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典籍网

主页 > 国学入门 >

中国历代名园简介(二):中国十大名园之扬州个园

第二编中国十大名园

五、扬州个园

位于扬州东关街入口处。是扬州古典园林中历史最悠久、保存最完整、最具艺术价值的一座园林,也是扬州最富盛名的园景之一。个园是座私家第宅园林,园主黄至筠在园中遍植翠竹,盖取东坡诗句:“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以示主人清高之趣。又因黄至筠字个园,竹叶形状又像一个“个”字,故名“个”园。1988年个园被国务院授予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一)个园历史

个园的前身是清代康熙、雍正年间的“街南书屋”(又称“小玲珑山馆”)本系马曰琯、马曰璐家的第宅园林。马曰琯(1688—1755)字秋玉,号嶰谷;马曰璐(1697—1766)字佩兮,号半槎。兄弟两祖籍安徽祁门,自祖父起经验盐业迁居扬州,经过三代经营,成为扬州巨富。马家居扬州东关街中段,后在居所之北街的对面筑别墅,建园林。马氏兄弟虽为盐商但儒雅好文、擅长诗词,又乐施好善,广结文友,被誉为“扬州二马”,著名诗人、书法家汪士慎、金农等皆曾长期寄居马府,与扬州八怪尤其是郑板桥交往尤密,常在“街南书屋”谈诗论文联袂挥毫。郑板桥曾有联《题小玲珑山錧》:“咬定几句有用书,可忘饮食;养成数竿新生竹,直似儿孙”;扬州八怪之金农也有诗《与众友集小玲珑山錧》,其中云:“万翠竹深非俗籁,一圭山远见孤楼。”因此这所第宅园林十分典雅,据《扬州览胜录》,此时园内有从书楼、觅句廊、红药阶、浇药井、透风透月两明轩、看山楼等十二景。其中才藏书楼藏书之富、质量之高皆富甲东南,因此,马氏兄弟给这所第宅园林取名“街南书屋”。后因得太湖巨石(据说为甘泉县令龚鉴所赠),又称“小玲珑山馆”。


个园高士图(右前榻上为马氏兄弟)

马氏兄弟相继去世后,小玲珑山馆于乾隆五十年(1785)曾售予富商汪雪疆;嘉庆十二年(1807)后又归蒋氏。蒋氏按自己的喜好对“街南书屋”进行大规模修葺改建,不但富丽堂皇,而且将原有的匾额尽数摘除,使儒雅气顿失。据《浪迹丛书》卷二记载:此时的街南书屋“朱栏碧落,烂漫极矣!而转失其本色,且将马氏旧额悉易新名”

大约在嘉庆十五年至二十二年间(1810—1817)此园为黄至筠购得。黄至筠(1770-1838),又称黄应泰,字韵芬,又字个园。原籍浙江,因经营两淮盐业,而著籍扬州府甘泉县,为清嘉庆、道光年间为八大盐商之一。原籍浙江。因其父在河北赵州做官,他出生于赵州,也即今天河北赵县。黄至筠十几岁时,父亲去世,家产为人掠去。数年之后,他骑着一条毛驴独自进京,凭借父亲的朋友给他捎去的一封信,见到了在京的两淮盐政。两淮盐政是管辖扬州盐业的最高长官,他见黄至筠谈吐不俗,颇有心机,觉得是个人才,就委任他到扬州去做两淮商总。这时候正值嘉庆初年,朝廷因军费开支增大,水灾急需处理,财政日益困难。为济燃眉之急,朝廷公开卖官,号召富人捐钱,然后赏给荣誉官衔。黄至筠率为人先,前后捐资数十万两白银,清廷因此赐他“盐运使”的荣誉官衔。同时,清廷还邀请他进京祝寿,赏他到圆明园听戏,赐给他仆人。他的长子、次子,都因捐资而被赐给“郎中”的官衔。道光年间,盐政改制,商总的作用大不如前,但扬州盐商仍将重大事务委托黄至筠处理。而黄至筠也不负众望,将扬州盐界的局面维持了一段时间。

黄至筠除了具有商业才能外,还是个画家。《扬州画苑录》说他“素工绘事,有石刻山水花卉折扇面十数个,深得王(翚)、恽(寿平)旨趣”。现在个园抱山楼下的嵌壁石刻上,还有他画的一幅扇面,中间画的是树、石、水,远处露出一只小船来,船上还有一个人。画左题道:“拟宋人小品,个园黄至筠”,下押一章:“个园画印”。此外,扬州博物馆也藏有他的一方石刻扇面,内容是花鸟。画右题道:“法徐崇嗣意,个园志筠写”,下押一章:“志筠”。亦正因为如此,他在购得“南街书屋”后改称“个园”大加修葺,但承袭了马氏小玲珑山馆的若干风景,也延续了小玲珑山馆的文化传统。所谓“南街十二景”中的从书楼、觅句廊、红药阶、浇药井等景致逐一恢复,只是将“透风透月两明轩”改称““透风漏月轩”、“看山楼”改称“抱山楼”。


黄至筠一家写生

道光十八年(1838)黄至筠卒。其街南祖居归其长子黄锡庆,街北的个园分给另外三子黄锡麟(黄奭)、黄锡麒、黄锡禧。咸丰十年(1860),个园毁于太平天国战火。同治年间(1862—1874)卖给镇江丹徒盐商李文安。后李家负官债,军阀徐宝山逼李家用个园抵债。徐宝山1913年被革命党炸死,此事遂罢。李家入主个园达60年左右,时间最久,其间将个园逐步完善,乃个园最完整的时期,大多假山乃以李家船队的压舱石所建。1926年李家让出个园,后又几易其主,直至解放后收归国有,成为公园。1966年8月红卫兵“扫四旧”中又遭毁灭性破坏“街南书屋”首进的砖雕门楼和轿厅均被毁。文革后又再加修葺,1988年个园被国务院授予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个园景点

个园分为住宅、庭园,和松竹林三个部份,面积广阔,建筑多样。住宅部份原为四进三路,前进的砖雕门楼和轿厅已不存在,现存的还有三进两路。中路五开间,东路三开间。前两进为平房,后进为串楼。每进都建有幽房小院,院中具有不同的景色点缀。

个园有两大特色:一是以竹取胜,连园名中的“个”字,也是取了竹字的半边,应合了庭园里各色竹子。竹子顶部的每三片竹叶都可以形成“个”字,在白墙上的影子也是“个”字。主人名“至筠”,“筠”亦借指竹,以为名“个园”,点明主题。主人的情趣和心智都在里面了。园门两侧各种竹子枝叶扶疏,“月映竹成千个字”,与门额相辉映;白果峰穿插其间,如一根根茁壮的春笋。进入园门向西拐,是与春景相接的一大片竹林。竹林茂密、幽深,展现出生机勃勃的春天景象。


个园之竹

二是四季假山。个园园虽不大,但处处体现出造园者的匠心独具,尤其是个园的叠石艺术,采用分峰用石的手法,运用笋石、湖石、黄石和宜石的不同石料堆叠而成“春、夏、秋、冬”四景,表达出“春景艳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景惨淡而如睡”和“春山宜游,夏山宜看,秋山宜登,冬山宜居”的诗情画意。旨趣新颖,结构严密,是中国园林的孤例。

1、春山景点

位于个园园门之前。门外两边修竹劲挺,高出墙垣,作冲霄凌云之姿。竹丛中,插植着石绿斑驳的笋石,以“寸石生情”之态,状出“雨后春笋”之意。这幅别开生面的竹石图,运用惜墨如金的手法,点破“春山”主题,即“一段好春不忍藏,最是含情带雨竹”。同时还巧妙地传达了传统文化中的“惜春”理念,提醒游园的人们,春景虽好,短暂易逝,需要用心品赏加倍珍惜,才能获得大自然的妙理真趣。门内有一联:“月映竹成千个字,霜高梅孕一身花”作为园名点题。

春山景点还采用“隔景”的造园手法:一进门就有假山翠竹隔断园景,使个园显得曲折幽深,但同时又在园门两边的院墙开漏窗,假山也不过于高大,完全堵断园内之景,做到隔景与和谐完整的统一。


个园用笋石做成的春山竹林

2、夏山景点

位于园中西北角,在浓阴环抱的荷花池畔,为一座六七米高的太湖石假山。夏景位于园之西北,东与抱山楼、秋山相接。夏景叠石以青灰色太湖石为主,叠石似云翻雾卷之态,造园者利用太湖石的凹凸不平和瘦、透、漏、皱的特性,叠石多而不乱,远观舒卷流畅,巧如云、如奇峰;近视则玲珑剔透,似峰峦、似洞穴。山上古柏,枝叶葱郁,颇具苍翠之感;山前有池水,深入山腹,碧绿的池水将整座山体衬映得格外灵秀。北阴处有一涓细流直落池塘,叮咚作响,池中游鱼嬉戏穿梭于睡莲之间,静中有动,极富情趣。池塘右侧有一曲桥直达夏山的洞穴,洞之幽深,颇具寒意,即使炎热的夏天,人们步入洞中,顿觉清爽。洞室可以穿行,拾级登山,数转而达山顶。山顶建一亭,傍依老松虬曲,凌云欲去。山上磴道,东接长楼,与黄石秋山相连。


夏山、池塘、洞穴、曲桥

宜雨轩原名桂花厅,在夏山起点处,为园主待客聚会之处。由精致的木雕和当年珍贵的玻璃构成的宜雨轩前后山墙。通透的窗棂和玻璃,可以毫无阻拦地欣赏园中奇花佳木和四季假山,后面隐约相对的是抱山楼。这是造园家精心设计的“漏景”。在厅内可将四面景色一览无余,所以又称“四面厅”。檐下抱柱上有幅对联:“朝宜调琴暮宜鼓瑟,旧雨适至新雨初来”,表达园主在轩内的精神爱好。尤其是下联,既是紧扣“宜雨”建筑特征,又表达园主喜爱友朋聚会的雅兴。宜雨轩两边的寻句廊,木雕长椅,中间配有放茶放书的小几。朋友聚会,可在此吟诗推敲。左侧有一小池,池边一亭翼然。


宜雨轩用花窗和玻璃窗构成“漏景”

3、秋山景点

转过“鹤亭”,便是抱山楼的“一”字形长廊。循楼而东,长廊尽头便是气势雄伟的秋山景点。秋山位于个园东部,山体面西,迎着夕阳。山体用黄石堆叠而成,构思大胆,用石泼辣,有“江南园林之最”的美誉,相传为清代大画家大画家石涛的杰作。堆垒秋山用的黄石呈棕黄色,棱角分明,如刀劈斧砍。整座山体峻峭凌云,显得壮丽雄伟。秋山山体分中、西、南三座,上山有三条磴道,一条两折之后仍回原地,一条可行两转,逢绝壁而返。惟有中间一路,可以深入群峰之间或下至山腹的幽室。进入山腹,如入大山之中,险奇之处随时可见。山隙古柏斜伸,与嶙峋山石构成苍古奇拙的画面。中峰高耸奇险,山顶有拂云亭,下有石屋,可容十几人,内设石桌、石凳、石床,通风良好,四季干燥,颇具生活意趣。沿腹道攀援而上,至拂云亭,顿觉心胸开朗,又见古柏斜伸,红枫遍植,满园佳境,尽收眼底,正所谓秋山宜登者也。设若晴天薄暮时分,秋山面迎夕照,一红如染,“秋高气爽”的诗情画意顿时溢出。其堆叠之精,构筑之妙,可以说是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秋山景致

抱山楼为两层七楹“一”字形长楼,马曰琯兄弟构建“南街书屋”时所筑,名“看山楼”。黄至筠购得“南街书屋”后改名“抱山楼”。抱山楼位于夏山与秋山之间:左为秋山,右为夏山,有多条山径直通楼上。抱山楼在空间连接两山,楼前“一”字形长廊如臂,拥抱两山于胸前,这是抱山楼得名的由来。抱山楼长廊,犹如凌空飞架的天桥,廊上漫步,不经意间就跨越了夏秋两个不同的季节,因此被今人戏称为“时空隧道”。楼上有一匾,曰“壶天自春”,取自苏轼游扬州诗句:“壶中春色酒中仙,骑鹤东来独惘然”,泰州王冬龄所书。两旁抱柱,悬扬州当代书画名家李圣和撰书一联:“淮左古名都,记十里珠帘,二分明月;园林今胜地,看千竿寒翠,四在烟岚。”抱山楼内另有对联一副,曰:“秋从夏雨声中入,春在寒梅蕊上寻”。楼下的嵌壁石刻上,有园主黄至筠画的一幅扇面,中间画的是树、石、水,远处露出一只小船来,船上还有一个人。画左题道:“拟宋人小品个园黄至筠”,下押一章:“个园画印”。


抱山楼


抱山楼二楼“一”字长廊

4、冬山景点

步下秋山,过“透风漏月厅”迎面是一组由宣石堆叠而成的“冬景”。造园者将冬景安排在个园南面的南墙之下,用宣石(石英石)堆叠,宣石又称雪石,内含石英,石质晶莹雪白,迎光则闪闪发亮,背光则熠熠放光。每块石头几乎看不到棱角,给人浑然而有起伏之感。假山又背靠高墙几乎终年不见阳光,远远望去似积雪未消,地面亦用白石铺成。造园者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将假山堆叠得如一群狮子,远观似一头头雪狮欢腾跳跃,憨态可掬。南面高墙上有二十四个风音洞,后面的巷风袭来,时而发出呼啸之声。造园者不光利用“雪色”来表现冬天,还巧妙地将“风声”也融合到表现手法中去。山侧的几株腊梅烘托出冬天的严寒。正当人们面对端庄、静穆的冬景,感叹一年终了之时,蓦然回首,发现西墙上有一洞窗,露出了春景一角,似乎在向人们招手,暗示春天又将来临,人们不得不佩服造园者构思的精妙。


个园冬山

透风漏月轩位于秋山之侧,马曰琯兄弟构建“南街书屋”时所筑,名“透风透月两明轩”实为二轩,一曰透风,二曰透月。黄至筠购得“南街书屋”并为一轩,改名“透风漏月轩”,为园主清赏山光水色、清风明月之处。厅内有对联:“春夏秋冬山光异趣,风晴雨露竹影多姿”,为潘慕如所书。轩内另有一联:“何处箫场醉倚春风弄明月,几痕波影斜撑老树护幽亭”,更为此轩增添几分雅趣。


透风漏月轩

陈友冰编写

参考资料:陈从周《说园》、周雄权《中国古典园林史》、周武忠《园林美学》、罗哲文等《中国名园》、相关园志、陈友冰《应用美学》,互联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