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典籍网

主页 > 国学入门 >

中国历代名刹、高僧简介(二)(6)

14、西安西明寺

西安西明寺位于长安延康坊西南隅右街(在今西安市白庙村一带),与同在右街的大庄严寺及位于左街的慈恩寺、荐福寺齐名。原先为隋朝杨素的私宅,大业年间,杨素之子杨玄感获诛后没官。武德初,为万春公主宅;贞观中,赐濮恭王泰。泰死后,改为福寿寺。唐高宗显庆元年(656)高宗为孝敬太子病愈,将其改建为西明寺,有大殿十三所。西明寺落成之日,唐高宗亲自参加了典礼,“遂赐田园百顷,净人百房,车五十两,绢布二千匹,征海内大德高僧,有毗罗、静念、满颢、广说、鹏耆、辩子、鹙子、知会凡五十人”1985、1992年两次发掘近万平方米。1985年发掘寺院东部前院7000平方米,佛殿,东、西、南3个回廊,庭院、水道渗井、院墙、道路及石灯等遗址。

西明寺是南山唐代长安的主要寺院之一,也是唐代御造经藏的国家寺院。著名高僧道宣、玄奘及印僧善无畏等都曾在这里翻译过佛典,佛藏中有许多佛经是在西明寺中译成的。如《贞元新定释教目录》卷十三载长安年间有《金光明最胜王经》、《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曼殊室利菩萨咒藏中一字咒王经》、《掌中论》、《取因假设论》、《六门教授习定论》、《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根本说一切有部尼陀那目得迎》、《根本说一切有部百一揭磨》《虚空藏菩萨能满诸愿最胜心陀罗尼求闻持法经》《佛说般若波罗密多心经》等。日本高僧空海空海在返回日本建立真言宗之前,也曾在这里学习佛典。当时道宣为西明寺上座,奉敕与玄奘撰《行事钞、戒疏,创律宗南山宗,被奉为律宗南山宗初祖。律宗实际上是三藏三学之一。道宣依五部律中四分律弘通戒律,故称之为律宗。西明寺今已不存。道宣弟子鉴真往扬州大明寺继续讲究律学,大力发展律宗。到唐天宝年间又东渡日本,继续弘扬律宗,律宗遂传至日本。

西明寺今亦以藏经著名:西明寺藏有《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十和日僧槃谭《新雕慧琳藏经音义纪事》,即所谓“西明藏”,这部经藏是唐代最早也是最丰富的佛教典藏,此后陆续译出的新经,经官定颁行天下后,也要补入西明藏。如《开元释教录》卷九载:“手自书写此新译经,填续西明寺菩提院东阁一切经阙本”。僧人圆照在西明寺据此撰成《贞元新定释教目录》,即《贞元录》。慧琳《一切经音义》亦据此撰成。慧琳《一切经音义》音注佛经共计一千三百部,五千七百余卷,始自唐玄奘译的《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终于唐义净撰的《护命放生法》,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当时入藏佛经的缩影,由其所释某部佛经的词语可略窥这部佛经的一斑,由其所释各部佛经则可略窥其时入藏佛经的经目概貌。

寺中拥有的碑文、壁画、题榜、书法都是上乘的艺术珍品。如“寺额则为玄宗朝南薰殿学士刘子皋所书,入西门南壁,杨廷光画神两铺,东廊东面第一间传法者图赞,褚遂良书,第三间利防等,第四间昙柯迦罗,并欧阳通书。”又有柳公权书《金刚经碑》。温庭钧《题西明寺僧院》说:“为寻名画来过寺,因访闲人得看棋。新雁参差云碧处,寒鸦辽乱叶红时。自知终有张华识,不向沧州理钓丝。”可见在唐代,西明寺即以碑文、壁画等著称。

西明寺建筑装潢也很精美。该寺仿天竺祗园精舍,气象万千,蔚为大观。唐彦谦《西明寺威公盆池新稻》云:“莲盆积润分畦小,藻井垂阴擢秀稀”;元稹《西明寺牡丹》:“花向琉璃地上生,光风炫转紫云英”,皆在描绘西明寺建筑中的藻井和琉璃瓦当之精美。寺中的牡丹也负有盛名,除上文提到元稹有《西明寺牡丹》外,白居易亦有《西明寺牡丹花时忆元九》、《重题西明寺牡丹时元九在江陵》。因此在文学史上也很有价值。

15、西安卧龙寺

西安卧龙寺位於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柏树林街,为著名的各宗并宏的道场。是西安历史悠久的古刹,1983年被国务院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

卧龙寺创建于汉灵帝时(168—189),隋朝时称“福应禅院”。在唐代因寺内保存着吴道子画的观音像,又称“观音寺”。唐懿宗咸通年间(860)和僖宗乾符年间(874),先後在寺内建立石刻陀罗尼经幢。宋初有高僧惠果入寺住持,终日高卧,时人呼为“卧龙和尚”。宋太宗时更寺名为“卧龙寺”。元朝时,卧龙寺得到重修。明朝洪武十年(1377年)再次重修。现在寺内保存下来的元、明、清石碑多通,记述了这段历史。如明洪武十年(1377年)曾立石碑,现碑仍存大雄宝殿东边,“碑石显文如花朵,故人称开花碑”。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重修殿宇。清朝对卧龙寺也屡加修聋。清咸丰二年(1852年),重兴为十方丛林,立碑记之。同治七年(1868年),重修殿堂,立“卧龙历史碑”。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慈禧太后与光绪皇帝避难西安,给卧龙寺带来新的繁荣。慈禧太后施银千两重修殿宇,并建立石牌坊一座,宏大精美。慈禧还亲书“慈云悲曰”、“三乘迭耀”匾额赐寺,并为山门书额“敕建十方卧龙禅林”。当时西藏、蒙古的喇嘛、王公们千里迢迢送来各类贡品、佛像,其中佛像均沼令送卧龙寺供养。所以现在寺内小型佛像甚多。1931年,朱子桥等人筹资修整了大雄宝殿和禅堂,同时广购佛经,创办了佛学国书馆。后又请太虚法师来讲经说法。对东院、西院房舍都进行了整修。1949年後,政府多次拨款修整殿宇,装修佛像,使这座佛教古刹更加巍峨壮丽,金碧辉煌。1957年7月31日被西安市人民政府列为陕西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卧龙寺占地面积15亩,分为中院、东院和西院三个院落。中院占地面积六亩,寺内的主要殿堂分布在这里。最南有山门五间。向北是金刚殿五间,内供四大天王像和韦驮、伽蓝像。天王殿东边是祖师殿,西边为菩萨殿。再向北为大雄宝殿,面阔五阎,中间供释迦牟尼佛及文殊、普贤菩萨像。後面是地藏菩萨像,两侧为二十四诸天泥塑像。

卧龙寺历史上以禅宗道场为主、但兼传播其他宗派的经典、教义,被称作“各宗并宏的道场”。如1922年,妙阔法师在这里讲解《唯识三十八颂》、《楞伽经》等,1931年太虚法师开讲《金刚经》,1932年慈云法师讲《圆觉经》,1942年和1949年后,朗照法师任住持,历讲《楞严经》、《法华经》等。寺内主要文物如下:

佛碑:现在寺内保存下来的元、明、清石碑多通。著名碑石有“佛足迹碑”、唐吴道子“画观音像碑”、明洪武十五年“卧龙历史碑”、明英宗正统十年(1445)颁赐“藏经碑”、明武宗正德十六年(1521)“重修碑”、清咸丰二年(1852年)“重兴十方规约碑”、同治七年(1868年)卧龙历史碑、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慈禧太后“捐银两重修碑”、民国三十五年(1946)“传戒碑”。这些石碑,碑文清晰,是研究唐朝及明清时期卧龙寺的重要史料,同时也具有绘画、书法价值。另有唐咸通及乾符年间石刻陀罗尼经幢和元代石碑,但字迹已模糊不清。

佛足迹碑:佛足刻在《明卧龙禅寺碑》的碑阴面,立大雄宝殿东边,“碑石显文如花朵,故人称开花碑”。刻于明洪武二十年(1387)。碑正面铭文记述着卧龙寺的沿革。碑阴佛足迹碑在双足大指上均刻莲花,其余四指皆刻字,足掌刻千幅轮、三钻、宝瓶、双鱼、宝剑等文。佛足迹是玄奘从西域带回,并奉敕刻石供奉。图下有铭文曰:“大唐贞观中,有玄类法师亲往西域求法,亲获瞻礼图归,进呈太宗皇帝,奉效刻石供奉以广传焉。大明洪武丁卯,寒水僧德明,长安卧龙禅寺提点行满,命匠重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玄奘圆寂的宜君(今铜川)玉华寺,曾发现佛足迹碑残石。

唐代吴道子所画的观音像刻石:为唐朝画圣吴道子所画的观音像刻石。画面线条遒劲,宝相庄严。寺内还有一通“唵字碑”,据传碑文也系唐代高僧义净自西域带回镌刻而成的,碑文无人辨识。宋太宗曾作词赞道:“鹤立蛇行势无休,五天玄字鬼神愁;儒门弟子无人识,穿耳胡僧笑点头”。

《碛砂藏》:卧龙寺还收藏有举世闻名的《碛砂藏》。《碛砂藏》是南宋平江府(苏州市)碛砂延圣院募刻的“大藏经”。从南宋绍定四年(1231)至元至治二年(1322)历时90多年才完成;共计1532部,6362卷,59l函,全部梵箧装帧,柳字书体,刻印精致,有很高的历史价值,现保存在陕西省图书馆,尚存5千余卷。寺内还珍藏着古印度的贝叶经(即写在贝多罗树叶上的佛经),宋咸平年间所铸铁钟、西藏喇嘛留赠的大理石香炉等,皆有很高的文物价值。

西安卧龙寺

16、西安广仁寺

西安广仁寺位于西安市西北隅,是西安著名的唯一的藏密黄教佛寺。清朝初年,清政府在西藏、青海藏传佛教上层喇嘛进京朝见皇帝的沿途,建立寺院,为清代蒙、藏族喇嘛、活佛往来内地驻锡之所。广仁寺就是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康熙皇帝敕命兴建的,康熙亲书“慈云西荫”殿额赐寺。该寺现存康熙撰文的建广仁寺碑一通,反映了当时的历史背景。广仁寺创建至今只有二百多年历史,但它却是藏汉文化交流,民族结的见证。1983年被国务院列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广仁寺建成後,西藏、蒙古、青海、甘肃等地区的活佛、喇嘛路过陕西时,均住寺瞻礼。1911年辛亥革命後,广仁寺一度被理门公所占据,不久即恢复为喇嘛寺院。寺内常驻军队,寺院备受摧残。1931年,寺门外城墙所埋火药忽然爆,东门外树木全毁,殿堂的屋瓦也被炸坏,方丈室轰倒,唯经像安然无损。後由杨虎城将军出资修复。1952年政府拨款整修广仁寺,使大雄宝殿、藏经殿、菩萨殿及僧寮、厢房等全部焕然一新,法相庄严。丹增加措喇嘛,班禅额尔德寺,路过陕西时,都受到广仁寺僧众的欢迎,班禅大师还在广仁寺为众说法。喜饶嘉措大师19949年後也多次在广仁寺“为大众说皈依,普结法缘”。当时,蒙古族关符清大喇嘛任广仁寺住持。广仁寺所承法系为臧傅佛教黄教密宗,寺内用藏诵经咒,每逢农历十月二十四和二十五日,举行纪念宗喀巴成道日灯会,善男信女纷涌而至,寺内钟鼓齐鸣,梵呗振洱,灯火辉煌,香烟缭挠,十分热闹。

广仁寺占地面积约16亩,布局错落有致,以玲珑精巧见长,是一座具有汉族地区寺院建筑特色的喇嘛寺院。但寺内供奉的佛像、所藏经典、僧众修持都依承藏传佛教,主要弘传黄教格鲁派宗风。大雄宝殿正中供奉三尊佛像,正中是庄严、精美绝伦的鎏金铜绿度母像,左侧是木髻天母像,右侧是木质巨光天母像,均为唐朝文物。其它殿堂内还供奉有明朝木质阿弥陀佛像、印度造释迦牟尼像、西藏造鎏金铜佛像等。寺内主要佛教建筑依次为山门、大雄宝殿、藏经殿、法堂三重殿堂,两侧有配殿、厢房、跨院,殿堂画栋雕梁,十分富丽。院内苍松翠柏,花草葱茏。

广仁寺内文物有所谓“镇寺八宝”:康熙御笔《御制广仁寺碑》;《御制广仁寺碑》手稿真迹;万年灯;清代檀香木供座;乾隆御赐汉白玉莲花缸;慈禧西行赏赐楠木龙灯一对;佛祖十二岁等身像承座唐代莲花宝座;明版《大般若波罗密多经》6600卷。还有“六大匾额:康熙题写“广仁寺”;赵朴初题写“广仁寺”;康有为题写“庄严佛土”;康熙题写“慈云西荫”;慈禧题写“法相庄严”;乾隆题写“佛教圣地”。

西安广仁寺

大藏经:广仁寺藏经甚丰:有明正统五年(144O)刊刻、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又续刊印的《大藏经》一部,这部藏经为梵筴本,纸质光洁,书体严整,卷首刻有精美的线刻佛画。每十卷为一函,共677函,6770卷。每函又按千字文标明序列,用黄色包袱包裹,十分整齐。寺内还珍藏一部北京版的《藏文大藏经》,康熙三十九年所赐,共107包,为甘珠尔类(佛部),收入律、经、密咒三部分。有目录(汉、藏、满、蒙四种文字并列)、密部、大般若、二万五千颂、万八千颂、诸般若、宝释部、华严部、诸品经、律部和八千颂等内容。该版藏经是清王室宫本,刻造、装帧颇为精良,版型较一般藏文经大,每筴霏画均为手工绘制,笔触细腻,设色鲜丽,大多出自藏、蒙名僧画家手笔,极为珍贵。

莲花缸:为白色大理石雕成,在讲经堂前。直径1.4米下有圆形石座,通高l.5米。缸身遍布莲花绕枝图案,十分精美,径囗刻有隶书铭文,是清乾隆时西安崇圣寺所造,後来移到广仁寺。

广仁寺讲经堂前莲花缸

敦煌塔:广仁寺有二座古塔,为西晋永康年间所造。在广仁寺的下院胜严寺(又称敦煌寺),在汉长安城遗址东北角青西村,紧邻宣平门遗址。现仅存一座。

广仁寺敦煌塔

17、长安县兴教寺

长安县兴教寺位于陕西省长安县樊川的少陵原畔,距西安市约20公里,是国务院确定的142座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之一。创建于唐高宗总章二年(669),是唐朝玄奘法师与弟子窥基、圆测安葬地。当时樊川一带寺院云集,兴教寺与兴国、华严、牛头、观音、云栖、禅定、法幢等并称“樊川八大寺院”,而兴教寺位列樊川八寺之首。唐肃宗李亨来此处游览,题塔额曰“教”,从此,这座寺院名曰“兴教寺”。宋朝时,兴教寺“殿宇法制,粗密庄严”。明清时,几废几兴。到清同治年间(1865年)寺内殿堂均为战火所焚,唯三座灵塔幸存。l922年,妙阔法师募修了大殿五间,寮房十间。1930至1934年,朱子桥等人募资补修了三座灵塔。1939年程颂等募修大雄宝殿、藏经楼、山门等。l949年後,妙阔法师自任住持,法因任监院,僧人过着半农半禅生活。今日兴教寺修缮一新,这里俯视樊川,潏河如带;南望终南玉案峰,万峰耸立;西观神禾,起伏如画;绿树环抱,风景秀丽,环境优美。成为国内外游人香客参观访问、造香朝拜圣地。

寺内主要建筑最具历史价值的是玄奘法师及两大弟子窥基、圆测灵骨塔,所谓“龙象三塔”。另外兴教寺法堂内供元朝所铸千佛绕毗卢铜佛像一尊,高2米,重约2700余斤;明朝铜铸阿弥陀佛像,另有有唐朝铜铸观音像,明朝木雕地藏菩萨像,皆是寺内珍贵文物。东院藏经楼上收藏着明清刻引佛经和近代影印经典达万卷之多,还珍藏着梵文、巴利文、贝叶经等。西院有一座构筑精巧的“慈恩殿”,殿内有玄奘及弟子窥基、圆测石刻像各一座,这三座石碑为1930至1934年间刻制,玄奘和窥基法师画像是依旧日本东京收藏我国唐朝官中所供玄奘、窥基画像印制刻石。玄奘石刻像高约一米,身穿短褐,足登布屐手执雨伞,背着装满经书的背夹,背夹上挂一盏明灯。

西安兴教寺

慈恩三塔为玄奘及两大弟子窥基、圆测灵骨塔。其中玄奘灵塔高23米,矗立在西院苍翠松竹之中。玄奘(600-664)是唐朝法相宗创始人,佛经翻译家。唐高宗麟德元年(664)圆寂于宜君县玉华宫。消息传至京城长安,朝野为之悲戚,唐高宗悲叹:“朕失国宝矣”。玄奘遗骨在长安城东白鹿原上安葬时,送葬者达数万人。总章二年(669年),唐高宗下诏将玄奘遗骨葬少陵原畔(今址),建五层砖塔葬之,随即建寺。玄奘塔因唐中宗溢玄奘“大遍觉”,故又称“大遍觉塔”。玄奘塔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仿木结构楼阁式砖塔。塔身通体用青砖砌成,做四角锥体,共五级,平面呈正方形,底层边长各5米。塔面作仿木结构,用砖砌作扁柱、栏额及斗拱,均分作三间。塔檐叠层砌出,檐下均饰两层菱角牙子。次层以上塔心实砌,不能登临。塔底层南面有拱行券洞,龛内有玄奘泥塑像。塔底层北面壁上镶嵌唐朝文宗开成四年(839)《唐三藏大遍觉法师塔铭》,刘珂撰文,僧建初书丹。整个塔造型既简洁明快,又庄重稳固,历经一千三百多年仍巍然屹立,在我国建筑史上具有极大价值。

玄奘弟子窥基、圆测塔并列左右。塔高约七米,三层四面分别有“基师塔”和“测师塔”匾额。窥基塔建于唐高宗永淳元年(682)。窥基(632—682),俗姓尉迟字洪道,是唐开国大将军尉迟敬德之侄,17岁从玄奘出家。他聪慧博学,深受玄奘器重,与神坊、嘉尚、普光号称“百部疏主”。。圆测(613—696)是唐朝新罗(朝鲜)僧人。自幼出家,15岁到中国从玄奘学法,通梵语、藏语等六种语言,帮助玄奘译经,成为奘门高足之一。圆测圆寂后,初葬与河南龙门香山寺,后来弟子将其移葬于陕西终南山丰德寺东岭。圆测塔是宋徽宗政和五年(1115)所建。僧人从丰德寺所葬部分遗骨中分藏于此塔中。

1953年,周恩来总理曾陪同印度总理尼赫鲁来兴教寺瞻仰玄奘;1954-1956年,缅甸总理吴努、尼泊而文化化部长乾达也先後来寺瞻仰玄奘塔。兴教寺成为促进我国同亚洲各国友好往来的桥梁和纽带。

玄奘大师灵塔

玄奘塔旁基师塔

18、长安县香积寺

长安县香积寺地处终南山子午谷正北神禾原西端,距西安城南约十七公里。香积寺是中国佛教净土宗正式创立后的第一道场,被奉为净土宗祖庭。

香积寺原名光明寺,后改称香积寺。唐高宗建于永隆二年(681),这年善导圆寂,其弟子怀恽造崇灵塔以藏骨灰,唐神龙二年(706),又于塔侧广建寺院,称为香积寺。香积寺建成后,面积广大到要“骑马关山门”,堂殿、楼台华美壮丽,一如佛经中所说的忉利天宫和释迦牟尼在舍卫国居住说法的精舍祗树给孤独园,景色园林,神木灵草,常年含翠,叶暗花明,艳丽宜人。寺内供奉着唐高宗送来的舍利子,前来瞻仰礼拜的善男信女极多,香火颇盛,连武则天也“志想金园,情欣胜躅。事频临净刹,倾海国之名珍;或屡访炎凉,舍河宫之秘宝”。寺内的善导供养塔,突兀而起,欲与终南峰巅争高。唐代著名诗人王维所作的《过香积寺》形象描绘了香积寺一带的寺院园林美景:“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回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唐代是香积寺的极盛时期,之后历经变更,到明代仍基本保持原状,有诗说:“古塔依萧寺,长川抱泃河。林深青霭淡,地僻白云多”清代前期香积寺状况并不次于明代,但清中叶后已呈一派衰败。一九七九年开始对香积寺重新修整,首先加固补修了善导供养塔,使这座唐代古塔重现昔日风采。修复了善导影堂、金刚殿、三间殿,并新修了大雄宝殿和佛堂。在大殿内新塑佛像,并安放了日本净土宗信土赠送的善导大师坐像。神禾原上的千年古刹又恢复了往日的风采。

香积寺为唐代高僧善导大师塔院。善导(613—681),也叫光明和尚。俗姓朱,山东临淄人,幼年出家修业,后见西方净土变相精美无比,于是叹曰:“何当托质莲台,栖生净土。”他仰慕东晋慧远结社发愿往生净土的高风,亲往慧远创建的庐山东林寺寻踪礼敬。又到山西玄中寺求教于高僧道绰,从而最后坚定了对净土法门的信仰。善导回到长安弘传净土法门,为争取信徒,创宗立说而奔走。最初善导未能确立自己的地位,且又住在偏僻的蓝田山区,暂时被排在“山僧”之列。但又经过数年努力,形式迥异,“满长安城,皆悉念佛”。善导住寺三十年,除洗浴之外,一直不脱衣服,始终穿衣坐睡,佛教不倒丹。平日举目不见女人,淡泊一切名利之心。所创立的净土宗如得意春风,吹遍长安,“仕女奉者无量”。净土法门大兴,以致有“家家观世音,人人阿弥陀”的说法。善导在世时,其徒众成千上万,信徒中有人每日诵佛号十万声,一生诵《阿弥陀经》五十万遍。至今内地佛教仍以《阿弥陀经》为日课,以念佛为普遍的修行途径,佛教徒相见时都以“阿弥陀佛”为口头致敬语,可见净土宗与禅宗相融,净禅合一。净土宗在九世纪时传入日本,至今影响仍很大。埋葬其遗骸的香积寺也遂成为净土宗的祖庭。日本净土宗直绍净宗亦奉香积寺为祖庭。王维的《过香积寺》诗还被编入日本小学课本。

香积寺内善导像

善导大师塔又名香积塔,为净土宗祖师善导的灵骨塔。为平面方形密檐砖塔,每面三间,周围为厚墙,中间为空筒(即塔层楼板毁去,从塔基到塔顶为空筒状)。塔原高十三层,经多年风雨剥蚀,现存十层半。每层均开卷门,门洞按比例缩小塔角方直,线条轮廓明晰,显得分外飒爽挺拔。善导塔建成之后,即在塔身上刻下《金刚经》全文。今日在每层门洞两边的砖框内的一道道深浅相间的红白竖线是填写经文后涂上的一层保护色。全塔朴实无华,为关中名塔。

香积寺与崇灵塔

19、长安县净业寺

长安县净业寺位于陕西省长安县终南山北麓之凤凰山(亦称后庵山)上,距西安市约35公里,是国务院确定的142座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之一。

净业寺始建于隋末,唐初为高僧道宣修行弘律的道场,因而成为佛教律宗的发祥地。净业寺亦因道宣弘扬律宗而达极盛,后渐衰落。据寺内所存明朝《道宣律师略传》及清朝《钟鼓楼碑》记载:明正统二年(1437),净业寺住持云秀募集资金,重修殿堂。明天顺四年(1460)住持本泉筹集修葺寺院,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因地震塔倾,到隆庆年间(1567)才加以修复;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寺僧又重修道宣律师塔。嘉庆十八年(1813),重修殿宇。道光年间(约1832年),寺况稍盛,寺产田地颇丰,在东山谷修建茅蓬68间,供僧人禅修。“文革”中寺院被毁。十一届三中全会落实宗教政策后,政府拨款,重修山路、天王殿、大雄宝典、祖师殿、禅堂、客堂、僧寮,增建五观堂、厨房等,使这座千年古寺焕然一新。寺内主要文物有祖师堂。

终南山间净业寺

祖师堂供奉南山律宗祖师道宣的殿堂。道宣(596-667),俗姓钱,丹徒(今江苏丹徒)人。自幼聪慧,9岁能作赋,15岁出家,20岁受具足戒,先后师从智顗、智首等律学大师钻研律学,曾在大禅定寺听智首律师讲《四分律》四十遍,历时十年。而后四方参学,“居无常师,追千里如咫尺;唯法是务,跨关河入一苇;周游晋魏,批阅累于初闻;顾步江淮,缘枸彰于遒听。随以立年,产寻铅墨,律仪博要,行事谋猷,图传显于时心,钞疏开于有识;或注或解,引用寄于前经,时抑时扬,专门在于成务。”(《道宣律师略传》)唐高祖武德七年(624),道宣结庐终南山,始居白泉寺、丰德寺,后得护法菩萨之示,遂移居净业寺。此后四十余年,道宣律师除两次出山,被礼请参加玄奘法师在长安弘福寺、西明寺组织的译场外,其余时间均在净业寺潜心禅定,研究律学。他的关于《四分律》著述,如《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四分律删繁随机羯磨疏》、《四分律含注式戒本疏》被称为“南山三大部”,再加上《四分律拾毗尼义钞》、《四分比丘尼钞》等著作,在中国佛教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唐高宗乾封二年(667),道宣在终南山清宫精舍创立戒坛,依其所制得传戒、受戒仪规为诸州沙门二十余人传授具足戒,所著《关中创立戒坛图经》成为后世戒坛之模范。道宣律师生平“三衣皆伫,一食为菽,行则仗策,座不倚床”,其道行盛名远播西域,唐开元三大士之一金刚智法师亦幕名来长安亲近道宣律师。玄奘、窥基、圆测法师、牛头祖师及孙思邈等与道宣律师交往的故事颇多。乾封二年(667年)十月三日圆寂,葬于坛谷石室。唐高宗诏令天下寺院奉供道宣律师画像,并令名匠韩伯通为其塑像。唐穆宗曾下赞曰:“代有完人,为如来使。龙鬼归降,天神奉侍。声飞五天,辞惊万里。金乌西沉,佛日东举。稽首皈依,肇律宗主。”后人因其长期居住终南山,尊称他所弘的《四分律》为“南山宗”,亦尊称他为“南山律祖”道宣律师门下有受法传教弟子千人,著名的有大慈、文纲、文刚以及文刚的弟子道岸、道宗等。道宗的再传弟子鉴真后来从扬州大明寺东渡,将律学传到日本,成为日本律宗祖师。

净业寺祖师堂

祖师堂内长明灯前佛龛内为道宣塑像

道宣像

20、户县草堂寺

户县草堂寺位于西安西南三十公里户县圭峰山北麓,距今已有1600年的历史,据《秘藏记钞》:草木皆可成佛。佛教天台宗、真玄宗皆主张草木可以成佛。草堂寺即因此得名。草堂寺是西安地区留存至今的最古老的名刹之一,是佛教传入中国后第一个国立译经场,与佛教的多种宗派(包括日本日莲宗)有着密切关联,也是中国佛教三论宗的祖庭。

草堂寺于后秦姚兴弘始三年(401),为西域龟兹三藏法师鸠摩罗什在此译经所建。为我国佛教史上在翻译佛经方面作出重大贡献的鸠摩罗什大师译场。鸠摩罗什入关至此后,义学沙门云集关中,译场诸助手亦听鸠摩罗什讲授义理,鸠摩罗什门人号称三千,最著名的有僧肇、僧睿、道融、昙影等,后世称为四杰、八俊、十哲。三论宗奉罗什大师为开祖,草堂寺为祖庭。日本佛教三论宗以此寺为朝礼圣地。唐代,华严宗五祖宗密亦住持此寺,在此撰写《圆觉经疏》。后因安史之乱,寺院半毁。唐昭宗时曾敕令重修。

草堂寺一带为秦汉时上林苑。地近终南山,水有太平、高冠毓其秀;山有子房、圭峰钟其灵。这里幽觅古、探奇揽胜之地。草堂西北角茂密的竹林旁之烟雾井,据言井下有蛟龙卧巨石上,早晚呼气,由井口冒出形成淡紫色烟雾,迷漫游离于圭峰之巅草堂之上,摇曳缥缈,沿屏列的终南北麓,悠悠向帝京长安而去。“草堂烟雾”是长安入景之一,清代诗人朱集义曾有诗云:“烟雾空朦叠翠生,草堂龙象未分明。钟声缥缈云端出,跨鹤人来玉女迎。”(《甘亭十二景》)其实烟雾是由地热运动造成的,后来地热改道,而今就再无烟雾了。

寺内重要文物有鸠摩罗什舍利塔和 《唐故圭峰定慧禅师碑》。

陕西户县草堂寺

鸠摩罗什舍利塔为安放鸠摩罗什舍利之塔。鸠摩罗什,古龟兹人,中国佛教四十译师之一。他7岁随母出家,精通大、小乘经论,汉文修养很高。他是玄奘之前译经成就最显著者,自公元401年到长安,先后译经300余卷。他所译的经典对后来中国佛教的发展产生了极大影响,不仅所译经论的内容上,第一次有系统地介绍了根据般若经类而立的大乘性空缘起之学,而且在翻译文体上也一变过去朴拙的古风,开始运用达意的译法,使中土主要诵习者易于接受理解,而为义学方面开辟了广泛的园地。罗什以虔敬热忱的态度译经,“曲人方言,趣不乖本”,再考虑到中土诵习者的要求,在传译上或增或减,务求达意,特别在传译富有文学趣味的大乘佛典《法华》、《维摩》、《大智度》等经时,力求不失原意外,也注意保持原文的语趣。罗什对印度典籍、梵文、华文和文学均有相当素养,故能创造出一种读起来兼具外来语与华语调和之美的文体。因此他译的经,特别为中土佛经所乐诵。对后来的佛教文学,大乘根本教理的移植和弘传,功不可没。并提供了开创“天台宗”、“净土宗”等的根据。罗什对自己所译经论的质量十分自信,圆寂前在众徒面前郑重地说:“我传译的经论若无谬误,我焚身之后,舌不焦烂。”后来,以火焚尸,薪灭形碎,惟舌不烂,果如鸠摩罗什临终所言。据说在塔中存有罗什大师舌头的舍利。当然,罗什空前的成就,是和长安先期的译业基础,以及当时参加译场的诸多得力助手分不开的。长安在前秦时,道安即在此资励译事,创立译场,已渐成译经重镇,后秦朝廷更为崇佛,大力扩充译场,开国立译场之端。僧人道生、道恒、慧观、慧严等参与译场者,既精教理,又善文辞,执笔承旨,各展所长。

塔由西域所贡大理石建造,塔高2.46米,八面十二层,它所用的石头是西域所供,是用玉白、砖青、墨黑、乳黄、淡黄、浅蓝、赭紫及灰色等八种颜色的宝石雕刻镶砌而成,故称“八宝玉石塔”。塔上刻有“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舍利塔”的字样。方座的圆台上方刻数山,象征佛法中的须弥山,其上三层重叠云台浮雕精妙的蔓草。云台上为八角形龛,上覆四角攒尖形座顶,顶端做宝珠形。宝龛上方屋脊形覆盖之下阴刻的佛像,为六朝以来流行式样,但缺乏简洁而略显烦琐,又不如初唐之雄丽,据此可推知建塔的时间约在罗什圆寂后三四百年。此塔经千年未遭风雨侵蚀和兵乱损伤,完整如新,倍觉可贵。唐太宗《赞鸠摩罗什诗》碑云:“秦朝朗现圣人星,远表吾师德至灵。十万流沙来振锡,三千弟子共翻经。文含金玉知无朽,舌似芝兰尚有馨。堪叹逍遥园里事,空余明月草青青。”

草堂寺内鸠摩罗什坐像

安放在塔亭内的鸠摩罗什舍利塔

《唐故圭峰定慧禅师碑》草堂寺大殿有单檐十二间碑廊,成凹字形,红柱木栏对芳圃,壁嵌石碑数十块。其中以《唐故圭峰定慧禅师碑》最为珍贵,现存于与钟亭相对的碑亭内。圭峰定慧禅师即宗密(780—841),被尊为华严宗五祖。俗姓何,果州西充(今四川西充)人,少年即通儒学,二十八岁时偶谒禅师道圆,言谈相契,随之出家,受《圆觉经》,读而有悟。又云游问师,得澄观所撰《华严经疏》等,鉴之欣然,乃往长安觐澄观,昼夜随侍二年,并到南山智炬寺遍阅藏经三年,后在草堂寺弘法修禅。宗密与朝廷权臣过从甚密,多次被唐文宗邀入内殿问法,朝臣士庶崇者很多。宗密虽被尊为华严宗五祖,但一生弘法并非华严一宗。其著述甚丰,今存《华严经行愿品疏钞》等八十六卷,主要思想是继承智俨以后的性起说,并主张教禅一致。

陈友冰编写

参考资料:杜继文《佛教史》、汤用彤《魏晋南北朝佛教》、薛林平《中国佛教建筑》、张驭寰《中国佛教寺院建筑讲座》、曹昌治、罗哲文《中国古代建筑:佛教》、周维权《中国园林史》、陈友冰《《应用美学》、《文化专题电视系列片:中国寺庙》、互联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