身而求之人(二),不亦外乎【三】!」
【一】【疏】留停仁義之間以招門徒,伺察同異之際以候機宜,觀動靜之變,睎其僥倖,適受與之度,望著功名,理好惡之情,而是非堅執,和喜怒之節,用為達道,以己誨人,矜矯天性,近於不免也。
【釋文】《難語》魚據反。下同。本或作悟。◎盧文弨曰:今書作難悟。《愈數》音朔。《不離》力智反。
【二】【疏】謹慎形體,修守真性,所有功名,還歸人物,則物我俱全,故無患累也。
【三】【疏】不能脩其身而求之他人者,豈非疏外乎!
【校】(一)高山寺本離下無身字。(二)高山寺本作今不脩身而求之於人。
孔子愀然【一】曰:「請問何謂真?」
【一】【疏】自竦也。
客曰:「真者,精誠之至也。不精不誠,不能動人【一】。故強哭者雖悲(一)不哀,強怒者雖嚴不威,強親者雖笑不和。真悲無聲而哀,真怒未發(二)而威,真親未(三)笑而和。真在內者,神動於外,是所以貴真也。其用於人理也,事親則慈孝,事君則忠貞,飲酒則歡樂,處喪則悲哀。【二】忠貞以功為主,飲酒以樂為主,處喪以哀為主,事親以適為主,功成之美,無一其跡矣【三】。事親以適,不論(四)所以矣;飲酒以樂,不選其具矣;處喪以哀,無問其禮矣【四】。禮者,世俗之所為也;真者,所以受於天也,自然不可易也【五】。故聖人法天貴真,不拘於俗【六】。愚者反此。不能法天而恤於人,不知貴真,祿祿而受變於俗,故不足【七】。惜哉,子之蚤湛於人(五)偽而晚聞大道也【八】!」
【一】【疏】夫真者不偽,精者不雜,誠者不矯也。故矯情偽性者,不能動於人也。
【二】【疏】夫道無不在,所在皆通,故施於人倫,有此四事。〔四事〕之義,(以)〔具〕列下文。
【釋文】《故強》其丈反。下同。《歡樂》音洛。下同。
【三】【疏】貞者,事之幹也。故以功績為主;飲酒陶蕩性情,故以樂為主。是以功在其美,故不可一其事跡也。
【四】【疏】此覆釋前四義者也。
【五】【疏】節文之禮,世俗為之,真實之性,稟乎大素,自然而然,故不可改易也。
【六】【疏】法效自然,寶貴真道,故不拘束於俗禮也。
【七】【疏】恤,憂也。祿祿,貴貌也。愚迷之人,反於聖行,不能法自然而造適,貴道德而逍遙,翻復溺人事而憂慮,滯囂塵而遷貿,徇物無厭,故心恆不足也。
【釋文】《祿祿》如字,又音錄,謂形見為禮也。司馬云:錄,領錄也。◎慶藩案祿司馬本作錄。文選劉公幹雜詩注引司馬云:領(祿)〔錄〕(六)也。領上無(祿)〔錄〕字,與釋文異。
【八】【疏】惜孔子之雄才,久迷情於聖跡,耽人間之浮偽,不早聞於玄道。
【釋文】《蚤》音早。字亦作早。《湛》丁南反,下同。
【校】(一)高山寺本悲作疾。(二)又未發作不嚴。(三)又未作不。(四)又論下有其字。(五)世德堂本無人字。(六)兩錄字依文選改。
孔子又再拜而起曰:「今者丘得遇也,若天幸然。先生不(一)羞而比之服役,而身教之。敢問舍所在,請因受業而卒學大道。」【一】
【一】【疏】尼父喜歡,自嗟慶幸,得逢漁父,欣若登天。必其不恥訓誨,尋當服勤驅役,庶為門人,身稟教授,問舍所在,終學大道。
【釋文】《丘得過也》謂得過失也。過,或作遇(二)。◎慶藩案釋文過或作遇者是也。遇過形似,致易互訛,說見前。《而比》如字,謂親見比數也。又毗志反。
【校】(一)高山寺本不下有為字。(二)今書作遇。
客曰:「吾聞之,可與往者與之,至於妙道;不可與往者,不知其道,慎勿與之,身乃無咎【一】。子勉之!吾去子矣,吾去子矣!」乃刺船而去,延緣葦間【二】。
【一】【疏】從迷適悟為往也。妙道。真本也。知,分別也,若逢上智之士,可與言於妙本,若遇下根之人,不可語其玄極,觀機吐照。方乃無疵。
【二】【疏】戒約孔子,令其勉勵。延緣止蘆葦之間。重言去子,殷勤訓勗也。
【釋文】《乃刺》七亦反。
顏淵還車,子路授綏,孔子不顧,待水波定,不聞拏音而後敢乘【一】。
【一】【疏】仲尼既見異人告以至道,故仰之彌甚,喜懼交懷,門人授綏,猶不顧盼,船遠波定,不聞橈響,方敢乘車。
【釋文】《波定》李云:謂戰如波也。案謂船行故水波,去遠則波定。
子路旁車而問曰:「由得為役久矣,未嘗見夫子遇人如此其威也。萬乘之主,千乘之君,見夫子未嘗不分庭伉禮,夫子猶有倨敖之容。今漁父杖拏逆立,而夫子曲要磬折,言拜而應,得無太甚乎?門人皆怪夫子矣,漁人何以得此乎?【一】」
【一】【疏】天子萬乘,諸侯千乘。伉,對也。分處庭中,相對設禮,位望相似,無階降也。仲尼遇天子諸侯,尚懷倨傲,一逢漁父,盡禮曲腰,并受言詞,必拜而應,漁父威嚴,遂至於此。孔丘重方外之道,子路是方內之人,故致驚疑,旁車而問也。
【釋文】《旁車》步浪反。《萬乘》繩證反。下同。《倨》音據。《敖》五報反。《曲要》一遙反。《磬折》之設反。
孔子伏軾而歎曰:「甚矣由之難化也!湛於禮義有間矣,而樸鄙之心至今未去【一】。進,吾語汝!夫遇長不敬,失禮也;見賢(一)不尊,不仁也。彼非至人,不能下人,下人不精,不得其真,故長傷身。惜哉!不仁之於人也,禍莫大焉,而由獨擅之。【二】且道者,萬物之所由也,庶物失之者死,得之者生,為事逆之則敗,順之則成。故道之所在,聖人尊之。今漁父之於道,可謂有矣,吾敢不敬乎!【三】」
【一】【疏】湛著禮義,時間固久,嗟其鄙拙,故憑軾歎之也。
【釋文】《湛於》湛,或作其。
【二】【疏】召由令前,示其進趨,夫遇長老不敬,則失於禮儀;見可貴不尊,則心無仁愛。若非至德之人,則不能使人謙下;謙下或不精誠,則不造於玄極。不仁不愛,乃禍敗之基。惜哉仲由,專擅於此也!
【釋文】《下人》遐嫁反。下及注同。
【三】【注】此篇言無江海而閒者,能下江海之士也。夫孔子之所放任,豈直漁父而已哉?將周流六虛,旁通無外,蝡動之類,咸得盡其所懷,而窮理致命,(因)〔固〕(二)所以為至人之道也。
【疏】由,從也。庶,眾也。夫道生萬物,則謂之道,故知眾庶從道而生。是以順而得者則生而成,逆而失者則死而敗,物無貴賤,道在則尊。漁父既其懷道,孔子何能不敬耶!
【釋文】《而閒》音閑。《蝡》如兗反。
【校】(一)高山寺本賢作貴。(二)固字依世德堂本改。
雜篇列禦寇第三十二【一】
【一】【釋文】以人名篇。或無列字。
列禦寇之齊,中道而反,遇伯昏瞀人【一】。伯昏瞀人曰:「奚方而反【二】?」
【一】【疏】伯昏,楚之賢士,號曰伯昏瞀人,隱者之徒也。禦寇既師壺子,又事伯昏,方欲適齊,行於化道,自驚行淺,中路而還,適逢瞀人,問其所以。
【釋文】《瞀人》音茂,又音務。
【二】【疏】方,道也。奚,何也。汝行何道?欲往何方?問其所由中塗反意也。
【釋文】《奚方》李云:方,道也。
曰:「吾驚焉【一】。」
【一】【疏】自覺己非,驚懼而反,此略答前問意。
【釋文】《吾驚焉》李云:見人感己即遠驚也。◎盧文弨曰:舊感作惑,訛。今書音義作見人感己即違道,故驚也。此似有脫誤。
曰:「惡乎驚【一】?」
【一】【疏】重問禦寇於何事跡而起驚心。
【釋文】《惡乎》音烏。
曰:「吾嘗食於十{將食}(一)【一】,而五{將食}先饋【二】。」
【一】【注】賣漿之家。
【釋文】《十{將食}》子祥反。本亦作漿也。司馬云:{將食}讀曰漿,十家並賣漿也。
【二】【注】言其敬己。
【疏】饋,遺也。十漿,謂有十家賣漿飲也。列子因行渴,於逆旅十家賣飲,而五家先遺,睹其容觀,競起(驚)〔敬〕(二)心,未能冥混,是以驚懼也。
【釋文】《五{將食}先饋》饋,遺也,謂十家中五家先見遺。王云,皆先饋進於己。
【校】(一)趙諫議本{將食}作漿,下同。(二)敬字依注文改。
伯昏瞀人曰:「若是,則汝何為驚己【一】?」
【一】【疏】更問驚由,庶陳己失。
曰:「夫內誠不解【一】,形諜成光【二】,以外鎮人心【三】,使人輕乎貴老【四】,而()其所患【五】。夫{將食}人特為食羹之貨,〔無〕(一)多餘之贏,其為利也薄,其為權也輕,而猶若是【六】,而況於萬乘之主乎【七】!身勞於國而知盡於事,彼將任我以事而效我以功,吾是以驚【八】。」
【一】【注】外自矜飾。
【疏】自覺內心實智,未能懸解,為物所敬,是以驚而歸。
【釋文】《不解》音蟹。司馬音懈。
【二】【注】舉動便辟而成光儀也。
【釋文】《形諜》徒協反。郭云:便辟也。說文云:閒也。《成光》司馬云:形諜於衷,成光華也。《便辟》婢亦反。
【三】【注】其內實不足以服物。
【疏】諜,便辟貌也。鎮,服也。儀容便辟,動成光華,用此外形,鎮服人物。
【四】【注】若鎮物由乎內實,則使人貴老之情篤也。
【釋文】《貴老》謂重禦寇過於老人。
【五】【注】言以美形動物,則所患亂生也。
【疏】(),亂也。未能混俗同塵而為物標杓,使人敬貴於己而輕老人,良恐禍患方亂生矣。
【釋文】《而()》子兮反,亂也。◎盧文弨曰:舊作{敕韭},訛。今改正。卷內同。(二)
【六】【注】權輕利薄,可(三)無求於人。
【釋文】《為食》音嗣。《贏》音盈。
【七】【疏】特,獨也。贏,利也。夫賣漿之人,獨有羹食為貨,所盈之物,蓋亦不多。為利既薄,權亦非重,尚能敬己,競走獻漿,況在君王,權高利厚,奔馳尊貴,不亦宜乎!
【釋文】《萬乘》繩證反。
【八】【疏】夫君人者,位總萬機,威跨四海,故躬疲倦於邦國,心盡慮於世事,則思賢若渴以代己勞,必將任我以物務而驗我以功績,徇外喪內,逐偽忘真。驚之所由,具陳如是也。
【釋文】《而效》如字。本又作校,古孝反。
【校】(一)無字依闕誤引江南古藏本及文如海張君房本補,據成疏亦當有無字。(二){敕韭},{敕韭},說文作()。(三)趙諫議本無可字。
伯昏瞀人曰:「善哉觀乎【一】!女處己(一),人將保女矣!【二】」
【一】【疏】汝能觀察己身,審知得喪,嘉其自覺,故歎善哉。
【二】【注】苟不遺形,則所在見保。保者,聚守之謂也。
【疏】保,守也。汝安處己身,不能忘我,猶顯形德,為物所歸,門人請益,聚守之矣。
【釋文】《保女》司馬云:保,附也。
【校】(一)闕誤引江南古藏本及李氏本俱音紀。
無幾何而往,則戶外之屨滿矣【一】。伯昏瞀人北面而立,敦杖蹙之乎頤,立有間,不言而出【二】。
【一】【疏】無幾何,謂無多時也。俄頃之間,伯昏往禦寇之所,適見脫屨戶外,跣足升堂,請益者多矣。
【釋文】《無幾》居豈反。
【二】【疏】敦,豎也。以杖柱頤,聽其言說,倚立閒久,忘言而歸也。
【釋文】《敦杖》音頓。司馬云:豎也。《蹙之》子六反。
賓者以告列子,列子提屨,跣而走,暨乎門,曰:「先生既來,曾不發藥乎【一】?」
【一】【疏】賓者,謂通賓客人也。禦寇聞師久立,不言而歸,於是竦息慚惕,不暇納屨,跣足馳走,至門而(反)〔及〕。高人既來,庶蒙鍼艾,不嘗開發藥石,遺棄而還。誠心欽渴,有此固請也。
【釋文】《賓者》本亦作儐,同。必刃反。謂通客之人。《跣而》先典反。《暨乎》其器反。《發藥》如字。司馬本作廢,云:置也。◎慶藩案發,司馬作廢。發廢,古同聲通用字。爾雅:廢,稅,舍也。方言:發,稅,舍車也。是發與廢同。漢書貨殖傳子贛發貯鬻(則)〔財〕曹魯之間,史記作廢者。(徐廣曰:著,讀音如貯。)荀子禮論篇大昏之未發齊也,史記禮書發作廢。史記扁鵲傳色廢脈亂,徐廣曰:一作發。皆其例。
曰:「已矣,吾固告汝曰人將保汝,果保汝矣【一】。非汝能使人保汝,而汝不能使人無保汝也【二】,而焉用之感豫出異也【三】!必且有感,搖而本才(一),又無謂也【四】。與汝遊者又莫汝告也,彼所小言,盡人毒也【五】。莫覺莫悟,何相孰也【六】!巧者勞而知者憂,無能者無所求,飽食而敖遊,汎若不繫之舟,虛而敖遊者也【七】。」
【一】【疏】已,止也。我已於先固告汝,汝不能韜光晦跡,必為物所歸依。今果見汝門人滿室,吾昔語汝,諒非虛言。宜止所請,無勞辭費。◎慶藩案保汝,謂依汝也。僖二年左傳保於逆旅,杜注:保,依也。史記周本紀百姓懷之,多從而保歸焉。保歸,謂依歸也。司馬訓保為附,附亦依也。王逸注七諫曰:依,保也。
【二】【注】任平而化,則無感無求,無感無求,乃不相保。
【疏】顯跡於外,故為人保之;未能忘德,故不能無守也。
【三】【注】先物施惠,惠不因彼,豫出則異也。
【疏】而,汝也。焉,何也。夫物我兩忘,亦何須物來感己!必有機來,感而後應,不勞預出異端,先物施惠。
【釋文】《而焉》於虔反。
【四】【注】必將有感,則與本性動也。
【疏】搖,動也。必固有感迫而後起,率其本性,搖而應之,滅跡匿端,有何稱謂也!
【釋文】《搖而本才》一本才作性。◎家世父曰:釋文,一本才作性。郭象注,必將有感,則與本性動也。感者人心,所感之〔者〕又出於感人心之心。爾雅釋詁:搖,作也。搖而本才,謂舍其本心之自然而作而致之。《又無謂也》動搖本才以致求者,又非道德之謂也。
【五】【注】細巧入人為小言。
【疏】共汝同遊,行解相類,唯事浮辯細巧之言,佞媚於人,盡為鴆毒,詎能用道以告汝也!
【釋文】《小言》言不入道,故曰小言。《人毒》以其多患,故曰人毒。
【六】【疏】孰,誰也。彼此迷塗,無能覺,無能悟,何誰獨曉以相告乎?
【釋文】《莫覺莫悟何相孰也》彼不敢告汝,汝又不自覺,何期相孰哉!王云:小言為毒,曾無告語也。孰,誰也。謂誰相親愛者。既無告語,此不相親愛之至也。◎家世父曰:釋文引王云:孰,誰也,謂誰相親愛也。疑莊子本旨在蠲親愛之意。說文:孰,食餘也。孰食曰孰,假借為詳審之義。漢書本紀其孰計之,賈誼傳日夜念此至孰也,鄒陽傳願大王孰察之,顏師古注:孰,審也。言莫之覺悟而終不自審也。
【七】【注】夫無其能者,唯聖人耳。過此以下,至於昆蟲,未有自忘其能而任眾人者也。
【疏】夫物未嘗為,無用憂勞,而必以智巧困弊,唯聖人汎然無係,泊爾忘心,譬彼虛舟,任運逍遙。
【釋文】《而知》音智。《食而》一本作飽食而。《敖遊》本又作遨,五刀反。下同。《汎若》芳劍反。
【校】(一)趙諫議本作性,依郭注及成疏似均作性。
鄭人緩也呻吟裘氏之地【一】。祇三年而緩為儒【二】,河潤九里,澤及三族,使其弟墨【三】。儒墨相與辯,其父助翟【四】。十年而緩自殺。其父夢之曰:「使而子為墨者予也。闔胡(一)嘗視其良,既為秋柏之實矣【五】?」
【一】【注】呻吟,吟詠之謂。
【釋文】《緩也》司馬云:緩,名也。《呻》音申,謂吟詠學問之聲也。崔云:呻,誦也。本或作呻吟。《裘氏》地名。崔云:裘,儒服也。《之地》崔本作之地蛇,云:地蛇者,山田荼種也。◎盧文弨曰:宋本荼字空。
【二】【注】祇,適也。
【疏】呻吟,詠讀也。裘氏,地名也。祇,適也。鄭人名緩,於裘地學問,適經三年而成儒道。
【釋文】《祇》音支。郭李云:適也。言適三年而成也。司馬云:巨移反,謂神祇祐之也。
【三】【疏】三族,謂父母妻族也。能使弟成於墨教也。
【釋文】《河潤九里》河從乾位來,乾,陽數九也。《使其弟墨》謂使緩弟翟成墨也。
【四】【注】翟,緩弟名。
【疏】翟,緩弟名也。儒則憲章文武,祖述堯舜,甚固吝,好多言。墨乃遵於禹道,勤儉好施。儒墨塗別,志尚不同,各執是非,互相爭辯,父黨小兒,遂助於翟矣。
【五】【注】緩怨其父之助弟,故感激自殺,死而見夢,謂己既能自化為儒,又化弟令墨,弟由己化而不能順己,己以良師而便怨死,精誠之至,故為秋柏之實。
【疏】闔,何不也。秋柏,勁木也。父既助翟,而緩恨之,經由十年,感激自殺,仍見夢於父,以申怨言云:「使汝子為墨者,我之功力也。何不看視我為賢良之師而更朋助弟?我怨恨之甚,化為異物秋柏子實,生於墓上。」亦有作垠字者,垠,冢也。云:「汝何不看我冢上,已化為秋柏之木而生實也?」
【釋文】《闔胡嘗視其良》闔,語助也。胡,何也。良者,良人,斥緩也。言何不試視緩墓上,已化為秋柏之實。良或作埌,音浪,冢也。◎俞樾曰:釋文曰,良者良人,謂緩也。此與下句之義不屬。又云,良或作埌,冢也。此說近之。埌,猶壙也。壙埌本叠韻字,應帝王篇以處壙埌之野是也。故壙亦得謂之埌。管子度地篇郭外為之土閬,閬與埌同。外物篇胞有重閬,郭注曰:閬,空曠也。其義亦相近。《而見》賢遍反。《令墨》力呈反。
【校】(一)闕誤引文成李三本胡俱作□。
夫造物者之報人也,不報其人而報其人之天【一】。彼故使彼。【二】夫人以己為有以異於人以賤其親【三】,齊人之井飲者相捽也。故曰今之世皆緩也【四】。自是,有德者以不知也,而況有道者乎【五】!古者謂之遁天之刑【六】。
【一】【注】自此以下,莊子辭也。夫積習之功為報,報其性,不報其為也。然則學習之功,成性而已,豈為之哉!
【疏】造物者,自然之洪鑪也,而造物者無物也,能造化萬物,故謂之造物也。夫物之智能,稟乎造化,非由從師而學成也。故假於學習,輔道自然,報其天性,不報人功也。是知翟有墨性,不從緩得。緩言我教,不亦繆乎!
【二】【注】彼有彼性,故使習彼。
【疏】彼翟(先)者〔先〕有墨性,故成墨,若率性素無,學終不成也。豈唯墨翟,庶物皆然。
【三】【注】言緩自美其儒,謂己能有積學之功,不知其性之自然也。夫有功以賤物者,不避其親也,無其身以平(往)〔性〕(一)者,貴賤不失其倫也。
【疏】言緩自恃於己有學植之功,異於常人,故輕賤其親而汝於父也。人之迷滯,而至於斯乎!
【四】【注】夫穿井所以通泉,吟詠所以通性。無泉則無所穿,無性則無所詠,而世皆忘其泉性之自然,徒識穿詠之末功,因欲矜而有之,不亦妄乎!
【疏】夫土下有泉,人各有性,天也;穿之成井,學以成術者。人也。嗟乎!世人迷妄之甚,徒知穿學之末事,不悟泉性之自然,而矜之以為己功者,故世皆緩之流也。齊人穿鑿得井,行李汲而飲之,井主護水,捽頭而休,莊生聞之,故引為(諭)〔喻〕。
【釋文】《相捽》才骨反。言穿井之人,為己有造泉之功而捽飲者,不知泉之天然也。喻緩不知翟天然之墨而忿之。捽,一音子晦反。
【五】【注】觀緩之繆以為學,父故能任其自爾而知,故無為其間也。
【疏】觀緩之迷,以為己誠有德之人,從是之後,忘知任物,不復自矜,況體道之人,豈視其功耶!
【釋文】《不知》音智,注同。◎家世父曰:彼故使彼,彼者,儒墨也。有儒墨矣,因而有儒墨之辯立。夫儒墨之名,所以使之辯也。既成乎儒墨之辯,則貴其同己者而賤其異己者,因其親也亦賤之,執其所辯之異而忘其受於天性之同也。知儒墨之為德以自是其德,謂之不知德。所謂德者,可而可之,然而然之。所謂道者,無物不可,無物不然。◎俞樾曰:自是二字絕句。若緩之自美其儒,是自是也。有德者已不知有此,有道者更無論矣。故曰有德者以不知也,而況有道者乎!以讀為已。郭注所說,殊未明了。《學父》本或作久。
【六】【注】仍自然之能以為己功者,逃天者也,故刑戮及之。
【疏】不知物性自爾,矜為己功者,逃遁天然之理也。既乖造化,故刑戮及之。
【釋文】《仍自》而證反。本又作認,同。
【校】(一)性字依世德堂本改。
聖人安其所安,不安其所不安【一】;眾人安其所不安,不安其所安【二】。
【一】【注】夫聖人無安無不安,順百姓之心也。
【疏】安,任也。任群生之性,不引物從己,性之無者,不強安之,故所以為聖人也。
【二】【注】所安相與異,故所以為眾人也。
【疏】學己所不能,安其所不安也;不安其素分,不安其所安也。
莊子曰:「知道易,勿言難【一】。知而不言,所以之天也;知而言之,所以之人也【二】;古之(一)人,天而不人【三】。」
【一】【疏】玄道窅冥,言象斯絕,運知則易,忘言實難。
【釋文】《道易》以豉反。
【二】【疏】妙悟玄道,無法可言,故詣於自然之境,雖知至極而猶存言辯,斯未離於人倫矣。
【三】【注】知雖落天地,未嘗開言以引物也,應其至分而已。
【疏】復古真人,知道之士,天然淳素,無復人情。
【釋文】《知雖》音智。《應其》如字,當也。
【校】(一)闕誤引張君房本人上有至字。
朱泙漫學屠龍於支離益,單千金之家,三年技成而無所用其巧。【一】
【一】【注】事在於適,無貴於遠功。
【疏】姓朱,名泙漫。姓支離,名益。殫,盡也。罄千金之產,學殺龍之術,伏膺三歲,其道方成,技雖巧妙,卒為無用。屠龍之事,於世稍稀,欲明處涉人間,貴在適中,苟不當機,雖大無益也。
【釋文】《朱泙》李音平,郭敷音反。徐敷耕反。◎慶藩案文選張景陽七命注引司馬云:泙,普彭反。釋文闕。《漫》末旦反,又末干反。司馬云:朱泙漫,支離益,皆人姓名。◎慶藩案文選張景陽七命注引司馬云:朱,姓也;泙漫,名也。益,人名也。與釋文小異。◎俞樾曰:支離,複姓,說在人間世篇。朱泙,亦複姓。廣韻十虞朱字注:莊子有朱泙漫,郭注:朱泙,姓也。今象注無此文。《屠》音徒。《單》音丹,盡也。《千金之家》如字。本亦作賈,又作價,皆音嫁。《三》絕句。崔云:用千金者三也。一本作三年,則上句至家絕。◎盧文弨曰:今書作三年。《技成》其綺反。
聖人以必不必,故無兵【一】;眾人以不必必之,故多兵【二】;順於兵,故行有求【三】。兵,恃之則亡【四】。
【一】【注】理雖必然,猶不必之,斯至順矣,兵其安有!
【疏】達道之士,隨逐物情,理雖必然,猶不固執,故無交爭也。
【二】【注】理雖未必,抑而必之,各必其所見,則乖逆生也。
【疏】庸庶之類,妄為封執,理不必爾而固必之,既忤物情,則多乖矣。
【三】【注】物各順性則足,足則無求。
【疏】心有貪求,故任於執固之情也。
【釋文】《慎於兵》慎或作順。◎盧文弨曰:今書慎作順。
【四】【注】不得已而用之以恬惔(一)為上者,未之亡也。
【疏】不能大順群命,而好乖逆物情者,則幾亡吾寶矣。
【釋文】《恬》徒謙反。《惔》徒暫反。本亦作淡。
【校】(一)趙諫議本惔作淡。
小夫之知,不離苞苴竿牘【一】,敝精神乎蹇淺【二】,而欲兼濟道(一)物,太一形虛。若是者,迷惑於宇宙,形累不知太初。【三】彼至人者,歸精神乎無始而甘冥(二)乎無何有之鄉【四】。水流乎無形,發泄乎太清【五】。悲哉乎!汝為知在毫毛【六】,而不知大寧【七】!
【一】【注】苞苴以遺,竿牘以問,遺問之具,小知所殉。
【疏】小夫,猶匹夫也。苞苴,香草也。竿牘,竹簡也。夫搴芳草以相贈,折簡牘以相問者,斯蓋俗中細務,固非丈夫之所忍為。
【釋文】《之知》音智。注及下為知同。《不離》力智反。《苞苴》子餘反。司馬云:苞苴,有苞裹也。《竿》音干。《牘》音獨。司馬云:謂竹簡為書,以相問遺,脩意氣也。《以遺》唯季反。下同。
【二】【注】昏於小務,所得者淺。
【疏】好為遺問,徇於小務,可謂勞精神於跛蹇淺薄之事,不能遊虛涉遠矣。
【釋文】《敝精神》郭婢世反,一音必世反。
【三】【注】小夫之知,而欲兼濟導物,經虛涉遠,志大神敝,形為之累,則迷惑而失致也。
【疏】以蹇淺之知,而欲兼濟群物,導達群生,望得虛空其形,合太一之玄道者,終不可也。此人迷於古今,形累於六合,何能照知太初之妙理耶!
【釋文】《道物》音導。注同。◎盧文弨曰:今書作導物。
【四】【疏】無始,妙本也。無何有之鄉,道境也。至德之人,動而常寂,雖復兼濟道物,而神凝無始,故能和光混俗而恆寢道鄉也。
【釋文】《甘冥》如字。本亦作瞑。又音眠。◎俞樾曰:釋文,冥如字。又云本亦作瞑,又音眠,當從之。瞑眠,古今字。文選養生論達旦不瞑,李善注曰:瞑,古眠字。是也。甘瞑即甘眠。徐無鬼篇孫叔敖甘寢秉羽而郢人投兵,司馬云:言叔敖願安寢恬臥以養德於廟堂之上,折衝於千里之外。此云甘瞑,彼云甘寢,其義一也,並謂安寢恬臥也。釋文讀冥如字,失之。淮南子俶真篇曰,甘瞑於溷澖之域,即本之此。
【五】【注】泊然無為而任其天行也。
【疏】無以順物,如水流行,隨時適變,不守形跡。跡不離本,故雖應動,恆發泄於太清之極也。
【釋文】《發泄》息列反。徐以世反。《泊然》步各反。
【六】【注】為知所得者細。
【釋文】《悲哉乎》一本作悲哉悲哉。《為》于偽反。
【七】【注】任性大寧而至。
【疏】苞苴竿牘,何異毫毛!如斯運智,深可悲歎。精神淺薄,詎知乎至寂之道耶!
【校】(一)趙諫議本作導。(二)趙本作瞑。
宋人有曹商者,為宋王使秦。其往也,得車數乘;王說之,益車百乘。【一】反於宋,見莊子曰:「夫處窮閭阨巷,困窘織屨,槁項黃馘者,商之所短也;一悟萬乘之主而從車百乘者,商之所長也【二】。」
【一】【疏】姓曹,名商,宋人也。為宋偃王使秦,應對得所,秦王愛之,遂賜車百乘。乘,駟馬也。
【釋文】《宋王》司馬云:偃王也。《使秦》所吏反。《數》所主反。《乘》繩證反。下同。《王說》音悅。
【二】【疏】窘,急也。言貧窮困急,織履以自供,頸項枯槁而顦顇,頭面黃瘦而馘厲,當爾之際,是商之所短也。一使強秦,遂使秦王驚悟,遺車百乘者,是商之智數長也。以此自多,矜夸莊子也。
【釋文】《阨》於懈反。◎慶藩案廣雅:閭,居也。古謂里中道為巷,亦謂所居之宅為巷。廣雅:衖,凥也(凥,今通作居。)衖巷,古字通。閭巷皆居也。故窮閭或曰窮巷。《窘》與隕反,又巨韻反。《槁》苦老反,又袪矯反。本亦作矯,居表反。《項》李云:槁項,羸瘦貌。司馬云:項槁立也。《黃馘》古獲反,徐況璧反。爾雅云:獲也。司馬云:謂面黃熟也。◎俞樾曰:馘者,俘馘也,非所施於此。馘疑〈疒或〉之假字。說文疒部,〈疒或〉,頭痛也。黃〈疒或〉,謂頭痛而色黃。
莊子曰:「秦王有病召醫,破癕潰痤者得車一乘,舐痔者得車五乘,所治愈下,得車愈多。子豈治其痔邪,何得車之多也?子行矣!【一】」
【一】【注】夫事下然後功高,功高然後祿重,故高遠恬淡者遺榮也。
【疏】癕,痒熱毒腫也。痔,下漏病也。莊生風神俊悟,志尚清遠,既而縱此奇辯以挫曹商。故郭注云,夫事下然後功高,功高然後祿重,高遠恬淡者遺榮也。
【釋文】《秦王》司馬云:惠王也。《痤》徂禾反。《舐》字又作〈舌也〉,食紙反。《痔》治紀反。《愈下》本亦作俞,同。
魯哀公問乎顏闔曰:「吾以仲尼為貞幹,國其有瘳乎【一】?」
【一】【疏】言仲尼有忠貞幹濟之德,欲命為卿相,魯邦亂病庶瘳差矣。
【釋文】《瘳》敕由反。
曰:「殆哉圾(一)乎仲尼【一】!方且飾羽而畫【二】,從事華辭,以支為旨【三】,忍性以視民而不知不信【四】,受乎心,宰乎神,夫何足以上民【五】!彼宜女與【六】?予頤與【七】?誤而可矣【八】。今使民離實學偽,非所以視民也,為後世慮,不若休之【九】。難治也【一○】。」
【一】【注】圾,危也。夫至人以民靜為安。今一為貞幹,則遺高跡於萬世,令飾競於仁義而彫畫其毛彩,百姓既危,至人亦無以為安也。
【疏】殆,近也。圾,危也。以貞幹跡率物,物既失性,仲尼何以安也!
【釋文】《汲》魚及反,又五臘反,危也。《令飾》力呈反。下同。
【二】【注】凡言方且,皆謂後世,(將然)〔從事〕(二)飾畫,非任真也。
【疏】方將貞幹輔相魯廷,萬代奔逐,修飾羽儀,喪其真性也。
【三】【注】將令後世之從事者無實,而意趣橫出也。
【疏】聖跡既彰,令從政任事,情偽辭華,析派分流為意旨也。
【四】【注】後世人君,將慕仲尼之遐軌,而遂忍性自矯偽以臨民,上下相習,遂不自知也。
【疏】後代人君,慕仲尼遐軌,安忍情性,用之臨人,上下相習,矯偽黔黎,而不知已無信實也。以華偽之跡教云蒼生,稟承心靈,宰割真性,用此居人之上,何足稱哉!
【釋文】《以視》音示。下同。
【五】【注】今以上民,則後世百姓非直外形從之而已,乃以心神受而用之,不能復自得於體中也。
【疏】後代百姓,非直外形從之,乃以心神受而用之,不能復自得之性,以此居民上,何足可安哉!
【釋文】《能復》扶又反。
【六】【注】彼,百姓也。女,哀公也。彼與女各自有所宜,相效則失真,此即今之見驗。
【疏】彼,百姓也。女,哀公也。百姓與汝各有所宜,若將汝所宜與百姓,不可也。
【釋文】《女與》音餘,又如字。下頤與同。《之見》賢遍反。
【七】【注】效彼非所以養己也。
【疏】予,我也。頤,養也。我與百姓怡養不同,譬如魚鳥,升沈各異,若以汝所養衛物,物我俱失也。
【八】【注】正不可也。
【疏】以貞幹之跡錯誤行之,正不可也。◎家世父曰:彼宜汝與,言仲尼之道果有宜於汝者乎?予頤與,言將待我以養者乎?周易序卦曰:頤者,養也。以為宜與而待養之,若謂國可以有瘳則誤矣,意以哀公之所云可者誤也。
【九】【注】明不謂當時也。
【疏】離實性,學偽法,不可教示黎民,慮後世荒亂,不如休止也。
【釋文】《離實》力智反。
【一○】【注】治(不)〔之〕(三)則偽,故聖人不治也。
【疏】捨己效物,聖人不治也。
【校】(一)趙諫議本世德堂本圾作汲,注同。釋文亦作汲。(二)從事二字依世德堂本改。(三)之字依世德堂本改。
施于人而不忘,非天布也【一】。商賈不齒【二】,雖以事(一)齒之,神者弗齒【三】。
【一】【注】布而識之,非芻狗萬物也。
【疏】二儀布生萬物,豈(責)〔貴〕恩也!
【釋文】《施於》始豉反。下注同。《而識》如字,又申志反。
【二】【注】況士君子乎!
【疏】夫能施求報,商客尚不齒理,況君子士人乎!
【釋文】《商賈》音古。
【三】【注】要能施惠,故於事不得不齒,以其不忘,故心神忽之。此百姓之大情也。
【疏】施而不忘,未合天道。能施恩惠,於物事不得不齒,為責求報,心神輕忽不錄,百姓之情也。事之者,性情也。
【校】(一)世德堂本事作士。
為外刑者,金與木也【一】;為內刑者,動與過也【二】。宵人之離外刑者,金木訊(一)之【三】;離內刑者,陰陽食之【四】。夫免乎外內之刑者,唯真人能之【五】。
【一】【注】金,謂刀鋸斧鉞;木,謂捶楚桎梏。
【釋文】《鋸》音據。《戉》音越。◎盧文弨曰:今書作鉞。《捶》之蘂反。《桎》之實反。《梏》古毒反。
【二】【注】靜而當,則外內(二)無刑。
【三】【注】不由明坦之塗者,謂之宵人。
【疏】宵,闇夜也。離,罹也。訊,問也。闇惑之人,罹於憲網,身遭枷杻斧鉞之刑也。
【釋文】《宵人》王云:非明正之徒,謂之宵夜之人也。◎俞樾曰:郭注曰,不由明坦之塗者,謂之宵人。釋文引王注云,非明正之徒,謂之宵夜之人也。皆望文生義,未為確詁。宵人,猶小人也。禮記學記篇宵雅肄三,鄭注曰:宵之言小也,習小雅之三,謂鹿鳴、四牡、皇皇者華也。然則宵人為小人,猶宵雅為小雅矣。字亦作肖,方言曰:(宵)〔肖〕(三),小也。史記太史公自序申呂肖矣,徐廣曰:肖,音痟。痟猶衰微,義亦相近。文選江文通雜體詩宵人重恩光,李善注引春秋演孔圖曰:宵人之世多飢寒。宋均曰:宵,猶小也。此說得之。《(訊)〔訙〕之》本又作訊,音信,問也。◎盧文弨曰:說文有訊無訙,訙俗字。
【四】【注】動而過分,則性氣傷於內,金木訊於外也。
【疏】若不止分,則內結寒暑,陰陽殘食之也。
【五】【注】自非真人,未有能止其分者,故必外內受刑,但不問大小耳。
【疏】心若死灰,內不滑靈府,(也)(四)形同槁木,外不挂桎梏,唯真人哉!
【校】(一)世德堂本作訊,釋文同。(二)世德堂本外內作內外。(三)肖字依方言改。(四)也字依下句刪。
孔子曰:「凡人心險於山川,難於知天;天猶有春秋冬夏旦暮之期,人者厚貌深情【一】。故有貌愿而益,有長若不肖【二】,有順(一)懁而達【三】,有堅而縵,有緩而釬【四】。故其就義若渴者,其去義若熱【五】。故君子遠使之而觀其忠,近使之而觀其敬【六】,煩使之而觀其能【七】,卒然問焉而觀其知【八】,急與之期而觀其信【九】,委之以財而觀其仁【一○】,告之以危而觀其節【一一】,醉之以酒而觀其側,雜之以處而觀其色【一二】。九徵至,不肖人得矣【一三】。」
【一】【疏】人心難知,甚於山川,過於蒼昊。厚深之狀,列在下文。
【二】【疏】愿,慤真也。不肖,不似也。人有形如慤真,而心益虛浮也;有心實長者,形如不肖也。
【釋文】《愿》音願。廣雅云:謹慤也。◎俞樾曰:益當作溢。溢之言驕溢也。荀子不苟篇以驕溢人,是也。謹愿與驕溢。義正相反。《有長》丁丈反。《若不肖》外如長者,內不似也。
【三】【疏】懁,急也。形順躁急而心達理也。
【釋文】《有順》王作慎。《懁》音環,又許沿反,徐音絹。三蒼云:急腹也。王云:研辨也,外慎研辨,常務質訥。◎盧文弨曰:今書音義作音儇,兩研字俱作堅。
【四】【注】言人情貌之反有如此者。
【疏】縵,緩也。釬,急也。自有形如堅固而實散縵,亦有外形寬緩心內躁急也。
【釋文】《縵》武半反,又武諫反。李云:內實堅,外如縵也。《釬》胡旦反,又音干,急也。一云:情貌相反。◎俞樾曰:縵者,慢之假字;釬者,悍之假字。堅強而又惰慢,紓緩而又桀悍,故為情貌相反也。
【五】【注】但為難知耳,未為殊無跡。
【疏】人有就仁義如渴思水,捨仁義若熱逃火,雖復難知,未為無跡。〔徵〕(二)驗具列下文也。
【六】【疏】遠使忠佞斯彰,咫步敬慢立明者也。
【七】【疏】煩極任使,察其(彼)〔技〕能。
【八】【疏】卒問近對,觀其愿智。
【釋文】《卒然》寸忽反。《其知》音智。
【九】【疏】忽卒與期,觀信契也。
【一○】【疏】仁者不貪。
【一一】【疏】告危亡,驗節操。
【一二】【疏】至人酒不能昏法則,男女參居,貞操不易。
【釋文】《其側》側,不正也。一云:謂醉者喜傾側冠也。王云:側,謂凡為不正也。側,或作則。◎俞樾曰:釋文曰,側,不正也。一云,謂醉者喜傾側冠也。王云,側,謂凡為不正也。然上文觀其忠、觀其敬云云,所觀者皆舉美德言之,此獨觀其不正,則不倫矣。諸說皆非也。其云側或作則,當從之。則者,法則也。國語周(書)〔語〕(三)曰:威儀有則。既醉之後,威儀反反,威儀佖佖,是無則矣,故曰醉之以酒而觀其則。周書官人篇作醉之酒以觀其恭,與此(意)〔文〕語意相近。大戴禮文王官人篇作醉之以觀其不失也,不失即謂不失法則也。◎家世父曰:釋文,側,不正也。一云:謂醉者喜傾側冠也。是舊(序)〔本〕皆作醉之以酒以觀其側。側,當為則。詩曰:飲酒孔嘉,維其令儀。所謂則也。
【一三】【注】君子易觀,不肖難明。然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搜之有塗,亦可知也。
【疏】九事徵驗,小人君子,厚貌深情,必無所避。
【釋文】《易觀》以豉反。《搜之》所求反。
【校】(一)闕誤引江南古藏本順作慎。(二)徵字依下文補。(三)語字及下文字依諸子平議改。
正考父一命而傴,再命而僂,三命而俯,循牆而走,孰敢不軌!【一】如而夫者,一命而呂鉅,再命而於車上儛,三命而名諸父,孰協唐許【二】!
【一】【注】言人不敢以不軌之事侮之。
【疏】考,成也。父,大也。有考成大德而履正道,故號正考父,則孔子十代祖宋大夫也。士一命,大夫二命,卿三命也。傴曲循牆,並敬容極恭,卑退若此,誰敢將不軌之事而侮之也!
【釋文】《正考父》音甫。宋湣公之玄孫,弗父何之曾孫。《而傴》紆矩反。《而僂》力矩反。《三命》公士一命,大夫再命,卿三命。
【二】【注】而夫,謂凡夫也。唐,謂堯也;許,謂許由也。言而夫與考父者,誰同於唐許之事也。
【疏】而夫,鄙夫也。諸父,伯叔也。凡夫篤競軒冕,一命則呂鉅夸華,再命則援綏作舞,三命善識自高,下呼伯叔之名。然考父謙夸各異,格量勝劣,誰同唐堯許由無為禪讓之風哉!
【釋文】《而夫》郭云:凡夫也。《呂鉅》矯貌。◎家世父曰:釋文,呂鉅,矯貌。疑此不當為矯。方言:〈丂矢〉、呂,長也;東齊曰〈丂矢〉,宋魯曰呂。說文:鉅,大剛也。亦通作巨,大也。呂鉅,謂自高大,當為矜張之意,云矯,非也。《孰協唐許》協,同也。唐,唐堯;許,許由:皆崇讓者也。言考父與而夫,誰同於唐許也。◎盧文弨曰:舊作協同也,今從宋本。◎家世父曰:郭象注,唐謂堯,許謂許由;言而夫與考父,誰同於唐許之事。今按孰協唐許與孰敢不軌對文,言如而夫者,誰知比同於唐許哉!郭注誤。
賊莫大乎德有心【一】而心有睫【二】,及其有睫也而內視,內視而敗矣【三】。凶德有五,中德為首【四】。何謂中德?中德也者,有以自好也而吡其所不為者也【五】。
【一】【注】有心於為德,非真德也。夫真德者,忽然自得而不知所以(德)〔得〕(一)也。
【疏】役智勞慮,有心為德,此賊害之甚也。
【二】【注】率心為德,猶之可耳;役心於眉睫之間,則偽已甚矣。
【釋文】《睫》音接。◎俞樾曰:郭注曰,役心於眉睫之間,則偽已甚矣。然正文言心有睫,非役心於眉睫之謂,郭注非也。心有睫,謂以心為睫也。人於目之所不接,而以意度之,謂其如是,是心有睫也。聖人不逆詐,不意不信,豈如是乎?故曰賊莫大乎德有心而心有睫。下文曰,及其有睫也而內視,內視而敗矣。然則心有睫正內視之謂。內視者,非謂收視返聽也,謂不以目視而以心視也。後世儒者執一理以斷天下事,近乎心有睫矣。
【三】【注】乃欲探射幽隱,以深為事,則心與事俱敗矣。
【疏】率心為役,用心神於眼睫,緣慮逐境,不知休止,致危敗甚矣。
【釋文】《探射》食亦反。
【四】【疏】謂心耳眼舌鼻也。曰此五根,禍因此(德)〔得〕,謂凶德也。五根禍主,中德為(無)心也。
【五】【注】吡,訾也。夫自是而非彼,則攻之者非一,故為凶首也。若中無自好之情,則恣萬物之所是,所是各不自失,則天下皆思奉之矣。
【疏】吡,訾也。用心中所好者自以為是,不同己為者訾而非之。以心中自是為得,故曰中德。
【釋文】《自好》呼報反。注同。《吡》匹爾反,又芳爾反。郭云:訾也。《訾也》子爾反。《皆思奉之矣》本或作皆畢事也。
【校】(一)得字依道藏本改。
窮有八極,達有三必,形有六府【一】。美髯長大壯麗勇敢,八者俱過人也,因以是窮【二】。緣循,偃佒,困畏不若人,三者俱通達【三】。知慧外通【四】,勇動多怨【五】,仁義多責(一)【六】。達生之情者傀【七】,達於知者肖(二)【八】;達大命者隨,【九】達小命者遭【一○】。
【一】【疏】八極三必窮達,猶人身有六府也。列下文矣。
【二】【注】窮於受役也。然天下未曾窮於所短,而恆以所長自困。
【疏】美,恣媚也。髯,髭鬢也。長,高也。大,粗大也。壯,多力;麗,妍華;勇,猛;敢,果決也。蘊此八事,超過常人,(愛)〔受〕(三)役既多,因以窮困也。
【釋文】《美髯》人鹽反。《未曾》才能反。
【三】【注】緣循,杖物而行者也。偃佒,不能俯執者也。困畏,怯弱者也。此三者既不以事見任,乃將接佐之,故必達也。
【疏】循,順也,緣物順他,不能自立也。偃佒,仰首不能俯執也。困畏,困苦〔怯〕懼也。有此三事不如恆人,所在通達也。
【釋文】《偃佒》於丈反。本亦作央,同。偃佒,守分歸一也。◎家世父曰,郭注,偃佒,不能俯執者。釋文,偃佒,守分歸一也。疑偃佒當為偃仰,猶言俯仰從人也。大雅顒顒卬卬,韓詩外傳作顒顒盎盎。央卬亦一聲之轉。◎慶藩案緣循偃佒,緣,緣飾也。(見晏子春秋內篇問下。)循,因循也。偃,矢志也。佒當作詇。詇,早知也。(見說文詇字注。)《杖物》直亮反。
【四】【注】通外則以無崖傷其內也。
【疏】自持智慧照物,外通塵境也。
【釋文】《知慧》音智。
【五】【注】怯而靜,乃厚其身耳。
【疏】雄健躁擾,必招讎隙。
【釋文】《乃厚其身耳》元嘉本厚作後。一本作乃後恆無怨也。
【六】【注】天下皆望其愛,然愛之則有不周矣,故多責。
【疏】仁義則不周,必有多責也。
【七】【注】傀然,大恬解之貌也。
【釋文】《傀》郭、徐呼懷反。字林公回反,云:偉也。《恬解》音蟹。
【八】【注】肖,釋散也。
【疏】注云:肖,釋散也;傀,恬解也。達悟之崖,真性虛照,傀然縣解,無係戀也。
【釋文】《於知》音智。《者肖》音消。郭云:釋散也。◎王念孫曰:郭象曰,傀然,大恬解之貌;肖,釋散也。案郭以傀為大,是也,以肖為釋散則非。方言曰:肖,小也。(廣雅同。)肖與傀正相反,言任天則大,任智則小也。肖,猶宵也。學記宵雅肄三,鄭注曰:宵之言小也。宵肖古同聲,故漢書刑法志肖字通作宵。史記太史公自序申呂肖矣,徐廣曰:肖,音痟。痟猶衰微,義亦相近也。◎慶藩案肖司馬作胥。文選謝靈運初(發)〔去〕(四)郡詩注引司馬云:傀讀曰瑰,瑰,大也;情在故曰大也。胥,多智也。謝靈運齋中讀書詩注(江文通雜體詩注並(五))又引云:傀,大也,情在無,故曰大。釋文闕。
【九】【注】泯然與化俱也。
【疏】大命,大年。假如彭祖壽考,隨而順之,亦不厭其長久,以為勞苦也。
【一○】【注】每在節上住乃悟也。
【疏】小命,小年也。遭,遇也。如殤子促齡,所遇斯適,曾不介懷耳。
【校】(一)闕誤引劉得一本責下有六者所以相刑也七字。(二)道藏本肖作消。(三)受字依注文改。(四)去字依文選改。(五)江文通等八字,因雜體詩注無此文,刪。
人有見宋王者,錫車十乘,以其十乘驕稚莊子【一】。
【一】【疏】錫,與也。稚,後也。宋襄王時,有庸瑣之人游宋,妄說宋王,錫車十乘,用此驕炫,排莊周於己後,自矜物先也。
【釋文】《十乘》繩證反。下同。《驕稺》直吏反,又池夷反。李云:自驕而稺莊子也。◎盧文弨曰:今書作稚。◎慶藩案稚亦驕也。(集韻:稚,陳尼切,自驕矜貌。)管子軍令篇工以雕文刻鏤相稚,尹知章注:稚,驕也。王引之經義述聞云,詩載馳篇眾稚且(在)〔狂〕(一),謂既驕且狂也。
【校】(一)狂字依毛詩改。
莊子曰:「河上有家貧恃緯蕭而食者,其子沒於淵,得千金之珠。其父謂其子曰:『取石來鍛之!夫千金之珠,必在九重之淵而驪龍頷下,子能得珠者,必遭其睡也。使驪龍而寤,子尚奚微之有哉!』【一】今宋國之深,非直九重之淵也;宋王之猛,非直驪龍也;子能得車者,必遭其睡也。使宋王而寤,子為()粉夫!【二】」
【一】【疏】葦,蘆也。蕭,蒿也。家貧織蘆蒿為薄,賣以供食。鍛,椎也。驪,黑龍也,頷下有千金之珠也。譬譏得車之人也。
【釋文】《緯蕭》如字。緯,織也。蕭,荻蒿也。織蕭以為畚而賣之。本或作葦,音同。◎慶藩案文選顏延年陶徵士誄注引司馬云:蕭,蒿也,織蒿為薄。北堂書鈔簾部、太平御覽七百並引云:蕭,蒿也,織緝(御覽作緯。)蒿為薄簾也。御覽九百九十七又引云:蕭,蒿也,緯,織也,織蒿為箔。釋文闕。《鍛之》丁亂反,謂槌破之。盧文弨曰:鍛,舊從(段)〔假〕,訛,今改正。《九重》直龍反。《驪龍》力馳反。驪龍,黑龍也。《頷下》戶感反。
【二】【注】夫取富貴,必順乎民望也,若挾奇說,乘天衢,以嬰人主之心者,明主之所不受也,故如有所譽,必有所試,於斯民不違,僉曰舉之,以合萬夫之望者,此三代所以直道而行之也。
【疏】懷忠貞以感人主者,必〔得〕非常之賞。而用左道,使其說佞媚君王,僥倖於富貴者,故有驕稚之容。亦何異遭驪龍睡得珠耶!餘詳注意。
【釋文】《()》子兮反。說文作()。《粉夫》音符。《若挾》戶牒反。《僉曰》七潛反。
或聘於莊子【一】。莊子應其使曰:「子見夫犧牛乎【二】?衣以文繡,食以芻叔(一),及其牽而入於大廟,雖欲為孤犢,其可得乎【三】!」
【一】【疏】寓言,不明聘人姓氏族,故言或也。
【二】【疏】犧,養也。君王預前三月養牛祭宗廟曰犧也。
【釋文】《其使》所吏反。
【三】【注】樂生者畏犧而辭聘,髑髏聞生而矉〈目戚〉,此死生之情異而各自當也。
【疏】芻,草也。菽,豆也。犧養豐(瞻)〔贍〕,臨祭日求為孤犢不可得也。況祿食之人,例多夭折,嘉遁之士,方足全生。莊子清高,笑彼名利。
【釋文】《衣以》於既反。《食以》音嗣。《芻叔》初俱反。芻,草也。叔,大豆也。《大廟》音太。《髑》音獨。《髏》音樓。《矉》毗人反。《〈目戚〉》子六反。
【校】(一)趙諫議本叔作菽。
莊子將死,弟子欲厚葬之。莊子曰:「吾以天地為棺槨,以日月為連璧,星辰為珠璣,萬物為齎送。吾葬具豈不備邪?何以加此!【一】」
【一】【疏】莊子妙達玄道,逆旅形骸,故棺槨天地,鑪治兩儀,珠璣星辰,變化三景,資送僃矣。門人厚葬,深乖造物也。
【釋文】《珠璣》音祈,又音機。一音其既反。《齎》音資。本或作濟,子詣反。
弟子曰:「吾恐烏鳶之食夫子也。」
莊子曰:「在上為烏鳶食,在下為螻蟻食,奪彼與此,何其偏也【一】!」
【一】【疏】鳶,鴟也。門人荷師主深恩也,將欲厚葬,避其烏鳶,豈知厚葬還遭螻蟻!情好所奪,偏私之也。
【釋文】《鳶》以全反。《螻》音樓。《蟻》魚綺反。
以不平平,其平也不平【一】;以不徵徵,其徵也不徵【二】。明者唯為之使【三】,神者徵之【四】。夫明之不勝神也久矣【五】,而愚者恃其所見入於人,其功外也,不亦悲乎【六】!
【一】【注】以一家之平平萬物,未若任萬物之自平也。
【疏】無情與奪,委任均平,此真平也。若運情慮,均平萬物,(若)〔方〕欲起心,已不平矣。
【二】【注】徵,應也。不因萬物之自應而欲以其所見應之,則必有不合矣。
【疏】聖人無心,有感則應,此真應也,若有心應物,不能應也。徵,應也。
【三】【注】夫執其所見,受使多矣,安能使物哉!
【疏】自炫其明,情應於務,為物驅使,何能役人也!
【四】【注】唯任神然後能至順,故無往不應也。
【疏】神者無心,寂然不動,能無不應也。
【五】【注】明之所及,不過於形骸也,至順則無遠近幽深,皆各自得。
【疏】明則有心應務,為物驅役,神乃無心,應感無方。有心不及無心,存應不及忘應,格量可知也。
【六】【注】夫至順則用發於彼而以藏於物,若恃其所見,執其自是,雖欲入人,其功外矣(一)。
【疏】夫忘懷應物者,為而不恃,功成不居。愚惑之徒,自執其用,叨人功績,歸入己身,雖欲矜伐,其功外矣。迷(忘)〔妄〕如此,深可悲哉!
【校】(一)世德堂本作其功之外也。
用手机扫一下二维码,在手机上阅读或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