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雕塑之三
http://www.newdu.com 2017-03-09 国学网 陈友冰 参加讨论
三代 二、玉雕 商代文明不仅以青铜器闻名,也以众多的玉器著称。 商代早期的玉雕发现不多,琢制也很粗糙。晚期玉器以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的玉器为代表,共出玉器755件,按其用途可分为礼器、仪仗、装饰品、工具,生活用具和杂器六大类。商代玉匠开始使用和田玉,并且数量很多。此时出现仿青铜彝的碧玉簋、青玉簋等实用器皿。动物、人物玉器大大超过几何形玉器。妇好墓出土的865件玉石雕刻中,玉人、玉人头雕刻共有15件,玉人或站、或坐、或跪,姿态多样,是研究商代社会生活、服饰等问题的珍贵资料。禽、兽、虫、鱼的圆雕与浮雕则十分生动,富有意趣。玉龙、玉凤、玉鹦鹉神态各异,形象毕肖。商代已出现我国最早的俏色玉器——玉鳖。更令人叹服的是已开始有大量的圆雕作品。此时的玉匠还用双线并列的阴刻线条,有意识的将一条阳纹呈现在两条阴线中间,使阴阳线同时发挥刚劲有力的作用,而把整个图案变化得曲尽其妙,既消除了完全使用阴线的单调,又增加了花纹图案的立体感。 西周的玉雕在继承商代双线勾勒艺术的同时,又创造出一面坡粗线或细阴线镂刻的琢玉技艺。这在鸟形玉刀和兽面纹玉饰上大放异彩。但从总体上看,西周玉器没有商代活泼多样,显得有些呆板,过于规矩。这与西周严格的宗法、礼俗制度不无关系。 春秋战国时代的玉雕也随着学术思想上的百家争鸣而形式多样、争放异彩。完全可以与同期的地中海文明。希腊、罗马石雕艺术媲美。此时的东周王室和各国诸侯,纷纷佩戴玉璜、玉璧、玉环等各种玉器,用以修身或作为君子的象征,“君子无故,玉不去身”。每一位士大夫,从头到脚,都有一系列玉佩饰,尤其是腰下的玉佩饰更加复杂化,所以当时的佩玉特别发达、能体现时代精神的大量龙、凤、虎形佩玉,造型富有动态美的S形,具有浓厚的中国气派和民族特色,饰纹上出现隐期的谷纹,附以镂空的技法,地底上饰以单阴线勾连纹或双勾阴线叶纹,显得饱满又和谐。其人首蛇身玉饰、鹦鹉首拱形玉饰,反映了春秋诸侯国琢玉水平和佩玉风尚。湖北曾侯乙墓出土的多节玉佩,河南辉县固围村出土的大玉璜佩,都用若干节玉片组成一完整玉佩,是战国玉佩中工艺难度最大的。玉带钩和玉剑饰也在这个时段出现。 春秋战国时期,和田玉大量输入中原,王室诸侯竞相选用和田玉。这时,儒生们把你•礼仪与和田玉结合起来,用和田玉的各种物理特征来比附儒家的仁、义、礼、智、信、忠、孝、天、地等内涵,如“君子比德于玉”,玉有五德、七德、十一德等学说应运而生。这是中国玉雕经久不衰的理论依据,也是中国人七千多年来爱玉的精神支柱。 1、跽坐玉人:商代后期作品。1976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发掘的河南安阳小屯村“妇好墓”中出土,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2、玉凤:商代后期作品。1976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发掘的河南安阳小屯村“妇好墓”中出土,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3、鸟纹玉刀:西周玉器。1980年在山东济阳市征集,现藏山东德州文化局。 4、兽面形玉饰:西周玉器。1985年出土于陕西沣西丰镐遗址西周墓中。现藏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 5、人首蛇身玉饰:春秋早期玉器。1983年出土于河南信阳光山县一座夫妻合葬墓。现藏河南博物院。 7、鹦鹉首拱形玉饰:春秋吴国玉器。1986年4月出土于吴县通安严山春秋吴国玉器窖藏。现藏吴县文物管理委员会。 8、勾连云纹玉灯:战国玉器,清宫旧藏,出土时间地点不详,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1、 跽坐玉人: 商代后期作品。1976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发掘的河南安阳小屯村“妇好墓”中出土。“妇好”是商王武丁三个法定配偶之一,她并不姓“好”,她的父姓是一个亚形中画兕形的标志,当她嫁给武丁成为王妻之后,此人能征善战,参与国家大事并主持祭祀,为商朝开疆辟土立下汗马功劳。武丁给了她相当丰厚的封土和士民,地位显赫一时。在她的封地上,她得到了“好”的氏名,尊称为“妇好”,或者“后妇好”。约死于公元前13世纪末至12世纪初。死后庙号封为“辛”。 她的墓中共出土了755件玉器,用黄褐色和田玉雕成这件跽坐玉人,是所有装饰品中最精美的一件。 跽坐玉人通高7厘米,为圆雕精品。玉人双手抚膝跪坐,头梳长辫、盘于顶,头上戴箍形束发器,接连前额上方卷筒状装饰,像一个平顶冠。人的面庞狭长,细眉大眼,宽鼻小口,方形小耳,表情肃穆。身穿交领长袍,下缘长至足踝,衣袖窄长至腕,腰束宽带,腹前悬长条“蔽膝”,两肩饰臣字目的动物纹,右腿饰S形蛇纹。气度雍容,显然是一个上层奴隶主贵族,抑或就是妇好本人。 圆雕跪坐玉人是殷商造型艺术的代表作,它以丰富的想像和细腻的写实相结合的手法,传神地表现了人物的状貌,玉人身体、衣饰、发型的雕琢一丝不苟,近乎写实,是了解当时衣饰的最珍贵的资料,当为玉器中的绝品 现藏现藏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2、 兽面形玉饰: 兽面形玉饰又叫“玉鬼神面像”。1985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沣西发掘队在丰镐遗址配合建设工程清理墓葬时所发现,出自一座西周墓葬中。 这件兽面形玉饰器高5.2厘米、最宽处4.1厘米、厚0.6厘米。质地为青玉。扁平状,这是商周时代常见的一种玉,乳白色泛绿,玉质温润,正面雕出浅浮雕的兽面纹饰,另一面光滑无纹。兽面上部中央平顶似冠状,面部用阴线简洁又生动地雕出眼、鼻、口、齿。眼为棱形,外眼角上挑,内眼角下收。大圆睛,细鼻梁,蒜头鼻。长方形嘴内露出上下两排八枚方齿,嘴角各有一对獠牙,内侧的朝上,外侧的向下。兽面两侧有向外卷曲的装饰, 上卷如同,兽角,下卷如同鬃毛。双耳下有耳环状饰物,环孔不穿透。双颊、上唇、下颏等处更有细线花纹。兽面以下有脖颈,颈下端两侧有一对穿孔,可佩带或插嵌。整个兽面双目圆睁,獠牙尽露,鬃毛外卷,给人狰狞恐怖的感觉。 这件玉器是人与鬼神相结合的图像,写实与夸张的统一体。这一形象与同期青铜器上的饕餮纹构成鲜明的对照,两者虽存在相当大的差异,但在创作风格和动机上则有异曲同工之处。表现了在生产力极端低下的先秦时代,原始宗教对人们思想好行为的支配,也表现了人们对鬼神的恐惧和祈求保佑的心态。 兽面形玉饰现藏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 3、 人首蛇身玉饰: 春秋早期玉器,1983年出土于河南信阳光山县宝相寺一座夫妻合葬墓。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开始了我国历史上东周即春秋战国时期。这个时期“礼崩乐坏”。割据的各国诸侯为了抬高他们的身份和地位,开始僭越礼制,使用高于他们身份的成组配套器物,如成套的青铜礼器,成组的乐器等。玉器也成组地配戴使用,有成串挂在脖颈上的串饰;有悬挂佩戴在身上的一组佩玉;还有缀于衣物或覆在死者面部和身上的服玉等。这两块人首蛇身玉饰,就是佩戴在身上的组佩玉,出土于春秋早期一个小诸侯国黄国的国君孟及其夫人孟姬的墓葬中。两座墓共出土玉器185件,分别在两人的头部、胸部、腰部和脚部。人首蛇身玉饰在黄国国君的腰部两侧。 这两件玉器小巧玲珑,外径仅3.8厘米, 厚度2毫米。环形,两件成对。两面雕琢人首蛇身纹饰 , 纹饰作侧面的人首蛇身状。一件为两面阴线刻,另件一面呈阳线刻。人首五官清晰,束发鳞身。在头边轮廓内勾勒一道复线,以突出五官。头顶短发竖起又倒向前后。脑后有长发后卷。大眼圆睁,蒜头鼻,嘴向前翘起。蛇身蜷曲为环状,尾部与人头顶相接。蛇身遍布龙蛇状纹饰(考古学上叫“蟠虺纹”)使玉饰更显得华贵精致。两人首体态略有区别。应一为男性,一为女性。 与中国传统的“伏羲鳞身、女娲蛇躯”之阴阳说相合。 现藏河南博物院。 4、鹦鹉首拱形玉饰 1986年4月,在距苏州城西20公里,海拔22.5米的严山东麓出土了一批吴国王室玉器窖藏。这是目前国内唯一较完整的一批吴国玉器,其精美程度,体现了吴国玉器的最高水准。这批玉器是在一个长2.0米、宽1.5米的略呈长方形的土坑中发现的。坑底距山坡表土深0.5米。由于当地爆破采石,玉器出土处已破坏;其存放位置和组合情况已不明。除玉器外,没有其他遗物出土。出土遗物共402件,其中软玉器204件,余为各色玛瑙、绿松石、水晶器和玻石、水晶器和玻璃器。鹦鹉首拱形玉饰和双系拱形起脊玉饰是两件国宝级文物 鹦鹉首拱形玉饰弧长8.4厘米,宽3厘米,厚0.5厘米。玉色淡绿,内蕴墨绿色斑点,呈拱形瓦筒状,两端作对称的鹦鹉首形,高肉冠,圆目钩喙,头部边沿琢出细密的阳线羽状纹,颈与器体相连,器体表面分饰四组繁密的蟠虺纹。两端为对称的侧面鹦鹉头像,突出钩喙、肉冠及眼部,利用整器圆弧形的表面进行满幅排列,构成了上下左右四方连续的纹样。器体两端为鹦鹉的侧面轮廓,弯喙,肉冠和镂孔的眼相结合,头部边沿采用单线阴刻手法形成羽状纹,而颈部则用阴线向体部延伸贯通,四组蟠虺纹采用减地浅浮雕于法。用鹦鹉的形象作为玉器的装饰内容,在殷墟的妇好墓中已出现,但纹饰大多以双线阴刻为主体。像这种以减地浅浮雕与单线阴刻相结合的手法,组成瑰丽精整又富有层次感的图案尚首次发现,不仅填补了吴国玉器作品的空白,也为研究东周时代的礼制、社会风尚等问题,提供了极为珍贵的实物史料。 鹦鹉首拱形玉饰现藏苏州博物馆。 5、勾连云纹玉灯: 战国玉器,清宫旧藏,出土时间地点不详, 玉灯圆盘,浅腹,中心凸起五瓣团花柱。高12.8厘米,盘径10.2厘米,足径5.9厘米,以新疆和田青玉制成,玉料局部有赭褐色浸痕。全灯由灯盘、灯柱和灯座三部分组成,是用三块玉分别雕琢后粘合为一体的。嵌粘密实,纹饰精美,富有层次感,显示出精湛的雕刻技术。 玉灯造型设计独具匠心,灯柱上部处理成三棱形,下部为圆柱形并收腰,于简单流畅的造型中又显露出丰富的变化。灯盘为正圆形,盘面平滑,盘壁线直挺,壁外侧遍饰一周勾连云纹,盘心凸雕一五瓣团花为灯芯座,既是装饰又是置捻小台,富有实用价值。灯盘中心凸盘外壁和灯柱上部饰勾云纹,内壁及灯柱下部饰勾连云纹,底座饰柿蒂纹。灯柱亦是把手,呈束腰状,上粗下细,中部内束三条线纹,柄上端雕三瓣玉兰花,仰承灯盘,中束腰。上半部雕三叶纹,下半部饰勾连云纹。底座为覆圆盘形,座中部凸起,座面雕琢五瓣柿蒂纹和勾连云纹,足底凹进,亦通饰勾连云纹。 整个玉灯可看作是一朵盛开的花,灯盘为花瓣,五瓣花托是花蕊,灯柱上半部叶纹寓意花叶,柄和座为花的茎蒂。此灯完整如新,没有使用的痕迹,说明它是一件陈设艺术品。其设计构思、选料及琢玉工艺均为上乘,器型周正,线条洗练,纹饰严谨,兼具实用性及审美性,为我们了解战国灯具提供了很好的实物例证。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新形势,社会环境和人文氛围较以前有了很大的改变,玉雕作品的风格也为之一新,新颖的造型和先进的工艺成为创作的主流,开创了玉雕史上新的艺术流派。此灯为孤品。 这件玉灯是我国早期灯具的代表性作品之一,可以看出,此灯的造型无疑与商周时期陶豆这种盛食物的器皿有着密切联系,共同特征均为:上部为敞口浅盘,中部为高柄,下部有喇叭状圈足。而且就是其他造型的战国时期灯具,其灯盘也与豆盘的形制相同,只不过多了中间的小灯台而已。到了汉代,豆型灯具就更多见了,有些灯具的铭文上便直接刻有“烛豆”的字样。由此大致可以推测,战国及秦汉的灯具是由盛食物的陶豆逐渐演化而来的。因此,也可以说,这种豆型灯具可能是我国最早的定型化了的灯具,其材料大体为先有陶灯,后有铜灯及玉灯 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