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典籍网

主页 > 国学入门 >

中国历代名刹、高僧简介(九)

二十二、湖北

125、武汉市归元寺

座落在武汉市汉阳区归元寺路。清顺治十五年(1658),佛教禅宗曹洞宗祖师白光由浙江来此创立。。所取“归元”之名,缘自佛经《楞严经》中“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之说,即归真、归本、出生灭界,还归于真寂本元之意。归元寺为长江中游名刹之一,与宝通寺、溪莲寺、正觉寺合称为武汉的四大丛林。1983年被国务院确定为汉地全国重点佛教寺院,现为湖北省佛教协会和武汉市佛教协会的所在地。

武汉归元寺

归元寺创建以来,迭经战乱,屡废屡兴。现存建筑,系清同治三年,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及民国初年陆续所建。

“文化大革命”中,寺庙没有遭到破坏,宗教设施及珍贵文物也完好地保存下来,可算一大奇迹。1973年至今,归元寺进行了大规模的维修,大雄宝殿、藏经阁、五百罗汉堂、大士阁、钟鼓楼、翠微亭等建筑翻修一新。归元寺现占地面积175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为1万多平方米。现有僧人数十名,住持为隆印法师。寺内古树参天,花木繁茂,泉清水绿,曲径通幽,被称为“汉西一境”。

归元禅寺占地4.67公顷,有殿舍200余间,建筑紧凑合理。寺院坐西朝东,寺内分前、后两区。前区(老区)由北院、中院和南院三个各具特色的庭院组成,分别拥有藏经阁、大雄宝殿和罗汉堂等三组主体建筑群。后区(新区)为近年新建,有财宝天王殿、露天双面观音、圆通阁和三层红木榫卯结构“戒堂”等建筑群。归元寺的主体建筑集中在前区:

藏经阁

北院主体建筑,始建于清康熙八年(1669年),后遭战火所毁。光绪十四年(1888年)得以重建。归元禅寺心净方丈(1920年-1922年)募资再次重新修建藏经阁,使之成为一座两层五开间的楼阁式建筑,高约20米,顶为兽头大脊,鱼角搬爪,斗拱飞檐,古朴玲珑。当面为四柱通天,双凤朝阳,五龙戏珠。整个建筑、门扇窗牖,涂朱绘彩,刻画镂雕,精巧壮观,金碧辉煌,是武汉市唯一一座砖木结构的古建筑物。这里珍藏着许多佛教文物,有清代《龙藏》一部,宋代影印本《碛砂藏》一部,清末民初上海印《频伽藏》一部。除《藏经》外,还有佛象、法物、石雕、木刻、书画、碑帖及外文典籍等。其中收藏各类经书七千多卷,以及印度、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日本等各国文字的经书,版本之多,文种之多,在国内丛林寺院中尚不多见。另外还有两件珍品:一是清光绪元年(1875),湖南衡山69岁老人李舜千书写的“佛”字。“佛”字是在长宽不超过6寸的纸上,由《金刚经》和《心经》原文共5424个字组成。每个字只有芝麻大,肉眼分辨不清,用30倍放大镜看,笔力挺秀,是书法珍品。另一件是武昌僧人妙荣和尚刺血调和金粉抄成的《华严经》和《法华经》,字体娟秀,堪称精品。

藏经阁有一对联:“见了便做做了便放下了了有何不了,慧生于觉觉生于自在生生还是无生”;“世外人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现在的藏经阁是由归元禅寺前任方丈昌明法师1997年至1998年在原址上重建的阁楼,占地面积四百余平方米,楼式建筑,颇具丛林雅风。新阁楼保持了原制式、原风格、原规模。

归元寺藏经阁

大雄宝殿

中院主体建筑,初建于清顺治十八年(1661),后经多次维修。现大雄宝殿是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重修,近年来随着寺院的扩建修葺,气势更为宏大。大殿正中供奉着释迦牟尼坐像,两侧为其弟子阿难和迦叶,均为脱胎雕塑。殿内有两幅对联:“教有万法,体性无殊,不可取法舍法非法非非法;佛本一乘,根源自别,故说下乘中乘上乘上上乘”;“到这里不许你七颠八倒,如此门休管他五眼六通”。

罗汉堂

南院主体建筑,始建于始建于清道光年间,咸丰二年(1852)毁于兵灾,光绪二十一年(1895)重建,1902年完成,至今有二百年历史。民间有句谚语:上有宝光(成都),下有西园(苏州),北有碧云(北京),中有归元(武汉),是说这四个寺院的五百罗汉堂是最具代表性的,是佛教塑像的精华。光绪年间,黄陂泥塑匠王氏父子应归元寺方丈所聘,用了九年时间重塑了五百罗汉。黄陂至今是湖北的雕塑之乡,有悠久的泥塑传统,技艺娴熟,艺人辈出。据《归元丛林罗汉碑记》,归元寺的五百罗汉,是以南岳衡山祝圣寺的五百罗汉石刻拓本为依据,进行加工提炼,创造而成的。工艺上采用“脱胎漆塑”,又称“金身托沙塑像”。先用泥胎塑成模型,然后用葛布生漆逐渐沾巾套塑,称为漆布空塑,最后饰以金粉。它的特点是抗潮湿,防虫蛀,经久不变。两百年间罗汉堂几次受水灾侵袭,但水退后罗汉仍完好无损。人们常说“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而归元寺的罗汉却不怕水,可见王氏父子的脱塑工艺水平和质量之高。

归元寺罗汉在形象表现上也很有特色。这500罗汉或坐或立,或蹲或卧,喜怒哀乐,慈祥端庄,各种姿势、神态无不具有。如第四百六十三尊罗汉是陀怒尊者,周围有6个童子,为罗汉挖耳,掩嘴,遮眼等,称“六戏弥勒”。“六”即眼、耳、鼻、舌、身、意。它告诫佛门弟子,不要为凡情所染。塑像中把孩子的天真烂漫,娇稚顽皮和罗汉的慈祥憨厚的神态刻画得淋漓尽致。又如第三百五十尊罗汉是大药尊尊者,法相所现正面跏跌坐,禅坐于藤条大椅上,双手笼于袖中,神清气爽,宽额亮目,才思敏捷。在武汉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王氏父子呕心沥血,经历9个寒暑塑成498尊罗汉后,终因过度劳累而病倒,方丈只得又去聘请塑师。新来的塑师将罗汉样本和塑像对照,发现各类罗汉的形象已经塑完。新来的塑师灵机一动,将功德无量的王氏父子也塑成罗汉。现在人们在罗汉堂看到韦驮像左右的两尊塑像,一个擎日,一个举月,相传就是王氏父子二人。

现在看到的罗汉堂是在原址上进行大规模维修重建的,于2000年9月竣工。这座崭新的罗汉堂完全保留了原罗汉堂的布局、规模和风貌。罗汉堂亦有两副对联:“普天供应大阿罗汉,都率方广来住归元”;“自白光开创以来,祖德灵长,迄今三百余年,重新广厦供罗汉;历同治中兴而后,人心沉溺,愿将二十八品,普济群生讲法华”。

武汉归元寺五百罗汉堂

在前区(老区)三圣殿的旁边,还有一所全国首家由寺院完全发起、信众共建、配套设施相对齐全、并向社会开放的现代化佛教主题图书馆——归元正藏图书馆。建筑面积近14000平方米,六层仿清式徽派建筑。主体功能性建筑包括归元禅寺正藏图书馆、归元大觉宾舍两部分,是华中最大的佛法布施平台。图书馆面向公众免费开放。藏书先期以佛学书籍为主,逐渐增加其他门类书籍,最终达到藏书20万册,佛教书籍占到40%,其他类书籍占到60%的规模。

新建的黄铜铸造露天双面观音,周围是汉白玉栏杆,超凡的造型气态在全国都极为罕见。像高18.8米,立于一个3米高的莲台之上,重达20吨。她一面朝东,一面朝西,立于莲台之上,一手拈成结手印上翘,一手持净瓶微垂,手印意在表达佛法无边,净瓶微垂,正在降甘露于人间。佛像头顶一轮火焰,象征佛光普照,无量的智慧和无边的神通。

大型石木结构“圆通阁”,于2009年上半年破土动工,2012年完工。圆通阁是由宫殿式石台座和红木榫卯结构组合而成,其风格为内五层外三层四滴水楼阁式建筑,为近200年来最大的木石结构佛阁楼式宗教建筑,是我国少有的大型传统木结构建筑之一。此建筑基座长宽各60.8米,占地4139平方米,高60余米,共4层。为归元禅寺重要的佛事文化活动场所。

126、武汉市宝通寺

位于风景秀丽的武昌洪山南麓,兴建于北宋大观年间(1107-1110),至今已有1500余年历史。与归元寺、溪莲寺、古德寺并称武汉佛教“四大丛林”。1983年被国务院列为汉族全国重点佛教寺院,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宝通寺志》载:“黄鹤山(即今蛇山)之东十里许有山,名东山(即今洪山),乃三楚第一雄峰。上有亭,相传刘宋时期始建寺。唐太宗贞观四年(630)尉迟敬德封鄂国公,奉命修建鄂州(今武昌)城时,在东山寺基础上扩建寺宇,铸造铁佛,取名弥陀寺。据宝通寺方丈源成法师回忆,1949年前他曾见过刻有“尉迟敬德建造”字样的墙砖。唐敬宗宝历二年(826),洪州(今江西南昌市)开元寺善庆和尚云游到随州大洪山修建了“灵峰寺”。九年后,善庆和尚圆寂前,毅然割了自己的双足留在寺内,表示升天之后也要为乡人利益奔走,这双“佛足”成为灵峰寺历代相传的镇寺之宝。皇帝为此赐给善庆“慈忍大师”的法号,并赐额“幽济禅院”。南宋理宗嘉熙年间(1237-1240),抗金名将枣阳人孟珙出任荆湖制置使,为避兵乱,与民兵都统张顺将随州大洪山之幽济禅院多尊佛像迁来武昌东郊,连同灵济慈忍大师的“佛足”及历朝所颁告敕一齐安置在弥陀寺,并奏请赐寺名为“崇宁万寿寺”,同时将东山改名为洪山。以纪念善庆和尚在随州大洪山修建的“灵峰寺”。 后经战乱,香火冷落,京湖大制置使吕文德请无积禅师为之住持,该寺乃得复兴。

元世祖忽必烈南征时驻军武昌时,对善庆和尚舍身割足的精神十分佩服,命人取“佛足”随国征战,鼓舞士气。他登基后派钦差大臣专程将“佛足”护送回都,用以笼络人心。元末至正十六年(1356年),在元军与徐寿辉领导的农民起义部队的战斗中,万寿禅寺毁于战火。元至顺三年(1332)华实任该寺住持,毅然以复兴自任。他筹集几万缗经费,广求大木由江上运归。因原址地势狭窄,不宜扩建,乃夷山填壑,垒石为基,使基宽敞,大兴土木,元统二年(1334)告竣。时人称新建之寺宇,“金碧髹彤,辉映林谷,宏模伟观,人天俱瞻”。随州、许州(今许昌)“三大洪山法席之盛,莫武昌若也”。有黄缙作《武昌大洪山崇宁万寿寺记》记其事。明洪武十四年(1381)朱元璋之子楚昭王朱桢就藩武昌,在蛇山之阳营建楚王府的同时,在洪山重建寺庙。其后楚靖王朱均讹在天顺元年(1457)又大修大雄宝殿等建筑。成化二十一年(1485)规模大增,并更寺名为“宝通禅寺”,寺名遂沿袭至今。此时宝通禅寺已成为武汉四大丛林之一。因宝通寺的禅家家风与镇江金山寺相似,故有“小金山”之称。

明朝末,宝通寺又遭毁坏。清康熙十五年至三十年(1676-1691年),(1676)大司马张朝珍、布政使徐惺先后增修,使殿宇宏伟,为“武昌诸刹第一”。

乾隆五十七年(1792)再次修葺。据寺志载,寺前有碧琉蚊龙,佛殿大柱上金龙蟠绕,生动逼真。《广阳杂志》称整个庙宇,金碧辉煌,为天下少有。至咸丰末年,在太平天国农民战争中毁于战火。

1865-1879年(同治四年至光绪五年)修复,规模远不及前,寺内现存建筑多为当时所建。1911年武昌起义时,革命军曾设司令部于该寺。民国年间,程潜出资进行维修,未及竣工即被驻军破坏。1932年,方丈问贤法师以同乡关系请时任湖北省政府主席的夏斗寅支持和援助该寺的复产重建工作,使寺中所失去的全部房产收回。当时该寺范围甚大,山门设于岳王台(今傅家坡附近)。并在城内龙神庙(今古楼洞民主路东打火机厂附近)设立下院,作为宝通寺行馆,专供进城办事僧人食宿。此时可能是该寺鼎盛时期,香火十分旺盛。

1952年,武汉市人民政府拨款修建,使宝通寺面貌焕然一新。1983年列为全国重点寺庙之一,翌年即由国家拨款全面维修,并召回僧众,恢复佛事活动,接待海内外僧俗各界人士,还设有僧伽培训班,培训各地来的青年僧众。2002年初,民国19年所建大雄宝殿因残破被僧人拆除。2005年4月宝通禅寺新建大雄宝殿落成、佛像开光并举行隆醒方丈升座庆典法会。

武汉宝通寺鸟瞰

宝通禅寺是历代皇家寺院,在历史上曾得到唐文宗等十位皇帝和六位王侯的大力护持,是最具典范的皇家寺院,建筑上都显示出皇家气派,这与归元寺的民间身份截然不同。通寺院占地11万平方米,是中南地区城市中占地面积最大的寺院。现有殿宇多系清同治四年至光绪五年(1865-1879年)所建。寺内现有放生池、圣僧桥、接引殿、东西厅、大雄宝殿、祖师殿、禅堂等建筑,整个寺庙建筑随山势而起伏,隐现自然,层迭有致。寺后有洪山宝塔、法界宫,另有小亭、层石、奇石、幽径、华严洞、白龙泉等胜迹,碑光塔影,林密花茂。

宝通寺如今的山门面向武珞路,门额上“宝通禅寺”四字为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居士题写。山门内一大院落,中有放生池。池上横跨一桥,名“圣僧桥”,原为木桥,相传无念祖师云游到此,改建为石桥。按照佛寺一般建筑格局,此处应有钟楼和鼓楼之设,但兴毁情况不见记载,只好阙如。

过桥数十步为弥勒殿,又称天王殿或接引殿。殿前左右各立石狮一只,身高丈余,一戏绣球,一抱幼狮,神态可掬。殿左侧有一口大铁钟,清咸丰年间铸造,由城内铁佛寺迁来。

由弥勒殿后拾级而上,即可达大雄宝殿。大雄宝殿为正殿,供三位主尊,,两厢有十八罗汉。殿中有归元寺住持昌明法师所书楹联一副:“古今来宗教几何自由平等无如我佛;东西国文明进化言行高尚独让法王”。殿内一口有七百多年历史的大铁钟,乃宋理宗嘉熙四年(1240)孟珙迁寺时铸造的,钟身为铁制,边口镶上青铜,造型古朴,四周有“皇帝万岁、重臣千秋、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铭文,字体清晰。该钟重约万斤,号称“万斤钟”,其声雄浑,可传数里之外。

宝通寺里还有一口清光绪年问铸造的铁钟,比“万斤钟”略小而薄,体型庄重而秀丽,上部饰以生动的花纹线条,钟口四周铸有“皇图巩固、帝道假昌、河清海宴、天地承平”的铭文,字体刚健遒劲,吸引不少金石铭文爱好者。

玉佛殿与大雄宝殿大钟

法界宫   

为宝通寺最有特色的密宗建筑。为前住持持松所建。持松(1894-1972年)现代名僧,湖北荆门人,1913年在汉阳归元寺受具足戒。曾先后几次去日本学习真言宗(密宗)。1924年春,从日本回来的持松任洪山宝通寺住持,为恢复中国密宗,依唐密金刚部五佛曼荼罗修建这所法界宫。两年中,持松法师日日在此修法、讲经、传戒、灌顶传法,受灌顶者达数万之众。因密法大兴,实为五代以来未有。对于这段盛况,吕建福《中国密教史》有专门记载:持松归国之后,“备受信徒们之拥戴,初于沪杭传法,后又被迎至武汉,住持洪山宝通寺。在洪山宝通寺期间,他以开设法界宫,建瑜伽堂,购置法器,绘诸曼荼罗,开坛灌顶等活动,广与信徒结缘,并有意将该寺发展成为密宗的根本道场。当时,湖北各地的僧俗信徒纷纷前来求授灌顶,其中湖北的一些社会名流,如萧耀南、陈元白、赵南山、杜汉三等亦相继入坛受法,无不倾心于密宗。尤其是湖北督军兼两湖巡阅使萧耀南,看到持松法师祈雨成功,开始对密教产生兴趣,后因故请持师建“仁王护法”大法会为他本人禳解,兼授结缘灌顶。法会后,萧督果然安然无事,因之对持师大为敬服,受持师灌顶结缘,皈依密教,并且捐出巨资在宝通寺内建造法界宫、瑜祗堂、五轮塔,购置各种法器,请人绘制诸尊曼荼罗,希望洪山宝通寺可以成为真言宗在国内的根本道场,恢复失传千年的唐密。”

法界宫为真言宗道场,仿唐朝密宗金刚部“五曼荼罗”形式建造,殿内为了修习密法,原设木质密宗坛城,雕刻楼空,玲成别致,可惜早废。现屋面覆以黄琉璃瓦,并以五亭结顶,借以表示东西南北中五佛方位。各亭均为镂空大屋脊,飞檐蟠爪,富有民族特色。殿前廊柱,刻有法轮十字羯摩杵,殿基四周刻有双层莲瓣,殿前阶下为三孔拱桥,桥外双亭侍立,殿亭相映,景色别致。这是武汉地区唯一的佛教密宗建筑物,它独特的设计,成为研究建筑学的参考资料。1954年班禅大师、喜饶嘉措大师先后来过宝通寺,在这里举行了密宗的“灌顶法会”。

1924年5月中旬,太虚法师曾专门邀请持松法师去武昌佛学院开坛传密。1925年春,直系军阀首领、两湖巡阅使吴佩孚在岳州的军舰上避祸,特地派副官黄澹供到洪山宝通寺,邀请持师前去给他讲解《金刚经》大意。武汉大学校长陈叔蕴其时也邀请持师到该校演讲,持师就以《缘经》为题,从时间和空间的角度,结合密教六大缘起的原则,阐述宇宙万有实质问题,并详为解析。1925年秋,因赴日本出席东亚佛教大会,持松法师离开武汉东渡。1927年春回到国内时,宝通寺及法界宫已在炮击中被毁坏,密法坛场已无法恢复,他只好应众居士所请来到上海,此后不断应邀到全国各地讲经、传戒、修法、灌顶,极一时之盛。

法界宫原建已遭破坏,现在维修复原。该殿右侧有华严洞,深丈余,原供有毗卢佛像,现无存。洞上建有华严亭,为游人休憩之所。最上为灵济宝塔,又称宝通塔或洪山宝塔。

宝通寺法界宫

洪山宝塔

宝通寺内另一个重要的富有特色的建筑。原名临济塔,为该寺住持僧缘寇所建,元代至元十七年(1280)动工,至元二十八年竣工,历时十一年建成。塔为七级八方,砖石叠成,身高十三丈三尺,基宽十一丈二尺,顶高一丈三尺。据志书记载:原建时每层外围均有木质飞檐和护栏,塔下周围为砖木结构的围廊,每层八角坠以风铃,设计之精巧,工程之浩大,实为鄂中第一。后来在多年的风雨浸蚀中累加修补。清朝同治十年(1871)又进行了大规模的重修工程,至十三年(1874)才完工,为了长久保留,将原木质飞檐改为石据,易木栏为铁栏,塔下围廊改为八方石阶。塔顶照原样增高五尺,且用文笔峰式铸铜一万三千斤结顶,以求永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塔已损坏不堪。1953年对洪山宝塔进行了全面维修,上下内外,整修一新。十年动乱中,洪山宝塔无人保护又遭新的破坏,宝塔条石有些脱落,各窗铁栏大部锈损,一万三千斤铜塔尖濒于倒塌。今天,洪山宝塔又修缮一新。

宝通寺洪山塔

宝通寺还富有深厚的佛教文化传承:近代以来,湖北有华严大学、法界学院、中江佛学院、武昌佛学院等。其中以中国近代佛教泰斗太虚大师创办的武昌佛学院贡献最大、影响最大、建立了新型现代的办学体系。1994年,在昌明等高僧大德的迫切要求下,在湖北省和武汉市民族宗教局的支持下,由湖北省和武汉市佛协具体筹备,终于恢复重建了武昌佛学院,院址选定在洪山宝通禅寺内。昌明在复校典礼上的讲话,处处声明该院的办学宗旨是对太虚的继承:“武昌佛学院创始人太虚佛学思想的正信精华:学佛必须先学做人,成佛必须先成人。我们办学宗旨就是培育僧才,振兴佛教。”

宝通寺还与明朝建文帝朱允炆的下落有关。明代初年的“靖难之变”中,朱允炆被叔父朱棣战败后,下落一直是个迷。有人说自焚而死,有的说削发为僧,甚至说流落海外,朱棣派郑和下西洋,主要就是去寻找朱允炆。据2009年8月《金陵晚报》报道,84岁的南京有线电厂退休工程师让庆光老先生带着一本自家保藏多年的《让氏家谱》找到记者,翻开家谱,让先生告诉记者,建文帝当年并没有自焚死,而是逃出南京,改名让銮,假扮僧道,云游于滇、黔、蜀、粤、桂、湘、鄂各省。在游历名山大川期间,让銮还题写过许多诗词和符号,向世人暗喻自己就是建文皇帝。晚年,让銮隐居于武昌,死后就葬在武昌洪山。以上的事情,在《让氏家谱》中有明确记载,让庆光先生本人就是明建文帝的十五世孙。但这恐怕也只能是传说中的一种。

127、黄梅县五祖寺

位于湖北省黄梅县东12公里的东山,当时称东山寺,后世改称五祖寺。五祖寺是佛教禅宗五祖弘忍大师说法道场,也是六祖慧能大师得衣钵真传之地。在我国佛教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在海外,特别是日本、印度和东南亚国家享有盛誉,是有中外影响的禅宗重要祖庭之一。1983年,被国务院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2006年05月25日,五祖寺作为唐至清时期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黄梅五祖寺

黄梅县五祖寺山门

五祖寺是禅宗五祖大满禅师弘忍于唐咸享年间(670-673)创建。唐宣宗大中年间改赐寺额为“东山寺”。宋徽宗于崇宁元年(1102)御书“天下禅林”赐给五祖寺。宋末毁于战乱。元世祖至元十九年(1282)了行禅师再入东山,扫寺故基,重兴土木。元仁宗皇庆二年(1313)迎弘忍肉身还东山。后来五祖寺几经劫火,最后一次毁于清咸丰四年(1854)太平天国战乱,仅存十几栋殿堂楼阁和一些名胜古迹。后又重修,至清末仍有殿堂楼阁六百余间,住僧二百余人。民国期间,庙宇毁坏十之八九,成为一片废墟。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仅存殿宇十二栋,房屋六十八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古寺进行了维修。1957年省佛教协会派僧人住持管理。1979年成立了文物管理所,重修了长春庵、听泉亭,维修了真身殿和上山石板古道。1984年正式交由佛教界管理,作为佛教活动场所对外开放。一九八五年,经国务院批准为汉族地区中国重点开放寺院。1993年10月13日,五祖寺新建的大雄宝殿落成。1994年10月24日至11月10日传授三坛大戒。这次传戒活动共历时18天,参加受戒的僧尼500多人,分别来自18个省市自治区的佛教寺庙,从而结束了自清咸丰四年(1854)至今140多年没有举行传戒活动的历史。近年来,五祖寺在方丈见忍法师的主持下,进行了大规模整修,先后翻修了真身殿、祖师堂、毗卢殿(麻城殿)、圣母殿、天王殿、客房、僧寮,新建了左右厢房、库房、山门、围墙;新塑了佛像,添置了庄严法器。

五祖寺整个建筑群依山势而建,从南面山麓一天门到山顶白莲峰,以蜿蜒石板路为主行线,沿途景色秀丽、幽静,亭阁楼台、殿宇僧舍皆为绿树翠竹所遮掩,彼此有重门相通,小路相连,是典型的廊院式布局。山门内的中轴线上,依次建有天王殿、大雄宝殿、麻城殿、真身殿。真身殿后是通天门,门外有石径直通东山主峰白莲峰。

一天门为四足落地式青石门楼,横跨东西南麓古驿道北边通往五祖寺的三叉路口。进入此门,北行不远,迎面小冈上有释迦多宝如来佛塔,北宋宣和三年(1121)募化修建。塔体八角五级,高6米余,雕刻秀雅玲珑。

山门是一座高3.3米,宽2米的门楼,门楼左右两侧青条石砌成的围墙,依山傍涧,十分险峻。山门内侧有一石桥,称飞虹桥,用青石铺成,横跨谷涧,状如飞虹。过飞虹桥,迎面即是三株高大古老的“晋代古油朴树”,树围6.6米,盘根错节,枝繁叶茂,树龄达千年以上。拾级而上即是新建的石质结构大山门。山门后面是新建的天王殿,殿后为新修的大雄宝殿基址。沿着放生池侧面而上,就到了麻城殿、圣母殿、观音堂、真身殿,这是五祖寺保存下来的古建筑群体。

毗卢殿

始建于唐宣宗大中年间(847-859),现存的殿堂是后来麻城县善男信女出钱出力修建的。古代交通不便,麻城县又地处大别山区,但他们穿山越岭,将本地生产的砖瓦,一块块、一片片地背到200余公里外的东山。此情此景感动了黄梅县人,便将此殿称为麻城殿,以资纪念。1985年维修,更名毗卢殿。这里陈列着黄梅县出土的历代文物两百余件,其中以清乾隆年问绿松石磨制的编钟最为珍贵。

圣母殿  

是五祖寺方丈瑞公及门人了徽等人为纪念五祖弘忍之母周夫人所建。圣母殿西侧,有白莲溪从山涧流过,声响如琴。这里有苏东坡书写的“流响”和清钟谷书写的“法泉”石刻手迹。

真身殿

又名祖师殿,乃是供奉五祖弘忍真身的殿堂,弘忍(601-674),俗姓周,湖北黄梅县濯港人。永徽三年(651)道信付法传衣给他。道信圆寂后,他继承法席,后世称他为禅宗第五祖。由于来学禅的人日益增多,唐永徽五年(654),弘忍到双峰山东面的冯茂山建立东山寺,因五祖弘忍所创,又称五祖寺。弘忍是唐高僧,对禅宗发展颇有贡献。他在东山寺授徒时,不用传统的《楞伽经》,而改用《金刚般若经》。从此,这种传习法成为禅宗授徒的定制。弘忍所倡导的这种禅风影响深远,早已波及东南亚和日本。惠能于咸亨三年(672)到了黄梅东山,弘忍见着他即问:居士从何处来,欲求何物?惠能说:弟子是岭南人,唯求作佛!弘忍说:你是岭南人,又是獦獠,如何堪作佛?!惠能说:人有南北,佛性岂有南北?和尚佛性与獦獠佛性无别;和尚能作佛,弟子当能作佛。弘忍遂命他随众劳动,在碓房舂米。惠能在碓房间踏碓八个月,当时东山禅众达七百人。有一天弘忍为了考验大众禅解的浅深,准备付以衣法,命各人作偈呈验。此时神秀为众中上座,即作一偈云:“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弘忍看后对大众说:后世如能依此修行,亦得胜果,并劝大众诵之。惠能在碓房间,闻僧诵这一偈,以为还不深透,遂改作一偈,请人写在壁上。偈云:“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众见此偈,皆甚惊异。弘忍见了,即于夜间,召惠能试以禅学造诣,传与衣钵,并即送他往九江渡口,从此南下传授佛法,成为禅宗六祖,此在广州“六祖寺”中已做介绍。

五祖寺内六祖慧能当年舂米处

真身殿是弘忍圆寂后停放其真身的地方,故称真身殿。五祖真身毁于民国16年(1927),现在里面只供奉着弘忍的塑像。真身殿是全寺的主体建筑,亦是该寺仅存的清代砖木结构宫殿式建筑。画栋雕梁,飞檐翘角,十分雄伟。真身殿原来在讲经台下,唐咸亨五年(674),弘忍圆寂前令弟子玄赜修建的,北宋宋哲宗元祐二年(1087)移至今址重修。此殿建筑匠心独运,造型巍峨宏丽,前部左为钟亭,右为鼓亭。两亭造型一致,相互对称,内与正殿相通,飞檐斗拱,撑角镌有鸟像。中部为正殿,正面门上方挂有“真身殿”匾额。对联之上的悬匾上写着“正法眼藏”四个苍劲大字,这是前清进士于甘侯所书。门前两旁大柱上塑有金色巨龙,门头上横梁雕成空心二龙戏珠,屋顶上有九龙盖顶,两侧均用雕花砖砌。

供奉五祖弘忍真身的真身殿

正殿后部正中为“法雨塔”,又称“五祖大宝塔”,建于民国21年(1932),五祖真身舍利即藏于此。塔壁四周上层,有数以百计的石刻小佛像和镌刻匾额。真身殿后的法雨塔,供奉着五祖弘忍的真身像。

真身殿后埋藏五祖舍利的“法雨塔”

真身殿西侧,是方丈室。室内有两件重要文物,一是“六祖慧能坠腰石”。相传慧能在寺内服房春米时,为了加重碓力,在腰间系一石,就是这块石头。石头上刻着“六祖坠腰石”、“龙朔元年”等字样。另一件文物是“宋代五祖寺玉印”。以汉白玉雕刻而成,印身为正方体,长、高各ll厘米,重2.45公斤。印文为篆体,刻有“天下祖庭大满身宝印”,印座上刻有“宋真宗皇帝于景德年间敕雕”字样,是珍贵的历史文物。主殿东侧还有关圣殿,松柏堂,延寿庵,及第庵,华严庵,佛殿,客堂,斋堂,大寮等;主殿西侧有长春庵,娘娘殿,方丈,监院室,库房,小寮等。

在五祖寺周围,还有东塔林、西塔林和李塔林,有唐、明、清各代僧人基塔160多座,均为白灰砖石砌成,高3米左右,有八角型、圆型、长方型,有锥体、瓶体、喇叭体的,还有用扁形独柱石块雕刻的,形式多样,是研究僧塔历史建筑艺术的珍贵文物。

五祖寺古建筑还有:

飞虹桥:始建于元代。此桥横跨于两山涧谷之上,单孔发券,长33.65米,高8.45米,雄伟壮观,状如飞虹。两端砌有牌坊式门楼,桥下流泉飞溅,瀑布飞崖挂壁。

讲经台:相传五祖弘忍及引后历代住持僧俱于此讲经说法。此台系用砂岩条石筑成的,正面朝南,背连山脊,台西悬崖千丈,登上讲台,视野开阔,犹如厕身天境。

白莲池:为五祖弘忍手建。池中白莲亦为弘忍手杆至今白莲生长旺盛,亭亭玉立,绿叶如盖,色白香清。

洗手池:是弘忍初建寺时,在白莲峰上的一块自然岩石上凿的,形如脚盆。无论晴天雨天,池中始终只有半池水。既不干涸,也不满溢,堪称一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