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典籍网

主页 > 国学入门 >

中国历代名刹、高僧简介(三)(4)

七、辽宁

33.沈阳市般若寺  

位于沈河区大南街般若寺巷8号,沈阳市著名寺院。辽宁省佛教协会所在地。

沈阳般若寺由清初高僧古林智禅师于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修建。古林禅师祖籍长沙,据说是大明朱氏之后,最初在四川出家为僧。大约清初被发配来到盛京,并在此修建寺庙,已便修行。此寺初建之际规模不大,后经多次扩建后修缮,特别是1924年(民国十三年)高僧炎虚接管般若寺之后,进行一次大规模修建。当时此庙因年久失修,破损严重。炎虚为修此庙,四出募化游说,并得到军政各界的资助,奉天省省长翟文选捐修藏经楼;军政要员杨宇霆亦提供支持;居士王琅川修山门、大殿及配殿等等。以至有今日的规模。“文革”期间遭红卫兵毁坏,1979年后进行重修。1984年10月建寺300年时,举行了佛像开光仪式。1985年被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现在的般若寺坐北朝南,二进院落,占地2289平方米,建筑面积2037平方米。主要建筑为砖木结构的硬山式建筑。具有布局严谨、中轴明显的特点,在中轴线上的主要殿堂有: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楼。东西两侧的配房,是住持室、僧舍、厨房、斋堂及接待室等。东院是祖师堂,东西配房是僧舍。整个庙宇进深三层。第一层是弥勒殿,殿内供奉弥勒佛坐像,殿前有一座汉白玉石碑,碑文记载着建庙的详细经过;第二层是大雄宝殿,这是整个庙宇的中心,也是最大的一座建筑。内供三世佛、观世音、文殊、普贤菩萨;第三层是西方三圣殿,该殿为二层歇山式建筑,楼上为藏经楼,楼下供奉阿弥陀佛、大势至菩萨和观世音菩萨三圣像。西方三圣殿的两侧是大雄宝殿的后院配殿,其中东配殿是观世音菩萨殿,西配殿是地藏王菩萨殿。与前两个院落相比,这里松柏参天。鸟语绕梁,营造出一种古朴、玄远的宗教氛围。所有建筑均为硬山式,青砖灰瓦,朱红地仗,檀枋彩画,古朴典雅。

沈阳般若寺

34.沈阳市慈恩寺

位于沈河区大南街慈恩寺巷12号,沈阳最大的佛寺,与哈尔滨极乐寺、长春般若寺、营口楞严寺并称为东北四大佛教之林。1985年被列为沈阳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现为沈阳市佛教协会所在地。

慈恩寺始建于后金天聪二年(1628年),寺内碑文载有“天聪二年复兴古刹”字样。清顺治元年(1644)建成大殿、韦驮殿、两廊。后因年久失修而湮没。民国元年(1912),步真和尚主持重修,先后建山门、天王殿、配殿、钟鼓楼、禅堂、念佛堂、两廊、比丘坛。民国八年(1930)最后完成大雄宝殿。清顺治、道光及民国年间均有扩建和重修,寺院坐西朝东,占地约12000多万平方米。正面是山门,门内有钟、鼓二楼,往西寺院的建筑分为三路。中路最前面是天王殿,面阔三间,檩枋彩绘,朱红地仗,殿内供奉着四大天王、弥勒、韦驮的塑像。向西依次为大雄宝殿、比丘坛、藏经楼。

慈恩寺东临万泉河,有万柳塘公园、带状公园环绕,优雅而清净。院内建筑分三路:正面有山门三楹,小式硬山造,灰瓦顶。跨过山门,南侧为钟楼,北侧为鼓楼,均为歇山九脊灰瓦,楼亭为二层围廊,下为方形基座。往西则寺分三路。中路最前为天王殿,面阔三间,小式硬山造,灰瓦顶,朱红地仗,檀枋彩画,殿前檐下左侧置木鱼,右侧置云版,殿内有四大天王和弥勒菩萨、韦驮护法菩萨塑像,殿面北两侧有卷棚式门楼。向西依次为大雄宝殿、比丘坛、藏经楼。大雄宝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庑殿顶,前后廊,檀枋彩画,建在高台之上。殿内前面正中供奉南无本师释迦摩尼佛、南无药师佛、南无阿弥陀佛,药师佛左手处供奉南无观世音菩萨、南无地藏王菩萨;阿弥陀佛右手处供奉南无文殊菩萨、南无普贤菩萨。正殿两侧供奉各尊者像,殿内高悬幡幢,法相庄严。观世音菩萨、地藏王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是与我娑婆世界大有因缘的4大菩萨,均在大雄宝殿供奉。大雄宝殿后供奉南海观世音菩萨,菩萨法相为滴水观音造像,比丘坛,单檐歇山前廊式,灰瓦顶,面阔三间,进深三间,正脊上装有“法轮常转,国泰民安”文字砖,两端有鸱吻,垂脊上有走兽。最后为藏经楼,两层硬山前廊式,面阔七间,楼下为客厅、禅房,楼上存经卷,原藏有明正统五年(1440年)木版藏经1600卷,弥足珍贵。全寺共有房屋135间,建筑面积达2995平方米。

沈阳慈恩寺

剩人禅师塔

藏有辽沈地区佛教开山之祖、慈恩寺住持函可灵骨的宝塔,位于鞍山千山璎珞峰下,今已不存。函可是遭清代文字狱的第一人,而且是生前身后两次遭文字狱之祸的清代一位的一位,因此不仅在辽南佛教史,而且在清代文字狱史上、文学上上皆有重要位置。函可(1612~1660),法号“剩人”。广东博罗人,是明代最后一位礼部尚书韩日缵的长子。作为名门之后的函可,年轻时多才、好义、豪爽,原为江南名士,“倾动一时,海内名人以不获交而耻”。他27岁时因明末腐败成风、宦官专权,愤然出家皈依佛门,法名函可,字祖心,法号剩人,“剩人”的意思是希望躲避世俗世界。然而,这样并未使他完全斩断尘缘,其忧国忧民的思想仍然萦绕于怀,顺治二年(1645年)春天,剩人和尚自广州来南京,刷印藏经,正赶上清军南下,大举攻破了南京的南明弘光王朝。由于回广东的道路受阻,函可等僧人就只能久居南京。函可在朋友家躲了三年,清军南下时,他目睹人民饱受战乱之苦,看到杀身成仁的明代遗臣,写下了传记体的《再变记》。顺治四年(1647年)九月,函可通过与其父有师生关系已是清朝大员的洪承畴的帮助,取得了回广东的印牌。然而,当函可与他的四个徒弟出城的时候,他的《再变记》和所托带福王弘光帝的书稿被清兵截获。之后,他被押解到了北京受审。清廷对他从轻发落,敕往“慈恩寺”,以示大开“慈恩”。函可被流放到了冰天雪地的盛京对佛思过,可以说,他是身陷清朝文字狱的第一人。

当时的慈恩寺的香火冷落。庙内的和尚大都是务农的,认不了几个字,连主持僧人也只能诵一篇金刚经。函可的和尚发遣来盛京慈恩寺“奉旨焚修”后,慈恩寺才起了变化。

到达东北的函可,思乡之情与日俱增,然而之后得到的音讯却使得函可更为伤心,他的族兄率领族属参加了东莞地区的反清斗争,清兵再次的屠城使韩家全部殉难。“几载望乡音,昔来却畏真。举家数百口,一弟独为人。”函可悲痛欲绝,写出了“我有两行泪,十年不得干”的著名诗句。当时,关内约有150万流人被陆续流放到东北:“南国佳人多塞北,中原名士半辽阳。”其中的一些江南才子们在盛京城外的村子里,用握惯毛笔的手来开荒种地;女眷们则用习惯于描眉的手,在冰天雪地之中洗衣做饭。这种难以排遣的烦闷与生活的贫苦,往往使这些失去希望的流人们常常慕名互访,吟诗论文,聊以消遣。顺治七年(1650)九月的一天,这些流人们在左懋泰的家里庆贺函可的生日,在冰天雪地里,共同的命运使这些江南人士忘记了身份的差异,以至于函可提出模仿江南才子结社的风气,自创诗社时,得到了积极响应,当时在场的僧3人,道2人,士16人,后来者8人等,共和诗32首。函可称诗社的名称为“冰天诗社”。“节旌既落心愈壮,诗卷犹存道未穷”。有一年春天,盛京干旱无雨,城内外瘟疫四起。函可亲自率领全寺的和尚去东山嘴子一带采集马齿苋、藿香草等草药,挨家施送。遇到信巫不信医的,函可便采取借佛的办法,托口“观世音菩萨送来的救命草”劝人饮服,还到患者家中代煎汤药,终于使许多人转危为安。函可极高的诗文和品行使他获得了百姓极大的崇敬。每当他讲法时,听者总是如云。除了在慈恩寺外,他还相继在普济寺等七座古刹作过道场。后来,他被奉为辽沈地区佛教开山之祖,这在慈恩寺和千山都曾留有碑记。函可于顺治十七年(1660年),在盛京坐化,终年49岁,弟子们在千山璎珞峰为他修建了一座剩人禅师塔。

函可著有20卷本的《千山诗集》与六卷本的《剩人禅师语录》。在他死去100多年之后的乾隆四十年(1775),乾隆皇帝在阅读各省呈缴应毁的书籍中,无意看到了函可的诗集,于是下令给奉天府尹,著盛京将军即速察办,搜查销毁函可的著作及有关他的记载,此“于世道人心,甚有关系”,从而使有关他的碑记等遗物都荡然无存,只有小部分诗文幸免于难。函可在生前身后遭到了两次文字狱,这在清代历史上也是绝无仅有。

函可像及其手迹

千山璎珞峰剩人禅师塔遗址

35.营口楞严寺

位于辽宁省营口市新兴大街,楞严禅寺始建于1922年,1931年竣工,历时九年。是主持修建哈尔滨极乐寺、长春般若寺的倓虚法师多方募化,彷照宁波观宗寺在原佛教宣讲堂旧址上建成,寺名取《楞严经》之意。匾额“楞严禅寺”四个大字,由爱新觉罗·溥仪的老师郑孝胥所写。是辽宁省现存较为完整的民国时期大型寺院建筑群之一。与沈阳市慈恩寺、哈尔滨极乐寺、长春般若寺并称为东北四大佛教之林。1966年9月16日,鞍山中学红卫兵“横空出世兵团”,以破“四旧”为名,闯入营口楞严寺,扒了钟鼓楼的楼顶,烧毁檩香木雕佛像,砸坏泥塑、铜铸佛像。藏经楼所藏乾隆三年刻版、国内仅有两部中的一部《龙藏》720函、7200余卷,连同其他大乘经典计10000卷,以及唐代在斯里兰卡临摹的绫质佛像等珍贵经卷、文物全部被烧,僧人被游街示众。1978年后,由国家拨款逐年修复楞严寺。

寺院呈规则长方形,南向,南北长164米,东西宽49米,占地8036平方米。寺院为三进院落,青砖围墙,规模宏大,气势壮观。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楼南北一线排在寺院中轴线上,两侧有钟鼓二楼和东西配殿。山门为双层重檐歇山式建筑,面阔三间,左右各有一耳门。越过山门便是一进院落,钟鼓二楼坐落于院前东、西两侧。钟、鼓楼皆为歇山双层飞檐楼阁式。钟楼正梁悬吊一兽首环铸铁大钟,重约二吨,钟上铸有“营口楞严禅寺”铭文。建在高一米余花岗岩条石台基上的天王殿,大殿前后有廊,后廊有一明间。殿内原来雕有勒佛一尊,其后有韦驮站像,两侧供奉四大天王,塑像造形生动。二进院落的正殿——大雄宝殿是整个寺院的中心建筑,大殿面阔五间,硬山式建筑。正脊、两侧为游龙戏珠浮雕塑,正中为塔式火珠,小塔正中,明镜高悬,银光灿灿。原殿内正中雕释迦牟尼佛像,右为东方药师佛,左为西方阿弥陀佛。两侧则是樟木雕刻的十八罗汉像。这些木雕像今已不存,现陈列于殿内的是释迦牟尼佛、观世音菩萨、十八罗汉等铜铸佛像。铜铸十八罗汉是东北地区现存较完整的一组,这些佛像神态不一,栩栩如生,为大雄宝殿增色不少。第三进院落正中的藏经楼是寺院内最后部的一座建筑,原楼面阔七间,进深四间,为二层硬山券棚抱厦式建筑,楼内设有通风道,阁内干燥,适于存放经书,原藏有哲学、医药、地理等各类书籍和经卷数千册。藏经楼因1975年辽南地震遭受损坏,从1979年开始重建。重建后的藏经楼改为歇山式、大屋顶、四面回廊楼阁。寺院内还有配殿四座立于院落两侧,布局严谨,排列有序,形成一组完整的寺院建筑群寺。

辽宁营口楞严禅寺

楞严禅寺塔    

供有西藏佛舍利一粒,倓虚法师舍利五粒。

楞严禅寺塔

八、吉林

36.长春市般若寺

般若寺位于吉林省长春市清明街,人民广场东北角。现为吉林省佛教协会所在地,是长春市主要佛教寺院,与哈尔滨极乐寺、沈阳市慈恩寺、营口楞严寺并称为东北四大佛教之林。1983年,被国院确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佛教寺庙。

般若寺建于1922年。为佛教居士损赠的住宅里,原在南关区西四马路。占地面积30亩,14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700平方米,当时长春市佛教界正迎请倓虚法师开讲《金刚经》,遂取“般若寺”为寺名。经过几年努力,天王殿,大雄宝殿堂相继建成,佛像也塑造完毕,正准备举行开光典礼时,发生了“九·一八事变”。日本军队侵略者占长春后,为让军车坦克通过,刚刚建成建成的寺庙被迫全部拆除,搬迁到现址重建。1932年,澍培法师来到般若寺,接替倓虚法师主持建寺工程,直到1936年,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和藏经楼等殿堂相继完工,当年举行了开光典礼,倓虚法师任首任主持。1936年,般若寺还举行了首次传达室戒法会,有1300多人受戒法会,有1300多人受戒,在东北佛教界产生很大影响。般若寺还埋藏有抗日英雄赵尚志的头颅。赵尚志牺牲后,他的头颅被日军用飞机运到长春后,关东军总司令部决定将赵尚志的头颅焚烧灭迹。当时长春市般若寺的住持倓虚法师亲自出面,请求将赵尚志的这颗头颅掩埋在般若寺内。日寇投降后,曾去般若寺寻找头颅,但炎虚法早已作古,头颅不知下落。后来般若寺修缮时,几个民工在后院北墙下挖出了一枚无名头骨。2004年12月17日,公安部第二研究所张继宗、纪元教授对头骨进行鉴定,确认为赵尚志遗骨。这个结论也得到了赵尚志的胞妹赵尚文和赵尚志老部下原黑龙江省省长陈雷及其夫人李敏(原黑龙江省政协副主席)等的认可。

般若寺寺院的山门为并列的三座拱门组成,门楼檐角飞翘,错落有致,建工精巧,门侧红墙写有“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大字,寺内殿堂耸立,树木成荫,蔚为壮观。进门左右有鼓楼和钟楼。第一层是弥勒殿,殿内供奉弥勒佛坐像,殿前有一座汉白玉石碑,碑文记载着建庙的详细经过;第二层是大雄宝殿,这是整个庙宇的中心,也是最大的一座建筑;第三层是西方三圣殿,该殿为二层歇山式建筑,楼上为藏经楼,楼下供奉阿弥陀佛、大势至菩萨和观世音菩萨三圣像。西方三圣殿的两侧是大雄宝殿的后院配殿,其中东配殿是观世音菩萨殿,西配殿是地藏王菩萨殿。与前两个院落相比,这里松柏参天。鸟语绕梁,营造出一种古朴、玄远的宗教氛围西方三圣殿的后院,是般若寺的尽头,墙外就是纷扰的马路和街市。这个小院内有三座塔型建筑物:前面一座是倓虚法师七十寿辰的纪念幢;后面两座分别是倓虚法师和本寺首任住持澍培法师的舍利塔。

长春般若寺

37.长春市地藏寺

位于吉林省长春市长春大街东端北侧,为吉林省著名的姑寺院。1926年,比丘尼相圆法师在今南关区原声街一带创建。该寺系佛教尼僧庙,以“地藏经”取名。1937年,地藏寺迁至现址重建,并树碑纪念。1938年阴历7月30日,地藏寺重建工程竣工,举行开光仪式。1941年,在二道河子修建下院圣恩寺。1983年,被国务院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

长春地藏寺为典型汉传佛教寺庙格局。寺院占地面积1300平方米,中轴线上依次建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地藏殿。天王殿内塑弥勒佛坐像、韦驮菩萨立像。大雄宝殿又称大佛殿、后佛殿,是寺庙中的主要建筑。殿内供奉释迦牟尼、地藏王菩萨、观世音菩萨像。东、西厢房分别为禅堂、斋堂及住室,供僧侣学习生活使用。极盛时期,尼僧达50多人,并创办过尼僧学位。寺庙不大,门脸儿夹在家银行和歌舞厅间,正应了“安忍不动如大地,静虑深密如秘藏”的意境。

长春市地藏寺

38.吉林市观音古刹

也叫观音堂,位于吉林市巴虎门里南边(现昆明街),建于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根据《永吉县志》记载:“观音堂在巴尔虎门内路南,正殿三楹,东西殿庑各五楹,仙人堂一楹,钟鼓楼各一,大门三楹,门前有演戏楼一座。”中经道光三年(1823年)和同治八年两次修补。光绪二十六年(1900),义和团在此设过坛场;光绪三十四年(1908)七月,吉林人民为了争取吉长路的修筑权,曾在此召开过吉林各界保路会。因此观音古刹,除了它的宗教价值之外,还有很重要的历史意义。1925年在释加莲方丈主持和居士们的资助下,扩建了藏经殿、法堂、十大金刚殿和十丈堂。1984年,观音古刹进行了整修,为吉林市佛教徒宗教活动中心。在东北及香港等地佛教界中,有一定影响。1983年,观音古刹被国务院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

观音古刹是全国唯一的一坐南朝北的观音寺庙。该寺依山而建,周围环境幽雅秀丽。其南即秦淮河源,名为一眼泉,第地下水源,汩汩滔滔,终年不竭现有天王殿、观音殿、地藏殿、三圣殿、钟鼓楼等建筑。门前建有花坛,中建一亭,供人休息乘凉。前墙两端为新建的钟鼓楼,山门墙内原戏楼遗址,已改建为坐北朝南的天王殿。正殿三间,建在汉白玉三出台阶基上,由神殿和卷棚组成,正中供奉观世音菩萨坐像。整个古刹是一所两进的四合院。藏经殿中藏有《龙藏》一部,清雍正十三年(1735)刻本,共有7200卷。是我国仅存的几部清代《大藏经》中的一部。

吉林市观音古刹

九、黑龙江

39.哈尔滨市极乐寺

坐落在哈尔滨市南岗区东大直街尽头,是老哈尔滨龙脉所在。与长春市般若寺、沈阳市慈恩寺、营口楞严寺并称为东北四大佛教之林。被列为全国重点开放寺庙和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极乐寺由北方名僧天台宗第四十三代宗传弟子倓虚法师创建。民国10年(1921),笃信佛教的居士、中东铁路稽察局局长陈飞青首倡在哈尔滨建立一处大庙,并推举中东铁路护路总司令兼东省特别区长官朱庆澜出面发起筹建。陈飞青又到北京晋见北洋军阀执政段祺瑞的秘书马冀平,请求由铁路局拨款资助修庙。马冀平请交通部部长叶恭绰拨款5万元。因倓虚法师第一坛开讲的内容为阿弥陀经,加之陈飞青信奉净土,都与极乐静土相关联,故寺名“极乐寺”。由光绪年间状元、清末著名实业家张謇题写了“极乐寺”匾额。1923年6月17日,极乐寺工程开始动工,同年11月,名僧倓虚和尚来哈尔滨,主持修建极乐寺。

极乐寺占地面积57000平方米,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分为正院、东跨院、西跨院和塔院四部分。山门、天王殿、大雄殿和三圣殿等主要建筑分布在中轴线上。山门为牌坊式。进山门,东有钟楼,西有鼓楼,中间是寺内第一大殿—天王殿,天王殿后面是主殿—大雄殿,大雄殿之后为三圣殿,三圣殿后为藏经楼。极乐寺整个建筑,典雅端庄,金碧辉煌,保留了我国寺院建筑的风格和特点。极乐寺的牌匾题字出自张謇。进入山门,首先见到的是鼓二楼。庙庭内,横向分主院、东跨院、西跨院三部分。主院建筑1800余平方米,分四重大殿:一为天王殿,正中供弥勒佛,东西有四大天王;二为大雄宝殿,是全寺最大的殿,供释迦牟尼;三为三圣殿,四为藏经楼。天王殿前方左右为钟鼓楼。院内两侧尚有配殿。东院内建有著名的七级浮屠塔。

哈尔滨市极乐寺

倓虚法师(1875—1963)释倓虚,俗姓王,名福庭,他是河北省宁河县北河口北塘庄人,清光绪元年(1875)出生,中年出家。出家后法名隆衔,法号倓虚,随近代天台宗高僧谛闲法师修学。1925年,谛闲老和尚向倓虚传天台宗第44代法卷,倓虚法师成为天台宗第44代传人。在兴办佛教教育,建设佛教道场方面有突出贡献。一生所兴建的寺院,有营口楞严经、哈尔滨极乐寺、长春般若寺、青岛湛山寺;经他手复兴的,还有吉林的弥陀寺、天津的大悲院、沈阳的般若寺、永安寺等。他所兴建的寺院,均附设有佛学院。他一生设立的佛学院有一十三处之多,造就的僧才及度化出家的僧伽,难以数计。晚年受在香港隐居的叶恭绰居士和弘法精舍住持乐渡的邀请,由青岛相商在设立佛学院,以收容在港学僧,请倓虚法师主持。后来由叶恭绰和分别致电青岛湛山寺飞锡南下,在弘法精舍中设立了“华南佛学院”。此时倓虚已是七十六岁高龄。除授课外,每星期日到东莲觉苑讲《法华经》。为每次节省一毫洋的渡船费,只买二等站票渡海。

倓虚一生对佛教第二个大贡献是复兴东北佛教,使东北缁素两众闻知正法。东北四大寺中的三大寺营口楞严经、哈尔滨极乐寺、长春般若寺皆是他兴建。蒋维乔居士曾说:“天台一宗盛弘于北方,此乃智者大师创教以来所未有也。”老和尚是近代佛教的教育家,著述甚多,主要的有《金刚经讲义》、《心经义疏》、《心经讲义》、《大乘起信论讲义》、《天台传佛心记释要》、《始终心要义记》、《普贤行愿品随闻记》、《楞严经讲义》、《影尘回忆录》等,后来为弟子辑为《湛山大师法汇》行世。

倓虚法师像

参考资料:杜继文《佛教史》、汤用彤《魏晋南北朝佛教》、薛林平《中国佛教建筑》、张驭寰《中国佛教寺院建筑讲座》、曹昌治、罗哲文《中国古代建筑:佛教》、周维权《中国园林史》、陈友冰《《应用美学》、《文化专题电视系列片:中国寺庙》、互联网。

陈友冰编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