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要籍简介(一):总集(2)
http://www.newdu.com 2016-08-29 国学网 newdu 参加讨论
21、《四六法海》 历代骈文总集,明代王志坚编选。此书标名“四六”,所选不从唐代四六文开始,而从骈散结合的魏晋文开始,是有见识的。此书依据《文选》、《艺文类聚》、《文苑英华》、《唐文粹》、《宋文鉴》、《元文类》等书,参以诸家文集及正史、野史所载,选魏晋至元骈文共702篇。唐以前作品居大多数。卷首有自序,论述四六文源流,颇有见地。编选者主张知人论世,“每篇之末,或笺注其本事,或考证其异同,或胪列其始末”,“皆元元本本,语有实征”(《四库全书总目》)编选者编选此书,“大抵为举业”(本书《编辑大意》),骚赋没有选入。正本溯源,略嫌不足。它以体分类,计40类,如“序”体又分有诗文序、宴集序、赠别序等,亦觉琐碎。 清代蒋士铨有《评选四六法海》,自此书中选出262篇,从甲至癸,次为十等。宋人之作入选者寥寥,元人之作则全部删去,已失原本之旧有明代天启刊本、《四库全书》本。 王志坚(1576~1633)字弱生,更字淑士,一字闻修,号淑士,江苏昆山人。万历三十八年(1610)进士,授南京兵部主事。迁员外郎中。暇日,邀同舍郎为读史社,撰《读史商语》。迁贵州提学佥事,不赴,乞侍养归。天启二年(1622)起督浙江驿传。奔母丧归。崇祯四年,复以佥事督湖广学政,卒于官。 王志坚少与李流芳同学,卜居吴门古南园,与流芳、归昌世并称“三才子”。肆志为学,兼通内典,诗文法唐、宋。生平作诗甚富,自选止七十余首。编有《四六法海》、《古文渎编》。 22、《骈体文钞》 历代学骈文总集,也为历来最好的骈文选本,清代李兆洛编选。标举魏晋、六朝宗旨,辑入先秦至隋的作品共31卷。全书分为上、中、下三编。上编包括铭、颂、箴、诔、诏、策令、檄移、弹劾等18体,是所谓“庙堂之制,奏进之篇”;中编包括书、论、序、碑记等8体,多属指事述意之作;下编包括设辞、连珠、笺牍、杂文等5体,多属缘情托兴之作。编者认为,文之起源不分骈散,故主张骈散合一。该书入选司马迁的《报任安书》,诸葛亮的《出师表》等,便是这一主张的具体体现。书成于嘉庆末年。有嘉庆末唐氏原刻本,《四部备要》谭献评点本。 李兆洛(1769~1841) 清代学者、文学家。字申耆,晚号养一老人,阳湖(今属江苏常州市)人。嘉庆十年(1805)进士,选庶吉士,充武英殿协修,改凤台知县;后主讲江阴暨阳书院达20年。李兆洛精舆地、考据、训诂之学。为文主张混合骈、散两体之长,与桐城派散文立异,是阳湖派代表作家之一。他所作文章,大体上能贯彻自己的主张;对桐城派的姚范、姚鼐两人,也表示推尊,不持门户之见。汤成烈《重刊养一斋文集序》评其学:“莫不兼综百家,钩稽历代,研精极虑以出之,凡实事必求其是。”撰有《养一斋文集》20卷,有咸丰二年初刻本,光绪四年重刻本。辑有《皇朝文典》70卷,《大清一统舆地全图》,《凤台县志》12卷,《地理韵编》21卷,《骈体文钞》31卷等。 23、《骈文类纂》 清末学者王先谦编选。共46卷,共选文1510篇。全书按文体分为15类目,卷首有王先谦所撰长篇序例。序例主要表明选者对骈文和文章学的看法。编者认为自然景物、社会生活是诱发文学创作的动因,不强调儒家的“文以载道”和“义理”,而与袁宏道的“性灵说”相近。指出包括骈文在内的文学创作必须向前人学习,而且骈文也要学习古文创作技巧,不斤斤计较与骈散之争。王先谦还另编有《十家四六文钞》。 《骈文类纂》有光绪二十八年(1902)思贤书局刊刻 王先谦(1842~1917),湖南长沙人。字益吾,因宅名葵园,学人称为葵园先生。晚清著名史学家、经学家、训诂学家。曾任国子监祭酒、江苏学政,湖南岳麓、城南书院院长。博览古今图籍,研究各朝典章制度。治学重考据、校勘,荟集群言。在任组织学人,集体从事古籍文献的编校刊印工作。曾校刻《皇清经解续编》,并编有《十朝东华录》、《续古文辞类纂》、《续古文辞类纂》等。为文远追韩愈,又以桐城派阳湖派自许;其诗被称为“得杜之神,运苏之气”,“置之清代集中,挺然秀拔”。著有《虚受堂诗文集》。学术著作有《汉书补注》、《后汉书集解》、《荀子集解》、《庄子集解》、《诗三家义集疏》等。 24、《全唐文》《全唐文补遗》 清代官修的唐五代的文章总集。由董诰领衔,阮元、徐松等百余名学者参加编纂。历时六年,嘉庆十三至十九年(1808~1814)。共1000卷共收文章18488篇,作者3042人,每一位作者都附有小传《全唐文》,是有唐一代(包括五代)文章的总集,也是迄今唯一最大的唐文总集。清嘉庆十二年(1807),清宫原藏有陈邦彦编的《唐文》稿本一百六十册,清仁宗认为它“体例未协,选择不精”, 于是下令重编。由大学士董诰任总裁。《全唐文》在《唐文》稿本基础上,用《文苑英华》﹑《唐文粹》等总集补其缺略,又从《永乐大典》辑录了唐文的单篇残段,并旁采他书和金石资料编校而成。 编次以唐及五代诸帝居首,其次是后妃﹑诸王﹑公主,再次为各朝作者﹑释道﹑闺秀,宦官﹑四裔附编书末。但该书在编纂﹑考订上还有不少缺点,包括文章漏收﹑误收﹑重出,作者弄错,题目和正文的讹脱,小传记事不确,采用的书不注出处等等。清劳格和现代学者岑仲勉在读本书的《札记》中曾举出上述问题约四五百条。和《全唐诗》相比,《全唐文》投入了更多的编撰力量。总裁董浩曾任《四库全书》副总裁,有主编巨书的经验,故非徒以位高而领衔。先后参与其事者近百人,其中既有词章之士法式善、周之琦、秦恩复辈,又有渊博学者阮元、徐松、胡承珙等。这一人员组合,对本书的质量起到了一定的保证作用。加上时当干嘉朴学鼎盛之时,编者又可以充分利用内府图书,文章本身也不像诗歌那样流传多歧而容易以讹传讹,所以《全唐文》的质量较之《全唐诗》要好得多。 该书编成后,即颁发扬州,由督理两淮盐政阿克当阿等负责校刻,嘉庆二十四年(1819)刻成,此即所谓扬州官本。后来又有广雅书局翻刻本。中华书局1985年出版了据原刻本影印的断句本,附印了清末陆心源的《唐文拾遗》和《唐文续拾》,是现在通行的比较便于阅读的本子。 董诰(1740~1818),字雅伦,西京,号蔗林,一号柘林,浙江富阳人。乾隆二十八年(1763),中顺天乡试举人,二十九年进士,殿试名列一甲第三,乾隆帝以其系大臣子,改置二甲第一,为传胪,授翰林院庶吉士,充国史三通馆协修,武英殿篡修。散馆年改任编修。董诰历任礼、工、户、吏、刑各部侍郎,《四库全书》副总裁,奉命辑《满洲源流考》,充武英殿总裁,以至文华殿大学士。乾隆四十四年,任军机大臣,旋任户部尚书,两次图形紫光阁。其时,和珅用事,排除异已。董诰支拄其间,遇事多所救正。及嘉庆这即位后,又襄赞之,卒能歼除巨奸,朝纲不坠。嘉庆二十三年(1818),再次上疏乞休,命以太保大学士致仕,在家支食全俸。十月,病剧而卒。嘉庆帝亲临祭奠,赐谥文恭。 25、《全唐文补遗》 清末四大藏书家之一的陆心源最早为《全唐文》补遗,所作《唐文拾遗》、《唐文续拾》二书,共补录3000多篇。二十世纪唐代新出土文献数量极其丰富,周绍良主编的《唐代墓志汇编》、《唐代墓志汇编续集》,收录以墓志为主的唐代文章约5500 篇;吴刚主编《全唐文补遗》,亦是汇编近年来新发现的唐五代人的墓志等资料,共七辑,后附篇名索引和作者索引,由三秦出版社2000年出版。陈尚君的《全唐文补编》采辑四部群书、敦煌遗书、石刻文献、海外汉籍、佛道两藏,在上述诸书外,辑得唐人文章约7000篇,涉及作家2600多人。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 26、《箧中集》 唐人诗集名,元结编次,一卷,元结。集其亲友沈千远、赵微明、孟云卿、张彪、王季友等五言古诗共二十四首,命名为《箧中集》。集前有元结于干元三年(760)所作的序。元结主张诗应有规讽寄托,有益政教,故选录其中以警时人。集中所收,有一些反映现实的诗,体现了他的文学主张,对白居易新乐府有一定的影响。有明汲古阁刻本及近人徐乃昌影宋刻本,附札记一卷。 元结(719~772),字次山,河南鲁山(今河南鲁山县)人,唐代文学家。少时不羁,十七岁才折节向学,从师于元德秀。天宝十二年(753)举进士。安史之乱中,史思明攻河阳,肃宗召他进京问策,乃上《时议》三篇,受到赏识,擢为右金吾兵曹参军,摄监察御史,为山南西道节度参谋。以讨史思明有功,迁监察御史里行,又进水部员外郎。代宗即位,拜道州刺史,进授容管经略使,加左金吾卫将军。罢还京师,卒赠礼部侍郎。其诗文注重反映政治现实和社会矛盾,文风力求摆脱六朝以来雕饰华靡的弊病,清淡简洁,纯真自然。唯过于质朴,文采稍逊。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先驱者之一。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辑有《元次山集》。他还曾编《箧中集》诗选行世。 27、《河岳英灵集》 唐代诗歌总集。唐代殷璠编选。此书分上、中、下三卷。《叙》称“起甲寅(开元二年,714),终癸巳(天宝十二载,753)”,一本误作“终乙酉(天宝四载)”。它选录了这个时期自常建至阎防24家诗234首,今本实为228首。在《序》和《集论》中,批判齐梁以来“理则不足,言常有余,都无兴象,但贵清绮”的形式主义诗风,力主内容形式并重,声律风骨兼备。由于选者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艺术鉴赏能力,选录标准又非常严格,因而在唐人编选的唐诗选本中历来最受重视,影响深远。 书中略仿南朝钟嵘《诗品》,对入选各家诗歌的艺术风格都作简括的评论,其中有不少精辟之见为后人所称述。这种把评和选结合起来,在体例上实属创举,为后来许多评选本诗文集的漤觞,但由于此书自序说“分为上下卷”,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马端临《文献通考》也都着录为2卷,而明代毛晋、清代何焯都曾有手校抄本为2卷本,因此也有学者认为今本3卷是后人“推测其意似以三卷分上中下三品”,并非编者原意(孙毓修《河岳英灵集校文》引黄丕烈说)。 《河岳英灵集》有《四部丛刊》影明翻宋本、汲古阁本,通行的为上海古籍出版社排印本,收入《唐人选唐诗(十种)》中。 殷璠,唐文学家、诗选家,丹阳(今属江苏)人。生卒年、字号不详。书首自题“丹阳进士”,曾出仕,后辞官归隐,详情无可考 28、《中兴间气集》 唐诗选集。唐代高仲武编选(或误题孟彦深编选)2卷,选录肃宗至德初(756)到代宗大历末(779)20多年间作家作品,计26人,诗130多首。旧史家称此时为安史乱后之“中兴”时期,书名取此。 此书大致反映出至德﹑大历间诗坛的主要面貌。编选者推崇钱起﹑郎士元,把二人列为上﹑下卷之首。所选多为赠别酬和﹑流连光景之作,也有少数反映民生疾苦的篇什。在艺术上追求清逸幽远之境,体制多为五言。高仲武《自序》中提出“体状风雅,理致清新”的选取标准,基本符合当时诗风的特点。此书在每家姓氏之后,都有简短评语,其中不乏精辟见解,但也有品评高下失当之处。郑谷《读前集二首》云:“何事后来高仲武,品题《间气》未公心”。说他不如殷璠《河岳英灵集》品评公允。陆游也指责他“评品多妄”﹑“议论凡鄙”(《跋中兴间气集》) 今存《四部丛刊》影印秀水沈氏藏明翻宋刻本,附清代何焯据述古堂影宋抄本所作校记。凡刻本原缺高仲武自序及张众文﹑章八元﹑戴叔伦﹑孟云卿﹑刘湾五人评语,都见于何焯校记。又有明汲古阁刻本等。现收入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出版的《唐人选唐诗(十种)》。 高仲武,渤海(今山东省滨州市)人。生卒年﹑字号不详。 29、《极玄集》 唐诗选本,唐代诗人姚合晚年编次,二卷(《直斋书录解题》着录为一卷)。选录王维等二十一位唐代诗人诗百首(今存九十九首)。多为中唐时作品,偏重描写个人情怀,流连风景,体制多为五言。姚合在自序中说:“此皆诗家射雕手也,合于众集中更选其极玄者,庶免后来之非”。但选本中无李、杜、元、白、韩、孟、刘、柳这些公认的唐代代表作家。入选诗人,大多附有小传。后世选集附有小传,实自此始。 有明毛晋汲古阁本。1958年收入中华书局出版《唐人选唐诗(十种)》一书。 姚合,陕州硖石人。生卒年不详,约唐文宗太和中前后在世。唐代诗人。元和十一年(816年)进士。初授武功主簿,人因称为姚武功。调富平、万年尉。宝历中,(826年左右)历监察御史,户部员外郎。出任荆、杭二州刺史。后为给事中,陕、虢观察使,仕秘书监。诗与贾岛齐名,号称“姚、贾”,其体称为“武功体”。著有诗集十卷。 30、《又玄集》 唐人诗集,晚唐诗人韦庄于光化三年编选,共三卷。自序称选“才子一百五十人,名诗三百首。”实收唐诗人杜甫等142家,诗297首。此书所选诗,五、七言古律及歌行均有,所录释子诗十家,妇女诗十九家。亦为诗选兼收僧道及女子诗开了先例,其中蜀妓薛陶(涛)诗,即初见于此书。此书在我国早已亡佚,明清人都没有见过。但在日本却有流传。一九五七年,日本京都大学清水茂教授转赠夏承焘教授江户(享和三年)昌平坂学问所官版本书影照片一份,夏老即交与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于58年影印出版。 韦庄(836─910),字端己,杜陵(今中国陕西省长安市附近)人,诗人韦应物的四代孙,少孤贫力学,才敏过人。为人疏旷不拘,任性自用。五十九岁登进士第,授校书郎。乾宁四年(897),时年六十二岁,被“宣谕和协使”李洵聘为书记,同至西川,结识了西川节度使王建,回长安后,改任左补阙。天复元年(901)六十六岁,应王建之聘入川为掌书记。天佑四年(907)唐亡,力劝王建称帝,被任命为宰相,蜀之开国制度多出其手,后终身仕蜀,官至吏部侍郎兼平章事。七十五岁卒于成都花林坊,谥文靖。韦庄诗词都很有名,诗有《浣花集》十卷。其词无专集,散见于《花间集》、《尊前集》和《全唐诗》等总集中。 31、《才调集》 唐诗选集。五代后蜀韦縠编选。此书是今存唐人选唐诗中选诗最多最广的一种。共10卷,每卷100首,共1000首。所选署名诗人180多人,自初唐沈佺期至唐末五代的罗隐等,广涉僧人妇女及无名氏。韦縠自序其选取标准说:“韵高而桂魄争光,词丽而春色斗美。”要求高尚的情韵格调和秾丽的词采才华,即所谓“才调”。这一选取标准有针对五代粗疏浅陋诗风的用意,《叙》中自称“因阅李杜集、元白诗”,“遂采摭奥妙”,而书中却无杜诗,盖因杜诗沉郁顿挫,高古深厚,与其选录标准不合。韩愈诗奇崛艰涩,亦所不取;孟郊仅收《古结爱》一首。所选各时期诗作,以晚唐为主,中唐次之,盛唐较少,初唐寥寥。所选诗人,盛唐突出李白,中唐推崇白居易、元稹,晚唐尤以温庭筠、韦庄、杜牧、李商隐四家诗最多,见出编者旨趣之所在。所取作品虽以秾丽蕴藉的闺情诗为多,但题材亦广,尚有宦游、边塞、咏史、怀古、砭时及忧民之作。 此书编辑体例不严。选录诗人不按时代编次。同一作者重出颇多,李端甚至三见,贾岛同时又收作僧无本。作者舛误及词赋入选的现象也存在。但它搜罗广泛,唐代传诵的名篇保存颇多,并收有诸家本集散佚之作,都有助于文献整理校勘。 有《四部丛刊》影印述古堂本、汲古阁本等,并收入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唐人选唐诗(十种)》。另有《二冯评点才调集》10卷,二冯为清初冯舒、冯班,他们推尊温庭筠、李商隐,藉以指斥明末清初崇尚宋诗之风。乾隆间纪昀有《删正二冯评点才调集》2卷。 韦縠,生卒年、字号及籍贯不详,曾在后蜀任临察御史,迁尚书。 32、《唐百家诗选》 亦名《王荆公唐百家诗选》。宋朝王安石选。王一生共选辑了两部诗集,另一部是《四家诗选》,已失传。这个选本专选名家以外的104位诗人的作品,因此此本没有选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柳宗元等名家的诗,对于开阔视野很有益处。据卷首王安石自序,王在任度支判官时,同僚宋敏求请他在其家藏的唐诗百馀编中“择其精者”编选而成。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仁宗庆历进士。嘉佑三年(1058)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神宗熙宁二年(1069)任参知政事。次年任宰相,依靠神宗实行变法。因保守派反对,新法遭到阻碍。熙宁七年辞退。次年再相;熙宁九年罢相后,隐居,病死于江宁(今江苏南京)钟山,世称荆公,其散文雄健峭拔,旧时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所著《字说》、《钟山目录》等,多已散佚。今存《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三经新义》中的《周官新义》残卷、《老子注》若干条。 33、《唐诗鼓吹》 唐代七言律诗选集。传为金代元好问编选。沈德潜《说诗语》、罗汝怀《七律流别集述意》等对此提出质疑,但无确据。 此书命名之由,武一昌以为取自《幽闲鼓吹》一书,《四库全书总目》以为乃取义于《世说新语·文学》载孙绰语:“《三都》《二京》、《五经》鼓吹”,大约为宣扬推广之意。书共10卷,选七言律诗近600首,96家。作者大都为中唐晚唐诗人,对许浑、陆龟蒙、杜牧、李商隐、谭用之等作品选录尤多。入选诗歌多为伤时感怀之作,间有娱情悦志之篇,但风格颇清朗开豁,钱谦益谓此书“主于高华鸿朗,激昂痛快”(《唐诗鼓吹序》),比同时代方回所编律诗选集《瀛奎律髓》取迳较高。但编次较乱,初唐盛唐作家杂编其间,还有宋人掺入,选入宋代胡宿诗23首之多。明代朱绍、朱积依《唐诗鼓吹》体例,编选《鼓吹续编》,选宋元明七律。 此书有元代郝天挺注本,至大元年(1308)刊本。另有明代廖文炳注本,名《唐诗鼓吹注解大全》,有明万历七年(1579)刊本。清代乾隆时又有《唐诗鼓吹笺注》,为钱朝、王俊臣、王清臣、陆贻典参校本。又有纪昀评本。 元好问(1190~1257),字裕之,号遗山,世称遗山先生。山西秀容(今山西忻州)人。兴定进士,历任内乡令、南阳令、尚书省掾、左司都事、行尚书省左司员外郎,金亡不仕。归葬故乡系舟山下山村(今忻县韩岩村)。工诗文,在金元之际颇负重望。是我国金末元初最有成就的作家和历史学家,文坛盟主,是宋金对峙时期北方文学的主要代表,又是金元之际在文学上承前启后的桥梁,被尊为“北方文雄”“一代文宗”。其诗、文、词、曲,各体皆工。诗作成就最高,“丧乱诗”尤为有名。其诗奇崛而绝雕琢,巧缛而不绮丽,形成河汾诗;其词为金代一朝之冠,可与两宋名家媲美;其散曲虽传世不多,但当时影响很大,有倡导之功;《续夷坚志》四卷为其笔记小说集,为金代现存的优秀短篇小说。元好问亦是金代文学批评之巨子,仿杜甫《戏为六绝句》体例所写《论诗绝句三十首》,在文学批评史上影响颇大。晚年致力收集金君臣遗言往事,多为后人纂修金史所本。著有《杜诗学》、《东坡诗雅》、《锦畿》、《诗文自警》、《壬辰杂编》、《遗山先生文集》四十卷、《遗山先生新乐府》五卷等,传世有《遗山先生文集》,编有《中州集》,现有清光绪读书山房重刊本《元遗山先生全集》。 34、《唐诗品汇》 明代的唐诗选本,影响最大的是高棅《唐诗品汇》和李攀龙《唐诗选》。 《唐诗品汇》成书于洪武二十六年至三十一年。初编九十卷,后又补十卷,收681家诗6769首,是一部规模阔大、有独到见解的大型选本。其中五言古诗二十四卷、七言古诗十三卷、五言绝句八卷(末附六言绝句)、七言绝句十卷、五言律诗十五卷、五言排律十一卷、七言律诗九卷。又有唐诗拾遗十卷(分五言古诗二卷、七言古诗一卷、五绝七绝一卷、五律三卷、五言排律二卷、七律一卷)。此书明确将唐诗分为初、盛、中、晚四期,特重盛唐,每种诗体内又分为九格,以初唐为正始,盛唐为正宗、大家、名家、羽翼,中唐为接武,晚唐为正变、余响,方外异人为旁流。其崇尚盛唐、区分流变的意见,为世人指示了学习唐诗的正确途径,因而获得广泛的响应,对明代尊唐诗风影响深远。在选录标准上,《唐诗品汇》注重于诗歌的社会功能、思想内容,而不大顾及到诗歌本身的艺术风格特征。它在卷首附有《历代名士评论》、《诗人爵里详节》,在卷中引用了一些笔记诗话,对诗歌进行评论笺证,于读者都有帮助。 原有明成化间陈炜刻本,明代汪宗尼、汪季舒、陆允中、张恂等以其讹误甚多,加以校订刊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影印明汪宗尼本,书后又附一人名索引,是较好的一种。 高棅(1350~1423),字彦恢,更名廷礼,与当时林鸿、郑定、王偁等诗人合称“闽中十子”。 永乐二年(1404),高棅以布衣荐入京城参与纂修《永乐大典》。高棅任翰林院待诏。永乐六年十二月,《永乐大典》编成,留翰林院,永乐十年升为典籍。永乐二十一年,高棅卒于南京官舍。高棅的诗、书、画时人称为“三绝”。书法推崇米芾,山水画学元人高房山,笔力苍古,墨气秀润,自成一家。诗歌成就最高,尤精于五言古诗,他和林鸿被后人称为明代闽中诗文的开创者。闽中十子的领袖人物林鸿,倡导严羽“四唐之说”,认为“开元、天宝间,神秀声律,粲然大备,放学者当以是为楷式”,而高棅也正是在这种时代的氛围与师友的启发下,提出了唐代诗歌的“初、盛、中、晚”四段划分法,并用这种思想为基准,编选了《唐诗品汇》。 著有《啸台集》二十卷、《木天清气集》十四卷、《玩宇楼诗文集》、《拾遗》10卷。 35、《唐音统签》 唐五代诗歌总集,明人胡震亨编,是中国古代私人纂辑的一部最大的唐五代诗歌总集。胡本人也为此付出毕生精力。全书凡1033卷,以干支为序,自《甲签》至《壬签》,按时代先后辑录唐及五代的诗作以及词曲、歌谣、谚语、酒令、占辞等。《癸签》则包括体裁、法微、评汇、乐通、诂笺、谈丛、集录等部分,为唐诗研究资料汇编。此书对唐诗的源流与变革、体制的形成、风格流派的异同、作家的高下以及有关的知人论世材料,都作了较系统的论述;对常用词汇的注释和考订,唐诗别集、总集、金石着录、唐诗评论的综合目录,也都分门类地作了交代;所引明人诗话,亦有为今日不易得见者,因而又具有文献价值。此外,书中各家诗人小传也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除新旧《唐书》外,还引用了杂史、笔记、地志、诗话及各家别集的材料,并加以考订。又采辑了许多诗人的遗闻逸事,附入小注,其中引用的材料大都注明出处,有时还注明编纂时所援用的版本。这些,对唐诗研究都是有用的。《唐音统签》与清代康熙时所刊印的《全唐诗》有重要关系。《全唐诗》 900卷,就是以《唐音统签》及季振宜《唐诗》为底本编纂而成的。其中初、盛唐部分主要采用季振宜书的成果,中、晚唐部分则在很多地方吸取了《唐音统签》的成果。季书中所缺的中、晚唐诗,一般都可在《唐音统签》得到补充。此外,《全唐诗》所辑录的散佚诗篇和断章零句,也多半采自《唐音统签》。 此书编成后,并未能付印,至清初始由其后人印出一部分,历来通行易见的刻本只有《戊签》和《癸签》两种。多数则以抄本传世。 胡震亨 (1569~1645?),字孝辕,号遁叟,又号赤城山人。浙江海盐人。万历二十五年(1597)举人,屡试进士不第。历任固城教谕、合肥知县、定州知州、职方员外郎,乞归。晚年家居,藏书万卷,日夕探讨,校读精勤。着有《赤城山人稿》、《读书杂记》、《海盐县图经》、《李诗通》、《杜诗通》、《唐音统签》等。 36、《全唐诗》 清朝初曹寅、彭定求等奉敕编纂的唐代诗歌总集,共900卷。康熙为《全唐诗》所作序中,谓全书共“得诗四万八千九百余首,凡二千二百余人”,后人多从其说。近年日本学者平冈武夫编《唐代的诗人》、《唐代的诗篇》,将《全唐诗》所收作家、作品逐一编号作了统计,结论是:该书共收诗四万九千四百零三首,句一千五百五十五条,作者共二千八百七十三人。这个数字是相当可靠的。 康熙四十二年(1703),清圣祖玄烨即考虑编纂此书,至四十四年(1705)三月,他第五次南巡至苏州时,将主持修书的任务交给江宁织造曹寅,并将内府所藏季振宜《唐诗》一部发下,作为校刊底本。同年五月,由曹寅主持,在扬州开局修书,参加校刊编修的有赋闲江南的在籍翰林官彭定求、沈三曾、杨中讷、潘从律、汪士綋,徐树本、车鼎晋,汪绎、查嗣瑮、俞梅等十人。至次年十月,全书即编成奏上。全书以季振宜《唐诗》为主、兼采胡震亨的《唐音统签》。具体来说,初、盛唐部分以季书为底本,略作增删校补,即成定本,中,晚唐部分,季书比较单薄,编修诸臣参用胡书作了较大幅度的增补《全唐诗》各集后所附佚句,绝大多数系据胡书移录。 《全唐诗》将有唐一代诗歌汇为一帙,为研究者提供了莫大的方便。但由于成书仓促,存在问题也很多。其主要有如下数端:一、未及广检群书,故缺漏甚多;二、考订粗疏,多有误收,今人考订其误收他朝诗即达数百首之多,唐人张冠李戴、重收复出之作亦不少,三、小传较疏舛,作者先后次第亦多混乱;四、诸诗皆不注出处,征引者难以覆按;五、校勘不精,诗题及诗句错误较多。 该书编成的次年,即由内府精刻行世,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扬州诗局刻本。后又有扬州诗局本,二本皆为一百二十册,分装十函。光绪十三年(1887)上海同文书局石印本,归并成三十二卷。1960年,中华书局据扬州诗局本断句排印,并改正了一些明显的错误。 季振宜(1630~1674),字诜兮,号沧苇,扬州泰兴人,为清初著名藏书家,藏书之富,甲于江南。他整理唐诗,始于康熙三年(1664),迄于康熙十二年(1673),历时十年,始得告成。全书凡七百十七卷,收诗四万二千九百三十一首,作者一千八百九十五人。所据材料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首先是较充分地利用了其本人所藏的珍本秘籍。据《季沧苇藏书目》载,其所藏宋版唐诗总集、别集,多达一百五十馀种,如宋刻《万宝诗山》、明抄《诗渊》,皆为罕见的大型类编诗集。在其开始编集后,又得到钱谦益原拟“集成唐人一代之诗”的未完稿。另外,初盛唐部分充分利用了明末黄德水,吴琯《唐诗纪》的成果。具备了这些条件,以季氏的学力,经过十年的反复校订、广事补遗,终于编成该书.书成后的次年,季氏即去世。当时书稿未曾付梓,不久即转入内府。 37、《全唐诗补编》 辑补《全唐诗》的著作,以日本上毛河世宁(即市河宽斋)《全唐诗逸》三卷为最早,成书时间约相当我国乾隆时期,凡补诗七十二首,句二百七十九条。中华书局本《全唐诗》附于全书之末,今人王重民辑《补全唐诗》、《敦煌唐人诗集残卷》二种,据敦煌遗书补一百七十六首,孙望《全唐诗补逸》二十卷,补诗七百四十首又八十七句,童养年《全唐诗续补遗》二十一卷,补诗一千一百五十八首又二百四十三句。以上四种,由中华书局合编成《全唐诗外编》出版。复旦大学的陈尚君的《全唐诗补编》,对《》做了细致的甄别工作,剔出一些误收重出之作,又新增佚诗四千六百六十三首,句一千一百九十九条,诗人一千一百九十一人。加上《全唐诗外编》原有成果,《补编》共收诗六千三百二十七首,句一千五百零五条,约为《全唐诗》作品的七分之一;收诗人一千六百多位,其中新见者九百余位,接近《全唐诗》诗人的三分之一。至此,唐诗作品存世者正式已知诗达五万五千七百三十首,句计三千零六十条;所涉唐代诗人三千七八百位。这还不包括1992年夏天在湖南长沙唐窑出土瓷器上所题的几百首唐诗。据悉,“其中不少诗是《全唐诗》中没有收进去的”。另外,近年尚陆续有一些唐诗补遗之作发表。 考订著作,有刘师培《全唐诗发微》,收入《左庵集》,篇幅不多;岑仲勉《读全唐诗札记》,订正《全唐诗》小传、篇章等错误,甚为精到,收入中华上编版《唐人行第录》。今人张忱石编《全唐诗作者索引》,中华书局出版,甚便读者。 38、《唐诗别裁集》 唐诗选集,清代沈德潜编选。共20卷,选有作家270余人,诗作1900余首,分体编排。因杜甫《戏为六绝句》中有“别裁伪体亲风雅”语,故名“别裁”。 重点选录王维、李白、杜甫、岑参、韦应物、韩愈、白居易、李商隐等大家名家的诗外,也选录不少小家的作品。由于门庭比较宽广,能注重到不同时期、不同流派和不同体裁的作品,入选的题材和风格较为丰富多彩,大致反映了唐代诗歌创作的基本面貌。书中还附有简要的评注,有助于理解诗意。 《唐诗别裁集》初刻于康熙五十六年(1717),增补重刻于乾隆二十八年(1763)。有乾隆间刻本和扫叶山房石印本、商务印书馆排印本等。上海古籍出版社据重刻本加以校勘标点的排印本,较为通行。清人俞汝昌曾撰《唐诗别裁集引典备注》20卷,有道光间刻本。 沈德潜介绍见《古诗源》。 39、《唐诗三百首》 唐诗选集,清代蘅塘退士选编。蘅塘退士有感于《千家诗》选诗标准不严,体裁不备,体例不一,希望以新的选本取而代之,成为合适的、流传不废的家塾课本。遂于乾隆二十八年春,与他的继室夫人徐兰英开始编选《唐诗三百首》。选诗标准是“因专就唐诗中脍炙人口之作,择其尤要者”。既好又易诵,全书以体裁为经,以时间为纬,于清乾隆二十九年(1765)编辑完成。其选诗范围相当广泛,收录了77家诗,共311首,在数量以杜甫诗数多,有38首、王维诗29首、李白诗27首、李商隐诗22首。《唐诗三百首》以成功务实的编法、简易适中的篇幅、通俗大众的观点、入选诗歌的精美打动着古往今来的无数读者,流传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之说。在众多的唐诗选本中,以《唐诗三百首》流传最广、影响最大,被中国世界纪录协会收录为中国流传最广的诗词选集。它是儿童最成功的启蒙教材之一,也是了解中国文化的模范读本,对中国诗歌选编学、中国人的心理构成都有很大的影响。 《唐诗三百首》的编选者蘅塘退士(1711~1778),原名孙洙,字临西,江苏无锡人。他自幼家贫,性敏好学,寒冬腊月读书时,常握一木,谓木能生火可敌寒。乾隆九年(1745)他考中顺天举人,授景山官学教习,出任上元县教谕。乾隆十六年(1752)他得中进士,历任卢龙、大城知县。后遭人谗陷罢官,平复后任山东邹平知县。乾隆二十五年(1761)、二十七年(1763)两次主持乡试,推掖名士。他为官清廉,又勤勉好学,书似欧阳询,诗宗杜工部,著有《蘅塘漫稿》。 40、《唐贤三味集》 《唐贤三味集》共三卷,收录唐代42位诗人440首诗。是王士祯为了纠正明代以来学盛唐者一味追求“高华壮丽”而流于肤廓,不能得盛唐真面目的弊端,倡导神韵之说而选编的。 王士祯(1634~1711)原名士禛,字子真、贻上,号阮亭,又号渔洋山人,人称王渔洋,新城(今山东桓台县)人。出生在一个世代官宦家庭,祖父王象晋,为明朝河南省布政使。顺治七年(1650),士祯应童子试,连得县、府、道第一,顺治十五年(1658)戊戌科进士,文名渐著。顺治十六年(1659),任扬州推官,“昼了公事,夜接词人”,康熙十七年(1678),受到康熙帝召见,转侍读,入值南书房。升礼部主事,康熙四十三年(1704),官至刑部尚书。不久,因受王五案牵连,被以“瞻循”罪革职回乡。康熙四十九年(1710),康熙帝眷念旧臣,特诏官复原职,因避雍正讳,改名士正。乾隆赐名士祯,谥文简。王士祯为清初一代宗匠,诗与朱彝尊并称。康熙时继钱谦益而主盟诗坛。论诗创神韵说。早年诗作清丽澄淡,中年以后转为苍劲。擅长各体,尤工七绝。但未能摆脱明七子摹古余习。一生著述达500余种,作诗4000余首,主要有《渔洋山人精华录》、《蚕尾集》、杂俎类笔记《池北偶谈》、《香祖笔记》、《居易录》、《渔洋文略》、《渔洋诗集》、《带经堂集》、《感旧集》、《五代诗话》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