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林良 (1436—1487),中国明代画家。字以善,活跃于正统至弘治年间。广东南海人。因善画而被荐入宫廷,授工部营缮所丞,后任锦衣卫指挥、镇抚,值仁智殿。擅花鸟,早年画风工细精巧,多作设色花果翎毛。后转师南宋院体中的放纵简括一路,而专事水墨粗笔写意。题材也多为鹰、雁、鹤、鹭、孔雀、锦鸡以及苍松古木、寒塘芦荻等。作品充满大自然的野逸之趣,在当时以艳丽工巧为时尚的宫廷绘画中独具一格,并影响到明代中期的花鸟画创作。有《百鸟朝凤图》、《灌木集禽图》、《双鹰图》、《松鹤图》等传世。林良善画鸟,作品多绘鹰、雁、鹤、凤凰、孔雀、雉鸡等,背景则大多为苍松古木、山石坡地等,作品沉着稳健,韵致潇洒,技法娴熟。 故宫博物院藏《灌木集禽图》,南京博物院藏《苍鹰图》,广州美术馆藏《秋树聚禽图》,中央美术学院藏《古木寒雅图》等。他的作品在中国绘画史上享有很高的声誉,如《图绘宝鉴续篡》载:“其放笔作水墨禽鸟树木,皆遒劲如草书,人皆不及。” 双鹰图绢本,纵82厘米,横15.2厘米,现藏于西安市博物院绢本《双鹰图》是以水墨写意为主,略带淡彩的花鸟画。描绘山中崖壁间,缠绕青藤的苍老古树,其中有两只苍鹰,各具雄姿,仿佛听见远方的吼叫声或发现捕猎物的瞬间特写。一只苍鹰兀立山石之上,警惕地低首雄观,振翅欲飞;另一只鹰栖于古树枝上,回首巡视。两鹰的眼睛画得既圆又大,以墨点成的眸子,显得又黑又亮,炯炯有神。画家以水墨放笔,皴擦点画,表现出坚硬的翅尾羽和腹与腿蓬松的毛质感,加之尖嘴如凿,利爪如钢,使整个画面意趣盎然,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充满生机林良绘画的各种禽鸟均达到了“神似”“传神”即气韵生动的地步,这幅《双鹰图》描绘双鹰受到外界的影响,由静到动,又由动到静,准备搏击的形态,充分展现了鹰的凶猛刚强,无所畏惧的神态。 这幅画背景构思紧密突出主题。自然新巧,和谐而有节奏。右下部为山石,斧劈皴擦,锋棱矗立。其中部横斜古树两枝,苍劲雄健,树枝上缠绕老藤,风竹夹杂其间,左上部,枝叶数根,比较稀少,有明显的空间,疏疏朗朗,给人以清疏空灵之感。 林良《双鹰图》 10、郭诩 (1456—1532),字仁弘,号清狂,江西泰和人。孝宗弘治(1488-1505)年间,曾应诏入京,授锦衣卫官职。因锦衣卫恶名昭著而固辞。但这次进京他结识了明代大理学家王阳明,与之交往,受益匪浅。 郭诩工书画,草虫书法工写兼备。其写意,细笔不落纤媚,粗笔不近狂率,神气淌穆,耐人玩味。一生遍游名山,胸中多丘壑,其笔下山水、人物,风格豪放,笔法师略,清细柔和,墨气轠然。与吴伟齐名,为吴伟、沈周、杜堇所推重。郭诩尤其擅长人物画。他的人物画,内容多为历史人物故事,采用白描手法,运笔如行云流水,不着颜色而光彩照人,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史载“天下竞传其画,购之百金”。他文征明的合作《九贤图》是明代人物画的代表作之一,属典型的明代人物肖像画法。画心纵长262.5厘米,宽28.5厘米,为一手卷,纸本。由郭诩画像,文征明题记。画卷用白描淡彩的画法绘伯夷、太公望、张良、严陵、诸葛亮、王羲之、陶潜、贺知章、李白九位贤人隐士的半身肖像。每幅肖像前,由文征明用变体隶书题记。其中李白半身像为头戴软角淡墨色幞头。长丰脸,大垂耳,剑眉上扬,双眼上挑,目光平视,挺直鼻,小口紧抿,留须髯。穿淡绛红色长服,黄绿色长裙,绿色裙带腹前作结。一副逸仙之态。文征明题记曰:“翰林李白:天才卓发,逸气横出;龙骧鹏博,不可□执;友视万乘,奴使贵珰;采石捉月,神游不忘”。整幅《九贤图》图画,郭诩所绘人物精利润媚,色彩淡雅,用笔达到了粗笔不近狂率,细笔不落纤媚的艺术效果。文征明的题记更是沉稳端庄,法度谨严,笔笔工整,遒劲流畅。 郭诩作画,多有题跋,诗画结合,隽永有致,寓意纯正,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如他在《漂母饭韩信图》上题诗云:“胯下谁怜大将身,良谋未遂且安贫。独嗟项羽重瞳目,不及江头一妇女”。又据谢堃《书画所见录》记载:郭诩画一幅《镜鉴图》,上面题“此镜千金不易酬,此镜一览露九州。我欲献君置殿头,照见天下赤子皆穷愁“的诗,表现了作者对民生疾苦的关心。 郭诩存世的人物画不多,有:《朱文正公像》、《琵琶行图轴》,现均北京故宫博物院;《谢安携妓图》藏台北故宫博物院;《郭诩花卉草虫画册》二本,现藏上海博物馆,一本为淡彩,一本为水墨,其中的《青蛙草蝶图》,《牛背横笛图》,都是画中精品。 朱文正公像 设色、纸本,纵88厘米、横58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为明太祖朱元璋长兄朱明画像,是郭诩仅存的一幅肖像画。作于明孝宗弘治(1488-1505)年间,作者时年73岁,是画风成熟的晚年作品。画中老人慈祥温和,栩栩如生。其面部及衣纹皆用淡墨线条勾出,唯有眼睛用浓墨,以使面部更为清润。领边袖沿还有头上乌纱皆施以浅墨,与衣纹勾线形成对比,准确地表现了当时的服饰特征,使人物的头部与衣饰有了呼应,老人儒雅的气质跃然纸上。淡淡的着色减弱了黑线与白纸的对比,起到了和谐有致的效果。 郭诩《朱文正公像》 谢安东山携妓图 纸本、墨笔 纵123.8厘米 横49.9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本幅描绘东晋名流谢安的事迹。谢安,字安石,大名士谢尚从弟,少以清谈知名,初次做官仅月余便辞职,之后隐居在会稽郡山阴县东山的别墅里(今绍兴)期间常与王羲之、孙绰等游山玩水,四十余岁谢氏家族朝中人物尽数逝去,乃东山再起,出仕司马,又升任宰相。成功挫败桓温篡位,并指挥本族子侄谢玄等在淝水击败前秦苻坚,为东晋赢得几十年的安静和平,战后功名太盛被晋孝武帝猜忌,往广陵避祸,后病死。未入仕前已名重于时,朝廷屡次征召,皆以病辞。晚年隐居于会稽(今浙江绍兴)东山,整日纵情诗酒、山水,史载其“每游赏,必以妓女从”。明代浙派画家喜以此题作画。戴进也曾经画过一幅谢安东山图。 《谢安东山携妓图》亦是作他晚年(71岁)之作。本幅画中谢安胡须飘洒、神色自若,由歌妓们围绕簇拥,缓步前行。画面上谢安其身躯占据中央位置,比例较身旁的女子更形突出,作者有意识突出谢安的气宇轩昂的狂放之态,突出其名士风度。比起同期的戴进《谢安东山图》在表现人物精神面貌上要高出一筹。 技法上则属于“白描”的传统,纯以墨笔勾描、不加设色,表达神情及衣纹转折,线条带有书法浓、淡、干、湿的变化趣味,与同时活跃于南京的吴伟、杜堇风格相近。从画上的题诗和用印看来,可知他以“清狂道人”、“狂翁”自称,不难了解画家想藉由谢安的故事,来比拟自己狂放不羁、豪迈潇洒的个性与生活。 郭诩《谢安东山携妓图》 11、文徵明 (1470-1559年),名璧,字征明,更字征仲。因先世衡山人,故号衡山居士,世称“文衡山”。长州(今江苏苏州)人。家世武弁,自祖父起始以文显,父文林曾任温州永嘉知县。征明自幼习经籍诗文,喜爱书画,文师吴宽,书法学李应祯,绘画宗沈周。少时即享才名,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然在科举道路上却很坎坷,从弘治乙卯(1495)26岁到嘉靖壬午(1522)53岁,十次应举均落第,直至54岁才受工部尚书李充嗣的推荐以贡生进京,经过吏部考核,被授职低俸微的翰林院待诏。此时其书画已负盛名,求其书画的很多,由此受到翰林院同僚的嫉妒和排挤,心中悒悒不乐。四年中目睹官场腐败,一再乞归,57岁辞归出京,放舟南下,回苏州定居,潜心诗文书画。不再求仕进,以戏墨弄翰自遣。晚年声誉卓著,号称“文笔遍天下”,购求他的书画者踏破门坎,说他“海宇钦慕,缣素山积”。他年近九十岁时,还孜孜不倦,为人书墓志铭,未待写完,“便置笔端坐而逝, 私谥贞献先生”。 文徵明的书画造诣极为全面,其诗、文、画无一不精。人称是“四绝”的全才。文征明书法温润秀劲,稳重老成,法度谨严而意态生动。虽无雄浑的气势,却具晋唐书法的风致。他的书风较少具有火气,在尽兴的书写中,往往流露出温文的儒雅之气。也许仕途坎坷的遭际消磨了他的英年锐气,而大器晚成却使他的风格日趋稳健。其目力和控笔能力极佳,80多岁时还能十分流利地书写蝇头小楷竟日不倦。文徵明的画中多有跋文,既是书法上宝贵遗产,也可借此了解他的生平、思想和书画理论主张。存有《莆田集》,编有《停玉馆法帖》等。 绘画上尤精山水。早年师事沈周,后致力于赵孟頫、王蒙、吴镇三家,自成一格。与沈周共创“吴派”,与沈周、唐伯虎、仇英合称“吴门四家”。徵明绘画创作以山水画为主,兼善兰竹、人物、花卉诸科。其山水画无论是淡雅的青绿,还是沉雄文秀的水墨,大多是描写江南风光或文人园林,画法除学元人以外,也追踪五代和北宋,但很少受南宋院体的影响。他的画,工细之中寓质朴,于沉着之中见灵动。笔墨则于干枯中见秀润,在熟练中见生涩,有很强的抒情意味。其画风呈粗、细两种面貌。粗笔源自沈周、吴镇,兼取赵孟頫古木竹石法,笔墨苍劲淋漓,又带干笔皴擦和书法飞白,于粗简中见层次和韵味;细笔取法赵孟頫、王蒙,布景繁密,较少空间纵深,造型规整,时见棱角和变形,用笔细密,稍带生涩,于精熟中见稚拙。设色多青绿重彩,间施浅绛,于鲜丽中见清雅。这路细笔山水属本色画,具装饰性、抒情味、稚拙感诸特征,也奠定了“吴派”的基本特色。 文徵明的绘画创作可以嘉靖六年(1530)五十七岁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以模拟宋元大家和沈周晚年敏锐、简洁和简拙的古风,讲究表达技巧,精心而细密,代表作有仿沈周风格的《雨余春树图》、《东林避暑图》,仿米芾风格的《春山烟树图》,仿王蒙的《仿王蒙山水图》,仿吴镇纤细小品的《秋山图》,仿黄公望的《天平纪游图》,仿赵孟頫的风格的《听泉图》等。这类作品虽缺乏创造性,但也带有自己的改造和特色,如《雨余春树图》与同期作品沈周晚年的作品《落花图》相较,两者同属于青绿山水,但在形式、笔致和主题上都有明显的差异:两者的小山皆为平形坡顶,借以表达一片无际的平淡和宁静。但《雨余春树图》中设计了一连串的“区域画面”。这一个“区域画面”从右到左,从左到上,又从右折回,最后到达最顶部。在这部分,随着两侧远处灰色的山,成为全图的核心。于是,同样是有平顶的山,距离却变远了,连带地也看出形状有所变化。可以看出《落花图》突显的是随意的古拙,《雨余春树图》却更多匠心和精巧的设计。 嘉靖六年,文徵明从翰林院待诏任上辞职返乡,从此过着诗酒园林的闲散生活,身心俱获得极大自由,画风也随之一变。一五三〇年以后的作品洋溢着自信,被压抑的才能一下子迸绽开来。在《仿李成寒林图》、《寒林待雪图》、《江南春图》等作品中:一道沁凉的瀑布由岩石中从天而下,长卷的士方满横平的黑枪树枝,和冬景山水的白雪强烈对照的景物,断崖、连峰、谷涧、村落、结冰的河,以及不畏严冬往返穿梭的旅人。那火般赤红的外套和赤色的树叶抽芽所呈现的生命的律动。《仿赵伯骕后赤壁图》、《溪山高逸图卷》中高险的台地,斜峭的悬崖,被风吹弯的树木、急流和飘浮漂的云,又表现出一种处变不惊的稳健和悠然。从八十岁时所绘的《古木寒泉图》,更可看出他晚年对衰老最后的抵抗:此图画面,崖高千丈,瀑布下悬,狭长松、杉的枝像被折弯似的,草好像被压扁地长着。但远方的树林直逼太阳,树木为向着阳光或笔直挺立,负势竞上,或旁枝逸出争夺着阳光——脆弱而顽强地苦战着。技法上多使用“退笔”,不再反复,不再渲染,不再巧构,变得稳健而又单纯,率性而又随意。 文徵明是继沈周之后的吴门画派的领袖。因其享年甚高,且画艺、德行皆为时人所重,受其影响者甚多并有所成就,如其子文彭、文嘉,侄儿文伯仁,学生陈淳、陆治、钱榖等人,都是吴派之中坚人物。 文徵明传世画作有《千岩竞秀》、《万壑争流》、《湘君夫人图》、《石湖草堂》、《石湖诗画》、《横塘诗意》、《虎丘图》、《天平纪游图》、《灵岩山图》、《洞庭西山图》、《拙政园图》、《雨余春树图》、《影翠轩图》、《潇湘八景册》、《江山揽胜图》、《山居雪霁图》、《惠山茶会图》、《春到寒林图》、《吴山秋霁》、《溪山对弈图》、《绿荫清话图》、《绿荫草堂图》、《松壑飞泉图》、《石湖诗图》、《失竹》、《江南春图》、《古木寒泉图》、《塞村锺馗图》、《松声一榻图》、《好雨听泉图》、《兰竹》、《梨花白燕图》、《水亭诗思图》、《仿王蒙山水》、《东园图》等。其中《真赏斋图》,纸本、浅设色、花堂湖石之外、修竹苍松、高梧古桧、甚得幽致、为其八十八岁所作。 雨余春树图本幅、纸本、淡设色,纵94.3厘米,横33.3厘米,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画中款署为丁卯十一月七日,即明武宗正德二年,文征明时年三十八岁,是作者早期代表作。 这是幅充满诗意和风雅之趣的山水图:近处有山路,坡陀叠起,古松三四,错落箫疏。茅亭前两高士策杖闲话,另一人则倚坐桥上,桥下流水淙淙,正在“耳中流水眼中山”赏心悦目的景色之中。中景平岸参差,坡脚间以巨石。岩际谷间,木桥相连,松林深处,水榭草屋六七间,游人点缀其间。远处一山崇起,顶平壁峭,皴笔不多,略见矾头,以苔点簇成小树,与山腰密林相连,山脚远处的松林淡淡化去,尽在烟中,是雨后的写景手法。人物林木用笔尚稚拙,为初期作品面貌。全图师沈周青绿山水法,以赭石染平台山坡,以赭墨分面,再以青绿分染,使层次分明。但两者又有差异:两者的小山皆为平形坡顶,借以表达一片无际的平淡和宁静。但《雨余春树图》中设计了一连串的“区域画面”。这一个“区域画面”从右到左,从左到上,又从右折回,最后到达最顶部。在这部分,随着两侧远处灰色的山,成为全图的核心。于是,同样是有平顶的山,距离却变远了,连带地也看出形状有所变化。《落花图》突显的是随意的古拙,《雨余春树图》却更多匠心和精巧的设计。 画中作者自题诗一首,并叙创作动机云:“雨余春树绿阴成。最爱西山向晚明。应有人家在山足。隔溪遥见白烟生。余为濑石写此图。数日復来使补一诗。时濑石将北上。舟中读之。得无街有天平灵岩之忆乎。丁卯(西元一五○七年)十一月七日。文壁记”。由此看来是幅留别之作,是送给北上的友人濑石的。但构图上却与《秋江送别》、《仿云林送别》等传统的送别构图不同,没有拱手作别的画面,并将传统的以大片水域隔开远近两岸加以淡化。仅以苏州湖区一角雨后清新的景致供其友濑石追忆,借以寄托对友人的不舍和怀念 文徵明《雨余春树图》 停云馆言别图卷轴、纸本、浅设色,纵59.8厘米、横23.5厘米,上海博物馆藏。 根据图上作者题跋:“展吉将赴南雍,过停云馆言别,辄以奉赠,时丁亥五月十日” 下铃“徵”、“明”朱文联珠印。丁亥为嘉靖六年(1527)”,作者时年58岁,为中年时代作品。题跋中提到的“展吉”是王宠的字,王宠常随征明游,互作酬唱,此时要赴南雍,到停云馆向作者告别。文徵明以此画作为赠别之物。 图中柏槐三株,枝枒虹结,皮老苍藓,右后为古松一株,高耸入云。树枝的伸展与相互穿插,树节的夸大明晰,为文氏晚年画法的一大特色。二高士踞坐左侧石岩上,一人端穆,另一人则旷达萧散,即文徵明与王宠的写照。另有二小童捧物,隐立于树后。全幅设色不多,以浅锋为主,树皮、人面、土坡悉用赭石染,赭墨分,仅一人衣略作朱色。题跋中还有一首七律:“春来日日雨兼风,雨过春归绿更秾,白首已无朝市梦,苍苔时有故人踪。意中乐事樽前鸟,天际修眉郭外峰,可是别离能作态,尚堪老眼送飞鸿”。从诗中“白首已无朝市梦,苍苔时有故人踪”等句来看,文氏此时已有归隐之念,分外重视故人情谊。 传世文徵明《停云馆言别图》就有4幅。其中同名同图式2幅,异名同图式2幅。四图布局结构和树木、人物形态几乎同一,这就使人不得不怀疑其中必有临仿之本渗入。
古木寒泉图 卷轴,绢本,设色,纵:194.1公分,横:59.3公分,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此帧作于嘉靖己酉(1549)冬日,为文氏八十高龄所绘,为晚年代表之作。 这是一幅秀美的青绿山水画,设色浓丽但风致淡雅,美丽而不流于媚俗。树木的画法用空勾填色,古香古色。山峦的设色是大面积的平涂,用笔不多,但秀润独存。一松一柏,相旁而生。柏树老干分披,杈枒四出;其后松树两干并伸,参云直上。背景石壁与松柏紧贴,塞地漫天,几无余地,表现出一种强烈紧迫感。忽于绝高处界出飞泉一道,数折而下,又遂使通幅于紧迫繁复之中,遽尔空灵疏朗。远方的树林直逼太阳,树木为向着阳光或笔直挺立,负势竞上,或旁枝逸出争夺着阳光——脆弱而顽强地苦战着。当中也可看出他晚年对衰老最后的抵抗。 作者绘此图时已八十高龄,但精力充沛,神气十足,笔墨纵逸,深雄险峻,是文征明粗笔画作中极精之品。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