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典籍网

主页 > 国学入门 >

中国古代文学要籍简介(五):通俗小说集(8)

71、《官场现形记》

晚清谴责小说,署“南亭亭长著”,南亭亭长即李伯元。李伯元(1867-1906),名宝嘉,又名宝凯,字伯元,号南亭亭长,又号游戏主人、讴歌变俗人、芋香、北园等,江苏武进人。出身官宦世家,三岁时丧父,由做过山东道台的伯父抚养。少年时代即擅长诗文,中第一名秀才,后来几次考举均落榜。其堂伯父为他捐纳了一个府经略的功名,但李伯元却无意于仕进。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到上海办《指南报》,后来又主办《游戏报》、《繁华报》。1903年,应商务印书馆之聘,主编《诱像小说》半月刊。光绪二十七年(1901),朝廷开经济特科,李伯元曾被荐举,旋又遭“文字轻佻,接近优伶”的弹劾。李伯元一笑了之,辞不应召。光绪三十二年(1906),李伯元卒于寓所,年仅四十岁。李伯元是晚清著名的小说家,除著有《官场现形记》外,还有《文明小史》六十回、《中国现在记》十二回、《活地狱》四十二回、《海天鸿雪记》二十回、《庚子国变弹词》四十回等。

《官场现形记》共五编60回,是我国近代第一部在报刊上连载并取得社会轰动效应的长篇章回小说,开创了近代小说批判现实的风气。小说由30多个相对独立的官场故事联缀起来,涉及清政府中上自皇帝、太后,下至佐杂小吏等一百多个大小官吏,并将这些形形色色的官僚们的各种恶行丑态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他们或侵吞公款,贪赃枉法;或卖官鬻爵,大发横财;或名“剿匪”,实则害民;或冒名得官,寡廉鲜耻;或媚外惧洋,奴性十足。作品有如一幅封建社会末期官场的百丑图长卷,触及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

《官场现形记》是晚清谴责小说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四大谴责小说之一。其表现手法则是现实主义的。《官场现形记》写的多是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只是改易姓名而已,胡适曾在为此书做的序言中论说过这种情况:“就大体上说,我们不能不承认这部《官场现形记》里大部分的材料可以代表当日官场的实在情形。那些有名姓可考的,如华中堂之为荣禄,黑大叔之为李莲英,都是历史上的人物,不用说了。那无数无名的小官,从钱典史到黄二麻子,从那做贼的鲁总爷到那把女儿献媚上司的冒得官,也都不能说是完全虚构的人物。”,“慈禧太后索阅是书,按名调查,官吏有因以获咎者”(《白话文学史》)。《官场现形记》简直成了惩办贪污官员的黑名单,按图索骥,一逮一个着。

在结构安排上,《官场现形记》与《儒林外史》相仿,演述一人后即转入下一人,如此蝉联而下。其表现手法亦仿效《儒林外史》并有所发展,充分运用了夸张、漫话式的讽刺手法,往往寥寥几笔,就将人物的音容体态勾勒出来;又善于描写细节,使笔下的人物生动传神,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故其后效仿之作颇多,蔚为大观。

《官场现形记》有光绪癸卯(1903年)上海《世界繁华报》排印本;光绪甲辰(1904年)粤东书局石印本,有注,六编七十六四。全名为《增注绘图官场现形记》;宣统元年(1909年)崇本堂石印本。另外,据阿英《晚清小说史》云:“又有日本知新社光绪三十年(1904年)铅排本,惟著者已易名为日本吉田太郎,显系伪作。”

今有:《官场现形记》,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1981年版;《官场现形记》,中国青年出版社1998年版;《官场现形记》,凤凰出版社2007年版。 

72、《文明小史》

晚清谴责小说,六十回,李伯元著。李伯元介绍见《官场现形记》。小说自光绪癸卯(1903)五月初一在《绣像小说》创刊号开始连载,至第五十六期刊毕。署“南亭亭长新著”,有“自在山民”评,每一回前配有绣像图画两幅(有一回无图),六十回共配有一百十八幅图。

《文明小史》是晚清著名谴责小说之一。晚清谴责小说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小说创作又进入一个新的繁荣时期。本书以1900年庚子事变后处于动荡、变革中的中国社会为背景。广泛深入地描写了西方文明引进中国后被接纳、抵制、扭曲的过程。揭露了清廷官吏的守旧、昏庸,以及假借维新之名图谋升官发财的社会风气。作品视野广大,描写的范围几达大半个中国。除中国各地外,还有日本、美洲;所涉问题广泛:从维新派到守旧党,从官宦到百姓,从内政到外交诸多人物和事件纷至沓来,作者把众多的人物事件贯穿一体,生动地描绘出一幅清末社会的风情图,具有很高的认识价值。

《文明小史》结构上亦仿《儒林外史》。全书没有固定的主人公,而是以流动的、不断变换的许多人物的故事为主线。全面地反映了中国维新运动期间的特定时代面貌,表现了大变革前夜的中国社会现实,体现出新旧思想的激烈冲突。

《文明小史》最初刊于《绣像小说》光绪癸卯(1903)五月初一创刊号;光绪丙午年(1906)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印成单行本,但未署作者姓名,原《绣像小说》插图也一概删去。

今有:《文明小史》北京通俗文艺出版社1955年版,书前有阿英《叙引》;《文明小史》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9年版,据北京通俗文艺出版社1955年版纸型,出版了新一版。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9年版的《文明小史》,已非初刊时之原貌:删去了一百十八幅插图,删去了自在山民的评语。对书中关于义和团和革命党的不理描述,皆作为糟粕加以删削。

文革后出版《文明小史》,又恢复初刊出时的原貌,有:《文明小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文明小史》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文明小史》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10年版;《文明小史》昆仑出版社2011年版。 

73、《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吴趼人著。(其余三部是李伯元《官场现形记》、刘鹗的《老残游记》、曾朴的《孽海花》)。吴沃尧(1866—1910),原名宝震,字小允,号茧人,后易为趼人,广东南海县佛山镇人,故又有笔名“我佛山人”。吴沃尧出身于仕宦世家,但到他父亲一辈已开始没落。吴沃尧的幼年和少年都在佛山度过,光绪九年(1883),十八岁的吴沃尧为生计所迫来到上海,在江南制造军械局翻译馆当书写生,同时奋力学习古文。光绪二十三年(1897),吴沃尧帮上海的《字林沪报》办副刊《消闲报》,随后又先后编了《采风报》、《奇新报》与《寓言报》。光绪三十一年(1905)春天,他受聘去汉口担任美国商人办的英文《楚报》编辑,后因反美华工禁约运动在全国展开,吴沃尧出于爱国义愤,毅然辞职返回上海。光绪三十二年(1906),《月月小说》创刊,吴沃尧担任了第一至八期的主编,其后仍任总撰述员。宣统二年(1910)九月,吴沃尧突然喘疾发作,病逝于寓所。吴沃尧是晚清时重要的小说家,自光绪二十九年(1903)起,他陆续撰有长篇小说《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九命奇冤》、《新石头记》、《两晋演义》与《上海游骖录》等十七种,此外他还著有小品、戏曲、诗、杂著等其他作品。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计108回,是一部带有自传性质的作品,是吴趼人的代表作。全书以主人公“九死一生”的经历为主要线索,从他为父亲奔丧开始,到经商失败结束。《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通过“九死一生”二十年间的遭遇和见闻,广泛揭露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清朝末年的黑暗现实。书中自我介绍说:“只因我出来应世的二十年中,回头想来,所遇见的只有三种东西:第一种是虫蛇鼠蚁,第二种是豺狼虎豹,第三种是魑魅魍魉。这是一部带有自传色彩的长篇小说。它通过主人公九死一生从奔父丧开始,至经商失败为止所耳闻目睹的近200个小故事,勾画出中法战争后至20世纪初的20多年间晚清社会出现的种种怪现状,所反映的社会生活范围比《官场现形记》更为广阔,除官场外,还涉及商场、洋场、科场,兼及医卜星相,三教九流,揭露日益殖民地化的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状况、道德面貌、社会风尚以及世态人情都颇为深刻,具有较高的认识价值,可以帮助读者透视晚清社会和封建制度行将灭亡、无可挽救的历史命运。

小说采用第一人称的方式叙述故事,结构全篇,使读者感到亲切可信,在中国小说史上开了先河。结构上亦非常巧妙:“九死一生”既是全书故事的叙述者,又是全书结构的主干线,同时又运用了倒叙、插叙等方法,将它有机结合在一起,使全书繁简适宜,浑然一体。小说的得失,鲁迅有一个中肯的评语:“作者经历较多,故所叙之族类亦较夥,官师士商,皆著于录……惜描写失之张皇,时或伤于溢恶,言违真实,则感人之力顿微,终不过连篇话柄,仅足供闲散者的谈笔之资而已。”(《中国小说史略》: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最初连载于1903~1905年《新小说》杂志;1906年起由上海广智书局出版分册的单行本(每本12回,直到1910年才出齐,共108回)。上海广智书局排印本。八册,一至五册光绪三十二年(1906)刊,六册宣统元年(0909)刊,七至八册宣统二年(1910)刊。1933年上海石印本。

今有:《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1993年再版;《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中州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时代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江苏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 

74、《痛史》

晚清历史小说,吴研人著。吴研人介绍见《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痛史》写南宋灭亡,元军入主中原,权奸贾似道卖国求荣,文天祥等忠臣士奋勇抗元的故事。小说忠实地再现了庙堂腥膻、干戈遍地的民族深重灾难,状写元人淫杀之酷,是一部忧伤愤激之作。书中集中刻画了卖国贼似道的形象,他以外戚专擅朝政,瓷威弄权,荒淫无耻,暗与元蒙勾结,终于得到恶贯满盈的下场。小说忠于史实,兼采讲史与侠义小说之长,感情充沛,笔墨酣恣,凛凛有生气。

今有:《痛史》福建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痛史樵史演义》中国古典小说名著百部,华夏出版社1995年版;《南宋痛史》,花城出版社2002年版。 

75、《老残游记》

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二十回,1903年发表于《绣像小说》半月刊,至十三回因故中止,后续载于《天津日日新闻》,原署“鸿都百炼生著”。鸿都百炼生为刘鹗的号。刘鹗(1857—1909),原名孟鹏,字云搏,后改名为鹗,字铁云,又字公约,别号洪都百炼生,江苏丹徒(今镇江)人。刘鹗出身官宦家庭,自幼好学,博览百家,旁及佛典,惟不喜八股。成年后曾在淮安经商,在扬州行医,在上海开设书局,但均未能成功。光绪十四年(1888),赴河南谒见河督吴大澂,投效河工,后又被山东巡抚张曜调往济南治理黄河。因治河有功,被保荐为候补知府待用。光绪二十二年(1896),两湖总督张之洞修筑芦汉铁路,特召刘鹗至武昌,但因受盛宣怀的排挤,辞归京师。同年十月,刘鹗上书直隶总督王文韶请修津镇铁路,遭守旧官僚攻击,从此他决意弃官经商。光绪二十三年(1897),刘鹗应英商福公司聘,组建晋丰公司,开采山西矿产,由于与英人签订的合同丧失利权甚巨,遭到世人抨击,被斥为汉奸。光绪二十六年(1900),八国联军入侵,清政府太仓为俄军占据,刘鹗从占领军手中买下储米,赈济灾民。后来刘鹗南归,致力于发展民族工商业,在上海筹办五层楼商场、坤兴织布厂,在杭州办铁机织绸厂,在株州办炼钢厂等,但他这些事业都是未成而败,或已成而败。光绪三十四年(1908),刘鹗遭仇家陷害,以私售太仓粟等罪名被捕,流放至新疆,一年后,他因脑溢血死于新疆戍所。除创办实业外,刘鹗还曾从事文学创作,同时又是我国最早发现并认定甲骨文价值的学者,出版有我国最早的甲骨文著作《铁云藏龟》。

《老残游记》这部小说是刘鹗晚年所写的带有自传性质的未竟作品。小说以一个摇串铃的江湖医生老残(铁英)为主人公,叙写其在中国北方游历期间的见闻和活动,对清政府的腐朽黑暗,官吏的残暴昏庸,百姓的贫困交迫等等,都有所暴露,尤其着重地对那些名为“清官”,实为酷吏的虐民行为进行了有力抨击,表达了作者对社会、国家危亡现实的强烈忧患意识。小说的艺术成就很高。首先是高超的描写技巧,无论状物、写景,还是叙事,都能历历如绘,如千佛山、大明湖的景致,明湖居说书,桃花山月下夜行等,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其次是它的心理描写和心理分析,能用贴切的语言,出色地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其三、精巧的结构艺术。小说以游记的形式,以游历为线索,以老残为中心人物,以散文的笔法叙事状物,将沿途的所见、所闻、所思、所做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了小说独特的结构特点。

今有:《老残游记》陈翔鹤校、戴鸿森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1998年版;《老残游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老残游记》山东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 

76、《孽海花》

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题“署”爱自由者发起、东亚病夫编述”。“东亚病夫”为曾朴的号。曾朴(1872~1935)中国清末民初小说家,出版家。家谱载名为朴华,初字太朴,改字孟朴,又字小木、籀斋,号铭珊,笔名东亚病夫。江苏常熟人。曾家是常熟望族之一,祖上世代为官。曾朴的父亲曾之撰中年时辞官回到家乡,在明朝御史钱岱“小辋川”基址上,苦心营建达二十年之久。曾朴于光绪十七年(1891)中举。次年赴京参加会试,以墨污考卷出场。其父为了不让曾朴过于难堪,立刻斥资给他捐了个内阁中书。曾朴在京任职期间,交游广阔,豁达不羁,日与同好文友诗酒邀游。但傲岸的曾朴不惯于浮沉宦海,留京几年后,终觉得小京官生涯不足以偿其志,遂愤然出都,脱离宦海经营文化事业,但因资金周转不灵而中辍。后曾入两总督端方幕,仅任财政之案,未见作为。未及一年,端方调任北洋大臣,曾朴捐纳候补知府赴京引见后分发浙江,但因并无奥援,也仅仅充任杭州地方的发审委员与宁波清理绿营官地局会办一类闲曹小吏。辛亥革命前夕,曾朴参加江苏省教育会,与黄炎培、沈信卿辈相往还。光复以后,他当选为江苏省议员,继而先后担任江苏省官产处长、沙田局会办、财政厅长、政务厅长等职,在这十几年的宦海生活之中,曾朴严拒加征捐税,力争教育专款,终因反对苏省执政军阀孙传芳呈征亩捐未果而称病请辞。

《孽海花》是近代小说中思想和艺术成就都比较高的一部。《孽海花》的始作者为金天翮,先写了6回寄给曾朴所办小说林书社。曾看后,认为“是一个好题材”,对小说写法提出一些意见。金天翮本是诗人、学者,自觉“究非小说家”,遂与曾朴共同酌定全书60回的回目,改由曾朴续写。曾朴接手后,”一面点窜涂改,一面进行不息,三个月功夫,一气呵成了二十回”,分别于光绪三十一、三十二两年,由小说林社在东京印刷出版初集(1至10回)和二集(11至20回)两册,署”爱自由者发起、东亚病夫编述”。光绪三十三年(1907)《小说林》杂志创刊后,又继续发表至25回。1927年《真美善》杂志创刊,陆续发表修改后的第20至25回和新写的第26至35回。1928年,真美善书店重版一、二编(20回本)。1931年以后,出版了三集(21至30回),后又将30回合为一册重行出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重印了30回本。1962年中华书局出版增订本,将31至35回作为附录。作者原与金天翮共拟60回目,末回为”专制国终撄专制祸,自由神还放自由花”。作者手拟的《孽海花》人物名单分旧学时代、丙午时代、政变时代、庚子时代、革新时代、海外运动,可见原拟写至庚子后的革命活动为止。但全书没有写完,只写成35回,到甲午战后戊戌变法之前。

《孽海花》是一部谴责小说、又具有历史小说和政治小说的特点说。小说写金(字雯青)中状元后在苏州纳名妓傅彩云为妾;后奉命出使俄、德、奥、荷等国,带傅彩云同往;归国后,金雯青病死北京,傅彩云离开金家,赴上海重操旧业,改名曹梦兰;后又到天津为妓,称赛金花。小说以金雯青和傅彩云的故事为主线,生动地描写了从同治至光绪30多年间的历史文化的推移和政治社会的变迁,暴露了统治者的腐朽没落,批判了封建的科举制度,讽刺了那些达官名士,真实地反映了他们的精神生活和文化心态;从中可以看到中法战争、中日战争重大历史事件的爆发,帝党、后党的激烈斗争,在此过程中,顽固派、洋务派、改良派、革命派等政治势力的消长演变,以及与之相伴随的思想、学术、文化的变化。小说揭露了帝国主义的侵略野心,清政府的无能与腐败,封建士大夫的昏庸与堕落。也热情地歌颂了冯子材、刘永福等抗战英雄和孙中山等民主革命党人的革命活动,表达了作者反对封建专制,鼓吹民族民主革命的爱国救亡的思想。全书写了200多个人物,从最高统治者慈禧、光绪,到官场文苑的达官名士,到下层社会的妓女、小厮,涉及朝廷宫闱、官僚客厅、名园文场、烟花妓院直至德国的交际场,俄国虚无党革命等,反映的社会生活面相当阔。

小说中所写之人物,无不有所影射。在具体写作中,作者采用了近代较流行的块状小说结构与传统的网状小说结构相结合的方式展开情节,波澜起伏,曲折感人,井然有序,始终围绕主线,时放时收,东西交错,给人留下就像一朵珠花的感觉。作者又工于细节描写,词采华美,寥寥数笔,就能使人物的神态毕肖,有些人物如金汮、傅彩云、李纯客、大刀王二、夏丽雅等写得颇为生动,故鲁迅称赞它“结构工巧,文采斐然”(《中国小说史略》)。和其他三部谴责小说相比,本书突出的特点是所写大都影射真人真事,书中的人物可以和近代一些名人一一对应,如金汮指洪钧,傅彩云指赛金花,翁叔平指翁同穌,粱超如指梁启超等等,具有强烈的时代感。故此书一出,使当时读者耳目一新,影响很大。《负暄絮语》云:“近来新撰小说,风起云涌,无虑千百种,固自不乏佳构。而才情纵逸,寓意深远者,以《孽海花》为巨擘”。

今有:《孽海花》,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7年版,系将上海真美善书店1928年重版一、二编和1931年出版的第三集合编,共三十回;《孽海花》,中华书局1962年版,此为增订本,将1927年《真美善》杂志陆续发表的第31至35回作为附录;

《孽海花》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孽海花》南海出版社2002年版;《孽海花》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77、《苦社会》

近代世情小说,48回。撰者佚名。书前有“漱石生序”。有人认为作者本人可能就是华工:“以旅美之人,述旅美之事,固宜情真语切,纸上跃然,非凭空结撰者比。”漱石生则是孙玉生的号,近代小说家,著有小说《海上繁华梦》。

《苦社会》是第一部反映中国海外劳工生活的长篇小说。小说主人公阮通甫﹑鲁吉园﹑李心纯三人都是知识分子,因生活所迫,出国谋生。小说表面写的是秘鲁的华工,事实上是写在美华工。它反映了在美华工﹑华商生活,揭露了美国政府对华工﹑华商的迫害。,前22回,写他们在国内生活状况﹔23至48回,写主人公在国外的生活﹔35回以後,主要写华商生活。小说通过三个主人公的遭遇,反映在美华工﹑华商的生活真实。阮通甫夫妇在途中即不堪凌辱而死,鲁吉园幸遇友人所救,在轮船上做司帐。李心纯在美经商七﹑八年,“生意却也不小,利息却也不薄”,但在禁约迫害下,只好弃产回国。实际上,这是一部华工﹑华商血泪史。小说用素描手法,真实地描绘了华工在船舱中﹑工棚中受虐待的残酷情景,感人至深,在同类题材小说中,最为深刻。

小说最初于1905年由上海图书集成书局印行,1958年上海文化出版社重新整理出版;台湾河洛图书出版社1980年版。 

78、《负曝闲谈》

晚清谴责小说,作者蘧园,即欧阳巨源,生平不详。小说共34回,未完。

《负曝闲谈》比较广泛地反映了晚清腐败的社会风气和黑暗政治。小说涉及的人物阶层与活动场所较广:人物有士子、佐杂、买办、出洋随员、维新派、官宦子弟、朝廷大臣等;活动场所有公园、烟馆、学堂、集市、戏院、妓院、县府衙门、皇宫朝廷等;地域包括江浙、上海、广州、北京。书中有关上海维新党在妓院谈革命、讲哲学的情节,以及清政府军机处活动和太监王公大臣贪贿弄权的描写,在晚清小说中比较突出,文笔也较爽健灵活,但整个小说缺乏内在的主线,“属于记事率于一人而起,又与其人俱讫”,内容不够协调、统一;艺术描写不够有力,人物形象单薄;有的则夸张失实,缺乏说服力。

《负曝闲谈》最初刊登在《绣像小说》第6至41期(1903~1904)。1933年,北京徐一士将全书分段标点,逐回评考,重载上海《时事新报》。1934年,上海四社出版部印行单行本。

今有:《负曝闲谈》,上海文化出版社1957年版,据1934年上海四社出版部单行本重印;《负曝闲谈》,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负曝闲谈》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6年版;《负曝闲谈》中国古典小说名著百部,华夏出版社1995年版。 

79、《洪秀全演义》

近代历史演义,五十四回(未竟)黄小配著。黄小配(1872—1912),名世仲,字小配,号棣荪,别署黄帝嫡裔、禺山世次郎、世次郎、配工、老棣、世界一个人等,清末时广东番禺人。晚清资产阶级革命家,原籍番禺县茭塘司崇文廿四乡大桥乡(现广州市芳村区西塱大桥)。黄小配出生于富豪之家,自幼聪颖好学。二十多岁时因家道中落,遂和兄长赴南洋谋生,后成为以康有为为首的保皇党在新加坡创办的《天南新报》的记者。创办《世界公益报》。认识孙中山先生后,他赞成孙中山的革命纲领,积极拥护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光绪二十九年(1903)回香港参与《中国日报》的编辑工作,并参与了《世界公益报》、《广东日报》等报纸的编辑,利用报纸这一宣传媒介,宣传革命道理,动员华侨参加革命活动,成为晚清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著名宣传家。光绪三十一年(1905)参加同盟会,历任同盟会香港分会的交际与庶务。1911年3月,黄小配参加了广州黄花岗起义。辛亥革命后,被任命为广东军政府枢密处参议、民团总局局长、军团协会副会长,同时又创办了《新汉日报》。1912年春,广东军政府代理都督陈炯明为排除异己,罗织罪名将黄小配逮捕,并借胡汉民之手将他杀害。他以小说鼓吹民主革命,除《洪秀全演义》外,还著有《宦海升沉录》(又名《袁世凯》)、《廿载繁华梦》、《大马扁》、《宦海升沉录》、《吴三桂演义》、《黄粱梦》、《陈开演义》、《岑春煊》、《五日风声》、《党人碑》与《宦海潮》等十余种小说。

《洪秀全演义》是我国近代小说史上一部重要作品,它是继史学著作《太平天国战史》以后,第一部热情歌颂太平天国革命历史的长篇小说。作者把太平天国革命这一头绪纷繁、人物众多的重大历史事件,加以概括和剪裁,塑造出一系列生动的人物形象,并以艺术的笔触,描绘出太平天国革命运动的兴起、壮大、衰亡的过程。小说虽以刻画太平天国的历史、人物为主,但写与之对立的清廷,除对所谓“中兴名臣”如曾国藩、左宗棠及李鸿章等有皮里阳秋的嘲讽和贬斥外,一般都比较客观,并无丑化,不失为历史演义中的上乘之作,故自1908年单行本问世以来,产生了极其深广的影响。

《洪秀全演义》是集太平天国的史料、传闻写成的章回历史小说。所写人物都是真人,事实也有实据;有的章回,还特意注明了所据材料或人物传略;有些重要檄文、书信、诗文、碑记也全文照录,不易一字。所以小说既以史料的可靠为支撑,又以情节的生动来吸引读者,写得波澜壮阔,人物众多,史事详实,树立了洪秀全及钱江等正面形象。对于洪秀全其人,也不是一味的拔高,而是歌颂与慨叹并有,从叙事的笔墨中时有作者的微言,但彼时那些污蔑洪秀全的荒谬传闻资料却一概不取,真正致力于把人物放在一定的历史环境和心态矛盾之中来写,反映历史的真实,给读者以历史的真实感和艺术的动态感。即使写到清朝的一些官员,也不一概贬斥,对其正直、爱民的,也不乏褒语。褒贬人物,剖析史事,显出作者卓越的史识。

今有:《洪秀全演义》长江文艺出版社1981年版;《洪秀全演义》王俊年校点,中国小说史料丛书,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洪秀全演义》湖南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洪秀全演义》岳麓书社2011年版。 

80、《镜花缘》

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李汝珍著。李汝珍(约1763—约1830),字松石,号松石道人,人称北平子,清乾隆至道光间直隶大兴(今北京大兴)人。李汝珍自幼聪颖,博览群书,知识广泛,不仅擅长诗文,而且对壬遁、星卜、象纬、篆隶之类均有所钻研。乾隆四十七年(1782),李汝珍随其兄来至海州(今江苏新海连市),曾从当时的乐理、音韵专家凌廷堪受业。嘉庆六年(1801),李汝珍又曾赴豫东任县丞,治理河水,但终身不达。李汝珍中年时即开始创作《镜花缘》,但直到晚年才定稿成书,原拟写二百回,结果只完成一百回。嘉庆二十三年(1818),李汝珍亲自到苏州监刻这部小说,道光元年(1821)又加以修改再版。在小说的最后一回里,李汝珍对自己的创作及其心情作了介绍:“读了些四库奇书,享了些半生清福,心有余闲,涉笔成趣,每于长夏余冬,灯前月夕,以文为戏,年复一年,编出这《镜花缘》一百回。……小说家言,何关轻重!消磨了十数多年层层心血,算不得大千世界小小文章。”李汝珍学识广博,却未能获取功名,于是他将自己的平生感慨、对社会的看法以及渊博的知识都熔铸在这部小说之中。李汝珍还精通音韵与棋艺,著有《李氏音鉴》与《受子谱》。

作品写唐女皇武则天令百花寒天齐放,众花神不敢违旨,开花后遭到天谴,被谪为一百个女子。而花神领袖百花仙则托生为唐敖女小山。唐敖科举落第,心情沉郁,随妻弟林之洋泛海出游,经舵工多九公向导,历观海外诸国异人异事后入小蓬莱求仙不返。小山思亲心切,出海寻父,却意外地在小蓬莱泣红亭内录得一卷“天书”。回国后恰逢女试,录取百女,实则令被谪花神在人间重聚。众女及第后,拜谒宗师,连日饮宴、赋诗、游戏,尽欢而散,小山也重入仙山。最后中宗复辟,尊则天为“大圣皇帝”,而则天又下新诏,宣布明年重开女试。在《镜花缘》八至四十回中安排了许多海外奇国,着力描绘了这些国家的奇闻异见,一则以寄寓自己的社会理想,一则以讥弹当代的黑暗现象。这些类似《聊斋志异》中“罗刹海市”的国度,各有自己独特的风习。君子国好让不争,宁可损己,不能损人。大人国民风淳厚,待人宽大,都以假想的形式集中体现了作者“升平世界”的政治理想。而两面国则嫌贫爱富,欺诈成风,一张张亲切的笑脸迎人而来,藏在浩然巾后的本相却狰狞可怕。这正是封建社会虚伪、狡猾的写照。黑齿国人聪慧好学,两个女孩儿大谈音韵,竟然使多九公汗流浃背,可见自幼教育女子的重要。然而白民国却有学究把“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读成“切吾切,以反人之切”。淑士国假装斯文,酒保竟用“酒要一壶乎?两壶乎?菜要一碟乎?两碟乎?”去询问顾客。把醋当酒的老儒,咬文嚼字,一段日常对话竟连用了五十四个“之”字。这正是作者对儒林中的不学无术、酸腐不堪的学究进行尖刻的讽刺。他反对八股文,主张分科考试,量材录用,使用一技之长者各得其所。这种要求显然适应了社会分工日渐细密的发展趋向。此外作者还写了无肠国的刻薄腌臢,为富不仁,用粪便养活奴婢;毛民国的生性鄙吝,一毛不拔;结胸国的好吃懒做,翼民国的酷好奉承,豕喙国的善于撒谎。就这样,作者在这些虚构的国度里,以酣畅尖刻的笔触,相当生动地表达了自己对封建社会的残酷剥削和种种恶俗的憎恨,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镜花缘》竭力对一切社会问题发表意见,自“嫁娶、葬殡、饮食、衣服,以及居家用度”的“失之过侈”,风鉴、卜筮,讲属相、择风水等等迷信风俗的不近人情,都一一予以评论,提出了改革办法。鲁迅赞之为“博物多识之作”(《中国小说史略》)但是罗列现象多,深入揭发少,更没有接触到问题的本质;而封建士大夫的气息很重:反八股而不反科举,反对风水迷信却以孝道为本;他的乌托帮思想仍然跳不出儒家范畴,而一切理想的海外乐土上依然有皇帝宰辅,它们的社会结构也依然是封建制度。

要求提高妇女地位是《镜花缘》十分突出的主题思想。这和当时资本主义因素的进一步发展,以及追求个性解放的社会启蒙思想的抬头是有关系的。作者在四十八回《泣红亭记》里说:“盖主人自言穷探野史,尝有所见,惜湮没无闻,而哀群芳之不传,因笔志之。”这多少流露出作者为妇女扬眉吐气的创作动机。所以小说一开始就写“女魁星北半垂景象”,“百花获谴降红尘”的神话,借以说明“今日灵秀”乃在女子的缘故。他要求女子自幼有读书机会,长大了和男子同样参加考试,反对男子垄断文化。因而笔下的一百才女,有的文采惊人,有的深通医理,有的精于数学,有的有胆识,有的有侠肠,一句话,都是些巾帼奇才。他尤其反对缠足、穿耳这些戕害人身的恶习;反对卜婚、娶妾这些强加给妇女的不平待遇;甚至连封建史家、文人一概否定的女皇武则天,对她提高妇女地位的德政也予赞扬。这种同情妇女,尊重女权的思想,集中体现在“女儿国”的描写中。这里,“男子反穿衣裙作为妇人以治内事,女子反穿靴帽以治外事”。而封建社会中女子身受的一切摧残都转嫁到男人头上。林之洋入宫缠足的描写,实际是让男人设身处地去体验女子的苦楚。这种朦胧的民主主义思想,和《红楼梦》有相通之处。但《镜花缘》中的女性已经不再是爱情故事中的主角,而是社会活动的参与者了。在古典小说中,这是破天荒的。然而作者毕竟生活在封建时代,他的观点依然有很多封建色彩。妇女当权,他依然不能接受,武则天和女儿国王,他都不是当正面人物来写的。武则天当政是“心月狐”“错乱阴阳”;徐敬业叛乱失败,作者却深表同情。那些及第的才女也都不曾干预政治,只是陪伴皇帝的雅客罢了。父母包办婚姻,男女授受不亲,这些封建习俗,作者并未反对。由此可见作者的反封建是不彻底的。

清中叶以后,考据学风更加盛行,作者“于学无所不窥”,深受影响,以致连创作也遵循“小学家”的要求:那些幻想的国家固然大多有前人著述为本,而那些生活细节的描绘也都充满了学术研究的气味。许多地方,议论说教代替了形象刻划。全书一百几十个人物,只有林之洋、多九公粗具轮廓,骆红蕖、廉锦枫有限几个女性稍见特色。其他许多的“才女”,则大多形象苍白,她们实际上仅仅是作者矜才炫学的代言人。作品后半部,竟有二十七回写书画琴棋,医卜韵算,以及酒令、灯谜、双陆、马吊、斗草、投壶“各种百戏之类”,大大掩没了现实生活的描写。应当指出,《镜花缘》的艺术价值是并不高的。又因书中的不少幻想,缺乏生活依据,往往夸张失实。例如君子国为贵买贱卖,让他人得利,竟至相打,这就自相矛盾,给人向壁虚造的感觉。对一些反面现象,往往斥骂多而讽刺少,辞意浅露。《镜花缘》的精华主要在前半部,后半部与其说是小说,不如说是借小说以夸耀学问和知识。

今有:《镜花缘》书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镜花缘》中国古典小说名著百部,华夏出版社1998年版;《镜花缘》三秦出版社2004年版;《镜花缘》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81、《邻女语》

近代轶事小说,署名“忧患余生”著。“忧患余生”乃连梦青的笔名。连梦青,北京人,生卒年不详,与沈虞希及天津《日日新闻》主持人方药雨为友。方药雨根据沈虞希提供的材料,把宫中之事揭诸报端,触怒慈禧,严究泄漏之人,沈虞希遂被害死,连梦青也受此案牵连,便逃到上海,卖文为生。连梦青与《老残游记》作者刘鹗相熟,《邻女语》原评即出刘鹗之笔。刘鹗撰写《老残游记》一书,原本即为帮助连梦青,刘鹗知其人孤介,不愿受人资助,因此动笔写小说送他,以增加其稿费收入。连梦青小说创作除《邻女语》外,还有为留美学生修改润色的译述稿《商界第一伟人——戈布登轶事》。

《邻女语》是晚清写“庚子事变”题材的重要小说,也是第一部反映义和团运动的作品。小说通过官宦子弟金坚北上见闻与官僚轶事,从侧面反映了八国联军侵华与义和团运动。小说前6回以金坚在庚子事变后北上进京为线索,通过他一路见闻,勾勒了当时中国社会的混乱面貌:一方面是田园荒芜,城镇凋敝,人民卖儿鬻女;一方面是封建官僚或竖降旗举家南逃,或以放义赈为幌子,无恶不作。而反帝的义和团,却遭到无情镇压,袁世凯手下的梅都统砍的人头挂满了树林。后6回通过几个官僚在事变中的轶事,暴露了清末政治的腐败,官僚的昏聩无能和投敌卖国行径。如刘提督的闻风而逃,沈道台等的为德军筹粮。小说还通过教案与和议活动等侧面描写,谴责了朝廷君臣唯洋人之命是从的行为。因小说中的许多故事,闻之于妇女的谈话,所以题为《邻女语》。《邻女语》是谴责晚清政治的小说,它系统而深刻地谴责了晚清政府的腐败,各级官吏的苟且与残暴,而在谴责的同时注意描写挣扎于民间的英雄,表达了对人民饱尝苦难及其反抗斗争的同情及希望,这是它的亮点。但小说中把德国侵略军写得“有情有义”,而义和团大师兄张德成则在“兴妖作怪”。

小说文笔清秀,善于素描,如关于清江浦逃难京官家眷的描写,颇生动传神。但它前6回用第一人称,后6回用第三人称、极不协调。

《邻女语》共12回,未完。初刊于《绣像小说》第6至20期(1903~1904),1913年始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单行本。

今有:《邻女语》,上海文化出版社1957年版,根据1913年商务印书馆版重新整理;《邻女语》,时代金典出版社2002年版;《邻女语》,中国小说史料丛书,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邻女语》明清善本小说丛刊,台北:天一出版社1986年版。 

附:主要参考书目:

1、《通俗小说总目提要》江苏省社科院明清小说研究中心,江苏省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编,中国文联出版社1990年版。内有:中国通俗小说总目;中国通俗小说总目提要;附录(本书未收《中国通俗小说书目》著录之书目一览,《中国通俗小说书目》补编,《晚清小说目》补编,中国通俗小说同书异名通检,中国通俗小说总目音序索引,中国通俗小说总目笔画索引,中国通俗小说总目作者姓名及别号索引)

2、丁锡根编《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

3、齐裕馄《中国历史小说通史》,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4、刘世德等编《中国古代小说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版

5、石渝昌等编《中国古代小说总目》,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6、“中国小说史丛书”《宋元小说史》、《明代小说史》、《清代小说史》、《晚清小说史》

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7、人民文学出版社《中国小说史料丛书》(26册)

8、《中国古典小说名著百部》华夏出版社1998年版;

9、《话本小说》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6年版;

10、《古本小说集成》,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影印。 

资料来源:上海文艺出版社《古今说海》、《宋人说萃》、《明人百家》、《清人说荟》、《古今说部丛书》;《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卷》;江苏省社科院明清小说研究中心,江苏省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编《通俗小说总目提要》,浙江古籍出版社“中国小说史丛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中国古代小说百科全书》互联网等。

陈友冰摘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