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都网古文典籍频道

国学典籍网

当前位置: 主页 > 国学入门 >

中国历代名园简介(二):中国十大名园之苏州留园(5)

http://www.newdu.com 2016-08-29 国学网 newdu 参加讨论

(五)主要景点

留园占地30余亩,集住宅、祠堂、家庵、园林于一身,该园综合了江南造园艺术,并以建筑结构见长。全园用建筑来划分空间,可分中、东、西、北四个景区:中部以山水见长,池水明洁清幽,峰峦环抱,古木参天;东部以建筑为主,重檐迭楼,曲院回廊,疏密相宜,奇峰秀石,引人入胜;西部环境僻静,富有山林野趣;北部竹篱小屋,颇有乡村田园风味。留园全园分为四个部分,在一个园林中能领略到山水、田园、山林、庭园四种不同景色:中部以水景见长,园林的精华,主要集中于中部;东部以曲院回廊的建筑取胜,园的东部有著名的佳晴喜雨快雪之厅、林泉耆硕之馆、还我读书处、冠云台、冠云楼等十数处斋、轩,院内池后立有三座石峰,居中者为名石冠云峰,两旁为瑞云,岫云两峰;西部是全园最高处,有野趣,以假山为奇,土石相间,堆砌自然。池南涵碧山房与明瑟楼为留园的主要观景建筑。北部具农村风光,并有新辟盆景园。建筑师们在中区的东南地带开凿水池,以水池为中心,池北为假山小亭。假山上的闻木樨香轩,则为俯视全园景色最佳处。建筑则错落于水池东南,形成典型的南厅北水、隔水相望的江南宅院的模式。各建筑物设有多种门窗,每扇窗户各不相同,可沟通各部景色,使人在室内观看室外景物时,能将以山水花木构成的各种画面一览无余,视野空间大为拓宽。东区的游廊与留园西侧的爬山廊成为贯穿全园的外围廊道,曲折、迂回而富于变化,长达六、七百米,将全园贯穿。廊壁嵌有历代著名书法石刻三百多方,其中有名的是董刻二王帖,为明代嘉靖年间吴江松陵人董汉策所刻,历时二十五年,至万历十三年方始刻成。


留园内长达六、七百米的游廊蜿蜒曲折将全园贯穿

1、中部景区:

中部是原来涵碧山庄的基址,是全园的精华所在。山池为山北池南,假山的朝阳面对重要的观景建筑涵碧山房。以池水为中心,东南为建筑。园门至古木交柯、花步小筑处的建筑空间处理非常巧妙。

主要景点有:古木交柯、绿荫、涵碧山房、小蓬莱、濠濮亭、曲溪楼、清风池馆、汲古得绠处、远翠阁、闻木樨香轩、可亭、明瑟楼等


中园景区

古木交柯是位于留园中部山池主景区的入口,从园门进入,经过一段空间曲折变化的小巷,进入到“古木交柯”小院。院中原生有古柏,自生女贞与古柏相连理,故称“古木交柯”。现补种古柏、山茶、天竹,与其“交柯”之名略有出入。从古木交柯处有向北、向西两条不同路线。古木交柯北侧亦轩亦廊的建筑,用不同的漏窗形成漏景,漏窗的花格由东向西,由密渐疏,西侧与“绿荫轩”之间以空窗相隔,利用光影变化进行引导游人向西进入“绿荫轩”。

绿荫轩建筑西侧原有一株古枫,小轩笼罩在树荫下,故名。明高启葵花诗:“艳发朱光里,丛依绿荫边”,此轩即仿此诗意。绿荫轩为硬山造,临水而筑,刘氏寒碧庄时已有。轩南庭院墙上有石匾嵌于其上,钱大昕书“花步小筑”。西侧枫树边有一石形如济颠,而俗称济仙亭。临水挂落与栏杆之间,涌出一幅山水画卷。以雕花隔扇将花步小筑天井和绿荫轩隔开,从绿荫轩中向南隔雕花隔扇漏景天井内的石笋,向北则视野开阔,望及中部湖面。不足是距水面略高。


绿荫轩

涵碧山房别有洞天涵碧山房为留园中部的主体建筑,取宋代朱熹“一水方涵碧,千林己变红”诗意。建筑面池,水清如碧,涵碧二字不仅指池水,同时也指周围山峦林木在池中的倒影,故借以为名。涵碧山房东面紧靠明瑟楼,刘氏时称“卷石山房”,盛氏时名“涵碧山房”,俞樾《留园记》中“凉台燠馆”亦是指此。涵碧山房面阔三间,硬山卷棚屋顶,南北均置落地长窗。朝北是空间开阔的山水主景,厅前平台,碧池青山,香樟、银杏古木参天。厅南是较为封闭的庭院空间,庭院较大,以满足日照。院中花木扶疏,自然古雅的湖石牡丹花坛位居庭院中央。春日玲珑透剔的太湖石与花色艳丽的牡丹互相映衬,形成一幅令人赏心悦目的富贵图画。厅前荷池,水中种荷花,故通常又称荷花厅。苏州园林主厅与山水的布局,宜水池居中,厅位池南,山在池北,厅堂朝北隔水观山,可欣赏到阳光明媚、层次丰富的山水主景画面,留园“涵碧山房”即为此佳例。厅内“涵碧山房”和“胸次广博天所开”两幅匾额额为香禅居士潘钟瑞书写。

在涵碧山房西,有连接入西部的之字曲廊曰“别有天”。从别有洞天向北,经过一段廊之后,连接爬山廊。在山腰处设云墙,爬山廊不仅与云墙若即若离,单面空廊与双面空廊交替,形成一侧观赏与两侧观赏的交替游览,也形成了趣味性的小天井。同时也随山势高下起伏,明暗变化丰富。


涵碧山房


“别有天”曲廊

明瑟楼恰杭一梯云取《水经注》中“目对鱼鸟,水木明瑟”而名。位于绿荫轩西侧,涵碧山房之东。此处环境雅洁清新,有水木明瑟之感,故借以为名。楼为二层半间,卷棚单面歇山造,楼上三面置有明瓦和合窗,楼梯在外,用太湖石堆砌而成,梯边一峰屹立,上镌“一梯云”三字。楼梯面东墙上,有董其昌书“饱云”二字砖匾一块。此楼刘氏时已有。


明瑟楼

明瑟楼下方室称“恰杭”,杭在《唐韵》与“航”同,《说文》释为“方舟”也。此建筑及其西涵碧山房在可亭处看来有如一艘航船,取杜甫“野航恰受两三人”之句。故名“恰杭”。此名盛康时已有。恰航内抱柱上有园主张之万所撰的对联:“卅年前曾记来游,登楼看雨,倚栏临风,俛仰己成今昔感;三径外重增结构,引水通舟,因峰筑榭,吟歌长集友朋欢。”董寿平书。对联反映了旧地重游,园亭增丽的今更胜昔之感。厅前壁上嵌有钱大昕《寒碧庄宴集序》书条石,为留园宝贵史料。


恰杭

“明瑟楼”南侧有太湖石“一梯云”为镶隅,取郑谷诗云:“上楼僧塔一梯云”之意,假山西墙为明代董其昌手法“饱云”二字,湖石镶隅陡峭,显云之意境。


一梯云

曲溪楼濠濮亭小蓬莱曲溪楼在“古木交柯”北侧,留园的主要景观之一,原名“寻真”,清德宗光绪初年改名“曲溪”。《尔雅》:“山渎无所通者曰溪,又注川曰溪”。曲溪,亦即曲水,此处为借用,沿用至今。曲溪楼始建于明代,刘恕曾名“攸宁堂”,楼名曲溪,曲溪之名沿用至今。建筑临水,二层,单檐歇山造,楼只有前半爿,下为过道,狭长,进深仅三米左右,南北长十余米,面积约一百一十三平方米,沿水池东岸展开。八角形门洞上刻有文征明手书“曲谿”砖额。曲溪楼点有以下两个特点:一是尺度得宜。由于水池东岸,故而尽量减少尺度,形成面阔大于进深的狭长带行,采用了单檐歇山造,并且是单坡,也就是“半”个楼,以免在池东、南等处远观曲溪楼时感觉体量过大。二是粉墙漏景。一层以粉墙为纸,墙西配置奇石、植物,形成丰富投影与衬托。一层粉墙上多开大型漏窗,利用漏景、框景方法打破长直立面带来的单调性。

五峰仙馆之西有西楼,刘氏时曾名“西爽”,今俗称西楼。建筑为单檐歇山造,和曲溪楼相通。

濠濮亭在清风池馆南侧,浮现于碧波之上的半岛上,与小蓬莱遥相呼应。取意自《世说》“梁简文帝入华林园,顾谓左右曰:会心处不必在远,翳然林木,便自在濠濮间想也,觉鸟兽禽鱼,自来亲人”。此处取濠濮之意,濠即濠上,濮是水名,古人以濠濮指代观鱼之地。亭旁有十二峰之一的奎宿峰。亭为方形四角,单檐歇山造,其北挑出水面而筑。刘氏时称此亭为“掬月亭”。亭侧池畔立有一石,倒影池中如圆月,名印月。盛氏时名“濠濮想亭”。

亭内有佚名撰写的一幅对联:“天天圆月三人影;处处名花四时香。”上联出唐李白《月下独酌》“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诗句,指的是濠濮想池边那块稍微倾向水面的硕大臃肿的湖石,通体仅有一个对穿的圆洞,光线通过洞孔映入水底,俨然一轮明月倒影风雨晦冥,天天如此。


曲溪楼、濠濮亭

小蓬莱位于水池当中,故借以为名。其名取自《史记》“蓬莱、方丈、瀛洲,此三种山者,在渤海中”的仙山之意。岛上有紫藤架的桥与两岸相连,引蔓通津,具有较好的围合感。岛上驳岸岩石参差,中间有较大的空间。上有黄石,刻有“小蓬莱”三字,系解放后新题。盛氏时园中亦有小蓬莱者,据考证系指今西部土山。


小蓬莱

清风池馆汲古得绠处远翠阁清风池馆为单檐歇山造水榭,取意自《诗经》“吉甫作颂,穆如清风”、《楚辞·九辨》“秋风起兮天气凉”,又宋苏东坡《赤壁赋》中“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等句。刘氏时称垂杨池馆,盛氏时改名为清风池馆,昔署匾曰“清风起兮池馆凉”。建筑为水轩形式,单檐歇山造,西敞开,平临近水,环境舒适,借以为名。清风池馆四面墙的做法不同。西面开敞,临水凭栏可望池中小蓬莱岛;东面为镂花隔扇,漏景五峰仙馆;北为粉墙;南为窗,窗外绿树峰石可赏。清代杨沂孙有联:“墙外青山横黛色,门前流水带花香”。

汲古得绠处处于位于五峰仙馆北馆东侧的附属小轩,硬山卷棚屋顶,朝东三间,面向中花园。周围牡丹花坛、太湖石峰,花木掩映。这里原是书房,环境幽静,适宜攻读。匾额“汲古得绠处”和对联“汲古得修绠,开琴弄清弦”均讲治学之道理。取自唐韩愈《秋怀》诗:“归愚识夷涂,汲古得修绠”意。《说苑》亦云:“管仲曰:短绠不可以汲深井。”说明钻研学问,须有恒心.找到方法,犹如深井汲水,必须得长绳(绠)一样,颇有理趣。轩内有清代浙西派词人朱彝尊撰写的一幅对联:“汲古得修绠;开琴弄清弦。”

远翠阁位于留园东北方,取方干诗意““前山含远翠,罗列在窗中。”诗与景符,借以为名。其下即“自在处”,刘氏时曾名“空翠”,后改名含青楼,盛氏时名“远翠阁”。阁实质为楼,其上三面都置有明瓦和合窗,二层,单檐歇山造。楼下名“自在处”。宋代陆游有诗:“高高下下天成景,密密疏疏自在花。”此处景色与诗意相同,借以为名。前侧一峰名“朵云”,对面置有青石牡丹花台,动物浮雕极为生动,相传为文徵明停云馆旧物。


清风池馆


远翠阁下“自在处”


自在处前“朵云峰”,右下为青石牡丹花台

闻木樨香轩可亭闻木犀香轩位于中部西墙爬山廊的山顶位置,为俯视全园景色最佳处。木樨,即岩桂。轩为方形,后倚云墙,单檐歇山造,徐氏时称“桂馨阁”,刘氏时曾名“餐秀轩”,盛氏时改为今名。闻木樨香轩,是观秋景的佳处。此处山高气爽,环顾四周,满园景色尽收眼底,是对景池东曲溪楼的主要位置。轩内有郑文源集句组成一联:“奇石尽含千古秀;桂花香动万山秋”。上联化自晚唐诗人罗邺《费拾遗书堂》诗句“怪石尽含千古秀,奇花多吐四时芳”句,是说奇石含蕴着千古秀色。下联集明代谢榛《中秋宴集》诗句,“江汉光翻千里雪,桂花香动万山秋。”是说秋风吹拂,万山浮动着桂花的香气。“动”字将香写活了。


闻木樨香轩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1)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图书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