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司马迁(1)》司马谈 余先周室之太史也(2)。自上世尝显功名于虞夏,典天官事(3)。后世中衰,绝于予乎?(4)汝复为太史,则续吾祖矣(5)。今天子接千岁之统,封泰山,(6)而余不得从行,是命也夫,命也夫!余死,汝必为太史;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7)。 且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8)。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者(9)。夫天下称诵周公,言其能论歌文武之德;(10)宣周邵之风,达太王王季之思虑(11);爰及公刘,以尊后稷也(12)。幽厉之后,王道缺,礼乐衰(13),孔子脩旧起废,论诗书,作春秋,则学者至今则之(14)。自获麟以来四百有余岁(15),而诸侯相兼,史记放绝(16)。今汉兴,海内一统,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余为太史而弗论载,废天下之史文(17),余甚惧焉,汝其念哉(18)! (《史记·太史公自序》) 司马谈(?-前110年),西汉时史学家,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市芝川镇附近)人,司马迁之父。他博学多识,曾随当时著名天文学家唐都学习天文历法知识,从哲学家杨何学习《易》,并对黄老之学进行过深入钻研。汉武帝建元至元封年间(前140—前105),司马谈任太史令期间,撰成《论六家要旨》,对先秦各学派的思想特点作了深入的分析和评价,是一篇总结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思想发展史的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论文,至今仍是史学界研究先秦思想史、哲学史的珍贵文献。 司马谈早年立志撰写一部通史,他在任太史令时,接触到大量的图书文献,广泛地涉猎了各种资料。武帝元封元年(前110),他随同汉武帝赴泰山封禅,途中身染重病,留在洛阳不久即卒。在弥留之际,对赶来探望的儿子司马迁谆谆嘱咐:一定要继承遗志,写好一部史书。司马谈虽然未能动手撰写通史,但为《史记》的撰写积累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确立了部分论点。司马迁《史记》中的《刺客列传》、《郦生陆贾列传》、《樊郦滕灌列传》、《张释之冯唐列传》诸篇之赞语,即为司马谈之原作。
司马谈、司马迁父子 (1)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前86年),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人,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史学家和文学家。他撰写的《史记》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因此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司马迁的著作,除《史记》外,《汉书·艺文志》还著录赋八篇,均已散失,唯《艺文类聚》卷30引征《悲士不遇赋》的片段和有名的《报任安书》。 (2)余先周室之太史也:我们的先祖是周朝的太史。太史:夏、商、周三代的史官名,为朝廷大臣。后来职位渐低,秦称太史令,汉属太常,掌天文历法。 (3)自上世尝显功名于虞夏,典天官事:远在上古虞夏之世便显扬功名,职掌天文之事。天官:据《周礼》:上古三代分设六官,以天官冢宰居首,总御百官。虞夏:指有虞氏之世和夏朝。历史学界一直把夏朝作为中国的第一个王朝。有学者指出,夏朝之前还有虞朝,有虞氏是中国历史上先于夏朝的第一个朝代。 (4)后世中衰,绝于予乎:后世衰落了,难道会断绝在我手里吗? (5)汝复为太史,则续吾祖矣:你如果做太史,就能承续我们祖先的事业了。 (6)今天子接千岁之统,封泰山:当今皇上继承千年传统的大业,封禅泰山。封禅是一种帝王受命于天下的典礼。这种仪式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齐、鲁的儒士认为泰山是天下最高的山,人间的最高帝王应当到这座最高的山上去祭祀至高无上的神灵,而泰山是齐、鲁分界。后来在齐、鲁祭祀泰山的仪式扩大为统一帝国的望祭,并定名为“封禅”。 首位真正举行封禅大典的是秦始皇。始皇三年(前244),秦始皇借用原来秦国祭祀雍上帝的仪典,先到泰山行封礼,然后到梁父行禅礼。汉武帝即帝位30年后,于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封禅泰山。 (7)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你做了太史,不要忘记我想要撰写的著述啊。 (8)且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所谓孝道始于奉养双亲,进而侍奉君主,最终在于立身扬名。且夫:且,况且;夫,发语词,表示议论。 (9)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者:如果能够扬名后世、显耀父母,这是最大的孝道。 (10)夫天下称诵周公,言其能论歌文武之德:天下人称道歌诵周公,说他能够显耀父兄文王、武王的功德。 (11)宣周邵之风,达太王王季之思虑:宣扬周公、邵公的遗风,就能通晓周文王的祖父古公亶父和文王的父亲王季的思虑所在。周:周公,见前《诫子伯禽书》注。邵:即邵公,亦称“召康公”、“太保召公”。姓姬名奭,周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曾辅助周武王灭商,被封于燕(今河南北部),是后来燕国的始祖。因最初采邑在召(今陕西岐山西南),故称召公或召伯。周成王时,他出任太保,与周公旦分陕而治,陕以东的地方归周公旦管理,陕以西的地方归他管理。他支持周公旦摄政当国,支持周公平定叛乱。太王:即周文王的祖父古公亶父。姓姬,名亶,豳(今陕西省旬邑县)人。中国上古周族领袖,为西伯君主,周武王姬发建立周朝后,追谥他为“周太王”。 王季:本名姬历,是古公亶父的第三子、周文王姬昌的父亲,周部族首领。 (12)爰及公刘,以尊后稷也:于是到了公刘的时代,他的功业主要是尊崇始祖后稷,发展农牧业。公刘:古代周部落首领,为周先祖后稷的第12世孙,不宙之孙,鞠陶之子,周文王的祖先。最大的历史功绩是率领周人由邰(今陕西武功县境内),迁徙至豳(今陕西旬邑和彬县一带)开拓疆土、建立邦国,发展农牧业生产。是周人发展史上是一个上承后稷、公刘之伟业,下启文王武王之盛世的关键人物。爰(yuán):于是。 (13)幽厉之后,王道缺,礼乐衰:周幽王、厉王以后,王道缺失,礼乐衰颓。周幽王:(前795—前771),姬姓,名宫湦(一作宫生),周宣王姬静之子,西周第十二任君主,前782年―前771年在位。其人贪婪腐败,不问政事,重用佞臣虢石父,又废嫡立庶,废除申后及太子宜臼,立褒姒为后及其子伯服为太子,并加害太子宜臼,致使申侯、缯侯和犬戎各部攻宗周。周幽王为取悦褒姒,又“烽火戏诸侯”,结果,被犬戎杀死于骊山之下,西周灭亡。周厉王:(?~前828)西周第十位国王。前878年—前841年在位。姬姓,名胡,周夷王的儿子。在位期间,横征暴敛,任用荣夷为卿士,实行“专利”,将社会财富和资源垄断起来。因此招致了贵族和平民的不满。为了压制国人的不满,任用卫巫监视口出怨言的人,发现就立即杀死,搞得百姓不敢说话,“道路以目”。公元前841年国人暴动,厉王仓皇出逃,于公元前828年死于彘(今山西霍县)。 (14)孔子脩旧起废,论诗书,作春秋,则学者至今则之:孔子删削整理和研究历史典籍《诗经》、《尚书》,写作《春秋》,学者至今以之为准则。 (15)自获麟以来四百有余岁:自写《春秋》“绝笔于获麟”至今,已四百余年。获麟:孔子认为麟是“仁兽”,天下有道时才会出现。现在天下无道,诸侯混战。孔子写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时,听到麟出非其时且被微贱之人猎获,非常伤感。于是写下“西狩获麟”这句话之后,就不再写了。这就是传说中孔子写《春秋》“绝笔于获麟”的故事。 (16)而诸侯相兼,史记放绝:诸侯相互兼并,史书丢弃殆尽。 (17)余为太史而弗论载,废天下之史文:我作为太史都未能予以论评载录,断绝了天下的修史传统。 (18)余甚惧焉,汝其念哉:对此我甚感惶恐,你可要记在心上啊。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