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庭训》孟轲母 孟子之少也(1),既学而归(2),孟母方绩(3),问曰:“学何所至矣?”(4)孟子曰:“自若也。”(5)孟母以刀断其织(6)。孟子惧而问其故。孟母曰:“子之废学,若我断斯织也(7)。夫君子学以立名,问则广知,是以居则安宁,动则远害。(8)今而废之,是不免于斯役,(9)而无以离于祸患也”。孟子惧,旦夕勤学不息,师事子思(10),遂成天下之名儒。君子谓孟母知为人母之道矣(11)。 (刘向《列女传·母仪传》) 孟母(?~公元前317)孟轲的母亲仉(zhǎng)氏。战国时并州(今太原市)仉村人,以教子有方著称。孟子3岁丧父,她克勤克俭,含辛茹苦,坚守志节,教养孟子长大成人,并成为后世儒家追慕向往的亚圣。她在中国历史上受到普遍尊崇。黎民百姓传颂着她的故事,文人学士为其立传作赞,达官显贵、孟氏后裔为其树碑修祠。把她与岳飞的母亲、三国时期徐庶的母亲,列为母亲的典范,号称“贤良三母”。 (1)孟子之少也:孟子年少的时候。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国(今山东省邹城市)人,鲁国庆父后裔。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著有《孟子》。 (2)既学而归:从外面求学归来。既:已经,结束。 (3)孟母方绩:孟子的母亲正在织布。“绩”:把麻纤维披开再连续起来搓成线。这里指织布。 (4)学何所至矣:学习进展到什么程度了。“至”:达到。 (5)自若也:随它到什么程度。 (6)孟母以刀断其织:孟子的母亲就用刀割断正在织的布。 (7)子之废学,若我断斯织也:你荒废学业,就像我用刀割断正在织的布。“子”:你,古汉语中代词,这里不能解释成“儿子”;“斯”:这。 (8)夫君子学以立名,问则广知,是以居则安宁,动则远害:有德行的人总是通过学习来显亲扬名,通过虚心求教来获得广博的知识。这样在家才会平安,出外才会避免祸害。“夫”,发语词,表示议论,无实际意义。 (9)今而废之,是不免于斯役:你今天荒废了学业,将来难免成为一个干粗活的人。“役”:劳役,泛指过去士大夫认为是下贱的活计。 (10)师事子思:拜子思为师。子思:孔子的孙子孔伋,战国初期著名儒学大师。孟子受业于孔伋门下,并发展了他的学说,形成哲学史上著名的“思孟学派”。 孟子年少的时候从外面求学归来。他的母亲正在织布,(见他回来,)便问道:“学习进展到什么程度了”。孟子(漫不经心地)回答说:“随它到什么程度”。孟母(见他无所谓的样子,十分恼火,)就用剪刀把织好的布剪断。孟子见状害怕极了,就问他母亲:“为什么要发这样大的火?”孟母说:“你荒废学业,如同我剪断正在织的布一样。有德行的人总是通过学习来显亲扬名,通过虚心求教来获得广博的知识。这样在家才会平安,出外才会避免祸害。你今天荒废了学业,将来难免成为一个下等人了”。孟子听后吓了一跳,自此,从早到晚勤学不止,拜子思做老师,终于成了天下有名的大儒。有德行的人认为孟母懂得做母亲的法则。 孟子三岁丧父,孟母坚守志节,克勤克俭,含辛茹苦,教养孟子长大成人。孟子后来成为儒家追慕向往的“亚圣”,与孔子并享祭祀,与孟母的严格要求、防微杜渐、循循善诱分不开的。如果说,人们所熟知的“孟母三迁”故事意在强调环境对一个孩子成长的影响,表现孟母防微杜渐教育上的警觉和责任心。那么这篇庭训则是体现出孟母在子女教育上的严格要求和循循善诱。当他听到孟子对学习进步不以为然时,果断用剪刀把正在织的布剪断,以此证明学习和织布一样,不能半途而废。从而启发孟子日夜苦读,学有所成,并成为一代大儒。另外,孟母强调的学习重要性:“君子学以立名,问则广知,是以居则安宁,动则远害”,对我们也有借鉴意义。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