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全国其它著名道观 11、昆明太和宫 全国名太和宫的道观很多,有辽宁千山太和宫、甘肃平凉太和宫、湖北武当山太和宫、昆明太和宫、安徽天柱山太和宫、山西方山太和宫和陕西延安太和山。其中最著名的是昆明太和宫。昆明太和宫在云南省昆明市城东15里处的鸣凤山(又称鹦鹉山)上,距市区8公里,创建于明万历三十年(1602)。其中的金殿是全国重点保护文物。
据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舒藻《重修太和宫碑记》:“明万历壬寅年(1602),道士徐正元叩请云南巡抚陈公用宾,会同黔国公沐公昌祚,右都督沐公睿,御使刘公会于是山之巅,仿照湖广武当山七十二峰之中峰修筑紫禁城,冶铜为殿,铸供真武祖师金身,名其宫曰‘太和’,亦仿照武当山中峰宫名也。其时并建三元、环翠二宫,所供圣神仙佛,各有专司,瞻拜者历历可溯。而其殿宇,概以‘太和宫’统之。其地左挹华山之秀,金马腾辉;右临昆海之滨,碧鸡焕彩,洵为滇南一胜境也。乡人称之或曰金殿,或曰金顶,任其信口而出耳”。这段记载与明万历甲辰年(1604)正月云南巡抚陈用宾所撰的《鼎建太和宫记》基本一致。只是其中提到的“其时并建三元、环翠二宫”不准确。据陈用宾撰《环翠宫记》在创建太和宫前七年,就已建环翠宫:“余抚滇之三年,命官于鸣凤山建环翠宫,其中为阁,祀吕师,殿有二,王、陶天君,何、柳二仙并祀阁上。”陈用宾,福建晋江人,明进士,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以右佥都御使巡抚云南。陈用宾“抚滇之三年”,即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他“命官于鸣凤山建环翠宫”。万历三十年(1602)方“叩请”陈用宾兴建太和宫金殿的“道士徐正元”,已是环翠宫的道士。太和宫的金殿、三元宫于万历三十年(1602)动工兴建,至“万历甲辰(1604)岁春正月吉旦”撰立《鼎建太和宫记》,前后用了不到两年时间。之后,又陆续于殿外筑砖墙、城楼,宫门环护,故成太和宫。“乡人称之或曰金殿,或曰金顶,任其信口而出耳。”(舒藻《重修太和宫碑记》)陈用宾曾为太和宫撰写楹联:“春梦惯迷人,一品朝衣,误了九寰仙骨,鸡鸣紫陌,马踏红尘,军门向那头跳出?空山曾约伴,七闽片语,相邀六诏杯茶,剑影横天,笛声吹海,先生从何处飞来!”反映了他身为当朝一品又想往九寰仙骨,既悟春梦迷人,又不愿解脱空山的极为矛盾心情。 明崇祯十年(1637),云南巡抚张凤翮将铜殿移到宾川鸡足山天柱峰。移铜殿时,太和宫铜殿的基座、下层平台砂石浮雕栏杆未拆,保存至今。清康熙十年(1671),吴三桂进剿南明桂王残部进驻昆明,后被封为平西王,驻守云南。康熙十年(1671)吴三桂修葺太和宫,“范铜至五百余万之多”(250吨),重建真武铜殿,铜铸神像,竖“铜幡竿十余丈,亭亭特立”。1980年清洗铜殿烟尘污垢时,发现铜殿正梁上通体有被烟垢覆盖的铭文:“大清康熙十年岁次辛亥大吕月十有六日之吉平西亲王吴三桂敬筑”。证实重建是康熙十年(1671)十月十六日竣工落成。吴三桂重建真武铜殿后,铸了一口“七星宝剑”悬挂在铜殿内,这就是碑记中所载真武“慧剑高悬,常伏魔而制怪”。吴三桂又将其使用过的一把木柄大刀,重12斤(6公斤)留在太和宫,以炫耀其武威。 太和宫在清代,遭到两次破坏:一次是地震。据道光二十五年(1845)《重修二天门碑记》记载:道光“十三年七月二十三日,滇地大震,復得殿宇牌坊,客座茶房,震摇摧坏。”太和宫更大的劫难是咸丰年间毁于太平天国起义,三元宫化为灰烬。次年绅士黄琮、褚光昌等重铸真武像;同治、光绪年间也皆有续修。其中,光绪十六年(1890年)至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前后十五年间,太和宫住持李明清劝募“缙绅王炽、余安转禀督办云南矿物、前巡抚唐公炯,倡铸铜一万斤,并遍约同人,量力捐助。铸造亭子、侍座神像、格扇瓦片,并重修山门、牌坊、殿宇,众作新之。”(《云南通志》) 解放后,太和宫金殿于1950年军事接管,定为“昆明市金殿名胜区”先后隶属文教局、建设局、文化局、园林局管理。1966年“文革”期间,各殿泥塑神像都在“扫四旧”中被破坏,殿宇坍塌,荒烟蔓草。崇祯十年(1637)迁往宾川鸡足山的铜殿亦于同期被红卫兵毁坏,太和宫被划属昆明轮胎厂作宿舍。粉碎“四人帮”以后,逐年修复古建筑,重建雷神殿、老君殿、三丰殿;翻修三座天门、棂星门,新建长廊亭台,局部维修明代城墙。1983年兴建山巅钟楼,保护原昆明城宣化楼之明代永乐大钟。1983年兴建山巅钟楼,保护原昆明城宣化楼之明代永乐大钟。为迎接1999年在昆明举办的世界园艺博览会,1997年至1999年,市政府先后投资2000万元,全面维修太和宫古建筑群,整修钟楼,新建“中国金殿博览苑”,开发了青铜文化旅游景区。金殿名胜区1999年跻身云南省一流风景名胜区。
今日太和宫由宫外的迎仙桥、一天门、二天门、三天门、棂星门,宫内的钟楼、金殿、雷神殿、老君殿、三丰殿等主要建筑物组成,其中最著名的是金殿。 从迎仙桥到太和宫要经过三道“天门”。过迎仙桥有“鸣凤胜境”石坊。石牌坊四柱三门,中间的坊额刻着“鸣凤晨钟”,右额题着“画栋凌云”,左额刻着“朱楼映月”,坊背题书“玉虚孔衢”。玉虚指仙境,孔衢指通道,意思是通往天宫圣境的正道。路边立有“吕祖碑”,上面写着“唐高风正节吕真人洞路”几个大字。相传明朝云南巡抚陈用宾应梦中神仙指引,到此相会,遇到一位用两口锅相扣煮芋、绳牵小羊的穷苦老人,只因以貌取人,辨不出此人正是八仙之一的吕纯阳(吕洞宾),痛失了上天为仙的好机会。痛定思痛,陈巡抚在此建了“迎仙桥”和“吕祖碑”,并认定此地是洞天福地,便修筑了著名的金殿道观。 今日的“鸣凤晨钟”这是83年新建的钟楼,楼高三层,约36米。上两层均呈十字形,每层设12个飞檐翘角,恰似群凤展翅。
石牌坊后即一天门,意味进入了真武帝君的法门。从“迎仙桥”到一天门有七十二级台阶,一天门到二天门经三十六级台阶,分别代表道教的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这一百零八位神仙是玄武大帝的属下。三座天门又代表了在大罗天之下,三十三天之上的太清天、上清天和玉清天,这是道家认为的最高境界。
三天门后面便是棂星门。棂星指天田星,人们祭祀棂星以祈五谷丰登。棂星门上有一副对联:“天台高百尺,东林竹舞,一半青山一半云;帝道满三千,上谷龙飞,无双玉宇无双地”,横匾为“洞天福地”。这副对联和横匾描绘了太和宫的景致,说明这里是道教的无双胜地,同时又颂扬了道家的法力无边,表现了道家“尊天必尊道,尊道亦尊天”的思想。门两旁有青狮献瑞、白象呈祥。但棂星门一般多建于孔庙之内,青狮、白象亦是佛教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的坐骑,他与道教的“洞天福地”横匾放在一起,突出体现了我国寺、观中佛、道、儒三教共处一地的特点。 棂星门后便是“金殿”所在的“紫禁城”,是明朝万历年间陈用宾所建,迄今已有四百年的历史。“紫禁城”周围有青砖砌成的围墙。细看城砖有大小之分:大城砖为明朝云南巡抚陈用宾见观时所用砖,小城砖则是清道光年间遭地震损坏后修补上去的,城上小楼即是供奉魁星的“魁星楼”。“太和宫”大门有一联:“画栋连云,只占青山三亩地;朱楼映日,别开绿野一重天”。城门口右边是明朝所植“玛瑙”茶花,花开九芯十八瓣,直径达七寸。左边是一株玉立婷婷、花大如斗的白玉兰。每到花开时节,茶花灿如朝霞,浓装艳丽;玉兰花洁白如雪,淡抹素雅。两花相映,美不胜收。太和宫门外的红墙上,有明代留下的“鹦鹉春深”四个大字,写得饱满圆润、苍劲有力。因鸣凤山又被称为鹦鹉山,山中四季如春,春深似海。太和宫大门两旁的山茶和白玉兰,似乎是其缩影。
钟楼 经过“鸣凤晨钟”牌楼,即是“钟楼”。此楼重建于1983年,楼高30米,共3层,每层12个飞檐翘角,犹如36只展翅欲飞的“鸣凤”。楼上悬挂着一口铜钟,高3.5米,口径周长6.7米,壁厚15厘米,重14吨,铜钟上铸有“大明永乐二十一年岁在癸卯吉日仲春造”,距今已有570多年历史。此钟排中国古代大钟的第三位:第一为北京大钟寺大钟,铸于明永乐二年(1404年)重46吨,第二为南京大钟亭大钟,铸于明洪武二十一年(1392年)重23吨。此钟曾悬挂在昆明宣化楼上,用来报警,现移到太和宫内新建的钟楼内。钟楼是凤鸣山最高的建筑。介绍说,洪亮的钟声可传到20里外。
金殿 又名铜瓦寺,太和宫主殿,系青铜铸造,熠熠生辉,耀眼夺目,故名之“金殿”。 金殿初建于明万历三十年(1602年),由云南巡抚陈用宾仿照湖北武当山天柱峰的太和宫及金殿样式建造,供奉北极真武大帝,周围建砖墙保护,有城楼、宫门等建筑,称太和宫。崇祯十年(1637),由巡抚张凤山将铜殿拆运至宾川鸡足山。移铜殿时,太和宫铜殿的基座、下层平台砂石浮雕栏杆未拆,保存至今。现存金殿为清康熙十年(1671年)平西王吴三桂重建。殿梁上还留有“大清康熙十年,岁次辛亥,大吕月,十有门日之吉,平西亲王吴三桂敬筑”等字样。 金殿为方形,边长6.15米,高6.7米,所有梁柱、斗拱、门窗、瓦顶、供桌、神像、帏幔、匾额、楹联乃至台基左右待亭以及旗杆、七星旗等,仿木构件全部用铜铸成或锻成。总重约250吨。整个建筑雕刻细腻,比例匀称,造型美观,且极其精细逼真地模仿了重檐歇山式木构古典建筑。铜殿正面,清康熙三十三年甲戌(1694年)云贵总督王继文书悬“南无无量寿佛”(即“阿弥陀佛”)铜匾。铜殿正面,清康熙三十三年甲戌(1694年)云贵总督王继文书悬“南无无量寿佛”铜匾。殿基边沿环绕大理石雕凭栏,台阶、御路、地坪皆大理石砌成。
殿右前方有一条高10米的铜制旗杆,上悬七星铜旗。旗上铸有“天下太平,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十二个字,象征着北极玄天“普护”生灵,旗周围有二十八宿,旗上端有日、月,旗中有北斗七星,整个铜旗为镂空镶嵌。该七星铜旗是陈用宾建第一座铜殿时铸造的。金殿前有明万历三十年种的一棵紫薇树,和金殿同岁,为云南一级保护古树。紫薇树的树干没有树皮,光秃秃的。 金殿经历了数百年的风风雨雨,已存斑驳古朴之态,但比北京颐和园万寿山的金殿保存完整,也比武当山金殿规模大,是我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纯铜铸殿。为研究云南省明清以来的冶金铸造技术和云南清代木结构建筑的造型及装饰,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雷神殿 原为金殿的东配殿,现为“吴三桂大刀和真武七星剑展室”。陈列室内有相传是真武大帝“伏魔制怪”的七星宝剑及平西王吴三桂使用过的铜制大刀,又有马、赵、温、岳四元帅及风、雨、雷、电四神并龟蛇二将塑像。说明牌上说:“吴三桂被封“平西亲王”,清康熙十年(1671)建太知宫金殿,为炫耀其威武。建成铜殿后,将其用过的木柄钢刀留在太和宫供人们观赏,此刀总长2米,刃尖如锥,双龙护刃,重达十二公斤。清道光年间王堃诗称:‘剸犀研兕仗神豪,传说平西铁宝刀。半段那如舒翰戟,一枝空认彦章篙。剪仇锋冠三藩勇,跋扈尘飞贰负嚣。欢息白龙桥下队,虫沙何处觅乌韬’。”
12、天津天后宫 天后宫供奉的是天后娘娘(妈祖)。全国各地有很多座天后宫,其建筑形式也是百花齐放,如:广州南沙天后宫、福建泉州天后宫、江苏泗阳天后宫、广东揭阳乔林天后宫、广东陆丰虎岛天后宫、澎湖天后宫、青岛天后宫、深圳赤湾天后宫、台南鹿耳门天后宫、福建漳州东山天后宫、台南天后宫、山东蓬莱天后宫、高雄旗津天后宫、台湾彰化天后宫、福建芷江天后宫、福建龙岩市新罗区赤水天后宫、沈阳天后宫、汕头天后宫、台东天后宫、贵州镇远天后宫、庐山天后宫、宁波天后宫、浙江遂昌天后宫、上海天后宫、澳门天后宫、广东潮州天后宫、福建莆田湄州,台湾北港天后宫等。其中天津天后宫较为著名,它与福建莆田湄洲妈祖庙、台湾北港朝天宫并列为我国三大妈祖庙。 天津天后宫俗称“娘娘宫”,坐落在天津旧城区东门外三岔河口西岸,现在的古文化街上,属于全真道道观,现为天津市民俗博物馆。现在的天后宫一带建了一条古文化街。这里的建筑大多是仿清代民间小式建筑。街内有近百家店铺,主要经营文化用品、古旧书籍、民俗用品、传统手工艺品等。著名的杨柳青年画、泥人张彩塑、风筝魏风筝、刻砖刘砖刻等都在这里设了专门店铺。现在天后宫已成为天津民俗博物馆,介绍天津的历史沿革,陈列着各种民俗风情实物。并对天津天后宫内的海神天后妈祖、王灵官和四大金刚等神像进行复原。
天后宫供奉的天后娘娘姓林名默,是福建莆田县一渔家女子,生于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卒于太宗雍熙四年(987),只活了27岁。据徐肇琼《天津皇会考》引《天后本传》及《天后传》云:林默生而神异,幼而聪颖,擅游泳,能乘席渡海,勇敢侠义,能为人治病,救助海上遇险船只,被众人尊称为“通元灵女”、“龙女”、“神女”。她死后还屡次显灵。海舟危难,有祷必应。洋中风雨晦瞑,夜黑如墨,每于樯端见神灯示祐,因而成为人们敬仰膜拜的护航女神。地方官多次褒奏,朝廷多次晋封。宋代封之为顺济夫人,元代封为天妃,清代封为天后。天津在元代是南方漕运到达北方的最后集散地,又是京城主要出海通道,所以元泰定三年(1326)泰定帝皇帝下令于天津海河三岔河口码头附近建天妃宫(后改名天后宫),供奉祭祀护海女神天后。明代永乐元年(1403)重建,为天津市区最古老的建筑。 天津天后官建立迄今660多年来,一直香火很盛。船户来往必定祀祷,远近百姓多来祈福,元代名诗人张翥有首诗《代祀天妃角次直沽作》描写了拜祷天后盛况:“晓日三汉口,连樯集万艘,普天均雨露,大海静波涛。入庙灵风肃,焚香瑞气高。使臣三奠毕,喜色满宫袍。”;清人汪沆《津门杂事诗》有“天后宫前舶贾船,相呼郎罢祷神筵”的诗句;清人蒋仕铨诗《沽河杂吟》有诗句“刘家巷里如云舶,部祷灵慈天后宫”,描写的都是江海船工祭祀天后的热闹情景。孟韫徽《津门杂咏》说:“三月村庄农事忙,忙中一事更难忘,携儿结伴舟车载,好向娘娘庙进香。”可见农民来进香时也是成群结队。清人崔旭《津门百吟》:“飞翻海上著朱衣,天后加封古所稀。六百年来垂庙飨,海津元代祀天妃。”概括了600多年来从朝廷到民间敬奉天后的历史。
天后宫是天津市区现存最古老的庙宇,从海河岸边沿中轴线从东向西依次为戏楼、天后宫广场、幡杆、正门、前殿、正殿、凤尾殿和藏经阁。两侧有钟鼓楼、配殿和回廊,前殿和正门之间有普济泉等三口井水,据传说是天后娘娘为保一方平安镇住海眼留下的遗迹,以前还有井水售给游客,味道清冽甘甜,已经加盖保护起来了。 戏楼、广场和幡杆均在天后宫正门之外,为过去祭祀天后的场所,广场在过年等时候会有大量卖吊钱窗花的摊位聚集,非常热闹,戏楼有时也会启用;天后宫前殿祭祀道教护法神王灵官,左右分别为千里眼、顺风耳、加善和加恶。
正殿 天后宫内祭祀天后妈祖的主殿。正殿的神龛里,天后圣母慈眉善目,仪态端祥,凤冠霞帔。她的左右立着四彩衣侍女,其中两人手执长柄扇遮护天后,另两人一个捧宝瓶,一个捧印绶。三块匾额,中间一块写着“垂佑瀛堧”,意为赐福沿海。两旁分别写着“盛德在水”,“万里波平”。转身右看壁上,还有1991年台湾北港朝天宫董事长曾蔡美佐赠给天津天后宫留念的匾额,上写“四海同光”。这天后宫正殿,原来悬挂一幅福州人郑瑞麒所撰的楹联,其联为:“补天娲神,行地母神,大哉乾,至哉坤,千古两般神女;治水禹圣,济川后圣,河之清,海之晏,九州一样圣功”。郑瑞麒(约1790——?),字仁国,福建闽县(今福州)人,嘉庆二十年(1819)进士,官内阁中书,直军机,旋出为九江知府,权广饶九南道兼九江关监督,改庆远知府。在与太平天国战斗中以坚守庆远府迁升道台。多有德政,有郑菩萨之誉。
塑像周边有记录妈祖生平的壁画以及仪仗;正殿后面的凤尾殿,祭祀净瓶观音、滴水观音和渡海观音。左右配殿陪祀其他民间信仰中的神灵,有祭祀天后仪仗中药王和四海龙王的配殿,祭祀财神的配殿,祭祀关羽的配殿,祭祀斗姆及北斗星君(六十太岁)的配殿,还有天津本地的民间信仰,如王三奶奶、白老太太、挑水哥哥、马王爷、土地、魁星等等。 天后宫保留有许多天津的民俗:过去船户在出海之前往往将船做成模型奉送给天后,以此祈祷出海平安。老天津人还有在天后宫求子的习俗。夫妇婚后如长期无子,便会到天后宫祭拜。用红线拴一个宫内特制的泥娃娃回家供奉,称为“娃娃大哥”,这是长子。日后即使生下男孩也要排行老二,“娃娃大哥”每年还要拿去“洗澡”,寓意每年长大一点,也是老天津的民间信仰之一。每年的农历腊月二十三,即民间俗称的“小年”,天津天后宫都要举行一年一度的春祭大典。旧时,天津传统节俗以天后宫春节年货市场为代表,曾享誉四方,多年不衰。在传统的人生礼仪民俗中,如“拴娃娃”、“戴锁”、“谢奶奶”、“订婚拜娘娘”等习俗,均以天后宫为著。“祭芒神”,则非天后宫莫属。天津妇女喜穿红衣,年节尤甚,亦出自对天后的民俗崇拜,并沿袭至今。农历三月廿三日是娘娘的生日,每年此时天后宫都举行“皇会”,表演高跷、龙灯、旱船、狮子舞等。百戏云集,热闹非常。从2000年起,福建湄洲岛、台湾、澳门和天津四地天后宫(妈祖庙),轮流举行庆祝天后诞辰的妈祖文化旅游节活动。
天后宫一带曾产生天津早期的集市、早期的城市街道、早期的年货市场。曾产生天津最早的商业网点、最早的商业街、最早的金融街、最早的电灯路灯、最早的民间娱乐活动场所及中心、最早的戏剧演出场所、最早的古建筑群、最早的官绅祭坛,是天津最早的电影纪录片几个拍摄景点之一。可以说,天后宫恰似一块反映天津历史年轮的活化石。 13、西安八仙宫 亦称万寿八仙宫、八仙庵,是西安最大、最著名的道教宫观,也是国务院公布的21个全国重点宫观中,唯一一个以八仙命名的宫观,陕西省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八仙观位于陕西省西安市长乐坊北火巷12号,是道教全真派十方丛林。相传为唐时吕洞宾遇汉钟离以“一枕黄粱”点破迷津而感悟成道之处。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后,慈禧太后、光绪皇帝避难时曾来此居住。现陕西省道教协会所在地。
八仙观始建于宋代,原名吕祖庵。据《列仙传》载:吕洞宾附近应举初遇钟离权于长安酒肆。钟离权化身为酒肆中执役仆人,吕洞宾因困倦在伏案睡去。梦中中了进士,很快身为御史,接着又任职翰林院,富贵荣华,儿孙也皆为官作宦。自己做了四十年宰相。忽被重罪,籍没家资,流放岭南,孑然一身,方发浩叹,恍然梦觉。钟离权在旁微吟曰:“黄梁犹未熟,一梦到华胥”。吕洞宾正在吃惊之际,钟离权又说道:“五十年间一顷耳!人世亦大梦也”。吕洞宾立马感悟,拜求度世。然后钟离权又十试其心,见他道心坚定,遂度为上仙。后人即在唐代兴庆宫旧址建观以资纪念。钟离权和吕洞宾在历史上确有此人,只是被道教神化了。钟离权字云房,一字寂道,号正阳子,又号和谷子,原型为东汉大将,故又被称做汉钟离。少工文学,尤喜草圣,身长八尺,官至大将军。后因兵败入终南山,遇东华帝君授以至道。乃隐于晋州羊角山。道成,束双,衣槲叶。自称“天下都散汉钟离权”,意为“天下第一闲散汉子”。道教传说中的八仙之一。他受铁拐李点化,上山学道。下山后又飞剑斩虎,点金济众。全真道尊他为“正阳祖师”,后列为北宗第二祖。但据《全唐诗》,说他是咸阳人,收有他的《题长安酒肆壁三绝句》,“其一”云:“坐卧常携酒一壶,不教双眼识皇都。乾坤许大无名姓,疏散人中一丈夫。”上述传说,可能就是从此诗句中附会而来。他点化了吕洞宾后,相携在终南山修炼,今眉县汤峪有“钟吕坪”遗址。吕洞宾原名吕岩,山西省运城市芮城县人。一般说法,都称吕洞宾是唐朝礼部侍郎吕渭的孙子,其父吕让曾任海州刺史。吕岩本名绍先,唐太宗贞观二十年(646)四月十四日巳时出生于河中府永乐县(今山西芮城)。自幼好读,淹博百家,但三举进士不第。武则天天授二年(691),年已四十六岁的吕绍先又去长安应考,在酒肆中为钟离权点化,遂大彻大悟,拜钟离权为师,赴终南山中修道,改名喦,字洞宾。其后遍游山水,传道度人,五十三岁归宗庐山,六十四岁上朝元始、玉皇,赐号纯阳子。 吕祖庵在金元时代得到极大发展,因为北方全真教的创始人王重阳亦是为关中人,据称就是得到吕洞宾的点化,因此钟离权和吕洞宾皆是全真教尊奉的“北五祖”之一。全真教的教义也完全是秉承了“钟、吕”的“内丹派”理论义。王重阳的徒弟全真七子中的邱处机在成吉思汗时代为国师,统领全国道教,而邱处机对吕洞宾更是极尽崇拜,从邱处机主持修建了吕洞宾家乡山西芮县的纯阳宫,乾县有吕祖祠,华山的主祭神灵有吕祖(吕洞宾),华山脚下的玉泉院旁建有纯阳观,安康的香溪洞也是吕洞宾修炼之地,如今西安八仙宫中,东跨院中有祭祀吕洞宾的吕祖殿,西跨院中有祭祀邱处机的邱祖殿,都证明了这一点。当时的吕祖庵离户县全真道的祖庵重阳宫不远,且是吕洞宾成仙得道之地,因而在元代大兴土木,在仙迹故址“雷祖殿”、“八仙庵”基础上大兴土木,扩建庙宇殿堂,使之成为全国道教活动的中心。 迨至明、清,八仙宫又屡次翻修,已成为道教十方丛林性重点宫观,为西北数省道教徒授受戒律、学习道教知识的主要场所。明末,八仙庵毁于战乱。清康熙初,当地士庶集资兴复八仙庵,敦请著名道士任天然为住持,重修殿堂廊庑,并扩建东跨院。并于八仙庵开坛放戒,经数年建成。其时有陕西巡抚夫人祷神病愈,捐资增建了斗姆、龙虎二殿。后在李德吾主持下成为道教全真派十分丛林。极盛时占地面积近百亩,宫内殿堂层迭,楼台环绕,香火不绝。雍正五年(1727),道士高永勤、董清奇又进行了较大规模维修。同治初年,太平天国战火焚毁了中殿及全部古柏。嘉庆十一年(1806年),河南道人董清奇住持八仙庵。董清奇为河南郑州人,一年四季赤足云游天下,别号“赤脚董真人”。他任住持期间,整顿十方丛体制,增建西跨院。道光年间(1821—1850),八仙宫又以重修。据道光十二年(1832)《十方丛林碑记》记载:“董清奇以后有韩合义、刘合仑开坛放戒,朱教先创建西花园。”同治年间(1862—1874),庵内部分殿宇古柏毁于兵火。同治十年(1871),道士刘永镇将被毁殿堂修复。光绪二十六年(1900),庚子事变时,光绪皇帝与慈禧太后避难西安,住跸于八仙庵西花园内。慈禧太后敕名八仙观为“万寿八仙宫”,封八仙庵方丈李宗阳为“玉冠紫袍真人”。光绪书“宝箓仙传”,慈禧书“洞天云笈”和“玉清至道”匾额。并赏给白银千两对殿堂进行全面整修。
辛亥革命期间,秦陇复汉军政府副统领钱鼎于渭南遇害,军政府曾在八仙庵举行公祭。 民国初年,为了支持地方教育事业,八仙庵以庙产兴办义学一所,入学学生100余名。杨虎城主持陕政时,因推崇黄老之道,极力保护道教遗产。1935年,他带头捐资,邵力子、于右任、孙蔚如、戴传贤等积极参与,带动西安工商各界,共集资24000余元,帮助监院唐旭庵对所有殿宇进行了全面维修,并立碑记其事。嗣后,道士郭合喜又改木牌坊为砖牌坊。至此,八仙宫规模定型,计有中路殿宇、东跨院、西跨院及西花园等4组建筑。至民国末年,八仙宫仍是西安地区最大的道观,除了自身有土地730余亩、常住道士108人外,还将长安三角坡长春堂、会真庵和蓝田湘子洞等处小庙收为下院。 新中国成立后,当时八仙宫有道士108人,人民政府留给八仙宫126亩地,其余分配给附近农民。1955年秋,以八仙宫为单位,组建了农业生产合作社,次年改为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8年改为兴庆宫人民公社下属的一个生产大队,让八仙宫道士生产自养,八仙宫道士人数下降为63人。文革中八仙宫遭到毁灭性破坏:经籍大部被焚,碑石、造像被砸,道士流走他乡,宫观建筑分别被西安机床附件二厂、新城区农副局综合厂等单位占用,宫内仅存的15名道士也被迫参加农副局综合厂劳动,进行思想改造,宗教活动完全停止。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1982年八仙宫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开放宫观,被列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成立了“八仙宫管理领导小组”;1985年工厂全部从被占房屋、殿堂搬出;1991年选举闵智亭大师为监院;1996年成立“八仙宫管理委员会”,在管委会操持下对宫观建筑进行了全面维修,经过6年时间,耗资160余万元(其中国务院宗教局和西安市拨款36万元、银行贷款20万元、集资100余万元),共完成了8200多平方米的古建维修工程,还建成了总面积为2000平方米的商业街。除西花园尚待重新规划建设外,中路各殿及东西跨院均整修一新。
今日八仙宫占地面积近百亩,现存殿堂建筑均保留明、清两代风貌。其南沿建有大照壁,北沿建有砖砌大牌楼。由山门至后殿分三进,钟、鼓二楼分列左右,并有东西两跨院。其中轴线有灵官殿、八仙殿、斗姥殿;东西两侧殿堂自成院落,称东跨院、西跨院。东跨院有吕祖殿、药王殿及太白殿;西跨院有邱祖殿和宫内住持住房等,另外还有风景幽雅的西花园。 据八仙宫提供的资料:灵官殿,始建于明正德年间,清康熙间重修,五楹;八仙殿,明正德年间扩建,清康熙年间重修,五楹;斗姥殿,始建年代不详,清康熙年间重修,五楹;吕祖殿,创建于清康熙初,嘉庆年间重修,三楹;药王殿,创建于清嘉庆年间,三楹;太白殿,亦建于嘉庆年间,三楹;邱祖殿,创建于清嘉庆年间,三楹;云隐堂,创建于清嘉庆年间,三楹;西花园,原有水池、花厅、小亭,面积约5亩。“文革”前,八仙宫的第一道牌楼下,立有“长安酒肆”石碑一座,旁刻“吕纯阳先生遇钟离权先生成道处”。该碑毁于“文革”。 走进五开门的八仙宫山门,钟、鼓二楼分立左右。第一进院落的正中有遇仙桥。据记传,道教全真派创始人王重阳出求道时,在甘河桥遇吕洞宾祖师授“五篇灵文”而得道,故称全真十方丛林,皆修遇仙桥以示纪念。
遇仙桥后即灵宫殿。殿门上有邵力子手书“其道大光”匾额。殿内中间供奉护法神王灵官,两边配有青白虎两神像。 八仙殿 灵宫殿后即八仙殿,位于第二进院落内,为八仙宫之主殿,也是八仙宫香火最旺的殿堂,八仙观举行盛大宗教活动的场所。今天所说的八仙,其中有五位在北宋就有记载,其中张果、韩湘、吕岳三人,在唐代已有记载。而铁拐李、曹国舅、兰采和三人早期并不固定,常被别的神仙代替。明代吴元泰的《八仙出处东游记》一书才将八位仙人固定下来。殿五开间,殿门正中悬挂着光绪皇帝所书的“宝箓仙传”匾额,殿内正中奉祀着东华帝君。两侧分别为汉钟离、张果老、韩湘子、铁拐李、吕洞宾、曹国舅、蓝采和、何仙姑的“八仙”泥塑彩像。八仙殿门上有两副长联:“桂殿仿琳宫珠箔银屏百二关河凝端色;典章垂柱下琅笈玉函五千道德著名言”;“暮鼓晨钟警醒尘凡黄粱梦东华传道钟离授诀广垂慈度;朱鱼清声朗咏步虚赞洞玄全真阆苑琳宫新辉共仰仙踪”,概括八仙宫位居三秦、承传道德、吕祖成仙、全真丛林诸特点。
第三进院落的正面为斗姥殿。据《玉清无上灵宝自然北斗本生真经》载:“斗姆为北斗众星之母。斗为之魂,水为之精,号中天梵悉斗姆元君”。殿门正面悬有清慈禧太后所书的“洞天云籍”四字匾额。殿内正中奉祀着斗姥元君。左右有十二星君塑像,即天皇大帝、紫微大帝、贪狼、巨门、禄存、文曲、廉贞、武曲、破军、上台虚精、中台元淳、下台曲生。大殿的东西两侧各有跨院,东院内有吕祖洞、药王殿和太白殿。吕祖即吕洞宾,号纯阳子,传说他在唐时两次考进士都不中,最后被钟离权点化成为八仙之一。全真教的创始人王重阳据称就是得到吕洞宾的点化,因此吕洞宾被全真教尊奉为“北五祖”之一。药王即唐代著名医药学家孙思邈。他一生博通百家之说,尤好老庄,不求名利,热心行医,为民治病,被人们尊称为“药王”,著有《千金要方》、《千金翼方》、《摄生论》等。成道后,被封为“妙应真人”。太白殿内供奉着太白金星。供奉太白金星,源于古代的晨辰崇拜,是对太阳系中接近太阳的第三颗行星——“金星”的神化。在道教中太白神有富贵功名象征之说。西院的北面为邱祖殿。邱祖即邱处机,为中国道教全真派的创始人之一,元朝初期被成吉思汗为国师。院内的其他房屋的庵内道士的居住处,故又称监院。 八仙宫早期碑石久佚,据李子春《陕西道教志稿》,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八仙宫内所存“尽清碑”。就这些清代碑刻,在“文化大革命”中又被破坏殆尽。据八仙宫资料,现存仅如下几通:《八仙庵十方丛林碑记》清道光十二年(1832)刻,1834年立石,无撰人名,卢遁夫书,现立于斗姥殿前廊下。《光绪残碑》刻立年代不详,刘永镇等立;《慈禧太后万寿碑》光绪二十七年(1901)刻,无撰人名,升允书,李宗阳立石,残损严重,现存八仙殿前东侧。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