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书库 > 医家类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 >004(69-92,难经脉法)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七十六
    脉法
    脉经 【 晋?王叔和】
    肝胆部第二十
    肝象木, 【 肝于五行象木。】 与胆合为腑。 【 瞻为清净之腑。】 其经足厥阴, 【 厥阴肝脉也。】 与足少阳为表里。 【 少阳胆脉也,脏阴腑阳,故为表里。】 其脉弦, 【 弦,肝脉之大形也。】 其相冬三月, 【 冬水王木相。】 王春三月,废夏三月, 【 夏火王木废。】 囚季夏六月, 【 季夏土王木囚。】 死秋三月。 【 秋金王木死。】 其王日甲乙,王时平旦日出; 【 并木也。】 其困日戊己,困时食时日昳;   【 并土也;】 其死日庚辛,死时晡时日入。 【 并金也。】 其神魂, 【 肝之所藏者魂。】 其主色,其养筋, 【 肝气所养者筋。】 其候目, 【 肝候在目,故肝实则目赤。】 其声呼,其色青,其臭臊, 【 《月令》云:其臭膻。】 其液泣, 【 泣出肝。】 其味酸,其宜苦, 【 苦,火味也。】 其恶辛。 【 辛,金味。】 肝俞在背第九椎,募在期门; 【 直两乳下二肋端。】 胆俞在背第十椎,募在日月。 【 穴在期门下五分。】
    右,新撰。 【 并出《素问》诸经,昔人撰集,或混杂相涉,烦而难了;今抄事要,分别五脏,各为一部。】
    冬至之后,得甲子少阳,起于夜半,肝家王。 【 冬至者,岁终之节。甲子日者,阴阳更始之数也。少阳胆也,胆者木也,生于水,故起夜半。其气常微少,故言少阳云夜半。子者,水也。】 肝者,东方木。 【 肝与胆,为脏腑,故王东方,应木行也。】 万物始生,其气来软而弱,宽而虚, 【 春少阳气温和软弱,故万物日生焉。】 故脉为弦。 【 肝气养于筋,故其脉弦强,亦法木体强也。】 软即不可发汗,弱即不可下。宽者开,开者通,通者利,故名曰宽而虚。 【 言少阳始起尚软弱,人荣卫腠理开通,发即汗出不止;不可下,下之而泄利不禁,故言宽虚通利也。】 春以胃气为本,不可犯也。 【 胃者土也,万物禀土而生,胃亦养五脏,故肝王,以胃气为本也。不可犯者,不可伤也。】
    右,四时经。
    黄帝问曰:春脉如弦,何如而弦?岐伯曰:春脉肝也,东方木也,万物之所以始生也,故其气来濡弱轻虚而滑,端直以长,故曰弦。反此者病。黄帝曰:何如而反?岐伯曰:其气来实而强,此谓太过,病在外;其气来不实而微,此谓不及,病在中。黄帝曰:春脉太过与不及,其病皆何如?岐伯曰:太过则令人善忘 【 忘当作怒,】 忽忽弦冒而癫疾;不及则令人胷胁痛引背,下则两胁胠满。黄帝曰:善!
    肝脉来濡弱,招招如揭竿末梢,曰平。 【 《巢源》云:绰绰如按琴瑟之弦,如揭长竿,曰平。】 春以胃气为本。肝脉来盈实而滑,如循长竿,曰肝病。肝脉急而益劲,如新张弓弦,曰肝死。
    真肝脉至,中外急如循刀刃,责责然 【 《巢源》云:赜赜然】 如按琴瑟弦,色青白不泽,毛折乃死。
    春胃微弦曰平,弦多胃少曰肝病,但弦无胃曰死,有胃而毛曰秋病,毛甚曰今病。
    肝藏血,血舍魂,悲哀动中则伤魂,魂伤则狂妄不精,不敢正当人 【 不精不敢正当人,一作其精不守,令人阴缩,】 阴缩而筋挛,两胁骨不举,毛悴色夭,死于秋。
    春肝木王,其脉弦细而长,名曰平脉也。反得浮濇而短者 【 《千金》云:微濇而短】 是肺之乘肝,金之克克  原作刻,据文意改。木,为贼邪大逆,十死不治。 【 一本云:日月年数至三,忌庚辛。】 反得洪大而散者 【 《千金》云:浮大而洪,】 是心之乘肝,子之扶母,为实邪,虽病自愈。反得沉濡而滑者,是肾之乘肝,母之归子,为虚邪,虽病易治。反得大而缓者,是脾之乘肝,土之陵木,为微邪,虽病即差。肝脉来,濯濯如倚竿,如琴瑟之弦,再至曰平,三至曰离经病,四至脱精,五至死,六至命尽,足厥阴脉也。肝脉急甚为恶言,微急为肥气在胁下,若覆杯。缓甚为善呕,微缓为水瘕痹。大甚为内痈善呕衂,微大为肝痹缩欬引少腹。小甚为多饮,微小为消瘅。滑甚为颓疝,微滑为遗溺。濇甚为痰饮,微濇为瘈瘲挛筋。足厥阴气绝则筋缩,引卵与舌。厥阴者,肝脉也。肝者筋之合也。筋者聚于阴器而脉络于舌本,故脉弗营则筋缩急,筋缩急则引舌与卵,故唇青舌卷,卵缩则筋先死,庚笃辛死,金胜木也。
    肝死脏浮之脉弱,按之中如索不来,或曲如蛇行者死。
    右,《素问》、《针经》、张仲景。
    心小肠部第二十一
    心象火,与小肠合为腑。 【 小肠为受盛之腑也。】 其经手少阴, 【 手少阴心脉也。】 与手太阳为表里。 【 手太阳小肠脉也。】 其脉洪, 【 洪,心脉之大形。】 其相春三月, 【 木王火相。】 王夏三月,废季夏六月,囚秋三月, 【 金王火囚,】 死冬三月。 【 水王火死。】 其王日丙丁,王时禺中日中;其困日庚辛,困时晡时日入;其死日壬癸,死时人定夜半。其藏神, 【 心之所藏者,神也。】 其主臭,其养血, 【 心气所养者血。】 其候舌,其声言, 【 言由心出,故主言。】 其色赤,其臭焦,其液汗,其味苦,其宜甘, 【 甘,脾味也。】 其恶咸。 【 咸,肾味也。】 心俞在背第五椎, 【 或云第七椎。】 募在巨阙; 【 在心下一寸。】 小肠俞在背第十八椎,募在关元。 【 脐下三寸。】
    右,新撰。
    心者,南方火。 【 心主血,其色赤,故以夏王于南方,应火行。】 万物洪盛,垂枝布叶,皆下垂如曲,故名曰钩。 【 心王之时,太阳用事,故草木茂盛,枝叶布舒,皆下垂曲,故谓之钩也。】 心脉洪大而长,洪则卫气实,实则气无从出。 【 脉洪者,卫气实,卫气实,则腠理密,密则气无从出。】 大则荣气萌,萌洪相薄,可以发汗,故名曰长。 【 荣者血也,萌当为明字之误耳。血王故明且大也。荣明卫实,当须发动,通其津液也。】 长洪相得,即引水浆溉灌经络,津液皮肤。 【 夏热阳气盛,故其人引水浆润灌肌肤,以养皮毛,犹草木须雨泽以长枝叶。】 太阳洪大,皆是母躯。辛得戊己,用牢根株。 【 太阳夏火,春木为其母,阳得春始生,名曰少阳,到夏洪盛,名曰太阳,故言是母躯也。戊己土也,土为火子,火王即土相,故用牢根株也。】 阳气上出,汗见于头,五月枯葌,胞中空虚,医反下之,此为重虚也。 【 月当为内,葌当为干,枯燥也,皆字误耳。内字似月,由来远矣,遂以传焉。人头者诸阳之会,夏时饮水浆上出为汗,先从头流于身躯,以实其表,是以五内干枯,燥则胞中空虚,津液少也。胞者膀胱,津液之腑也。愚医不晓,故反下之,令重虚也。】 脉浮,有表无里,阳无所使。   【 阳盛脉浮,宜发其汗,而反下之,损于阴气,阳为表,阴为里,经言阳为阴使,阴为阳守,相须而行,脉浮故无里也。治之错逆,故令阴阳离别,不能复相朝使。】 不但危身,并中其母。 【 言下之,不但伤心,并复中肝。】
    右,四时经。
    黄帝问曰:夏脉如钩,何如而钩?岐伯曰:夏脉心也,南方火也,万物之所以盛长也,故其气来盛去衰,故曰钩。反此者病。黄帝曰:何如而反?岐伯曰:其气来盛,去亦盛,此谓太过,病在外;其气来不盛,去反盛,此谓不及,病在中。黄帝曰:夏脉太过与不及,其病皆何如?岐伯曰:太过则令人身热而肤痛,为浸淫;不及则令人烦心,上见欬唾,下为气泄。帝曰:善。
    心脉来,累累如连珠,如循琅玕曰平。夏以胃气为本。心脉来喘喘 【 《甲乙》作累累】 连属,其中微曲,曰心病。心脉来前曲后居,如操带钩,曰心死。
    真心脉至,坚而搏,如循薏苡子,累累然,其色赤黑不泽,毛折乃死。
    夏胃微钩曰平,钩多胃少曰心病,但钩无胃曰死,胃而有石曰冬病,石甚曰今病。
    心藏脉,脉舍神,怵惕思虑则伤神,神伤则恐惧自失,破??囷脱肉,毛悴色夭,死于冬。
    夏心火王,其脉洪 【 《千金》作浮大而洪】 大而散,名曰平脉。反得沉濡而滑者,是肾之乘心,水之克火,为贼邪大逆,十死不治。 【 一本云:日月年数至二,忌壬癸。】 反得大而缓者,是脾之乘心,子之扶母,为实邪,虽病自愈。反得弦细而长者,是肝之乘心,母之归子,为虚邪,虽病易治。反得浮 【 《千金》浮作微】 濇而短者,是肺之乘心,金之陵火,为微邪,虽病即差。心脉来累累如贯珠滑利,再至曰平,三至曰离经病,四至脱精,五至死,六至命尽,手少阴脉。
    心脉急甚为瘈瘲;微急为心痛引背,食不下。缓甚为狂笑;微缓为伏梁在心下,上下行时唾血。大甚为喉介;微大为心痹引背,善泪出。小甚为善哕;微小为消瘅。滑甚为善渴;微滑为心疝,引脐少腹鸣。濇甚为瘖;微濇为血溢维厥,耳鸣巅疾。手少阴气绝则脉不通。少阴者心脉也,心者脉之合也,脉不通则血不流,血不流则发色不泽,故其面黑如漆柴者,血先死。壬笃癸死,水胜火也。
    心死脏浮之脉,实如豆麻击手,按之益躁疾者死。
    右,《素问》、《针经》、张仲景。
    脾胃部第二十二
    脾象土,与胃合为俯 【 胃为水谷之腑。】 其经足太阴 【 太阴脾之脉也,】 与足阳明为表里 【 阳明胃脉。】 其脉缓 【 缓,脾脉之大形也。】 其相夏三月 【 火王土相,】 王季夏六月,废秋三月,囚冬三月,死春三月。其王日戊己,王时食时日昳;困日壬癸,困时人定夜半;其死日甲乙,死时平旦日出 【 并木时也。】 其神意,其主味,其养肉,其候口,其声歌,其色黄,其臭香,其液涎,其味甘,其宜辛,其恶酸。脾俞在背第十一椎,募在章门 【 季肋端是;】 胃俞在背第十二椎,募在太仓。
    右,新撰。
    脾者土也,敦而福。敦者厚也,万物众色不同。 【 脾主水谷,其气微弱,水谷不化。脾为土行,王于季夏,土性敦厚,育养万物,当此之时,草木备具,枝叶茂盛,种类众多,或青黄赤白黑,色各不同矣。】 故名曰德福者广也。   【 土生养万物,当此之时,脾则同禀诸脏,故其德为广大。】 万物悬根住茎,其叶在巅,蜎蜚蠕动,蚑蠷喘息,皆蒙土恩。 【 悬根住茎,草木之类也,其次则蛾蚋几微之虫,因阴阳气变化而生者也。喘息,有血脉之类也,言普天之下,草木昆虫,无不被蒙土之恩福也。】 德则为缓,恩则为迟,故令太阴脉经而迟,尺寸不同。 【 太阴脾也,言脾王之时,脉缓而迟,尺寸不同者,尺迟而寸缓也。】 酸咸苦辛,大 【 一作太】 沙 【 一作涉又作妙】 而生,元行其时,而以各行,皆不羣行,尽可常服。 【 肝酸,肾咸,心苦,肺辛濇,皆四脏之味也。脾主调和五味以禀四脏,四脏受味于脾,脾王之时,其脉沙,一作涉,又作妙,达于肌肉之中,元元  疑作充。行人身躯,及复各行,随其四肢,使其气周匝荣诸脏腑,以养皮毛,皆不羣行至一处,故言尽可常服也。】 土寒则温,土热则凉。 【 冬阳气在下,土中温暖;夏阴气在下,土中清凉。脾气亦然。】 土有一子,名之曰金。怀挟抱之,不离其身。金乃畏火,恐热来熏。遂弃其母,逃归水中。水自金子,而藏火神。闭门塞户,内外不通。此谓冬时也。 【 阳气在中,阳为火行,金性畏火,故恐熏之。金归水中,而避火也。母子相得,益盛,闭塞不通者,言水气充实,金在其中,此为强固,火无复得往克之者,神密之类也。】 土亡其子,其气衰微。水为洋溢,浸渍为池 【 一作其地。】 走击皮肤,面目浮肿,归于四肢。 【 此为脾之衰,损土以防水,今土弱而水强,故水得陵之而妄行。】 愚医见水,直往下之。虚脾空胃,水逐居之。肺为喘浮, 【 脾胃已病宜扶养其气,通利水道。愚医不晓,而往下之,此为重伤,水气遂更陵之上,侵胷中,肺得水而浮,故言喘浮。】 肝反畏肺,故下沉没。 【 肺金肝木,此为相克。肺浮则实,必复克肝,故畏之,沉没于下。】 下有荆棘,恐伤其身。避在一边,以为水流。 【 荆棘,木之状,肝为木,今没在下,则为荆棘。其身脾也。脾为土,土畏木,是以避在下一边,避木也。水流者,水之流路也。土本克水,而今微弱,又复触水,无复制水,故水得流行。】 心衰则伏,肝微则沉,故令脉伏而沉。 【 心火肝木,火则畏水,而木畏金,金水相得,其气则实,克于肝心,故令二脏衰微,脉为沉伏也。】 工医来占,固转孔穴。利其溲便,遂通水道。甘液下流,亭其阴阳。喘息则微,汗出正流。肝着其根,心气因起。阳行四肢,肺气亭亭,喘息则安。 【 转孔穴者,诸脏之荣井,转治其顺。甘液,脾之津液,亭其阴阳,得复其常所,故荣卫开通,水气消除,肝得还着其根株。肝心为母子,肝着则心气得起,肺气平调,故言亭亭。此为端好之类。】 肾为安声,其味为咸。 【 肺主声,肾为其子,助于肺,故言安声。咸肾味也。】 倚坐母败,洿臭如腥。 【 金为水母,而归水中,此为母住从子,脾气反虚,五脏犹此而相克贼倚倒,致败宅洿臭而腥,故云然也。】 土得其子,则成为山。金得其母,名曰丘矣。
    右,四时经。
    黄帝曰:四时之序,逆顺之变异也。然脾脉独何主?岐伯曰:脾者土也,孤脏以灌四旁者也。曰:然则脾善恶,可得见乎?曰:善者不可得见,恶者可见。曰:恶者何如?曰:其来如水之流者,此谓太过,病在外;如乌之喙,此谓不及,病在中。太过则令人四肢沉重不举;其不及则令人九窍壅塞不通,名曰重强。
    脾脉来而和柔相离,如鸡足践地,曰平。长夏以胃气为本。脾脉来实而盈数,如鸡举足,曰脾病。脾脉来坚兑如乌之喙,如鸟之距,如屋之漏,如水之溜,曰脾死。
    真脾脉至弱,而乍疏乍散,色青黄不泽,毛折乃死。
    长夏胃微濡弱曰平,弱多胃少曰脾病,但代无胃曰死,濡弱有石曰冬病,石甚曰今病。
    脾藏荣,荣舍意,愁忧不解则伤意,意伤则闷乱,四肢不举。毛悴色夭,死于春。
    六月季夏建未,坤未之间土之位。脾王之时,其脉大,阿阿而缓,名曰平脉。反得弦细而长者,是肝之乘脾,木之克土,为贼邪大逆,十死不治。反得浮 【 《千金》浮作微】 濇而短者,是肺之乘脾,子之扶母,为实邪,虽病自愈。反得洪大而散者 【 《千金》作浮大而洪】 是心之乘脾,母之归子,为虚邪,虽病易治。反得沉濡而滑者,肾之乘脾,水之陵土,为微邪,虽病即差。
    脾脉苌苌 【 《千金》作长长】 而弱,来疏去数,再至曰平,三至曰离经病,四至脱精,五至死,六至命尽,足太阴脉也。脾脉急甚为瘈瘲;微急为膈中满,食饮入而还出,后沃沫。缓甚为痿厥;微缓为风痿,四肢不用,心慧然若无病。大甚为击仆;微大为痞气,裹大脓血在肠胃之外。小甚为寒热;微小为消瘅。滑甚为(疒颓)癃;微滑为虫毒,蚘肠鸣热。濇甚为肠(疒颓);微濇为内溃,多下脓血也。足太阴气绝,则脉不营其口唇。口唇者,肌肉之本也。脉不营则肌肉濡,肌肉濡则人中满,人中满则唇反,唇反者肉先死。甲笃乙死,木胜土也。
    脾死脏浮之脉大缓 【 一作坚,】 按之中如覆杯,絜絜状如摇者死。 【 一云漐漐状如炙肉。】
    右,《素问》、《针经》、张仲景。
    肺大肠部第二十三
    肺象金,与大肠合为腑。 【 大肠为传导之腑也。】 其经手太阴, 【 手太阴肺脉也。】 与手阳明为表里。 【 手阳明大肠脉也。】 其脉浮, 【 浮,肺脉之大形也。】 其相季夏六月, 【 季夏土王金相。】 其王秋三月,废冬三月,囚春三月,死夏三月。 【 夏火王金死。】 其王日庚辛,王时晡时日入;其困日甲乙,困时平旦日出;其死日丙丁,死时禺中日中。其神魄,其主声,其养皮毛,其候鼻,其声哭,其色白,其臭腥,其液涕,其味辛,其宜咸,其恶苦。肺俞在背第三椎, 【 或云第五椎也。】 募在中府; 【 直两乳上下肋间。】 大肠俞在背第十六椎,募在天枢。 【 挟脐旁各一寸半。】
    右,新撰。
    肺者西方金,万物之所终。 【 金性刚,故王西方。割断万物,万物是以皆终于秋也。】 宿叶落柯,萋萋枝条,其杌然独在。其脉为微浮毛。卫气迟, 【 萋萋者,零落之貌也,言草木宿叶得秋随风而落,但有枝条杌然独在,此时阳气则迟,脉为虚微如毛也。】 荣气数,数则在上,迟则在下,故名曰毛。 【 诸阳脉数,诸阴脉迟。荣为阴,不应数反言荣气数,阴得秋节,而升转在阳位,故一时数而在上也。此时阴始用事,阳即下藏,其气反迟,是以肺脉数散如毛也。】 阳当陷而不陷,阴当升而不升,为邪所中。 【 阴阳交易,则不以时定。一气感激,故为风寒所中。】 阳中邪则卷,阴中邪则紧。卷则恶寒,紧则为栗,寒栗相薄,故名曰疟。弱则发热,浮乃来出。 【 卷者其人拘卷也,紧者脉紧也。此谓初中风寒之脉,脉紧其人则寒,寒止而脉更微弱,弱则其人发热,热止则脉浮,浮者疟解王脉出也。】 旦中旦发,暮中暮发。 【 言疟发,皆随其初中风邪之时也。】 脏有远近,脉有迟疾。周有度数,行有漏刻。 【 脏谓人五脏,肝心脾肺肾也。心肺在膈上,呼则其气出,是为近。呼为阳,其脉疾。肾肝在膈下,吸则其气入,是为远也。吸为阴,其脉迟。度数谓经脉之长短。周身行者,荣卫之行也。行阴阳各二十五度,为一周,水应漏下百刻也。】 迟在上,伤毛采。数在下,伤下焦。中焦有恶则见,有善则匿。 【 秋则阳气迟,阴气数,迟当在下,数当在上。随节变,故言伤毛采也。人之皮毛,肺气所行。下焦在脐下,阴之所治也。其脉应迟,今反数,故言伤下焦。中焦脾也,其平善之时,脉常自不见,衰乃见耳,故云有恶则见也。】 阳气下陷,阴气则温。 【 言阳气下陷,温养诸脏。】 阳反在下,阴反在巅,故名曰长而且留。 【 阴阳交代,各顺时节,人血脉和平,言可长留竟一时。】
    右,四时经。
    黄帝问曰:秋脉如浮,何如而浮?岐伯对曰:秋脉肺也,西方金也,万物之所以收成也。故其气来轻虚而浮。其气来急去散,故曰浮。反此者病。黄帝曰:何如而反?岐伯曰:其气来毛而中央坚,两旁虚,此谓太过,病在外;其气来毛而微,此谓不及,病在中。黄帝曰:秋脉太过与不及,其病何如?岐伯曰:太过则令人气逆,而背痛温温 【 《内经》作愠愠】 然;不及则令人喘,呼吸少气而欬,上气见血,下闻病音。
    肺脉来厌厌聂聂如落榆荚,曰肺平。秋以胃气为本。 【 《难经》云:厌厌聂聂,如循榆叶,曰春平脉。蔼蔼如车盖,按之益大,曰秋平脉。】 肺脉来不上 【 《巢源》无不字】 不下,如循鸡羽,曰肺病。肺脉来如物之浮,如风吹毛,曰肺死。
    真肺脉至,大而虚,如以毛羽中人肤,色赤白不泽,毛折乃死。秋胃微毛,曰平,毛多胃少曰肺病,但毛无胃曰死,毛而有弦曰春病,弦甚曰今病。
    肺藏气,气舍魄,喜乐无极则伤魄,魄伤则狂,狂者意不存人,皮革焦,毛悴色夭,死于夏。秋金肺王。其脉浮 【 《千金》作微】 濇而短曰平脉。反得洪大而散者 【 《千金》作浮大而洪,】 是心之乘肺,火之克金,为贼邪大逆,十死不治。 【 一本云:日月年数至四,忌丙丁。】 反得沉濡而滑者,是肾之乘肺,子之扶母,为实邪,虽病自愈。反得大而缓者,是脾之乘肺,母之归子,为虚邪,虽病易治。反得弦细而长者,是肝之乘肺,木之陵金,为微邪,虽病即差。肺脉来泛泛,轻如微风吹鸟背上毛,再至曰平,三至曰离经病,四至脱精,五至死,六至命尽。手太阴脉也。
    肺脉急甚为癫疾;微急为肺寒热,怠堕,欬唾血,引腰背胷苦,鼻息肉不通。缓甚为多汗;微缓为痿偏风 【 一作漏风,】 头以下汗出不可止。大甚为胫肿;微大为肺痹引胷背起腰内。小甚为飧泄;微小为消瘅。滑甚为息贲上气;微滑为上下出血。濇甚为呕血;微濇为鼠瘘在颈支掖之间。下不胜其土,其能善酸。
    手太阴气绝,则皮毛焦。太阴者,行气温皮毛者也。气弗营则皮毛焦,皮毛焦则津液去,津液去则皮节伤,皮节伤者则爪 【 一作皮】 枯毛折,毛折者则气 【 一作毛】 先死。丙笃丁死,火胜金也。
    肺死脏浮之虚,按之弱如葱叶,下无根者死。
    右,《素问》、《针经》、张仲景。
    肾膀胱部第二十四
    肾象水,与膀胱合为腑 【 膀胱为津液之腑。】 其经足少阴, 【 足少阴肾脉也。】 与足太阳为表里。其脉沉 【 沉,肾脉之大形也。】 其相秋三月, 【 秋金王水相。】 其王冬三月,废春三月,囚夏三月,其死季夏六月。其王日壬癸,王时人定夜半;其困日丙丁,困时禺中日中;其死日戊己,死时食时日昳。其神志,其主液,其养骨,其候耳,其声呻,其色黑,其臭腐,其液唾,其味咸,其宜酸,其恶甘。肾俞在背第十四椎,募在京门;膀胱俞在第十九椎,募在中极。 【 横骨上一寸,在脐下五寸,前陷者中。】
    右,新撰。
    肾者北方水,万物之所藏, 【 冬则北方用事,王在三时之后。肾在四藏之下,故王北方也。万物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百虫伏蛰。 【 冬伏蛰,不食之虫,言有百种也。】 阳气下陷,阴气上升。阳气中出,阴气烈为霜。遂不上升,化为雪霜。猛兽伏蛰,蜾虫匿藏。 【 阳气下陷者,谓降于土中也,其气犹越而升出。阴气在上,寒盛,阳气虽升出,而不能自致,因而化作霜雪。或谓阳气中出,是十月,则霜降。猛兽伏蛰者,盖谓龙蛇,冬时而潜处。蜾虫无毛甲者,得寒皆伏蛰,逐阳气所在,如此避冰霜,自温养也。】 其脉为沉,沉为阴,在里,不可发汗,发则蜾虫出,见其霜雪。 【 阳气在下,故冬脉沉,温养于脏腑,此为里实而表虚。复从外发其汗,此为逆治,非其法也。犹百虫伏蛰之时而反出土,见于冰霜,必死无疑。逆治者死,此之谓也。】 阴气在表,阳气在脏,慎不可下。下之者伤脾,脾土弱,即水气妄行。 【 阳气在下,温养诸脏,故不可下也。下之既损于阳气,而脾胃复伤,土以防水而今反伤之,故令水得盈溢,而妄行也。】 下之者,如鱼出水,蛾入汤。 【 言治病逆则杀人,如鱼出水,蛾入汤火之中,立死。】 重客在里,慎不可熏,熏之逆客,其息则喘。 【 重客者,犹阳气也。重者,尊重之貌也。阳位尊处于上,今一时在下,非其当所,故言客也。熏谓烧针及以汤火之辈,熏发其汗,如此则客气从外入,与阳气相薄,是为逆也。气上熏胷中,故令喘息。】 无持客热,令口烂疮。 【 无持者,无以汤火发熏其汗也;熏之则火气入里,为客热,故令其口生疮。】 阴脉且解,血散不通。正阳遂厥,阴不往从。   【 血行脉中,气行脉外,五十周而复会,如环之无端也。血为阴,气为阳,相须而行。发其汗,使阴阳离别,脉为解散,血不得通。厥者逆也,谓阳气逆,而不复相朝,使治病失所,故阴阳错逆,可不慎也?】 客热狂入,内为结胷。 【 阴阳错乱,外热狂入,留结胷中也。】 脾气遂弱,清溲痢通。   【 脾主水谷,其气微弱,水谷不化,下痢不息。清者厕也,溲从水道出而反清。溲者是谓下痢至厕也。】
    右,四时经。
    黄帝问曰:冬脉如营,何如而营?岐伯对曰:冬脉肾也,北方水也。万物之所以合藏,故其气来沉以搏 【 《甲乙》作濡,】 故曰营。反此者病。黄帝曰:何如而反?岐伯曰:其气来如弹石者,此谓太过,病在外;其去如数者,此谓不及,病在中。黄帝曰:冬脉太过与不及,其病皆如何?岐伯曰:太过则令人解(亻亦),脊脉痛而少气,不欲言;不及则令人心悬如病饥,(月少)中清,脊中痛,少腹满,小便黄赤。
    肾脉来喘喘累累如钩,按之而坚,曰肾平。冬以胃气为本。肾脉来如引葛,按之益坚,曰肾病。肾脉来发如夺索,辟辟如弹石,曰肾死。
    真肾脉至,搏而绝,如以指弹石辟辟然,色黄黑不泽,毛折乃死。
    冬胃微石曰平,石多胃少曰肾病,但石无胃曰死,石而有钩曰夏病,钩甚曰今病。
    凡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脉无胃气亦死。所谓无胃气者,但得真脏脉,不得胃气也。所谓脉不得胃气者,肝不弦,肾不石也。
    肾藏精,精舍志。盛怒而不止,则伤志,志伤则善忘其前言,腰脊痛不可以俛仰屈伸。毛悴色夭,死于季夏。冬肾水王,其脉沉濡而滑,曰平脉。反得大而缓者,是脾之乘肾,土之克水,为贼邪大逆,十死不治。 【 一本云:日月年数至一,忌戊己。】 反得弦细而长者,是肝之乘肾,子之扶母,为实邪,虽病自愈。反得浮 【 《千金》作微】 濇而短者,是肺之乘肾,母之归子,为虚邪,虽病易治。反得洪大而散者 【 《千金》作浮大而洪】 是心之乘肾,火之陵水,为微邪,虽病即差。肾脉沉细而紧,再至曰平,三至曰离经病,四至脱精,五至死,六至命尽。足少阴脉也。
    肾脉急甚为骨痿癫疾;微急为奔豚沉厥,足不收,不得前后。缓甚为折脊;微缓为洞下,洞下者食不化,入咽还出。大甚为阴痿;微大为石水,起脐下以至小腹肿垂垂然,上至胃管,死不治。小甚为洞泄;微小为消瘅。滑甚为癃(疒颓);微滑为骨痿,坐不能起,目无所见,视见黑花。濇甚为大痈;微濇为不月,沉痔。
    足少阴气绝,则骨枯。少阴者冬脉也,伏行而濡骨髓者也。故骨不濡,则肉不能着骨也。骨肉不相亲,则肉濡而却。肉濡而却,故齿长而垢 【 《难经》作枯】 发无泽。发无泽者,骨先死。戊笃己死,土胜水也。
    肾死脏浮之坚,按之乱如转丸,益下入尺中者死。
    右,《素问》、《针经》、张仲景。
    辨三部九候脉证第二十五
    经言所谓三部者,寸关尺也。九候者,每部中有天地人也。上部主候,从胷以上至头;中部主候,从膈以下至气冲;下部主候,从气冲以下至足。浮沉牢结,迟疾滑濇,各自异名,分理察之,勿怠观变。所以别三部九候,知病之所起,审而明之。针灸亦然也。故先候脉寸中 【 一作寸中于九。】 浮在皮肤,沉细在里。昭昭天道,可得长久。上部之候,牢结沉滑,有积气在膀胱;微细而弱,卧引里急,头痛欬嗽,逆气上下,心膈上有热者,口干渴燥。病从寸口邪入上者,名曰解。脉来至状如琴弦,苦少腹痛,女子经月不利,孔窍生疮;男子病痔,左右胁下有疮。上部不通者,苦少腹痛,肠鸣。寸口中虚弱者,伤气,气不足,大如桃李实,苦痹也。寸口直上者,逆虚也。如浮虚者,泄利也。中部脉结者,腹中积聚,若在膀胱两胁下,有热。脉浮而大,风从胃管入,水胀干呕,心下澹澹,如有桃李核,胃中有寒,时苦烦痛不食,食即心痛,胃胀支满,膈上积,胁下有热,时寒热,淋露。脉横出上者,胁气在膀胱,病即着。右横关入寸口中者,膈中不通,喉中咽难,刺关元,入少阴。下部脉者,其脉来至浮大者脾也,与风集合,时上头痛,引腰背。小滑者厥也,足下热,烦满,逆上抢心,上至喉中,状如恶肉,脾伤也,病少腹下在膝诸骨节间,寒清不可屈伸。脉急如弦者,筋急足挛结者,四肢重。从尺邪入阳明者,寒热也。大风邪入少阴,女子漏白下赤,男子溺血,阴萎不起,引少腹痛。
    人有三百六十脉,法三百六十日。三部者,寸关尺也。尺脉为阴,阴脉常沉而迟;寸关为阳,阳脉俱浮而速。气出为动,入为息。故阳脉六息七息十三投,阴脉八息七息十五投,此其常也。二十八脉相逐上下,一脉不来知疾所苦。尺胜治下,寸胜治上,尺寸俱平治中央。脐以上阳也,法于天;脐以下阴也,法于地。脐为中关。头为天,足为地。有表无里,邪之所止得鬼病。何谓表里?寸尺为表,关为里。两头有脉,关中绝不至也。尺脉上不至关为阴绝,寸脉下不至关为阳绝。阴绝而阳微,死不治。三部脉或至或不至,冷气在胃中,故令脉不通也。上部有脉,下部无脉,其人当吐;不吐者死。上部无脉,下部有脉,虽困无所苦。所以然者,譬如人之有尺,树之有根;虽枝叶枯槁,根本将自生,木有根本,即自有气,故知不死也。寸口脉平而死者,何也?然。诸十二经脉者,皆系于生气之原。所谓生气之原者,非谓十二经之根本也,谓肾间动气也。此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之根,呼吸之门,三焦之原,一名守邪之神也。故气者,人根本也,根绝则茎枯矣。寸口脉平而死者,生气独绝于内也 【 肾间动气,谓左为肾,右为命门。命门者,精神之所舍,原气之所系也,一名守邪之神。以命门之神,固守邪气,不得妄入,入则死矣。此肾气先绝于内,其人便死,其脉不复,反得动病也。】 岐伯曰:形盛脉细,少气不足以息者死;形瘦脉大,胷中多气者死;形气相得者生;参伍不调者病。三部九候皆相失者死。下上左右之脉,相应如参舂者病甚;上下左右相失,不可数者死。中部之候,虽独调,与众脏相失者死;中部之候,相减者死。目内陷者死。黄帝曰:冬阴夏阳奈何?岐伯曰:九候之脉,皆沉细悬绝者,为阴主冬,故以夜半死。盛躁喘数者,为阳主夏,故以日中死。是故寒热者,平旦死,热中及热病者日中死,病风者以日夕死,病水者以夜半死。其脉乍数乍疏,乍迟乍疾者,以日乘四季死。形肉已脱,九候虽调犹死。七诊虽见,九候皆顺者,不死。所言不死者,风气之病,及经月之病,似七诊之病而非也,故言不死。若有七诊之病,其脉候亦败者死矣,必发哕噫。必审问其所始病,与今之所方病,而后各切循其脉,视其经络浮沉,以上下逆顺循之。其脉疾者不病,其脉迟者病,脉不往来者死,皮肤著者死。
    两手脉结上部者濡,结中部者缓,结三里者豆起。弱反在关,濡反在巅,微反在上,濇反在下。微则阳气不足,沾热汗出。濇则无血,厥而且寒。黄帝问曰:余每欲视色,持脉独调其尺,以言其病,从外知内,为之奈何?岐伯对曰:审其尺之缓急,小大滑濇,肉之坚脆,而病形变定矣。调之何如?对曰:脉急者,尺之皮肤亦急;脉缓者,尺之皮肤亦缓。脉小者,尺之皮肤减而少;脉大者,尺之皮肤亦大。脉滑者,尺之皮肤亦滑;脉濇者,尺之皮肤亦濇。凡此六变,有微有甚。故善调尺者,不待于寸;善调脉者,不待于色。能参合行之,可为上工。尺肤滑以淖泽者,风也。尺内弱解(亻亦)安卧脱肉者,寒热也。尺肤濇者,风痹也。尺肤粗如枯鱼之鳞者,水泆饮也。尺肤热甚,脉盛躁者,病温也;其脉盛而滑者,汗且出。尺肤寒甚,脉小 【 一作急】 者,泄少气。尺肤炬然, 【 炬然《甲乙》作热炙人手。】 先热后寒者,寒热也。尺肤先寒,久持之而热者,亦寒热也。尺炬然热,人迎大者,当夺血。尺紧人迎脉小,甚则少气,色白有加者,立死。肘所独热者,腰以上热。肘前独热者,膺前热。肘后独热者,肩背热。肘后粗,以下三四寸热者,肠中有虫。手所独热者,腰以下热。臂中独热者,腰腹热。掌中热者,腹中热。掌中寒者,腹中寒。鱼上白肉有青血脉者,胃中有寒。
    诸浮、诸沉、诸滑、诸濇、诸弦、诸紧,若在寸口,膈以上病;若在关上,胃以下病;若在尺中,肾以下病。
    寸口脉滑而迟,不沉不浮,不长不短,为无病。左右同法。  寸口太过与不及。寸口之脉,中手短者曰头痛,中手长者曰足胫痛,中手促上击者曰肩背痛。  寸口脉浮而盛者,病在外。  寸口脉沉而坚者,病在中。寸口脉沉而弱者,曰寒热, 【 一作气,又作中。】 及疝瘕少腹痛。  寸口脉沉而弱,发必堕落。寸口脉沉而紧,苦心下有寒,时痛,有积聚。  寸口脉沉,胷中短气。  寸口脉沉而喘者,寒热。  寸口脉但实者,心劳。  寸口脉紧或浮,膈上有寒,肺下有水气。
    脉紧而长过寸口者,注病。  脉紧上寸口者,中风。风头痛亦如之。 【 《千金翼》云:亦为伤寒头痛。】
    脉弦上寸口者,宿食,降者头痛。
    脉来过寸入鱼际者,遗尿。  脉出鱼际,逆气喘息。
    寸口脉潎潎如羹上肥,阳气微;连连如蜘蛛丝,阴气衰。  寸口脉偏绝,则臂偏不遂。其人两手俱绝者,不可治。两手前部阳绝者,苦心下寒毒,喙中热。
    关上脉浮而大,风在胃中,张口肩息,心下澹澹食欲呕。  关上脉微浮,积热在胃中,呕吐蚘虫,心健忘。关上脉滑而大小不匀, 【 《千金》云:必吐逆。】 是为病方欲进,不出一二日复欲发动。其人欲多饮,饮即注利。如利止者生,不止者死。  关上脉紧而滑者,蚘动。  关上脉濇而坚大而实,按之不减有力,为中焦实,有伏结在脾,肺气塞实,热在胃中。  关上脉襜襜,大而尺寸细者,其人必心腹冷积,症瘕结聚,欲热饮食。  关上脉时来时去、乍大乍小、乍疏乍数者,胃中寒热羸劣,不欲饮食,如疟状。
    尺脉浮者,客阳在下焦。  尺脉细微,溏泄下冷利。  尺脉弱寸强,胃络脉伤。  尺脉虚小者,足胫寒痿痹脚疼。  尺脉濇,下血不利多汗。 【 《素问》又云:尺濇脉滑,谓之多汗。】   尺脉滑而疾,为血虚。  尺脉沉而滑者,寸白虫。  尺脉细而急者,筋挛痹不能行。  尺脉粗,常热者,谓之热中,腰胯疼,小便赤热。尺脉偏滑疾,面赤如醉,外热则病。
    早杂病脉第二十六
    滑为实为下, 【 又为阳气衰。】 数为虚为热,浮为风为虚,动为痛为惊。
    沉为水为实, 【 又为鬼疰。】 弱为虚为悸。
    迟则为寒,濇则少血,缓则为虚,洪则为气, 【 一作热。】 紧则为寒,弦数为疟。
    疟脉自弦,弦数多热,弦迟多寒。微则为虚,代散则死。
    紧为痛痹, 【 一作浮为风疰。】 偏弦为饮,双弦则胁下拘急而痛,其人濇濇恶寒。
    脉大,寒热在中。
    伏者霍乱。
    安卧脉盛,谓之脱血。
    凡亡汗,肺中寒,饮冷水,欬嗽下痢,胃中虚冷。此等其脉并紧。
    浮而大者风。  浮而大者,中风,头重鼻塞。  浮而缓,皮肤不仁,风寒入肌肉。
    滑而浮散者,瘫痪风。  滑者鬼疰。
    濇而紧,痹散。
    浮洪大长者,风眩癫疾。
    大坚疾者癫病。
    弦而钩,胁下如刀刺,状如蜚尸,至困不死。
    紧而急者遁尸。
    洪大者,伤寒热病。
    浮洪大者,伤寒,秋吉,春成病。
    浮而滑者宿食。
    浮滑而疾者,食不消,脾不磨。
    短疾而滑,酒病。
    浮而细滑,伤饮。
    迟而濇,中寒有症结。
    快而紧,积聚有击痛。
    弦急疝瘕小腹痛,又为癖病。 【 一作痹病。】
    迟而滑者胀。
    盛而紧者胀。
    弦小者寒癖。
    沉而弦者,悬饮内痛。
    弦数有寒饮,冬夏难治。
    紧而滑者吐逆。
    小弱而濇,胃反。
    迟而缓者有寒。
    微而紧者有寒。
    沉而迟,腹脏有冷病。
    微弱者,有寒,少气。
    实紧胃中有寒,苦不能食,时时利者,难治。 【 一作时时呕,稽留难治。】
    滑数,心下结,热盛。  滑疾,胃中有热。
    缓而滑曰热中。
    沉 【 一作浮】 而急,病伤寒,暴发虚热。
    浮而绝者气。
    辟大而滑,中有短气。
    浮短者,其人肺伤,诸气微少,不过一年死,法当嗽也。
    沉而数,中水,冬,不治自愈。
    短而数,心痛心烦。
    弦而紧,胁痛脏伤,有瘀血。 【 一作有寒血。】
    沉而滑为下重,亦为背膂痛。
    脉来细而滑,按之能虚,因急持直者。僵仆,从高堕下,病在内。
    微浮秋吉,冬成病。
    微数虽甚,不成病,不可劳。
    浮滑疾紧者,以合百病久易愈。
    阳邪来见浮洪。
    阴邪来见沉细。
    水谷来见坚实。
    脉来乍大乍小、乍长乍短者,为祟。  脉来洪大袅袅者,社祟。  脉来沉沉泽泽,四肢不仁而重,土祟。
    脉与肌肉相得,久持之至者,可下之。
    弦小紧者,可下之。
    紧而数,寒热俱发,必下乃愈。
    弦迟者,宜温药。
    紧数者,可发其汗。
    诊五脏六腑气绝证候第二十七
    病人肝绝,八日死。何以知之?面青但欲伏眠,目视而不见人,汗 【 一作泣】 出如水,不止。 【 一曰二日死。】
    病人胆绝,七日死。何以知之?眉为之倾。
    病人筋绝,九日死。何以知之?手足爪甲青,呼骂不休。 【 一曰八日死。】
    病人心绝,一日死。何以知之?肩息回视立死。 【 一曰目亭亭,一日死。】
    病人肠 【 一云小肠】 绝,六日死。何以知之?发直如干麻,不得屈伸,自汗不止。
    病人脾绝,十二日死。何以知之?口冷,足肿,腹热,胪胀,泄利不觉,出无时度。 【 一曰五日死。】
    病人胃绝,五日死。何以知之?脊痛,腰中重,不可反复。 【 一曰腓肠平,九日死。】
    病人肉绝,六日死。何以知之?耳干,舌皆肿,溺血,大便赤泄。 【 一曰足肿,九日死。】
    病人肺绝,三日死。何以知之?口张,但气出而不还。 【 一曰鼻口虚张短气。】
    病人大肠绝,不治。何以知之?泄利无度,利绝则死。
    病人肾绝,四日死。何以知之?齿为暴枯,面为正黑,目中黄色,腰中欲折,自汗出如流水。 【 一曰人中平七日死。】
    病人骨绝,齿黄落,十日死。
    诸脉浮无根者,皆死。已上五脏六腑为根也。
    诊四时相反脉证第二十八
    春三月木王,肝脉治当先至,心脉次之,肺脉次之,肾脉次之,此为四时王相顺脉也。到六月土王,脾脉当先至,而反不至,反得肾脉,此为肾反脾也,七十日死。何谓肾反脾?夏火王,心脉当先至,肺脉次之,而反得肾脉,是谓肾反脾。期五月六月,忌丙丁。
    脾反肝,三十日死。何谓脾反肝?春肝脉当先至,而反不至,脾脉先至,是谓脾反肝。期正月二月,忌甲乙。
    肾反肝,三岁死。何谓肾反肝?春肝脉当先至,而反不至,肾脉先至,是谓肾反肝也。期七月八月,忌庚辛。
    肾反心,二岁死。何谓肾反心?夏心脉当先至,而反不至肾脉先至,是谓肾反心也。期六月,忌戊己。 【 林亿按《千金》云:此中不论肺金之气,疏略未谕,《指南》又推五行,亦颇颠倒,待求《别录》也。】
    诊损至脉第二十九
    脉有损至,何谓也?然。至之脉一呼再至曰平,三至曰离经,四至曰夺精,五至曰死,六至曰命绝,此至之脉也。何谓损?一呼一至曰离经,二呼一至曰夺精,三呼一至曰死,四呼一至曰命绝,此损之脉也。至脉从下上,损脉从上下也。损脉之为病奈何?然。一损损于皮毛,皮聚而毛落;二损损于血脉,血脉虚少,不能荣于五脏六腑也;三损损于肌肉,肌肉痟瘦,食饮不为肌肤;四损损于筋,筋缓不能自收持;五损损于骨,骨痿不能起于床。反此者至于收病也。从上下者,骨痿不能起于床者死。从下上者,皮聚而毛落者死。治损之法奈何?然。损其肺者,益其气;损其心者,调其荣卫;损其脾者,调其饮食,适其寒温;损其肝者,缓其中;损其肾者,益其精气。此治损之法也。
    脉有一呼再至,一吸再至;一呼三至,一吸三至;一呼四至,一吸四至;一呼五至,一吸五至;一呼六至,一吸六至;一呼一至,一吸一至;再呼一至,再吸一至;呼吸再至。脉来如此,何以别知其病也?然。脉来一呼再至,一吸再至,不大不小,曰平。一呼三至,一吸三至,为适得病,前大后小即头痛目眩,前小后大即胷满短气。一呼四至,一吸四至,病适欲甚,脉洪大者苦烦满,沉细者腹中痛,滑者伤热,濇者中雾露。一呼五至,一吸五至,其人当困,沉细即夜加,浮大即昼加。不大小,虽困可治;其有大小者,为难治。一呼六至,一吸六至,为十死脉也,沉细夜死,浮大昼死。一呼一至,一吸一至,名曰损。人虽能行,犹当 【 一作犹未】 着床,所以然者,血气皆不足故也。再呼一至,再吸一至,名曰无魂,无魂者,当死也。人虽能行,名曰行尸。
    扁鹊曰:脉一出一入,曰平;再出一入,少阴;三出一入,太阴;四出一入,厥阴;再入一出,少阳;三入一出,阳明;四入一出,太阳。脉出者为阳,入者为阴,故人一呼而脉再动,气行三寸,一吸而脉再动,气行三寸,呼吸定息,脉五动,一呼一吸为一息,气行六寸。人十息,脉五十动,气行六尺。二十息,脉百动,为一备之气,以应四时。天有三百六十五日,人有三百六十五节,昼夜漏水下百刻,一备之气,脉行丈二尺,一日一夜,行于十二辰。气行尽,则周遍于身,与天道相合,故曰平。平者无病也,一阴一阳是也。脉再动为一至,再至而紧即夺气。一刻百三十五息,十刻千三百五十息,百刻万三千五百息。二刻为一度,一度气行一周身。昼夜五十度。脉三至者,离经。一呼而脉三动,气行四寸半。人一息,脉七动,气行九寸,十息脉七十动,气行九尺。一备之气,脉百四十动,气行一丈八尺,一周于身,气过百八十度,故曰离经。离经者,病一阴二阳是也。三至而紧,则夺血;脉四至则夺精。一呼而脉四动,气行六寸。人一息,脉九动,气行尺二寸,人十息,脉九十动,气行一丈二尺。一备之气,脉百八十动,气行二丈四尺,一周于身,气过三百六十度。再遍于身,不及五节,一时之气而重至。诸脉浮濇者,五脏无精,难治,一阴三阳是也。四至而紧则夺形,脉五至者死。一呼而脉五动,气行六寸半。 【 当行七寸半。】 人一息,脉十一动,气行尺三寸; 【 当行尺五寸。】 人十息,脉百一十动,气行丈三尺, 【 当行丈五寸。】 一备之气,脉二百二十动,气行二丈六尺, 【 当行三丈。】 一周于身,三百六十五节,气行过五百四十度,再周于身,过百七十度,一节之气,而至此气。浮濇经行,血气竭尽,不守于中,五脏痿痟,精神散亡。脉五至而紧则死,三阴 【 一作二。】 三阳是也。虽五犹未如之何也。脉一损一乘者,人一呼而脉一动,人一息而脉再动,气行三寸。十息,脉二十动,气行三尺。一备之气,脉四十动,气行六尺,不及周身百八十节,气短不能周遍于身,苦少气,身体懈堕矣。脉再损者,人一息而脉一动,气行一寸五分,人十息,脉十动,气行尺五寸。一备之气,脉二十动,气行三尺,不及周身二百节, 【 疑】 气血尽经中不能及,故曰离经。血去不在其处,小大便皆血也。脉三损者,人一息复一呼而脉一动,十息脉七动,气行尺五寸; 【 当行尺五分。】 一备之气,脉十四动,气行三尺一寸, 【 当行二尺三寸。】 不及周身二百九十七节,故曰争;气行血留,不能相与俱微,气闭,实则胷满脏枯,而争于中,其气不朝,血凝于中,死矣。脉四损者,再息而脉一动,人十息,脉五动,气行七寸半。一备之气,脉十动气行尺五寸,不及周身三百六十五节,故曰亡血。亡血者,亡失其度,身羸疲,皮裹骨,故气血俱尽,五脏失神,其死明矣。脉五损者,人再息复一呼,而脉一动,人十息,脉四动,气行六寸。一备之气,脉八动,气行尺二寸,不及周身三百二十四节,故曰绝。绝者气急不下床,口气寒,脉俱绝死矣。岐伯曰:脉失四时者为至启,至启者,为损至之脉也。损之为言,少阴主骨为重,此志损也;饮食衰减肌肉消者,是意损也;身安卧,卧不便利,耳目不明,是魂损也;呼吸不相通,五色不华,是魄损也;四肢皆见脉为乱,是神损也。大损三十岁,中损二十岁,下损十岁。损各以春夏秋冬,平人人长脉短者,是大损三十岁;人短脉长者,是中损二十岁;手足皆细,是下损十岁。失精气者一岁而损,男子左脉短右脉长,是为阳损半岁;女子右脉短左脉长,是为阴损半岁。春脉当得肝脉,反得脾肺之脉,损;夏脉当得心脉,反得肾肺之脉,损;秋脉当得肺脉,反得肝心之脉,损;冬脉当得肾脉,反得心脾之脉,损。当审切寸口之脉,知绝不绝。前后去为绝。掌上相击,坚如弹石,为上脉虚尽,下脉尚有,是为有胃气;上脉尽,下脉坚如弹石,为有胃气。上下脉皆尽者,死;不绝不消者,皆生。是损脉也。至之为言,言语音深,远视愦愦,是志之至也;身体粗大,饮食暴多,是意之至也;语言妄见,手足相引,是魂之至也;茏葱华色,是魄之至也;脉微小不相应,呼吸自大,是神之至也。是至脉之法也。死生相应,病各得其气者生,十得其半也。黄帝曰:善。
    诊脉动止投数疏数死期年月第三十
    脉一动一止,二日死。 【 一经云一日死。】 二动一止,三日死。三动一止,四日死或五日死。四动一止,六日死。五动一止,五日死或七日死。六动一止,八日死。七动一止,九日死。八动一止,十日死。九动一止,九日死,又云十一日死。 【 一经云十三日死,若立春死。】 十动一止,立夏死。 【 一经云立春死。】 十一动一止。夏至死。 【 一经云立夏死,一经云立秋死。】 十二、十三动一止,立秋死。 【 一经云立冬死。】 十四、十五动一止,立冬死。 【 一经云立夏死。】 二十动一止。一岁死,若立秋死。二十一动一止,二岁死。二十五动一止,立冬死。 【 一经云一岁死或二岁死。】 三十动一止,二岁若三岁死。三十五动一止,三岁死。四十动一止,四岁死。五十动一止,五岁死。不满五十动一止,五岁死。
    脉来五十投而不止者,五脏皆受气,即无病。 【 《千金方》云:五行气毕,阴阳数同,荣卫出入,经脉通流,昼夜百刻,五德相生。】
    脉来四十投而一止者,一脏无气,却后四岁,春草生而死。
    脉来三十投而一止者,二脏无气,却后三岁,麦熟而死。
    脉来二十投而一止者,三脏无气,却后二岁,桑椹赤而死。
    脉来十投而一止者,四脏无气,岁中死;得节不动,出清明日死,远不出谷雨死矣。
    脉来五动而一止者,五脏无气,却后五日而死。
    脉一来而久住者,宿病在心主中治。
    脉二来而久住者,病在肝支中治。
    脉三来而久住者,病在脾下中治。
    脉四来而久住者,病在肾闲中治。
    脉五来而久住者,病在肺支中治。
    五脉病虚羸人得此者死,所以然者,药不得而治,针不得而及。盛人可治,气全故也。
    诊百病死生诀第三十一
    诊伤寒热盛脉,浮大者生,沉小者死。
    伤寒已得汗脉,沉小者生,浮大者死。
    温病三四日以下不得汗,脉大疾者生,脉细小难得者死不治。
    温病穰穰 【 《千金》作时行】 大热,其脉细小者死。
    温病下利腹中痛甚者,死不治。
    温病汗不出,出不至足者死。厥逆汗出,脉坚强急者生,虚缓者死。
    温病二三日,身体热,腹满头痛,食饮如故,脉直而疾者,八日死;四五日,头痛腹痛,而吐,脉来细强,十二日死;八九日,头不疼,身不痛,目不赤,色不变而反利,脉来牒牒,按之不弹手,时大,心下坚,十七日死。
    热病七八日,脉不软 【 一作喘】 不散 【 一作数】 者,当瘖,瘖后三日,温汗不出者死。
    热病七八日,其脉微细,小便不利,加暴口燥,脉代,舌焦干黑者死。
    热病未得汗,脉盛躁疾,得汗者生,不得汗者难差。
    热病已得汗,脉静安者生,脉躁者难治。
    热病已得汗,常 【 一作专】 大热不去者,亦死。
    热病已得汗,热未去,脉微躁者,慎不得刺治。
    热病发热,热甚者,其脉阴阳皆竭,慎勿刺,不汗出必下利。
    诊人被风,不仁痿蹶,其脉虚者生,坚急疾者死。
    诊癫病,虚则可治,实则死。
    癫疾脉实坚者生,脉沉细小者死。
    癫疾脉搏大滑者,久久自已;其脉沉小急实,不可治;小坚急,亦不可疗。
    诊头痛目痛,久视 【 一作卒视】 无所见者死。
    诊人心腹积聚,其脉坚强急者生,虚弱者死。又实强者生,沉者死。其脉大,腹大胀,四肢逆冷,其人脉形长者死。腹胀满,便血,脉大时绝,极下血,脉小疾者死。
    心腹痛,痛不得息,脉细小迟者生,坚大疾者死。
    肠澼便血身热则死,寒则生。
    肠澼下白沫,脉沉则生,浮则死。
    肠澼下脓血,脉悬绝则死,滑大则生。
    肠澼之属身热,脉不悬绝滑大者生,悬濇者死,以脏期之。
    肠澼下脓血,脉沉小流连者生,数疾且大有热者死。肠澼筋挛,其脉小细安静者生,浮大紧者死。
    洞泄食不化,不得留,下脓血,脉微小迟者生,紧急者死。
    泄注,脉缓时小结者生,浮大数者死。
    (上匿下虫)蚀阴疰,其脉虚小者生,紧急者死。
    欬嗽脉沉紧者死,浮直者生;浮软者生,小沉伏匿者死。
    欬嗽羸瘦,脉形坚大者死。
    欬脱形,发热,脉小坚急者死,肌瘦下 【 一本云不】 脱形,热不去者死。
    欬而呕,腹胀且泄,其脉弦急欲绝者死。
    吐血衂血,脉滑小弱者生,实大者死。
    汗出若衂,其脉小滑者生,大躁者死。
    唾血,脉紧强者死,滑者生。
    吐血而欬,上气,其脉数有热,不得卧者死。
    上气,脉数者死,谓其形损故也。
    上气喘息低昂,其脉滑,手足温者生;脉濇、四肢寒者死。
    上气,面浮肿,肩息,其脉大不可治,加利必死。 【 一作又甚。】
    上气注液,其脉虚,宁宁伏匿者生,坚强者死。
    寒气上攻,脉实而顺滑者坐,实而逆濇则死。 【 《太素》云:寒气暴上脉满实何如?曰:实而滑则生,实而逆则死矣。其形尽满何如?曰:举形尽满者,脉急大坚,尺满而不应,如是者,顺则生,逆则死。何谓顺则生,逆则死?曰:所谓顺者,手足温也;谓逆者,手足寒也。】
    消瘅,脉实大,病久可治;脉悬小,坚急,病久不可治。
    消渴,脉数大者生,细小浮短者死。
    消渴,脉沉小者生,实坚大者死。
    水病,脉洪大者可治,微细者不可治。
    水病胀闭,其脉浮大软者生,沉细虚小者死。
    水病,腹大如鼓,脉实者生,虚者死。
    卒中恶吐血数升,脉沉数细者死,浮大疾快者生。
    卒中恶腹大,四肢满,脉大而缓者生,紧大而浮者死,紧细而微者亦生。
    病疮,腰脊强急瘈瘲者,皆不可治。
    寒热瘈瘲,其脉代绝者死。
    金疮血出太多,其脉虚细者生,数实大者死。
    金疮出血,脉沉小者生,浮大者死。
    斫疮出血一二石,脉来大,二十日死。
    斫刺俱有病多少,血出不自止,断者其脉止,脉来大者七日死,滑细者生。
    从高顿仆,内有血,腹胀满,其脉坚强者生,小弱者死。
    人为百药所中伤,脉浮濇而疾者生,微细者死,洪大而迟者生。 【 《千金》迟作速。】
    人病甚,而脉不调者难差。
    人病甚,而脉洪者易差。
    人内外俱虚,身体冷而汗出,微呕而烦扰,手足俱逆,体不得安静者生。
    脉实满,手足寒,头热,春秋生,冬夏死。
    老人脉微,阳羸阴强者生;脉焱大加息 【 一作如急】 者死。阴弱阳强,脉至而代,奇 【 一作寄】 月而死。
    尺脉濇而坚,为血实气虚也。其发病,腹痛逆满,气上行,此为妇人胞中绝伤有恶血,久成结瘕得病,以冬时黍穄赤而死。
    尺脉细而微者,血气俱不足。细而来有力者,是谷气不充,病得节辄动,枣叶生而死,此病秋时得之。
    左手寸口脉偏动,乍大乍小不齐,从寸口至关、关至尺三部之位,处处动摇,各异不同,其人病,仲夏得之,此脉桃花 【 一作叶】 落而死。
    右手寸口脉偏沉伏,乍小乍大,朝来浮大,暮夜沉伏。浮大即太过,上出鱼际;沉伏即下,不至关中,往来无常,时时复来者,榆叶 【 一作英】 枯落而死。
    右手尺部脉三十动一止,有顷,更还二十动一止,乍动乍疏,连连相因,不与息数相应,其人虽食谷,犹不愈,蘩草生而死。
    左手尺部脉四十动而一止,止而复来,来逆如循直木,如循张弓弦,絚絚然如两人共引一索,至立冬死。 【 《千金》作至立春而死。】
    诊三部脉虚实决死生第三十二
    三部脉调而和者死。
    三部脉废者生。
    三部脉虚,其人长病得之死;虚而濇,长病亦死;虚而滑亦死;虚而缓亦死;虚而弦急癫病亦死。
    三部脉实而大,长病得之死;实而滑,长病得之生;卒病得之死;实而缓亦生;实而紧亦生;实而紧急癫癎可治。
    三部脉强,非称其人,病便死。
    三部脉羸,非其人 【 一作脉】 得之死。
    三部脉粗,长病得之死,卒病得之生。
    三部脉细而软,长病得之生,细而数亦生,微而紧亦生。
    三部脉大而数,长病得之生,卒病得之死。
    三部脉微而伏,长病得之死。
    三部脉软 【 一作濡】 长病得之不治自愈,治之死;卒病得之生。
    三部脉浮而结,长病得之死;浮而滑,长病亦死;浮而数,长病风得之生;卒病得之死。
    三部脉芤,长病得之生,卒病得之死。
    三部脉弦而数,长病得之生,卒病得之死。
    三部脉革,长病得之死,卒病得之生。
    三部脉坚而数,如银钗股,蛊毒病必死;数而软,蛊毒病得之生。
    三部脉潎潎如羹上肥,长病得之死,卒病得之生。
    三部脉连连如蜘蛛丝,长病得之死,卒病得之生。
    三部脉如霹雳,长病得之死,三十日死。
    三部脉如弓弦,长病得之死。
    三部脉累累如贯珠,长病得之死。
    三部脉如水淹然流,长病不治自愈,治之反死。 【 一云:如水淹者,长病七十日死;如水不流者,长病不治自愈。】
    三部脉如屋漏,长病十日死。 【 《千金》云十四日死。】
    三部脉如雀啄,长病七日死。
    三部脉如釜中汤沸,朝得暮死,夜半得日中死,日中得夜半死。
    三部脉急切,腹间病,又婉转腹痛,针上下差。
    平姙娠分别男女将产脉证第三十三
    脉平而虚者,乳子法也。经云:阴搏阳别,谓之有子。此是血气和调,阳施阴化也。诊其手少阴脉动甚者,姙子也。少阴心脉也,心主血脉。又肾名胞门子户。尺中肾脉也,尺中之脉按之不绝,法姙娠也。三部脉沉浮正等,按之无绝者,有娠也。姙娠初时,寸微小,呼吸五至,三月而尺数也。脉滑疾,重以手按之散者,胎已三月也。脉重手按之不散,但疾不滑者,五月也。妇人姙娠四月,欲知男女法:左疾为男,右疾为女,俱疾为生二子。
    又法:得太阴脉为男;得太阳脉为女。太阴脉沉,太阳脉浮。
    又法:左手沉实为男;右手浮大为女。左右手俱沉实,猥生二男;左右手俱浮大,猥生二女。
    又法:尺脉左偏大为男,右偏大为女;左右俱大,产二子。大者如实状。
    又法:左右尺俱浮为产二男,不尔则女作男生;左右尺俱沉为产二女,不尔则男作女生也。
    妇人怀娠离经,其脉浮。设腹痛引腰脊,为今欲生也。但离经者不病也。
    又法:妇人欲生,其脉离经,夜半觉,日中则生也。
    平姙娠胎动血分水分吐下腹痛证第三十四
    妇人怀娠三月而渴,其脉反迟者,欲为水分;复腹痛者必堕胎。
    脉浮汗出者必闭,其脉数者必发痈脓。五月六月脉数者必向坏,脉紧者必胞漏,脉迟者必腹满而喘,脉浮者必水坏为肿。
    问曰:有一妇人,年二十所,其脉浮数,发热呕欬持下利,不欲食,脉复浮,经水绝。何也?师曰:法当有娠。何以故?此虚家,法当微弱而反浮数,此为戴阳。阴阳和合,法当有娠,到立秋热当自去。何以知然?数则为热,热者是火。火是木之子,死于未。未为六月,位土王,火休废,阴气生。秋节气至,火气当罢,热自除去,其病即愈。师曰:乳后三月有所见,后三月来脉无所见,此便是。躯有儿者护之,恐病利也。何以故?怀娠阳气内养,乳中虚冷,故令儿利。
    妇人怀娠六月七月,脉弦发热,其胎踰腹,腹痛恶寒。寒者,小腹如扇之状。所以然者,子脏闭故也。当以附子汤温其脏。
    妇人姙娠七月,脉实大牢强者生,沉细者死。
    妇人姙娠八月,脉实大牢强,弦紧者生,沉细者死。
    师曰:寸口脉洪而濇,洪则为气,濇则为血。气动丹田,其形即温。濇在于下,胎冷若冰。阳气胎活,阴气必终。欲别阴阳,其下必殭。假令阳终,蓄然若杯。
    问曰:妇人姙娠病,师脉之,何以知此妇人双胎,其一独死,其一独生?而为下其死者其病即愈,然后竟免躯,其脉何类?何以别之?
    师曰:寸口脉,卫气平调,荣气和畅,阳施阴化,精盛有余,阴阳俱盛,故成双躯。今少阴微紧,血即浊凝,经养不周,胎则偏夭,少腹冷满,膝膑疼痛,腰重起难,此为血理,若不早去,害母失胎。
    问曰:妇人病,经水断一二月而反经来,今脉反微濇,何也?师曰:此前月中若当下利,故令妨经;利止,月经当自下。此非躯也。
    妇人经自断而有躯,其脉反弦。恐其后必大下,不成躯也。
    脉来近去远,故曰反。以为有躯而反断,此为有阳无阴故也。
    妇人经月下,但为微少,师脉之,反言有躯,其后审然。其脉何类?何以别之?师曰:寸口脉阴阳俱平,荣卫调和,按之滑,浮之则轻。阳明少阴,各如经法。身反洒淅,不欲食饮。头痛心乱,呕哕欲吐。呼则微数,吸则不惊。阳多气溢,阴滑气盛。滑则多实,六经养成。所以月见,阴见阳精。汁凝胞散,散者损堕。设复阳盛,双姙二胎。今阳不足,故令激经也。
    师曰:有一妇人来诊 【 一作脉,】 自道经断不来。师言一月为衃,二月为血,三月为居经,是定作躯也,或为血积。譬如鸡乳子,热者为禄,寒者多浊。且当须后月复来。经当入月几日来。假令以七日所来,因言且须后月十日所来相间。设其主复来者,因脉之,脉反沉而濇。因问曾经半生。若漏下亡血者,定为有躯。其人言实有是。宜当护之。今经微弱,恐复不安,设言当奈何?当为合药治之。
    师曰:脉妇人得平脉,阴脉小弱,其人渴不能食,无寒热,名为躯,桂枝主之。法六十日当有娠。设有医治逆者,却一月加吐下者,则绝之,方在伤寒中。
    妇人脉平而虚者,乳子法也。平而微者,实奄续法也。而反微濇,其人不亡血,下利而反甚,其脉虚,但坐乳大儿及乳小儿,此自其常,不能令甚虚竭,病与亡血虚等,必眩冒而短气也。
    师曰:有一妇人好装衣来诊,而得脉濇,因问曾乳子下利,乃当得此脉耳。曾半生漏下者,可。设不者,经断三月六月,设乳子漏下可为奄续,断小儿勿乳,须利止,复来相问脉之。
    师曰:寸口脉微迟,尺微于寸,寸迟为寒,在上焦,但当吐耳。今尺反虚,复为强下之,如此发胷满而痛者,必吐血。少腹痛,腰脊痛者,必下血。师曰:寸口脉微而弱,气血俱虚,若下血呕吐汗出者,可;不者,趺阳脉微而弱。春以胃气为本,吐利者,可。不者,此为水气,其腹必满,小便则难。
    师曰:寸口脉沉而迟,沉则以水,迟则为寒;寒水相搏,趺阳脉伏。水谷不化,脾气衰则鹜溏,胃气衰则身体肿。少阳脉卑,少阴脉细,男子则小便不利,妇人则经水不通。经为血,血不利则为水,名曰血分。 【 一作水分。】
    师曰:寸口脉沉而数,数则为出,沉则为入。出则为阳实,入则为阴结。趺阳脉微而弦,微则无胃气,弦则不得息。少阴脉沉而滑,沉则为在里,滑则为实,沉滑相搏,血结胞门,其脏不泻,经络不通,名曰血分。
    脉濡而弱,弱反在关,濡反在巅。迟在上,紧在下。迟则为寒,名曰浑阳。浊则湿,名曰雾。紧则阴气栗,脉反濡弱。濡则中湿,弱则中寒,寒湿相搏,名曰痹。腰脊骨节苦烦,肌为不仁。此当为痹,而反怀躯。迟归经,体重以下脚为胕肿,按之没指,腰冷不仁,此为水怀。喘则倚息,小便不通。紧脉为呕,血气无余,此为水分。荣卫乖亡,此为非躯。
    平带下绝产无子亡血居经脉证第三十五
    师曰:妇人带下,六极之病,脉浮则为肠鸣腹满;紧则为腹中痛;数则为阴中有痛,则生疮;弦则阴疼掣痛。
    师曰:带下有三门,一曰胞门,二曰龙门,三曰玉门。已产属胞门,未产属龙门,未嫁女属玉门。
    问曰:有一妇人年五十所,病但苦背痛,时时腹中痛,少食多厌,喜(月真)胀,其脉阳微,关尺小紧,形脉不相应,愿知所说?师曰:当问病者饮食何如?假令病者言,我不欲饮食,闻谷气臭者,病乃在上焦;假令病者言,我少多为欲食,不食亦可,病为在中焦;假令病者言,我自饮食如故,病为在下焦,为病属带下,当以带下治之。
    妇人带下脉浮,恶寒漏下者,不治。
    师曰:脉微弱而濇,年少得此为无子,中年得此为绝产。
    师曰:少阴脉浮而紧,紧则疝瘕腹中痛,半产而上伤,去则亡血,绝产恶寒。
    师曰:肥人脉细,胞有寒,故令少子。其色黄者,胷上有寒。
    师曰:寸口脉微而濇,微则卫气不足,濇则血气无余。卫不足,其息短,其形燥;血不足,其形逆。荣卫俱虚,言语谬误。趺阳脉浮而濇,濇则胃气虚,虚则短气咽燥而口苦,胃气濇则失液。少阴脉微而迟,微则无精,迟则阴中寒,濇则血不来,此为居经,三月一来。
    师曰:脉微血气俱虚,年少者亡血也。乳子下利为可;不者此为居经,三月一来。
    问曰:妇人姙娠三月,师脉之,言此妇人非躯,今月经当下。其脉何类?何以别之?师曰:寸口脉,卫浮而大,荣反而弱。浮大则气强,反弱则少血。孤阳独呼,阴不能吸。二气不停,卫降荣竭。阴为积寒,阳为聚热。阳盛不润,经络不足。阴虚阳往 【 一作实,】 故令少血。时发洒淅,咽燥汗出。或溲稠数,多唾涎沫。此令重虚,津液漏泄。故知非躯,蓄烦满洫。月禀一经,三月一来。阴盛则泄,名曰居经。
    妇人月经一月再来者,经来其脉欲自如常而反微,不利不汗出者,其经二月必来。
    平郁冒五崩漏下脉证第三十六
    问曰:妇人病如癫疾郁冒,一日二十余发。师脉之,反言带下,皆如师言。其脉何类?何以别之?师曰:寸口脉濡而紧,濡则阳气微,紧则荣中寒。阳微卫气虚,血竭凝寒,阴阳不和,邪气舍于荣卫。疾 【 疾一作候】 起年少时,经水来以合房室,移时过度,精感命门开,经下血虚,百脉皆张。中极感阳动,微风激成寒。因虚舍荣卫,冷积于丹田。发动上冲,奔在胷膈。津液掩口入,涎唾涌溢出。眩冒状如厥,气冲髀里热。粗医名为癫,灸之因大剧。
    问曰:妇人病苦,气上冲胷,眩胃吐涎沫,髀里气冲热。师脉之,不名带下。其脉何类?何以别之?师曰:寸口脉沉而微,沉则卫气伏,微则荣气絶。阳伏则为疹,阴绝则亡血。病当小便不利,津液闭塞。今反小便通,微汗出,沉变为寒,欬逆呕沫,其肺成痿,津液竭少,亡血损经络。因寒为血厥,手足苦痹,气从丹田起,上至胷胁。沉寒怫郁于上,胷中窒塞,气历阳部,面翕如醉,形体似肥,此乃浮虚。医反下之,长针复重虚荣卫,久发眩冒,故知为血厥也。
    师曰:有一妇人来脉反得微濇,法当吐,若下利而言不。因言夫人年几何?夫人年七七四十九,经水当断,反至今不止,以故致此虚也。
    寸口脉弦而大,弦则为减,大则为芤。减则为寒,芤则为虚。寒虚相搏,脉则为革。妇人则半产漏下。旋覆花汤主之。
    平阴吹阴疮脱下脉证第三十七
    师曰:脉得浮紧,法当身躯疼痛。设不痛者,当射。云何因当射?言若肠中痛,腹中鸣,欬者因失便,妇人得此脉者,法当阴吹。
    师曰:寸口脉浮而弱,浮则为虚,弱则无血。浮则短气,弱则有热而自汗出。趺阳脉浮而濇,浮则气满,濇则有寒。喜噫吞酸,其气而下,少腹而寒。少阴脉弱而微,微则少血,弱则生风,微弱相搏,阴中恶寒,胃气下泄,吹而正喧。
    师曰:胃气下泄,吹而正喧,此谷气之实也,膏发导之。
    少阴脉滑而数者,阴中则生疮。
    少阴脉数,则气淋,阴中生疮。
    少阴脉弦者,白肠必挺核。
    少阴脉浮而动,浮则为虚,动则为痛,妇人则脱下。
    平妇人病生死脉证第三十八
    诊妇人漏血下赤白,日下血数升,脉急疾者死,迟者生。
    诊妇人漏下赤白不止,脉小虚滑者生,大紧实数者死。
    诊妇人新生乳子,脉沉小滑者生,实大坚弦急者死。
    诊妇人疝瘕积聚,脉弦急者生,虚弱小者死。
    诊妇人新生乳子,因得热病,其脉悬小,四肢温者生,寒清者死。
    诊妇人生产,因中风、伤寒、热病,喘鸣而肩息,脉实大浮缓者生,小急者死。
    诊妇人生产之后,寸口脉焱疾不调者死,沉微附骨不绝者生。
    金疮在阴处出血不绝,阴脉不能至阳者死,接阳而复出者生。
    平小儿杂病脉证第三十九
    小儿脉呼吸八至者平,九至者伤,十至者困。
    诊小儿脉法多雀鬬,要以三部脉为主,若紧为风癎,沉者乳不消,弦急者客忤气。
    小儿是其日数应变蒸之时,身热而脉乱,汗不出,不欲食,食辄吐哯者,脉乱无苦也。
    小儿脉沉而数者,骨间有热,欲以腹按冷清也。
    小儿大便赤,青瓣飧泄,脉小手足寒难已,脉小手足温易已。
    平三阴三阳三部脉证第四十
    经言:肺者人之五脏华盖也,上以应天,解理万物,主行精气,法五行四时,知五味。寸口之中,阴阳交会,中有五部,前后左右,各有所主。上下中央,分为九道,浮沉结散,知邪所在,其道奈何?岐伯曰:脉大而弱者,气实血虚也。脉大而长者,病在下。候浮直上下交通者,阳脉也。坚在肾,急在肝,实在肺。前如外者,足太阳也;中央如外者,足阳明也;后如外者,足少阳也。中央直前者,手少阴也;中央直中者,手心主也;中央直后者,手太阴也。前如内者,足厥阴也;中央如内者,足太阴也;后如内者,足少阴也。前部左右弹者,阳蹻也;中部左右弹者,带脉也;后部左右弹者,阴蹻也。从少阳之厥阴者,阴维也;从少阴之太阳者,阳维也。来大时小者,阴络也;来小时大者,阳络也。
    前如外者,足太阳也,动苦头项腰痛。浮为风,濇为寒热,紧为宿食。
    前如外者,足太阳也,动苦目眩,头颈项腰背强痛也。男子阴下湿,女子月水不利,少腹痛引命门,阴中痛,子脏闭。浮为风,濇为寒血,滑为劳热,紧为宿食。针入九分,却至六分。
    中央如外者,足阳明也,动苦头痛面赤。微滑,苦大便不利,肠鸣不能食,足胫痹。
    中央如外者,足阳明也,动苦头痛面赤。热浮微滑,苦大便不利,喜气满。滑者为饮,濇为嗜卧,肠鸣不能食,足胻痹。针入九分,却至六分。
    后如外者,足少阳也,动苦腰背胻股肢节痛。
    后如外者,足少阳也,浮为气濇,濇为风血,急为转筋,弦为劳。针入九分,却至六分。
    右,右三阳脉。
    前如内者,足厥阴也,动苦少腹痛,月经不利,子脏闭。
    前如内者,足厥阴也,动苦少腹痛,与腰相连,大便不利,小便难,茎中痛;女子月水不利,阴中寒,子门壅绝,内少腹急。男子疝气,两丸上入淋也。针入六分,却至三分。
    中央如内者,足太阴也,动苦胃中痛,食不下,欬唾有血,足胫寒,少气,身重,从腰上状如居水中。
    中央如内者,足太阴也,动苦腹满,上管有寒,食不下,病以饮食得之。沉濇者,苦身重,四肢不动,食不化,烦满不能卧,足胫痛,苦寒,时欬血泄利黄。针入六分,却至三分。
    后如内者,足少阴也,动苦少腹痛,与心相引,背痛,淋,从高堕下,伤于内,小便血。
    后如内者,足少阴也,动苦小腹痛,与心相引,背痛,淋,从高堕下,伤于尻内,便血里急,月水来,上抢心胷胁满拘急,股里急也。针入六分,却至三分。
    右,足三阴脉。
    前部左右弹者,阳蹻也,动苦腰背痛,微濇为风癎,取阳蹻。
    前部左右弹者,阳蹻也,动苦腰痛,癫癎,恶风,偏枯,僵仆,羊鸣,(疒帬)痹,皮肤身体强 【 一作淫】 痹。直取阳蹻,在外踝上三寸,直绝骨是。
    中部左右弹者,带脉也,动苦少腹痛引命门,女子月水不来,绝继复下,止阴辟寒,令人无子;男子苦少腹拘急,或失精也。
    后部左右弹者,阴蹻也,动苦癫癎寒热,皮肤强 【 一作淫】 痹。
    后部左右弹者,阴蹻也,动苦少腹痛,里急,腰及髋髎下相连,阴中痛,男子阴疝,女子漏下不止。
    右,阳蹻、阴蹻、带脉。
    中央直前者,手少阴也,动苦心痛微坚,腹胁急实。坚者为感忤,纯虚者为下利肠鸣,滑者为有娠,女子阴中痒痛,痛出玉门上一分前。
    中央直中者,手心主也,动苦心痛面赤,食苦咽多,喜怒。微浮者,苦悲伤,恍惚不乐也。濇为心下寒。沉为恐怖,如人捕之状也。时寒热有血气。
    中央直后者,手太阴也,动苦欬逆,气不得息。浮为内风,紧濇者胷中有积热,时欬血也,有沉热。
    右,手三阴脉。
    从少阴斜至太阳,是阳维也,动苦肌肉痹痒。
    从少阴斜至太阳,是阳维也,动苦癫,僵仆,耳鸣,手足相引,甚者失音不能言。癫疾直取客主人,两阳维脉在外踝绝骨下二寸。
    从少阳斜至厥阴,是阴维也,动苦癫疾僵仆。
    从少阳斜至厥阴,是阴维也,动苦僵仆,失音,肌肉淫痒痹,汗出恶风。
    脉来暂大暂小,是阴络也 【 一作结】 动苦肉痹,应时自发,身洗洗也。
    脉来暂小暂大者,是阳络也 【 一作结,】 动苦皮肤痛,下部不仁,汗出而寒也。
    肺脉之来也,如循榆叶曰平;如风吹毛曰病;状如连珠者死。期丙丁日,禺中日中。
    心脉之来也,如反笋莞大曰平;如连珠曰病;前曲后居如带钩者死。期壬癸日,人定夜半。
    肝脉之来也,搏而弱曰平;如张新弓弦曰病;如鸡践地者死。期庚辛日,晡时日入。
    脾脉之来也,阿阿如缓曰平;来如鸡举足曰病;如鸟之啄、如水之漏者死。期甲乙日,平旦日出。
    肾脉之来也,微细以长曰平;来如弹石曰病;去如解索者死。期戊己日,食时日昳,黄昏鸡鸣。
    寸口中脉躁竟尺,关中无脉应,阳干阴也。动苦腰背腹痛,阴中若伤,足寒。刺足太阳少阴,直绝骨入九分;灸太阴五壮。
    尺中脉坚实竟尺,寸口无脉应,阴干阳也。动苦两胫腰重,少腹痛,癫疾。刺足太阴,踝上三寸,针入五分。又灸太阳阳蹻,在足外踝上三寸,直绝骨是也。
    寸口脉紧直至鱼际下,小按之,如持维干 【 一作鸡毛】 状。其病肠鸣,足痹痛酸,腹满不能食,得之寒湿。刺阳维,在外踝上三寸间也,入五分,此脉出鱼 【 一作原】 际。
    寸口脉沉着骨,反仰其手乃得之,此肾脉也。动苦少腹痛,腰体酸,癫疾。刺肾俞入七分,又刺阴维入五分。初持寸口中,脉如细坚状,久按之大而深。动苦心下有寒,胷胁苦痛,阴中痛不欲近丈夫也,此阴逆。刺期门入六分,又刺肾俞入五分;可灸胃管七壮。
    初持寸口中脉如躁状洪大,久按之细而牢坚。动苦腰腹相引痛,以下至足胻重也,不能食。刺肾俞入四分至五分,亦可灸胃管七壮。
    尺寸俱沉,但有关上脉,苦寒,心下痛。
    尺寸俱沉,关上无有者,苦心下喘。
    尺寸俱数有热,俱迟有寒。
    尺寸俱微,厥,血气不足,其人少气。
    尺寸俱濡弱,发热恶寒汗出。 【 一云内蕴热,手足逆冷汗出。】
    寸口沉,胷中痛引背。 【 一云短气。】
    关上沉,心痛上吞酸。
    尺中沉,引背痛。
    寸口伏,胷中有逆气。
    关上伏,有水气,泄溏。
    尺中伏,水谷不消。
    寸口弦,胃中拘急。 【 一作心下愊愊。】
    关上弦,胃中有寒,心下拘急。
    尺中弦,少腹脐下拘急。
    寸口紧,头痛逆气。
    关上紧,心下痛。
    尺中紧,脐下少腹痛。
    寸口濇,无阳少气。
    关上濇,无血厥冷。
    尺中濇,无阴厥冷。
    寸口微,无阳外寒。
    关上微,中实 【 一作胃虚】 能食,故里急。 【 一作无胃气。】
    尺中微,无阴厥冷,腹中拘急。
    寸口滑,胷满逆。
    关上滑,中实逆。
    尺中滑,下利少气。
    寸口数,即吐。
    关上数,胃中有热。
    尺中数,恶寒,小便赤黄。
    寸口实即生热,虚即生寒。
    关上实即痛,虚即胀满。
    尺中实即小便难、少腹牢痛,虚即闭濇。
    寸口芤吐血,微芤衄血。
    关上芤,胃中虚。
    尺中芤下血,微芤小便血。
    寸口浮其人中风,发热头痛。
    关上浮,腹痛心下满。
    尺中浮,小便难。
    寸口迟,上焦有寒。
    关上迟弱,无胃气,有热。
    尺中迟,下焦有寒,背痛。
    寸口濡,阳弱自汗出。
    关上濡,下重。
    尺中濡,少血,发热,恶寒。
    寸弱,阳气少。
    少关。 【 阙】
    尺弱,少血。


用手机扫一下二维码,在手机上阅读或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图书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