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都网古文典籍频道

国学典籍网

当前位置: 主页 > 国学入门 >

中国历代名刹、高僧简介(六)(4)

http://www.newdu.com 2016-08-29 国学网 newdu 参加讨论

82、南岳祝圣寺

位于湖南衡阳市南岳镇东街中段,为南岳著名古寺,信徒朝礼之地。1983年被国务院定为全国汉族重点寺院,现为南岳佛教协会所在地。

据《南岳总胜集》一书记载:大禹曾在此建清冷宫,祀奉舜帝。今日祝圣寺西边有一个禹柏庵,即是据此传说而建。唐玄宗天宝(742-756)初,净土宗的第三代祖师承远在此建寺,名弥陀台。唐代宗乾元年间(758-760)增建精舍,改称“般舟台”;大历末年(779),代宗赐名“般舟道场”;唐德宗贞元间(785-805)赐名“弥陀寺”;唐武宗会昌五年(845)下诏毁佛寺,祝圣寺寺废。五代时楚王马殷(896-929)又在故址重建,易名报国寺。

北宋太平兴国间(976-984),太宗赐额“胜业寺”;神宗熙宁间(1068-1077)增建御书阁;徽宗政和年间(1111-1118)一度为道观,名神霄宫;南宋高宗建炎间(1127-1130)复为胜业寺。明代明崇祯7年(1634)毁于火。后复经重修,并增置寺产。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为备康熙南巡,巡抚赵申乔将寺改建为行宫,后圣驾南巡未果,五十三年(1714),巡抚王之枢奏请改行宫为“祝圣寺”获准;雍正、乾隆、嘉庆年间均有修葺,住持先后有淡远、前参、佛格,将寺院修缮得更加雄伟壮观,前来烧香拜佛的人络绎不绝。时人总结出“祝圣十景”:中亭测日、双阁凌霄、松涛泛月、翠柏撩云、猿知入定、鹅惯听经、炉霭天香、山钟自动、岳云光檐、瀑布流厨 ,可见其景色之美。现存建筑为光绪六年(1880)重修,并增建罗汉堂等。

祝圣寺在佛学教育和爱国义举上有着其他一些寺院所没有的独特贡献:民国11年(1922),祝圣寺僧人佛乘在福严寺塔院金鸡林开办僧侣学校,先后由庄严、素禅任校长。民国18年(1929)年僧人灵涛将学校迁入祝圣寺,易名“南岳佛学讲习所”。证果、离尘、空也、道安前后担任所长,实际教务由灵涛具体负责。该所自编教材,经中国佛教会审定由上海佛学局出版发行,每届两年,平均每届学僧五十人左右,培养了一批僧伽人才。民国29年(1940),南岳僧人曾开办“南岳佛学研究社”、空也任社长,由讲习所结业学僧中选人深造,社址设南台寺;民国38年(1949)4月停办。1939年,随着抗日战争的深入,南岳成为了中国抗战的指挥核心。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国民党在此合作办起了游击干部训练班,一时进步人士云集南岳祝圣寺。在周恩来、叶剑英、田汉等人的宣传发动下,1937年5月7日,南岳僧侣以巨赞、演文、空也、宝生、暮笳、明真及道士刘光斗等人为核心组织起“南岳佛道教救难协会”,从事抗日救亡工作。协会推选宝生为会长,空也、明真、有缘及道士刘光斗为副会长。当时任国共“南岳游击干部训练班”副教育长叶剑英在会上作了“普度众生,要向艰难的现实敲门”的讲演。该组织不仅选派了在名僧人参加游击干部训练班,又组织僧道训练班,学习军事常识和抢救护理伤员等技术。后又组织了“佛教青年服务团”和“佛教流动工作团”两个宣传队性质的组织,奔赴长沙、湘潭等地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活动,唤起民众反对侵略,保卫祖国。郭沫若、邹韬奋、田汉等对南岳佛道教界人士的爱国行动给予了热情的支持。邹韬奋把南岳佛道教救难协会志立宣言和组织大纲,发表在他主编的《全民抗战》杂志上。田汉同志在诗中赞道:“锦衣不着着缁衣,敢向人间惹是非。独惜潇湘眷又暮,花前趺坐竟忘归”。民国三十三年(1944)南岳沦陷,祝圣寺方丈空也称病不起,拒绝与日军特务野田顺兴见面合作。抗战胜利后,南岳民众在此修建“胜利坊”。这为祝圣寺所独有。

祝圣寺内“胜利坊”,建于抗日战争胜利后

解放后土地改革中,该寺田产被政府没收分配给农民,大部分僧人还俗回乡,房舍被医院占用。农业合作化时,又组织南岳余剩寺僧成立佛道农业生产合作社;1957年,寺僧数人因生活不便移居祝圣寺,寺舍转为公房;人民公社化后改称佛道直属队,参加农业生产;“文化大革命”中,该所寺有佛像、经卷、法器、碑刻、匾额,被毁坏殆尽,寺院全部被占为公房。1979年,衡山县人民政府以人民币17万元转售给当地驻军作营房。1984年,驻军无偿退出,交南岳区人民政府接管。成为南岳区文体宗教局和南岳图书馆的所在地;1986年,重新成立的南岳佛教协会设立于此。1991年,重建祝圣寺山门,宗教活动开始恢复。1994年,该寺僧人主持了南岳主持了南岳庙举行的“吉祥香火”法会。是年该寺常住僧人54人。

祝圣寺占地逾3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达14000余平方米,有大小殿堂房舍200余间,规模居南岳佛教五大丛林之首。寺院座北朝南,砖木结构,单檐硬山顶。中轴线上由南至北依次为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说法堂(楼上为藏经阁)、方丈室。

山门是祝圣寺最独特的建筑。为楼阁牌坊式三座拱门,象徵佛教的“三解脱门”。拱门上黄色琉璃瓦盖顶,彩色泥塑饰面,正门竖额书“祝圣寺”;山门前有月台,壁外有花岗石平台,石壁正面刻“南无阿弥陀佛”六字,背面刻五龙戏珠。四周围以石栏,内嵌汉白玉双面花卉动物浮雕。此壁是现时南岳佛教寺庙较好的石刻。

祝圣寺山门:楼阁牌坊式三座拱门

祝圣寺最有特色的建筑是罗汉堂。该堂东西两侧的墙壁上原镶嵌有一套可谓镇寺之宝的佛教造像类艺术品——清代石刻五百罗汉像碑。该套造像碑共计应有259方,其中含制作这批造像碑盛举的跋、赞、记事碑9方。碑约为长36cm×宽31cm×厚5cm的规格,每一方碑刻两个罗汉像,每位上方为横式隶书阴刻次第罗汉名号,左下为竖式小楷,镌有供养或捐助者的地名姓名,青石石质。这是清朝光绪年间,祝圣寺僧人心月和尚以常州天宁寺的五百罗汉拓本为基础,经过三年艰苦的艺术再创造,在青石上雕刻而成。所刻罗汉形象生动传神,造型千姿百态,栩栩如生,精致细腻。可惜十年动乱中遭到重毁损,不幸中万幸的是,当时县文物管理所的有识之士,冒着巨大风险将幸存的87方偷偷抢救下来,使得这批珍贵的佛教造像艺术品才免遭全军覆没的厄运。五百罗汉十去其八,剩下一百多尊。现存的87块罗汉造像碑,其中有清嘉庆星沙刘权之《五百罗汉像赞》碑、清嘉庆常州知府胡观澜《天宁寺五百罗汉像跋》碑、清光绪平江李元度《祝圣寺石锲五百阿罗汉像记》碑、清光绪郢西吴锦章《南岳祝圣寺五百罗汉跋》四套9方文字记事碑,皆全部保存下来,虽然有程度不一的人为破损,却为我们研究清光绪年间南岳祝圣寺建罗汉堂,刻罗汉碑这段盛举留下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其余4进殿堂,均面阔5间,前后出廊,廊柱有石、木2种,置格扇门;天王殿、说法堂盖金黄琉璃瓦,大雄宝殿、方丈室盖小青瓦。中轴线两侧,祖堂、禅堂、药师殿、罗汉堂、知客厅、香积厨、库房、斋堂等环列两厢,以廊相连;两厢外侧为二层家房,一列数十间。1994年,新建照壁干山门前对街石阶上,并增建观音阁于天王殿西侧。1956年7月、1972年9月和1983年10月,祝圣寺均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4月9日,国务院将其列为全国汉族地区佛教对外开放场所。

祝圣寺罗汉堂

寺内有唐朝法明所植古樟,树龄已达一千多年;由此树曾引发“猿入定”、“鹅叫经”等等传说。宋孝宗时,理学家朱熹和张栻畅游祝融峰,寄住过胜业寺。雍正、嘉庆、道光年间,寺院殿宇雄伟,风光佳丽,时人总结出“祝圣十景”:中亭测日、双阁凌霄、松涛泛月、翠柏撩云、猿知入定、鹅惯听经、炉霭天香、山钟自动、岳云光檐、瀑布流厨,可见其景色之美。今寺内共有墓塔五座,最重要的是明真塔。

祝圣寺为净土宗寺庙,其法嗣有十三代,依次是:慧远、善导、承远、法照、少康、延寿、省常、智旭、行策、实贤、际醒和印光。承远被尊为“净土宗第三代祖师”。承远(712—802)四川锦竹人,曾在资州处寂门下学习禅法,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到荆州玉泉寺拜惠真为师,后入南岳衡山从通相受具足戒,研究律宗的基本典籍《四分律》,又到广州随慈愍(680-748)学习净土宗经典教义,成为净土宗慈愍派的主持人。他在衡山创立弥勒台寺后,教人专念弥陀,被称为“弥勒和尚”。柳宗元《南岳弥陀和尚碑》称他“人遗之食则食,不遗则食土泥,茹草木,其取衣类是”。他生活检朴,专修净土,从者甚众,其弟子有法照和日晤等。其弟子法照被唐代宗奉为国师,曾向代宗极力称赞其师承远有异德,代宗南向而敬礼。考虑到承远不可能受征召来皇宫,于是将祝圣寺命名为“般舟道场”,以尊其位。承远的另一位著名弟子日晤,十三岁出家,随承远长期侍勤,唐肃宗乾元元年(758),诏天下名山置大德七人,长讲戒律,日晤获选首位。他在南岳登坛传戒37年,每年度僧千人,称盛一时。他在旧址上建一精室命名为“般舟台”,专修念佛三昧,世称“般舟和尚”。

法照(?-777),被尊为“净土宗第四代祖师”。初居庐山,结西方道场。唐代宗大历二年(767)慕承远名来南岳,师事承远十二年。大历末年(779)奉诏入长安,入皇宫教宫人五会念佛(五百人为一会),唐代宗奉为国师,传教天下。撰有《净土五会念佛诵经观行仪》、《净土五会念佛略法事仪赞》等,以音韵文学弘扬净土法门。

明真法师(1920-1989)与道阶、空也、灵涛齐名,他们被称为现代湖南四大高僧。俗名赴哲,湖北荆门县人,23岁出家,1925年到南岳祝圣寺道阶法师处受具足戒,在南岳僧侣学校学习佛法。1929年后在祝圣寺灵涛法师开办的南岳佛学讲习所任教,潜心研究唯识宗、禅宗教义。1937年“南岳佛道救难协会”成立后,明真担任该会文书股股长,与被称为“革命和尚”的暮笳法师共同起草组织大纲和宣言,明真提出的“当汉奸的,生受国法,死堕无间”的口号传诵一时。1949年以前,明真主要在祝圣寺讲学,有时也南岳其他寺院讲解佛经,弘扬佛法明真法师圆寂后,祝圣寺兴建了明真法师塔以纪念这位爱国高僧。塔高4.8米,占地面积一百三十平方米。中国佛教协会赵朴初会长撰写了“弘教弘禅,高标一塔尊南岳;爱民爱国,丹心万古护中华”的联语。

83、南岳福严寺

座落于衡山掷钵峰东麓,是佛教十大丛林和南岳四大名寺(南台、祝圣、上封、福严)之一,也是中国佛教天台宗和禅宗两大宗派的祖庭,被誉为“天下法院”。1983年,该寺被国务院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

福严寺是高僧慧思和尚创建于南朝陈废帝光大元年(567)。一千四百多年来,福严寺几经兴废。自陈、隋至唐初,这里均由天台宗第三代弟子僧照、大善,第四代弟子惠稠(智顗弟子),第五代弟子大慧(灌顶弟子)相继主持并对原寺进行维修,此时已改称般若寺,又因慧思三生塔而名三生藏由于慧思擅讲《般若经》,便取名般若寺。唐太宗曾赐御书梵经五十卷给该寺收藏。唐玄宗先天二年(713),禅宗怀让从麻姑桥下观音寺移住般若寺,将般若寺辟为禅宗道场,以“磨砖为镜”点化马祖道一,成为禅宗千古佳话。马祖得法以后,传其法脉148人,遍布天下,故福严禅寺有“天下法院”之美誉,五代时改名“报慈之三生藏”,又名“报慈东藏”。

从唐末到五代到宋,它仍为一个十方丛林,著名兰若。后梁贞明、龙德年间(915-923),诗僧齐己曾来般若寺闭关,当时般若寺尚居当时南岳五大寺(南台、上封、祝圣、方广、般若)之首。所以齐己的《题南岳般若寺诗》说:“诸峥翠少中峰翠,五寺名高此寺名。石路险盘岚霭滑,僧窗高倚泬寥明。凌空殿阁由天设,遍地松杉是自生。更有上方难上处,紫苔红藓绕峥嵘。”可见当时般若寺的盛况。

宋太宗天圣到庆历年间(1023-1048),禅宗青原系下十世僧省贤(又名慧照,人呼福严大师)来般若寺住持。当时般若寺圮废的地方颇多,福严为重修寺院多方募化,并环寺种杉树十万株,以作日后寺院修建取材之需。扩建后的般若寺规模宏大。宋代著名诗人宋祁在荆湖南路为官时,曾到过南岳,曾为福严写了《南岳慧照禅师省贤真赞》、《衡山福严寺院二泉记》、《福严禅院种杉述》三篇文章。宋祁在《种杉述》里称赞省贤到寺任住持九年后“营复仁祠,以舍大众。仍山取胜,披峦发奇,云征鸟革,几二千室。”一所寺院居然有了近两千间房子,可想见寺院规模之大。为纪念福严老和尚的功德,般若寺改名“福严寺”,一直沿用至今。宋绍熙三年(1192),潭州(今湖南长沙、衡阳、湘潭、株洲诸市)地方长官赵俊臣聘请名僧嗣清住持福严寺。在寺内增建云章阁,以贮宋孝宗在临安送嗣清的诗篇。于庄严殿宇之后,又见高阁凌霄,别开生面。当时学者陈博良为作《福严云章阁记》,以大量篇幅记述宋孝宗对嗣清的知遇之深与其方外之情。

明初,福严寺尚颇壮观,僧来复当时就有《福严二十景诗》,大概到明代中叶,福严寺又渐圮废。福严和尚及历代主持、僧侣们所辛苦经营的山林也多败坏。从此,福严寺衰败冷落百余年。清代学者潘耒康熙年间有《游福严记》。该寺此时“田土尽入南台”。明代中期以后弘治、嘉庆、万历间(1488-1620)理学家们如湛甘泉、尹台、邹东廓、王宗沐、曾朝节等先后聚集南岳讲学,文学家谭元春、夏良胜、张龙湖,高官重臣顾璘(巡按使)、赵贞吉(宰相)、刘尧诲(尚书)等均游息南岳,或为时半月,或有六、七天之多。但这些人的踪迹多半是在南台、方广、高台、上封诸寺而不及福严寺,因而也可以使人从一个侧面想到福严寺圮颓衰败之状。明崇祯十年(1637),福严寺主持佛鼎始谋求大力振兴殿庙,他从今西岭到天台峰一带开山辟道,以便从方广寺的群峰深处,砍运巨材,建筑殿宇。当时大旅游家徐霞客曾在他的游记中记述过佛鼎建寺的一鳞半爪。经过明末清初的大力修建,福严寺貌逐渐恢复了旧观。

清康熙中(1662-1722),式庵禅师主持福严寺,又大力进行恢复修整,并建宿云楼于后进高明台后石上。清潘耒说他:“道风颇振,规制一新。”但不久式庵又因政治之祸,遭到清廷通缉。清代湖南巡抚赵申乔因为抓不到式庵,便带兵上福严寺,一把火烧掉了式庵建的宿云楼。从清康熙中期到同治年间(1700-1874)的一百七十年间,福严寺经过几次大的修复。乾隆三年(1738)重修,乾隆五年(1740)御赐藏经一部。嘉庆初(1796)天山和尚解私囊出资300余两银子,对寺宇围墙、壕崎、山林进行维修、垦复。嘉庆十一年(1806),福严寺住持映松和尚对寺宇进行了一次维修。咸丰年间(1851-1861)寺宇又渐圮,部分寺产又被攘夺。同治九年(1870)海岸和尚住持福严,劝募四方,奏准清王朝,重建寺宇,其规模大体与宋代相同。海岸还大力追回寺产,广开田土,寺院复兴。

民国二十年(1931),宝生和尚主持福严,又进行全面维修,使福严规模,超越了清代。民国三十四年(1945),国民党将领孙立人在寺后左侧捐建观音阁(今仍存),作他岳母修持佛法的地方。

建国以后的1966年,福严寺毁于“文化大革命”,所有文物,荡然无存。著名作家康濯有首《登南岳》律诗,其中有两句是“依然日出迷游客,但只堂空失佛身”,佛堂内已是空空如也。1984年5月间胡耀邦总书记游福严寺时,曾对随从陪同人员批评说:“菩萨毁了,经书烧了,和尚下放了,开放、旅游,游客看什么?湖南这一点搞得太厉害了”!

1984年后,落实宗教政策,福严寺由南岳佛教协会管理,进行全面维修,重塑佛像。1986年举行佛像开光盛大法会。福严寺才恢复了生气。又与南台、祝圣、上封三寺一起,成为南岳四大名寺。

衡山福严寺

今日福严寺是按历史原貌修复的。庙宇依山而建,占地约四亩,整个建筑是砖木结构。主要建筑有山门、知客厅、岳神殿、大雄宝殿、祖堂、另有右禅堂、左斋堂、云水堂、藏经阁、居士楼、方丈楼等建筑,虽规模不大,但布局规整,形成一个完整的寺庙整体。寺内最有特色的佛教建筑是山门和岳神殿。

第一进是山门。红墙绕寺,山门东北向。门上刻:“天下法院”,两旁有联:“六朝古刹”,“七祖道场。”慧思和尚创建般若寺后,天台宗创始人智顗曾师他学禅,慧思因此被尊为天台宗三祖;唐玄宗先天二年(713)被尊为禅宗七宗的怀让禅师来到南岳,驻锡于此。自怀让祖师以“磨砖为镜”点化马祖道一,马祖得法以后,传其法脉148人,遍布天下。因此福严寺兼为中国佛教天台宗和禅宗两大宗派的祖庭,故被誉为“天下法院”。

“六朝古刹”即是指慧思和尚在南朝陈废帝光大元年(567)创建该寺,史学家们把在金陵建都的“吴、东晋、宋、齐、梁、陈”称之为“六朝”,金陵为“六朝古都”。“七祖道场”中的“七祖”,是指南禅七祖怀让。怀让俗姓杜,金州(今陕西安康县)人,生于唐高宗仪凤二年(677)。天授三年(692),他往荆州玉泉寺依弘景律师出家。武则天万岁通天二年(697)受戒,习比尼藏。后来他因慕禅宗学说,去曹溪(今广东韶关)谒南禅六祖惠能求法,随侍十五年。惠能逝世后,玄宗先天二年(713),怀让来南岳。他初住麻姑桥下观音寺,后以慧思所创建的般若寺作禅宗道场,开创南禅南岳一系,被尊为南禅七祖。山门外右侧有一棵古银杏树,据《南岳志》载,这棵古树是慧思手植,有1400多年的历史。现在这棵银杏树仍枝叶繁茂,树围有1.5丈,成为福严寺一景。相传它曾受戒于慧思和尚,皈依了佛门,因为触犯了佛门清规,被逐出寺外。

福严寺山门和古银杏树

进入山门往右拐,横穿过一个小院子,便是福严寺的第二进。第二进为知客堂,大门上原有横匾,上书“敕建福严寺”,彭玉麟题款。彭玉麟清代衡阳人,曾为清水军提督随曾国藩平定太平天国之乱,后又带兵抗击法军侵略,取得中法战争的胜利,积功官至兵部尚书,赐太子少保,故人们又称他为彭宫保。彭玉麟诗、书、画俱佳,尤擅画梅。今南岳诗书画社尚藏有他画的红梅四幅。但在文革中均被毁,现在代替它的是由许多信徒们共制送的一块“雨露普施”匾书。知客堂大门两侧又有一副门联:“福严为南山第一古刹;般若是佛祖不二法门。”

穿过第二进知客堂,就是第三进的岳神殿。南岳神是道教神祗,佛教的山门之后皆是天王殿,供奉佛教四大金刚和护法韦驮,但此庙没有天王殿,建的却是岳神殿,此庙供奉道教神祗。此原因来自一段传说。据《南岳志》:慧思创建般若寺之前,南岳是道家的天下,山上山下星罗棋布着道教宫观。掌管南岳的岳神喜欢下棋,赌棋有“赢家所求,输家必应”的规矩。慧思为了获得建寺之地,便和岳神对奕,连胜三局。岳神问他有何所求,慧思说:“求尊神赐一檀越之地,给小僧定禅”。岳神允许了。慧思就以锡杖择地,杖落之处方圆百丈归慧思使用。他把锡杖向空中一抛,锡杖就今日的寺址。岳神一怔:“你选的这块地正是我看中的下榻之所”。慧思说:“尊神赐地,我定在禅场内设榻恭候,长年供奉,以谢恩赐”。于是从创建起,就修有岳神殿供岳神下榻,一直沿习至今。岳神殿内原有陈后主所铸岳神铜像和三座立佛,铜像重约八千斤,据《南岳志》载:“陈后主因崇祀岳神,铜铸万三千斤,合立佛三座,共历千秋。”慧思于陈宣帝太建九年(577)辞世,陈后主置岳神像于福严寺,大约是在慧思身后之事。但这些珍贵文物被红卫兵们在文革中作为“四旧”扫掉,殿内的岳神像为文革重建后新塑。因该殿地势狭逼,第二、三进之间,只有三、四米距离,一个小天井中,几乎重檐相接,使岳神殿采光困难,显得阴暗。

岳神殿后依次为大雄宝殿(侧为大厅、厨房)、祖堂、方丈室与说法堂。沿大雄宝殿后的两侧石级而上,便是祖堂、方丈室和说法堂。说法堂上悬挂着一块金匾,上书“五叶流芳”四字。据《景德传灯录》记述:自禅宗六祖慧能开创了禅宗南派之后,倡导“顿悟法门”,又经七祖南岳怀让和青原行思大力弘扬,南宗风靡一时,从五代至晚唐繁衍特盛。南岳怀让一系,经道一形成沩仰宗和临济宗;青原一系自南岳石头希迁开始,又形成了曹洞宗、云门宗、法眼宗。这样南禅两系共五宗。佛教史上称为“一花五叶”。而“五叶”都源出于南岳,法徒遍及天下。其中以临济、曹洞宗最盛。素有“临济临天下,曹洞曹半天”的美称。而临济、曹洞两宗。都发脉于南岳福严寺,所以称为“五叶流芳”。今日说法堂内共有怀让的牌位和塑像。

福严寺说法堂

在祖堂左边,和它排在一条横向基线而稍稍超前些的则是观音阁与华严阁。这些殿堂依山傍林,建筑在掷钵峰麓山谷的斜坡上,从山门到观音阁,高差为13米。唐代高僧齐己有诗句云:“凌空殿阁由天设,遍地杉松是自生。”宋代的张茂宗诗也有“掷钵峰高处,鳞排殿数层”句,正是指这种倚坡而上的形势。如果从寺后高处往下望,一片红墙碧瓦,城堡巍峨,顺山势迤逦而落,檐牙高啄,殿角飞翘,掩映古树高枝间。烟云流过,整个建筑似欲凌空飞动。

福严寺除上述著名殿堂外,周围还有许多古迹遗存,最著名的有“磨镜台”“虎跑泉”“极高明”石刻和怀让大师墓塔。 

磨镜台

在祝融峰南的燕子岩下,距南岳十四里,和半山亭隔壑相望。相传这里是怀让磨镜传法的地方。据说,道一原来也在掷钵峰下筑茅庵(马祖庵,又名传法院,今南岳山庄所在地)修持。道一是按传统的禅定方法修坐禅。这是佛家求渡彼岸的所谓第五度禅。怀让到道一坐禅处说:“大师坐禅图谋什么?”道一说:“图作佛!”怀让不再问他,只拿起一块砖头放在道一所住庵前石上不停地磨。道一诧异地问:“和尚磨砖作啥?”怀让答以磨砖作镜。道一笑道:“磨砖怎能成镜?”怀让反问道:“坐禅又怎能成佛?”道一一时答不上话来,停了很久才问:“要怎样才能成佛?”怀让用比喻启发道一说:“如果有条牛在拉车,车不动,你该打牛还是打车?”道一隐约有所知,但仍答复不了。怀让继续说:“和尚学坐禅,为学坐佛。若只为学禅,禅并非坐卧。若学坐佛,佛非定相。于无住法,不应取舍。和尚坐佛,就是杀佛。”这段隐含着“心即是佛,心外无佛”的南禅哲理,顿时开拓了道一的思想,使他大有所悟,便向怀让恭敬地执弟子礼。道一随怀让在南岳修法十年,怀让法嗣弟子九人、唯道一独得怀让“心印”。道一后来辞怀让前往江西、福建开堂说法,弘传南宗教义,成为一方宗主。从道一三传而创沩仰宗,四传而创临济宗,以后再又发展为黄龙、扬歧两派,南禅从此发扬光大。后人把怀让磨砖的地方,称为“磨镜台”,并刻上“祖源”二字。在马道一结庵坐禅的地方,临济宗的法徒在故址上修建了一座殿宇,名叫“传法院”,以纪念当年怀让磨镜传法于马祖道一。清朝有个名叫正法的和尚据此写了一首颇有风趣《磨镜台》,诗云:“老不含羞真捏怪,磨砖惑乱马师机。云堂月上全无影,石屋天高尽不扉。度世千年空白转,传心半偈是还非。从兹踏杀空天下,磨就清光万古辉。”

从福严寺侧公路东去约一里,即是南岳山庄。当年道一在南岳创建的草庵和马祖庵俱在该宾馆内。宾馆大坪通往五栋、六栋、七栋楼的上山马路侧有一块花岗石,矮矮的铁栏杆围绕,相传这里就是当年怀让磨镜的地方。“磨镜台”之名由此而来。台上花岗石书有“祖源”两字,楷书横刻,字大约80平方厘米,字迹园润秀丽,无款署。据说是怀让的徒孙由江西回来刻写的。那就属唐代刻品,但无确切考证,新编的《南岳志·石刻篇》并未归入唐刻。磨镜台后有七祖塔,系怀让墓。塔后为上山老路,路旁碑题“怀让路”,有206级石蹬。附近有龙舒桥、观音桥、麻姑桥、游泳池等遗迹登磨镜台远望,南岳镇景色尽收眼底,台旁古松盘桓,台前壑谷幽深,盛夏在此小憩,暑气顿消现在,磨镜台古迹全在宾馆范围内。

磨镜台松杉叁天,绿荫四合,这里的宾馆历来为避暑和会议胜地。传法院后的一号楼为何健别墅,这里也是蒋介石来南岳时的住宅,蒋在此曾经召开多次军事会议,布置中国抗日正面战场的战略战术。中共领导人作为国共合作代表的周恩来,也在这里参加过会。1984年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来这里时,住在宾馆的七号楼。

磨镜台,石头上镌“祖源”二字

磨镜石旁一号楼,蒋介石来南岳时的住宅

虎跑泉

在福严寺东边,有一股清泉从方形石井里涌出,这就是“虎跑泉”。泉旁有块石碑,记载着这泉的来历。据说慧思建般若寺后,见寺周围没有水源,就将寺僧领到山下,举起锡杖用力向沙地刺去。一会儿,一股泉水涌流而出,徒弟们把泉口扩大成井,这就是“卓锡泉”。

但是,这股泉水量小,只能供僧徒们饮用,日常洗濯就远远不够。有天林中窜出一只猛虎,从泉边衔起慧思的锡杖走到般若寺后的岩石前,大吼三声,泉水就从岩石里流了出来。慧思在泉边修一石井,命名为“虎跑泉”。这两处奇异的泉水至今潺潺不断。

关于虎跑泉还有另一个传说,说是杭州西湖的虎跑泉源于福严寺的虎跑泉。据李元度《南岳志》载:唐代宗大历年间(766-779),南岳来了个僧人名叫寰中,他俗姓卢,是禅宗南岳系第三代著名大师百丈怀海的弟子。寰中来到南岳后,得到一位姓崔的谏议官的器重,替他建寺山中。但所处因系山顶,严重缺水,深为苦恼。一夜,有老虎咆哮屋侧,早起一看,老虎咆哮处甘泉四涌,便挖成水井,并命名为“童子泉”。后来,寰中去西湖大慈山任住持僧,又苦于缺水。夜梦神人告诉他,准备把南岳童子泉移来,供他饮用。第二天早晨,寰中忽又见两只巨虎用爪在寺前刨地,泉水涌出,水味甘美。于是,西湖大慈山又出现了虎跑泉。这是又一个虎跑泉的神话。

虎跑泉就在今福严寺华严阁后的岩壁下,井口用石栏维护,水清澈见底,一股地下水从井底象一串串珍珠般涌起,颇有些象济南的趵突泉。不管多少人汲用,它既不见枯竭,也从不溢出,始终保持一个一定的深度。泉旁有衡山人李鸣九隶书刻石,记录了这回事。宋代大学士宋祁,还特别为福严寺写了篇《衡山福严寺卓锡泉、虎跑泉记》。他在记述中说,泉井开辟后,“内周外给,禅和便安,道风流行,乃宇为大兰若。”这就是说,虎跑泉是使慧思得以建成一座大佛寺的关键性条件。

福严寺虎跑泉

“极高明”石刻

从虎跑泉向上有条仄而规整的石蹬路,可盘曲而上,到达“高明台”。高明台以唐代宰相李泌在石壁上书刻有“极高明”三个大字得名。李泌(公元722-789),字长源,是唐代中叶的大谋略家出身于官司宦之家,书香门第,魏八柱国李弼的后代。七岁能文,被称为奇童。他生活于唐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为平定安史之乱、讨伐李怀光、李希烈叛乱,以及联合回纥、云南、天地竺等国抗击吐蕃入侵,在军事、政治、外交诸方面做出了卓越贡献;在治理国家上也颇多建树。他看透世情,为避祸害,虽为天子近臣却时刻以世外神仙自居,甚至不惜以荒诞的形式宣示于众,《旧唐书》作者刘昫说他:“居相位而从事鬼神,乃见狂妄浮薄之踪。”他反复强调自己是“绝粒无家”的世外人他一生四次归隐,五次离京。安史之乱中与肃宗有约:“俟平京师,则去还山。”收复京师之后,李泌不顾肃宗的真诚挽留,坚决到南岳当道士。在南岳山中筑端居室,隐居十二年,直到唐代宗李豫即位,受到征召,才复出山。他身为宰相时又曾封为邺侯,世称他李邺侯。现在南岳烟霞峰尚有邺侯书院1939年郭沫若和周恩来一起来庐山参加蒋介石召开的抗日军事会议时,曾参观过邺侯书院,并有诗记其感慨:“中原龙战血玄黄,必胜必成待自强。暂把豪情寄山水,权将余力写肝肠。云横万里长缨展,日照千峰铁骑骧。犹有邺侯遗迹在,寇平重上读书堂”。

据清李元度《南岳志》载,他和唐代南岳著名僧人希操,著名道士张太虚都关系很深。他在这里写下了“极高明”三字,表面上是指佛像极高,佛光极明,佛是极高明的。内中则暗蕴作者对世事有所感,要学会急流勇退,这需要大智慧。李泌“极高明”三字,笔划粗犷有力。可惜花岗岩容易分化,许多地方已开始剥落。边上岩石上还有一石刻,中间是“佛”字,两侧为“高无见顶相,明不借他光”。这可作为“极高明”三字的注解。

高明台共分上下两台,均约十平米大小,有石凳可歇息,边缘有石栏,更可凭栏逃眺。

“极高明”石刻

端居室

怀让大师墓塔

磨镜台侧还有怀让大师墓塔。怀让在道一离开南岳不久,于唐天宝三年(744)八月十一日圆寂于南岳般若寺(今福严寺)。唐敬宗宝历中赐谥为大慧禅师,塔曰“最胜轮”,相传慧思祖师三生遗骨都藏在其中。古松掩映下的墓塔分两层,由下面沿花岗石阶梯斜登而上,高约十五米。下层的花岗石碑上,篆刻着“最胜轮塔”四字,碑字为唐朝宰相裴休所书,文革中被捣毁,文革后修复,由南岳书画社一位老人汪涛补书。墓塔上原来还有唐吏部侍郎归登书刻的碑记,名儒张正甫为撰观音大师碑铭,均不存。今日上层的墓塔正中,竖着三块汉白玉碑。正中那块碑上刻着:“禅宗七祖唐大慧禅师怀让墓塔”。两边石碑上镌刻着怀让当年磨镜传法的故事,抄自李元度《南岳志》。

福严寺怀让大师墓塔

作为中国佛教天台宗和禅宗两大宗派的祖庭,被誉为“天下法院”的福严寺。历代也是高僧辈出,历史上福严寺著名的高僧有三十八人之多:唐和五代有:慧思、智顗、僧照、大善、玄光、智瓘、惠稠、大慧、怀让、道一、幼劲、启柔、楚云、齐己、良雅;宋代:洪諲、审承、省贤、楚圆、慧南、保宗、文演(先后两人)、嗣清;明代:来复、弘储、原直、佛鼎、志正;清代:式庵、晓晢、天山、海岸。现摘其介绍:

慧思(518—577)俗姓李,后魏南豫州汝阳郡武津县(今河南上蔡县)人。十五岁信仰佛教出家,二十岁受具足戒后严守戒律,平时不常和人来往,每天读诵《法华》等经,数年之间便满千遍。又因阅读《妙胜定经》,开始修习禅观。外出参访,寻问禅法,常于林野间经行修禅。中间曾往投当时著名的慧文禅师,从受禅法,白天随众僧事,夜间专心修禅,结合《法华经》意,悟得法华三昧,因而声誉远播三十四岁时(548)在兖州讲禅法,因徒众人品复杂,时生是非,遭遇邪师的猜忌谋害,从此中止北游,率众南行。先到信州,后入郢州,随地应请讲说大乘。梁代承圣二年(553),率众再向南行,到了光州,次年入住大苏山,在开岳寺、观邑寺讲《大品般若经》,信众日增,因此发愿写造金字《般若经》,特撰《立誓愿文》,叙述自己出家学道、习禅以及在各地游化迭遭诸异道扰乱毒害,因而发心写造金字经本的因缘,立誓修禅解脱法、得神通力、弘扬般若、广度众生的大愿。由于这篇《立誓愿文》的流传,更引起了远地信众的归仰,远来归从他的人益多。以后创立天台宗的智顗,就是在这时不避战乱,远来光州师事他的。慧思在光州游化历时十四年,乃于陈废帝光大二年(568)带了徒众四十余人前往湖南、入住南岳,创建般若寺。在那里继续提倡修禅,陈地信众望风归附,陈主迎他到陈都建业,住栖玄寺,讲《大品般若》。他很感慨当时南地佛学界偏重理论,轻视禅观,于是双开定慧两门,日间谈理,夜间修禅,同时讲说禅波罗蜜,陈主尊他为大禅师,倾动一时。后又还住南岳,继续传授禅法。他平时奉持大戒,衣服只用棉布,寒冬添铺艾叶以御风霜,《续高僧传》特别称赞他慈行可风。陈太建九年(577),他特从山顶下来,住半山道场,大集徒众,劝勉勤修法华、般舟三昧,语极苦切,于是年六月卒于南岳。

慧思兼学南北,既对《法华》、《般若》义理有很深造诣,又非常重视禅观修习,提倡“教禅并重”、“定慧双开”。他的“由定发慧”、“定慧并重”的思想,为其弟子智顗所继承和发扬,成为天台宗佛教实践的主要方法。慧思对于所习诸经论,每有他独自悟入之处,多结合实践加以申说,他的著作大都出于口授的记录,自具体系。见于记载的有《诸法无诤三昧法门》二卷、《立誓愿文》、《随自意三昧》、《法华安乐行义》各一卷,《大乘止观法门》二卷等。《止观》一书颇受宋、明以来台宗学者的重视。慧思还有强烈的末法思想,深深忧虑已到末法时代,佛法难弘,传经不传,于是派遣弟子静琬,到房山(今北京)凿刻石经,把从西方取来的佛经一字一句刻在石块上,埋入山洞中。由静琬首刻的石经事业,历经一千余年,开创了人类宗教史、文化史上空前的奇迹。

慧思的门下颇多,最著名的当推善于发展师说,在浙江创立了中国佛教第一个宗派——天台宗智顗,其次有新罗人玄光及大善。其它如南岳的僧照、枝江的慧成、江陵的慧威等都著名于一时。玄光将南岳思想传入新罗,为以后台宗教义流行于朝鲜半岛的先驱。慧思之后,僧照、大善、、玄光、智瓘先后主持般若寺。智瓘后来离开南岳,隐居钟山(含南京),深得炀帝敬重,礼为国师。般若寺至唐玄宗开元二年怀让主持时,才又一次大放异彩。

怀让(677—744)俗姓杜,金州(今陕西安康)人,怀让是其本名,他是中国佛教史上唯一一位以俗姓称祖的大师。传说他降生时,杜府院内一道白光直冲云霄。当时掌管天文历法的太史发现这祥瑞征兆,连忙奏极高宗皇帝,说这是国家的法器,是江山社稷吉祥兴旺的象征。高宗大喜,当即下诏,命金州太守亲自去杜府探视。杜家有三个儿子,怀让最小。才三岁,怀让就表现聪慧异常。由于他秉性慈善谦让,其父于是为他取名怀让。到了十余岁,怀让对佛教经书如饥似渴。当时有位有名的三藏法师,名叫玄静,路过杜府,见到此情,十分惊异,特对怀让父母说:“这孩子如果出家学佛,必定大弘大乘佛法,广度众生,成就非凡,前途不可估量于是,怀让在玄静法师的引导之下,于唐武后天授三年(692),在荆州玉泉寺弘景律座下出家。通天二年(697)满20岁,受具足戒。弘景律师是当时着名律师,他悉心指导怀让研读律藏。然而,怀让却志气高迈,他感叹说:“夫出家者,当为无为法,天上人间,无有胜者”。同学坦然法师,深知怀让志向高远,于是劝怀让到嵩山拜谒慧安大师。得到慧安大师的启迪之后,怀让直奔曹溪礼拜六祖怀让在六祖慧能处修学8年,终于开悟,彻底明白了慧能“识性见性”、“顿悟成佛”的南禅思想。怀让留在六祖身边侍奉达15年之久,受六祖亲传,直到唐玄宗开元二年,六祖入灭后一年,才离开曹溪怀让游历四方之后,来到南岳衡山般若寺。怀让在般若寺最大的功绩之一就是用“磨砖作镜”感化马祖道一。

道一在怀让的指点下,彻底改变了他原来北宗那套“住心观净”、“长坐不卧”的“渐悟”修行方法,专修“我心即佛”、“见性成佛”的南宗“顿悟法门”。今留有遗址“磨镜台”和“马祖庵”。怀让在福严寺门徒无数,但真正受到怀让印可的只有六人:道一、常浩、智达、坦然、神照、严峻,其中又以道一最为契合,而且是承怀让之学成为南禅南岳系的实际创始人。怀让曾当着六个嗣法弟子说:“你们六人各从我身上证得一物:常浩得我的眉,善威仪;智达得我的眼,善顾盼;坦然得我的耳,善听理;神照得我的鼻,善知气;严峻得我的舌,善说辩;只有道一得我的心。”并且说:“一切皆由心生。心无所生,法无所住”。马祖道一侍奉怀让十年,深受教益,而且发扬光大。后马祖阐化江西,广授门徒,得法弟子一百三十九名,将六祖的顿悟法门传遍天下,传至海外。其弟子创立了临济宗、沩仰宗,临济又派生出黄龙、杨歧二派。福严寺也被称为“天下法院”、“五叶流芳”。今福严寺内有 怀让大师墓塔。    

惟劲

唐昭宗光化年间(898-913),南禅青原系下六世惟劲和尚住持般若寺(此时亦名报慈东藏)。寺藏华严宗三祖贤首所创镜灯一座,以启悟学人“刹海深入”、“如幻如空”之境。惟劲在镜灯之前彻悟,转而研究华严宗初祖杜顺的《旋复偈》,遂由禅宗转为华严。福严寺可以说是南岳华严宗肇始之地。当时楚王马殷对惟劲极为尊崇,特赐紫衣,尊为宝闻大师。

宋代,著名僧人洪諲、审承先后主持般若寺,一时法席兴隆。其中洪諲被人们称为“古赵州”,认为他有赵州从谂的门风,后大兴神鼎山宋代,般若寺最有名的僧人要算青原下十世省贤,南岳下十一世楚园。省贤(人称福严和尚)的介绍见前。楚园,又名慈明,全州(今广西全州县)人。他冒着战争的烽火,易装改服,尽历艰险,北上至山西汾阳善昭大师处修习临济禅风,侍奉7载,因母病方南归,被时人誉为“西河狮子”。他曾住持浏阳道吾、石霜、长沙兴化等大丛林。省贤圆寂后,潭州守特推荐他主持福严寺,从而使由禅宗怀让所创立的南岳系在北方发展起来的临济宗,回到南方,再向前发展,形成开放、泼辣的禅风,并新开黄龙、杨歧两派。他的法嗣弟子46人,祖庭再现当年鼎盛局面。

其后,宋代保宝禅师、文演禅师、嗣清禅师,明代的来复禅师、佛鼎禅师,弘储禅师、正志禅师、清代的式庵禅师、海岸禅师等,无不续佛慧命,光耀祖庭,斐声禅林。

民国时期,灵涛、宝生、巨赞、镇清等高僧,将出世入世融为一体,将爱国家、爱民族与爱宗教高度统一,在福严寺谱写佛教革新的篇章灵涛是着名的佛教教育家。1924年他于福严寺下金鸡林创办南岳僧侣学校。而且顶着佛教内部保守派的重重压力,坚持不懈,办学达20余年,培养大批僧才。后迁至祝圣寺,改名为佛学讲习所。抗日战争又迁至福严寺。他支持素禅、巨赞法师的佛教改革,积极参加爱国抗日组织“南岳佛道救难协会”,并担任书记长。民国20年(1931),宝生和尚住福严寺住持。他一生住持数寺,善于营建,每造一处,各有特色,绝不雷同。他全面修复了福严寺,而且其规模超越了前代。他是一位热心教育的高僧,抗日战争爆发,宝生聘请一大批爱国僧人如灵涛、玄宗、深悟、了火召、巨赞、暮笳到他任住持的沩山密印寺佛学社任教。1938年10月,广州武汉失守,他将大部分师生接到福严寺,在他创办的华严讲习所安居与就读。1939年春,国共两党创办“南岳游击干部训练班”,叶剑英任副教育长,周恩来数次到南岳游干班视察和讲课。周、叶的宣传教育,使宝生和广大僧众倍受鼓舞,激发出强烈的爱国热情。宝生、巨赞、演文等僧人与田汉、冯乃超等密秘开会,策划成立抗日组织和武装,还请田汉等到福严寺向讲习所的学僧演讲抗日形势。在巨赞等人的具体组织下,1939年5月7日,“南岳佛道救难协会”成立,宝生和尚当选为会长。在他的领导下,救难协会开展了一系列抗日救亡活动,在中国佛教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福严寺现任方丈为大岳法师,湖南人。1981年出家,师从明真大师,毕业于中国佛学院。

福严寺不仅历代高僧辈出,人文底蕴也十分丰厚,历代名流在寺内外留下许多摩崖石刻和流连光景的诗文和许多逸事。除上述的唐代宰相李泌“极高明”石刻、端居室,宋代大学士宋祁的《南岳慧照禅师省贤真赞》、《衡山福严寺院二泉记》、《福严禅院种杉述》三篇文章,清代彭玉麟题的“敕建福严寺”,抗日战争中郭沫若的《邺侯书院》诗,1984年5月胡耀邦总书记游福严寺的批评外,历代诗文还有:唐人张正甫的《观音大师碑》,宋代黄庭坚的《礼思大禅师塔题名》,宋代陈傅良《福严寺云章阁记 》等。

其中黄庭坚在《礼思大禅师塔题名》中,记载了他在寺中见到的贝叶经、蚌中观音相等佛门珍品:“阅贝多梵字经,二锡杖象刻、佛供、僧俗书经夹,有纤靡如蚁,映光不可读者,及佛牙、舍利、蚌中观音相,宝玩流目”。并为藏经阁题写“‘观宝轩’三大字”。宋祁的《福严禅院种杉记》记福严在般若院坚持种杉树十年,既清幽佛门又为整修扩建寺院自备梁栋这一富有远见之措。记中描绘其经营之辛劳和成才之丰盈,写道:“由是日莳岁营,数盈十万。顺期阴阳,时其上中,筑而培,灌而泽之。沿缘阪险,半散岩薮。望之离离,即之牂牂。摇风之所偃拂,膏雨之所沾洳。春致其理,秋劲其肤。童而盖然,黟而帷然,牙叶奋张,枝干夸肆,于是大者中梁,小者中杙,直者为棁,枝者为枅。若乃胥宇僝功,大匠经始,斤斧所度,绳墨所习,从容颐指,万楹可具。不丐衡林,不诿县官,兹为长利,其可嘉矣”。在《衡山福严寺院二泉记》中具体记述了卓锡泉和虎跑泉当时的地理位置、周围建筑以及两泉的情状:“惟卓锡距堂下深之十扶,其广八之五,淳而不流。凡龠者、烹者、饪者,茗者取焉,香以甘故也。虎跑直寺西,广五尺,其深四之三,浚而为沱。刳木函溜,行二千尺。股分脉散,环象馆,历斋房,经厨轩,并中园,缭浴庑,逗厮舍,然后淙而出之,注乎下田。凡湔者、濑者、浸者取焉,寒以洁故也。若乃溯阳弗泮,值阴弗涸;旱焉益深,潦焉益澄;十缶繘之不加余,千挹罍之不加耗,奫沦澹淡,盖源而不委者耶”,这些都为“南岳史》乃至中国佛教史留下极其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与福严寺有关的诗篇有唐代温庭筠《赠楚云上人》,唐代诗僧贯休《赠楚云》诗。楚云为唐代高僧,《南岳志》载他在福严寺住持时,“尽日闭关”,刺血写《妙法莲花经》一部,藏于慧思大师墓塔里。至宋仁宗皇佑年间“开墓见经,仍血色如新”。

贯休在诗中赞叹他的志诚:“剔皮刺血诚何苦,为写灵山九会文。十指沥乾终七轴,后来求法更无君”为这段佛门佳话增添了一段第一手资料。另一位唐代诗僧齐己曾在福严寺闭关。齐己是中唐著名诗僧,他与韩愈之间为诗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推敲”故事可谓妇孺皆知。他自称“衡岳沙门”,写南岳的诗达40余首。其中《题南岳般若寺》为中唐时代福严寺的建筑和美景留下了可贵的历史资料:“诸峰翠少中峰翠,五寺名高此寺名。石路险盘岚霭滑,僧窗高倚泬寥明。凌空殿阁由天设,遍地松杉是自生。更有上方难上处,紫苔红藓绕嵘峥”。另外,宋代江西派代表作家黄庭坚,理学家朱熹、张栻等也都有过福严寺并留下诗篇:黄庭坚诗曰《离福严寺》,诗中描绘了福严寺一带“山下三日晴,山上三日雨”的独特气候;朱熹的《福严寺回望岳市》:“昨夜相携看霜月,今朝谁料起寒烟。安知明日千峰顶,不见人间万里天”也是描写福严寺一带瞬息万变的气候。宋人刘挚的《自衡岳至福严寺诗》二首、《福严寺呈诸禅老》,张茂宗《题般若寺》,张栻《题福严寺》,元人张翥《福严寺》,清代彭玉麟《游磨镜台赠海岸和尚》二首也都是咏歌福严寺的佳作。

明代大旅游家徐霞客亦曾游过来福严寺一带。在冰封雪飘之际,徐霞客从上封寺过南天门绕道至天柱峰,直到福严寺来借宿,可因为福严寺这时正在大修,无法留宿,他只好又冒雪匆匆赶越过磨镜台,去烟霞峰谷地里找明道山房睡了一晚,第二天又回福严寺再西去西岭、天台、石廪诸峰往方广。抗日战争时期,宋美龄多次随蒋介石到南岳衡山,曾参访福严寺藏经楼,拜谒过七祖怀让墓塔,登上磨镜石。她为争取华府议员们理解并支持中国的抗战,1943年2月18日在参众两院联席会议那个著名的演说中,用很长的篇幅介绍了磨镜台的故事。并告诉议员们:“我们不但必须有理想,不但要昭告我们有理想,我们还必须以行动来落实理想。”“没有我们大家(议员们)的积极协助,我们的领袖无法落实这些理想。”“诸位和我都必须谨记‘磨镜台’的教训”这次轰动美国的演说,让磨镜台的故事在美国家喻户晓。

福严寺一带不仅文化积淀深厚,而且风光旖旎,这里松杉茂密,修竹掩映,古藤纵横,幽深秀丽,收览了南岳胜景。明初福严寺僧来复写有《福严二十景诗》,今已不复传,但清代福严寺僧道重写的《福严十景诗》仍存于世。这十景是:一、上天狮子,二、圣僧入定,三、一柱撑天,四、镜台流月,五、丹凤衔书,六、石竿垂钓,七、三生共话,八、烟雨飞花,九、金鸡衔粟,十、石鼎梵香。其中“镜台流月”是:“是镜光兮又是月,镜光月色两难别。普天匝地仰清光,万古清光长不辍”;“一柱撑天”为:“巍巍一柱竖青天,天更高来柱更连。兴至呼童扶我上,数声长啸斗牛边”,皆形象道出福严寺一带独特的自然景观。

清代名将彭玉麟游磨镜台诗,曾写下两首诗赠海岸和尚,诗中谈到福严寺一带美景和自己的感受:

信宿深山梦不惊,卧听山鸟自呼名。当窗羽筱依人绿,千个平安报晓晴(之一)

二月山中笋蕨肥,桃花历乱鹧鸪飞。溪头一阵廉纤雨,依旧斜阳锁翠微(之二)

密林深处的黄瓦红墙:福严寺

84、南岳南台寺

位于湖南省衡阳市南岳区瑞应峰下,距福严寺不到2公里。不仅它是六朝的古刹,历史悠久,而且亦被称为“天下法源”,尤其在日本影响很大,被日本佛教曹洞宗视为祖庭。该寺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被国务院定为汉族全国重点寺院。

南台寺建于南朝梁天监年间(503-519)。为南朝梁、陈时代高僧海印和尚的修行处。寺院后左边的南山岩壁上,有一如台的大石,据说当年海印和尚常在此处打坐。现在台边还清晰可见“南台寺”三个径大二尺的大字,左边有“梁天监年建”,右边有“沙门海印”两行直刻小字。

南台寺

南台寺同福严寺一样,自南朝创建以来一千多年间,几经圮废又几番重建。唐天宝二年(742年)希迁和尚自江西青原山来南岳结庵于寺东大石上,时人称为“石头和尚”。他在瑞应峰下,大阐禅宗宗风。天下佛子慕名而来,在座前听其讲经说法,法徒日益增多,故南台寺不断扩建,这是南台寺最风光时期。南宋乾道三年(1167),著名理学家朱熹与张栻曾踏雪游览此寺,此寺是“阁迥规模稳”,有“天际瑶台”之盛况。但元末毁于兵燹。明孝宗弘治年间(1488-1505),有无碍和尚自信阳来此,已无庵堂可居。他居石岩,啖野菜、衣百结,南岳乡绅为其苦修动容,捐资助其重建庵堂。明末又毁于战乱。清乾隆年间,寺宇因年久失修,瓦碎椽断倒塌。僧人中不肖者乘机分割寺产,各在南岳大庙西廊营建私庵分居,自称为“新南台寺”,自称南台嫡系正派,以别于“老南台寺”。直到清光绪时,祝圣寺主持衡阳人淡云和尚来到南岳,见新、老南台真伪并出,“互相争利,有辱佛门”,决心重振南台禅风。光绪十六年(1890)有四川巡抚与僧人福成、淡云、默安等,在荆棘丛生的乱石之处,找到了石头希迁的“见相宝塔”碑刻和刻“南台寺”石头横匾的古刹遗址,三位僧人遂立下誓愿,要尽毕生之力修复寺宇,中兴南台。他们奔走十方,经过十四个春秋,终于募资一万八千余贯。重建工程从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开始,历时五年告竣。寺宇规模宏大,超过历代所建的规模。寺院竣工之后,日本佛教曹洞宗法脉、石头和尚第四十二代法孙,高僧水野要么晓于1907年率领日本佛教礼祖代表团来支南台寺,带来《铁眼和尚仿明本藏经》全部5700余卷,贝叶佛像32张,赠与该寺。当时的赠经法会被誉为天下盛事。从此南台寺成为中日文化友好往来的交流之地。南台古寺自淡云、妙见师徒中兴之后,香火鼎盛,佛事兴旺。日本、朝鲜及东南亚等国佛教徒频频来南台寺礼祖,以表尊崇。而国内佛子亦来南台,或钻研禅学,或居寺静修。民国年间,近代著名诗僧号“八指头陀”的敬安大师及号“八不头陀”的高僧道阶和尚均曾来南台寺讲学弘法。

抗日战争期间,现代著名高僧灵涛、巨赞、明真等人于率南台寺众僧参加了“南岳佛道救难协会”,投入了爱教必须爱国的抗日救亡运动。南台寺方丈悟真与上封寺方丈宝生、祝圣寺方丈空也、大善寺知客有缘、三元宫住持刘光斗于1939年5月发起成立“南岳佛道救难协会”,召集青壮年僧侣和少数道士约七十余人,举办军事训练班。训练结束后,组织佛教青年服务团和佛教流动工作团,分赴长沙、湘潭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活动。其活动轰动一时,人民群众称呼他们为“和尚兵”。田汉有诗赞曰:“僧衣脱却着缁衣,敢向人间惹是非。”周恩来为之题词:“上马杀贼,下马学佛。”邹韬奋主编的《全民抗战》及重庆的《新华日报》都纷纷介绍了僧侣们的救亡活动。香港世界语杂志也将协会章程译成世界语全文刊登。

1966年文化大革命中,南台寺遭灭顶之灾,佛像、文物全部被毁,僧人全部离寺下乡。号称中国佛经四大珍品之一的《铁眼和尚仿明本藏经》也被付之一炬。文革后,南台寺始得全部恢复。1984年,南台寺由政府正式发还僧人居住管理。1987年宝昙法师住持南台寺后,对寺院进行了全面恢复和改建。首先投资四百多万元兴建殿堂、僧寮,购置佛经、法器,雕塑佛像等。此外,还改建了山门,新建了指乘佛塔、劳公亭,吉祥天女。1996年该寺又投资350万元兴建一座高达49米“金刚舍利宝塔”,以作拱奉佛陀舍利及珍藏贝叶佛像之所。宝昙法师,湖南人,1931年出家为僧,师从智性法师,毕业于南岳佛学讲习所。

新建的南台寺规模宏大,超过历代所建的规模。寺内建筑有山门、二进为弥陀殿、三进为大雄宝殿、四进为法堂、祖堂、云水堂组成。两厢各有斋堂、禅堂、客房等。寺中大小舍房一百余间。

寺内建筑最著名的是山门匾额。其一为“古南台寺”。另一为“天下法源”,与被称为“天下法院”福严寺相埒。梁天监年间(502年),时近九十高龄的海印曾与三祖慧思论道,二人“忻然合契”。慧思建兰若寺,海印建南台寺,共同打破了昔日道家一统南岳衡山的局面,开创了南岳佛教新天地,使莲宗、律宗、禅宗相继进入南岳。特别是禅宗进入南岳后,其南禅创始人六祖慧能弟子怀让、行思、法嗣希迁均以南岳为活动中心。他们广为弘法,自南至北,传承遍布海内域外,远及日本、朝鲜,成为禅宗最著名的南岳、青原两大法系:希迁传法于惟俨,惟俨传云岩昙晟,再传为洞山良价,三传为曹山本寂,形成了著名的曹洞宗。另一法脉为道悟,传龙潭崇信,再传德山宣鉴,三传雪峰义存。雪峰门下又分为两支:一为云门文偃开创云门宗,一为玄沙师备传罗汉桂琛,桂琛传清凉文益开法眼宗。由南岳、青原两系繁衍为沩仰、临济、曹洞、云门、法眼五宗,黄龙、杨歧两派。这便是南禅的“五家七宗”。因这五家皆系于六祖惠能南宗一脉,故佛教史上称之为“一花五叶”。而“五叶”都出自南岳,法脉繁衍海内域外,佛徒布满天下,故世上有“五叶流芳”之誉。自唐末、五代至宋以来。这“五叶”法徒之多,使时人赞为:“临济临天下,曹洞曹半天”。故此怀让所主持福严寺门额题款“天下法院”,石头驻锡南台寺额有“天下法源”铭刻。南台寺是曹洞祖庭,云门、法眼之源,故称“天下法源”。

南台寺山门

寺内建筑还有新建的高49米的金刚舍利宝塔。另外穿过佛塔墓群,有一大石坡,坡呈圆形互山脊,人不能上。于是后人凿石磴数百级,似架天梯于岩壁之上,故名“天生磴”。明朝张元忭曾刻“进道坡”三个大字于坡石上,石梯下悬岩峭壁,峭壁上有挂着铁链的石栏栅。石坡旁边有一“金牛石”,曾印有金牛足迹。明朝正德十年(1515年)秋天,游山都夏良用在金牛石壁岩上刻诗曰:“手招黄鹤来,脚踏金牛背。麈世无人知,白云久相待。”

南台寺历代高僧中,最著名的莫过于石头希迁禅师。希迁(700-790),人称石头和尚。俗姓陈,端州高要(今广东高要县)人。据宋《高僧传》、《五灯会记》载:希迁听说六祖慧能南来韶州(今广东韶关)曹溪,便前往参学。唐玄宗开元十六年(728)于罗浮山受戒。后又拜青原行思为师,传其法,是南宗两大系中的一系-青原系的重要人物。唐玄宗天宝初年,希迁到南岳衡山受戒,结庵于南台寺东大石上,时有称为“石头和尚”。与在福严寺受怀让“磨砖作镜”点化的马祖道一禅师共同名闻天下。相传著有《参同契》、《草庵歌》,至今日本曹洞宗的僧人用作必修日课。唐德宗贞元六年(790)圆寂,卒谥“无际大师”、塔曰“无相”。弟子有道司、憔俨等二十一人。他们宣教弘法,创立了曹洞宗、云门宗、法眼宗三派,其中曹洞宗更为昌盛,形成南宗禅,成为中国佛教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主流,法嗣遍布天下。南宋时,临济、曹洞二宗传到日本。日本佛教界曹洞宗一直视南台寺为祖庭。故有“天下法院”之称。石头希迁圆寂以后,肉身龛葬。葬于南台寺下方,为南岳仅存的一座唐代古墓。

南台寺风景宜人,这里海拔600余米,夏季平均气温28摄氏度。古寺四周绿树环抱,松杉枫梓,葱茏碧翠,绿荫匝地,清风拂面。俯瞰峰下,簇簇碧峰如螺,群峦蜿蜒如苍龙腾跃。明朝万历年宰相张居正游南岳时有诗赞曰:“一枕孤峰宿暝烟,不知身在翠微巅。寒生钟磬霄初彻,起结跏趺月正圆。麈梦幻随诸相灭,觉心不照一灯燃。明晨更觅朱陵路,踏遍紫云犹未旋。”九级石阶的迎面石柱上有楹联一副:“澹荡七二峰,湘涵岳影凭低瞰;云开九千丈,月印禅心在上圆。”

层林掩映中的衡山南台寺

85、南岳上封寺

位于湖南省衡阳市南岳第一高峰祝融峰下,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历史是南岳最早的古刹之一,与祝圣、福严、南台、大善等寺为南岳佛教五大丛林之一。1983年被国务院定为全国汉族佛教重点寺院。

该寺在东汉时期系道教宫观,称“光天道观”,有司天霍王庙。道家称它为“第二十二光天坛福地”。宋朝陈田夫《南岳总胜集》“光天观”条记述:陈废帝光大二年(568),天台宗二祖慧思率弟子40余人来南岳传法,曾在祝融峰光天坛附近建一茅阁,作为其信徒上下行经听法之所。隋炀帝大业年间(605-618)隋炀帝为纪念一代高僧慧思祖师,才在原茅阁处敕建一寺,并聘请天台宗高僧惠日为第一任住持。以其为“敕建”,故名“上封寺”。寺院最后一进设慧思祖堂,因该寺在祝融峰下,同时供奉祝融火神。宋代敕建时仍为“上封寺”,寺名遂沿袭于今。陈田夫是宋代道士,住南岳九真洞老圃庵,来往七十二峰间三十余年,考证而成《总胜集》一书,所引资料又是中唐初期的《衡岳十八高僧传》,该传写成时距隋代建寺年代尚近,所说应该是可靠的。

唐武宗会昌二年(842),在道士赵真等人的劝说下,下敕灭佛,史称“会昌法难”。经过这次灭佛事件后,我国绝大部分佛教寺院的财产被剥夺,僧尼还俗,寺院遭废,经籍散失。“天下所拆寺院四千六百余所,还俗僧尼二十六万人”,佛教由极盛而走向衰微。而上封寺虽历此劫难,但仍有“白云相伴两三僧”五代初期,著名诗僧齐已来寺闭关修行,写下了“宇宙知何极,华夷见细流,坛西独立久,白日转神州”等诗句。可见寺内虽则寂寞荒凉,却并未完全废弃。从唐代江西状元卢肇诗中描述上封寺“月宫霞外寺”来推测,当时的上封寺至少已经不再是简陋的“茅阁”了。

上封寺在南宋朝重新赐额,寺内且建有穹林阁,建筑已稍具规模。其时宋室南渡,一批南渡官员和知识分子,到五岳中唯一属于南宋管辖的“寿岳”来游历,登高远眺,北忆中原,那种荆棘铜驼之感,必然会像东晋名士们那样,新亭痛哭,慷慨激昂,“五岳至今余一岳,北望乾坤双泪落。”从当时一些诗文里,也可窥见当时上封寺轮廊。张栻在其《游南岳唱酬序》一文中叙述自方广、高台至上封诸寺皆板屋。板屋是用木板钉盖以代替陶瓦作屋顶的砖木建筑,它的好处是不会像瓦一样被冰雪冻裂,而且木板不易导热,又可以保温。这类建筑在元朝仍然沿续下去。元代大诗人揭奚斯在《登祝融峰赠星上人》诗中云:“朔风日夜相腾蹙,谷老崖坚松柏秃。古来铁瓦尽飘扬,山中至今犹板屋。”可见上封寺在宋末、元初曾一度使用过铁瓦,因补充不易,且重量不够,仍用木板。

在宋代以前,上封寺一直属天台宗弟子住持,到了宋代才完全是禅宗黄龙派的天下。北宋末,著名僧人佛心、善果,先后主持上封寺,殿宇规模逐渐扩大,香火也日渐旺盛。胡国安、胡宏、朱熹、张栻等当朝名流官宦都曾到上封一游,诗词留芳。特别是湖湘学派创始人之一的胡国安,经常到上封寺与方丈探讨理学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

到了明代中期,随着冶铁技术和铸造工艺的发展完善,寺院主体建筑逐步改造为石墙铁瓦结构。不久,又新建天王殿,信士罗桐捐资铸成四大天王铸铁立像,供奉于寺内,可惜铁铸佛像后来不幸毁于火灾,不过,明清两代的铁瓦现在仍随处可见。礼部尚书李腾芳和太常卿蔡植同游南岳祝融峰,惊见天空出现浮图异景,乃发心重修舍利塔于上封寺后。这一时期,上封寺留下了湛甘泉、罗洪先、张居正、王夫之、徐霞客等名人足迹。古刹之名,流播四海。

清代初期,南岳衡山曾为清军与明军作战之地,上封寺“败屋数椽,僧徒寥寥,有不能终日之势”,景象颇为凄凉。清康熙年中期(1662-1874),湖南巡抚周召南邀请高僧异目担任方丈,大增寺舍,建成一座四进两廊的大佛寺,这大约是上封寺历史上的鼎盛时期之一。据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对当时南岳僧寺163所中的29所的田亩进行勘查,上封寺有田448.1亩,其经济实力居南岳五大丛林之首。异目并著有《上封寺志》一书(早佚)。传说曾国蕃的父亲生下五个女儿后,曾到上封寺拜佛并求得一上签,曰“双珠齐在手,光彩耀杭州”。后来,便先后生下六子曾国蕃和九子曾国荃。同治年间(1862-1874),曾国荃捐资白银二万余两,对上封寺进行整体维修。清代名人潘耒、袁枚、魏源、彭玉麟、谭嗣同等先后来寺造访。

民国21年(1932)9月,宝生和尚受湖南省政府主席何键入请,出任上封寺住持。其时,寺院颓败,路径荒芜,寺产被豪绳侵夺,僧众散居岩洞、茅棚间。宝生担任主持后,率领僧众,经过三年的寺产清理和募化所得,重建了东西厢房、藏经阁、华严阁、祖堂、斋堂、僧寮库房和祝融峰避雨长亭,全部用石墙铁瓦,并在修了天王殿、大雄宝殿。新中国建立前,上封寺遂与祝圣、福严、南台、大善等寺为南岳佛教五大丛林之一。而上封寺在最高峰上,为游人必揽之胜。

上封寺住持素禅和尚开办工厂、农场、僧伽学校,走“农禅”、“工禅”之路,支持工农革命运动。民国十六年(1927)大革命失败,素禅和尚不幸被反动当局杀害,上封寺又一度陷入僧徒星散,寺径荒芜的窘境。直到民国二十一年,时任湖南省政府主席的何键,聘请高僧宝生来上封寺作住持。宝生经过三年寺产清理和十方募化,大修天王殿、大雄殿,重建祖堂、禅堂,增建齐堂、寮房,并新修香客招待所;他召回僧众,恢复丛林制度,又建由上封寺登祝融峰的石板游路,重修太阳泉引水石枧,亲自书写了“黄离狮吼”和“震萃风云”两幅横额,镌刻在避雨亭两端。经过宝生一番整顿和修建,寺貌全新,石垣铁瓦,佛像庄严,殿堂肃穆,金碧辉煌;游客如云,一时称盛,何键本人也为重修上封寺捐了钱,上、中等棉被各40套,普通棉被100套,寒衣40件,轿夫棉背心80件,专供游客登山住宿和揽胜时御寒之用,为上封寺的振兴做了贡献。民国三十一年,上封寺终因管理不够完善,僧众挂单日多,各种开支太大,纯靠地租、香火和旅游收入已难于维持原状,逐渐陷入困境。尤其是日本侵略军侵占南岳后,寺院也陷入水深火热之中。佛寺香火无人问津,寺宇也渐渐萧条破败。

其时,寺院颓败,路径荒芜,寺产被豪绳侵夺,僧众散居岩洞、茅棚间。宝生担任主持后,率领僧众,经过三年的寺产清理和募化所得,重建了东西厢房、藏经阁、华严阁、祖堂、斋堂、僧寮库房和祝融峰避雨长亭,全部用石墙铁瓦,并在修了天王殿、大雄宝殿。新中国建立前,上封寺遂与祝圣、福严、南台、大善等寺为南岳佛教五大丛林之一。而上封寺在最高峰上,为游人必揽之胜。先后有朱自清、冯友兰、胡适、赵恒锡、程潜、蒋介石、张学良等著名人物游览古寺。其中,蒋介石于民国二十一年(1932)和民国二十八年(1939)先后两次游上封寺,并捐银圆三千,棉被三百床于寺内。

新中国建立后,1950年农历3月初,农民到寺要求减租退押,寺僧广亮、一微等当场诱杀了农民郭清连、郭俊育二人,群众因愤而烧了上封寺。其中天王殿、说法堂、寮房被烧毁无遗;其余殿堂也大部烧毁,寺因废。1962年,南岳管理局在寺院废址上建起高山旅店,取名“上封寺招待所”,供旅游者食宿。1984年5月,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一行游览南岳,在祝圣、上封、福延、南台等寺作出加快寺庙恢复建设,搞好旅游经济发展等重要指示。寺舍交由南岳佛教协会管理。经过曼慈、唯正、宝昙等老一辈法师的多方奔走募化,1987年上封寺终于得以着手恢复重修,1992年底,全部重点项目告竣。2003年12月,由南岳佛教协会常务副会长怀泉法师出任上封寺方丈。

回首上封寺的历史,可谓几度沧桑,几经盛衰。恰如衡阳现代诗人邓磐石文革期间《题上封寺》一诗所云:“佛阁经楼隔世寰,难逃劫火剩空山。千人锅鼎今何在,布地黄金草未删”。

近百年中,上封寺最大特点就是从出世到入世,爆发了好几次介入爱国斗争和工农革命的斗争: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10月。南岳白云峰一带农民,因不堪清王朝统治者的残酷硬度榨,在衡山秀才向道隆领导下,与上封寺僧人印心、沙泉、铺泉,及彭鹤年、彭钟泰兄弟共举义旗。起义军檄文就是在上封寺草就和宣读的,起义军遭到残酷镇压。印心和尚也惨遭杀害。民国十五年,正值北伐军入湘,各地革命群众运动高涨之时,佛学精湛的素禅方丈也投入这一场救国救民的门争。这一期间,他巧妙地掩护了一批革命僧侣,还送走了旷戊生等一批工会干部。不久后,衡山县长陈漱源将素禅逮捕。起初以“勾结赤匪,破坏佛教”为名,将素禅押回南岳,按佛家法规,巡回各大丛林示从、打香板;后来将素禅残酷杀害。

民国三十七年(1938年),日本帝国主义铁骑践踏中华,南京受屠,武汉被陷,烽烟直迫三湘。这时候的上封寺住持僧宝生、知客演文,还有从沩山来上封寺挂单的著名宗教界人士巨赞,早受抗战思想熏陶,对叶剑英、周恩来诸中共代表非常钦佩。1939年春季,宝生、演文、田汉、鹿地亘、冯乃超、巨赞等在上封寺召开秘密会议,策划成立抗日组织和武装。1939年5月7日,“南岳佛道救难协会”成立,上封寺方丈宝生为会长,奔赴国难,留下“上马杀贼,下马学佛”的精彩史话。1944年,日本侵略军偷袭驻扎在上封寺的一支抗日游击队,上封寺的俊修和尚发现后,立即鸣枪告警,并独自在高台寺石岩后阻击,以自己的牺牲,赢得了游击队的安全转移,充分表现出佛家救难、救世的精神。“缁衣不着著军衣,敢向人间惹是非”;“自从彻悟如来意,又向人间树战旗”,这是田汉送给“佛道救难协会”僧徒和上封寺知客演文和尚的两首诗中几句,应该说,它最能概括出上封寺在这场历史风云中的形象。

南岳上封寺

上封寺原来寺院规模宏大,共有四进,寺前左右各有一处石牌坊,山门之后是天王殿,为宋代所建,殿内曾供有明代嘉靖年间铁铸的四天王像,重达五千斤。可惜在1950年“土改”革命一场大火,天王殿连同有名的穹林阁,一并化为灰烬。1987年以后重建天王殿、大雄宝殿、说法堂、藏经楼、观音殿、弥陀殿等,共四进两横大小房24间。规模小了许多不说,仅存的左牌坊孤零零地矗立在山门之外,只有坊额上那块刻有“上封寺”字样的汉白玉匾额仿佛还在向人们诉说着上封寺昔日的辉煌。

上封寺山门

第一进为山门,门上嵌镌刻“敕建上封寺”白色大理石竖额一方,两侧联为:“皇王天子地,佛祖法门家”。第二进是殿宇高宏的天王殿,内供弥勒佛、四大天王、韦陀菩萨;两侧有财神殿、圣帝殿,分别供奉财神菩萨和圣帝菩萨;殿宇两端耸立着钟鼓楼。第三进是庄严肃穆的大雄宝殿;第四进上为方丈室、藏经阁,下为说法堂、地藏殿和祖堂。观音殿、药师殿、禅堂、斋堂、寮房等位于整个建筑群的两侧,通过回廊连接成一体。

寺后有一片古林,占地近3000平方米,由于地势高,风大地冻,树木大都卷曲臃肿,盘根错节,树干上苔痕青澄,树冠蓊郁,幽趣殊异。内树龄约五百年古树,形态甚为珍稀。上封寺右上为观日台,左上为祝融峰,峰上的祝融殿后是不语岩,岩上有巨石翘首,宛如一只巨龟上有望日台,被称为“金龟朝圣”。元代所建,占地约一亩,在衡山观云海日出,这是最佳的位置。望日台左上一里许为祝融峰绝顶,岩石下有罗汉洞、会仙桥等胜景。岩下不远的绝壁上有两石凌空,与悬岩相接,看上去摇摇欲坠,被称为会仙桥,每当月明之夜,这里隐约可以听到丝竹之音,传说是神仙们在桥上饮酒奏乐。

祝融峰

陈友冰编写

参考资料:杜继文《佛教史》、汤用彤《魏晋南北朝佛教》、薛林平《中国佛教建筑》、张驭寰《中国佛教寺院建筑讲座》、曹昌治、罗哲文《中国古代建筑:佛教》、周维权《中国园林史》、陈友冰《《应用美学》、《文化专题电视系列片:中国寺庙》、互联网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图书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