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广宗寺 藏名“噶丹旦吉林”,意为“兜率广宗洲”。俗称南寺,位于贺兰山主峰巴音森布尔的西北侧,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境内。阿拉善左旗地处内蒙古自治区西部,辖8个镇5个苏木,总面积80412平方公里,人口近15万,有蒙、汉、回、满、朝鲜、达斡尔等23个民族。巴彦浩特是阿拉善盟和阿拉善左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阿拉善左旗位于西北和华北的结合部,地处京、津、呼、包、银经济带与陇海、兰新经济带的交汇处,东与乌海市、鄂尔多斯市、巴彦淖尔市相连,南与宁夏交界,西与甘肃为邻,北与蒙古国接壤,国境线长188.678公里。广宗寺是内蒙三大藏传佛教寺院之一,也是阿拉善地区第一大庙,寺内因供奉六世达赖喇嘛的肉身灵塔而闻名蒙藏宗教界,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清乾隆帝赐名为“广宗寺”。 地处内蒙阿拉善左旗贺兰山谷西麓的广宗寺 六世达赖罗桑仁钦.仓央嘉措从西藏法王位置上只身遁去后,在游历印度、西藏、四川、安多等地后,与康熙五十五年至乾隆十一年(1716——1746)年期间在阿拉善弘法三十年,被当地人尊为上师葛根, 1746年仓央嘉措在腾格里沙漠腹地圆寂,他是广宗寺第一世葛根。仓央嘉措的心传弟子阿旺多尔济尊师傅遗愿,做了十年准备后,与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开工修建广宗寺弘法。次年建成后将仓央嘉措的法体搬至寺内供奉,迎请仓央嘉措的传世灵童座床、举行盛大开光仪式,寺名“潘代加木草林”。乾隆二十五年(1760)清廷赐藏满蒙汉四种文字的乾隆御笔金匾“广宗寺”。 南寺在发展和扩大过程中得到过旗札萨克的强有力的支持和广大施主群众的大量资助, 他们为南寺捐献的资财和能工巧匠所付出的劳动是无法估量的,1760年南寺的庙宇僧舍只有197间,而经过百余年到1869年的时候,已达到2859间,据说僧侣人数也增加到一千五百名。寺拥有藏区大寺院必须具备的四大札仓,即学习和修持不同佛经内容的四个学院式僧院。它们是法相僧院(藏语称参尼扎仓),密宗僧院、也称续部僧院(阿格巴札仓或卓德巴札仓),时轮僧院(丁科尔札仓),医药僧院(满巴札仓)。 南寺又是六世达赖的寺院,寺中供奉着六世达赖的灵塔,这是远近信教群众虔诚地向往它的最重要的原因。历史上这里的寺庙建筑规模之大、僧侣人数之多、经典制度之完善、宗教级别之高足以和青海塔尔寺相并论。 南寺周围的瞻卯山、额尔德尼召和距寺较远的道布吉林三座小庙是由南寺管理的。子庙或属寺有昭化寺(朝克图库热),承庆寺(门吉林),妙华寺(图克木),沙尔子庙,查干高勒庙,以及甘肃天祝的石门寺(嘉格隆)等。它们的堪布(法台)或由南寺喇嘛担任,或由本寺提名后由南寺任命。大喇嘛、掌堂师(各师贵)等主要僧职均由本寺提名后由南寺批准任命。 1949年前,葛根和庙仓还拥有大量的牲畜、土地、房产和属民。 南寺在1966年“文化大革命”中遭到毁灭性的的破坏,从巴彦浩特来的造反派闯入南寺,首先捣毁了六世达赖灵塔,强迫僧侣们自己破坏六世达赖肉身并焚烧,大量的佛像、佛经被毁坏殆尽。他们还把守寺的少数喇嘛当做牛鬼蛇神加以批门后赶出寺院,一些无家可归的僧人被驱赶到附近社队。南寺作为阿拉善旗最大的寺院,也作为信众数百年来的圣地聚集了大量有历史价值的珍贵佛像、佛经和佛教文物、佛教艺术品,也聚集了无法估算其价值的以金银珠宝为材料的大批法器、供器等皆在文革中丧失殆尽,如3寸高的纯金无量寿佛像和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用500两白银制作的大悲观音的立体坛城,均在文革中丢失。 文革后1981年南寺部分僧人来到原寺址盖顶蒙包和帐篷,举行了夏季祈愿法会,并由罗卜桑宁吾、尚巴丹达尔、丹比宁吾等人出资出力,在原葛根仓房的遗址上盖建了5间平顶佛堂,把桑吉拉布坦精心捡起收藏的六世达赖骨灰重新造塔供奉。还塑制了宗喀巴师徒三尊泥像。为达尔吉诺门汗、温都尔葛根、桑吉嘉木苏喇嘛坦各造灵塔一座。 据最新统计现在该寺有注册僧人百余名,常住寺僧人有近二十名。除大殿外还有赞康、三族佛殿、庙仓、施主及游客接待处。有僧舍几十间。本寺附近的瞻卯山山洞也盖起了一些建筑,恢复了香火。南寺在各佛教节日都举行法会,基本上满足了信教群众的朝佛需要。 广宗寺 广宗寺有两位活佛,一位是六世达赖的转世,称葛根;另一位是亲自建寺的第巴.桑结嘉措的化身阿旺多尔济,称喇嘛坦。皆以转世的形式传承。南寺葛根是阿拉善最大的葛根,其各代转世大都受达赖、班禅授予的“伊拉古克桑班迪贡卓诺门汗”和朝廷授予的“大格布呼图克图”封号,还有一尊号叫“嘉勒色来”葛根。 第一代葛根是六世达赖罗桑仁钦.仓央嘉措多才多艺,曾用化名阿旺曲札嘉措留下很多优美的诗歌,是藏族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后斯的作品有《大悲观音诉愿词》、《阿拉善神祈供》和为连城大寺写的《白莲妙树寺志》等。前两个著作有南寺刻印本。后一作品已由甘肃民族出版社出版。。他的传记有阿旺多尔济用藏文写作的《妙音天界琵琶音》。 仓央嘉措曾生活的年代是1683年3月1日至1764年5月8日,但南寺是确定11月25日在他灵塔前举行会供轮仪式庆祝他的诞辰。 第二代葛根是罗桑图布丹嘉木苏,俗称温都尔葛根。第三代葛根是却达尔嘉木苏。第四代葛根是伊希楚勒图木达尔吉嘉木苏。第五代葛根是贡萨勒永恰布。六世达赖又转六世后又神秘失踪,至今仍是个不解之谜。 南寺另一位寺主葛根是迭斯尔德呼图克图,一般称为“喇嘛坦”。第一代葛根就是六世达赖确认为第巴桑结嘉措的转世灵童的阿旺多尔。阿旺多尔济1715年生于阿拉善旗厢根达来巴嘎的匝布苏尔乌素,从小跟随仓央嘉措出家为僧,曾赴西藏学经数年。王爷听信阿旺多尔济在念组咒经的传言,将他逮捕囚禁,因年事已高,不堪忍受饥寒而在牢狱中打坐示寂,是年为1780年。第二代喇嘛坦生于1784年,未能迎请至南寺坐床,9岁夭折。 第三代喇嘛坦是丹增忠乃达尔吉。他在南寺设立了参尼札仓,即法相僧院,这样奠定了南寺学经制度的基础。他有一些用藏文写作的零散经文流传至今。约在1856年圆寂。 第四代喇嘛坦是阿旺巴达尔吉嘉木苏。 第五代喇嘛坦是敖木察尔山潘普勒忠桑吉嘉木苏(译音神奇处他殊胜佛海),29岁时入藏学习,精通藏语文和显密教法,成了阿拉善近代史上的大佛学家。他同藏区名活佛来往密切,尤其同第十三世达赖关系甚密,往来信件有一捆曾存南寺。其中1907年达赖给喇嘛坦的复信内容载于《第十三世达赖喇嘛年谱》上。他还徵得达赖同意后将十三世达赖所作《宗喀巴千供仪规》一书收入自己文集第一帙——噶帙中,书后记载着这样做的原因经过。他请达赖重新制定过南寺寺规,达赖、班禅都授予他“阿日路克桑班迪达额尔德尼诺门汗”封号的法诏,达赖还给他授予过布达拉宫顶朗杰札仓的全则德学位,赠给他堪布服饰和其他珍贵礼品。 桑吉嘉木苏1879年进京参加喇嘛年班,爱封迭斯尔德呼图克图。据有关记载,民国三年大总统曾确认这一封号。 他于1944年3月2日在南寺拉让贡桑敖德巴尔(普善光照公馆)以狮子卧姿式圆寂,享年74岁。 迭斯尔德呼图克图第六代转世是阿旺罗桑.丹双坚参(译言:自在善慧教法胜利幢),现取“坚参”二字作名字,并按蒙古式读法,译写作“贾拉森”, 贾拉森一九四七年一月出生于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一户藏族牧民家里,是父母的第三个孩子,取名为拉嘎旺。一岁半的时候,几名转世灵童的名单送到了青海的塔尔寺,在著名的大金瓦殿内,由十世班禅额日德尼以宗教仪式,按藏传佛教惯例,确认他为广宗寺第六世迭斯尔德呼图克图的转世灵童,并赐名阿旺丹贝坚参。贾拉森为现任喇嘛坦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内蒙古自治区佛教协会会长、内蒙古阿拉善南寺(广宗寺)寺主。为人精通佛法,对蒙藏语言学文献和八思巴文等领域有着专门的研究,为内蒙古大学内蒙古文研究所副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出版有《蒙古佛教文化》、《东部裕固语和蒙古语》、《东部裕固语话语材料》《阿尔寨石窟回鹘蒙古文榜题研究》,校注有《六世达赖喇嘛传两种》等专著。他经历了南寺由昌盛而走向衰败直至被毁损的过程,在南寺的新建与光扬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1988年,他曾经出国到日本留学,同年策划建盖南寺大经堂。2001年,选择了新建黄楼庙的地址,寺里按他的意见制作了六世达赖喇嘛的镏金灵塔和所有佛像、法器,他亲手把六世达赖喇嘛的骨灰放在了灵塔内,黄庙楼建成后,做成了112个装有近10亿嘛呢经和10000篇《向回王经》的筒时转经轮以及释迦牟尼、宗喀巴法王、文殊师利等身像等。 贾拉森因病于2013年4月28日在呼和浩特圆寂,于5月4日在广宗寺举行火化仪。 头戴五佛冠的贾拉森活佛 今日的南寺院山门的两侧岩壁上雕满了彩绘佛像,是内蒙古自治区最大的石雕佛像群。景区可分为宗教人文景观和自然生态景观。宗教人文景观有:南大门牌坊、金刚口(石雕佛像群)、卫拉特行营、红庙、黄庙、藏经塔、多吉帕姆庙塔、大经堂楼、毡帽山庙、塔尔珠克召等。自然景观有:雪岭子、阴阳界、牦牛塘、巴彦笋布尔敖包、冰沟、还愿石、三剑映月、神牛恋主、神僧吟五色池、降魔、神泉等。 广宗寺的主要建筑有黄楼寺、大经堂、大雄宝殿等。黄楼寺是一座两层楼阁式建筑,内有一镀金铜塔,塔高一丈余,塔门镶嵌着各种宝石,塔顶有一尊三寸高的赤金无量寿佛像,塔内安放着六世达赖喇嘛的遗体。大经堂正中是镀金的释迦牟尼塑像,两侧为十六罗汉和四大天王像,佛像各个雕塑的十分精美,堪称艺术珍品。 南寺院山门的两侧岩壁上雕满了彩绘佛像 24、大召寺 位于呼和浩特市旧城。大召蒙古俗语为“伊克昭”,意为“大庙”。汉名原为“弘慈寺”,后改为“无量寺”。已有四百余年历史,是呼和浩特最早兴建的寺院。又称“银佛寺”,达赖三世曾在此主持了银佛的“开光法会”。 是呼和浩特最早兴建的寺院,也是呼和浩特地区乃至内蒙古地区目前保存最完整、影响最广的寺院之一,已有四百余年历史。 呼和浩特大召寺 大召寺始建于明代。明万历六年(1578),蒙古土默特部阿勒坦汗迎接西藏达赖三世索南嘉措于青海地方,许愿在呼和浩特将“生灵依庇昭释加牟尼像用宝石金银庄严”,从这时候起便开始兴建大召,第二年建成,万历皇帝赐名“弘慈寺”,因寺中供奉银制释迦牟尼像,亦名“银佛寺”。 万历十四年(1586年),达赖三世索南嘉措来到呼和浩特,亲临大召,主持了银佛“开光法会”,从此大召成为蒙古地区有名的寺院,蒙古各部纷纷派人到呼和浩特顶礼膜拜,请僧取经,如1586年漠北喀尔喀蒙古所建的额尔召尼召,就是采用呼和浩特大召的图纸。 崇祯五年(1632年),后金汗皇太极追击蒙古察哈尔部林丹汗到达呼和浩特,后金统治者为了安定蒙古人心,宣布:“归化城格根汗庙(即大召)理宜虔奉,毋许拆毁;如有擅敢拆毁,并擅取器物者,我兵即已经此,岂有不再至之理?察出,决不轻贷”(《清太宗宝录》卷十二)。于是呼和浩特的喇嘛们投降了后金。 1640年,皇太极命令重修和扩建大召,完工后,皇太极赐给满、蒙,汉三种文字的寺额,汉名“弘慈寺”改为“无量寺”。这是今天的大召汉名“无量寺”的起源。清顺治九年(1652年),西藏达赖五世路过呼和浩特,驻锡于大召,至今大召内还供有达赖五世的铜像。 康熙年间大昭寺年久失修,琉璃瓦俱已破损不堪。康熙三十七年(1698),康熙任命内齐托因为呼和浩特八大寺掌印喇嘛,并将大召寺印玺交付给他。内齐托因二世呈请康熙帝,动用自己的庙仓财产修葺大召。据《内齐托因二世传》记载:“当时修葺所用的琉璃瓦价格昂贵,每块按三钱计算,计用白银五千两。”清朝初年,顺治皇帝出京迎接达赖五世时,曾经居住过大昭寺,后来的康熙皇帝特铸“皇帝万岁”的金牌供于大殿银佛之前,大召由此被尊为“皇庙”。清廷用黄金铸造“皇帝万岁”牌位,交给大召供奉,今天这一金牌仍在大召。这次修建后,大召的主要建筑物再没有发生多大变化。因康熙皇帝曾在此住过几日,为了表示对皇帝的尊敬,僧侣们取消了活佛的转世规定。因此大召寺也是蒙古少有的不设活佛的寺庙。 清朝大召寺的法定喇嘛为80人,由清政府发给身份证或优待证(即“度牒”)。可是到了乾隆、嘉庆两朝,由于对佛教的大力提倡,大召的喇嘛人数和蒙古地区其他寺庙一样,远远超编。据嘉庆二十四年(1816年)呼和浩特喇嘛印务处的蒙文档案记载,当时在大召共有喇嘛187人,与清初的定编超出了107人。 1602-1607年间,蒙古右翼诸部的佛经翻译家们,在此庙将佛教名著《甘珠尔》最先翻译成蒙古文。 其建筑从南到北,依次为山门,天王殿,菩提过殿,经堂,佛殿,九间楼以及东西配殿组成,是呼和浩特市现存最大最完整的木结构建筑。大召寺院建筑考究,大殿是常见的藏汉式喇嘛庙形制,其余部分则是依照传统中式庙宇的式样而建,总面积约三万平方米。分东、中、西三路,中间一路为主体建筑,山门位于南边,上悬“九边第一泉”匾额。相传康熙皇帝路经此地,人为皆渴,他的马能识别地下水源,由马引路,找到了八眼泉井,水质清甜。 大召寺“九边第一泉” 山门之后有过殿、东西配殿及九间楼等建筑。大殿为木结构,殿内供奉有一座银铸佛像,均为明朝遗物。内耸立着三尊高大的佛菩萨铸像,殿壁上有描写康熙私访明月楼的巨幅绘画。后面是达赖四世、土默特部蒙古人云丹嘉措和达赖五世的塑像,明清两佛像,木雕两佛像,木雕二龙戏珠,108部《甘珠尔经》,以及铜铸镀金的种的法器、药器等等。经堂门前阶下,有明天启七年(1627年)铸造的一对空心铁狮,昂首扬威, 艺水平高超。庭院中有一只清朝铸造的铁香炉,上刻蒙古工匠的姓名。大召的各种彩塑、金铜造像、巨幅唐卡、108部甘珠尔经卷,以及宗教活动使用的各种法器、面具等,也都是极为珍贵的历史文物和艺术珍品。大召内还收藏有众多的文物,是研究蒙古族历史的珍贵资料。 大召有三绝:银佛、龙雕、壁画。银佛即供奉在佛殿内的释迦牟尼像,距今已有400余年历史,是中国现存最大的银佛之一。释迦牟尼像前有一对金色木雕巨龙,蟠于木柱之上,作双龙戏珠状。这金龙和佛祖像,是大昭寺的两大宝贝,并称两绝。大昭的第三绝是壁画。壁画,不是指某一幅具体的画面,而是布满了经堂和佛殿四壁的所有总称。壁画内容依据佛教经典中的故事,描绘了天上、人间及地狱间的各种景象。向佛吧,可以救赎罪恶的灵魂!大殿的壁上还有一幅巨幅绘画,描写康熙私访明月楼遭到无良店主欺负的故事。 大召寺“三绝”之一:银佛、龙雕 大召寺“三绝”之一:壁画 25、小召寺 蒙语原称为把格召 (小的意思),又称崇福寺,呼和浩特旧城小召街,很多人知道呼市有个大召,却对小召不甚了解。网上很多介绍甚至把小召与席力图召混为一谈。实际上两寺都在呼和浩特市玉泉区内,但小召寺小召前街北端,席力图召在石头巷北端;小召是由由阿拉坦汗孙子俄木布洪台吉于明天启三年(1623)建造,康熙三十六年(1697)由康熙赐名“崇福寺”;席力图召则是明万历十二年(1585), 土默特蒙古部僧格都楞汗为了迎接索南坚措三世达赖的到来而建造的,由康熙赐名“延寿寺”。只是小召在其活佛内齐托音·呼图克图二世去世后逐渐衰落,呼和浩特召庙的权利中心已经转移到席力图召。而席力图召在嘉庆、咸丰和光绪年间,经不断扩建和修缮,成为呼和浩特地区规模最大的喇嘛教寺院,并掌握着这个地区的黄教大权。下属有广寿寺(在东乌素图村老园子西),永安寺(又称哈达召,在大青山后达茂旗)、普会寺(在达茂旗锡拉木伦,即召河)、延禧寺(又称巧尔齐召,在呼和浩特市旧城五十家街)四寺。再加上文革中小昭寺被毁,改为小召小学。所以名声渐渐湮灭。其实在明清时代,小召与大召一样齐名。清康熙三十六年,清廷赐名 “弘慈寺”叫大召、“崇福寺”叫小召,并不是因规模的大小而定,而是因为修建人的辈分使然,“弘慈寺”是阿拉坦汗修的,因此为“大”,“崇福寺”为他的孙子俄木布洪台吉所修,因此为“小”虽然它叫小召,但也是归化城(呼和浩特)的七大召之一,喇嘛最多时有一百五十多人。 被拆毁前的小昭寺牌楼 小召原是明朝俺答汗(阿拉坦汗)的后裔俄木布洪台吉所建的寺院,到了清初顺治年间已经颓废失修康熙31年(公元1692年),康熙委派在小召坐床的内齐托音·呼图克图二世做了呼和浩特掌印扎萨克达喇嘛。托音二世于是展开活动,一方面受命入藏联络班掸,又随康熙皇帝亲征噶尔丹,协助策划,立下的功勋。康熙三十六年(1697)康熙途经归化时就住在小召内,并将甲宵、弓箭、腰刀等随身之物,留在小召做为纪念。后又在小召用满、汉、蒙、藏四种文字刻立石碑,纪念他的胜利,同时也表彰了小召活佛有功。当时小召有很多属召,五塔寺(慈灯寺)就是其中之一。小召在当时的归化城召庙中的地位曾一度凌驾于大召之上。小召喇嘛受到清皇帝的许多特殊恩赐,如独许应用蒙文经典。小召除了得到本地人的布施外,康熙皇帝还特别批准内蒙东部科尔沁十旗做为托音呼田克图的化缘地点,托音二世赴科尔沁一次,就得到布施银五万两,驼、牛三千头,貂裘、马鞍、金珠,哈达等不计其数。。内齐托音·呼图克图二世在任归化城掌印札萨克喇嘛时,扩建了大召、小召,并在席力图召和小召内分别树立了“康熙征噶尔丹纪功碑”,小召这种显赫一时的地位,维持时间并不长久,在托音二世死后,逐渐走了下坡路。到了嘉庆年间,呼和浩特召庙的权利中心已经转移到席力图召。 近年来,人民拔款重新修茸了小召,加筑了围墙,保护了这座三百年前的古代建筑。现在也成为名胜古迹之一。 汉白玉石塔 位于寺内大殿东侧,鼓楼、广场东面。这座佛塔是全国唯一的有耳朵的佛塔,也是内蒙古地区覆钵式喇嘛塔中最完整的一座。建塔时当时还叫绥远的呼和浩特正在闹瘟疫,死者无数,有高僧祈福,修建了这座佛塔,并加上了象征长寿的耳朵。它全用白石雕刻垒砌而成,通高约15米,石塔基座用石条砌成方坛,四面有阶梯可登。方坛上面为方形束腰座,束腰部分刻出火焰、金刚杵、狮等图案花纹,四角立圆柱,上呈阶梯状座身,分五级逐步内收,最下一级刻图案花纹,以上各级刻梵文六字真言。覆钵为宽肩型,周围饰以缨络,南面正中砌出火焰形佛龛。覆钵上面的塔刹,用石刻出十三相轮,再覆以铜制星月和宝盖。白色石料的塔身上,纹饰都用五彩,色调对比鲜明,显得格外光彩夺目,不愧为我国北方建筑艺术的宝贵实物和清代覆钵式塔的代表作。塔的东北角原有乃春庙,规模较大,可惜在光绪十三年公元1887年)失火焚毁。 全国唯一的一座有耳朵的佛塔:小召汉白玉塔 御碑亭 寺庙里建有两座康熙帝御笔钦赐的御碑亭,以奖励小召寺活佛内齐托音·呼图克图二世在平定准噶尔丹的战争中的功绩。 小召寺内康熙御碑亭 壁画为大召寺“三绝”之一,其实,小召寺的壁画尤其是雕刻更为精美,如山门一侧的壁画就堪称绝伦。其构图与着色,都具有典型的蒙古民族特色。 26、美岱召 原名灵觉寺,后改寿灵寺。美岱召的得名是因为麦达力活佛在此坐床的缘故。万历十一年(1583),西藏僧界特派麦达力活佛来蒙古掌教,因麦达力活佛曾在灵觉寺坐床并为弥勒佛像主持开光仪式,人们便俗称灵觉寺为麦达力召(即美岱召)。美岱召位于包头市萨拉齐镇东20公里的大青山麓,东距包头市东河区约50公里的土默特右旗美岱召村。美岱召始建于明朝庆隆年间它是喇嘛教传入蒙古的一个重要的弘法中心,为内蒙古地区最早的召庙,也是我国罕见的集寺庙、王府与城池为一体,城寺结合,人佛共居的喇嘛庙,著名的塞外明代“城寺”。在研究明代蒙古史、佛教史、建筑史都有重要的历史和文物价值。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明隆庆年间(1567—1572),统领蒙古土默特部的成吉思汗第十七世孙阿拉坦汗被明廷封为顺义王时建造的。初建时,是阿拉坦汗及其家人居住和生活的官邸。阿拉坦汗晚年笃信喇嘛教,又在城堡内修建了寺庙殿宇,成为一座集城、寺、宅一体的堡寨式建筑,它是阿拉坦汗及其后人政治和宗教活动的重要场所。 集寺庙、王府与城池为一体的包头美岱召 美岱召是一座城堡、寺庙和邸宅功能兼具的建筑,总面积约4万平方米。布局为不规则的正方形,周长681米,四周围以长190米、高5米的石砌城墙。城墙墙体内为黄土夯筑,外表砌以毛石,四角筑有外伸约11米的墩台,上有角楼。南墙中部开设城门泰和门。召内殿宇楼阁富丽堂皇、雄伟壮观。供奉佛像的殿堂就在城内,山门匾额题有“皇图巩固,帝道咸宁,万民乐业,四海澄清”之句,落款为“大明金国”,这种融合明朝与金国的题额标明蒙古土默特部与明王朝之间的关系,也是汉蒙一家的历史见证。寺里主体建筑有经堂、大雄宝殿、玻璃殿、太后庙(亦称“三娘子庙”)等主要建筑。 美岱召南面的泰和门 从泰和门进去便是大雄宝殿。大雄宝殿为三间重檐歇山顶两层楼,南厅经堂、北厅佛殿勾连一体,纵深43.7米,横宽23.2米,是该寺最为宏伟的建筑。这个宏伟的重檐歇山顶建筑被几株苍松围绕,在松枝间露出屋脊正中的藏式覆钵脊顶,汉蒙藏三种建筑风格在这里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殿内20多米高的金柱一贯到顶,柱上用沥粉贴金绘制的五爪盘龙栩栩如生。殿内原有一座3米高复钵式檀香木塔,上缀珠宝,塔下有地宫,藏有男女发辫、骨灰、腰刀、头饰、靴帽、盔甲等文物,可惜文革中被拆毁。殿内壁画是美岱召的一大特色。殿内壁画是美岱召的一大特色。美岱召始建于明朝庆隆年间它是喇嘛教传入蒙古的一个重要的弘法中心,为内蒙古地区最早的召庙,也是我国罕见的集寺庙、王府与城池为一体,城寺结合,人佛共居的喇嘛庙,著名的塞外明代“城寺”。在研究明代蒙古史、佛教史、建筑史都有重要的历史和文物价值。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存壁画1650平方米,形象地描绘了明朝时期蒙古金国政治、宗教发展状况,被誉为壁画博物馆。大雄宝殿内四周壁画从腰线部分一直到天花板,场面宏大,构图丰满,需仰视方能尽观。北壁正中绘有释迦牟尼巨像,背景绘有释迦牟尼的佛传故事画,如太子游四门、剃发出家、降伏魔女、得道成佛等,造型准确生动,富有人间情趣。下壁为四天王及伏虎罗汉、布袋和尚。东壁画有黄教创始人宗喀巴大师成道故事画,下壁是玛哈嘎拉和巧尔吉金刚以及巴拉登?哈蒙等多位喇嘛教中的护法神,造型诡怪夸张,线条奔放生动,一直延伸到天花板,场面宏大,构图丰满。引人注目的是西壁下方的一组蒙古族供养人群像。他们均身着明清时期的蒙古服饰,手中持念珠等宗教器物,表情谦恭,一心礼佛。这些壁画上的蒙古服饰很多都可在明肖大亨所著的《夷俗记》中找到依据。是研究明清蒙古史及民俗、服饰的宝贵资料。 美岱召大雄宝殿 大雄宝殿内壁画:造型诡怪夸张,线条奔放生动的护法神 在大雄宝殿东部有座二重檐歇山式建筑这就是“太后庙”。太后庙中曾供奉储藏三娘子骨灰。三娘子在历史上是个赫赫有名的人物她是明朝时期蒙古可汗阿拉坦汗的第三位妻子。长期以来她的手里握有土默特蒙古部落三分之一的兵权。由于她智勇兼备才貌超群深受阿拉坦汗的信任,并采纳了她与中原友好往来的主张。1570年,三娘子从幕后走向台前,结束了持续多年的蒙明战争。当时明廷扣住了阿勒坦汗和三娘子的孙子把汉那吉,要求交换遁入蒙古高原的白莲教首领赵全等人。三娘子经过反复斡旋,最终竟然将血战化于无形:阿勒坦汗交出赵全换回把汉那吉,接受明廷顺义王的封号,归属明朝。阿勒坦汗晚年主要依靠三娘子主政,三娘子严守盟约,为维护互市执法如山。蒙古各部和明朝边疆诸臣中但有不服或背叛明廷者,三娘子或出兵讨之,或告明廷合兵攻之,为民族团结国家稳定作出了杰出的贡献。阿勒坦汗去世后,三娘子更是大权在握,在她的督导下,蒙明边境保持了将近40多年的友好互市关系,同时她还大力推行鼓励汉民在土默川平原开农田等惠汉政策。明朝政府在万历十五年(1587年)封她为忠顺夫人,封阿拉坝汗及其子孙为顺义王。 三娘子笃信喇嘛教,晚年心静平和,1612年,她在一片唱经声中安详宁静地与世长辞《明史》对她的评价是“主兵柄,为中国守边保塞,众畏服之。”她死后,后人为她建立了太后庙,设七宝檀香木塔安放她的骨灰。 美岱召的建筑颇有汉地风格,徘徊其间,可以看出三娘子当年对汉地文化的尊重。 “文革”前美岱召存有大量三娘子的遗物,其中有很多都是从中原明朝传来的物品。这些都是蒙汉文化交融的佐证。可惜均在文革中被红卫兵“扫四旧”焚毁。 据说,呼和浩特(绥化)也是三娘子筹建。早在阿勒坦汗在世之时,三娘子与他已开始着手修建归化城了。而当时建城的主持者就是三娘子。此城初名库库和屯,建成后明廷赐名为绥化城。据说,当时城墙全部用青砖砌成,远远望去一片青色,所以人们便称它为青城。青色的城,蒙语就是呼和浩特。随着归化城的建成,政治中心渐渐东移,而美岱召也渐渐地从府城变为寺城,到了明末清初,已经完全变成了一座寺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美岱召庙。 美岱召内太后庙内景 太后庙壁画中的“三娘子”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