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著名家教选介(二):孔子家语(6)
http://www.newdu.com 2016-08-30 国学网 陈友冰 参加讨论
第七·五仪解 【原文】 哀公问于孔子曰:“寡人欲论鲁国之士,与之为治,敢问如何取之?” 孔子对曰:“生今之世,志古之道;居今之俗,服古之服。舍此[1]而为非者,不亦鲜乎?” 曰:“然则章甫、绚履、绅带、缙笏者[2],皆贤人也?” 孔子曰:“不必然也。丘之所言,非此之谓也。夫端衣玄裳[3],冕而乘轩者,则志不在于食荤;斩衰菅菲[4],杖而歆粥者,则志不在于酒肉。生今之世,志古之道;居今之俗,服古之服,谓此类也。” 公曰:“善哉!尽此而已乎?” 孔子曰:“人有五仪[5],有庸人,有士人,有君子,有贤人,有圣人。审此五者,则治道毕矣。” 公曰:“敢问何如,斯可谓之庸人?” 孔子曰:“所谓庸人者,心不存慎终之规,口不吐训格[6]之言,不择贤以托其身,不力行以自定。见小暗大,而不知所务;从物如流,不知其所执。此则庸人也。” 公曰:“何谓士人?” 孔子曰:“所谓士人者,心有所定,计有所守,虽不能尽道术[6]之本,必有率也;虽不能备百善之美,必有处也。是故知不务多,必审其所知;言不务多,必审其所谓;行不务多,必审其所由。智既知之,言既道之,行既由之,则若性命之形骸[7]之不可易也。富贵不足以益,贫贱不足以损。此则士人也。” 公曰:“何谓君子?” 孔子曰:“所谓君子者,言必忠信而心不怨,仁义在身而色无伐,思虑通明而辞不专。笃行信道,自强不息。油然[8]若将可越,而终不可及者。此则君子也。” 公曰:“何谓贤人?” 孔子曰:“所谓贤人者,德不逾闲,行中规绳[9]。言足以法于天下而不伤于身,道足以化于百姓而不伤于本。富则天下无宛财,施则天下不病贫。此则贤者也。” 公曰:“何谓圣人?” 孔子曰:“所谓圣人者,德合于天地,变通无方。穷万事之终始,协庶品之自然,敷其大道而遂成情性。明并日月,化行若神。下民不知其德,睹者不识其邻。此谓圣人也。” 公曰:“善哉!非子之贤,则寡人不得闻此言也。虽然,寡人生于深宫之内,长于妇人之手,未尝知哀,未尝知忧,未尝知劳,未尝知惧,未尝知危,恐不足以行五仪之教。若何?” 孔子对曰:“如君之言,已知之矣,则丘亦无所闻焉。” 公曰:“非吾子,寡人无以启其心。吾子言也。” 孔子曰:“君入庙,如右[10],登自阼阶,仰视榱桷,俯察机筵,其器皆存,而不睹其人。君以此思哀,则哀可知矣。昧爽夙兴,正其衣冠;平旦视朝,虑其危难。一物失理,乱亡之端。君以此思忧,则忧可知矣。日出听政,至于中冥,诸侯子孙,往来为宾,行礼揖让,慎其威仪。君以此思劳,则劳亦可知矣。缅然长思,出于四门,周章远望,睹亡国之墟,必将有数焉。君以此思惧,则惧可知矣。夫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所以载舟,亦所以覆舟。君以此思危,则危可知矣。君既明此五者,又少留意于五仪之事,则于政治何有失矣!” 【注释】 [1]舍此:旧注:“舍,读去声,训为‘处’。”意为处于这种境况的人,有此种作为的人。 [2]章甫、绚履、绅带、缙笏者:章甫,商代的一种冠,泛指古代一种礼帽;绚履,鞋头有装饰物的鞋子。古代皇帝祀天地明堂时,冠旒冕,玄衣纁裳,赤舄绚履,以承大祭;绅带,古时士大夫束腰之大带;缙笏,将笏插于腰带、垂绅(垂着衣带)的人,即士大夫。 [3]端衣玄裳:指穿着礼服。端衣:古代祭祀时所穿的礼服。玄:黑红色。 [4]斩衰菅菲:斩衰,古代丧服,用粗麻布做成,不缝边;菅菲:据《荀子·哀公》当作“菅屦”,草鞋。 [5]五仪:五个等次。 [6]训格:规范,典范。道术:道德学术。 [7]形骸:人的形体、躯壳。 [8]油然:从容安闲的样子。 [9]规绳:指规范、法则。规:校正圆形的用具。绳:木工用的墨线。
[10]君入庙,如右:君:指国君。如右:《荀子·哀公》作“而右”,指从右边走。古人以右为尊。 【译文】 鲁哀公向孔子问道:“我想评论一下鲁国的人才,和他们一起治理国家,请问怎么选拔人才呢?” 孔子回答说:“生活在当今的时代,倾慕古代的道德礼仪;依现今的习俗而生活,穿着古代的儒服。有这样的行为而为非作歹的人,不是很少见吗?” 哀公问:“那么戴着殷代的帽子,穿着鞋头上有装饰的鞋子,腰上系着大带子并把笏板插在带子里的人,都是贤人吗?” 孔子说:“那倒不一定。我刚才说的话,并不是这个意思。那些穿着礼服,戴着礼帽,乘着车子去行祭祀礼的人,他们的志向不在于食荤;穿着用粗麻布做的丧服,穿着草鞋,拄着丧杖喝粥来行丧礼的人,他们的志向不在于酒肉。生活在当今的时代,却倾慕古代的道德礼仪;依现代的习俗生活,却穿着古代的儒服,我说的是这一类人。” 哀公说:“你说得很好!就仅仅是这些吗?” 孔子回答道:“人分五个等级,有庸人,有士人,有君子,有贤人,有圣人。分清这五类人,那治世的方法就都具备了。” 哀公问道:“请问什么样的人叫做庸人?” 孔子回答说:“所谓庸人,他们心中没有谨慎行事、善始善终的原则,口中说不出有道理的话,不选择贤人善士作为自己的依靠,不努力行事使自己得到安定的生活。他们往往小事明白大事糊涂,不知自己在忙些什么;凡事随大流,不知自己所追求的是什么。这样的人就是庸人。” 哀公问道:“请问什么是士人?” 孔子回答说:“所谓士人,他们心中有确定的原则,有明确的计划,即使不能尽到行道义治国家的本分,也一定有遵循的法则;即使不能集百善于一身,也一定有自己的操守。因此他们的知识不一定非常广博,但一定要审查自己具有的知识是否正确;话不一定说得很多,但一定要审查说得是否确当;路不一定走得很多,但一定要明白所走的路是不是正道。知道自己具有的知识是正确的,说出的话是确当的,走的路是正道,那么这些正确的原则就像性命对于形骸一样不可改变了。富贵不能对自己有所补益,贫贱不能对自己有所损害。这样的人就是士人。” 哀公问:“什么样的人是君子呢?” 孔子回答说:“所谓君子,说出的话一定忠信而内心没有怨恨,身有仁义的美德而没有自夸的表情,考虑问题明智通达而话语委婉。遵循仁义之道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自强不息。他那从容的样子好像很容易超越,但终不能达到他那样的境界。这样的人就是君子。” 哀公问:“什么样的人称得上是贤人呢?” 孔子回答说:“所谓贤人,他们的品德不逾越常规,行为符合礼法。他们的言论可以让天下人效法而不会招来灾祸,道德足以感化百姓而不会给自己带来伤害。他虽富有,天下人不会怨恨;他一施恩,天下人都不贫穷。这样的人就是贤人。” 哀公又问:“什么样的人称得上是圣人呢?” 孔子回答说:“所谓圣人,他们的品德符合天地之道,变通自如,能探究万事万物的终始,使万事万物符合自然法则,依照万事万物的自然规律来成就它们。光明如日月,教化如神灵。下面的民众不知道他的德行,看到他的人也不知道他就在身边。这样的人就是圣人。” 哀公说:“好啊!不是先生贤明,我就听不到这些言论了。虽然如此,但我从小生在深宫之内,由妇人抚养长大,不知道悲哀,不知道忧愁,不知道劳苦,不知道惧怕,不知道危险,恐不足以实行五仪之教。怎么办呢?” 孔子回答说:“从您的话中可以听出,您已经明白这些道理了,我也就没什么可对您说的了。” 哀公说:“要不是您,我的心智就得不到启发。您还是再说说吧!” 孔子说:“您到庙中行祭祀之礼,从右边台阶走上去,抬头看到屋椽,低头看到筵席,亲人使用的器物都在,却看不到他们的身影。您因此感到哀伤,这样就知道哀伤是什么了。天还没亮就起床,衣帽穿戴整齐,清晨到朝堂听政,考虑国家是否会有危难。一件事处理不当,往往会成为国家混乱灭亡的开端。国君以此来忧虑国事,什么是忧愁也就知道了。太阳出来就处理国家大事,直至午后,接待各国诸侯及子孙,还有宾客往来,行礼揖让,谨慎地按照礼法显示自己的威严仪态。国君因此思考什么是辛劳,那么什么是辛劳也就知道了。缅怀远古,走出都门,周游浏览,向远眺望,看到那些亡国的废墟,可见灭亡之国不只一个。国君因此感到惧怕,那什么是惧怕也就知道了。国君是舟,百姓就是水。水可以载舟,也可以覆舟。国君由此想到危险,那么什么是危险也就知道了。国君明白这五个方面,又稍稍留意国家中的五种人,那么治理国家还会有什么失误呢?” 【简析】 本篇主要讲五仪。所谓“五仪”就是指五个等次的人的特征。这五个等次是:庸人、士人、君子、贤人、圣人。他们各有特点,境界也由低向高。最后一问思想价值很高。鲁哀公自称“寡人生于深宫之内,长于妇人之手,未尝知哀,未尝知忧,未尝知劳,未尝知惧,未尝知危,恐不足以行五仪之教”,孔子告诉他如何思哀、思忧、思劳、思惧,很有借鉴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