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木子卷之二下

    鉤玄篇
    ○鉤玄篇
    易卦自下而上。其植物之象乎。玄家自上而下。其動物之象乎。動物本乎天。植物本乎地。此易玄之所以不同也。
    歐陽子曰。易六爻之文。占辭也。大衍之數。占法也。凡欲為君子者。學聖人之言。欲為占者。學大衍之數。
    陳希夷玉鑰匙白法。即周易圓圍之象也。以二至而為之主。冬至順而夏至逆。姤復之道也。逆順之道依乎日。
    司馬溫公之潛虛五十五行。其象以丨為原。■為■。川為本。■為鑛。■為基。具五生數也。以■為委。丌為焱。■為末。■為雙。■為冢。具五成數也。以吉凶臧否平定其占。以旺相休囚死推其理。
    天地之間。至堅惟金石爾。金有時而銷。石有時而泐。至堅且然。而況於人乎。故知神仙可以久生。而不可以長生。
    雲雷雨雪。皆至半空。風則薄乎天。愈高愈勁。
    風雲雷雨。天也。蠢動草木。地也。莫不有聚。莫不有散。以成變化死生之道。聚皆屬之陽。散皆屬之陰。陰陽。天地之大經也。
    霖雨既霽。閒雲在天。皆神化之糟粕矣。
    陽道日變而日生。陰道日變而日消。陽之變也有形。陰之化也無跡。一切生聚者。陽之長也。一切散敗者。陰之消也。
    張子曰。太虛不能無氣。氣不能不聚而為萬物。萬物不能不散而為太虛。循是出入。是皆不得已而然也。知此。可以言生死之理矣。可以生順死安矣。
    造化無全功。巧其音者拙其羽。豐其實者嗇其花。
    方言各不相通也。所以傳其意。通其義。則一也。
    善乎。賈生之言曰。天地為鑪兮。造化為工。陰陽為炭兮。萬物為銅。忽然為人兮。又何足控摶化為異物兮。又何足患。由此推之。理之常然者固莫論。其理之變者莫可得而曉也。如月令。雀入大水為蛤。是羽蟲化為甲蟲也。田鼠化為鴽。是毛蟲化為羽蟲也。松樹化為老人。無情化為有情也。婦人望夫化為石。有情化為無情也。牛哀化為虎。江夏王氏之母。浴於川化為黿。沒於深淵。漢末。馬生人。名馬異。亡入於胡。後漢劉聰后劉氏。生一虵一猛獸。各傷人而走。慕容燕時。有女子化為男。宋徽宗時。有婦人生鬚。度為女道士。有男子生子。蓐母不能收。更七人而逸。凡此者。造物游氣。變化紛擾。不可得而測也。其常變之兆。禎孼之萌。各有所主焉。
    山則本同而支異。水則原異而委同。地理也。天下同歸而殊途。一致而百慮。人事也。
    五德王天下之說。於運祚修短。本無所損益。或謂水德王則刻深其刑以應之。則害於道矣。
    知人。帝王之盛節。三代而下。漢高為最。昭烈次之。光武唐太宗。伯仲間耳。
    正誼不謀利。明道不計功。董子可謂得先難後獲之旨矣。語尤明快。
    胡氏曰。會人物於一身。萬物異形而同體。通古今於一息。百王異世而同符。此所以本諸身。徵諸庶民。考諸三王而不謬。建諸天地而不悖。質諸鬼神而無疑。百世以俟聖人而不惑者也。
    張子曰。賢才出。國將昌。子孫才。族將大。家國皆然也。
    成立之難如升天。從善如登也。覆墜之易如燎毛。從惡如崩也。
    祥於刑者。有法外之遺姦。秦王是也。坑儒生而得劉項。工於數者。有術中之隱禍。魏武是也。殺楊修而得司馬懿。
    化國之日舒以長。由其事簡也。亂國之日短以促。由其事繁也。事繁則長日如短。事簡則短日如長。諺云閒覺日偏長是也。或者謂有道之國。日行上道而長。遂加賦於民。欺矣哉。
    仁人之詘。國將亂也。小人得位。亦國將亂也。是以漢之黨錮。唐之朋黨。宋之奸黨。三黨興。天下遂至於衰亡矣。
    窮理須是用心。自有悟處。管子曰。思之思之。又重思之。思之不已。鬼神將告之。非鬼神告之也。乃精氣之極也。
    玩是思之精。索是求之至。
    詩者。不發其胸中湮鬱之氣。則暢其心下喜樂之情。故以出於自然者為工。不以流於巧麗者為富。
    易於近者。非知言者也。諺云。心不負人。面無慚色。即浩然之氣。配義與道也。又曰。偷人膽失。即行有不慊於心則餒矣。
    舉世皆夢也。夢夢也。不夢亦夢也。夢乎夢。不夢乎不夢。是故得失。蕉鹿也。物我。蝴蝶也。榮枯。黃梁也。
    夢之大端二。想也。因也。想以目見。因以類感。
    諺云。南人不夢駞。北人不夢象。缺於所不見也。蓋寤則神舍於目。寐則神棲於心。蓋目之所見。則為心之所想。所以形於夢也。
    因馬而念車。因車而念蓋。因類而感也。
    不聞聞。聞不聞。聞聞。不聞不聞。不聞聞從真起應。聞不聞攝應遂真。聞聞感而遂通。不聞不聞。湛然常寂。
    色聲臭味。天之所生也。耳目鼻口。人之所具也。目知色。耳知聲。鼻知臭。口知味。此四者天人之相交也。使無耳目。則聲色又烏用生之哉。則造化或幾乎熄矣。此天地之所以善藏其用也。至於心。則又所以具此理而應此事者也。宰制四者於中而各聽命焉。此其所以官天地役萬物者也。故並於兩間而為三。
    木皆中實也。而娑羅樹則中空。竹皆中空也。而廣籐則中實。此皆因地而反生其類也。
    物之有形有聲者。人畜是也。有聲無形者。雷霆是也。有形無聲者。木石是也。無形無聲者。此體物而不可遺者也。學者所當思也。程子曰。鬼神於若無若有之間。斷遣得去。則知之矣。邵子曰。鬼者人之影也。
    野人鋤地。蚯蚓中斷。兩頭俱跳。此時安身立命在何處乎。曰。尸居餘氣。兩頭俱脫。曰。打虵斷尾時如何。曰。末去而本猶存也。曰。斷頭時如何。曰。本去則末不存矣。曰。立命豈無其所乎。曰。有之。存乎神。神去則機息矣。
    儒佛言性之旨。譬之明珠。均之為蚌生也。儒謂珠由內出。生於蚌胎。佛謂珠由外入。寄在蚌胎。儒本諸天。佛由諸己。此學者當辨其理也。
    生順死安而無容心焉。至矣。彼語寂滅者。往而不返。
    告子義外之論。是於事上分內外。却不知心不可以內外分也。
    事外無道。道外無事。故事愈近而道愈切。莊子曰。哀莫大於心死。而形死次之。誦之令人有生意。
    盜賊至為不道矣。人苟面稱之為盜。則勃然而怒。可見其羞惡之心未嘗忘也。
    夷狄華夏之人。其俗不同者。由風氣異也。狀貌不同者。由土氣異也。土美則人美。土惡則人惡。是之謂風土。
    冬至用陽遁。順行九宮。夏至用陰遁。逆行九宮。從天道也。天道。日也。
    歲必三百六十五日零三時而交春。月必三十日五時二刻而交節。此天道常行之數也。日與天會法也。
    曆家分一日八刻於十二時。每時該八刻六分刻之二。術家欲取時之上四刻。天之清氣。故以八千四維配之而成二十四位。
    五行相生。父子之道也。相剋。君臣之道也。毗和。兄弟之道也。配合。夫婦之道也。相得。朋友之道也。
    八字。不易之定體。二運。流行之妙用。不易所以定平生。流行所以定時下。
    星術以七曜四餘定所遇得失。以太陽定立命。以太陰定立身。以百年定行限。以生剋制化定人吉凶壽夭。多有驗者。此亦可以見人身各具一乾坤也。
    術家以十二肖配十二辰。每肖各有不足之形焉。如鼠無牙。牛無齒。虎無脾。兔無唇。龍無耳。蛇無足。馬無膽。羊無神。猴無臀。雞無腎。犬無腸。猪無筋。人則無不足也。
    又以十二肖同類之屬分陰陽。配為二十八星。禽如虎。則配豹是也。每辰二禽。四正之辰三禽。
    近世卜者多用京氏易。以納甲配干支。以生剋配六親。以時日配六神。以八宮定世應。於以推人吉凶休咎。成一家之言。然與古易絕不相通矣。亦以見易道無所不通矣。
    差穀古有其說也。其法最略。古惟有剛柔二日。內事用柔日。外事用剛日。及漢用寶義制伐德五日。其法以六十甲子。以上下生剋推之。猶未離乎二氣五行也。及唐百忌曆行。其拘忌愈繁。陰陽愈亂。吉凶愈無憑也。惑世誣民。於斯為盛。識者取其昭然有理者可也。不必盡法也。
    乘數。陽息也。歸數。陰消也。息所以進。消所以退。此陰陽之理見乎數也。
    兵家遁法。即白法也。開休生三吉門。開即六白。休即一白。生即八白。
    耶律楚材以生剋制化論五星。郭去非以戰鬬伏降刑衝破合論三命。皆臻其理也。
    為老氏之學者。其術多稔。便有為我意思。其高處是清虛。
    莊子曰。雞鳴犬吠。人莫不聞知。不能以意億其所自化。又不能以意逆其所將來。精至於無倫。大至於不可圍。
    莊子曰。道在秕稗。在瓦礫。在尿溺。每況愈下。蓋以道無乎不在也。
    關尹喜曰。瞻之在前。忽焉在後。用之彌滿大虛。廢之莫知其所。亦非有心者所能得遠。亦非無心者所能得近。
    廣成子曰。無視無聽。抱神以靜。形將自正。養氣。此語最精。
    鶡冠子曰。賤生於無所用。中流失船。一壺千金。賤亦有時而貴。不見當亂之世。金章紫綬。照耀奴臺之軀乎。
    自釋迦拈青蓮華。迦葉呵呵微笑。自此示機。直至達摩說出能作能用。即是佛性。此即教外別傳。更無別旨。自此禪宗皆祖此。
    釋氏掃去財色。直截無為。其行超絕至高。易以動人。故以寂滅為樂也。狥生執有者。物而不化。故以長生為樂也。張子曰。二者雖有間。以言乎失性則均也。
    佛居大地之陰。西域也。日必後照。地皆西傾。水皆西流也。故言性以空。孔子居大地之陽。中國也。日必先照。地皆東傾。水皆東流也。故言性以實。意者亦地氣有以使之然歟。佛得性之影。儒得性之形。是故儒以明人。佛以明鬼。
    佛氏以性為自底。不涉於天。不知於何處求天。以山河大地為幻妄。有時破壞。不知於何處求地。以四大為假合。本來非有。不知於何處求人。
    佛氏之徒曰無生者。是畏死之論也。老氏之徒曰不死者。是貪生之說也。死生。天地之常理。畏者不可以苟免。貪者不可以苟得也。
    禪宗一達此旨。便為了此一大事公案。只知能作用者便是。更不論義理。所以疏通者流於恣肆。固滯者歸於枯槁。
    禪宗只一悟為功。如曰隨緣放蕩。任性逍遙。但盡凡心。別無聖解。
    律師有佐据。禪師無撈摸。
    達摩曰。作用是性。變現俱該。沙界收攝。在一微塵。
    佛氏於性宗工夫深。老氏於命宗工夫深。
    輪迴舉世皆言之。可見佛教入人之深也。此理。能窮造物之理者。始足語之。
    飛昇有乎。曰。此必有術。不可得而測也。必也至人能之乎。然天上實無着處。
    大藏經云四句。乃實句義句法句凋句也。
    大般若經云四數。乃數分算分計分喻分也。



用手机扫一下二维码,在手机上阅读或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图书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