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园林特色 1、蕴含禅意 狮子林比起江南其它文人园林,与佛教的因缘更深。他原来就是菩提正宗寺的后花园元顺帝至正元年(1341),高僧天如禅师维则来到苏州讲经,弟子们“相率出资,买地结屋”,为天如禅师建禅林。其得名亦与佛教有关:因天如禅师得法于浙江天目山狮子岩普应国师中峰,为纪念传承衣钵,取佛经中狮子座之意,故名“师子林”。 狮子林的假山、峰石亦深含禅意,如峰石狮子峰、一苇渡江、南海观音等,通过模拟与佛教故事有关的人体、狮形、兽像等,喻佛理于其中,以达到渲染佛教气氛之目的,体现了狮子林创始人的宗教思想。元代著名画家朱德润《师子林图序》记载朱德润与高僧维则的一段对话,表达了维则建园的思想。朱德润问道:“狮子林的假山中,狮子峰突兀其中。这是否就是达摩祖师说的‘水中龙的力量最大,陆地上象的力量最大。此园命名狮子林,岂非以其威猛,可以摄伏群邪者乎?”维则师回答说:“不是的。只不过石头偶然像狮子,比非有意雕琢成狮子模样。如果说威猛,那干脆用以狮子为坐骑的文殊菩萨来‘摄伏群邪’不是更好吗?”我又问道:“昔者佛经上说作狮子吼,是不是狮子的声音相貌可以击破诸般业障呢?”维则师回答说:“也不是的。这里的声容不是指具体的狮子,而是一种无形的力量”。朱德润说:“我知道了,这种不言而喻的力量,大概就像师父您这样吧。世道如此纷扰,您不形于色就不能使人们敬信佛法。所以您托狮子之名,来表达对世事的看法。‘师之真实,可以破诸妄,平淡可以消诸欲’。所以对于狮子林来说,您就是狮子石,狮子石就是你”。维则师回答说:“是的,是的”。维则在这段对话中借形似狮子的假山石峰,表达了面对“世道纷嚣”的看法。认为其禅意可以“破诸妄,平淡可以消诸欲”;以“无声无形”托诸“狻猊”以警世人。这就是维则建狮子林的真实意图。 必须指出的是,后人对维则禅师以托诸“狻猊”以警世人这种做法乱加发挥,演变为以堆砌某种动物形象为悦,而产生部分拙劣之作,这在东部叠山技法中较为明显。尤其是“立雪堂”庭院中的石峰,叠砌成牛、蟹、狮、蛙之形,所谓“狮子静观牛吃蟹”,太实太俗,也与立雪之雅事相悖。就属这类拙劣之作。 另外,狮子林的一些建筑如立雪堂、指柏轩、问梅阁等也都以禅宗公案来命名。立雪堂取义于禅宗二祖慧可向初祖达摩求法的故事:慧可雪夜立于门外向达摩问道,达摩不允。慧可就立于门外,至天明积雪过膝,达摩仍不为所动。后慧可自断左臂,终于感动了达摩。一苇渡江说的也是禅宗初祖达摩的故事:达摩在南朝梁武帝时由印度来到广东传播佛法。后来到金陵见梁武帝。但梁武帝不识“正眼法藏”。于是达摩站在一根芦苇叶上渡过长江而至北魏,在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传禅宗二祖慧可,经三祖僧灿、四祖道信、五祖弘忍至六祖慧能,禅宗大倡于天下。指柏轩和问梅阁皆是禅宗机锋:指柏轩出自唐代赵州从谂法师与门徒间的问答:徒众问师:“何为佛祖西来意?”。从谂不正面回答,指着庭前南朝的宋柏云:“庭前柏树立”。问梅阁则是马祖问梅的故事。马祖俗姓马,法号道一,出自六祖慧能的门徒南岳怀让门下,世称马祖。明州(今宁波市)大梅山法常禅师为马祖的法嗣(法定继承人)。传说法常参见马祖时,问师“如何是佛?”马祖答曰:“即心是佛”。法常大悟回大梅山潜修。后来,马祖派僧人前去考察法常是否真正了悟。僧问法常:“慧能和尚是大师,你从他那里得到了什么,便来此山修炼?”法常曰:“大师对我说‘即心是佛’,我便向这里住”。那僧说:“马祖今日说法又变了”。法常道:“怎么变的?”那僧说:“近日不说‘即心是佛’了,改说‘非心非佛’”。法常道:“你不要来惑弄人!管它什么‘非心’,我只管‘即心是佛’”。那僧回去向马祖汇报。马祖叹曰:“梅子熟了”意谓法常已得佛法真谛。后世便称法常为大梅禅师。 历代狮子林吟咏中也多强调其中的禅意禅风,如金和源的七律:“石林精舍巨霊开,望里狰狞苍翠堆。甘露空闻禅板绘,曲江何事剪刀裁。昂霄欲骋排霄翮,吐月还斟吸月杯。风度吼声随磬远,碧云深处护如来”。 附《师子林图序》(节录)(元) 仆曰:“因观其林木蔽翳,苍石巉立,所谓师子峰者,突然乎其中,乃谂诸师曰:‘昔达摩传言,‘法中龙象’《智度论》解曰,水中龙力大,陆行象力大’。兹林曰师子,岂非以其威猛,可以摄伏群邪者乎?”师曰:“非也。石形偶似,非假摄伏而为。若以威相,则文殊固有精进勇猛之喻矣。”仆又曰:“昔人言作师子吼,得非以其声容可以破诸障乎?”师曰:“非也。以声容则无此声容也。其有不言而喻者乎?”仆曰:“不言而喻,余知之矣。不言而喻,其惟师乎?噫,世道纷嚣,不以形色,则不能摄诸敬信,而吾师以师子名其林者,姑以遇世纷而自得于不言者乎?矧师之真实,可以破诸妄,平淡可以消诸欲。若以静默不二,则虽有形有声,犹不能悸,况乎无声无形,而托诸狻猊,以警群动者乎?虽然,观于林者,虽师石异质,一念在师,石皆师也;一念在石,师亦石也。然不若师者师石两忘者乎?”师曰:“唯唯”。 2、以石著称 狮子林以假山、峰石闻名于世,素有“假山王国”之美誉。狮子林在建园前就与“石”有关:相传传北宋徽宗在京城汴梁造大假山,派官员来江南选取太湖石,史称“花石纲”,湖石尚未运完北宋即灭亡。部分未北运的湖石,被搁置在后来修建成狮子林的荒园里。狮子林假山总面积约为2335.86平方米(太湖石、黄石假山占地面积约1231.86平方米),约占全园面积五分之一。狮子林的峰石假山既多且精美,湖石玲珑,洞壑宛转,曲折盘旋,如入迷阵,洞顶奇峰怪石林立,均似狮子起舞之状。有含晖、吐月、玄玉、昂霞等名峰,而以狮子峰为诸峰之首。 (1)假山 狮子林的假山可分为旱假山、水假山、等三类: 旱假山旱假山遇大雨能一泄而干,故得此名名。其位置南起立雪堂北面长廊围墙,北至指柏轩前香花桥南端,南北长约33米;东自燕誉堂、小方厅西山墙,西至池塘东岸边,宽约24米,占地面积约为820平方米。略呈长方形,中间为90平方米的“盆地”,建有卧云室。游览旱假山有六条线路: 其中主线为一条回环线。最长也最为复杂,旁有多处岔道。从位于指柏轩前香花桥东南入,途经条石、石板桥6座,洞壑8个,经上、中、下3个层。次山上奇峰林立,山中洞壑幽深,山道回环曲折,有“桃源十八景”之说。途中可见明代“大石屋”基础,元、明时期圆形、五边形、六边形青石条为基础的“禅窝”遗址。几弯几曲,上下盘旋,绕至棋盘洞,回环到小方厅南西侧花瓶形地穴出。 线路之二为南北线。经香花桥西南入口进,从条石桥下穿越,沿水池东岸,蜿蜒盘旋,磴道上下直达修竹阁北。 线路之三,指柏轩前香花桥东入口,途经1洞壑(不入岔道),上磴道即转入卧云室北侧,身临假山怀抱的小“盆地”。 线路之四为直线。入燕誉堂西北“赏胜”门,转进卧云室东侧1洞壑,可见“棋盘洞”,从小方厅西南花瓶形洞门出。即从燕誉堂西北“赏胜”门入,从小方厅西南花瓶形地穴出。 线路之五为东西线。进燕誉堂西北“赏胜”门路经卧云室,西条石桥下穿过3个洞壑(其中涉水假山洞壑2个),可达修竹阁西,紫藤架东端。即从卧云室西条石桥下入,从紫藤架东出。 线路之六为折返线,入卧云室北磴道旁洞口,经2个洞壑,2座青石板桥,可上见山楼,沿主干道(2洞,2桥均不重复计数)折返至卧云室北磴道口出。即从卧云室北入洞,从卧云室北磴道口出。 旱假山 水假山水假山临水而筑,池水水位升高,则洞内涉水,游人需踯躅而行,似仙鹤戏水;洞外雨水瓢泼,洞内水珠沥沥,别有情趣。水假山分为小岛假山、南区水假山、黄石假山和西部假山四种: 小岛假山小岛假山四面环水,从南北向涧溪边至接驾桥东端,亦即东起旱假山上白皮松,至小岛西边。东西长约32米,南北宽约5.3米,占地面积约为16.96平方米。 小岛假山与“小赤壁”黄石假山的连接部分。即:北自交界处的白皮松起,至“小赤壁”北端,南北长约13.2米,东西宽约8.6米,面积约113.52平方米。两处合计约为130.48平方米。游览水假山有两条线路: 一是从接驾桥东假山入口(小岛线),进入水假山,穿越4洞(其中2个洞壑是涉水假山洞),6桥,5个平台,经“小赤壁”从文天祥碑亭前出; 另一条是自修竹阁西,“小飞虹”下(条石板桥)紫藤架东端出,此路为园内东西向5条干道之一,也是进入小岛假山(水假山)的主要道路。 南区水假山东起“小赤壁”西端,即御碑亭西侧矮墙至扇亭东墙,沿花园南面走廊,东西约长32米,南北宽约(长廊北面矮墙至池岸边)5.3米,面积约为169.6平方米。南区水假山(见图3-2)峰石有十二生肖之说,但尚能形似的有兔、猪、猴、马等几处。此处假山洞壑亦有人生轮回之说,洞壑之上文天祥碑亭前,峰石有青龙、白虎、玄武、朱雀的称谓。 假山九条线路之九(沿廊线),从文天祥碑亭下磴道,进入3个连接的洞壑,其中2个是涉水假山洞。过1桥,沿池岸边折返到扇亭下。 南区水假山 黄石假山“小赤壁”修竹阁南有一处黄石假山,因其石色黄而偏红,号称“小赤壁”(见图3-3)。小赤壁尤如一道天然的山壁,矗立于山涧深潭边,山体下有一拱形的涵洞。整座假山浑然一体,神妙夺天工。“小赤壁”北端至南端长廊矮墙,南北长约8.6米,东西宽约5米,面积约为43平方米。 黄石假山“小赤壁” 西部假山即石包土假山俗称土山。它是民国贝仁生重修狮子林时疏浚水池,挖泥沿墙堆垒而成。土山分三层,山道两侧垒石块。远望西部土山与其他假山群风格相似,互相呼应。假山北高南低,北端有一山洞,可盘旋上下。山上问梅阁旁建有人工瀑布。整座假山南起走廊北墙至暗香疏影楼南墙西端,约长46米,东自问梅阁西墙起至土山边(接驾桥西端为测量点),东西约长24米。占地面积约1104平方米。进出假山区有四条道:沿园内南部长廊,经双香仙馆进入假山;沿池塘西岸,银杏树旁蹬石级上山;暗香疏影楼下西侧洞口,拾级上下;从暗香疏影楼楼上,沿园内西侧围墙走廊步入。 (2)峰石 据史志记载,狮子林内坡陡而高,假山上“石峰离立,峰之奇怪,居中最高,状类狮子”。著名的还有“含晖、吐月、立玉、昂霄”等诸峰,千姿百态,玲珑剔透,具备了太湖石峰特有的“瘦、皱、漏、透”的品性,“似横道流星”散落在旱假山、水假山及庭院等处。1.5米以上高度的峰石有55座;1.2米–1.5米峰石12座。除独峰以外,尚有数处堆垒的石峰及湖石小品。 ①独峰(指单独一块构成的峰石) 狮子峰依据现存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明代徐贲狮子峰图,位于卧云室南,峰高4.4米,厚1.7米,宽1.3米。面对卧云室,两前肢腾空作揖相,狮首歪斜,三目(包括传说中的天目)圆睁,狮口大开。整座狮峰的狮相似一头顽狮,似怒,似嗔,似喜,似吼,形象逼真。 南海观音又名送子观音,位于见山楼南,水池边。其高2.5米,宽0.8米,厚0.55米。该峰座东朝西,临水而立,似一女子,怀抱婴儿,故名。 见山楼南“送子观音”峰石 一苇渡江又名孔雀开屏位于玉鉴池中一座太湖石。高2.04米,宽0.77米,厚0.45米。因传说中的达摩从金陵北上中原,过长江时,百姓试其法力隐匿渡船,达摩随手拈一芦苇站于其上顺利过江而得名。具体见前面“蕴含禅意”中的“一苇渡江”。 玉鉴池中“一苇渡江”峰石 另有“兔子奔月”、“三元及第”、“无名峰”等独立峰石,以及湖石堆砌的石峰及小品如“九狮峰”、“三脚蟾蜍”、“狮子静观牛吃蟹”、“狮子滚绣球”等。 3、文化意蕴浓郁深厚 狮子林还有着浓郁的人文氛围。它不仅表现在其园名、垒石、峰石、建筑中的禅意,也不仅表现在长廊的墙壁中嵌有宋代四大名家苏轼、米芾、黄庭坚、蔡襄的书法碑及南宋文天祥《梅花诗》的碑刻作品,狮子林的花厅还是抗战胜利苏州军民接受日军投降之地。它还表现在名人和它的瓜葛因缘之中。这些名人中,最重要的要数倪瓒、乾隆和贝聿铭三位。 倪瓒(1301—1374)字泰宇、元镇,号云林居士、云林子,或云林散人。倪瓒极富才华,诗书画可谓三绝。他工书法,擅楷书,形成简远萧疏,枯淡清逸的特有风格;的诗歌造语自然秀拔,清隽淡雅,不雕琢,散曲更富意境,著有《清閟阁集》15卷;更以绘画著称,擅山水、竹石、枯木等,是元代南宗山水画的代表画家,其作品以纸本水墨为主。画法疏简,格调天真幽淡。与黄公望、吴镇、王蒙并称元代绘画四大家。他还是位垒石造园高手。自小对园林便有深厚的感情,他二十三岁时创作的《西园图》,就被时人誉为异品。而且还亲自设计在自己的故里(今无锡市东亭乡长大厦村)祗陀寺西构筑。其中建三层高方塔形的楼阁,作为秘藏书法名画图史之所,取唐韩愈诗:“笋添南阶竹,日日成清”,命名为“清閟阁”。园南大门内建云林堂,为接待宾客的主厅。沼西建朱阳宾馆,供宾客食宿,箫闲仙馆供其静坐读书,山坡上筑雪鹤洞,沼北建海岳翁书画轩,为作画题诗之所。园林面积达90亩,是一所高度绿化,具有多功能宛若人间仙境的别墅园林。清閟阁在元代,声名显赫。据《无锡县志》载,连大都的外国使臣“红毛贡夷”也慕名前来,特备沉香百斤为贽礼登门,倪瓒命仆托言拒之,贡使三次登门徘徊不去,知其诚意,才命仆导入云林堂观赏,向阁叩拜而别。狮子林则是他在晚年助建的。以他一生的筑园经验和绘画功力来助高僧维则筑狮子林,当然品味非凡。他成功地将其绘画风格应用于园林,创造了富有静逸之气的城市山林,中有狮子峰,含晖峰、吐月峰、立云堂、卧云室、问梅阁、指柏轩、玉鉴池、冰壶井、修竹谷、小飞虹,大名屋诸胜。湖石玲珑、洞壑宛转,只有合抱大松五株,因而又名五松园。今园中之景大体尚在。并绘有名作《狮子林图》传世。明代著名书画鉴赏家昆山张丑曾说“倪云林先生一生不画人物,惟《狮子林图》有之。”。况且,倪瓒能主动助人筑园,这件事本身就引起轰动。因为他信仰道教(全真教),养成了孤僻猖介、超脱尘世的性格。元朝公卿多次来阁登云林堂,荐举倪瓒出仕元廷,他以病拒之。公卿临别,有位在堂前桐树上吐了一口痰,倪瓒立命童仆取水多次洗涤,因此民间流传云林洗桐,誉为高士。世人讥笑他有官不做是迂,他就自号为“倪迂”。明初,朱元璋曾召倪瓒进京供职,他坚辞不赴,并题诗“只傍清水不染尘”(《题彦真屋》)画上题诗书落款也只写甲子纪年,不用洪武年号。所以狮子林名誉遐迩,与倪瓒关系极大,可以说是园以人传。元人梅萼《题狮子林》,开头便是“狮岭吴城独擅雄,石家金谷较同工。楼阁颜与远公笔,石势离奇倪瓒功”,高度称赞倪瓒在狮子林造石之工。乾隆二十二年(1757),二巡江南,就带了倪瓒的《狮子林图》,一一展卷对照.回京后分别用13万两和7万两银子在北京长春园和承德避暑山庄两处仿建狮子林,命名“文园”,并在为“文园”题诗的序文中再次表达对倪瓒及其《狮子林图》的仰慕和称许:“向爱倪瓒《狮子林图》,南巡时携卷再至其地摹迹题诗。昨于长春园东北隙地规仿为之,即仍狮林之名。初得景八,续得景亦如之,皆系以句。然其亭台峰沼,但能同吴中之狮子林,而不能尽同迂翁之《狮子林图》。兹于避暑山庄清舒山馆之前,度地复规仿之,其景一如狮园之,名则又同御园之狮子林,而非吴中之狮子林。且塞苑山水天然,因其势以位置,并有非御园所能同者。若一经数典则仍不外云林数尺卷中,所谓言同不可,何况云异?知此则二亦非多,一亦非少,不必更存分别。见懒道人“画禅三昧”或当如是耳。既落成,名之曰文园,仍随景纪以诗。或有以同、不同?为叩者,惟举倪迂画卷示之”(《题文园狮子林十六景有序甲午(1774)》)且摹两份倪瓒的《狮子林图》分别放在两座“文园”内,原图收藏于“石渠宝笈”,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但乾隆仍认为这两处仿作只能形似,缺少倪瓒谋划的苏州狮子林神髓:“山庄御苑虽图貌,黄氏倪家久系心。”“略看似矣彼新构,只觉输于此古林”。(《狮子林再迭旧作韵》)可见乾隆六游狮子林,与其说喜爱园林美景,更不如说这位诗书风流的帝王仰慕“诗书画三绝”的倪瓒为人,更喜爱他的《狮子林图》。 清代格律派代表诗人沈德潜在由狮子林时对园林之美和倪瓒治园也是称赞有加,他在诗中写道:“昔游狮子林,兴偕方外士,如入深林中,宛然离城市”,“地重倪云林,名高赵承旨,从兹艺苑人,不薄林居子”。直到今日,名人题词也多将狮子林与倪瓒挂钩,如著名书法家、曾任上海图书馆馆长的顾廷龙在狮子林门厅上题额就是“云林逸韵”。 与狮子林有瓜葛的第二位名人当然就要数乾隆了。他六次南巡,五次亲临狮子林,题诗10首,题匾3块,其中“真趣”匾额至今仍悬挂园中。并曾临摹倪云林《狮子林全景图》三幅,又在北京圆明园、承德避暑山庄内仿建两座狮子林,可见乾隆帝对狮子林情有独钟。 据《南巡盛典》与道光年间《苏州府志》记载,乾隆从第二次南巡起,每次都要游狮子林。乾隆二十二年(1757)第二次南巡,便带了倪瓒的《狮子林图》亲自到狮子林展卷一一对照。又题五言诗《游狮子林》,开头便是“早知狮子林,传自倪高士。”五年后(1762)三巡江南,为狮林寺题额“画禅寺”,留下七律二首,其一题在亲手临摹的《狮子林图》上,并“命永藏吴中”。另一首《游狮子林得句》题在倪图上空白处,赞狮子林“一树一峰入画意,几湾几曲远尘心”,“谁谓今时非昔日,端知城市有山林”。回北京后,便命在北京长春园和承德避暑山庄两处仿建狮子林,且摹两份倪瓒的《狮子林图》各置其中,原图收藏于“石渠宝笈”。乾隆三十年(1765)第四次南巡,第三次游狮子林,写下《游狮子林即景杂咏》七绝三首与七律一首,都表达对倪瓒的仰慕和赞许,如绝句第二首“云林大隐留芳躅,谁复轻言作者劳”,第三首“画谱从来倪与黄,楚弓楚得定何妨”。在律诗中又声称:“每阅倪图辄悦目,重来图里更怡心”。此诗现刻在狮子林御碑亭诗碑上。去浙江后回京,途中小住苏州,又去狮子林,留七律《再游狮子林》,声称自己是“本拟行宫一日间,念民瞻就策天闲。宁论龙井烟霞表,却爱狮林城市间”。乾隆四十五年(1780)五次南巡,在《狮子林再迭旧作韵》中道“山庄御苑虽图貌,黄氏倪家久系心。”意为在北京长春园和承德避暑山庄两处仿建狮子林仅为“图貌”,“略看似矣彼新构,只觉输于此古林”。四年之后最后一次南巡,乾隆第五次到狮子林,得到徐贲画的十二幅狮子林风景图。在《游狮子林三迭旧作韵》中道“粉本石渠藏手迹,写虽因手运用心”表明在临摹倪图时用心运手,又自问“真山古树有如此,胜日芳草可弗寻?”因“六度南巡止”,只能“他日梦寐游”了。 乾隆因爱狮子林,连园林主人黄家也跟着沾光。乾隆不仅在诗中称道“山庄御苑虽图貌,黄氏倪家久系心”,肯定黄家造园之功,而且恩及子孙。乾隆三十年(1765),乾隆南巡第三次游狮子林。“重来图里更”,心怡之下,赏给园主黄兴仁两个儿子、时为生员的黄轩、黄腾达弟兄每人一匹缎子,并勉励弟兄俩要励志学习,建功立业。哥哥黄腾达考中进士,任礼科给事中一职;弟弟黄轩六年后(1771)居然一举夺魁,被乾隆钦点为状。授翰林院修撰,掌修国史。不久,又奉诏入值上书房,任内廷行走、日讲起居注官、司经局洗马,深得乾隆信任和器重。乾隆四十九年(1784),乾隆帝第六次(也是最后一次)南巡五幸狮子林,黄轩作为内廷近臣也随驾同行。乾隆高兴之余,手书一个“福”字赐给黄轩。回京后记京察一等,提升为四川川东道。时值台湾用兵,黄轩督办军粮,劳累过度,病死在途中。乾隆得知详情后,非常悲痛,特命给黄轩追加按察使衔,以示慰问。 第三位便是贝聿铭。贝聿铭祖辈是苏州望族,颜料买办商人贝润生即其叔公。1917年贝润生从民政总长李钟钰手中购得狮子林,园东则为贝氏家祠、族学。贝聿铭狮子林里度过了童年的一段时光。狮子林的精心设计和优美园林给少年时代的贝聿铭留下深刻印象,甚至决定了的专业爱好和人生方向。1935年贝聿铭远赴美国留学,先后在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学习建筑,设计了美国华盛顿特区国家艺廊东厢、法国巴黎卢浮宫扩建工程、中国香港中国银行大厦、1970年日本世界博览会中华民国馆、卡塔尔多哈伊斯兰艺术博物馆等代表之作。1983年普利策克奖得主,1993年获美国乔治·布什总统授与“美国总统自由勋章”。被誉为“现代主义建筑的最后大师”。贝聿铭的成功与他童年时代在狮子林的一段生活经历不无关系。 陈友冰编写 参考资料:陈从周《说园》、周雄权《中国古典园林史》、周武忠《园林美学》、罗哲文等《中国名园》、相关园志、陈友冰《应用美学》,互联网等。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