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都网古文典籍频道

国学典籍网

当前位置: 主页 > 国学入门 >

历代著名家教选介(二十一):陶渊明、姚崇、韩愈(2)

http://www.newdu.com 2016-08-29 国学网 陈友冰 参加讨论

遗令诫子孙文(摘录)姚崇

【原文】

古人云:富贵者,人之怨也。(1)贵则神忌其满,人恶其上。富则鬼瞰其室,虏利其财(2)。自开辟以来,书籍所载,德薄任重,而能寿考元咎者,未之有也。(3)故范蠡、疏广之辈,知止足之分,前史多之。(4)况吾才不逮古人,而久窃荣庞。位逾高而益惧,恩弥厚而增忧。(5)往在中书,遘疾虛憊。虽终匪懈,而诸务多缺(6)。荐贤自代,屡有诚祈,人欲天从,竟蒙哀允(7)。优游园沼,放浪形骸,人生一代,斯亦足矣。(8)田巴云:“百年之期,示有能至”;(9)王逸少云:“俯仰之间,已为陈迹。”诚哉此言!(10)比见诸达官身亡以后,子孙既失覆荫,多至贫寒。(11)斗尺之间,参商是竞,岂唯自玷,乃更辱先。无论曲直,俱受嗤毁。(12)庄田水碾,既众有之,递相推倚,或至荒废。(13)陆贾、石苞,皆古之贤达也,所以预为定分,将以绝其后争。吾每静思,深所叹服。(14)

昔孔子至圣,母墓毁而不修;梁鸿至贤,父亡席卷而葬。(15)昔杨震、赵咨、卢植、张奂,皆当代英达,通识今古,咸有遗言,属令薄葬。(16)或濯衣时服,或单帛幅巾。知真魂去身,贵于速朽。(17)子孙皆遵成命,迄今以为美谈。(18)凡厚葬之家,例非明哲。或溺于流俗,不察幽明。(19)咸以奢厚为忠孝,以俭薄以悭惜,至今亡者致戮尸暴骸之酷,存者陷不忠不孝之诮。可为痛哉!可为痛哉!(20)死者无知,自同粪土,何烦厚葬,使伤素业。(21)若也有知,神不在柩,复何用违君父之令,破衣食之资。(22)吾身亡后,可殓以常服,四时之衣,各一副而已。(23)吾性甚不爱冠衣,必不得将入棺墓。紫衣玉带,足便于身,念尔等勿复违之。(24)且神道恶奢,冥途尚质。若违吾处分,使吾受戮于地下,于汝心安乎?念而思之。(25)

【注释】

(1)古人云:富贵者,人之怨也:古人说:富贵是招人怨恨的。

(2)贵则神忌其满,人恶其上。富则鬼瞰其室,虏利其财:如果你地位高贵,神就会忌讳你获得的太多,一般人也就会厌恶你位置在他的上头;如果你很富裕,鬼就会偷窥你的家室,窃取你的财富。
瞰(kàn):偷窥。

(3)自开辟以来,书籍所载,德薄任重,而能寿考元咎者,未之有也:所以有史以来,书籍上记载的,凡是缺少德行又担当重任的,能够长寿且无罪愆的人,从来没有过。开辟:开天辟地,指有史以来。寿考:年高,长寿。语出《诗经·大雅·棫朴》:“周王寿考,遐不作人”。郑玄注:“文王时年九十馀矣,故云寿考。”

(4)故范蠡、疏广之辈,知止足之分,前史多之:所以范蠡、疏广这些人,知道适可而止,前代历史关于这类记载很多。范蠡:见陆景《戒盈》注(6)疏广(?-前45),字仲翁,号黄老。东海兰陵(今山东省临沂市兰陵县)人。西汉名臣。年轻时好学,通晓《春秋》,被征召担任博士、太中大夫。汉宣帝地节三年(前67),调任太子太傅。疏广哥哥的儿子疏受也被按贤良的资格举荐担任太子家令。五年后疏广对疏受说::“吾闻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功遂身退,天之道也”。于是叔侄一同辞职返乡。疏广回到家乡以后,用皇上和太子上给他的黄金每天宴请族人老友宾客。多次询问家中还剩有多少金子,催促卖掉来供设酒食。子孙觉得不如用这些钱来买些田地,族人也前来劝说。疏广曰:“吾岂是老悖不念子孙哉?顾自有旧田庐,令子孙勤力其中,足以共衣食,与凡人齐。今复增益之以为赢余,但教子孙怠惰耳。贤而多财,则捐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且夫富者,众人之怨也。吾既亡以教化子孙,不欲益其过而生怨。又此金者,圣主所以惠养老臣也,故乐与乡党宗族共飨其赐,以尽吾余日,不亦可乎”!于是族人说服。皆以寿终。

(5)况吾才不逮古人,而久窃荣宠。位逾高而益惧,恩弥厚而增忧:何况我的才干不及上述古人,却长久获此荣耀和皇上的宠眷。因此官位越高我愈感到害怕,皇恩越深厚愈增加我的忧惧。逮:及;窃:窃取,作者自谦之词。

(6)往在中书,遘疾虛憊。虽终匪懈,而诸务多缺:昔日担任中书令时,曾因患疾病非常疲惫,虽然勤于政务没有懈怠,而许多事物还是耽搁了下来。按:姚崇一生三任中书令。第一次是在武则天圣历元年年(698),姚崇升任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武则天时改中书令为“内史”,中书省为“凤阁”),成为宰相;第二次是在唐睿宗继位的景云元年(710),担任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升任中书令,但不久被外放为亳州刺史;第三次是在开元元年唐玄宗亲政后第二天。姚崇被任命为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封梁国公,后升任紫微令。从这封书信后面情节来看,当是第三次。中书:即中书省,封建时代中央最高决策机构。主要负责秉承皇帝旨意起草诏敕。隋唐中书省的长官为中书令。汉武帝时以宦官担任中书令,掌传宣诏命等。司马迁受腐刑后以太史公的身份担任中书令,朝位在丞相之上,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中书令。隋唐早期,任中书令为中书省之长官,属于宰相职。遘(gòu):遭受;虛憊(bèi):虚弱疲惫;匪:同“非”。

(7)荐贤自代,屡有诚祈,人欲天从,竟蒙哀允:推荐贤人取代自己担任宰相,数次向皇上诚恳祈求。终于天从人愿,皇上哀矜我,答应了我的请求。按:开元四年,姚崇之子姚彝犯事后。在姚崇数次请求请辞相位,并推荐广州都督宋璟继任宰相下,姚崇被罢去宰相之职,改任开府仪同三司。

(8)优游园沼,放浪形骸,人生一代,斯亦足矣:在园林池沼间悠悠岁月,行动不再受世俗礼节的束缚。作为人的一生,这就足够了。
放浪形骸:指行动不受世俗礼节的束缚王羲之《兰亭集序》:“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9)田巴云:“百年之期,示有能至”:战国时齐国辩士田巴说:“活到一百年,有多少人能达到啊”。田巴:战国时齐国辩士,口才敏捷善辩。相传其辩于徂丘,议于稷下,一日服十人。他说服齐王要有自知之明的故事被改编为《邹忌讽齐王纳谏》见刘向《新序》。

(10)王逸少云:“俯仰之间,已为陈迹。”诚哉此言:晋代书法家王羲之说:“转眼之间,这里的一切将成为历史陈迹”。这话说得多中肯啊!王逸少:晋代书法家王羲之,字逸少。这句话见于王羲之《兰亭集序》:“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11)比见诸达官身亡以后,子孙既失覆荫,多至贫寒:同时看到那些达官显贵死后,子孙失去了荫庇,很多家庭多沦入贫寒。比:并肩,指与田巴、王羲之这些贤达之士同时的达官显贵之家。

(12)斗尺之间,参商是竞,岂唯自玷,乃更辱先。无论曲直,俱受嗤毁:为了一点小利,兄弟之间像参星与商星一样彼此对立隔绝,互相争夺。这不但是玷污了自身,也侮辱了祖先。斗尺:古代计量单位。斗为量具,一斗米相当于6公斤;尺为度具,三尺相当于一米。参商:参星与商星,二者在星空中此出彼没,彼出此没,古人以此比喻彼此对立,彼此隔绝,不和睦相亲。

(13)庄田水碾,既众有之,递相推倚,或至荒废:庄户农田和水碾这类大型农具,只要是族类公产,就互相推来推去都不负责任,以至荒废。水碾:指靠水力推动的碾子。

(14)陆贾、石苞,皆古之贤达也,所以预为定分,将以绝其后争。吾每静思,深所叹服:陆贾、石苞,都是古代贤达之士,他们在生前就将这类产业分析给诸位后人,以免将来后人为此争来争去。我每当深夜想到这些贤者生前的决策,就深深为之感叹佩服。陆贾(约前240—前170)西汉思想家、政治家﹑外交家,因说服南越王赵佗入朝谢罪为封为太中大夫。陆贾是汉代第一位力倡儒学的思想家,经常在刘邦面前称引《诗经》、《尚书》等儒家典籍,刘邦讨厌儒生,因而骂道:“我马上打得天下,要诗书何用?”陆贾反驳说:“马上得天下,岂能在马上治之”。刘邦死后,诸吕掌权,陆贾知道事不可为,便称病辞官,在好畤安家落户陆贾变卖了出使南越时所得的财物,共计千金,便均分给自己的五个儿子每人两百金,让他们各治生产。陆贾自己则坐着华贵的车辆,带着十个舞乐侍从和一口价值百金的宝剑,轮流到五个儿子家里居住,每家住十天,将来死在哪个儿子家里,就得到他的这些随身之物。由于陆贾常到其他地方作客,每人一年也不过轮流两三次,很好的避免了老来的困境。石苞:石苞(?-273年),字仲容,渤海南皮(今河北南皮东北)人。西晋开国功臣,官至司徒、大司马等职,封乐陵郡公。为人儒雅豁达,明智有器量,仪容很美,不计小节,时人称赞说:“石仲容,姣无双”。泰始九年(273)二月逝世,晋武帝司马炎于朝堂举行哀悼仪式,又赐钱帛和丧葬物品。司马炎更乘车送灵柩到东掖门外。谥武公。他生前分析财产给后人不见史载。

(15)昔孔子至圣,母墓毁而不修;梁鸿至贤,父亡席卷而葬:孔子是最大的圣人,但他母亲的坟坏了也不重新修葺;梁鸿是最大的贤人,父亲死后库用草席裹起来埋葬,连棺木都没有。孔子母墓毁而不修:见《礼记·檀弓》:孔子在防山为父母修治了合葬之墓以后,说道:“虽然我听说过,在古代只筑墓而不起坟,但是像我这样一个四处流浪的人,不可以不为父母起坟作为标记啊。”于是封土起坟,坟高四尺。事后孔子先回到家中,门人落在了后面。此时雨下得很大,等了很久门人回来了。孔子问他:“你为什么回来得这么晚啊?”门人回答说:“防山刚修的坟墓塌了,我修好之后才回来”孔子默不作声。门人说了三遍,孔子流泪哭泣着说:“我听说,古礼是不能修理坟墓的啊。梁鸿至贤,父亡席卷而葬:梁鸿,字伯鸾,扶风平陵(今陕西咸阳)人,生卒年不详,约汉光武建武初年,至和帝永元末年间在世。少孤,受业太学,家贫而尚节介。在太学学习后,就在上林苑放猪为生。有次失火延烧了隔壁房屋。他就将猪作为赔偿。不足部分,就在他家当佣人作赔偿。回家后很多富有之家慕其操守,都要将女儿嫁给他。“鸿尽谢绝。娶同县孟女光,貌丑而贤,共入霸陵山中,荆钗布裙,以耕织为业,咏诗书弹琴以自娱”,夫妻间互相尊重,有个成语“举案齐眉”说的就是他俩。后来汉章帝也闻其大名,要找他来做官。梁鸿便改名换姓,改复姓运期,名耀、字侯光,与妻子居齐、鲁间,度过终生。关于父亡席卷而葬,历史记载是:王莽新朝灭亡后天下大乱,父亲梁让带全家逃难,途中得病死去。宾客、仆人、僚属见自己的主子不在了,都纷纷抢掠财物,远走高飞另谋出路。梁鸿的母亲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丢下了年幼的梁鸿和尚未掩埋的丈夫的尸体,独自离开了梁家。年幼的梁鸿在举目无亲的状况下,只得用一张破席草草地埋葬了父亲。

(16)昔杨震、赵咨、卢植、张奂,皆当代英达,通识今古,咸有遗言,属令薄葬:昔日的昔杨震、赵咨、卢植、张奂,皆是当时的英雄贤达,对古今都很了解,他们都留下遗言,死后要薄葬。杨震(?-124年):字伯起。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东)人。东汉时期名臣。历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司徒、太尉。任内因正直不屈权贵,又屡次上疏直言时政之弊,为中常侍樊丰等所忌恨。延光三年(124年),被罢免。又被遣返回乡,途中饮鸩而卒。顺帝继位,下诏平反。任内公正廉明,不接受私人的请托。王密正任昌邑县长,去看望杨震,晚上又送给杨震金十斤。杨震说:“老朋友知道你,你为什么不知道老朋友呢?”王密说:“现在是深夜,没有人会知道”。杨震说:“天知、神知、我知、你知,怎么说没有人知道呢?”杨震遣返回乡洛阳城西的几阳亭,慷慨地对他的儿子、门生们说:“死是一个人不可免的。我蒙圣恩居位,痛恨奸臣狡猾而不能诛杀,恶嬖女倾乱而不能禁止,还有什么面目见天下人呢?我死之后,只用杂木为棺,布单被只要盖住形体,不归葬所,不设祭祠。”于是服毒而死,时年七十余岁。赵咨:字文楚,东郡燕(今河南延津)人。少有孝行却不应孝廉之举荐。历官敦煌太守、东海相。居官清廉,计算时间领取俸禄,豪门大户都畏惧他俭朴清廉的品德。作官司三年,因病请求免职,临终时,告诉他的旧吏朱祗、萧建等,让他们采用薄殓素棺,有黄土垫底,想使尸体迅速腐朽,早归后土,不要听任子孙改变计划。朱祗、萧建送丧到家,赵咨的独生子赵胤不忍心父亲的尸体与黄土并合,想更改殡葬之法,朱祗、萧建领会赵咨的临终遗命,于是照办,当时人称赵咨为明达之人;卢植(139年-192年),字子干。涿郡涿(今河北涿州)人。东汉末年经学家、将领。黄巾起义时为北中郎将,率军与张角交战,后被诬陷下狱,皇甫嵩平定黄巾后力救卢植,于是复任为尚书。后因上谏激怒董卓被免官,隐居在上谷军都山,被袁绍请为军师。白马将军公孙瓒以及刘备皆为卢植门下弟子。汉献帝初平三年(192)卢植临终前让其子挖土
穴薄葬,不用棺木,只有贴身单衣而已。建安十二年曹操率军北伐乌桓,途径涿县,下通告称赞卢植的生平,并派人为其扫墓。其子卢毓,后来官至司空,有名于世;张奂(104—181),字然明。敦煌渊泉人(今甘肃安西县东)人。东汉时期名将、学者,凉州三明之一。在东汉对外战争中功勋卓著,多次以恩信安抚、招降外族,使得北方宁静一时。后入朝,为宦官所利用,率军前往进击窦武。事后自责不已,拒受封侯。拜少府,迁任大司农,又上疏为窦武等人伸冤。不久迁太常,因得罪宦官被诬陷罢免。最终回乡教授弟子,不再出仕。汉灵帝光和四年(181)去世,终年七十八岁,遗命说:“我前后仕宦,屡任高官,不能同流合污,被坏人忌妒。一个人的富贵与穷困,这是命中注定的,一个人的生死,这是自然规律所决定的。但是地底下黑暗,永远没有天亮的时候,却用纩帛缠身,还在棺材上密密麻麻钉着钉子,这是我所不喜欢的。以前准备了窟穴,这就很好。早上死了,晚上就埋葬,把尸体放在灵床上,用幅巾盖着就算了。奢侈不学晋文,简朴不学王孙,顺乎人情,按自己的意思,或许可以没有罪咎了。”几个儿子都按他的话进行薄葬。

(17)或濯衣时服,或单帛幅巾。知真魂去身,贵于速朽:死后或穿着平日洗过的衣服,或者是不用棺木只用一块布盖着身体、用一块帛巾包着头下葬。好让灵魂离开,尸体迅速腐朽,早归后土。濯(zhuó):洗涤;单帛:一块布;幅巾,又称巾帻,或称帕头。一种表示儒雅的装束。一般用整幅帛巾束首。张奂等却让后人在其遗体上只用一块帛巾包着头下葬。

(18)子孙皆遵成命,迄今以为美谈:子孙们皆遵照遗命办理,至今传为美谈。

(19)凡厚葬之家,例非明哲。或溺于流俗,不察幽明:大凡那些搞厚葬的人家,都不是贤明的哲人。或者是沉溺于世俗之见,不了解生死之道。幽明:生与死,阴间与人间。

(20)咸以奢厚为忠孝,以俭薄以悭惜,至今亡者致戮尸暴骸之酷,存者陷不忠不孝之诮。可为痛哉!可为痛哉:都以为奢侈厚葬是忠孝的表现,薄葬是吝啬。以至于死去的遭受戮尸暴露骸骨之酷刑,活着的子孙也受到不忠不孝的嘲笑。这真让人痛心啊!这真让人痛心啊!咸:都;戮尸暴骸:古代对死者的一种惩处刑法。

(21)死者无知,自同粪土,何烦厚葬,使伤素业:死者已无知觉,和泥土一样。何必麻烦去厚葬,使他本来的名声受到伤害。素业:身前的业绩。

(22)若也有知,神不在柩,复何用违君父之令,破衣食之资:死者若有知觉,他的神灵也已蜕化不在棺柩之内,子孙又何必违背父亲的遗命,将自己维持生活的资财破费在厚葬上。

(23)吾身亡后,可殓以常服,四时之衣,各一副而已:我死后,你们用我平日穿过的衣服下葬。四季衣服,都只要一套。

(24)吾性甚不爱冠衣,必不得将入棺墓。紫衣玉带,足便于身,念尔等勿复违之:我秉性不喜欢穿官府,一定不要将官府放进棺墓之中。紫衣玉带,只限于随身佩戴的。望你们千万不要违背我的这番吩咐。

(25)且神道恶奢,冥途尚质。若违吾处分,使吾受戮于地下,于汝心安乎?念而思之:况且神灵厌恶奢华,九泉之下也喜欢俭朴。如果你们违背我的吩咐,让我在九泉之下(因奢侈)而受到惩罚,你们于心能安吗?千万要记住我的吩咐!

【翻译】

古人说:富贵是招人怨恨的。如果你地位高贵,神就会忌讳你获得的太多,一般人也就会厌恶你位置在他的上头;如果你很富裕,鬼就会偷窥你的家室,窃取你的财富。所以有史以来,书籍上记载的,凡是缺少德行又担当重任的,能够长寿且无罪愆的人,从来没有过。所以范蠡、疏广这些人,知道适可而止,前代历史关于这类记载很多。何况我的才干不及上述古人,却长久获此荣耀和皇上的宠眷。因此官位越高我愈感到害怕,皇恩越深厚愈增加我的忧惧。昔日担任中书令时,曾因患疾病非常疲惫,虽然勤于政务没有懈怠,而许多事物还是耽搁了下来。推荐贤人取代自己担任宰相,数次向皇上诚恳祈求。终于天从人愿,皇上哀矜我,答应了我的请求。在园林池沼间悠悠岁月,行动不再受世俗礼节的束缚。作为人的一生,这就足够了。战国时齐国辩士田巴说:“活到一百年,有多少人能达到”。这话说得多中肯啊!同时看到那些达官显贵死后,子孙失去了荫庇,很多家庭多沦入贫寒。为了一点小利,兄弟之间像参星与商星一样互相争夺、对立隔绝。这不但是玷污了自身,也侮辱了祖先。庄户农田和水碾这类大型农具,只要是族类公产,就互相推来推去都不负责任,以至荒废。陆贾、石苞,都是古代贤达之士,他们在生前就将这类产业分析给诸位后人,以免将来后人为此争来争去。我每当深夜想到这些贤者生前的决策,就深深为之感叹佩服。

孔子是最大的圣人,但他母亲的坟坏了也不重新修葺;梁鸿是最大的贤人,父亲死后库用草席裹起来埋葬,连棺木都没有。昔日的昔杨震、赵咨、卢植、张奂,皆是当时的英雄贤达,对古今都很了解,他们都留下遗言,死后要薄葬。或是死后穿着平日洗过的衣服,或是不用棺木只用一块布盖着身体、用一块帛巾包着头下葬。好让灵魂离开,尸体迅速腐朽,早归后土。子孙们皆遵照遗命办理,至今传为美谈。大凡那些搞厚葬的人家,都不是贤明的哲人。或者是沉溺于世俗之见,不了解生死之道。都以为奢侈厚葬是忠孝的表现,薄葬是吝啬。以至于死去的遭受戮尸暴露骸骨之酷刑,活着的子孙也受到不忠不孝的嘲笑。这真让人痛心啊!这真让人痛心啊!死者已无知觉,和泥土一样。何必麻烦去厚葬,使他本来的名声受到伤害。死者若有知觉,他的神灵也已蜕化不在棺柩之内,子孙又何必违背父亲的遗命,将自己维持生活的资财破费在厚葬上。我死后,你们用我平日穿过的衣服下葬。四季衣服,都只要一套。我秉性不喜欢穿官府,一定不要将官府放进棺墓之中。紫衣玉带,只限于随身佩戴的。望你们千万不要违背我的这番吩咐。况且神灵厌恶奢华,九泉之下也喜欢俭朴。如果你们违背我的吩咐,让我在九泉之下(因奢侈)而受到惩罚,你们于心能安吗?千万要记住我的话!

【作者介绍】

姚崇(651—721),本名元崇,字元之,陕州硖石(今河南陕县)人,唐代著名政治家。嶲州都督姚懿之子。姚崇年轻时生性洒脱,注重气节,勤习武艺,以打猎自娱,二十岁后发奋读书,以孝敬挽郎的身份步入仕途,又考中下笔成章举,授为濮州司仓参军,累迁至夏官郎中。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作乱,攻陷河北数州。当时,军机事务繁忙,姚崇调理得当,有条有理,深受武则天赏识,被擢升为夏官侍郎。圣历元年(698),姚崇升任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成为宰相,后改任凤阁侍郎,又兼任相王府长史。当时,武则天的男宠张易之欲把长安大德寺中的十名僧人调到定州,充实私置寺院,致使僧人上诉。姚崇不顾张易之的屡次说情,断停此事,因此得罪张易之,被贬为司仆寺卿,但仍保留宰相头衔。九月,姚崇出镇灵武,充任灵武道行军大总管、安抚大使,并举荐秋官侍郎张柬之为宰相。中宗神龙元年(705),张柬之与桓彦范等人,发动神龙政变,拥立唐中宗为皇帝,复辟唐朝。姚崇恰于此时回到京城,得以参与政变密谋,因功赐爵梁县侯,实封二百户。不久,姚崇被外放为亳州刺史,后历任宋州、常州、越州、许州。景云元年(710),睿宗继位。姚崇被征召回朝,担任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又升任中书令。姚崇与宋璟协力合作,革除中宗时期弊政,任用忠良,贬黜奸邪,赏罚分明,杜绝请托,使得各项法度重新得到整饬,朝野都认为国家复有贞观、永徽之风。因抵制太平公主干扰朝政被贬为申州刺史,后历任扬州长史、淮南按察使、同州刺史。他政法简肃,吏治清明,得到百姓立碑颂扬。

开元元年(713),唐玄宗李隆基发动先天政变,姚崇被任命为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封梁国公,后升任紫微令。姚崇拜相后,佐理朝政,革故鼎新,大力推行社会改革,兴利除弊。他从整饬制度入手,罢去冗职,选用官吏,并抑制皇亲、国戚和功臣的权势,注意发展生产,为开元盛世奠定了政治基础和经济基础。晚年因其子姚彝、姚异广交宾客,招权纳贿,遭到舆论的非议。中书主书赵诲接受胡人贿赂,因事情败露,被唐玄宗定为死罪,姚崇也极力营救。玄宗对此非常不悦,在赦免京城罪囚时,特意在敕文中注明,将赵诲流放岭南。姚崇为此忧惧不安,数次请辞相位,并推荐广州都督宋璟继任宰相。不久,姚崇被罢去宰相之职,改任开府仪同三司。唐玄宗虽将姚崇罢相,但对他仍极为尊崇,让他五日上朝一次,遇到重大政事也专门征询他的意见。720年(开元八年),唐玄宗封姚崇为太子少保,但他却因病没有接受。开元九年(721)姚崇病逝,终年七十二岁,追赠扬州大都督,谥号文献。开元十七年(729),唐玄宗又追赠姚崇为太子太保。

姚崇非常廉洁,长期担任最高官职中书令和宰相却不治产业,甚至在京城都没有住宅。

寓居在罔极寺中,曾因疟疾卧床不起。唐玄宗每日派遣使者数十人,前去探病,每遇军国重事,都命黄门监源乾曜去征求他的意见。后来,唐玄宗采纳源乾曜的建议,命姚崇搬入四方馆居住,并准许他的家属侍疾。姚崇认为四方馆存有官署文书,不是病人居住之地,极力推辞。唐玄宗道:“设置四方馆本就是为官员服务,朕安排您住进来,是为国家考虑。如果可能,朕恨不得让您住进宫里,您不要推辞!“。为人也很秉直。不趋炎附势。神龙政变后,武则天失去政权移居上阳宫,百官都为唐朝复辟而相互称庆,只有姚崇哭泣不止。同他一道发动政变的张柬之对他说:“今天难道是哭泣的时候吗?恐怕您从此要大祸临头了。”姚崇道说:“我长期事奉则天皇帝,现在突然辞别,感到悲痛难忍。我随你们诛除凶逆,是尽臣子本分,今日泣辞旧主,也是人臣应有的节操,就算因此获罪,我也心甘情愿。”唐中宗时期,贵戚竞相营建佛寺,滥度僧尼。很多富户强丁也乘机削发为僧,以逃避徭役。姚崇执政后,进言道:“佛图澄、鸠摩罗什号称高僧,也不能挽救后赵、后秦的灭亡。齐世宗、梁武帝崇信佛教,却未能免除灾殃。陛下只要能使百姓安居乐业,就是佛身,无需剃度奸诈之徒,让他们败坏佛法!”唐玄宗采纳了他的建议,命官员筛选淘汰全国僧尼,因弄虚作假被勒令还俗的多达一万二千余人。

姚崇曾问紫微舍人齐浣:“我为宰相,可以和什么人相比?能比得上管仲、晏婴吗?”齐浣道:“管仲晏婴所行政策虽不能传诸后世,但在他们执政时期却能一直保持。您所制定的法度则随时更改,从这一点来看,您似乎比不上他们。”姚崇又问:“那我是个怎么样的宰相?”齐浣道:“您是个救时之相。”意思是说姚崇只是拯救时弊的宰相。姚崇大喜,拍腿而言道:“救时之相,也是不容易得到的。”

姚崇著有文集十卷,曾参与修定《开元前格》。《全唐诗》收录有其诗六首,《全唐文》收录有其文24篇。

历代史家和政治家对姚崇皆有好评:

中书令张说:有唐元宰曰梁文贞公者,位为帝之四辅,才为国之六翮,言为代之轨物,行为人之师表。盖维岳降神,应时间出者也。

宰相、诗人元稹:“姚崇宋璟作相公,劝谏上皇言语切。燮理阴阳禾黍丰,调和中外无兵戎。长官清平太守好,拣选皆言由至公“(《连昌宫词》);“昔我玄宗明皇帝得姚元崇、宋璟,使之铺陈大法,以和人神,而又益之以张说、苏颋、嘉贞、九龄之徒,皆能始终弥缝,不失纪律”。

宰相崔群:玄宗初得姚崇、宋璟、卢怀慎、苏颋、韩休、张九龄则治,用宇文融、李林甫、杨国忠则乱,故用人得失,所系非轻。

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诗人杜牧:姚梁公元崇,登第下笔成章举,首佐玄宗起中兴业凡三十年,天下几无一人之狱。

工部尚书、翰林学士承旨宋祁:姚崇以十事要说天子而后辅政,顾不伟哉,而旧史不传。观开元初皆已施行,信不诬已。宋璟刚正又过于崇,玄宗素所尊惮,常屈意听纳。故唐史臣称崇善应变以成天下之务,璟善守文以持天下之正。二人道不同,同归于治,此天所以佐唐使中兴也。。

司马光《资治通鉴》:姚、宋相继为相,崇善应变成务,璟善守法持正;二人志操不同,然协心辅佐,使赋役宽平,刑罚清省,百姓富遮。唐世贤相,前称房、杜,后称姚、宋,他人莫得比焉。⑶上即位以来,所用之相,姚崇尚通,宋璟尚法,张嘉贞尚吏,张说尚文,李元纮、杜暹尚俭,韩休、张九龄尚直,各其所长也。

苏辙:开元之初,天下始脱中、睿之乱。玄宗厉精政事,姚崇、宋璟弥缝其阙,而损其过,庶几贞观之治矣。

洪迈《容斋随笔》:萧、曹、丙、魏、房、杜、姚、宋为汉、唐名相,不待诵说。然前六君子皆终于位,而姚、宋相明皇,皆不过三年。萧何且死,所推贤唯曹参;魏、丙同心辅政;房乔每议事,必曰非如晦莫能筹之;姚崇避位,荐宋公自代。唯贤知贤,宜后人之莫及也。

姚崇题跋像伊川姚崇墓

【简析】

姚崇一生三次任宰相:第一次武则天圣历元年(698),因得罪武则天男宠罪张易之,被贬为司仆寺卿,后出镇灵武,充任灵武道行军大总管、安抚大使;第二次是在睿宗景云元年(710),姚崇被征召回朝,担任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又升任中书令。因抵制太平公主干扰朝政被贬为申州刺史;第三次是玄宗开元元年(713),姚崇被任命为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封梁国公,后升任紫微令。三年后因受其子牵累辞去宰相一职。改任开府仪同三司。从全文这封诫子书的写作时间当在辞去宰相的开元四年(716)和病逝的开元九年(721)病逝之间。

姚崇共有三子:长子姚彝,官至光禄少卿;次子姚异,官至坊州刺史;三子姚弈,曾任礼部侍郎、尚书右丞。这篇《诫子书》主要是交代后事,分为三个部分。每个部分一个中心。这里选的是第一、二两个部分。另有第三部分主要是对佛道的看法,与他在中宗时代上书淘汰全国僧尼的看法一致。令诸子在他死后,不得抄經寫像,做法事道场祝祷亡灵。

第一部分是告诫诸子不要留恋富贵,因为贵会招致“神忌其满,人恶其上”,富则“鬼瞰其室,虏利其财”。尤其是不修德又居高位的“德薄任重”者,“能寿考元咎者,未之有也”。

作者历举古人和自己对此的态度来告诫自己的后人。作者也担心自己去世后,后人为财产小利互相争夺互相伤害,同样历举古人和自己对此的态度来告诫自己的后人。

第二部分是交代如何处置自己的丧葬后事。作者提倡薄葬,也是列举杨震、赵咨等古代名贤皆是薄葬来教育后人,并要后人像孔子、梁鸿那样来处置自己的后事。其原因,作者从鬼神无论有知或无知都不宜厚葬来立论。作为古人,其认识也只能如此。但从交代的后事安排来看,比起卢植、张奂等人的临终交代不用棺木、只穿贴身单衣,早上死了,晚上就挖土掩埋等彻底薄葬行为来看,还是有一段距离的。

最后想说的是姚崇不仅有治国之才具,而且为人沉着老练,精于政治算计,可能这也是能历侍四朝,三次为相的主要原因。也是两任宰相、两任中书令的张说是他政治上的老对手。张说富有才华,文章写得很好,与苏颋一道被世人称为“燕许大手笔”(张说被封为燕国公,苏颋被封为许国公)但为人脾气暴躁,与同僚关系不睦,而且生性贪财。姚崇担任同州刺史时,中书令张说曾因旧怨,唆使赵彦昭弹劾他。姚崇拜相后,张说非常惶恐,到玄宗李隆基的弟弟岐王李范府中暗通款曲,寻找后台。一日,姚崇在退朝后故意落在后面,并在唐玄宗询问时称有足疾。玄宗问道:“是不是很痛。”姚崇答道:“我心里担忧,痛楚不在脚上!岐王是陛下爱弟,张说是朝中辅臣,他秘密出入岐王家中,恐怕岐王要为张说所误,所以我很担忧。”唐玄宗最忌讳亲王私交大臣,因此将张说贬到相州当刺史。但天下风水轮流转,姚崇晚年罢相,张说又成了中书令。姚崇临死时担心张说报复,自己的儿子们斗不过他。便嘱咐儿子道:“我死之后,张说出于礼节,一定会来吊唁。你们可将我收藏的珍宝器皿全部陈列出来,他最喜爱这类东西。如果他看都不看,那你们就会有危险了;如果他看了,你们就将他喜欢的送给他,并请他为我撰写神道碑。你们得到碑文后,马上誊写,呈报皇帝后立即雕刻。事后张说一定会后悔,必会索回碑文,你们就告诉他已经呈报皇帝。”姚崇死后,张说果然跟他料想的一样,并为他写了碑文,给他很高的评价。但随即后悔,派人索回,说是需要修改。姚崇之子告诉来人,碑文已通过皇帝审阅。张说知道后,懊悔地说:“死去的姚崇还能算计活着的张说,直到今天我才知道自己的才能不如他!”

姚崇如此精于政治算计,但最后还是栽在自己儿子手中。上面已经说过,姚崇本人非常廉洁,长期担任最高官职中书令和宰相却不治产业,甚至在京城都没有住宅。但其子姚彝、姚异广交宾客,招权纳贿,遭到舆论的非议。他手下的中书省主书赵诲接受胡人贿赂,因事情败露,被唐玄宗定为死罪,姚崇也极力营救。玄宗对此非常不悦,在赦免京城罪囚时,特意在敕文中注明,将赵诲流放岭南。姚崇为此忧惧不安,数次请辞相位,可见他的辞职不是见机淡泊,急流勇退,而是不得已。因此辞职很快获准,被罢去宰相之职,改任开府仪同三司。可见这封诫子书开篇就告诫诸子不要留恋富贵,尤其是不修德又居高位的“德薄任重”者,下场更惨。也是为现实的担忧所触发,因此,这封诫子书,不仅有正面教益,还有反面教训,这是其它诫子书所没有的。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图书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