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著名道观、道长简介(一)(3)
http://www.newdu.com 2016-08-29 国学网 newdu 参加讨论
(五)衰微期 清以后,道教基本已经停止了发展。清代开始,满清统治者信仰萨满教,入关后又信奉藏传佛教,并压制主要为汉族人信仰的道教。道教从此走向了衰落。但为了统治全国,对传统的道教又不得不加以利用。进入近现代社会以后,道教更是衰微。顺治入关后,从笼络汉人出发,对道教较为宽松,基本上沿袭明代加以保护;康熙对道教开始采取两手:一方面明确规定取缔巫师、道士的跳神驱鬼活动,违者处死;延请者也要治罪,这对符箓派正一道打击特别大。康熙二十二年(1683)诏谕吏部:“一切僧道,原不可过于优崇。若一时优崇,日后渐加纵肆,或别致妄为,尔等识之”(《清实录》第五册132页)。康熙二十六年又诏谕:“至于僧道邪教,素悖礼法。其惑世诬民尤甚。愚人遇方术之士,辄以为有道,敬之若神,殊堪嗤笑,俱宜严行禁止”(《清实录》第五册385页)。另一方面,又屡屡加封正一道天师:康熙二十年,授54代天师张继宗为正一嗣教大真人;康熙三十三年,令其进香五岳;康熙四十二年,又授张继宗光禄大夫品秩,并追赠52代天师张应京、53代天师张洪任为光禄大夫;康熙52年,又赐帑修葺龙虎山大上清宫。继后的雍正由于登基前的继位之争和登基后改诏传言,极力欲争取民心,是清代帝王中最为优待和重视道教的一位,他从“三教同源”角度,主张儒释道都为其统治服务。但从乾隆起,对道教的贬抑越来越厉害。乾隆先是宣布藏传佛教为国教,道教为汉人宗教。道教首领的地位一再被加以降贬,对道教的限制活动亦不断增强。道教的组织活动渐趋停滞。乾隆四年(1739)下令:“嗣后真人差委法员往各省开坛传度,一概永行禁止。如有法员潜往各省选道士,授箓传徒者,一经发觉,将法员治罪,该真人一并议处”(《清朝续文献通考》卷89)。也就是说,正一道只能在龙虎山一带传授,严禁到外地发展道徒。乾隆五年,正一道天师到京祝皇帝万寿节。鸿胪寺(礼宾司)卿梅谷成上疏:“道流卑贱,不宜滥厕朝班”,于是传统的朝觐制度已被废除。另外又下令废除多年来由道士担任太常寺乐官制度,改由儒士担任。嘉庆道光年间,道教地位的贬抑波及龙虎山道官。:嘉庆九年龙虎山提点由二品降为三品;嘉庆二十四年,则降为五品;道光元年(18212)则降为六品。并下令:“如有私钤执照发给法官,及用空白札付向各省选考道士,并容士民投充挂名等事,该法官及投充人,从重治罪”(《清朝续文献通考》第一册,8494页,商务印书馆,1936)。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在宗教政策上实行信教自由,道教得以合法存在。但民国政府对道教没有财政上支持支持。民国元年,江西省督政府即取消龙虎山天师正一真人封号。袁世凯复辟时,虽曾封62代天师张晓初为“正一嗣教大真人”,但随着袁世凯皇帝梦的破灭而破灭。嗣后,军阀混战、外敌入侵,内忧外患加剧。道教更失去外部生存发展条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1957年,中国大陆成立了中国道教协会,管理中国道教内部的事务。文化大革命中又毁于一旦,道观、道教文物被毁,道士被逐出,组织被解散。文革结束以后,道教才开始恢复正常的宗教活动,可是正式出家的道教徒并不多。 目前中国大陆的全真派和正一派道士近10万人,其中住观道士约3万人,散居正一派道士约6万多人,登记备案的道教活动场所3万多座。道教组织有中国道教协会、省一级地方道教协会、地区(市)一级地方道教协会。大陆法嗣张继禹,1962年9月25日生于江西贵溪县上清镇天师府。的父亲张宝训,是个裁缝为张道陵第六十五代裔孙。祖父张祥之,为六十三代“天师”张恩溥之胞弟(排行老大),张继禹现为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青联副主席。 1949年,正一道的63代天师张恩溥携子张允贤和堂侄张星景辗转到达台湾,并带走家传印、剑。1950年,张恩溥成立“台北道教会”和“台湾省道教会”,并自任理事长。1968年成立“中华民国道教会”,张恩溥当选为理事长。张允贤来台后因心脏病早逝,1969年张恩溥去世后,由張允賢奶媽的兒子張源先代理掌教,2008年张源先去世,由張星景兒子張道禎正式接掌第六十四代天師之職,居台湾嗣汉天师府。台湾道教基本上随着早期的汉人移民而来到台湾,日治时代末期,很多民众信奉道教以表明自己的民族立场,因此道教备受打压,道教宫观屡遭损毁,必须兼供佛像或民间神祇才能得以保全,这种混杂现象延续至今,且导致台湾道佛不分的情况。现据台湾民政部门统计道教乃为台湾第一大宗教。 香港的道教主要有先天道、全真道和纯阳道三大派别。1961年6月,香港成立道教联合会,由香港各道堂代表组成,是目前香港最大的道教组织。 清代著名的道士是娄近垣,他是唯一受到清廷优待,也是正一道唯一有著述传于后世的道士。另有全真道道士王月常,他虽未获清廷重用扶植,但他振兴了全真道,使全真道走向了民间。近代则有著名的道教思想家陈撄宁。 二、道教的信仰、神祗及道术 (一)道教的信仰 道教是一个崇拜诸多神明的多神教,有着特色鲜明的宗教形式,主要宗旨是追求得道成仙、垂法济人、无量度人,道教成仙或成神的主要方法大致可以归纳为五种:服食仙药,外丹等,炼气与导引,内丹修炼,并借由道教科仪与本身法术修为等仪式来功德成仙。 道教以道为至高信仰,认为无形无象、玄之又玄、无法言说。道在人和万物中的显现就是德。故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散则为气,聚则为神。《道德经》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就是“不停地无中生有、有又还无地周而复始运转变化”。道教早期主要思想《易经》以及老子的《道德经》为主要经典。道教的第一部正式经典是《太平经》,而《太平经》、《周易参同契》、《老子想尔注》三书是道教信仰和理论形成的标志。 道家思想作为首先独创了朴素唯物主义本体论学说的代表,从春秋战国时代即为诸子百家之一,先秦时期在著名的儒墨显学里独树一帜,汉初,完全成为显学。所以,汉朝就有了具体正规的教团产生,奉老子为道德天尊,把原来深奥的道德哲学更进一步升华、粹炼。它不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而且对当代社会也有各种积极的意义,诸如:道法自然,珍爱生命、珍爱自然环境,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实现修身养性。它以一定的方式和方法,对精神和肉体进行自我控制,达到“我命由我不由天”,突破生命的桎梏,延年益寿。通过提升了个人的生命质量,再进一步为人类社会做贡献。道教经书的内容包罗万象,不仅记录了道教的教理教义、教规教戒、修炼方术、斋醮科仪,还保留了中国古代哲学、文学、医药学、养生学、化学、音乐、地理等多种学科的珍贵资料,堪称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宝库。道教典籍老子的《道德经》,早在16世纪,就被西方人译成西方文字,17世纪以后,借助西方的商船往返,顺着西方传教士的足迹,《道德经》逐步由中国传入欧洲,西方人把《道德经》翻译成了拉丁文、法文、德文、英文等文字,老子思想逐渐传遍欧洲大陆。德国哲学家莱布尼兹最初正是根据伏羲、黄老的阴阳学说提出了二进制思想,并给太极阴阳八卦起了一个西洋名字“辩证法”。几百年来,《道德经》的西文译本总数近500种,涉及17种欧洲文字,在译成外国文字的世界文化名著发行量上,《圣经》排第一,《道德经》排第二。 (二)道教的最基本教义 尊道贵德——道教最高信仰;清静寡欲——道教行为标准;自然无为——道教生活态度;柔弱不争——道教自我修养;返朴归真——道教理想状态;天人合一——道教文化主体;天道承负——道教善恶报应;性命双修——道教修炼要诀。 (三)道教的神祗 道教是多神教。道教崇奉的神灵种类繁多,下面只能介绍一些地位较高且较有影响的神祗。 三清 指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它们是道教的最高主神,实是“道”的一体三位。“三清”的说法始于六朝,但此时“三清”多是指“三清境”,即太清境、玉清境和上清境,分别为神宝君、天宝君、灵宝君三位大神居住。后来,“三清”才逐渐作为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的通行代称,而“三清境”亦成为其居住地。 六御 地位仅次于三清的六位天帝,分别为:统御万天的昊天金阙无上至尊自然妙有弥罗至真玉皇上帝(玉皇大帝)、统御万雷人间兵革之事的勾陈上宫天皇大帝、统御万星的中天紫微北极大帝、统御万类的东极青华大帝(又称太乙救苦天尊)、统御万灵的南极长生大帝、统御万地的承天效法后土皇地祗。这种说法源于中国古代“六合”观念,所谓“六合”,指宇宙的巨大空间,即上、下、四方(东、西、南、北)。 诸星 道教中的星神,包括金星、辰星(水星)、荧惑星(火星)东西南北中“五斗星君”、四方二十八宿星君(包括东方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组成龙形,称青龙;南方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组成鸟形,称朱雀;西方七宿:奎、娄、胃、昂、毕、觜、参组成虎形,称白虎;北方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组成龟形,称玄武。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合称“四方之神”)、紫微垣众星君、太微垣众星君、天市垣众星君等。其中,最受崇奉的是“斗姆”。“斗姆”作女像,传说她生出了北斗七星,能普垂医治之功。此外,北斗、南斗星君也很受世人崇奉,据《度人经》言,北斗主死,南斗主生,故民间多举办“北斗会”、“南斗会”。 三官大帝 即天、地、水“三官”,有关其来历说法颇多,或说起源于中国古代宗教对天、地、水的自然崇拜,或说起源于五行中金(主生)、土(主成)、水(主化)三气,或以为即尧、舜、禹,等等。“三官”在早期道教中就已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如汉末天师道为病人祈祷时需举行“三官手书”仪式,即将病人姓名和服罪之意写于纸上分别送呈天、地、水三官;南北朝时期,“三官”又与“三元”相配而成为“上元天官紫微大帝”、“中元地官清虚大帝”和“下元水官洞阴大帝”。据称,天官能赐福、地官能赦罪、水官能解厄,分别诞生于正月十五日、七月十五日、十月十五日;各地的人们为了祈福、拔罪和禳灾,多分别在这三个日子举办“上元”、“中元会”和“下元会”。 玉皇大帝 民间信仰中的天界最高神灵。有人以为其乃是由殷商时期最高的天神“帝”或“上帝”发展而来。在早期道教的《真灵位业图》中,有“玉皇道君”和“高上玉皇”之名,但其阶位却并不高,仅排在玉清三元宫右位的第十一及第十九位。宋代,真宗皇帝称其远祖赵玄朗得玉皇之命而降授天书于赵宋,故特上玉皇大帝号曰“太上开天执符御历含真体道玉皇大天帝”,后徽宗又再加封为“太上开天执符御历含真体道昊天玉皇上帝”,从而大大提高了玉皇在民间的威望,令玉皇信仰流行开来。道教多将玉皇视为“三清”之下的“四御”之一,以为他是地位仅次于“三清”的“总领宇宙主宰之君”,其职能是“承三清之命,察紫微之庭”,“小事专掌,大事申呈”。每年正月初九玉皇圣诞日,道观和民间多举办“玉皇会”。 五星七曜星君 五星又称五曜,指的是岁星(木星)、荧惑星(火星)、太白星(金星)、辰星(水星)、镇星(土星)。加上日、月,合称七曜。道教尊七曜为神,名为星君。日月和星神的崇拜,起於上古。两汉时,谶纬之学多有据星象以验人事吉凶者。道教以日为阳精,称其为“日宫太丹炎光郁明太阳帝君”,或称“日宫太阳帝君孝道仙王”,作男像;以月亮为阴精,称其为“月宫黄华素曜元精圣后太阴元君”,或称“月宫太阴皇君孝道明王”,作女像。《云笈七签》之《总说星》节中,五星各有名号:东方岁星真皇君(又称木德真君),名澄澜,字清凝;南方荧惑真皇君(又称火德真君),名维淳,字散融;西方太白真皇君(又称金德真君),名浩空,字德标;北方辰星真皇君(又称水德真君),名启垣,字积原;中央镇星真皇君(又称土德真君),名藏睦,字耽延。 护法四帅 道教的护法神。《道法会元》中称四元帅之名号为天蓬玉真寿元真君、天猷仁执灵福真君、翊圣保德储庆真君、佑圣真武灵应真君。卷十五云:“天蓬元帅宝印照我,天猷元帅仗剑卫我,翊圣真君持戟守我,玄天真武水火助我。”说明玉印、玉剑、大戟、水火分别为四位护法元帅的神器。此外,该书卷三十九还用四圣来命名四元帅,称天蓬玉真寿元真君为天蓬元帅真君,天猷仁执灵福真君为天猷元帅真君,翊圣保德储庆真君为翊圣黑煞真君,称佑圣真武灵应真君为紫皇天一天君玉虚师相玄天上帝。 四大元帅 道教祈禳仪式中驱邪伏妖的四位神灵。分别是:马灵耀(华光大帝)、赵公明(财神之一)、温琼(温元帅)、关羽(关圣帝君)。道长在道场祈禳中,通常要请四元帅降临,以助驱邪伏妖。 文昌帝君 文昌本是星名,亦称文曲星或文星,古时被认为是主持文运功名的星宿,汉代则专指天上文昌宫的第四星——司命星。其成为道教与民间所信奉的文昌帝君,乃与蜀中的梓潼神张亚子(又作张恶子或张垩子)有关。安史之乱时,唐玄宗避乱入蜀,曾梦见张亚子显灵,因而追封他为左丞相;唐末,唐僖宗为避黄巢之乱入蜀,又亲祀梓潼神,追封张亚子为济顺王。经唐朝皇帝的崇拜,梓潼神张亚子遂由地方神成为天下通祀的大神。宋代,梓潼神又多次得皇帝加封,并因预卜科举功名甚验而甚得读书人尊崇。元延祐三年(1316),元仁宗敕封张亚子为“辅元开化文昌司禄宏仁帝君”,并钦定为忠国、孝家、益民、正直之神,至此梓潼神与文昌星神遂合二为一,称文昌帝君。元明以后,各地多建有文昌宫、文昌祠等,人们多于二月初三文昌帝君诞辰日举行“文昌会”。 财神 道教中助信徒财运亨通之神。又有文财神和武财神之分。武财神是赵公明、关公;文财神为比干、范蠡。其中赵公明同时也是道教的四大元帅之一。除此还有五圣、和合二仙、文昌帝君等。 王灵官 王灵官是道教的护法镇山神将,和佛教的韦驮相似,有的书说他是武当山中五百灵官的统帅,叫华光元帅,又叫五显灵官。到了宋代,又出现了一位“火车王灵官“,镇守道观山门的灵官一般就指这位王灵官。王灵官为人刚正不阿,嫉恶如仇,手执铁鞭,有三只眼,纠察天上人间,除邪祛恶,不遗余力,所谓“三眼能观天下事,一鞭惊醒世间人。” 八仙 “天师”原是古代对有道者的尊称,后世道教徒称张道陵为天师。“四大天师”为道教史上的四位重要道士,分别是张道陵、葛玄、许逊(许旌阳)、萨守坚。 以上仅是道教所崇神灵中很小的一部分。实际上,道教崇拜的神灵成千上万,他们多在举行斋醮法会时被恭请莅临,如唐宋时的《道门科范大全集》、《道门定制》等道教科仪经典中即收录有大量的道教神名。此外,各路神仙的事迹在道教经典中也多有记载,如汉代的《列仙传》、晋代的《神仙传》以及元代的《历世真仙体道通鉴》等,俱记有历代神仙得道之事。 此外,还有东王公、太岁、马王爷、九天玄女、碧霞元君、六丁神将、六甲神将、四值功曹、雷神、雨师、风伯、电母、广成公、容成公、赤松子、黄石公、洪崖先生、王乔、安期生、河上公、东方朔、阴长生、丁令威、宋毋忌、壶公、城隍、土地、药王爷、灶君、门神、五通神、二郎神等三百多位。至于鸿钧老祖、通天教主、陆压真人、镇元子等,则是神魔小说小说编造的人物。 (四)道教的道术 道教所从事的道术很多,如占卜、符篆、祈禳、禁咒、内丹、外丹、炉火黄白、辟谷、行□、房中、仙药、服气等等。撮其要者,可分五大类: 山 所谓“山”就是通过食饵、筑基、玄典、拳法、符咒等方法来修炼“肉体”与“精神”,以达充满身心的一种学问。其中“食饵”即是利用补药、酒及日常饮食以加强体力,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筑基”则是利用静坐法以控制精、气、神,进而增进体力的一种方法;“玄典”是以老子、庄子思想为基础,进而达到修心养性的一种方式;“拳法”是以习练各种武术以增强体魄的方法;“符咒”是一种通灵、修炼的法术,其主要作用是避邪镇煞、趋吉避凶等的一种方术。医所谓“医”,是利用方剂、针灸、灵治等方法,以达保持健康、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其中“方剂”是利用各种药物制成散剂、丸剂来治疗疾病和修炼的一种方术;“针灸”是针法和灸法和合称,是利用人的脉络、气血循环的原理,刺激患部,来治疗疾病的方术;“灵治”是利用掌握人的心灵(心理状态),进而以治疗人疾病的一种方术。也就是现所称谓的“心理治疗”。 命 就是透过推理命运的方式来了解人生,以穹达自然法则,进而改善人类命运的一种学问。推命所用的主要著作有《紫微斗数》、《子平推命》、《星平会海》等。其方式就是以人出生的时间和阴阳五行为理论基础。 相 包括“印相、名相、人相、家相、墓相(风水)”等五种,以观察存在于现象界的形相来推算祸福穷通的一种方术。其中“印相”是观看人的印章,以取定命运的方法;“名相”是以人的姓名或店铺的名称,通过五格剖相,同时运用命理等结合来推断吉凶发展的一种方法;“人相”又分为面相与手相两大类,通过观察面、手部的纹线与气色而了知人吉凶、病理的一种方法;“家相”即住宅(阳宅)的风水,以观察其格局,进行分析来推断对人类所居住的吉凶的一种方术;“墓相”(风水)即是坟墓(阴宅),以通过选地安葬祖先,而达到对后代子孙荫庇的一种方术。总之,“相”是对眼睛所看到的物体作观察,以达趋吉避凶的一种方法。 卜 包括占卜、选吉、测局三种,其目的在于预测及处理事情,其中“占卜”是以《易经》为理论依据,结合天、人、地三界所相互制约而推断吉凶的方法。又可分为“易断”及“六壬神课”两类;“选吉”主要著作以《奇门遁甲》为代表,通过布局、布斗、符咒等结合,处理事物发展不吉的因素,其主要运用于古代军事;“测局”主要著作以《太乙神数》为代表,通过十二运卦象之术,是推算国家政治命运、气数、历史变化规律的术数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