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甘肃著名藏传寺院、高僧 一、甘肃的藏传佛教寺院主要分布在甘南藏族自治州,约有八十多座。其它地区也有一些,其中也不乏著名的寺院,如临夏回族自治州的白塔寺,武威地区达隆寺、夏玛寺,陇南地区的腰道喇嘛寺、风和喇嘛寺,兰州市的五泉山嘛尼寺、嘎达寺等。 在甘南,信仰藏传佛教的主要有藏族、土族和一部分汉族。甘南自治州藏族最早信仰苯教。苯教是藏族土生土长的、以万物有灵论为其思想基础的宗教,夹杂着自然崇拜、图腾崇拜,是比较成型的原始宗教。大约在公元7世纪,藏传佛教由青海传入甘南藏区,与当地的原始宗教苯教相碰撞,经过长时间的相互斗争和相互影响,发展成为适应当地的、并且带有浓厚民族性、地域性特点的甘南藏传佛教。甘南藏区藏传佛教的主要教派有宁玛派、噶举派、萨迦派、格鲁派等。宁玛派是甘南藏区最早崇奉的藏传佛教的教派之一,后来很多寺院改奉了格鲁派,只有、阿木去乎红教寺、拉卜楞红教寺和康木车红教寺信奉宁玛派至今。萨迦派在甘南藏区总共存在了164年之久,它最早是从元朝时期传入甘南藏区的。1295年在甘南的卓尼创建了禅定寺,到了明英宗天顺三年(1459),该寺改信格鲁派。格鲁派是后来由宗喀巴大师创立的藏传佛教的一个教派,俗称“黄教”。格鲁派在甘南藏区的主要代表寺院有拉卜楞寺、禅定寺等。 甘南藏传佛教的寺院文化,属于藏族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它与当地藏传佛教的历史及宗教文化的传承、藏族的传统民间艺术等密切相关。 二、甘肃的藏传佛教寺庙分布如下 甘南藏族自治州 曲宗静修院、佐盖多玛寺、卡加曼寺、卡加道寺、多玛寺、加茂贡寺、多合尔寺、吉利寺、岗察寺、那吾曲宗寺、尕娘寺、拉卜楞寺、扎油寺、博拉寺、麻隆寺、唐尕昂扎西寺、阿木去乎寺、科才寺、拉却布寺、德尔隆寺、那木拉寺、格堆寺、扎扎寺、吉仓寺、隆哇寺、阿木去乎红教寺、拉卜楞红教寺、拉卜楞尼姑寺、年吐寺、采日玛寺、木拉寺、散尔玛寺、娘玛寺、齐哈玛寺、夏秀寺、孜欧日朝寺、乃玛寺、西合强寺、牙路寺、卓尼部分、牙当寺、旗布寺、禅定寺、恰盖寺、贡巴寺、沙冒寺、康木车红教寺、勺哇寺、康多寺多玛寺、达扎寺、八楞寺、占单寺、堡子寺、宾格寺、尖地寺、那下寺、亚下寺、嘎儿寺、拱坝寺、阿木族寺、当多寺、包合寺、电尕寺拉桑寺、迪岗寺、卡坝路寺、茶古寺、苟吉寺、旺藏寺、亚湖寺、然子寺、白古寺、达尕寺、赛当寺、藏尼寺、拉仁关寺、西仓寺、郎木寺、丁古寺、多松多寺、毛日寺、旺藏寺、吉仓寺、江可寺、玛奴寺; 临夏回族自治州 白塔寺; 武威地区 达隆寺、夏玛寺、华藏寺、松山玛尼康毛藏寺、热丹噶察寺、喇嘛寺; 陇南地区 腰道喇嘛寺、风和喇嘛寺、旧墩村喇嘛寺、扎西安措浪甘丹喇嘛寺; 兰州市 五泉山嘛尼寺、嘎达寺。 三、甘肃在清朝尚有强大的苯教寺庙,但后来当地土司信仰格鲁派后,转而对于苯教。寺庙进行了改宗和毁坏。目前苯教寺庙又有所恢复,主要有以下十六所: 谢协寺,位于迭部县电艿乡,目前由拉路寺活列活佛主持。寺庙以前出有许多成就者。包括在四川追求大成就者夏扎哇的亲传弟子; 萨让寺,位于迭部县电艿乡,目前由拉路寺活列活佛主持。寺庙实践夏扎规定的大圆满三年闭关修行; 郭达寺,位于卓尼县扎古录乡,原址甚大,据闻全盛期有千人。后来毁坏。现正在恢复中,有一定的僧人主持; 作海寺,位于夏河县甘加乡,本教安多年青智者中的达哇活佛主持,人数约三十多人。精修大圆满法、空行言教等; 恰日寺,位于迭部县达拉乡,雍仲坚藏活佛主持,人数约四十人左右。有闭关修学。此传统来自四川若尔盖的本教安多三智者的阿克智美活佛之指导; 日盖寺,位于迭部县电艿乡,目前由拉路寺活列活佛主持; 扎日寺,阿克智美活佛之指导下恢复,雍仲坚藏活佛主持,人数约五十人。有大圆满闭关者居住; 尼千拉盖寺,位于迭部县卡坝乡,留有遗址,目前为止尚未恢复; 桑周寺,位于迭部县卡坝乡,阿克智美活佛指导主持,另有丹增坚藏等堪布协助,人数约几十人,修行大圆满阿赤十五阶段修法口诀等,一区分心与明智的分别; 黑高寺、安子地日寺,分别在迭部县卡坝乡,二寺现还在恢复中; 迪义岗静修院,位于迭部县尼傲乡,阿克智美活佛指导主持。原有夏扎亲传弟子阿尼喇嘛在此居住; 高保寺,位于迭部县腊子乡,恢复中。举行一定的宗教活动; 交多静修院,位于舟曲县八楞乡,恢复中。此寺过去的传统为本教与宁玛派双融传统; 泽卫静修院,位于玛曲县尼玛乡,该寺庙本教和佛教兼融; 拉路寺,位于迭部县电艿乡,谢协寺、萨让寺合并在此寺范畴,活列南喀丹增活佛主持,活列南喀丹增活佛是夏扎亲传弟子才让吉美、容增堪布的亲传弟子,才让仁真堪布协助指导,寺庙人数几十人。寺庙每三年为一期进行大圆满闭关,每次十人,实践保存夏扎哇规定的大圆满三年闭关修行传统。 29、拉卜楞寺 藏语全称为“噶丹夏珠达尔吉扎西益苏奇具琅”,意思为具喜讲修兴吉祥右旋寺。简称扎西奇寺,一般称为拉卜楞寺。拉卜楞寺是藏语“拉章”的变音,意思为活佛大师的府邸。位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县城西郊,凤岭山脚下,大夏河将龙山、凤山之间冲积成一块盆地,藏族人民称之为聚宝盆,拉卜楞寺就坐落在聚宝盆上。拉卜楞寺与西藏的哲蚌寺、色拉寺、甘丹寺、扎什伦布寺、青海的塔尔寺合称我国藏传佛教教格鲁派(黄教)六大寺院,也是甘南地区的政教中心。拉卜楞寺的佛教学院保留有全国最好的藏传佛教教学体系。 1982年拉卜楞寺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拉卜楞寺由第一世嘉木样活佛创建于康熙四十八年(1709),经历代嘉木样活佛和广大僧俗教民的的兴修、扩建,现已成为甘、青、川地区最大的藏族宗教和文化中心。成为包括显、密二宗的闻思、续部下、续部上、医学、时论及喜金刚6大学院,108属寺和八大教区的综合性大型寺院。并在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藏传佛教文化,包括建筑、学院、法会、佛教艺术、藏经等。鼎盛时期,僧侣达到4000余人。 我国藏传佛教教格鲁派六大寺院之一甘南拉卜楞寺 拉卜楞寺有经堂6座,大小佛殿48座。其中:七层楼1座,六层楼1座,四层楼4座,三层楼8座,二层楼9座,馏金铜瓦顶4座,绿色琉璃瓦顶2座,嘉木样大师及各大昂欠的藏式楼房31座,各个昂欠活佛住舍30院,吉哇院6所,大厨房6所,印经院1所,讲经院2处,嘉木样别墅2处,经轮房500余间,普通僧舍500多院,各种塔若干座以及牌坊等各种建筑。整个建筑气势雄伟,鳞次栉比,错落有致,堪称安多地区第一名刹。这些建筑可分为石木结构和土木结构两类,外石内木,有“外不见木,内不见石”之说。建筑形式有藏式、汉宫殿式和藏汉混合式。 拉卜楞寺的独特价值在于他的宗教教学体系。拉卜楞寺的佛教学院保留有全国最好的藏传佛教教学体系。其寺内的甘肃佛学院拉卜楞寺是藏传佛教格鲁派最高佛学学府之一,被世界誉为“世界藏学府”。设有显、密二宗的闻思、续部下、续部上、医学、时论及喜金刚6大学院。 拉卜楞寺内的甘肃省佛学院 闻思学院经堂 又称大经堂,是“磋钦措兑”会议的场所,为全寺之中枢。一世嘉木样初建时,只有80根柱子,1772年二世嘉木样扩建为140根柱子,可容纳3000僧人诵经。1946年,五世嘉木样又建了前殿院,1946年,五世嘉木样又建了前殿院,至此,大经堂成为有前殿楼、前庭院、正殿和后殿共数百间房屋,占地10余亩的全寺最宏伟的建筑。前殿楼为大屋顶式建筑,顶脊有宝瓶、法轮等饰物,楼上供吐蕾赞普松赞干布之像,楼上前廊设有嘉木样大师、四大色赤、八大堪布等活佛们每年正月和七月法会观会时的坐席,楼下前廊为本院僧官逢法会时的座位。前庭院是本院学僧辩经及法会辩经考取学位的场所,有廊房32间。 大经堂正殿东西14间,南北11间。正殿内悬乾隆皇帝御赐“慧觉寺”匾额,内设嘉木样和总法台的座位及僧人诵经坐垫,供有释迦牟尼、宗喀巴、二胜六庄严、历世嘉木样塑像,悬挂着精美的刺绣佛像及幢幡宝盖等,显得十分华丽,且藏有《甘珠尔》等经典。后殿正中,供奉着馏金弥勒大铜像,后殿左侧供奉着历世嘉木样大师的舍利灵塔,及蒙古河南亲王夫妇和其他活佛的舍利灵塔,共14座,右侧为本寺护法神殿。正殿之西为大厨房,内有大铜锅4口,大铁锅1口。大经堂不幸于1985年4月7日被火烧毁,在政府的关怀下,1985 年7月设计,1986年6月破土动工,1987年完成了主体工程。新建大经堂不但保持了原来的式样和风格,还采用了先进技术和材料。 闻思学院经堂 时轮学院经堂 时轮学院经堂坐落于大经堂右侧,建于1763年,正殿东西5间,南北11间,具有浓郁的藏式风格,内供时轮金刚佛铜像。后殿正中供奉释迦牟尼和七大弟子像,左右供奉着堪布仓、贡唐罗智仓、旦巴嘉措等活佛的灵塔。 医学院经堂 医学院经堂,建于1784年,正殿南北6间,东西5间,殿内供奉药王佛、药师佛和拉科仓的舍利塔,殿前厢廊内绘有人体脉络图18幅。 喜金刚学院经堂 喜金刚学院经堂,建于1879年,仿拉萨布达拉宫的南杰扎仓样式修建。1957年失火烧毁,后由国家拨款按原式重建。 续部上学院经堂 续部上学院经堂,位于喜金刚学院的西侧。建于1941年,正殿东西5间,南北10间,高达三层,顶层为宫殿式,绿色琉璃瓦覆盖,故称绿瓦寺。后殿内供有弥勒佛铜像和十六罗汉象,左为八大药师佛和35尊仟悔佛,右为第五世嘉木样大师父母的骨灰塔及21尊度母佛像,两侧有铜质无量寿佛1000尊。 续部下院经堂 续部下院经堂位于大经堂东北,初建于公元1737年,正殿东西5间,南北1间,系藏式建筑,殿顶法轮、幢幡俱全,内供密集、怖畏、胜乐等密宗佛像,其后殿供奉一世德哇仓等7 位活佛之灵塔。 拉卜楞寺的晒佛仪式也很壮观。2月4日(农历正月十三)为拉卜楞寺的晒佛节。这天清晨,拉卜楞寺僧俗信徒万众云集,众多国内外游客慕名,早早的来到晒佛台的山坡附近等待晒佛法会的开始。武警部队则在周围高度戒备,维持秩序。上午10时,雄浑的佛号响起,近百僧人在马队和乐队组成的“护佛队”引导下,扛起卷着的长达50米的大佛画卷,从拉卜楞寺广场启程,肩扛缓步前往晒佛台。在前往晒佛台将近一公里的路上,来自甘肃甘南、四川、青海等地的藏族民众紧随其后,一些人不断用额头触碰佛像,期盼给自己带来好运。晒佛泰山,随着活佛的一声号令,覆盖在佛像上的黄色丝绸缓缓拉开,一副宽12丈、长30丈的无量光佛像出现在拉卜楞寺前的晒佛台上。一年一度的晒佛节进入高潮,虔诚的僧侣与游客长跪磕头,口诵经文,尔后将代表心意的哈达、礼品纷纷抛向佛像,以祈求来年的平安和吉祥。约中午时分,在众僧的诵经声中,“沐浴”了阳光的无量光佛像唐卡被小心翼翼卷起。藏族人中流传着一种传说,在抬佛过程中,如果用头碰触到唐卡,这一年就会实现自己的愿望。 近百僧人在“护佛队”引导下,扛起大佛画卷从拉卜楞寺广场启程。在前往晒佛台将近一公里的路上,来自各地的藏族民众紧随其后,不断用额头触碰佛像,期盼给自己带来好运。 30、禅定寺 原称安多卓尼大寺,为藏传佛教宁玛派寺院。明英宗天顺三年(1459)改宗格鲁派后改称 “甘丹谢珠林”(藏语,意为兜率论修禅定隆盛寺),汉语意译为禅定寺。禅定寺位于甘肃省卓尼县城北平台上1958年前夕全寺有僧众300余,1966年禅定寺被拆毁,1979年以后,禅定寺重新恢复开放,近年来兴建了大经堂和部分僧舍,寺僧近200多人。 甘南卓尼县禅定寺 卓尼大寺原为藏传佛教宁玛派(红教)寺院,安多卓尼大寺。藏历木虎年(1254),忽必烈邀请西藏萨迦法王八思巴去内地讲经传法,途经卓尼沟时,见此地风景优美,苍松翠柏,山清水秀,遂将原喇嘛老桑八代宁玛派红教寺移建在现今寺址,由八思巴弟子格西喜绕益西在此建筑经堂,广收僧徒,宣扬佛法,于元成宗贞元元年(1295)建成。据《藏经》记载:萨迦法王八思巴以稀有蛇心檀木雕刻之释迦站像一尊赠献该寺,作为奠基纪念,世代相传,文革“扫四旧”中不知去向。 嗣后,安多卓尼大寺因得卓尼杨土司始祖些地的支持,寺院发展很快,特别是明永乐二年(1404)些地献土内附,明王朝封些地为卓尼土司之后,便开始了“兄为土司,弟为僧纲”的历史,如独子,则身兼二职。使禅定寺成为卓尼宗教、政治和文化的中心。明朝景泰六年至天顺八年(1455—1464),大寺堪布仁钦龙布赴藏从师,通达了宗喀巴的显、密两宗教义。归来后,将寺院改宗格鲁派,寺名亦改为“甘丹谢周林”(禅定寺)自任赤巴,制定了严密的寺规,使格鲁派教义发扬光大。明弘治十四年(1501),更寺名为“当增达吉林”(译为静旺寺)。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卓尼第十代土司罗桑敦珠(杨威)次子阿旺赤列嘉措任该寺法台,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随长兄杨妆松赴京晋见康熙帝。康熙帝封他为“崇梵净觉禅师”,受僧纲爵,是洮州五僧纲三土司之一,并赐“禅定寺”匾额,寺名亦沿用至今。此后,于1714年建参尼扎仓,1729年建居巴扎仓,约在乾隆年间建萨里哇扎仓(天文学院)和崇巴扎仓(法舞学院),从而发展成一座正规的格鲁派大寺,寺僧最多时达到3000人。 1729年至1731年在土司家族大力支持下,费时十年,刻印了卓尼版大藏经(甘珠尔),耗银17325两; 1753年至1765年,费时12年又刻印了卓尼版《丹珠尔》大藏经。禅定寺还藏有金汁书写的《八千颂》、《般若经大疏》、《般若经略疏》、《般若经要》、《宗喀巴全集》、《吉样经》、《四部经典疏》,银汁书写的《甘珠尔》等经卷,还有北京、理塘、拉萨版的《甘珠尔》和拉萨版的《丹珠尔》经等。禅定寺因之名冠藏区,成为卓尼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寺僧众达3100余人。禅定寺原来直接管辖尼月巴、岔道尔、马闹、岗梢5座寺院,并统领44座小寺和17教区。这些寺院教区分布在原杨土司所辖48旗,即今卓尼、迭部、舟曲等县境内。本寺内有策墨林、伊犁仓、麻当仓、古雅仓、加店仓、岔道尔古许等五大活佛昂欠。此外,在色拉寺居曼扎仓设有本地区学僧的五个康村,与蒙古地方也有教务往来。本寺内有策满林、伊犁仓、麻当仓、古雅、加唐、岔道匀古续等五大活佛昂欠。各昂欠除与本地区各寺联系密切外,还与内外蒙古的一些寺院有宗教联系。禅定寺最盛时有僧侣5200余人,改宗格鲁派时有僧侣3800多人,占地近百亩,大小建筑物170多幢,以大寺为中心,曾统领洮、河、岷、迭、狄、宕地区大小属寺108座之多。 禅定寺到清末时,因数遭兵祸,僧众渐次减少。1927年三马(马仲英、马廷贤、马尕西顺)反冯起事,禅定寺毁于战火,使辉煌的禅定寺及其珍贵文物,特别是《大藏经》印版化为灰烬。寺院从此衰落。1931年,在卓尼第十九代土司杨积庆主持下重建,至1936年修复工程墓本完工,但规模远不如以前,仅400余人。杨积庆遇难后,年仅4岁的杨丹珠继任寺主,民国政府授“辅教普觉禅师丹珠呼图克图”衔号。此后,又续建了天文历算学院、法舞学院及佛塔、佛殿等建筑,直至新中国建立。1958年大跃进在所谓“反封建斗争”中,大部僧人被强令离寺。“文革”期间拆毁,改为战天斗地的梯田。僧人被驱逐,寺内原保存的相传为印度大乘教空宗始祖、被印度佛教史誉为“第二代释迦牟尼”的龙树亲手塑制的十二转轮王像、亲手绘制的贝叶佛像,印度铸造的天女像,西藏八思巴以赠献该寺作为奠基纪念的、用稀有蛇心檀木雕刻的一尊毗沙门神像,《般若八千颂》贝叶经、尊者那若巴骨饰,卓尼土司先祖协地保护神“贡保”像以及藏传佛教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著作手笔等皆荡然无存。十一届二中全会后年重建,自1981年起,陆续修建了大经堂、闻思、密宗续部、时轮三个学院和辩经院、寺门及僧舍等建筑物80多幢,现有僧侣150余人。 禅定寺寺主为僧纲,是明、清政府敕封世袭的,虽不是活佛,但位居禅定寺之首。僧纲总揽全寺宗教教育、行政、司法等项事务。僧纲为世袭。僧纲之下设三套组织,一是戴哇雄,简称“戴”(即僧官衙门)。下设大小头目,大头目主管本寺部分行政事务,代表寺主办理属寺事务。大头目下设班头2人,负责监察全寺僧人持戒情事,班吏5-10人,负责各和递送通知,传人等杂务。二是坐庄喇嘛办事处,简称“喇”,即通称的赤哇,管理全寺宗教、法事活动。三是尚署组织是吉哇办公处(卓尼方言读吉为“西”)简称“西”,是办理本寺各学院事务的行政机构。设大管僧1人,负责判理案件和维持寺院秩序。下设17米那(按僧人籍贯把禅定寺辖境分为17个教区,米那为该教区代表)负责本教区各项事宜。尚署下还设吉哇(总务处),包括总务人员、会议人员等。 禅定寺自仁钦龙布改宗格鲁派起,共有六任专职堪布,他们分别为:仁钦龙布、俄项陈勒加措、洛桑旦巴加参、俄旺凯宗加措、贡去乎达木曲加措、罗桑丹增陈勒加措(杨丹珠)。除此六位堪布外,大寺僧纲由当时的土司兼摄。 禅定寺的转世活佛有六位,他们分别是“嘉当仓、伊犁仓、德哇仓、古雅仓、麻当仓、宋堪布仓”。 卓尼大寺曾出现许多名僧学者,他们中有威震西藏政教界的一至四世西藏摄政王——策墨林活佛。其一、二、三世担任过噶丹赤哇,还的担任过噶丹赤的波沙哇·谢念扎巴、阿子塘哇·洛桑达吉、肖桑哇·嘉样楚臣达吉等名僧;还涌现出过如智华夏珠、阿旺尼玛、仁钦班觉尔、扎巴嘉揭幕、金巴达吉、更登嘉措、晓来南杰、桑杰贝桑等,在藏传佛教界的著名的寺院中担任过法台和经师,并且留下了许多论述精辟的宗教、文史著作。禅定寺获法台地位的高僧有六位,他们是:贤扎拜老、客格拜老、道索拜老、贤扎拜老、智子拜老、岳撒拜老。 寺内原设有参尼、居巴、萨里瓦、谦巴四大札仓。参尼札仓由阿旺臣来嘉措创立于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居巴札仓由阿旺臣来嘉措创立于清雍正七年(1724)。萨里瓦札仓由阿旺克尊加措创立于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谦巴札仓由僧纲罗桑丹欠坚参创立于清乾隆十年(1745)。寺内原收藏着许多精美的佛像,有数不清的经卷,还有许多珍贵的宗教文物:有龙树菩萨塑造的释迦牟尼十二宏伟妙像、纳洛巴骨饰、巴思八所赠释迦牟尼站像、龙树绘在菩提叶上的释迦牟尼像,一世达赖根朱巴的袈裟、宗喀巴牙舍利像——杰林普玛、嘉样曲结的佛帽、五世达赖泥塑阎魔护法、仔摩?任钦贝仲刺绣的罗汉尊像、大慈法王舍利能仁像、旃檀木雕多闻子像、圣·扎巴谢珠舍利宝塔、赤钦·罗桑达吉显字颅骨、印度寒林黑石自生六臂护法、金巴达吉的腕骨、番曲外赛的显字头骨、觉乃·嘉木样楚臣达吉的显字头骨、南·贾色仁波贝的桡骨、知却古鄂赛尔显字颅骨、七世达赖格桑嘉措用过玉碗、至尊·扎巴谢珠的袈裟、觉乃·嘉木样楚臣达吉的僧鞋、六世班禅巴丹益喜的修行帽、班禅洛桑都吉所赠镏金银度母像、四世策墨林的佛衣、法帽;三世策墨林的佛衣、坎肩;大明宣德钹、康熙赠给阿旺赤烈的兰疏琉盘、二世策墨林的经书《般若密多》,还有赤钦阿子塘哇额骨上的自生字等三十余件。 禅定寺的主要宗教节日及佛事活动有:1、正月祈愿大法会,为期15天。正月十四日跳法舞,十五日给佛尊献酥油花,十六日跳法舞,密宗院诵“吉卜尔”经,送“施食”,举行镇魔驱邪仪式;2、三月春季中期经会,为期15天,各札仓分别举行;3、四月法愿大法会,除诵经外,举行密宗答辨考试,旺佛、抬弥佛绕寺,密宗院用彩砂制作集密佛坛城;4、五月加持嘛呢经会,为期7天,各札仓举行夏季经会;5、六月发愿会,为期7天,举行财宝佛法舞及晒佛活动;6、七月秋季经会,为期一月。密宗院举行大自在佛坛城仪轨;7、八月秋季中期经会,为期20天,居巴札仓举行怖畏金刚坛城仪轨;8、九月毛兰木法会,由显宗院主持。密显院举行沐浴开光加持大会;9、十月二十五日,纪念格鲁派祖师宗喀巴圆寂;10、十一月冬季经会一月;11、十二月二十九日,举行跳法舞,送施食,镇魔驱邪活动。另外禅定寺每隔三年,在正月十六日举行一次盛大的“打章噶儿”的神舞法会,意为驱邪镇魔。其时,岷县、临潭、卓尼等县群众赶来围观,人如潮涌,盛极一时。 禅定寺现在主要建筑有大经堂、哲学院、天文学院、密宗学院、辩经院僧官衙门等。并有扎巴谢主大师塔等三座,供奉有扎巴谢主等高僧舍利三粒。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书法大师赵朴初先生为寺门书额“禅定寺”三字砖雕于寺门顶端。 禅定寺现存的主要文物是佛雕。就其质地而言,有纯银、鎏金、铜制、木雕、玉刻,还有泥塑的。雕塑品风格多样,有的源自印度,大部分来自西藏,也有本地工匠铸造的当地风格的。其精品有: 释迦牟尼立像 据说此像为八思巴所赠,系蛇心檀木制成,此木被认为是世上无价宝木。相传吐蕃松赞干布时,以此木制释迦牟尼佛像108尊,此佛像乃其中之一。“文革”中被格隆·吉美喜饶保存,于1981年寺院恢复后奉还收藏。 释迦牟尼十二宏化像 据说是龙树亲手塑成。龙树是印度高僧,印度大乘教空宗始祖、被印度佛教史誉为“第二代释迦牟尼”。这座佛像相传用龙宫中的泥塑造而成,乃宗教文化之稀世珍宝,由第四十五任甘丹赛赤、七世达赖上师觉乃·嘉央楚臣达吉赠给禅定寺珍藏。“文革”中被曾被喇嘛的仓科·班玛保存。1981年寺院恢复后奉还给了寺院。 宗喀巴佛牙舍利像 又称“杰林普玛”(rje-gling-vphur-ma),意为能飞翔之宗喀巴像。原为嘉木样楚臣达吉所藏,他曾就任甘丹赛赤,同时担任六世达赖·仓央嘉措经师,期间仓央嘉措将此布达拉官的宗喀巴林普玛像赐给了他,他又将像转赐给了禅定寺。此像“文革”中被比丘僧地热拉·丹巴坚赞保存,1981年归还寺院珍藏。 密集型布禄金刚(gsang-vdus-dzam-bha-la)像 布禄金刚,藏语瞻巴拉义,译持贵,梵音译作阎婆罗,是一财神名。为何称“密集型布禄金刚”,是因为卓尼密宗学院每年农历七月举行与众不同的密集仪轨,举行密集仪轨时用称作密集奔巴瓶在布禄金刚头浇水,虽在炎热的夏天但有时积冰高达五寸,酷似佛塔,蔚为奇观。故称之日“密集型布禄金刚”。1958年反封建斗争中以废铜铁收交,被当时在卓尼民贸公司职工纳浪·道杰慈力从废品收购站的废铜器堆里捡来珍藏,1962年交给纳浪格西拉然巴·阿旺丹巴,送还寺院。“文革”中此像被绒地保存,1981年寺院恢复,送归寺院馆藏于密宗续部学院。 大慈法王是宗喀巴亲传八大弟子之一。相传他生前用药泥塑造了84尊能仁像,然后用他的念珠压在佛像背上呈现凹形压印108个,后来他的骨灰葬入佛心,制成为大慈法王舍利能仁像,此乃其中之一,现今收藏在禅定寺。 旃檀木雕多闻子像 旃檀木,亦称蛇心檀木,产于印度,万年成木,是世上罕物。多闻子,梵音译作毗沙门法王,佛经所说北方一佛名,清净、纯洁、纯实、真诚、笃实。此像相传是班禅宫中之宝,历世班禅随身护法。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六世班禅·巴丹益西赴京途中在青海塔尔寺讲经传法,卓尼仔摩·仁钦贝仲赴塔尔寺朝拜时,受到班禅行辕及塔尔寺僧众的隆重欢迎和接待。仁钦贝仲作为施主敬献了自己绣的历世班禅本生刺绣唐卡,班禅大师回赠了随身携带的旃檀木多闻子像。仁钦贝仲所献刺绣唐卡现存扎什伦布寺大经堂,多闻子雕像被禅定寺僧众视为珍宝保存至今。 泥塑阎魔护法像(Dam-can-chos-rgyal) 据传是五世达赖所塑。五世达赖擅长著书、绘画、塑造佛像,如在《西藏王臣记》、《菩提道次第广论讲义》、《引道大悲次第论》等著作中绘有释迦十二宏化图像等,塑像有宗喀巴,阎魔护法,佛本生像等,造像工艺精美,手法独特,现今禅定寺的宗喀巴阎魔护法像传说就是五世达赖亲手所塑。 印度寒林黑石天成六臂护法像 此像来源于印度寒林,系觉乃·嘉央楚臣达吉之护法神,他于晚年赠给卓尼禅定寺供养,后被寺院文物室收藏。“文革”中亦被比丘僧格隆·吉美喜饶保存,1979年该僧奉还给寺院珍藏。另一尊印度寒林黑石天成六臂护法像,是卓尼杨土司供养之家神像,亦是卓尼禅定寺之护法神。卓尼杨土司始祖葛氏益西达吉系吐蕃藏王赤热巴巾。 禅定寺木雕、泥塑艺术人才亦不乏其人。如民国时期的桃老扎巴,清代觉乃拉孜(co-ne-lha-bzo)等,他们塑造的佛像在寺院的经堂佛殿中都有供养,如释迦牟尼、八大如来、无量光、长寿佛、弥勒佛、宗喀巴师徒、金刚持、胜乐、密集、大威德等造像独特,体形夸张恰到好处,面部表情兼备慈祥感与庄严感,充分显示出藏族艺术家的非凡才能。觉乃拉孜的绘画雕塑作品在安多许多寺院和拉萨色拉寺均有珍藏。 禅定寺佛雕 禅定寺壁画 31、白塔寺 武威白塔寺,藏语称作“谢尔智白代”,即东部幻化寺,位于甘肃省武威市武南镇白塔村刘家台庄(武威市东南20公里处),海拔1500米处。因寺内有西藏宗教领袖萨迦班智达(萨班)的灵骨塔白塔,所以俗称白塔寺。白塔寺在历史上享有盛名,为藏传佛教凉州四寺(白塔寺、莲花山寺、海藏寺、金塔寺)之一。1927年毁于大地震,现仅残存高8米、边长14米的萨班灵骨塔。 武威白塔寺 白塔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和民族史上有着不可取代的地位。蒙古定宗二年(1246),西藏萨迦派领袖萨迦班智达,应蒙古西路军统帅皇子凉州王阔端的邀请,在凉州会谈西藏统一的问题,萨班顺应历史潮流,发表了著名的《萨班致蕃人书》,在此达成了西藏归属元朝版图的协议。这一历史性的会谈决定了西藏正式成为中国元朝中央政府直接管辖下的一个行政区域,标志着西藏从此纳入了中国版图,在中国多民族国家形成的进程中具有深远而特殊的意义。1992年9月21日,中国国务院发表了《西藏的主权归属与人权状况》白皮书,提出凉州白塔寺就是西藏纳入中国版图750多年的历史见证。 白塔寺内凉州会谈纪念馆 萨班在百塔寺内圆寂后,阔端为他修建了高约42.7米的灵骨塔,作为纪念。白塔寺和萨班灵骨塔于元末遭兵燹被毁,明清时期先后重建、修缮,后于1927年毁于大地震,现仅残存高8米、边长14米的萨班灵骨塔。 2001年5月,白塔寺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 白塔寺遗址是藏传佛教的重要寺院,也是中国元代祖国统一的历史见证。其建筑形制和出土遗物对研究藏传佛教寺院布局、藏传佛教传播等有很高价值。白塔寺遗址由寺院、塔院、塔林等建筑构成。寺院有围墙,占地277亩,东西420米、南北430米(一说为440米),墙基宽31米。院内探明6座殿基,墙基为砖或石砌。塔院中的殿基存有砖砌墙基、砖铺地面。有4座城门,8座烽墩。规模宏大壮观,金碧辉煌,是元代时凉州最大的藏传佛教寺院,号称“凉州佛城”。塔院中萨班灵骨塔为主体建筑,始建于元、明、清重修。现存基座为土心砖表结构,边长2675米、残高51米。 走到白塔寺路口,只见在开阔的地带,一个巨大的牌坊矗立在大道中央,上面用金色书写的“凉州白塔寺”几个大字,在强烈日光的照射下,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穿过门牌建筑,沿笔直宽敞的大道步入白塔寺,只见院内苍青掩映,白塔林立,场面极为壮观。整个白塔寺遗址由寺院,塔院,塔林等建筑构成。寺院有围墙,东西420米,南北430米,院内探明的殿基全部是用砖和石砌的,说明当时寺院规模的宏大。塔林是白塔寺最为壮观的景点,白色的塔在翠柏的衬托下,直刺蓝天,显得气势恢弘。大小不等白塔,紧紧围绕着灵骨塔,以十字折角形分布,高低错落,排列有序,在院内形成一道独特的宗教文化景观,使白塔寺显得肃穆庄重,令人肃然起敬。 西藏萨迦派领袖萨迦班智达灵骨塔是座土心砖表结构的土塔,矗立在方形的砖台上面,这里是白塔寺的旧建筑遗址,塔内存有萨班的灵骨。这座灵骨塔,建于元代,后毁于战乱,地震等,明、清时重修,现在残高仅5.1米左右。游客到此,视塔静思,焚香祷告,以此来纪念这为萨班大师。白塔寺的南面丛林密布,郁郁葱葱,环境十风幽静,给白塔寺增添了一份宁静的气氛。 灵骨塔的侧前面,立有一石碑,上面记载了凉州会谈的有关情况,以及重修这座白塔寺的历史意义等。 白塔寺内萨迦班智达灵骨塔遗址 陈友冰编写 参考资料:杜继文《佛教史》、汤用彤《魏晋南北朝佛教》、薛林平《中国佛教建筑》、张驭寰《中国佛教寺院建筑讲座》、曹昌治、罗哲文《中国古代建筑:佛教》、周维权《中国园林史》、陈友冰《《应用美学》、《文化专题电视系列片:中国寺庙》、互联网。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