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著名家教选介(二):孔子家语(7)
http://www.newdu.com 2016-08-30 国学网 陈友冰 参加讨论
附:论语·季氏 【原文】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1],友谅[2],友多闻[3],益矣。友便辟[4],友善柔[5],友便佞[6],损矣。” 【注释】 [1]直:正直。 [2]谅:诚实而有信。 [3]多闻:见闻广博。 [4]便辟:偏离正道,故意回避他人错误。 [5]善柔:和颜悦色,阿谀奉承。 [6]便侫:巧言善辩,逢迎谄媚。 【译文】 孔子说:“有益的喜好有三种,有害的喜好有三种。以礼乐调节自己为喜好,以称道别人的好处为喜好,以有许多贤德之友为喜好,这是有益的。喜好骄傲,喜欢闲游,喜欢大吃大喝,这就是有害的。” 【简析】 这是孔子也是儒家对人生价值的判断,强调礼乐教化,强调乐道人善,强调交友的谨慎选择。 【原文】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译文】 孔子说:“君子有三种事情应引以为戒:年少的时候,血气还不成熟,要戒除对女色的迷恋;等到身体成熟了,血气方刚,要戒除与人争斗;等到老年,血气已经衰弱了,要戒除贪得无厌。” 【评析】 这是孔子对人从少年到老年这一生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作出的忠告。这对今天的人们还是很有必要注意的。 【原文】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译文】 孔子说:“君子有三件敬畏的事情:敬畏天命,敬畏地位高贵的人,敬畏圣人的话,小人不懂得天命,因而也不敬畏,不尊重地位高贵的人,轻侮圣人之言。” 【简析】 孔子主张对天命、地位高贵的人和圣人之言怀着敬畏之心,宋代的王安石提倡变法时,曾提出三不足畏: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孰是孰非,历史已有公论。 【原文】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译文】 孔子说:“生来就有知识的人那是较上等人,学了才有知识的人就比他们底一层次;在困境中学才知的人,又底一层次;在困境中不能学,就是民这种如烂木头一样的下等人了。 【评析】 孔子认为圣贤是生而知之者,而后天学才聪明的就较差,而在贫困学习就又较差一些,这些孔子指当然是跟着学习的儒生了,受当“天命论”的影响;贫困之中又不愿通过学习来改变自己的命运,这种人就是朽木不可雕! 【原文】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译文】 孔子说:“君子有九种要思考的事:看的时候,要思考看清与否;听的时候,要思考是否听清楚;自己的脸色,要思考是否温和,容貌要思考是否谦恭;言谈的时候,要思考是否忠诚;办事要思考是否谨慎严肃;遇到疑问,要思考是否应该向别人询问;忿怒时,要思考是否有后患,获取财利时,要思考是否合乎义的准则。” 【评析】 本章通过孔子所谈的“君子有九思”,把人的言行举止的各个方面都考虑到了,他要求自己和学生们一言一行都要认真思考和自我反省,这里包括个人道德修养的各种规范,如温、良、恭、俭、让、忠、孝、仁、义、礼、智等等,所有这些,是孔子关于道德修养学说的组成部分。 【原文】 陈亢[1]问于伯鱼[2]曰:“子亦有异闻[3]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4]。曰:‘学《诗》[5]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6]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⑺其子也。” 【注释】 [1]陈亢:亢,音gāng,即陈子禽。(前511—前430)字子元,一字子禽,又名原亢,蒙人(今安徽蒙城)。齐大夫陈子车弟。孔子弟子,在77位弟子中名列第68位。曾做过单父(山东单县南)宰,施德政于民,颇受后人好评。其兄死,反对家人殉葬。 [2]伯鱼:.孔子的儿子鲤的字。 [3]异闻:这里指不同于对其他学生所讲的内容。 [4]鲤趋而过庭:快步从庭里走过。趋,快步。 [5]《诗》:即《诗经》,中国最早的一部民歌集,共305篇,据说经过孔子删定。 [6]礼:指《礼记》,儒家五经之一。 [7]远:音yuàn,不亲近,不偏爱。 【译文】 陈亢问伯鱼:“你在老师那里听到过什么特别的教诲吗?”伯鱼回答说:“没有呀。有一次父亲独自站在堂上,我快步从庭里走过,他说:‘学《诗》了吗?’我回答说:‘没有。’他说:‘不学诗,就不懂得怎么说话。’我回去就学《诗》。又有一天,他又独自站在堂上,我快步从庭里走过,他说:‘学礼了吗?’我回答说:‘没有。’他说:‘不学礼就不懂得怎样立身。’我回去就学礼。我就听到过这两件事。”陈亢回去高兴地说:“我提一个问题,得到三方面的收获,听了关于《诗》的道理,听了关于礼的道理,又听了君子不偏爱自己儿子的道理。” 【评析】 这段话通过孔子儿子鲤的介绍,可看出孔子对《诗》和《礼》的高度重视,前者是文学,孔子认为不学习|《诗》就不懂得如何表达;后者更是儒家立国、持家的纲领所在。这段话也为我们留下孔子家教极为珍贵的史料。 【原文】 子曰:“小子[1]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2],可以观[3],可以群[4],可以怨[5]。迩之事父[6],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注释】 [1]小子:这里是孔子称呼自己的弟子们。 [2]兴:本义是兴起,发动。这里指激发人的意志和感情。好的诗歌都是有感而发的,读之可以使人受到感动,而兴发爱憎的感情,在潜移默化中陶冶情操。 [3]观:本义是观察,观看。这是指提高人的观察能力。《诗经》的内容丰富,题材多样,历史上的政治得失、现实生活的状况,乃至各国各地的风俗民情、自然风物等在诗中都有反映。读诗可以丰富知识,从而相应地提高观察能力。 [4]群:使人合群。诗离不开写人,多读诗就可以更深切地了解人,懂得如何与人相处、相交,培养锻炼人的合群的本领。 [5]怨:怨恨。《诗经》中有不少怨刺诗,表达对现实的愤懑,抒发人们心中的不平,讽刺不合理的社会现象。读了以后,可以学会用讽刺的方法,用正当的宣泄,来表达心中怨恨不平的感情。 [6]迩(ěr耳):近。 【译文】 孔子说:“弟子们何不学习《诗经》呢?《诗经》可以激发人的意志和感情,可以提高观察能力,可以使人合群,可以抒发怨恨不平;近可以事奉父母,远可以事奉君主;还可以多认识鸟兽草木的名字。” 【评析】 比起庄子将寓言故事视为“大道”之外的“小说”,孔子可能是最早认识到文学巨大的社会功能的。他认为是个可以指激发人的意志和感情;可以据此考察历史上的政治得失、现实生活的状况,乃至各国各地的风俗民情、自然风物;可以团结人民凝聚力量;可以揭露和打击腐朽的东西。从近处说可以用来孝顺父母,从远处说,可以为国家贡献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