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都网古文典籍频道

国学典籍网

当前位置: 主页 > 国学入门 >

中国历代名刹、高僧简介(五)(5)

http://www.newdu.com 2016-08-29 国学网 newdu 参加讨论

70、天台县高明寺

坐落在天台县城东北10公里的幽溪之旁。离国清寺约8公里,以背倚高明山而得名。始建于唐天祐七年(910),是中国佛教天台宗创始人智顗大师手创天台山十二古刹之一。现为国务院确定的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

南朝陈宣帝太建七年(575),智头顗天台山,先是结庐山于天封山,自号“灵墟”,并于此注《涅槃经》。后卜居佛陇山,讲《净名经》。有一天,他正在讲解《净名经》,突然一阵大风吹来,经页翩翩向东飘去。大师追求经页坠落之处,只见此地峰峦环抱,幽溪静谷,是一处非常理想的坐禅修行之所,因而伐木结茅,辟为“幽溪道场”。大师圆寂后,将他用过的衣钵和具叶经保存在这里,成为学佛修行者朝拜的圣地。

高明寺在唐朝昭宗天祐年间(904-907年)建寺,因寺处半山腰,又寺周青色莲峰,顶锐而足阔,好像处于凹形镜的聚集点,日月二光常照不散,故高而大明,取名高明寺。后唐清泰三年(936)改为智者幽溪塔院。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改名净名寺。后几经兴废,于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秋,高僧传燈大师驻山,重兴高明讲寺,立幽溪讲堂,复兴沉寂已久的天台宗。传燈(1553-1627),又名祖,号无尽,俗姓叶,太末(今浙江衢州市龙游)人。少年时在贤映庵出家,万历八年随百松法师在智者塔院研习上观之学,承其衣钵,成为天台宗第三十代传人。后住持高明讲寺,在太史冯开之和东邑居士赵海南等人资助下,陆续修建了僧房、禅房、山门、两廊、钟楼、藏经阁等,精心制作了“楞严坛”。此坛按经论构建,为全国仅有的三座之一,名闻海内。传灯大师是一位卓有成就的佛学家,与名僧黄檗(号无念)、博山(号无异),并称“三无大师”,他对天台宗、净土宗和华严宗的各种经典均有深入研究,佛学著述达42种,计百余卷。他还修了《天台山方外志》30卷、《幽溪别志》16卷,保存了不少历史文献资料,至今仍有重要的文献价值,后人称他为“智者大师再来”。高明寺在清光绪年间(1875-1908)重修。十年动乱中,寺宇毁坏殆尽。1981年,由住持觉慧主持,在爱国华侨夏荆山、周勤丽和广大群众的资助下,对高明寺进行全面整修。

高明寺

今日高明寺分3轴13院,依山而建,10余座殿宇,屋宇400余间。主要建筑有天王殿、大雄宝殿、地藏殿、西方殿山门及大雄宝殿,分布在三条中轴线上,题额均系康有为题额,康氏于1924年来游天台山,留此墨迹。

大雄宝殿所塑佛像与他寺不同。佛寺大雄宝殿一般都是释迦牟尼三世身,即如来佛、阿尼陀佛和药师王,但高明寺大雄宝殿内却是中间为释迦牟尼,左为文殊菩萨,右为弥勒菩萨。据《幽溪别志•幽溪道场规制考》中说:“本寺所祖者,智者;所宗者,《法华》。以释迦入定,弥勒腾疑,文殊决答。故殿中尊像中建释迦如来入定,文殊菩萨居其左,弥勒菩萨居其右,以为当时回答之状,与他寺不同者,在乎此地”。高明寺题额为“高明讲寺”,既突出其寺讲习研读经典的特色。原有的三尊佛像都是铁铸的,佛身连底座共高一丈二尺,文殊、弥勒二菩萨略低二尺。三尊铁像共重一万七千斤。但俱在“文革”期间被红卫兵“扫四旧“毁坏,如今已易为檀香木雕像。大殿两侧,是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巨赞手书的楹联,上联为:牛宿耀峰,风飘经至,百代咸尊至者;下联为:幽溪映月,人悟性空,三乘共证中观”。

康有为题额的《高明讲寺》突出其“讲读研习“特色

寺东有钟楼一座,原有明万历年间铸造的七千斤巨钟,为浙江省内之最。撞钟时山鸣谷应,声闻十里之外,故前人以“塔头风、高明钟、万年柱、国清松”为天台山寺庙四绝。明钟后毁,今易为铜钟,高0.96米,直径1.48米,重2.5吨,系法籍华人周勤丽所捐赠。

高明寺原藏文物很多,如《雍正龙藏》、《贝叶经》、楞严坛镜等,俱有较高文物价值,大都已移送国清寺珍藏。方丈堂中有楞严坛,为传灯结侣行道遗迹。今楞严坛内有古井一口,名“福泉”。寺内外多名胜、碑刻、摩崖。坛前西方殿殿壁嵌有高1.2尺,阔3.4尺的“楞严海印三昧坛仪碑”一块,记述传灯法师建造楞严坛之事,由虞淳照撰文,董其昌手书,陈继儒镌碑。寺西三圣殿,墙上还镌有五块“楞严台碑记”,字迹秀丽,均出自董其昌手笔。西方殿壁嵌明万历年间董其昌所书《楞严海印三味坛仪碑记》。寺东百步临溪有圆通洞。寺东南有清凉桥。寺东摩崖“佛”字,直径2丈余,笔力遒劲,为兴慈和尚所书。

高明寺四周古迹众多,景色清幽,有香谷岩、灵响岩、巾子岩等诸景。寺东幽溪亭,上刻“幽溪”两字,每字约一尺见方,为智顗大师手迹,现于崖上建亭以保护其墨迹。据《幽溪别志》载:幽溪上有八大景:狮峰松吼、象案花红、幽溪雪瀑、香谷云坪、金台远眺、丹照清修、日窗暖色、月岭秋明。又有幽溪十六小景,即:圆通洞、般若台、补衲窝、翻经堂、行道庵、照我潭、空心泉、石斛井、龙尾流,灵乡岩、巾子岩、西天竺、金银岭、白花庵、圆伊室、跨壑桥等。从幽溪过桥往北走,登伏虎岗,崖边有“松风”、“伏虎”四字,笔力遒劲。溪边有洞,深约六米,上跨巨石,洞下可容数人,洞南有两棵巨松,高摩云天,这就是圆通洞。《幽溪别志》中说“圆通洞在芙蓉峰下,顶下三石鼎峙,上片云横覆,中空如庵,涧下溪声瑟瑟,洞侧松音幽幽,于是跏趺,耳根圆通,时时现前,因名。”洞下有看云石,传为传灯大师当年晏坐看云观瀑之处。洞附近有许多摩崖石刻,崖北峭壁上有一大“佛”字,直径达7米,为民国名僧兴慈所书。东南幽溪清凉桥旁,有明玉禅师笔冢。徜徉其间,足以使人留连忘返。高明寺东南是“螺溪钓艇”,为天台山八大景之一,两山夹峙,缺处如门栏,称“石门栏”。进岩门数十米,茫茫碧潭上一石孤耸云端,即石笋岩左右峙壁围抱,飞瀑从后冲下,直击岩根,其声轰轰,如雷贯目,潭水深而清澈,称“螺蛳潭”。相传智者大师放螺于此,故名。

高明寺东幽溪

71、天台县方广寺

方广寺位于天台县石梁镇石桥山莲花峰下,原有上方广,中方广、下方广三寺,现上方广寺已废。1983年被国务院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庙。

方广寺是天台宗著名寺院,“南岳四绝”之一,传说为五百罗汉现身应化之处,国内寺院“五百罗汉”及建“罗汉堂”即源于此。罗汉是僧人个地达到的最高果位。五百罗汉本是佛祖释迦牟尼的弟子,后随佛修道得阿罗汉果,因天台山的奇山异水使五百罗汉常来此现身度众生。据《高僧传》记述,东晋兴宁年间(363—365)西域高僧昙猷法师在此修行。一天,他曾过石桥,见五百罗汉在此或坐、或卧、或立、或行。后来他住万年寺,又见五百罗汉留连于八峰双洞之间。这曾与《西域记》记载的“佛言震旦天台山方广圣寺,五百罗汉居焉”相吻合。从此,天台山一带不断传有“罗汉显圣”、“罗汉化身”、“罗汉转世”等传说。。另有传说五百罗汉原是一群有文有武、三教九流的各色人物,他们在此相聚,抢劫赌博,无所不为。有一次观音菩萨到此,为了点化这批狂徒,以“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教义相开导,结果,五百罗汉深受教诲,终于改邪归正各成正果。不管哪种说法, “五百罗汉”之说是始发于天台,而后传向全国的。

方广寺历史也很悠久,是六朝古刹。据《南岳志》载:寺始建于南朝梁武帝天监二年(503)。南岳高僧之一的惠海来到这八座青峰围绕的狭长山谷中,见此地与世隔绝,岩壑幽邃,就在这里结草为庵。惠海建寺还有个“五龙听经,平沙献地”的传说:据《一统志》载:一天,惠海正在庵中诵经,忽然有五位身材伟岸的壮士求见。来人面容各不相同,分青、黄、紫、白、黑五色,都身穿白袍。五人请求惠海和尚允许他们听经学佛。惠海问他们是何方人氏,他们回答说是南岳山中的五位龙神,如果允许他们听经,他们愿意让出一块平地,献给惠海建造寺院。惠海答应了他们的要求。当天晚上,山谷中乌去骤起,霎时雷声隆隆,大雨滂沱,传来阵阵“哗啦啦”的响声。第二天清早,惠海起来一看,只见山下出现一块宽敞的平地。惠海到处化缘募捐,在这块平地上建造了一座规模宏大的寺院,寺名方广,寓佛法“十方广布”之意。据《南岳志》记述,这座六朝时的古刹,在唐代曾改名为“方广圣寿寺”,宋初又赐名“方广崇禅寺”。寺院经过隋、唐、宋、元、明五次修建,屡修屡废,屡废屡兴。宋建中靖国元年(1101),始建下方广寺,初名“石桥寺”,宋光宗绍熙四年(1193)重建,中有应真阁及妙音、响空、瞻风、伫真、许耒、先照诸亭。

明初,浩空和尚将寺院改建为板屋,盖上铁瓦,增设佛堂。并在寺院内雕龙绘凤,把寺院装饰一新。万历二十二年(1594),明神宗赐给方广寺一部佛经及佛像、宝幡,并专门建造藏经阁予以安放;天启年间,寺院颓圮。到了崇祯十六年(1634),王夫之兄弟及夏汝弼等人受巡抚褚胤锡委托,再次筹款,重新修建。经过两年时间,方广寺焕然一新,雄伟壮观。清顺治五年(1648)十月,王夫之在莲花峰下组织抗清义师,曾在方广寺内聚会,方广寺由此声名远播。不久,方广寺毁于大火,“门庑不设,僧葺茅舍以居”。直到清道光年间,由曾国藩弟弟曾任陕甘总督的曾国荃重新修建,费资白银二万余两,才成为现在的规模。

新中国建立后,方广寺寺院因年久失修,庙宇房屋毁坏殆尽。上个世纪改革开放后,在国清寺方丈唯觉法师主持下,得到海内外佛教徒的资助,进行全面整修,使古刹重放光彩。1989年10月14日,下方广寺举行了隆重的佛像开光仪式。

今日中、下方广寺

方广寺分为上方广,中方广、下方广三寺。

上方广寺

今已不存。据《天台山志》:上方广寺位于金溪枕流处。环境十分清幽,丛篁古木缭绕四周。内有藏经阁,贮雍正敕赐经文72函,分装18橱。题墨有阮元、钱大昕、朱伦瀚、孙衣言、陆润痒、俞樾等真迹,甚可贵。后因两次失火,殿宇荡然无存。

中方广寺

建于梁武帝天监二年(503),历经兴废,明代崇祯年间,堵允锡与王夫之兄弟等又进行了修缮。寺位于石梁之右,有正殿和祖师殿,为亦亭亦寺之式建筑。大雄宝殿气宇轩昂,风格异于天台诸寺。亭名昙华亭,传佛茶杯底突现昙花而得名。为南宋宰相贾似道祭祀其父制置使贾涉而建,后又塑已像。清康熙年间,台州知府张联元恶贾似道之为人,捣毁贾像。寺侧有“二贤祠”,专为纪念南宋朱熹、张栻到此游览和讲学而建,寺周围有黑沙潭、黄沙源、石漳潭、白沙潭等,现存其此处风景幽深,有悬泉飞瀑,最宜啜茗观瀑。

中方广寺

下方广寺

居石梁之下,原为石桥庵,东晋昙猷曾在此结庐修道之处。正式建寺始于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后毁于火。宋光宗绍熙四年(一一九八年)复建,有应真阁及妙音、响空、瞻风、伫真、许耒、先照诸亭。据《天台山全志》记载:下方广寺明神宗万历三十二年(一六○四年)居士葛一鹏集资重建,明神宗赐给方广寺一部佛经及佛像、宝幡,并专门建造藏经阁予以安放。后又屡废屡建,直至清道光年间,由曾国荃重新修建,才成为现在的规模。寺现有山门、大雄宝殿、五百罗汉殿、会佛堂、地藏殿、伫真堂、左右厢房等建筑,占地4000多平方米。构成一幅美丽的画面,引人留恋忘返。

下方广寺最著名之处有二:一是清顺治五年(1648)十月,王夫之在莲花峰下组织抗清义师,曾在方广寺内聚会;二是始创五百罗汉堂,由此推向全国。下方广寺一带竹树秀蔚,风景清幽。寺前有古代石拱桥一座,块石垒砌,古朴大方,站在桥上,仰望石梁飞瀑,蓝天、白云、翠竹、红枫、寺观、铜亭、石梁瀑水如在天上。

下方广寺

方广寺处在深山环抱中,寺深、山深、林深这三大特点,更加把它的神秘性和感召力发挥到了极致。而其深远的文化渊源也使它在寺庙中有相当高的价值。沿南天门山脊南行,经西岭顺北麓约走5公里,就到了深邃幽雅的方广寺,这里古木森森,银泉淙淙,周围八座山峰如莲花瓣瓣,方广寺就是莲心。方广寺在莲花峰下,寺上一里为狮子山,稍下有两座青山对峙,形成一个狭口,宽仅三、四丈,多枫树、杉树,十分茂密。每年深秋,枫叶火红,杉枝墨绿,置身密林分外清爽。林中有溪涧,涧水注入深不见底的潭中,声若洪钟,水从潭口溢出,迂回曲折。顺溪而下,有许多珍稀树木,如横豆杉、银雀、香果树,其中有一株娑罗树,生长在岩上石缝中,已有数百年树龄。距寺十里有黄沙潭、白沙潭、黑沙潭等诸多潭水。黑沙潭潭深不见底,水呈苍黑色,形成高达二丈、宽一丈余的瀑布,深潭石壁上宋徽宗亲笔题词“海南龙湫”四个大字尚存。

这一带人文景观亦多。摩崖石刻达30多处,如宋丁大荣所书“盖竹洞天”、明甘雨所书“飞梁悬瀑”、清康有为所书“石梁飞瀑”,均甚可贵。方广寺正殿中原有宋徽宗写的“天下名山”四字金匾。寺前有一条小溪,寺左有石涧潭,泉水从石上流下,成为瀑布,注入深不见底的潭中,声若钟鸣。这里林泉山峦秀美处境幽静深邃,游人到此必有一种“幽深”之感,故前人有“不至方广,不足以知南岳之深”之说。公元1167年,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应湖南提刑张栻的邀请,到长沙岳麓书院讲学。就在这年冬天,他们踏雪来到南岳,朱熹此时不禁诗兴大发,七在之内,二人互相唱酬,作诗149首。其中三分之一的诗篇是在方广寺写的。后人为了纪念他们这次胜游,特意在方广寺旁修建了二贤祠,并将朱、张的神主供在祠中的嘉会堂上,让他们永享儒家的香火。陈宣帝太建七年(575),天台宗创始人智顗大师初来天台山,度石梁,夜宿定光禅师的草庵石桥庵,这里即是东晋昙猷和尚隐居的地方。

位于莲花峰莲心处的方广寺

72、温州市江心寺 

位于浙江省温州市北部永清门外江之中一个小岛上,为浙东著名古刹。1983年被国务院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

江心岛原来面积仅约一平方公里左右的小岛,后经填塞于浅地面扩大。岛两端各有一座小山峰,峰顶都各有一座凌空宝塔,东西相对峙,即名为东、西塔。东峰西麓原有“普寂禅院”,又名“东塔院”, 唐懿宗咸通七年建成东塔,咸通十年(869)建成“普寂禅院”。西峰东麓有“净信讲寺”,又名“西塔院”,为宋太祖开宝二年(969年)所建。

南宋建炎四年(1130),金兀术举兵南下,进犯临安,宋高宗由越州(绍兴)、明州(宁波)航海至温州,避居岛上普寂禅院,御书“清辉浴光”四字榜其轩。第二年,宋高宗回临安后,赐改普寂禅院为“龙翔禅寺”,改净信讲院为“兴庆讲寺”,绍兴七年(1137),宋高宗书诏青了禅师由普陀山来主持普寂、净信两寺寺务。青了担任龙翔、兴庆寺住持后,见两寺隔水相望,东西对峙,就亲率僧众篑土垒石,填塞两屿之间湍急川流,使两岛连为一体,并在中川新基兴建“中川寺”。把这三个寺院融为一体。宋高宗赐名为“龙翔兴庆禅寺”。因其立在照江之中,俗称“江心寺”,并沿习至今,当时,江心寺禅风兴盛,规模宏大,岛上一切亭台楼阁、殿堂庙宇,皆归寺里。朝延赐田一千亩,并将江心寺奉为高宗道场。每年春秋二季派京官来寺朝拜进香,特建望江亭于永清门外,作为横江待渡之处,自八字桥至永清门建立僧街(现仍称麻行僧街),命市民开设店铺,专为僧寺服务,江心寺香火鼎盛于南宋,延续至清末民初,官家来寺朝拜者仍络绎不绝。原寺宇横列数百间,庄严宏伟,金碧辉煌,为南宋江南十刹之一。文天祥曾写诗赞曰:“楼高百尺蜃吐气,塔耸双角龙昂头”。历代诗人游踪所至亦题咏不绝,宋时的唐朝的孟浩然、李白、杜甫,宋朝谢云运、文天祥,清朝的朱彝尊、袁枚及近代的郭沫若等都有佳作流传于世,尤其是民族英雄文天祥、状元王梅溪,以及明朝的功臣顾锡畴、卓敬等留下爱国热忱的史迹,更使后人缅怀。

宋以后八百年岁月里,江心寺屡废屡兴。在南宋乾道年间(1165-1173年)江水灌城,寺宇毁者几半,寂光禅师再建如初,元朝至元二年(1336年),江心寺又毁于兵燹,斗崖觉山、无际等禅师相继重建。元朝至正十二年(1352年)又毁,至正十五年(1355年)希逸禅师又主持修建。明宣德四年(1429年)。昙旭禅师任江心寺住持,重建毗虑阁,刻佛肖像,复建经钟二楼,加节应身罗汉,使殿堂焕然一新,明正德十二年(1517年)。佛鉴法师对江心寺再大规模维修,明末又被战火所毁,清初大云禅师任住持,于康熙十九年(1680年)重建江心寺大雄宝殿及左右配殿。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住持通榛(1767-1828)在总督伍拉纳和巡抚资助下,对寺院进行维修和重建,乾隆皇帝御笔“圆通殿”赐额。自此香火大盛,官客渡江络绎不绝。

解放初期,龙翔寺被改作温州烈士纪念馆,兴庆寺被改作温州博物馆。寺僧星散,寺屋折栋断柱,残垣颓壁,破烂不堪,几将倾隳;一九五二年,开始对年久失修的江心寺进行修复,邀请寂山和尚担任住持,恢复僧团,领众熏修。现在的天王殿为当时所修建;经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浩劫,江心寺又遭严重破坏,寺内所有珍贵文物散失无遗;一九八三年,国务院确定江心寺为全国142个重点开放寺院之一,并在木鱼法师的住持下对多处殿堂进行修葺,自1985年起,经连续六年的修复,而今寺宇又挺立于煙波江上。成为庄严的寺院,并对外开放。江心寺现任方丈木鱼法师,85岁,浙江平阳人,毕业于厦门大学文学系,1936年出家,皈依钦云上人剃度,1937年在瑞安仙岩圣寿寺受具足戒。

温州江心寺

江心寺新建寺院建筑仍依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的建筑原貌,恢复旧观。全寺建筑面积达四千平方米。寺分三进:前为天王殿,中奉弥勒、韦驮,两边为四天王坐像。门口寺额“江心寺”三金字为赵朴初先生所书,面向圆通殿檐下悬挂“三洲感应”匾额,为湖洲谭建丞所书。两侧配以钟、鼓楼,东厢廊为“三畏堂”。西厢廊为“去来齐”。中为圆通殿,殿额亦是赵朴初先生所书,下檐为当代书法家沙孟海题“江山福地”四大字。正中供奉香樟木雕成的观世音坐像,总高八米,两边侍立善财、龙女。两旁靠壁塑三十二应身像,上悬顾延龙先生“慈航普航”四篆字。正殿内外的对联都是当代书法家所写,如苏渊雷、林剑丹、沈定庵、徐无闻、刘江、郭仲選等。后进三圣殿,中供三圣立像,有弘一法师“极乐庄严”四字真迹。“三圣殿”三字由老书法家张鹏翼先生所书。

江心寺声名远播,在海外影响很大,远在南北朝时,西域高僧诺巨那尊者来到这里结茅而居。江心寺素传临济宗风,唐宋时远传日本、新罗(朝鲜)。唐朝即有日本高僧慧运、圆珍,宋有义介、义尹与新罗的绍明,元有祖能及明朝的清启,都是为法忘躯,相继渡海来此寻师访道,与江心寺僧众发六和的优良传统同参共学,江心寺也派了大休、宗觉、子昙等前往日本、新罗参学,对中日、中朝两国的文化交流起了良好的作用。现在每年接待国外来宾如新加坡、日本、美国、加拿大、韩国和法国等不下数千人次。

江心寺高僧辈,如宋朝的青了,明朝的昙旭、日庵、正庵,清朝的大云、中川、通榛以及民国的弘一等,都是大开慧悟、弘法利生、博学鸿词、著书立说、博古通今、诗文并茂、兴建佛刹,对佛教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的高僧。青了(1088-1151年)全名为“真州长虑真歇青了禅师”,谥号“悟空禅师”,俗姓雍,四川左绵人。宋高宗绍兴七年(1137),受诏由普陀山来主持普寂、净信两寺寺务。青了担任龙翔、兴庆寺住持后,见两寺隔水相望,东西对峙,就亲率僧众篑土垒石,填塞两屿之间湍急川流,使两岛连为一体,并在中川新基兴建“中川寺”。

将中川、龙翔、兴庆三寺融为一体,宋高宗赐名为“龙翔兴庆禅寺”。因其立在照江之中,俗称“江心寺”,并沿习至今。当时禅风兴盛、规模宏大、香火鼎盛,一直延续至清末民初。大云禅师(1634-1685年)任住持时,于康熙十九年(1680)重建江心寺大雄宝殿及左右配殿,并开堂说法,使香火重新兴盛,“缁素云集,法筵之盛,誉满东南”。在庵法师一方面开堂说法,启蒙后学,培育僧才;另一方面“丕新佛像,爱置齐田,增添禅室”,“开名山之面目,复法苑之规模;千年香界重新,一郡灵区又振”。他圆寂后,乾隆皇帝旨谥号为“醒悟大师”。

江心寺一带殿堂林立,亭阁密布,景点众多,有谢公亭、澄鲜阁、文公祠、浩然楼,一片古老的建筑群,排列齐整,蔚为壮观。樟、榕、松、柏,古木参天;珍禽异鸟,楼息其间;奇花异草,光彩夺目;花香鸟语,四时如春;江流浩荡,四面煙波;耸翠流丹,空水澄鲜,远看恰像一艘巨轮停泊在江中。江中东有象岩,石色皎洁;西有狮岩,石色青翠,素有“江天佛国”之美称。东晋著名诗人谢灵运任永嘉(温州)太守期间,与西域高僧诺巨那尊者交往甚密,常来岛上游历,写下了“乱流趋正统,孤屿媚中川。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诗句,描绘了江水与孤岛、红日与白云构成的壮丽景色。

孤处小岛上的江心寺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图书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