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典籍网

主页 > 国学入门 >

武王伐纣——肆伐大商,会朝清明

商朝最后一个国王叫纣,他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他兴建宠丽的琼楼瑶台,整日“以酒为池,以肉为林”,和爱妃妲已以及贵族们宴饮酒池,为了满足自己的享受,纣王就加重赋税,使社会矛盾越来越尖锐。百姓起来反抗,他就用重型镇压。他设置了“炮烙”酷刑,把反对他的人绑在烧得通红的铜柱上活活烙死。叔父比干规劝他,他竟凶狠地挖出了比干的心。纣王的残暴统治激起了人们的反抗,动荡不安的社会像烧开了的水那样的沸腾。

这个时候,活动在渭河流域的姬姓周部落逐渐强大起来,首领周武王姬发正在积极策划灭商。他继承父亲文王遗志,重用姜尚等人,使国力增强。当商的军队主力远在东方作战,国内军事力量空虚之时,周武王联合各个部落,率领兵车300辆,虎贲(卫军)3000人,士卒4.5万人,进军到距离商纣王所居的朝歌只有70里的牧野(今河南淇县西南),举行了誓师大会,《牧誓》是周武王与纣作战时的誓词,列数纣王罪状,鼓励军队同纣王决战。

周文王在完成翦商大业前夕逝世,其子姬发继位,是为周武王。他即位后,继承乃父遗志,遵循既定的战略方针,并加紧予以落实:在孟津(今河南孟津东北)与诸侯结盟,向朝歌派遣间谍,准备伺机兴师。

当时,商纣王已感觉到周人对自己构成的严重威胁,决定对周用兵。然而这一拟定中的军事行动,却因东夷族的反叛而化为泡影。为平息东夷的反叛,纣王调动部队倾全力进攻东夷,结果造成西线兵力的极大空虚。与此同时,商朝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呈现白炽化,商纣饰过拒谏,肆意胡为,残杀王族重臣比干,囚禁箕子,逼走微子。武王、吕尚(姜子牙)等人遂把握这一有利战机,决定乘虚蹈隙,大举伐纣,因为是周武王吊民伐罪,所以人们把这次战争称之为“武王伐纣”;又由于这次战争的最大战役是在牧野打的,因此历史上又称之为“牧野之战”。经过牧野之战,一战而胜,结束了商王朝的统治。

后来儒家对于这场战争持以肯定的态度。《孟子》中记录: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对曰:“於传有之。”曰:“臣弑其君可乎?”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 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君权合法有限性理论和革命性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