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都网古文典籍频道

国学典籍网

当前位置: 主页 > 国学入门 >

中国历代名园简介(二):中国十大名园之苏州拙政园(4)

http://www.newdu.com 2016-08-29 国学网 newdu 参加讨论

2、西部景区

西部原为“补园”,面积约12.5亩,现有布局形成于张履谦接手时期。该园以池水为中心,有曲折水面和中区大池相接。其水面迂回,布局紧凑,依山傍水建以亭阁。因被大加改建,所以乾隆后形成的工巧、造作的艺术的风格占了上风,但水石部分同中部景区仍较接近,而起伏、曲折、凌波而过的水廊、溪涧则是苏州园林造园艺术的佳作。装修精致奢丽。其中,建筑以南侧的鸳鸯厅为最大。

西园景区主要建筑有“三十六鸳鸯馆”、“与谁同坐轩”、“荷风四面亭”、“小沧浪”、“小飞虹”以及塔影亭、留听阁、宜两亭、倒影楼、浮翠阁、笠亭等。

三十六鸳鸯馆卅六鸳鸯馆为苏州拙政园西花园的主体建筑,方形平面带四耳室,为古建筑中的一种鸳鸯厅形式。厅内以隔扇和挂落划分为南北两部,南厅为“十八曼陀罗花馆”。曼陀罗花即山茶花,宜于冬、春居停。北厅名“卅六鸳鸯馆”,因临池曾养三十六对鸳鸯而得名。卅六鸳鸯馆内顶棚采用拱型状,既弯曲美观,遮掩顶上梁架,又利用这弧形屋顶来反射声音,增强音响效果,使得余音袅袅,绕梁萦回。此馆环境优雅,陈设古色古香,是当时园主人宴请宾客和听曲的场所。厅内陈设考究。晴天由室内透过蓝色玻璃窗观看室外景色犹如一片雪景。三十六鸳鸯馆的水池呈曲尺形,其特点为台馆分峙,装饰华丽精美。回廊起伏,水波倒影,别有情趣。夏日用以观看北池中的荷蕖水禽,冬季则可欣赏南院的假山、茶花。


三十六鸳鸯馆

与谁同坐轩西部景区另一处主要建筑。筑于西园水中小岛的东南角,东南朝向,面对别有洞天的月洞门,背衬葱翠小山,前临碧波清池,环境十分幽美。其屋面、轩门、窗洞、石桌、石凳及轩顶、灯罩、墙上匾额、鹅颈椅、半栏均成扇面状,小巧精雅,别具一格,故又称作“扇亭”。清末苏州吴县富商张履谦购入拙政园中现在的西园(当时称为补园)后,据说为了纪念祖先制扇起家的历史,特斥资修建了这一扇形轩,张家后代也都爱扇成癖,因而为修建此亭精心策划、刻意安排:扇面两侧实墙上开着两个扇形空窗,一个对着“倒影楼”,另一个对着“三十六鸳鸯馆”,而后面的窗中又正好映入山上的笠亭,而笠亭的顶盖又恰好配成一个完整的扇子。“与谁同坐轩”为清姚孟起的隶书,取意宋苏轼《点绛唇·闲倚胡床》词:“闲倚胡床,庾公楼外峰千朵,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别乘一来,有唱应须和。还知么,自从添个,风月平分破。”取自苏东坡的词句“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


与谁同坐轩

倒影楼位于“与谁同坐轩”东北。倒影楼以观赏水中倒影为主水中倒影如画,景色绝佳。楼分两层,楼下是“拜文揖沈之斋”,文是指文徵明,沈是指沈周,两位均是明代苏州著名的画家,沈周还是文徵明的老师。清末苏州吴县富商张履谦购得“补园”,为表达对文、沈的仰慕之情,于光绪二十年(1894)特建此楼。他将自己收藏的文徵明、沈周画像和《王氏拙政园记》拓片以及俞粟庐书《补园记》石刻嵌在楼下左右两壁。中间裙板上刻有郑板桥的书画真迹。面水的一侧于柱间安装通透玲珑的长窗,窗内有木质低栏。倚栏而立,可凭水观景。左有波形长廊相伴,右有“与谁同坐轩”,尤其是这些景物的倒影如画,尽入眼中。水底明月,池中云彩,波影浮动,景色绝佳。楼上原是园主儿媳王氏的书房。此楼四周遍植桂花无数,入秋赏罢残荷赏金桂,桂香如酒令人醉。无论是读书习字,还是吟诗作画、观景自娱,皆环境可人,幽香可爱。


倒影楼

宜两亭位于“与谁同坐轩”东南隅假山上。它踞于中园和西园分界的云墙边,亭基较高,六面置窗,窗格为梅花图案。登上宜两亭,可以俯瞰中部的山光水色。从中花园观景,从层层递进的景色展开后,“宜两亭”突出于廊脊之上,使整个中花园的景色变得绵延不尽,形成非常深远的景观空间,这是造园技巧上“邻借”的典型范例。同时,东南隅的宜两亭又与东北角的倒影楼互为“对景”,构思确实巧妙。

“宜两”出自唐代白居易与元宗简结邻的诗句:“明月好同三径夜,绿杨宜作两家春”,以此来比喻邻里间的和睦相处。当年,拙政园的中园和西园分属两家所有,西园主人不建高楼,而改为堆山筑亭。西家可以在亭中观赏到他十分羡慕的中园景色,而中园主人在中花园亦可眺望亭阁高耸的一番情趣,借亭入景,丰富景观,况一亭宜两家,添景更添情,“宜两亭”亦因此而得名。


“邻借”的典型范例:拙政园西园“宜两亭”


互为对景的 “宜两亭”与“倒影楼”

荷风四面亭亭名因荷而得,为坐落在池中西岛西南方的六角小亭。池水周环,三条游路交汇于亭前:东北,小路绕山岛而来;南边三曲平桥浮水可通主厅远香堂的西邻依玉轩;正西,经由五曲桥可直接柳荫曲路游廊,是拙政园中部游览的交通枢纽。同时,小亭四面贴水,位置低平,绰约立于池中央,与高处的雪香云蔚亭相映成趣,是整个水景画面的中心。古代园林理论认为水景有聚、散之分,它与园的大小有关,小园之水以聚为主;大园则要适当分散,有分有合。荷风四面亭与两侧曲桥是拙政园中部理水的大手笔。有此一亭两桥,便使中部水面有了明显的分隔,而两曲桥桥身空透,桥栏低平,使视线能一直延伸过去,这种似分非分的处理,仍保待了池水的开阔和绵延。小亭是桥的中介和加强,若是无亭,两桥相接便显得过长,与江南园林的风格相违,又使池面相对显得狭小,有此一亭,可使这池中小景现出两种虚实变化的对比:亭身空透,无遮无拦,与山脚石矶正好互对互衬;桥下有水谓之虚,亭下有石谓之实,从远处赏景,又是横向的一虚一实的对比。李鸿章之弟李鸿裔当年游园曾留诗云:“柳浪接双亭,荷风来四面。”很恰当地道出了当年风景设计的立意,小亭也得名于此。其额悬于东向柱上,两边挂有一联板对“四壁荷花二面柳,半潭秋水一房山”画龙点睛地告诉游览者这一景区的迷人意境。

荷风四面亭成三足鼎立之势,都可随势赏荷。春柳轻,夏荷艳,秋水明,冬山静,荷风四面亭不仅最宜夏暑,而且四季皆宜。若从高处俯瞰荷风四面亭,但见亭出水面,飞檐出挑,红柱挺拔,基座玉白,分明是满塘荷花怀抱着的一颗光灿灿的明珠。


荷风四面亭

小沧浪小飞虹倚玉轩之西有一曲水湾深入南部居宅,这里有三间水阁,它以北面的廊桥“小飞虹”分隔空间,构成一个幽静的水院“小沧浪”。小沧浪取北宋苏舜钦“沧浪亭”名为阁名,寓意遁世归隐之意。

“小沧浪”面阔三间,南窗北槛,两面临水,外形十分别致,似房非房,似船非船,似桥非桥,完全是架在水面上的一座水阁。水阁横跨池上,将水面再度划分,把到此结束的中园水尾营造得貌似绵延不断,艺术手法高超。亭廊围绕,构成开敞的幽静水院。从前苏州古城文人雅士、官宦人家众多,无论是华屋巨宅还是一般住房,都特别注意小空间的修饰,这小空间就是庭院,而水庭院则是这绝无仅有的小沧浪,一方面,它体现了江南水乡风情,另一方面,因水造景,院落内外互相借景而构建了一个特别清凉的环境。

“小沧浪”有两副对联。一幅是文征明题:“茗怀暝起味,书卷静中缘”;另一幅为佚名题:“清斯濯缨,浊斯濯足;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绝无仅有的水庭院“小沧浪”,前为廊桥“小飞虹”

小飞虹为“小仓浪”北面的廊桥,是苏州园林中极为少见的廊桥。朱红色桥栏倒映水中,水波粼粼,宛若飞虹,映卧池面,水波荡漾,桥影势若飞动,亭、廊、桥置于一体,故取名为“小飞虹”。横悬匾额“小飞虹”由著名书法家曾耕西书。

古人以虹喻桥,用意绝妙。它不仅是连接水面和陆地的通道,而且构成了以桥为中心的独特景观,是拙政园的经典景观。现在的小飞虹,石柱、石梁是清代原构。桥面两侧设有万字护栏,三间八柱,覆盖廊屋。檐枋下饰以倒挂楣子,桥两端与曲廊相连,是一座精美的廊桥。在微微高起的三跨石梁上,朱红色立柱,上复走廊,造型古朴,色调淡雅。


廊桥“小飞虹”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1)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图书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