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都网古文典籍频道

国学典籍网

当前位置: 主页 > 国学入门 >

中国古代绘画简介(七):漆画(2)

http://www.newdu.com 2016-08-29 国学网 newdu 参加讨论

二、汉代漆画

汉代是我国漆器制造业发展的鼎盛时期,不仅中央在少监府专设“东园匠”专门监督官吏漆器制作,并在蜀汉、广汉郡置工官负责监造各种精美的涂有纹饰的精美漆器,西汉辞赋家杨雄在《蜀都赋》中描绘蜀汉、广汉郡生产的雕填、螺钿、金银扣等名贵漆器制作的盛况时写道:“雕镌钿器,万技千工。三参带器,金银文华,无一不妙”。与此同时,民间作坊也分布于山东、河南、广东、广西、陕西、江苏等地。仅从长沙马王堆一号墓就出土漆器180多件,三号墓出土316件,广西贵县罗泊湾一号墓随葬漆器达七百多件。随着漆器的大增,漆画创作也进入高峰期。近五十年来,在湖北、长沙、四川、贵州、江苏、安徽、甘肃、新疆、陕西、浙江、山东、河北,以及蒙古人民共和国、朝鲜乐浪郡等地均发现了丰富多采的中国汉代漆画。贵州平坝和朝鲜乐浪郡的漆器上还开列有制作分工的详细铭文。

众多的产地和丰富的产量,使汉代漆器在继承战国漆器的基础上,获得了空前的发展。它继承了前代漆器的工艺传统,使漆器工艺得到更进一步地发展。其中漆器上的绘画,也以其生动、精美、华丽、典雅的艺术形象,成为汉代绘画的重要组成部分。漆画的应用既广,技艺也随之提高。由于漆工艺的发达,汉代竟有“油画”之称。《后汉书》志卷二十九“舆服”上“屏车”一节,提到当时有所谓“油画屏车”。这种车,就是在车屏上以油漆画作为装饰,当时应用颇广,除油画车外,还有油幕、油幔、油船、油戟以至漆棺等。汉代漆器,至今发现的不少,且大都精美无比,色彩绚丽,光泽如新。

汉代漆画,从其艺术特征,表现形式,并依据目前的考古发掘和研究,一般可分为西汉初期、西汉中晚期和东汉三个时期:

西汉初期此期漆画主要集中在战国时的楚国地区,如湖南长沙、湖北江陵与云梦、安徽阜阳等地,广西贵县、广东广州、山东临沂、陕西咸阳、四川成都等地也有发现。西汉前期漆奁以木胎居多,夹1胎少见,说明胎体制作依然延袭战国时期的工艺。西汉前期漆奁出现七子奁、九子奁,以及开始采用锥画、堆漆、金银箔贴饰新技术,则是西汉前期漆奁有别于战国漆奁的显著时代特征。

这一时期漆画的特征以湖南长沙出土的漆器绘画为代表。其特征主要是以各种变形的云气纹、龙凤纹和几何纹为最多,亦有大量的人物、动物纹饰,如马王堆1号墓和砂子塘西汉早期墓出的彩绘漆棺及其他器物。另外,砂子塘墓还出土过两件内容反映现实生活题材的彩绘车马奁和舞女漆器奁。漆画的构图繁缛而不紊,使用单线勾勒和平涂结合的手法,笔势活泼,富于变化。其代表作有湖南长沙马王堆两具精美的彩绘大漆棺,湖北江陵凤凰山西汉初期墓中由当时成都制作的精美漆器,安徽阜阳双古堆西汉汝阴侯墓中出土有许多带有铭文及详细年款的漆器,为漆器及其绘画的断代提供了直接的依据。

西汉中晚期这一时期在湖南长沙,以及湖北、四川等地仍有漆器出土,但在出土数量与质量方面均不如前期。然而与前期不同的是,此期漆器出土的分布较广:江苏邗江胡场、邗江姚庄、邗江甘泉、邗江杨寿乡宝女墩、扬州平山、扬州城北、连云港海州、海州网疃、徐州石桥,湖南长沙汤家岭、长沙咸家湖、湖北光化、安徽天长三角圩、陕西咸阳马泉、河北满城、阳原三汾沟、北京大葆台、山东临沂金雀山、莱西岱墅、文登石羊村’、五莲张家仲崮、云南晋宁石寨山、广西合浦、贵州清镇平坝等地均有出土。尤其是在生产漆器较少的黄河流域也陆续有所发现,如河北满城、甘肃武威、陕西咸阳、宁夏银川、山东临沂与文登、内蒙古呼和浩特等地均有发现,而江苏扬州、徐州、连云港等地出土的漆器,是这一时期出土较多、质量精美的一批。此期漆画中大量出现乐舞、出行、杂技、车骑等表现现实生活题材的内容。四川漆画内容均为对鸟和对兽纹,描绘细致,有很强的装饰感。江苏扬州和连云港等地出土的漆画在纹饰上较西汉初期更为复杂、生动。技法上大量使用金银箔剪贴表现人物形态,有的还刺有精细的线条。

东汉时期东汉时期,漆器发现较少,但分布范围仍然很广,甚至在内蒙古满州里扎责语尔东汉鲜卑族墓、新疆罗布泊烽燧遗址、云南晋宁石寨山滇族墓,东海乐浪郡(今属朝鲜平壤)等偏远地区也有所发现。此期具有代表性的漆画为甘肃武威雷台东汉墓和河北定县中山王刘畅墓中出土的扣器,饰件上有非常精美的镂刻,嵌错纹饰。乐浪郡(今属朝鲜平壤)发现的数量也不少,大多数注明制作年代和产地,有的还记下了作者姓名。这批出土的漆器中,竹编彩匣与玳瑁小盒最能代表东汉后期漆绘人物的工艺品。彩匣上画孝子故事、玳瑁盒上画的羽人,都是当时流行的题材。这些漆画,形象简朴,各具神态,油彩的调配,也很和合。其中发现于东汉王盱墓的一件绘有西王母与龙虎漆盘为代表之作。江苏连云港海州网疃汉木椁墓出土的漆器,亦甚精巧。有方形、椭圆形、马蹄形的漆盒,全器均经髹漆,饰以飞翔的禽鸟、奔跑的山兽,禽兽有如鹰、雁、雀、马、虎、鹿等,也有乐舞和狩猎的人物。虽然采用平涂的方法,而其形象的生动逼真仍跃然于器物上。

汉代漆画在题材上大致可分三个部分:

神话题材在汉代漆画中所占比例最大,它向人们展现了一个人神杂处、琦玮谲诡、飞扬流动、变幻多端的神话世界,同时也说明了汉代漆画在题材上深受楚文化的影响。其代表作有:湖南长沙砂子塘西汉早期墓中出土的一具朱漆彩绘棺;长沙马王堆1号汉墓4层套棺中的第2层黑地彩绘棺和第3层朱地彩绘棺;湖北江陵凤凰山8号汉墓出土的漆龟盾等朝鲜平壤古代乐浪郡的汉墓中出土的彩绘羽人乘凤鸟的漆勺和西王母与龙虎的漆盘, 所绘物象皆富有气势。

现实生活题材这类题材的漆画出土较少,但在情节安排,人物造型与神态刻画,以及线条和色彩及构图上,决不逊于同时代的墓室壁画,显示了漆画工匠高超的艺术水平。其代表作有:长沙砂子塘出土的车马图奁和舞女图奁;乐浪郡(今属朝鲜平壤)市郊东汉墓中出土的一件彩绘漆箧;安徽天长县三角圩19号墓的人物漆六博盘;广西贵县罗泊湾1号汉墓的狩猎纹漆器画铜筒和人物龙纹漆画铜盘;江苏扬州胡场14号汉墓的马术图漆奁;湖北襄阳擂鼓台1 号汉墓的人物纹漆奁等。

动物题材这类题材几乎在所有的漆画上都有所表现。除神兽、神鸟外,还有自然界里的各种飞禽走兽,如虎、豹、鹿、马、犀牛、熊、狸、獐、猫、免、飞豹、龙、云龙、云兽、怪兽、龟、鱼、飞凤、鹤等。即使是神兽异鸟也参照了现实中的动物形态,加以想象,变化而成的。这时期的动物纹样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多与云气纹相辅相成,各种各样的动物穿梭于云气纹之间,或奔腾跳跃,或回首翘望,或伫足而立。为了与器形和装饰纹样相呼应,大都采用了变形、夸张的手法,有的亦用很写实的手法生动地表现了不同动物的神态和动感。笔法上有的粗犷豪放,有的细腻,线条细如毫发表现了汉代绘画艺人高超的水平。如在漆圆盒、圆奁、椭圆奁、樽、卮等的盖面,盖里和内底,扁壶的正、背面,以及耳杯、盂、盘、匜的内底,往往绘有豹、牛、犀牛、熊、云兽、凤、鸟、云龙、变形鸟、鹤、鱼、四叶、柿蒂纹等纹饰。如凤凰山168号墓的云豹纹漆扁壶。这个时期的漆圆盒,其盖上常常有三凤鸟纹,所采用的构成方法为旋转式,即以旋转方向和弯曲程度相同的方法构图,周围一般又以流动飞扬的云气纹烘托,使三凤犹如在空中盘旋追逐。另外还有一些以植物为母题的纹样。汉代漆器上的植物纹样,以柿蒂纹、四叶纹、蔓草纹、四瓣花纹、树纹等为主。这类纹样,在漆器中所占比例很少,有少数是在漆器上做主要装饰纹样,多数则作为衬托神话传说或动物等的辅助装饰纹样。作为主体的植物纹样,多在小型器物上以适合纹样的构图形式出现。同样是草叶纹,也因地域的不同而显出差异性。湖南出土的几件漆器上的纹饰用笔纤巧细腻,叶纹舒展,形态美观;而四川、安徽等地出土的漆器上纹饰简约,线条粗犷。

(4)自然景象题材汉代漆器上的自然景象纹样,主要有云气、卷云、勾连云、波折、山峰形纹等。这类纹样在汉代漆器纹样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这和汉代信奉道教和巫术有很大关系。人们祈求长生不老或死后羽化登仙,象征天堂和仙山的云纹和山纹在漆器中被大量运用,人物、动物或神灵怪兽,在变幻多姿的云纹衬托下构成了颇具浪漫色彩的艺术样式。云气纹是汉代工艺美术的一种主要纹样,较之春秋战国时期,汉代的云气纹被描绘成翻滚腾跃之势,有的漆器上甚至通体饰有云气纹。从出土的漆画来看,云气纹有多种形式,一般均用线条描绘,其线匀称流畅,蜿蜒舒卷,变化无穷。这些纹样多由古代蟠螭纹或鸟纹发展演变而来。把云气纹挥洒得酣畅淋漓的当推马王堆1号汉墓出土的黑地彩绘棺。以黄、红、青、白、诸色漆在黑地漆面上绘制的云纹,布满整个棺体,云纹之间点缀着上百个动物、人物、神怪图像。棺盖板上的图案, 飞云流动、大气滂薄, 气韵流畅、回转激荡,是代表汉代漆器装饰风格的重要器物。

汉代漆画的表现技法较之前代也更为丰富。用色上大多是在黑漆底上,用朱红描绘,色泽光亮,单纯而典雅。同时各种色彩的组合运用也很多,常用的有黄、绿、赭、白、灰等色,效果华丽丰富,通过平涂渲染等表现技法,产生较强的绘画感。用线上有:①漆线描,用生漆液加上各种色彩在器物上进行描绘;②油彩线描,用油汁调颜料,后用笔画到器物上去;③锥画,即在器物表面用针刺刻出所需物象,有时刺刻完后再填以金彩;④金银箔贴,将用金箔银箔制成的各种图像,贴在器物上面,更显得富贵华丽;⑤堆漆,有凸出平面的效果,增加了画面的层次和立体感。

下面介绍汉代漆画中代表作品:

6、砂子塘汉墓车马图奁和舞女图奁漆画1961年出土于湖南长沙砂子塘西汉早期墓。前者描绘了贵族乘车出游时的情景,在山丘、云朵、飞鸟、垂柳等自然景色中,贵族坐在急驰的车上,御者双手紧勒缰绳,似用全力来控制奔走如飞的骏马,车后随有两个威武的骑士,其后有一人在亭中躬身相送。整个画面在情节、构图上显得生动自然。后者描绘了11位正在舞蹈和观赏舞蹈的舞女,舞者面容秀丽,体态轻盈,舞姿优美。长沙砂子塘一号汉墓出土的西汉彩绘漆奁上,用同样的手法分别绘有车马人物、舞女训练等生动图画。其中一件漆圆奁上绘有红、黑、黄、绿、白、蓝、灰色的龙纹,中间为舞蹈场面,左边房里跪坐二人,左中部有两舞女在翩翩起舞,中部屋内坐有三个宾主,右边有三个舞女,一教官执鞭正在训练。另一件漆圆奁上绘有一幅车马出行图,一辆车从小丘奔驰而过,后面紧随三骑,亭长与吏卒恭立侍候,其间是亭、树、飞鸟、小山丘等装饰。这样的表现手法与《车马人物出行图》有直接传承关系。

7、马王堆一号汉墓彩绘漆器长沙自战国、秦汉以来,它一直是南方文化的重镇,前后不断出土了许多汉代的精美漆器。特别是在1972年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了西汉时期的大批漆器,其中一号西汉墓就出土了184件,三号墓出土316件。其中尤以一号墓彩绘漆棺,和内装七只耳杯的“漆耳杯套盒”等最为人称道。

彩绘漆棺出土的两具精美的彩绘大漆棺近年,是现存最大最完整的漆器。漆棺画法潇洒生动,用线奔放,干净利落。棺上描绘的云气纹,气势豪迈。云中还画有各种仙人怪物。有仙人骑鹿,仙人乐舞,仙人鼓瑟,也有神人操蛇,神羊牵鹤及神豹、麒麟等。漆棺上画云气,象征天体,意即死者可随云气飞升上天。这种表现,与当时的升天思想有关。前者在通体复杂多变的云气纹中,彩绘有90多个形态各异,生动多变的仙人和禽兽。或挥动长袖,翩翩起舞,或满弦将射,而被射物则翘尾回首,惊恐奔逃;或托腮而坐,若有所思等,凡此种种,形态匀称,活泼生动,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和运动感,形成了具有丰富想像的画面和富有音乐感的瑰丽多采的艺术风格。后者外表彩绘龙、虎、朱雀、鹿和仙人等祥瑞图像。其中在棺的头档板处,于中部一三角形的高山两侧,各绘一昂首腾跳的鹿,四周绕以云气纹;足档板上画双龙穿璧,龙身带鳞甲而又有凤羽,龙首巨目利齿,异常凶猛;左侧板上画一朱色山,山两侧各绘一呈波浪起伏地黑彩绘棺纹饰状的巨龙,左侧龙身上又画一形体写实、张口回首的猛虎,龙尾画一身带云形斑纹的伏虎,右侧龙身上有一翘首展翅欲飞的朱雀,龙尾有一头发斑白、身带毛发、两手攀龙的仙人。右侧板上满饰繁复的勾连云纹。该棺所绘图像与以前发现的长沙砂子塘西汉早期墓中出土的一具朱漆彩绘棺上的图像颇为相似。


马王堆一号汉墓朱地彩绘棺

漆耳杯套盒盒长19.2厘米,宽16.2厘米,通高13厘米。呈椭圆形,斫木胎,即用刨、剜、凿等手法将一木块或木板斫削出器形。具杯盒由上盖和器身两部分以子母口扣合而成。器内及盖内髹红漆无纹饰。器身及器盖均髹黑褐色漆,再以红漆和黑漆绘云纹、漩涡纹和几何图案。底部光素无纹饰。上、下口沿均以红漆书“轪侯家”三字。盒内装小耳杯七件,其中六件顺叠,最后一件反扣。反扣杯为重沿,两耳断面呈三角形,恰好与六件顺叠杯严密相扣。七件小耳杯与马王堆出土的其它耳杯形制相同,均为斫木胎,椭圆形,两侧耳呈月牙形,圆唇、小平底。杯内髹红漆无纹饰,中以黑漆书“君幸酒”三字,两耳及外壁髹黑漆,两耳及口沿外部朱绘菱纹和绳纹组成的几何图案。

在马王堆出土的木简中,称这种小耳杯为“小具杯”,因此专为存放小耳杯的漆盒就被称为“具杯盒”。这种设计奇特、制作精巧的具杯盒在马王堆三号汉墓中也出土两件,大小形制基本相同,内装九件小耳杯,其中八件顺叠,一件反扣。


马王堆一号汉墓内装七件小耳杯漆耳杯套盒

漆绘食盘长16.9厘米,高4.4厘米。斫木胎。椭圆形,圆唇,小平底,月牙状的双耳稍微上翘。杯内髹红漆,以黑漆绘卷云纹,底黑漆书“君幸酒”三字。外壁和杯底髹黑漆,光素无纹。口沿外部及两耳上以朱、赭二色绘几何云纹,耳背面朱书“一升”二字表示容积。遣策称为“小具杯”。耳杯或称羽觞,其名之由来,一说是因其形状似爵(雀),两耳像雀之双翼;一说是杯上可插羽毛,有催人速饮之意。古时用于盛酒或盛羹。据汉代文献《盐铁论》记载,一杯用百人之力方可制成,故价格十分昂贵,一个漆杯的价格甚至相当于十个铜杯。作为饮食器皿,漆器比青铜器更具优越性,故为宫廷及贵族官僚所爱好。漆器因此也成了特权和财富的象征。


马王堆一号汉墓漆绘食盘

漆绘盥洗器通长33厘米,宽26.4厘米,高8.5厘米,斫木胎。外底朱书“轪侯家”三字,并隐约可见烙印戳记“成市草”,表明该匜造于汉代著名漆器生产中心蜀郡成都。匜壁画有四只翩翩起舞的凤鸟,勾勒简洁、曲线流畅,画面清晰利落,情趣盎然。造型单纯自然,很像水瓢。古人在举行重要礼仪活动时或饭前饭后都要洗手。漆匜为浇水器,漆盘为接水器。先秦和秦汉墓葬都有盘、匜成套出土现象,这说明至少在汉初仍沿用先秦沃盥之礼。这种盥洗器是古代贵族专门用来洗手的用具,在洗手时由一长一少奴仆服侍,长者持漆匜自上而下浇水,少者捧盘在下承接。


马王堆一号汉墓漆绘盥洗器

双层九子漆奁高19.2厘米,直径33.2厘米,专门放置梳妆用具的器物。器身分上下两层,连同器盖共三部分。盖和器身为夹纻胎,双层底为斫木胎,器表涂黑褐色漆,再在漆上贴金箔。金箔上施油彩绘。盖顶、周边和上下层的外壁、口沿内以及盖内和上层中间隔板上下两面的中心部分均以金、白、红三色油彩绘云气纹。其余部分涂红漆。上层放置手套三双,丝绵絮巾、组带、绢地“长寿绣”镜衣各一件。下层底板厚5厘米,凿凹槽9个,槽内放置9个小奁,内放化妆品、胭脂、丝绵粉扑、梳、篦、针衣等。

中国古代男女均蓄发,并各备妆具。双层九子漆奁随葬在马王堆一号墓北边箱,以绢地“信期绣”夹袱包裹。贵为丞相夫人的辛追,生前应该是用此类梳妆奁存放自己的梳妆用具和贴身物品的。


马王堆三号汉墓双层九子漆奁

漆绘食品罐腹径20.6厘米,通高18厘米。旋木胎,系取一大小适当的木块,旋出外壁和底部,而腹腔可能是剜凿出来的,胎质较厚。漆盒由上盖和器身两部分以子母口扣合而成,盖顶有一圈高约1厘米的凸棱,器底有凸棱似的圈足。器表髹黑漆,器内为红漆。盖顶中心以红色的线条勾勒出三只凤鸟,凤鸟作反首回盼、相互呼应的姿态,鸟身羽毛细如发丝。整个图案组织严密对称,线条流畅。上盖四周和器身腹部均朱绘鸟形图案。盖内和器内均以黑漆书写“君幸食”三字,外底部以红漆书写“六升半升”四字。出土时,漆盒内装有饼状实物。


马王堆汉墓漆绘食品罐

彩绘漆匕用来舀取鼎中食物的工具。一为斫木胎,柄长36.4厘米,斗宽8.5厘米,系用刨、剜、凿等手法将一木块或木板斫削出器形。分斗和柄两部分。斗作簸箕形,斗内红漆无纹饰,背面黑地,上绘红色和灰绿色组成的云纹。长柄,柄端和柄中间各有朱绘宽带纹一道,其余为黑地,上绘红色和灰绿色的云纹。柄的背面为黑地无纹饰。

另一为竹胎,柄长53厘米,斗径7.8厘米分斗和柄两部分。斗以竹节为底,成筒形,柄为长竹条制成,接榫处用竹钉与斗相连接。斗内髹红漆无纹饰,外壁及底部黑漆地上,分别绘红色几何纹和柿蒂纹。柄的花纹分为三段,靠近斗的一段为一条形透雕,上为浮雕编辫纹,髹红漆;中部一段为三条形透雕,上有浮雕编辫纹三个;柄端一段为红漆地,上面浮雕龙纹,龙身绘黑漆,以红漆绘其麟爪,龙作奔腾状。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漆勺仅为两件,且在长沙地区的战国和汉代墓葬中很少发现这种竹胎漆器,实为珍贵。


马王堆汉墓斫木胎彩绘漆匕


马王堆汉墓斫木胎彩绘漆匕

8、荆楚汉墓彩绘漆器湖北荆楚一带从秦代开始就是漆器最重要的产地。云梦睡虎地秦墓出土的一百八十六件漆器均为木胎,其器胎质地和制作髹饰工艺基本上承袭了楚国的技术和方法。荆楚地区发现的汉代漆器,以西汉早期居多,其中比较重要的发现有湖北云梦大坟头一号墓、江陵凤凰山漆器。

凤凰山汉墓漆器1973年在湖北江陵凤凰山八号汉墓出土。漆器种类繁多,家具有几、案、箱;炊厨用具有俎;饮食器有盘、盂、卮、樽、耳杯、勺、匕;妆奁器有奁、盒、梳、篦、鉴;陈设品有座屏;仿铜礼器有鼎、豆、壶、钫等;兵器如甲胄、盾、弓、剑椟以及戈、矛等;交通工具如车与肩舆等。漆器上大多烙有“成市”、“成市炮”、“成市府”等戳记,系少监府“东园匠”在成都府监制。有些漆器上刻有“大官”、“汤官”等字样,系主管皇家膳食的官署所藏之器;书写“上林”字样的,则是上林苑宫观所用之物。据有的漆盘铭文,当时长乐宫中所用漆器,仅漆盘一种,即达数千件之多。贵族官僚家中亦崇尚使用漆器,往往在器上书写其封爵或姓氏,如“长沙王后家般(盘)”、“王氏牢”等,作为标记,以示珍重。这些漆器大都保存完好,经过脱水处理,光亮如新,颜色鲜艳,彩画纹样精美流畅,气势磅礴,是精美的古代艺术品和研究古代社会生活的珍贵资料,属珍贵古代文物。


江陵凤凰山汉墓出土的食盘


江陵凤凰山汉墓出土的奁盒

凤凰山汉墓龟盾漆画1973年在湖北江陵凤凰山八号汉墓出土。为汉初漆画。漆盾平面呈龟腹甲形,长32厘米、宽20.1厘米。以黑赭色漆为地色,正面画有一神人和一神兽。神人身着十字花纹的宽袖上衣和长裤。神兽的足、眼、口、鼻,结构均很清楚。怪兽昂首曲身,伸开两足,与神人向同一方向奔走欲飞。龟盾背面,画有两个相向而立的人物,也身穿十字花纹的宽袖上衣和长裤,腰束带,足穿鞋。右边一人身佩长剑,表现的是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在构图上,漆工用笔简洁,用漆如墨,依龟盾之特定形状,采取了对称构图的方法,对人物作了合理地安排, 概括地表现了画面的特点, 大胆地运用粗线条勾勒人物、神兽, 衣物、花纹部分信手点来,浓笔平涂,增强了神兽的力度感。


凤凰山汉墓漆龟盾正面


背面

云豹纹漆扁壶湖北江陵凤凰山168号墓。两腹面各绘有三只飞豹,古人采用三足鼎立的构成方法,使不对称的三豹组合成平衡式的优美的装饰纹样。扁壶的正面上中部有一豹曲身回首;右下部有一豹张牙舞爪,正追捕一只似獐子的动物;左下部一豹昂首伸颈,长尾略上翘,作行走状,正面的豹子个个毛发直立,显得异常凶猛。背面中下部是一展翅的飞豹,两前肢前伸,自上向下扑;左上方·豹的头向上,长尾较直,两前肢回收,两后肢弯曲作上窜状;右上方一豹长尾回卷,作顾首行走状,背面的豹子显得轻灵顽皮,惹人喜爱。盖顶上的豹头微昂,长尾回卷,弓身前行, 线条简约流畅堪称杰作。

云梦大坟头一号墓1970年出土于湖北省云梦县城关西南角。其中发现一件木牍,这是湖北省首次发现的西汉简牍。共出土漆器八十一件,其中夹紵胎达二十四件。其中二十件麻布胎漆耳杯较为著名,与墓内遣册上记录的“绪杯廿”完全符合。

9、湖北光化汉墓彩绘漆器1973年在湖北光化发掘属于西汉中期五座坟,发现一批彩绘漆器。其中以3号墓漆针刻鸟兽纹卮,4号墓、5号墓的2件漆奁较为著名。漆针刻鸟兽纹卮,高10.5厘米,为酒器,圆筒形,有盖。内外均髹酱褐色漆,以针刻纹填朱漆的手法装饰,盖上饰行龙,盖内饰飞凤,器身外壁饰立虎、仙鹤、玉兔、怪人等,并以流云纹相间。图案构思严密,形象生动,线条细致流畅。

4号墓、5号墓的2件漆奁均夹1胎,由上下两部分相同的奁盒套合组成。4号漆奁较大,器身镶三圈银扣,器顶镶两个大小不同的银环,顶部中央镶柿形银片,周身黑漆。在银扣和银环之间用金、银色绘制动物纹、流云纹和几何纹组成的图案,构思严密,形象生动。奁内上部放一面铜镜。铜镜下置,个小盒,圆柱形、长方形各2件,方形、马蹄形各1件,其质料、制法、花纹均与外奁相似,亦以银扣银环和银片镶箍,盖顶的银片则依器形而定。5号漆奁较小,为银扣金平脱,形制与4号漆奁相似。其中亦置小盒多件。这一套奁盒,盖上镶嵌柿蒂形和柿蒂形纹银片,四周嵌料珠,器身周壁贴金箔图案,内容有飞禽走兽、海水流云、奇花异草之类。


湖北光化3号墓漆针刻鸟兽纹卮

10、湖北襄阳擂鼓台1号汉墓人物纹漆奁

11、双古堆西汉汝阴侯墓漆画1977年7月在安徽阜阳城郊公社罗庄大队双古堆村出土。属于汉初漆器。女(汝)阴即今安徽省阜阳市。汉高祖同乡夏侯婴随高祖起兵反秦,高祖六年被封为汝阴侯。墓内共出土文物206件。其中漆器有彩绘鸠形仪仗、彩绘漆盘、漆盒等,多已残破。其中比较罕见的是三套栻盘和栻盘架。每套栻盘由上下两盘组成。其中一件上下皆为圆盘,被称为“二十八宿圆盘”,另外两套皆上圆下方,分别称为“六壬栻盘”和“太乙九宫占盘”,皆是用来占卜和测量天象。其珍贵处还在于上面有针刻篆书涂朱文字“女阴侯”、“十一年”,其它漆器上亦有“元年”、“四年”、“八年”、“九年”等文字,为判断墓主和下葬时间以及漆器及其绘画的断代提供了直接的依据。

另外,1986年在安徽霍山县发掘的4座西汉木椁墓中,出土完整的漆器四十多件。这批漆器以木胎为主,胎质厚重,工艺精巧,多以黑漆为地,朱绘图案,主体花纹为云气纹,另有走兽、凤鸟及各种几何图案,并出土了髹漆彩绘陶器。

12、天长县三角圩汉墓漆画1991年天长县三角圩汉墓群发掘汉墓二十余座,出土漆器140余件,其中一号墓出土89件。这批汉代中晚期漆器品种丰富,装饰精美,器物有色泽鲜艳的彩绘,绘制各种变化的云纹和形态各异的飞禽、走兽,并装饰银扣,贴金银箔动物图案,显得竭尽富丽华贵。其中以六博盘人物漆画、彩绘鸭嘴形柄漆盒、圆筒状大奁套装子奁和银扣彩绘梳篦漆奁尤为珍贵。

六博盘人物漆画画面上人物布于棋盘的四角,两人一组,共八人。均为带冠、着华丽长袍、坐姿的男子。他们向背而坐,中间以一个小方格隔开,八位男子的形状基本相同,仅在冠的形状、是否留有胡须等细微之处略有差别。

汉代彩绘鸭嘴形柄漆盒盒高11.5、径17.4厘米,结构完整,圆润纯朴。盒为木胎,由盖和底两部分组成,平口,浅弧腹,矮圈足,柄作鸭嘴张开状。盒内髹朱漆,外髹黑漆,并用朱漆绘圈云、龙凤和鸟纹等。盒口沿、器身纹饰用弦纹相隔。鸭嘴柄内髹朱漆,外髹黑漆,还用朱漆点画了鸭头、嘴、眼等部位,形象生动,独具匠心。鸭的颈部安置活舌,存取食物时,手握鸭嘴形柄一紧一松,盒盖随之开合,非常轻巧方便。整个漆盒以黑色为基调,以红色作装饰,花纹简练,线条流畅,既庄重典雅,又柔和俏丽,很适合居室的审美要求,是汉代小件漆器的精品之作。虽埋藏地下两千多年,至今漆质色泽仍然坚硬光亮。

汉代银扣彩绘描金漆奁该漆奁呈圆筒状,由盖、身套合而成,为夹纻胎。奁高14.8、口径15厘米,外表髹赭色漆,内髹朱漆。盖顶呈穹形,盖壁为圆筒状,器身为直腹平底。盖顶嵌银柿蒂纹饰,蒂叶间对置绘四禽兽图案,器盖饰6道银扣。此奁银扣之间赭色为底,以朱绘云气纹和描金装饰。盖内顶端绘游龙,昂首张口,独角上翘,形象生动。器内底绘卷云纹,游龙祥云,上下呼应。大奁里还盛放5只子奁,设计巧妙。五子奁的造型,是根据所放置物品的形体不同设计的。如梳篦是上圆下方,状如马蹄,故有马蹄形奁;装针线的夹套和长刷,使用长方形奁;粉扑呈圆形,假发盘成圆形,故设圆奁盛之。此外香粉、胭脂也分别装盛在小圆奁内。五子奁靠拢在一起,又顺当地放置于大奁内,反映了汉代漆器的高超技艺,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现藏于安徽天长市博物馆。


安徽天长城南乡汉墓出土的“贴金箔马蹄形漆盒”

汉代银扣彩绘梳篦漆奁漆奁呈圆筒形,也是夹纻胎,由盖、身套合而成。高14、径14.2厘米,外表髹赭色漆,内髹朱漆。盖顶隆起,饰有两周凸弦、两周银饰。内弦中嵌柿蒂纹银饰,蒂心处嵌一圆形珠饰,每片蒂瓣上也各嵌有一桃形珠饰。蒂纹间有云气纹、几何纹和对置双禽双兽图案。盖、身各饰银扣三道,银光闪亮。盖内顶端黑绘一条四爪独角游龙,器身内底满绘卷云纹,上下遥相呼应,内外统一完美。

另外,1975年在天长县安乐北岗汉墓群发掘的九座木椁墓中,也出土漆器123件。这批保存较好的漆器制作精巧,造型优美,色彩艳丽,漆器表面均彩绘各种云纹、几何图案及各种神禽异兽。


描金漆奁圆筒状大奁及套装5只子奁

天长县三角圩汉墓出土的汉代彩绘鸭嘴形柄漆盒

13、海州汉代彩绘漆器江苏连云港古称海州,这一地区西汉木槨墓大多地处海边,锦屏山、孔望山、云台山正在汉代朐港附近,高高顶、沙帽寺在紧傍海边的半岛坡地上。其中汉墓出土的大量文物中有一批漆器彩绘。以网疃庄木椁墓出土的奏乐图和双龙汉墓出土七子奁盒最为著名。

网疃庄汉墓的漆器彩绘奏乐图1969年7月在江苏连云港市海州网疃庄木椁墓,出土的一批东汉精美的漆器。有方形、椭圆形、马蹄形的漆盒,均经髹漆,饰以飞翔的禽鸟、奔跑的山兽,禽兽有如鹰、雁、雀、马、虎、鹿等,也有乐舞和狩猎的人物。虽然采用平涂的方法,而其形象的生动逼真仍跃然于器物上。其中有一件漆器器盖和器身外壁上,以黄色为地,用黑漆勾绘出三个男子形象。头顶均束发,系帕头,衣右衽长袖袍。一人似奏乐, 一人舞蹈, 一人似坐听。三人之间又饰以云气纹,题材、画法新鲜。

双龙汉墓七子奁盒2002年7月8日,连云港市博物馆抢救性发掘整理了一座西汉晚期墓葬,古墓葬的地点为连云港市海州区双龙村花园路建设工地。3号棺内出土的漆器有漆方盒、漆线绕、漆尺、漆针筒等文物。4号棺则出土了一套七子漆奁盒。盒高12.5厘米,腹径19.5厘米,盖与器身子母扣合,盖面中部微隆起,盒内有6个不规则小盒,母盒盖边缘饰以朱红色复线纹,其间绘有奔放的流云和劲健斗兽,盖正中贴饰有柿蒂形银片,上有鸟兽图案,整个盒体绘画线条圆润而流利,装饰精致华贵,子盒小巧玲珑,有圆形、长方形、马蹄形、椭圆形等,子盒因形状不同而作用各异:马蹄形存放梳篦,长方形放耳环,有的存放脂粉、朱砂、头油。漆奁盒是以夹纻为胎,内髹朱红色漆,外部绘有彩绘,端庄古拙,在汉代漆器工艺品中是难得的珍品。

14、扬州出土漆器早在秦汉时期,广陵国(今扬州地区)彩绘和镶嵌漆器制作工艺就有很高的水平。新中国建立以来发掘的墓葬就有500余座,墓葬的随葬品中漆木器的比重极大,有数万件之多。仅广陵王刘胥的墓葬中发掘出土了近万件漆器;邗江姚庄101号汉墓中就出土有131件,占随葬品总数的一半以上;邗江胡场1——20墓亦有漆器一百多件。扬州汉代漆器的代表作为三足奁和七子盒。

广陵王刘胥墓漆器位于扬州西北45公里的高邮神居山中,1979年开山采石时发现。目前已出土了四座西汉墓葬,其中一号、二号汉墓为广陵王刘胥及他的王后。其中除了著名的金缕玉衣外,还出土了近万件漆器。主要品种有碗、盘、壶、勺、耳杯等饮食用具;案、几、箱、枕、梳、篦等日常用具;琴、佣、砚、盒、剑、刀、箭等乐器、文房和佩械用具,其中很多是国家A级和B级文物。其中最有价值的彩绘漆器当推三足奁和七子盒。三足奁高约24厘米,口径24厘米,上端和下端为菱形几何图案,彩绘工艺非常工整,色彩晶莹光洁。中部为彩绘的主体,饰以云水图,画面简洁有力。中间使用复线,线条流畅层次分明,构成一幅生动宜人的图案。三足奁摆布疏密得宜,顶端使用银箔贴成柿蒂,足部均绘兽面纹,装饰趣味很浓。七子盒(又叫七子奁)为汉代妇女盛梳妆用品的用具。一个大盒(称作母盒),七个小盒(称作子盒),但盒型不一:有方型、长方形、圆形、椭圆形、马蹄形等,放在方盒中大小合契,尺寸非常准确。漆面罩长约40厘米,高约30厘米,宽约25厘米,是作为陪葬用品,罩在死者头部以护安全的。画面以十分流畅的云纹为主体,云纹中鸟兽活跃其间。该作品采用彩绘和金银平脱相结合的装饰工艺,比较独特。


广陵王刘胥的王后墓中彩绘七子奁

邗江黄珏墓彩绘漆面罩1987年4月出土于扬州市西郊邗江黄珏墓,属西汉晚期。出土时,面罩罩在死者头部,保存完好,色彩艳丽,光泽如新。面罩高34-36.5厘米,全长62厘米,最大宽度41.5厘米。主体成方形,顶部覆半形,与前端翘舌连为一体。覆斗之下有三面垂直的立板,左右顶侧主板下方各有一马蹄形孔洞,位置正好对着死者的两耳。后主板中部也有一长方形小孔,位置则对着死者的头顶。前端的翘舌遮挡着死者的胸部。面罩内有“昭明镜”三面,一面置于顶板中心,另两面装在侧主板内壁中部,象征日月之光明。此具漆面罩通体彩绘,内外均有纹饰,面罩的边缘部分彩绘带几何形图案,其他空间满绘云气纹,其间有各种姿态的羽人、长尾鸟和动物等70余种图案。面罩后主板的纹饰极为生动,在长方形孔上方和两侧各绘一只凤鸟,口衔串珠。上方的凤鸟形体最大,作回首展翅状,姿态优美。两侧的凤鸟作对称布置,引颈亭立,神情安祥。孔下方是一幅羽人戏狐的生动图案,羽人作半蹲姿态,上身微向后倾,手托灵芝,前伸向狐,狐伫立回首,竖耳凝视。凤鸟和图案周围云气飞扬,构成一幅天上人间的美妙画图。


黄珏墓漆面罩


邗江黄珏墓彩绘漆面罩

15、邗江胡场墓彩绘漆器1979年在扬州市西郊七公里邗江县胡场大队出土。其中一号墓漆器69件,有案、几、奁、杯、碗、盘、勺、笥、盒等,以漆奁制作工艺最为精湛。漆奁3件,其中一件七子奁为夹1胎,另两件三足奁为木胎。七子奁,奁身作圆筒形。盖面纹饰由外至内作四层布局,第一、三圈内朱绘几何纹,第二、四圈内朱绘流云纹。第四圈流云纹中镶贴银箔白虎一只。顶部镶贴柿蒂纹银箔,器身底部点划几何纹并镶贴银箔白虎2只。奁内有子盒7件,均夹1胎,其中马蹄形、椭圆形、正方形盒各一件,长方形、圆形盒各2件。三足奁、奁身作圆筒形,腹部两侧装衔环铺首,底置三兽蹄形足,盖、腹彩绘流云纹和龙、虎、鹿、狐、狼、雁、小鸟等,上有银箔贴饰。另有漆案上的双虎作追逐嬉戏状。

较为珍贵的漆器彩绘还有针刻凤纹漆勺和彩漆云气鸟兽纹樽。针刻凤纹漆勺所刻绘的凤凰神态飘逸、气宇轩昂,手法极高。可以说是代表汉代针刻工艺的最高水平的杰作。彩漆云气鸟兽纹樽为盛酒器,通高21.5厘米,直径22厘米。圆筒状,平口,深直腹,平底,下置三蹄形足,盖覆碟形。腹部有对称铜质衔环铺首,盖中心饰柿蒂形座铜环钮。盖面第一、三圈朱绘菱形几何图案,二、四圈彩绘流云鸟兽纹。口沿及底边朱绘菱形几何图案,腹部亦绘流云鸟兽纹。鸟兽以金黄、深绿等色绘制,有飞腾的龙、觅食的虎、奔跑的浪、温驯的小鹿、飞翔的大雁、栖息的小鸟等三十余个画面。现藏于扬州市博物馆。

胡场墓中漆器彩绘的猛兽亦富有特征,如一号墓漆案上的双虎作追逐嬉戏状;14、17号墓的漆樽则是背有四翼的翼虎;1号墓漆樽盖上的熊描绘在柿蒂顶的下边;14、17号墓漆樽上豹的形态则较逼真,身带花斑,猫科动物的形态惟妙惟肖;胡场20号墓耳杯底部的熊则独步于云海之中,悠然自得;20号墓黛板砚盒上的熊虎斗纹饰则趣味盎然,双方对峙互不相让,而周边的小动物则惟恐避之不及。胡场14号墓漆樽上的奔鹿又刻画得毫发毕现,极其细腻。

胡场墓彩绘图案在线条运用上较为细腻,色泽艳丽,用朱红、赭红、土黄、金黄、银白、暗绿、深绿等多种色彩,精心勾绘云纹和鸟兽图案。其年代大约在宣帝时期,为西汉后期偏早阶段。


胡场墓彩漆云气鸟兽纹樽

16、邗江姚庄101号墓彩绘漆器1985年2月在扬州市西北12公里邗江县甘泉乡姚庄甘泉山出土,为夫妇合葬墓。有随葬品250件,其中漆器多达131件。器类丰富,有耳杯、盒、盆、壶、碗、几、案、樽、奁、笥、量、六博局、箭、盾、黛板、枕、面罩等。其中较为珍贵的是三件漆奁。其中男棺一件,女棺二件。男棺所出银扣嵌玛瑙七子奁,装饰技法集银扣、贴金银箔、彩绘、镶嵌之大成:器表纹饰由银扣和金银贴箔组成。于金银箔上或空隙处绘朱色云气纹。盖顶正中为六出银柿蒂,中心嵌红玛瑙。用金银箔剪贴加彩绘的手法,描绘许多以人物为主、山水为辅的出巡、狩猎、斗兽、娱乐、郊游等场面,技法细腻,场面宏大。有羽人跽坐操琴、羽人骑狼等。奁盖外壁以三道银扣形成两个纹饰带,用金银箔组成山水云气纹,山水之间装饰羽人祝寿、车马出巡、狩猎、斗牛、六博、听琴等。奁内七子盒小巧玲珑,造型别致。女棺所出银扣嵌玛瑙七子奁与男棺所出相似。另有银扣小漆奁1件。

邗墓中出土的针刻化妆小漆罐亦值得称道:该器以夹紵胎成形,极爲轻薄,器高仅7厘米,腹径8厘米。通体髹褐漆,从器盖沿侧到腹部以弦线纹划分出9条纹饰带,皆以针刻,主体爲如意勾云纹,间饰勾连几何纹、菱形纹、连续菱形纹、斜十字纹和树状纹等,纹饰带最窄处仅2毫米,针刻纹饰仍清晰可辩,层次分明,细若游丝,有繁而不乱之感。

17、长沙咸家湖曹巽墓彩绘漆器1974年出土于长沙湘江西岸的咸家湖,属于西汉晚期墓葬。曹巽西汉文景时代吴氏长沙王王妃。内有铜镜、铁剑、玉璧、玉环、印章,玛瑙水晶珠等随葬品300多件,最多为漆器,但均残破,尚成型者有150多件,多为漆盘和耳杯。其中漆盘52件,饰有顺尾云凤纹、反尾云凤纹、变形云凤纹、变形云龙纹、素面或素面弦纹、针刻纹等七种纹饰和朱绘散点。耳杯52件,其中有变形云龙纹。奁盒形式多样,其九子奁同马王堆一号汉墓。其十一子奁,却是首次发现。装饰技法盛行金银箔贴花,但未见扣器。

曹巽出土的漆器,胎质大多为夹1胎,少量竹胎和木胎。均黑漆朱绘,内红外黑。纹饰多针刻,再髹漆并朱绘点缀,部分奁盒和漆案还有平脱金银箔贴花。基本纹饰有云气纹、龙凤纹、怪兽纹、水波纹、几何纹等,变化多样。

18、河北满城、怀安彩绘漆器汉代出土的彩绘漆器主要在河北满城刘胜夫妇墓和怀安两处,体现着中原漆器与其它地区不同的特色。满城刘胜夫妇墓彩绘漆器刘胜墓位于满城县西南1.5公里的陵山北峰东坡的山腰,刘胜墓北面约120米的山坡上建有其妻窦绾墓,1968年战备“深挖洞”时发现。两座墓出土了铜器、铁器、金银器、玉石器、陶器、漆器和丝织品共10633件其中各类青铜器2000多件,各类铜灯19件,古代各式兵器500多件,尤以“长信宫灯”、“错金博山炉”和刘胜夫妇死后所穿的“金缕玉衣”等最为珍贵。漆器中多见扣器,是武帝时期北方漆器工艺的代表作。器形有案、樽、奁、盒、盘、耳杯等。1件漆樽上的“褚”字,应是“1”字的假借,即夹1胎的漆器。上施红漆。奁内装8个小盒,有长方形、圆形、马蹄形、方形和椭圆形。奁盒皆施银扣。漆木碎片中还夹杂珍珠、金箔片以及镶玛瑙的饰片。窦绾墓出土2件五子奁。4024号奁盖壁上的铜饰带镂空,刻龙纹和怪兽纹,其间点缀流云纹和山形纹。纹饰的轮廓及细部错以金、银,并镶嵌绿松石、玛瑙。奁内放置铜镜、小刀等,以及镶银扣和铜饰的方形、长方形、圆形、椭圆形小盒各1件。此梳妆奁集各种镶嵌扣箍细工于一器,实属不可多得的珍品。

河北怀安出土的汉代漆器怀安的汉漆器,主要是长方形漆匣和漆奁,其中不同与其他地区的品种为长方匣,器型较高,匣盖较浅无钿,匣盖中心与莱西汉漆盒一样饰以四叶型蒂纹。通身黑漆地描绘禽兽流云纹。飞禽走兽穿插在流云间,活泼优美。而漆奁器身和盖都有较宽的银钿。奁盖突起较高,中镶银片四叶形蒂纹。各器均为黑漆地,上绘流云纹。

19、北京大葆台1号汉墓位于北京丰台的大葆台,为西汉广阳倾王刘建(前73年—前45年)寝陵,地宫规模宏大,结构特殊,使用的是汉“天子之制”。1974年在进行建筑施工发现,现已建成北京大葆台西汉墓博物馆。

出土文物有随葬三辆车,11匹马,车为专供皇太子及诸侯王乘坐的“朱斑轮青盖车”。出土文物千余件,有铜器、铁器、玉器、漆器、玛瑙器、金泊、陶器及丝织品等。漆器有床、板、耳环、奁、盒等,其中耳杯、奁、盒为夹1胎,皆黑漆地,朱黄漆花纹。漆奁器表贴花草、云纹和鹤、兔等图案的金箔,内施朱漆,墨绘云气纹等。盖施圆环铜钮饰,壁附铜首衔环铺首。

20、诸城木椁墓彩绘漆器木椁墓位于山东诸城西郊杨家庄子,于1985年3月窑厂挖土时发现,为西汉后期墓葬。其中出土漆器15件,大部分为夹1胎。均为外髹黑漆,内髹红漆,盛行银片镶嵌,纹饰丰富多彩。

该墓共出土器物四十六件,有铜器、陶器、木器、玉器、漆器等,以漆器为最多。漆器共15件。大部分为夹柠胎,个别的系铜胎与骨胎。漆器都为外操黑色漆,内髹红色漆,大部分用银片镶嵌。漆器花纹图案丰富多采,在黑色光亮的漆器上,用鲜艳的朱色,纤细的线条,绘制出奔跑的野兽,飞翔的禽鸟,翻卷的流云,生机盎然的花草等。其中三件漆奁较为珍贵。其中两大一小。大奁完整,圆桶形,通高12.5厘米。盖呈半球状,盖正中平脱四叶纹,以薄银片镶嵌,周身环以银扣,其间绘奔兽、流云、花草等图案。口沿、腰、底沿,用平脱薄银片包镶。两组图案,均系云气纹。盖、器身内侧口沿处,绘有黑色花纹一周,特别是盖内顶部,绘有飞禽流云, 更是形象逼真。

另有马蹄形漆盒3件,仅有一件较完整,内盛木梳蓖三件。状如马蹄形,盖作盘顶,中有平脱三叶纹银片,肩、口沿均用薄银片镶嵌,两组云气花纹图案;长方形盒3件,仅有一件较完整。口沿、底沿用两条薄银片包镶,朱色云气图案。器盖、器身、口沿内侧绘有一周黑色纹饰图案;圆盒2件,仅有一件较完整。盖顶隆起呈半球状,正中平脱四叶纹银饰,云气图案。圆盒四周云气、双兽图案。口沿和底沿用薄银片包镶。盖与器身内侧口沿处,都有一条黑色花纹图案。小圆形漆壶,铜胎,素面,口沿厚0.1厘米,底厚0.2厘米。铜胎外施黑色漆,内髹棕色漆。壶呈圆形,双耳,口微侈,鼓腹,颈、腰、底部,都饰弦纹三至四道,肩部绘制朱色云气、花草纹饰。另有漆纱一卷,残长7.5厘米,宽8.5厘米,漆纱有三道叠条纹。叠条纹宽0.2厘米。纱为丝织品,髹以棕色漆,纤维细如发丝,织成菱形小孔,在0.5平方厘米面积上有孔64个,经纬各13根,工艺精湛,似为作面罩用。


诸城木椁墓彩绘漆奁和漆盒

21、云南晋宁石寨山23号墓漆奁石寨山汉代古墓群位于昆明市晋宁县上蒜乡石寨村。前后经过1955年、1956—1957年、1958年、1960年、1996年五次发掘,共掘得大小墓葬86座,出土大量铜、铁、金、银、陶器、玉石、玛瑙等文物,但只在第三次发掘的23号墓内有漆器。这墓出土的漆器种类和数量都很多,因为是土坑墓,填土直接接触着随葬器物,所以出土的漆器都变成灰土,没有一件完整的保存下来。幸好这些漆器都附有金属附件,把漆器化成的灰土,扶持起来,保持着漆器的部分形状,使我们从残存的部分形状,推测得各漆器的原来整体。又因为这些漆器的里外漆皮,大多数保存着原来的颜色,使我俩知道原漆器里面都上朱漆,外面都上黑漆,全部都没有描花。恢复的四件漆器是:1、跟花跟箍漆盒二件,高6厘米。全身有五道银箍,两道在盒盖,三道在盒身。盖中央嵌柿尊花一,花外嵌圆圈二,外圈嵌在盖边沿,与盖的上箍相连,盖的下箍齐盖口。银箍和花,极薄如纸,与残存的漆皮面齐平。从漆皮上看,意内面普朱色,外面皆黑色;2、漆奁二件,皆圆筒形,周身施五道银扣。盖中央嵌银箔柿蒂花纹,奁内朱漆,外髹黑漆。奁内置铜镜一件,其下摆放6个小漆盒,有长方形、长条形、正方形、圆形、椭圆形及圆头碑形盒各1件。小盒上均施银扣3道。长条形盒内放3根铜针、笔,皆配小铜套。一根为挑发针,两根为画眉笔。圆头碑形盒内放木梳。其它4盒内放白粉状物、胭脂、黛石之类。墓主人当为女性。云南少数民族自古不尚施脂粉之俗,但该墓主人却拥有一套梳妆奁。推测此妇人可能自中原因通婚而来。该墓地除此墓外,其它各墓皆未见随葬漆器,而此墓内出土漆奁等漆器也明显具有内地西汉后期漆器作风,推断这些漆器也很可能来自中原。

22、贵州清镇平坝汉墓漆器贵州省博物馆于1958年12月至1959年4月,在清镇、平坝交界处的尹关、琊陇坝、芦荻哨、下山口、余家龙潭、新新桥、冷坝、牧马场和土门寨等地发现了约三百座古墓,多分布在羊昌河的两岸。考古队发掘了其中的140座,时代自汉至宋。其中汉墓约占26%,三国——南朝墓约占13%。其中漆器属于西汉后期有盘、耳杯、奁、盒、案等,绝大多数已腐朽过甚。弥足珍贵的是,漆耳杯上的铭文,有确切的纪年为元始三年,即公元3年;制作地点为广汉郡和蜀郡;此外并记载漆耳杯的生产过程经八道工序,若干人协作方制作成功。由此可见,当时工官管理的作坊,生产规模巨大,生产分工也相当细密。

23、贵县罗泊湾1号汉墓漆画1976年出土于广西贵县罗泊湾1号汉墓。属西汉早期墓葬。随葬器物坑中共出土各种铜器200多件、铁器20多件、陶器50多件,保存完好。此外,该墓中还出土了木牍5枚,两件完整,三件残破。其中一枚称《从器志》,是一份完整的记载随葬器物的清单。还有一枚称为《东阳田器志》是记载随葬农具的清单。还有一枚木牍长25.2厘米,宽4.8厘米。两面书字,记载的都是农具类。其它两枚木牍字迹模糊,已不可辨认。该墓还出土了木简10余枚,出土时均已残断,只有数枚可以释读。该墓还出土了封检2枚,上面记载的内容是器物名称和食物的名称。与漆画相关的为一铜盆,铜盆外有四个猫头鹰状辅首衔环,铜盆腹壁内外均有漆画。腹内壁漆画是龙在水中游动的图案,腹外壁漆画依据四个衔环自然分为顺时针排列的四幅画面。为相互连接的画面组成的一个连环叙事图,讲述军队首领比武招募武士的故事。内壁漆画与外壁漆画关系密切,前者是后者的引导图。用图画来记录社会生活,是汉代中原上层社会的时尚,铜盆漆画说明汉代中原文化的南传已很兴盛。因此该漆画具有极高的文献学和民族学价值。

24、乐浪郡漆画朝鲜平壤在汉代称为乐浪郡。1931年6月在乐浪郡东汉王盱墓出土,属于东汉后期作品。其中图绘羽人乘凤鸟的漆勾,绘有西王母与龙虎的漆盘,彩绘漆箧上孝子故事与玳瑁小盒画的羽人,都是当时流行的题材。这些漆画,形象简朴,各具神态,油彩的调配,也很和合。其中一件彩绘漆箧及其盖上,绘有92个不同形态和不同时代的人物形象。许多人物身旁有朱色书写孝惠帝、商山四皓、 伯夷、丁兰、李善、郑真、渠孝子和黄帝、神女、吴王、皇后等题字,证明其形象为当时流行的帝王和孝子烈女故事中的人物。其中箧盖上的人物虽被画在仅4厘米宽的狭长横带上,但动态、衣饰及五官均描绘精微,生动传神,其形象有如肖像画,体现了较高的写实能力;在构图上,每组人物之间是通过不同的手势来表现相互交谈这一形式来联系的。通过采用聚集、交谈的办法将各自孤立的人物组合成一个统一的画面,反映了作者构思的巧妙。


彩绘漆箧上孝子故事


乐浪郡东汉王盱墓彩绘漆箧上人物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图书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