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晋西 这个地区画像石以陕北绥德出土为多,在陕北榆林、米脂及晋西离石等地也有发现。这个地区在汉代同属于上郡。自东汉和帝时窦宪大破北匈奴后,上郡成为北方边塞上的军事重镇和交通往来的枢纽。迄今发现的陕北、晋西画像石一般属于东汉中期作品。陕北、晋西画像石题材内容比较单纯,以反映农、牧业生产和狩猎活动为最多。多是《牛车图》、《骏马图》、《牛耕图》、《麦穗图》等日常生活图象,虽然也有表现墓主生前生活的车马出行、乐舞百戏、家居等画面以及一些神话题材,但场面都不及山东沂南画像石、武梁祠复杂浩大。与别处最大的不同是刻画历史故事的题材很少,仅见到荆轲刺秦王一幅。构图亦颇有特色:画工采用分格表现法将石条隔成许多块,上面刻绘把本来很普通的生活现象描绘成为极其新颖别致、富有情趣的绘画小品,耐人玩味。 刻法大多为减地平雕,凸面不刻阴线,如影画效果,也有少数人物面部、衣纹、禽兽和建筑细部加刻阴线的,与山东武梁祠等画像石雕法相近。还有一种纯为阴线刻,刻纹粗而深,但与山东郭氏祠画像刻法不同。石材多采自当地褐红色细砂岩,一经开采出便是平整的板块,石面不经打磨加工便可绘稿、雕刻。石面虽不像郭氏祠、武氏祠画像石那样平光,却自有其天然质朴的美。有的画像石还留有清晰的墨笔线稿或朱砂的痕迹,正可以证明画像石是先画后刻的。经过雕凿,具有雕铲微痕的凹地与平面突起的物象因反光程度不同而使物象剪影似的显现出来,产生了与其他地区画像石不同的单纯简洁的艺术效果。在处理内容较丰富的大型横幅构图时,常利用起伏回环的云气纹使画面形象产生一种活跃的律动感。从整体风格看,虽没有四川、山东的精美细致,但表现得更为质朴、简洁、有力,另有一番特色。 1、绥德王得元墓画像石1953年在陕北绥德县城西山寺出土,这是陕北晋西画像石中最为人熟知,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全墓画像共26石,其中一幅门楣上的画像较为重要:正中刻一楼阁,阁内两人对坐,似为墓主夫妇,两侧雕歌舞、车马出行或狩猎、放牧场面。墓室左壁门框上下分格,雕出树木、禽兽、牛耕、禾穗等图象。也有在门框上分格雕以神兽、仙人、马匹、牛车及人物。墓中画像石以《牛耕图》、《麦穗图》、《树下饲马图》、《牛车图》、《狩猎图》、《放牧图》最有生活气息和地方特色。 2、米脂官庄村4座汉墓画像石2005年4月在陕北米脂县官庄村出土。其中一座将军墓和三座无名墓。在其中一座保存较完整的墓葬的墓道、甬道、前后墓室的石壁上看到21块完整的画像石,画面内容有:反映当时生产活动的牛耕、田猎;表现墓主经历和生活的车骑出行、宴饮;仙禽神兽等神话故事及由蔓草状卷云纹所组成的装饰花纹。画像的雕刻技法主要采用减地平面阳刻,在部分刻画上还残留有墨线和红色彩绘。画像整体质朴凝重、简洁有力,极具陕北汉墓画像石的独特艺术风格。无论题材内容、装饰风格以至具体构图和形象特征均与王得元墓一致,其中也有《牛耕图》和《麦穗图》,只是这里是二牛曳犁的“耦犁”和前者一牛拉犁不同。 射猎图此石画面分为两栏,是陕北东汉画像石应用最多的题材之一,为当时贵族有闲阶级的一种娱乐生活。上部刻卷草边饰花纹,间刻人物、神兽拉云车、奔兽等,下部刻有猎虎、捕熊、射羊、遂兔等打猎场面。猎者使用弓、箭、戟、斧和矛、盾等武器,步骑结合,前后夹击,围猎野兽。构图明快活泼,气氛紧张,把各种动物的特点刻画得淋漓尽致,如鹿、兔狂奔逃命,猎犬追逐其间,而虎态凶肆,张牙舞爪,熊则怒而直立与猎者搏斗。形态生动、逼真。 墓道、甬道、前后墓室的石壁上蔓草状卷云纹和仙禽神兽图案画像石 射猎图画像石 汉代画像石除上述各地代表作外,还有以下精品: 1、《廪孝禹刻石》山东画像石,上部为立鹤画像,下部为刻字; 2、《三阙画像》河南登封嵩山,为太室、少室、开母3石阙的画像石总称。其中以少室石阙画像最为有名。长285厘米、宽26厘米。汉延光二年(123年)三月二日刻; 3、《文叔阳食堂画像和题字二种》发现于山东鱼台,建康元年(144年)八月十九日刻; 4、沂南北寨仓颉造字汉画像石,发现于山东临沂; 5、《渑池五瑞图》,发现于甘肃成县,建宁四年(171年)刻。内容为青龙、白虎、嘉禾、木连理、甘露、承露人等; 6、《射阳画像》,发现于江苏宝应县; 7、《李氏墓门画像》,为“汉廿八将佐命功曹东藩琴亭国李夫人灵第之门”。 8、《大汶口画像石墓》,1960年在山东泰安发现,1984年将出土画像石运至泰安贷庙陈列。该墓建于东汉末年,主要用石材建造,平面呈倒凸字形,由东西前室、东西耳室、东西后室组成。南北长约6米,东西宽4.65米(南侧)至6.4米(北端)。其中画像九块,主要在门楣、中柱等部位。画像内容为人物像、车马出行、孝子故事、历史故事等。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