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都网古文典籍频道

国学典籍网

当前位置: 主页 > 国学入门 >

中国历代名园简介(二):中国十大名园之苏州留园(6)

http://www.newdu.com 2016-08-29 国学网 newdu 参加讨论

2、东部景区:

东部是住宅的延伸部分,庭院重重,是园内各种活动的主要载体,以五峰仙馆为中心有书房还我读书处、揖峰轩庭院、冠云峰庭院等。院落之间以漏窗、门洞、廊庑沟通穿插,互相对比映衬,称为苏州园林中院落空间最富变化的建筑群。


东部景观

五峰仙馆见“留园三绝”介绍。

石林小院揖峰轩石林小院是位于五峰仙馆和冠云峰两宏敞庭园之间,以赏峰石取胜。清代乾嘉年间寒碧庄(即留园前身)主人刘恕酷爱峰石,但当时著名的瑞云峰已被移到了苏州织造署中,而冠云峰又尚在园外,“尝欲置庄中未果”,所以便把精心搜罗到的十二奇峰置于寒碧庄内,并自号“一十二峰啸客”;又请昆山人王学浩画了《寒碧庄十二峰图》,并有诗题(现藏上海博物馆)。后来又陆续得到了“晚翠”、“独秀”等五峰二石,于是在嘉庆十二年(1807)特意借用了宋代词人叶梦得在湖州的“石林精舍”的名字,建造了“石林小院”。“石林小院”由五峰仙馆东侧进“静中观”半亭的月洞门进入,全院由揖峰轩、石林小屋、回廊和花木点缀的晚翠、迎晖、段锦、竞爽等七个峰石庭园空间组成,布局灵巧,景观雅丽。

揖峰轩为石林小院的主体建筑,取意宋代朱熹《游百丈山记》中“前揖庐山,一峰独秀”之意。并取“石痴”米芾揖峰拜石之典故而颜其书斋曰“揖峰轩”,原为园主读书、作画、抚琴、弈棋之所。建筑为硬山顶,外观二间半,实质只有一间半,刘氏时就有此名,沿用此今。室内家具陈设精雅,有红木藤面坑床、红木七拼棋桌、丝绣四季花鸟挂屏和嵌有四十块大理石的大挂屏。石屏上题有“仁者寿”和书联“商彝夏鼎精神,汉柏秦松骨气”。朝南长短窗上木刻梅兰博古和封神榜神怪图案。轩之三向庭园相围,南面主庭园峰石玲珑,花木丰茂。西北空间狭小,点缀竹石芭蕉。透过轩窗形成幅幅册页画景。轩中有清郑板桥作对联:“蝶欲试花犹护粉,莺初学啭尚羞簧”。

洞天一碧又称石林小屋,与揖峰园隔院南北相望。小屋卷棚歇山顶,内置金石小桌。石林小屋意为仿宋叶梦得的石林精舍。有清代著名版画家陈洪绶撰于石林小院窗两边木刻对联:“曲径每过三益友,小庭长对四时花”。此联与环境相符,联内每言一物,小院均有对照,在叙述庭院景观的同时,使人联想岁寒三友的花木比德、四时季相的时空交感,三个洞窗的虚、景物的实,令人回味无穷。庄怡孙亦撰有一联:“红树碧漪,溪山入画;淡云微雨,华竹含香。”该建筑刘恕时就有,盛氏时称“洞天一碧”,因此地在石林小院内,有如洞天福地中的一块碧玉,故名。解放后曾称“石林小屋”,今已恢复原名。

静中观石林小屋的南北两峰,相对似镜中之峰,富有妙趣。“静中观”则取唐刘禹锡诗:“众音徒起无,心在静中观”意,此名刘氏时就有。静观院中内蕴建筑为亭,

建筑为小屋一间,由于二面借廊,只有一角,颇为罕见。因三面置有空窗,亦可称亭。因此地在石林小院内,有如洞天福地中的一块碧玉,故名。刘氏时此建筑就有,盛氏时称“洞天一碧”,解放后曾称“石林小屋”,今已恢复原名。

尺幅窗无心画“无心画”、“尺幅窗”为清代李渔《闲情偶寄》中所说的“窗趣”。揖峰轩北侧狭长,北墙上装饰着三个形状相同的花窗,面对景天井内的芭蕉、竹、立峰等。三面方窗空间不大但景色各异,从“尺幅窗”中望去,形成一幅幅“无心画”。


石林小院


揖峰轩

还我读书斋“还我读书斋庭院”在五峰仙馆北侧,是个独立封闭,自成天地的幽雅宁静的书房庭院,取意自陶渊明《读山海经》“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诗句。为硬山顶二重之楼。楼坐西朝东,前有回廊庭院,院中置湖石花坛,植有古朴乔木、古黄杨,树姿苍劲。院之西有廊院,点缀竹石,可作窗景。西面天井以十二峰之一的累黍峰作为对景。廊壁上嵌有珍贵的宋贤书条石65种,计一百零五石,又为书艺珍藏之所。斋悬匾额“还我读书处”。刘氏时称“还读馆”,盛氏时称“还读我书斋”,解放后曾称“还我读书处”,现已恢复原名。


还我读书斋

林泉耆硕之馆林泉耆硕之馆林泉者,指山林泉石,游憩之地;耆,指高年;硕,有名望的人。这里是指老人和名流的游憩之所。林泉耆硕之馆亦是东区的主要建筑,陈设之考究,不亚于五峰仙馆。厅为四面厅形式,单檐歇山造,其北两角飞檐上塑有凤穿牡丹图案。建筑三开间九架屋,并环有走廊。其特别之处在于双厅设计,又称鸳鸯厅。中间以雕镂剔透的园洞落地罩分隔南北各一厅,以中堂的屏风相分割,同在一个屋檐下,但设计风格却迥然不同:北厅的梁架扁方而精雕细凿,南厅的却圆厚而简朴。窗及地坪方砖、其他装潢、陈设摆件等许多地方,都呈现截然不同的两种风格。原来北厅是男主人会客之地,南厅则用于女主人。这是将不同角色的做人标准,渗透到生活的各个细节中了。馆内有两匾,南为“奇石寿太古”,北为“林泉耆硕之馆”林泉耆硕之馆中两侧红木银杏屏门上有两幅对联,一幅为张祖冀撰写的隶书:“餐胜如归,寄心清尚;聆音俞漠,托契孤游”,原为东山席氏松风馆中之物。另一幅为汪洵撰:“瑶检金泥,封以神狱;赤文绿字,披之宝符。”上联的瑶检指御书;金泥指玉玺。下联的赤文出《河图书》:“黄帝见鲤鱼,长三丈,身无鳞,赤文成字”;绿字出《晋书·地理志》“大禹观于蜀河,而变绿字”。馆内另有一楹联:“此峰疑天外飞来,历劫饱风霜,夐绝尘寰谁仲伯;斯地为吴中最胜,后堂绕丝竹,婆娑岁月若神仙”。朱霆清撰。馆为盛氏时所建。


林泉耆硕之馆之北厅

冠云峰瑞云峰岫云峰被誉为“留园三峰”。冠云峰居中,瑞云峰、岫云峰屏立左右。据说三峰造型意境来自郦道元的《水经注》。《水经注》卷十一引《地理志》云:“燕王仙台有三峰,甚为崇峻,腾云冠峰,高霞翼岭,岫壑冲深,含烟罩雾,耆旧言:燕王‘求仙处’。”这里说的燕王即燕昭王。其中瑞云峰在清代被置于江南织造府行宫中(今苏州十中校园),今日留园只有冠云峰和岫云峰。冠云峰介绍见前“留园三绝”。

岫云峰在留园冠云峰的西北侧,是盛康时期从别处移来的。“岫云峰”即峰峦入云之峰,亦如乱云出岫,云雾缭绕的峰峦。晋陶潜《归去来辞》:“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岫云峰亦以此得名。岫云峰峰高4米半,宽约1.5米,厚约1米,底座高约0.5米,总高5米。该峰峰石高耸,肥瘦相宜,峰石上青而下白,峰奇若云绚,尤以透漏见长,石上孔洞若断若连,相互呼应,下面连成一弯曲深壑,曲折连贯,石上弹涡蜂洞众多,石体右上方携有“岫云峰”三字。据说石旁植一百年枸杞,枝条穿洞而出,每逢秋季果实成熟,石上果红点点,分外妖娆。


岫云峰

冠云峰之前为浣云沼,周围建有冠云楼、冠云亭、冠云台等,均为赏识之所冠云峰庭院在东部园的最东北侧,为赏冠云峰而建。冠云楼盛氏时楼曾名“云满峰头月满天楼”。有清代肌理派诗人翁方纲撰写的一联:“清閟云林题阁;天光米老名高。”上联的清閟云林指的是元代画家倪瓒,字元镇,号云林,家有清閟阁,为藏书楼。下联的米老即北宋书法家米芾。楼下名“仙苑停云”。建筑为三开间五架屋,东西两面又各接一间四架屋。楼下正中壁上嵌有古代鱼化石一方。鱼化石两侧有陈鸿寿撰写的一幅对联:“鹤发初生千万寿;庭松应长子孙枝。”

冠云亭建筑呈正方形,单檐歇山造,六角攒尖,顶部饰有如意桔子。亭内有佚名撰写的一幅对联:“飞来乍讶从灵鹫;下拜何妨学米颠。”


浣云沼、冠云峰、冠云楼、冠云亭

佳晴喜雨快雪之亭不二亭佳晴喜雨快雪之亭位于林泉耆硕之馆院西侧,院之东则是不二亭。两者均是单檐歇山造,两亭妙在似连非连,以粉墙洞门和隔扇相隔,观景主题不同。佳晴喜雨快雪之亭的“佳晴”,出自南宋四大家范成大诗“佳晴有新课”;“喜雨”出自《春秋谷梁传》:“喜雨者有志于民者也”;“快雪”出于王羲之名帖“快雪时睛”。此亭名含义是说这里四时景物,不论晴雨都好,亦有重视农桑之意。此名刘氏时即有,盛氏时称此名。原来的“佳晴喜雨快雪之亭”在五峰仙馆后院西北方向(今为一排花墙)。解放后在原盛氏亦吾庐的基础上改建而成

不二亭之“不二”出自《维摩经》曰:“文殊问维摩诘,何等是不二法门。维摩诘默然不应。文殊曰:善哉善哉,乃无有文字语言,是真人不二法门。”意为直接入道,不需文字语言。建筑为半亭形式,后倚走廊,亭后廊墙上开有圆洞门,贯通东园一角。小亭正北,面对待云庵。亭内有浙西清代词学名家朱彝尊撰写的一联:“静观人事外;得句佛香中。”

此联化用了南宋四灵派诗人徐照(?~1211)《宿寺》诗句:“掩关人迹外,得句佛香中。”将禅境视作艺术生成的来源与触发灵感的契机。亭内亦有笪重光撰的一联联:“竹因虚受益;松以静延年。”


佳晴喜雨快雪之亭

待云庵此处是盛氏家庵,是园主参禅礼佛的一方净土。盛康别号待云庵主,故名待云庵。建筑为单檐歇山造。“待云”二字原为朝西砖细门宕上的砖匾。据园工杨一村讲,1953年整修时,他是工地负责人,其时砖匾已破碎,只剩下面半段。后经园林有关专家考证,认为“待”应作“贮”,取自孟郊诗“开亭拟贮云,凿石先得泉”。庭院中有峰有泉,故名。1988年南京工学院出版的苏州旅游丛书《留园》,即称贮云庵)。待云庵有清代著名学者俞樾撰写的一幅对联:“何处白云归,有乡里古招提,步西郊不半日而至;前生明月在,是佛门新公案,言东坡为五戒后身。”有园主盛宣怀撰写的一幅对联:“儒者一出一入有大节;老僧不见不闻为上乘。”上联是说一个人既要能积极入世,也要能从容出世;下联讲人要有上乘修为,须把世界看得空无通透。似乎是盛宣怀的人生表白,也是他一生写照。


待云庵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图书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