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著名家教选介(十四):孔臧、马援、诸葛亮《诫子书》(2)
http://www.newdu.com 2016-08-29 国学网 陈友冰 参加讨论
戒兄子严、敦书马援 吾欲汝曹闻人过失,如闻父母之名,耳可得闻,口不可得言也(1)。好议论人长短,妄是非正法,此吾所大恶也(2),宁死不愿闻子孙有此行也。汝曹知吾恶之甚矣,所以复言者,施衿结缡,申父母之戒(3),欲使汝曹不忘之耳。 龙伯高敦厚周慎(4),口无择言(5),谦约节俭,廉公有威(6)。吾爱之重之,愿汝曹效之(7)。杜季良豪侠好义(8),忧人之忧,乐人之乐,清浊无所失(9),父丧致客,数郡毕至(10)。吾爱之重之,不愿如曹效也(11)。效伯高不得,犹为谨赦之士(12),所谓“刻鹄不成尚类鹜”者也(13)。效季良不得,陷为天下轻薄子(14),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狗”者也。迄今季良尚未可知(15),郡将下车辄切齿(16),州郡以为言(17),吾常为寒心,是以不愿子孙效也。 【作者介绍】 马援(前14—49),字文渊,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东北)人,东汉著名的军事家。汉光武帝时,拜为伏波将军,封新息侯,故世称“马伏波”。马援的祖先是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赵奢曾在阏与之战中大败秦军,功勋卓著,被赵惠文王赐号为“马服君”,自此,赵奢的后人便以马为姓。汉武帝时,马家从邯郸移居长安茂陵。马援的曾祖父马通,汉武帝时,因功被封为重合侯,但因为他的兄长马何谋反,马通受到牵累,被杀。所以马援的祖父、父亲这两代家境式微,地位不显。马援有三个哥哥马况、马余、马员。都很有才能。王莽时,都做到了二千石的高官。三国时蜀国五虎大将之一的马超据说也是其后人。 马援为人轻财货,有大志。他常对宾客说:“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他在西北搞田牧时,曾有牲畜数千头,谷数万斛。但他却不当守财奴:“凡殖货则产,贵其能施赈也,否则守钱虏耳” 马援一生东征西讨,为东汉王朝的建立和巩固立下了赫赫战功。东汉光武帝建武十七年,交趾(今越南北部及我国广西南部的一部分地区)太守苏定依法处决了诗索。诗索之妻徵侧及妹徵贰起兵反抗,攻占郡城。九真、日南、合浦,等地,“蛮夷”起而响应,攻掠岭外六十余城,徵侧自立为王。光武帝拜马援为伏波将军,讨伐徵侧。马援缘海而进,随山开道千余里。建武十八年(公元43年)春,大军到了浪泊,大破徵侧、徵贰,斩首数千级,降者万余人。次年正月,斩杀徵侧、徵贰,传首洛阳。马援返京,大受奖赏。封为新息侯,食邑三千户。友人孟冀相贺。马援说:“功薄赏厚,何能长久乎?”因此再次要求为国建功立业。此时匈奴、乌桓进犯北边,马援请击之,说:“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孟冀称许其为“烈士”之志。于是还京仅三个月,就率三千骑出高柳,巡行雁门、代郡、上谷障塞。他的一些豪言壮语,如马革裹尸、不死床箦,穷且益坚,老当益壮等也都成为后世的成语。 马援墓在今陕西省扶风县城西3.5公里的伏波村,另有伏波祠,在西安杨陵区五泉镇毕公村。广西桂林则有伏波山,为著名景点。 (1)吾欲汝曹闻人过失,如闻父母之名,耳可得闻,口不可得言也:我希望你们听说了别人的过失,像听见自己父母的名字:耳朵可以听见,但嘴中不可以说出。古代子女是不能直接说出父母名字,以示尊重。汝曹:你们。一般用于上对下、尊对卑的称呼。 (2)妄是非正法,此吾所大恶也:胡乱评论朝廷的法度,我对此特别厌恶。 (3)施衿结缡,申父母之戒:就像女儿出嫁前,父母一再告诫一样。施衿(jīn)结缡(lí):古制,女子出嫁,母亲为之整襟系佩。衿,衣襟。缡,古代女子系在身前的佩巾。 (4)龙伯高敦厚周慎:龙伯高这个人老实忠厚、处事周到谨慎。龙伯高(前1年—88年)名述,字伯高,京兆(今西安市)人。汉光武帝时为山都长,后为零陵太守。汉光武帝25年敕封为零陵太守,史志上称他“在郡四年,甚有治效”,“孝悌于家,忠贞于国,公明莅临,威廉赫赫”。 (6)谦约节俭,廉公有威:为人谦和简约,又很节俭,清廉公正。 (7)愿汝曹效之:希望你们效法他。 (8)杜季良豪侠好义:杜季良这个人豪侠仗义。杜季良:杜保,字季良,京兆人,光武帝时任越骑校尉,为人豪爽,行侠仗义,广结广交,好打不平,后被仇人上书攻击而免官。 (9)忧人之忧,乐人之乐,清浊无所失:把别人的忧愁作为自己的忧愁,把别人的快乐作为自己的快乐。广结广交。清浊:这里分别指行为高尚者和低贱者各色人等。无所失,都去结交为朋友。。 (10)父丧致客,数郡毕至:他的父亲去世时,周围数郡都有朋友前来吊唁。 (11)吾爱之重之,不愿如曹效也:我喜爱他,尊重他,但却不愿你们去效法他。 (12)效伯高不得,犹为谨赦之士:效法龙伯高如果不成功,还可以成为谨慎谦虚的人。谨赦:谨慎稳重。 (13)所谓“刻鹄不成尚类鹜”:雕刻天鹅虽然得不像,却还像个与天鹅接近的野鸭。比喻虽然仿效不十分逼真,但还有些近似。后来这句演化为成语“刻鹄类鹜”。鹄(hú):又叫天鹅。它比雁大,羽毛白有光泽,也有黄鹄、丹鹄。鹜(wù):野鸭。 (14)效季良不得,陷为天下轻薄子:如果效法龙伯高不成功,那就会沦为浮浪子弟。陷:沦为。轻薄:轻佻浮薄。 (14)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狗”:没有画虎的本领,却要画虎,结果把虎画得像狗一样。比喻好高骛远,达不到目的,被人作为笑柄。后来这句演化为成语“画虎类狗”。 (15)迄今季良尚未可知:至今季良的结局不知会怎么样。季良因为好打不平,结怨仇家,后被仇人上书攻击而免官。 (16)郡将下车辄切齿:官员初到任就对他恨得咬牙切齿。郡将:这州郡太守一类官员。 (17)州郡以为言:郡中的舆论对他也议论纷纷。 我写信告诫你俩:我希望你们听到别人的过失,像听见自己父母的名字:耳朵可以听见,但嘴中不可以说出。喜欢议论别人的长处和短处,胡乱评论朝廷的法度,这些都是我最深恶痛绝的。我宁可死,也不希望自己的子孙有这种行为。你们知道我非常厌恶这种行径,但是我还是要再三强调,就象女儿在出嫁前,父母一再告诫的一样,我希望你们牢牢记住。 龙伯高这个人老实忠厚、处事周到谨慎,说出的话没有什么可以指责的。为人谦和简约,又很节俭,清廉公正。我和他友爱,也敬重他,希望你们向他学习。杜季良这个人豪侠仗义,把别人的忧愁作为自己的忧愁,把别人的快乐作为自己的快乐。无论行为高尚者和低贱者各色人等,都去结交为朋友。他的父亲去世时,周围数郡都有朋友前来吊唁。我也喜爱他,尊重他,但却不愿你们去效法他。因为效法龙伯高如果不成功,还可以成为谨慎谦虚的人。就如刻个天鹅虽然刻得不像,却还像个与天鹅接近的野鸭。如果效法龙伯高不成功,那就会沦为浮浪子弟。就如没有画虎的本领,却要画虎,结果把虎画得像狗一样。至今季良的结局不知会怎么样。但官员初到任就对他恨得咬牙切齿,郡中的舆论也对他也议论纷纷。我常常为他担心,所以不愿你们去效法他。 马严和马敦是马援的哥哥马余的两个儿子。据《后汉书:马援传》,马援写这封信的背景是:“建武初,兄子严、敦并喜讥议,而通轻侠客,援前在交趾,还书”。东汉刘秀建武(25—55)初年,马援的侄儿马严和马敦喜欢议论人,又与游侠交往,“以武犯禁”。马援征交趾,平定徵侧、徵贰乱后回来后,给两个侄儿写了这封信。马援是在建武十九年(44)春斩杀徵侧、徵贰,传首洛阳的。因此此信应在建武十九年之后。此时马援已经58岁,五年后即去世,可以说是饱经沧桑,也是他人生经验的总结。 这封家信的感人之处并不在于信中所说的道理,主要是为我们提供了教育子女的方法:他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晚辈沟通,态度明确但又表达委婉,如首段说“好议论人长短,妄是非正法,此吾所大恶也,宁死不愿闻子孙有此行也。”明确表达“喜讥议,而通轻侠客”两事的看法,但又跟上一句“汝曹知吾恶之甚矣”,——你们知道我非常厌恶这种行径。以这种让步句式使对方更容易接受。那么,既然对方已经知道为什么还要再次强调呢。作者又打了个比方:就象女儿在出嫁前,父母一再告诫的一样,我希望你们牢牢记住:“所以复言者,施衿结缡,申父母之戒,欲使汝曹不忘之耳”,用家庭亲情作喻,自然更容易感染晚辈。这比前面选编的左宗棠家信中一位训斥二子,可能效果要好得多。 这封信另一个特长是善于运用一些通俗切近作比喻,更容易说服对方。前一段中“施衿结缡,申父母之戒”是一例,后一段中的“刻鹄不成尚类鹜”和“画虎不成反类狗”亦是一例;选择龙伯高、杜季良两位身边人物的不同行为方式和产生的不同后果更是一例。可以说,通篇都在比喻中进行,用类比说理。作者运用的这些比喻通俗浅切近,就是发生在身边的事物,可见可闻,自然容易说服人。这些比喻后来皆成为成语,说明也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 问题是:据信中所言:龙伯高、杜季良都是作者的好友,作者对他俩皆“爱之重之”,但作者却要侄儿学习其中一位,而不能学习另一位,并指出两种学习将产生的两种截然不同后果。这是为什么呢?回答只能是这是由作者写此信的目的所决定的,这两个人物是作者可以选择的。杜季良为人豪爽,行侠仗义,广结广交,好打不平,这与两个侄子的“喜讥议,而通轻侠客”思想行为颇为相近。作者强调刚上任的州郡官员就对他“切齿”,州郡舆论也对他议论纷纷。他的结局“尚未可知”,作为朋友,我很为他“寒心”。说的是杜季良,指的则是两个侄儿,所谓言在此而意在彼。是要两个侄儿引以为戒,信中强调自己对他“爱之重之”,也是意在表明并非两人交恶在诽谤他,“迄今季良尚未可知”,完全是出于对朋友的关心,自然也更容易引起两位侄儿的警惕。至于龙伯高,则是树立一个学习的榜样。其人“敦厚周慎,口无择言”正是两位侄儿所缺乏的。其实,据当地方志和光武帝任命龙述伯高零陵太守的诏书,龙伯高的主要功绩和为人品格倒不是马援信中所说的“敦厚周慎,口无择言”,而是作为一位州郡长官治郡有方,能在战乱中安抚人心,发展生产,增长经济,支援征讨。据《永州府志·循史篇》载:伯高公“在郡4年,甚有治效”。光武武陵一带的少数民族“五溪蛮叛乱,刘秀率领马援等亲征。战斗就在零陵郡附近发生,战火使郡内人心浮动,民心惶恐,生产受到严重影响,龙述尽力安抚人心,发展生产,增长经济,支援征讨。据说,在战事紧张、马援受挫、供给困难、军饷难以为继的紧急情况下,龙述将夫人头上的金簪取下,变卖充作军饷,支援战争,使马援和士兵都感激不已。汉光武帝在擢升龙伯高为零陵太守的诏书中也称赞龙在战乱中能保全大郡,发展生产,男耕女织,对此很满意:“惟尔廉威,自此刚劲于尧封,于戏!保厘大邦,封疆攸寄,香凝寝戟,闾井务载其清宁,春落锄犁,兆庶欲安于耕凿,则女红不害,尚勤尔职,以称朕意”。所以马援在家信中强调龙伯高“敦厚周慎,口无择言”,是经过有意筛选的,意在让两个侄儿树立一个改正自己缺点的榜样。 另外,作者对这两个典型的选择,也有自己的人生教训。其实,马援也像他的朋友杜季良一样为人豪爽,行侠仗义,遭遇也相似,被人攻击陷害,甚至含冤死去后还被夺去封号,不得安葬:建武二十三年(47),武陵“五溪蛮”叛乱。光武帝遣武威将军刘尚征讨,结果全军覆没。第二年遣谒者李嵩、中山太守马成征讨,又不见成效。此时,已六十二岁的马援请求将兵征讨。在进军壶头山时适值暑热,士卒多疫死,马援也患病。由随从马援出征的中郎将耿舒代替马援监军。为了推卸责任,耿舒给其兄建威大将军畤侯耿弇的信中,说马援进军迟缓,坐失良机,先攻壶头山乃失策。耿弇将此信呈给皇帝。光武帝乃遣虎贲中郎将梁松前往责问马援并任监军。梁松是皇帝之婿,颇为骄贵。有次他去问候生病的马援,拜于床下,马援却“不答”。马援因是梁松父亲的朋友,身为长辈而不以答礼小辈。梁松则恃皇亲而记恨在心。梁松到达零陵时马援已经病死,梁松仍然怀恨借故陷害。马援在交趾常吃薏苡仁(俗名薏米),用以“轻身省欲,以胜瘴气”。回京时,以车载薏苡种子。时人以为他带回来珍宝,权贵们都怨望忌妒,只是没有及时发作。梁松借此机会说马援带回的是一车珍宝。光武帝因而大怒,将原先赐给马援的新息侯印绶收回。马援的家属非常恐惧,甚至不敢将马援遗体葬于旧坟地,只在城西买了几亩地掩埋了事。宾客故人也不敢来吊唁。后来马援家属多次申诉,说明真相。同乡故人朱勃上书,说马援“以死王事”,应当得到公平的待遇。“词语恳切,情义可嘉”,才得到汉光武的谅解,以丧归葬。汉明帝时,将东汉初年协助刘秀统一天下的功劳最大,能力最强的二十八位功臣图画于云台,称为“云台二十八将”。功勋卓著的马援却没有列上。直到建初三年(78),汉章帝才追策,谥马援为忠成侯。 西安杨陵区五泉镇毕公村马援祠 陕西省扶风县伏波村马援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