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典籍网

主页 > 国学入门 >

中国古代文学要籍简介(六):文史类笔记(2)

21、《南唐近事江南余载》

宋代历史轶事笔记,专记南唐轶事。北宋郑文宝撰。郑文宝(953~1013)字仲贤,一字伯玉,汀洲宁化(今属福建)人,父郑彦华,为南唐右千牛卫大将军。文宝以荫授予奉礼郎,迁校书郎。入宋,补广文馆生,登太宗太平兴国八年(983)进士。累迁陕西转运副使,官终陕西转运使、兵部员外郎。文宝好谈方略,以功名为己任。久在西边,参预兵计,心有余而识不足,又不护细行,所延荐属吏至多,而未尝择也。其子在家乡扰民亦疏于管教。能为诗,善篆书,工鼓琴。有集二十卷,又撰《谈苑》二十卷、《江表志》三卷。善篆书,工琴,以诗名世,风格清丽柔婉,所作多警句,为欧阳修、司马光所称赏。著有《江表志》、《南唐近事》等。

《南唐近事》有一卷、二卷、三卷本,内容基本相同。书成于太宗太平兴国二年(997)。作者痛惜南唐覆亡,史事湮没,故为此作。其自序称:“南唐烈祖、元宗、后主三世,共四十年,起天福丁酉(937)之春,终开宝乙亥(975)之冬。君臣用舍,朝廷典章,兵火之余,史籍荡尽,惜乎前事十不存一。”本书虽多传闻,但有一定史料价值,《四库全书提要》评为“虽浮词不免,而实录终存,故马令、陆游《南唐书》采用此书几十之五六,则宋人固不废其说”。则是研究南唐政治、文化的重要资料。

《南唐近事》有明万历本、崇祯本、《四库全书》、《续百川学海》、宛委山堂《说郛》本、《宝颜堂秘笈》、《唐宋丛书》等本存世。

今有:《南唐近事》中华书局1991年版;《南唐近事》张剑光点校,郑州大象出版社“全宋笔记”2003年版。该书是以《四库全书》二卷本为底本,参校明万历本、崇祯本、《宝颜堂秘笈》本、《唐宋丛书》本等,并据陈尚君辑录成果续辑得佚文一卷。

22、《唐语林》

历史轶事故实笔记,专记唐代历史轶事、风俗民情、名物。宋代王谠撰,字正甫。生卒年不详。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宰相吕大防之婿。曾为京东排岸司。元祐四年(1089)任国子监丞。后改少府监丞。

《唐语林》共8卷,末有辑佚一卷。仿《世说新语》体例,按内容分门系事,并将《世说新语》原有的35门(按今本《世说新语》共36门),扩大为52门。书中材料采录自唐人50家笔记小说,资料集中,内容丰富,广泛记载唐代的政治史实、宫廷琐事、士大夫言行、文学家轶事、风俗民情、名物制度和典故考辨等,对研究唐代历史、政治和文学,均有参考价值。《四库全书总目》说:“是书虽仿《世说》,而所纪典章故实,嘉言懿行,多与正史相发明,视刘义庆之专尚清谈者不同。且所采诸书,存者亦少,其裒集之功,尤不可没。”由于其中很多著述今已失传,故经此书采录而保存下来的资料殊为可贵。不足的是,卷首虽附采录书目,但所采各条未注明出处。

《唐语林》原书在明初散佚。清代编《四库全书》时,据明嘉靖初齐之鸾刻残本及《永乐大典》所载,加以校订增补,以后各丛书所收多用此本。今传有聚珍板本、《惜阴轩丛书》本、《墨海金壶》本、《守山阁丛书》本等。1957年古典文学出版社据《守山阁丛书》本标点排印。

今有:《唐语林》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据《守山阁丛书》本标点排印;《唐语林》北京燕山出版社1998年版;《唐语林》大象出版社“宋人笔记”第三编,2007年版。

23、《归田录》

宋代历史琐闻类笔记,欧阳修撰。欧阳修简介绍见中国古代文学要籍简介(二)诗文别集“欧阳文忠公集”。二卷,凡一百十五条。欧阳修晚年辞官闲居颍州时作,故书名归田。此书之体例略近李肇的《国史补》,多记当代朝廷轶事,兼录士大夫诙谐之言。其自序云:“《归田录》者,朝廷之遗事,史官之所不记,与夫士大夫笑谈之馀而可录者,录之以备闲居之览也”,“唐李肇《国史补》序云:‘言报应、叙鬼神、述梦卜、近帷箔,悉去之;记事实、探物理、辨疑惑、示劝戒、采风俗、助谈笑,则书之’。余之所录,大抵以肇为法,而小异于肇者,不书人之过恶,以谓职非史官,而掩恶扬善,君子之志也。览者详之。”书中大多系亲身经历、见闻,史料翔实可靠。如太宗知李汉超、仁宗恭俭、陈尧咨、卖油翁等条,含意深刻。卷一记仁宗朝屡改年号的原因,卷二记大宴时枢密使侍立殿上等宋代典制,均足补史阙。《归田录》与司马光《涑水记闻》中有的记载雷同但情节有出入,这可能是当时传闻本身就有出入。

《归田录》对后人影响颇大,朝请郎庐江朱定国仿此著《归田后录》十卷,清代梁章鉅作《归田琐记》八卷。

《归田后录》通行本有《稗海》本,《四库全书》本,《学津讨原》本,《四部丛刊》本、《四部备要》本等。

今有:《渑水燕谈录·归田录》吕友仁点校,中华书局1997年版,2006年再版;《归田录》,林青校注,三秦出版社2003年版;《归田录》,大象出版社“宋人笔记”第一编,2005年版。

24、《涑水记闻》

宋代历史琐闻类笔记,北宋司马光撰。司马光简介见中国历史要籍介绍“资治通鉴”。

《涑水记闻》通行本16卷,比较详尽地记载了北宋从太祖到神宗六朝(906-1070)的国故、时政、内忧、外患,反映了许多社会问题,为后世留下极其珍贵的史料。据说司马光打算杂采实录、国史、异闻,编撰《资治通鉴后纪。这部《涑水记闻》就是他搜集的材料。司马光为山西省夏县涑水乡人,故以此作书名。《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该书“杂录宋代旧事,起于太祖,迄于神宗,每条皆注其述说之人,故曰《记闻》”。书中各条大都注明何人所说,采自它书者,亦标出处于后。其中故事,一般皆详述本末,颇近史体。如卷一载太祖用赵普之谋,削夺石守信、王审琦等人兵权;记太祖死后,宋后使内侍都知王继隆召秦王赵德芳,继隆竟召太宗赵匡义嗣位;卷二记太祖长子魏王赵德昭在从太宗征幽州时,因遭太宗斥责而畏罪自杀,全是宋初宫廷轶闻,可看出当时的宫廷矛盾。其他记载,与”正史“传闻不同者,也足资参考。

《涑水记闻》通行本有《稗海》本,“四库全书”本,《学津讨原》本、《四部丛刊》本、《四部备要》本等。

今有:《涑水记闻》邓广铭,张希清点校,中华书局唐宋史笔记丛书,1989年版;《涑水记闻》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1版;《涑水记闻》大象出版社“宋人笔记”第一编,2005年版。

25、《梦溪笔谈》

北宋一部涉及天文、历法、物理、化学、生物、历史、文学等多方面的综合类笔记,二十六卷,沈括撰。沈括(1031~1095),字存中,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北宋科学家、政治家。1岁时南迁至福建的武夷山、建阳一带,后隐居于福建的尤溪一带。仁宗嘉佑八年(公元1063年)进士。神宗时参与王安石变法。熙宁五年(1072)提举司天监,次年赴两浙考察水利、差役。熙宁八年(公元1075年)出使辽国,驳斥辽的争地要求。次年任翰林学士,权三司使,整顿陕西盐政。后知延州(今陕西延安),加强对西夏的防御。元丰五年(1082年)以宋军于永乐城之战中为西夏所败,连累被贬。晚年以平生见闻,在镇江梦溪园撰写了《梦溪笔谈》。

沈括的科学成就是多方面的。他精研天文,首先研究并改革了浑仪、浮漏和影表等旧式的天文观测仪器,他所提倡的新历法,与今天的阳历相似;物理学方面,他记录了指南针原理及多种制作法;发现地磁偏角的存在,比欧洲早了四百多年;又曾阐述凹面镜成像的原理;还对共振等规律加以研究。在数学方面,他创立“隙积术”(二阶等差级数的求和法)、“会圆术”(已知圆的直径和弓形的高,求弓形的弦和弧长的方法);地质学方面,他对冲积平原形成、水的侵蚀作用等,都有研究,并首先提出石油的命名;医学方面,对于有效的方药,多有记录,著有《沈存中良方》(得称《良方》),在《梦溪笔谈》、《补笔谈》中,均有涉猎,如提及秋石之制备,论及四十四种药物之形态、配伍、药理、制剂、采集、生长环境等。其《良方》由后人与苏轼之《医药杂说》合并,成《苏沈良方》,现有多种版本行世。此外,他对当时科学发展和生产技术的情况,如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金属冶炼的方法等,皆详为记录。沈括文武双全,不仅在科学上取得了辉煌的成绩,而且为保卫北宋的疆土也做出过重要贡献。在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担任河北西路察访使和军器监长官期间,他攻读兵书,精心研究城防、阵法、兵车、兵器、战略战术等军事问题,编成《修城法式条约》和《边州阵法》等军事著作,把一些先进的科学技术成功地应用在军事科学上。同时,沈括对弓弩甲胄和刀枪等武器的制造也都作过深入研究,为提高兵器和装备的质量做出了一定贡献。

《梦溪笔谈》大约成书于1086年-1093年,包括《笔谈》、《补笔谈》、《续笔谈》三部分,收录了沈括一生的所见所闻和见解。《笔谈》二十六卷,分为十七门,依次为“故事、辩证、乐律、象数、人事、官政、机智、艺文、书画、技艺、器用、神奇、异事、谬误、讥谑、杂志、药议”。《补笔谈》三卷,包括上述内容中十一门。《续笔谈》一卷,不分门。全书共六百零九条(不同版本稍有出入),内容涉及天文、历法、气象、地质、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农业、水利、建筑、医药、历史、文学、艺术、人事、军事、法律等诸多领域。在这些条目中,属于人文科学例如人类学、考古学、语言学、音乐等方面的,约占全部条目的18%;属于自然科学方面的,约占总数的36%,其余的则为人事资料、军事、法律及杂闻轶事等约占全书的46%。

从内容上说,它以多于三分之一的篇幅记述并阐发自然科学知识,这在笔记类著述中是少见的。如《技艺》正确而详细记载了“布衣毕升”发明的泥活字印刷术,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关于活字印刷的可靠史料,深受国际文化史界重视。“辩证”门谈韩愈画像条使我们了解从北宋就产生并沿袭下来的一个错误:把五代韩熙载的写真当成韩愈的画像。此外,北宋其他一些重大科技发明和科技人物,也赖本书之记载而得以传世。如记载喻皓《木经》及其建筑成就、水工高超的三节合龙巧封龙门的堵缺方法、淮南布衣卫朴的精通历法、登州人孙思恭解释虹及龙卷风、河北“团钢”“灌钢”技术,羌人冷作冶炼中对“瘊子”的应用、“浸铜”的生产等,均属科技史上珍贵史料。因为沈括本人具有很高的科学素养,他所记述的科技知识,基本上反映了北宋的科学发展水平和他自己的研究心得。

《梦溪笔谈》被西方学者称为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英国学者李约瑟誉为“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已有多种外语译本。其中日本早在19世纪中期,就用活字版排印了沈括的这部名著,是世界上最早用活字版排印《梦溪笔谈》的国家。从1978年起,日本又分三册陆续出版了《梦溪笔谈》的日文译本。

《梦溪笔谈》最初刻本为三十卷,内容比今本要多,但早已散佚,仅二十六卷本经宋元明清刊刻,流传下来。北宋有扬州刻本,南宋孝宗乾道二年又曾重刻行世,惜宋刻今皆不存,现存最古的版本是国家图书馆收藏的元代大德九年(1305)陈仁子东山书院刻本。书在元代曾藏宫中,明太祖朱元璋灭元得之,赠与太子朱标,后又归宫中“文渊阁”。清代从宫中流出,为汪士钟的艺芸精舍、松江韩氏先后收藏。后为著名藏书家陈澄中收入囊中。陈澄中移居香港后,于1965年有意将包括这部《梦溪笔谈》在内一批珍贵善本出让。周恩来总理为避免珍贵文物外流,亲自过问,责成文化部指派专人前去洽办,在国家经济并不宽裕的情况下,斥巨资购回,成为书林佳话。

通行的《梦溪笔谈》正、补、续三编本首出《稗海》。今有:《梦溪笔谈》文物出版社1976年影印元东山书院刻本;《梦溪笔谈》国家图书馆“中华再造善本工程”2003年影印元东山书院刻本;胡道静《新校正梦溪笔谈》,上海出版公司1956年版;《梦溪笔谈》中华书局1957年版;《梦溪笔谈·补笔谈·续笔谈》大象出版社“宋人笔记”第一编,2005年版;

26、《困学纪闻》

北宋考据辩证类读书笔记,王应麟撰。王应麟(1223-1296),字伯厚,号深宁,庆元府鄞县人(今浙江鄞县),南宋末年政治家、经史学家和文字学家。其父是楼昉学生,曾任温州知州。宋宁宗嘉定十六年(1223年)七月十九日王应麟出生于鄞县,淳祐元年(1241年)进士,21岁在衢州任主薄,受到程朱学派王野、真德秀等人影响,任官同时勤于读经史,宝祐四年考上博学宏词科,官至礼部尚书兼给事中。当时权臣丁大全、贾似道等主政,时蒙古入侵,他曾上书论边防和批判当时政治。宋亡后(1276年)他在家乡隐居讲述经史二十年。宋亡后不出。元成宗元贞二年(1296年)六月十二日卒。其著作学甚多且学术价值甚高,到清朝时才开始较为人所重视。除《困学纪闻》外,还有《汉艺文志考证》、《汉制考》、《玉海》、《集解周书王会篇》、《词学指南》等二十余种著作,约六百多卷。其中《玉海》为百科全书式的著作,为其准备博学宏词考试时所整理的。另有人说他亦是《三字经》、《百家姓》之作者,但并无足够证据。

《困学纪闻》是笔记类的著作,20卷,大约成于入元以后,集合作者大量经史研究的心得成果。其中讲经书8卷,谈天道、地理、诸子的2卷,考订史事的6卷,评论诗文的3卷,杂识1卷。其中,考订史事的最为精审,如引《左传·隐公九年》“平地一尺为大雪”驳斥《文选·雪赋》吕向注所云桓公时大雪地广一丈之说没有根据;引《左传·僖公十五年》孔颖达疏,驳司马迁《晋世家》中谓申生母是齐桓公女,夷吾母是重耳母女弟之不符事实,皆前人之未及。作者一生博洽多闻,有宋一代诸儒罕与其伦比,学术渊源虽亦出自朱熹,但对朱子之舛误却敢于辨证,并不为师门所讳,坚持门户之见。如《论语注》“不舍昼夜”“舍”字之音;《孟子注》“曹交曹君之弟”及谓《大戴礼》为郑康成注之类,皆考辨是非,不阿附朱子观点。

《困学纪闻》一书博涉经史子集,展示了其精湛的考据学功力,确立了该书在我国古文献学史上的卓越地位,与《容斋随笔》、《梦溪笔谈》并称宋代考据笔记三大家,后世儒者均深以为重。《四库全书总目》称赞曰:“盖学问既深,意气自平,能知汉唐诸儒本本原原,俱有根柢,未可妄诋以空言。又能知洛、闽诸儒亦非全无心得,未可概视为鄙陋。故能兼收并取,绝无党同伐异之私。所考率切实可据,良有由也。”清人阎若璩、全祖望、程瑶田、何焯、钱大昕、屠继绪、万希槐七人为其作笺注,世称“七笺本”,后翁元圻更为作详注,称《翁注困学纪闻》。翁元圻在书序中称:“《纪闻》一书,盖晚年所著也。先生博极群书,入元后寓居甬上,足迹不下楼者凡三十年,益沈潜先儒之说而贯通之。于汉唐则取其核,于两宋则取其纯,不主一说,不名一家,而实集谣儒之大成”。

《困学纪闻》版本甚多,主要有明弘治刊本,清乾隆间祁门马氏刊阎笺本,桐乡汪氏刊何笺本,金氏刊七笺本及《四部备要》本等。

今有:《困学纪闻》上海中华书局1936年排印“四部备要”本;《困学纪闻》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困学纪闻》(清)翁元圻等注,欒保羣、田松青、吕宗力校点,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27、《东坡志林仇池笔记》

《东坡志林》有关苏轼生活琐事、及其随笔、杂感的笔记,以议论为多。为后人所编辑,多采自苏轼的杂帖与零星杂记。苏轼简介绍见中国古代文学要籍简介(二)诗文别集“东坡全集”。

《东坡志林》此书宋时或称《东坡手泽》,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一一即著录《东坡手泽》三卷,并注云:“今俗本《大全集》中所谓《志林》也。”《四库全书总目》以为“盖轼随手所记,本非著作,亦无书名。其后人裒而录之,命曰《手泽》;而刊轼集者不欲以父书目之,故题曰《志林》耳。”另据黄庭坚《豫章集》中《跋东坡叙英皇事帖》,则《手泽》之名为作者生前自定。《东坡志林》所载为苏轼自元丰至元符年间二十年中个人生活琐事及其随笔、杂感,内容广泛,无所不谈,以议论之语为多。可据此了解苏轼的见解和风趣,见于《苏东坡文集》的《武王论》、《平王论》、《范增论》等皆全文载入。

此书传本颇多,卷数亦不一,有一卷、五卷、十二卷本。较通行的一卷本有宋左圭《百川学海》本,明成化《东坡七集》本;五卷本有明万历赵开美刊本(赵本),清嘉庆张海鹏重刊赵本,次年复辑入《学津讨原》本,涵芬楼据赵本校印本;十二卷本则有明万历商濬《稗海》本(商本)。一卷本仅载史论而无杂说;十二卷本皆杂说而无史论,虽收罗甚丰,然讹误亦不少;五卷本兼有杂说史论,去取较为精审,一般认为它是宋人所裒录,故《四库提要》以之著录。

《仇池笔记》亦为读书笔记及所见所闻之记录,是《东坡志林》姊妹篇,体裁、宗旨皆相同。《四库全书总目》疑其书为“好事者集其杂帖为之,未必出轼之手著。如下卷杜甫诗一条云:杜甫诗固无敌,然自致远以下句甚村陋也。绝不标其本题,又不举其全句,其为偶阅杜诗,批于致远终恐泥句上之语,显然无疑。他可以类推矣。又如蒸肠诗一条,记醉僧事;及解杜鹃诗一条,解杜鹃有无义,亦皆不类轼语。疑并有所附会窜入。”其实,其书与《东坡志林》手稿一样,皆为苏轼生前手录之文。后人于苏轼死后,争相搜录其文以刊行,因搜录其文者不同,故出现《东坡志林》卷数不一,又出现《仇池笔记》一书之状况。《仇池笔记》共一百三十八条,与《东坡志林》重复三十六条(一说三十七条)。所记内容亦十分广泛,涉及经史子集、制度风俗、轶闻时事、山川风物、佛道修养等各个方面,以记身边琐事及诗文评述为主,足资治史者参考。此书不知何时刻板刊行,收入曾慥《类说》,明万历年间赵开美从《类说》中辑出,凡书中所记与《东坡志林》互见者,但存标题,下注“见志林”字样。今传本不一,《四库全书》、《宋人小说》、《弢园丛书》作二卷,《唐宋丛书》、《丛书集成初编》等作一卷。

今有:《东坡志林·仇池笔记》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校注,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该书以1911年商务印书馆印本(原本为赵开美刊本)为底本,参以他书,为较好的版本;《东坡志林》乔丽华点评,青岛出版社2010年版;《东坡志林·仇池笔记》宋人笔记第一编,大象出版社2005年版。

28、《师友谈记》

北宋历史琐闻类笔记,一卷。李廌撰。李廌(1059-1109),字方叔,号济南先生。华州(今陕西华县)人,六岁而孤,从叔父居,稍长以学问称乡里。神宗元丰年间以文谒苏轼,大受叹赏。元丰三年(1080)试礼部,苏轼典贡举,意在擢为高等,不意落第。后再应试失利,遂绝意功名,归耕颍川,定居于长社。徽宗建中靖国初苏轼卒,李廌走赴许汝间,相地卜兆,作文以祭之。大观三年卒,年五十一。李廌为“苏门六君子”之一,诗词文俱佳。文集宋代有《济南集》二十卷,至清初已佚,清四库馆臣自《永乐大典》辑出诗文编为八卷。另有《德隅斋画品》一卷、《师友谈记》一卷。

《师友谈记》记苏轼、范祖禹、黄庭坚、秦观、晁说之、张耒等所谈,故名书《师友谈记》。书中称哲宗为今上,可知作于元祐中;书末记苏轼为兵部尚书及帅定州事,苏轼到定州不久即贬谪南迁,可见此书当成于元祐党人尽贬斥之后。书中所记,大都确实可靠,非小说琐录能比。如记苏轼中制举后,英宗欲使知制诰,宰相韩琦以为骤加擢用,适足累之,乃改授直史馆。又记元祐七年哲宗祀南郊,苏轼为卤簿使,皇后与大长公主,乘犊车争道,不避仪仗,苏轼奏劾之,此二事,《宋史·苏轼传》均采入。前一件事,是李廌听苏轼自述的。唯有数条语涉神怪,是其小疵。

《师友谈记》通行本主要有《四库全书》、《百川学海》、《学津讨源》诸本,以《百川学海》较好。

今有:《师友谈记·曲洧旧闻·西塘集·耆旧续闻》,中华书局唐宋史笔记丛书,1989年版;《师友谈记》王久渊校注,中国物资出版社;《师友谈记》大象出版社“宋人笔记”第二编,2006年版。

29、《渑水燕谈录》

宋代历史琐闻类笔记,十卷,北宋王辟之撰。王辟之(1031—?),字圣涂,临淄(今属山东)人。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进士,哲宗元祐年间(1086—1094)任任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县)知县,绍圣二年(1095)知忠州(今重庆市忠县)。绍圣四年从忠州任上致仕还乡,隐居在家乡渑水河畔,过着饮酒赋诗、悠闲自得的生活。并将一些听来的故事,整理成了《渑水燕谈录》十卷。

《渑水燕谈录》所记大都是从北宋开国(960)到哲宗绍圣年间(1094)间140余年的北宋杂事。共分为十七类:帝德、谠论、名臣、知人、奇节、忠孝、才识、高逸、官制、贡举、文儒、先兆、歌咏、书画、事志、杂录、谈谑,记录了360多个故事和片段。内容丰富,体裁广泛,为后世对北宋时期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历史研究,特别是对一些政治家、文学家的生平研究以及山东省的地方史研究、宋诗研究,提供了大量真实可靠的史料。书中的前半部分如帝德、谠论、名臣、知人、奇节、忠孝、才识等篇记录了大量明君、贤臣的历史事迹,如赵匡胤的“杯酒释兵权”、“开卷有益”,滕子京与岳阳楼,以及王安石力主革新变法,司马光的德行,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以及大将军狄青、名臣寇准等人佚事,很有史料价值。诗文名家苏轼、欧阳修、尹洙、苏辙,柳永以及山水画家李成等人的诗文绘画轶闻趣事,我国古典文学史上关于“三苏”并称最早也源于本书,是我们研究宋代文学史、书画史时不可不读的参考文献。书中的“官制”、“贡举”、“文儒”等部分,准确、翔实的记录了当时的官制、科举情况,为后人留下了非常宝贵的第一手资料,为研究北宋官制和科举提供了大量真实的佐证;《卷八·事志》中有我国对“瓦当”的最早记载。书中语言简洁,叙事洗练,格调高雅,幽默诙谐。虽寥寥数语,但往往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寓意深刻,对后世的笔记体小说创作有巨大的影响,甚至在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这种风格的痕迹。如《卷十·谈谑》中记载了一篇欧阳修不喜欢佛教的故事:“欧阳文忠公不喜释氏,士有谈佛书者,必正色视之。而公之幼子小字和尚。或问,‘公既不喜佛,排浮屠,而以和尚名子,何也’?公曰:‘所以贱之也,如今人家以牛驴名小儿耳。’问者大笑,且服公之辨也。”

《渑水燕谈录》通行本有《稗海》本、《知不足斋》本,以《知不足斋》本为佳。

今有:《渑水燕谈录·归田录》吕友仁点校,中华书局1981年版,1997年再版;《渑水燕谈录》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5年版;《归田录·渑水燕谈录》浙江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渑水燕谈录》大象出版社“宋人笔记”第二编,2006年版。

30、《国老谈苑》

宋代历史琐闻类笔记,二卷,陈振孙《书录解题》、《宋史·艺文志》作《国老闲谈》,北宋王君玉撰。王君玉生平行状俱不详。旧题“夷门隐者”。

是编所纪乃宋太祖、太宗、真宗三朝杂事,於当时士大夫颇有所毁誉,尤推重田锡而贬斥陶榖,其馀如冯拯诸人,俱不免於微词。有时虽抑扬过度,而大致犹据实可信。如范质不受赂遗,窦仪议令皇帝开封尹署敕,赵普请从征上党,曹彬平蜀回囊中惟图书诸条,《宋史》皆采入本传中。他亦多叙述详赡,足与史文相参考。惟记太祖滁州清流关之战,谓临阵亲斩南唐骁将皇甫晖,乃误记。史实是皇甫晖兵败见擒,送寿州行在,周世宗尚赐以金带鞍马,因创甚不肯治而死,并非戮之阵前。又谓是时环滁僧寺皆鸣钟,遂为定制。其实滁人一日五时鸣钟,乃後人感晖之义,以资追荐,亦非为太祖助战而起,此则传闻之讹异,未可概从。另外说太宗向来喜用老成之人,寇准欲求速进,遂服地黄、芦菔以求白髪,亦恐未必。通行本有《稗海》本、《百川学海》本、丛书集成本。

今有:《东斋记事·国老谈苑·涑水记闻》,商务印书馆·丛书集成初编1936年版,巴斯光据《百川学海》本校订;《东斋记事(附补遗)·国老谈苑·涑水记闻(附补遗)》,中华书局1985年版;《国老谈苑》大象出版社“宋人笔记”第一编,2005年版。

31、《东斋记事》

宋代历史琐闻类笔记,六卷,北宋范镇撰。范镇(1007—1087),字景仁,成都华阳(今四川成都)人。举进士第一。仁宗时,知谏院。尝请立太子,面陈恳切,至泣下。前后上章十九次,待命百余日,须发为白。后为翰林学士,论新法,与王安石不合,致仕。哲宗即位,起为端明殿学士,固辞不拜。累封蜀郡公。镇少时所作赋中有“长啸却胡骑”句,晚年出使辽国,辽人目为长啸公。范镇坚决反对新法,且多次上疏,直斥王安石,因此被勒令致仕。卒,谥忠文。著有文集及《东斋记事》,凡百馀卷,还参与了《新唐书》、《仁宗实录》的编写工作,有《范蜀公集》留世,《宋史》有传。

《东斋记事》是范镇退休后著述的,时间大约在哲宗元丰年间。所居之地名东斋,故书名为《东斋记事》。内容大都是追忆馆阁中及在侍从时有关时事见闻、交游语言与里俗传说。因为作者是四川人,故所记内容中蜀地偏多。其主旨在于通过所记述的朝政大事与掌故轶闻来歌颂北宋前期政治的清明,皇帝的英明,朝臣的贤能,民生的安康。《东斋记事》中有一些关于北宋典章制度的记载,是我们了解北宋社会的绝好材料。如卷一“崇政殿”条记载通过这条记载,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到北宋时期皇帝的读书生活和帝师的地位,待遇比一般执政大臣还要优越。书中记载了很多蜀地的风土人情,是我们今天研究四川地方史的很好的材料。如卷四有如下记载:“初,蜀人虽知向学,而不乐仕宦。张公咏察其有闻于乡里者,得张及、李畋、张逵,屡召与语民间事,往往延入卧内,从容款曲,故公于民民情无不察者,三人佐之也。其后,三人皆荐于朝,俱为员外郎,而蜀人自此多仕宦也”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四川人对于做官仕宦态度的变化,而这一变化发生的原因乃在于张咏的推动。

《东斋记事》被禁毁的原因主要在于书中流露出的对王安石新法的不满。而《东斋记事》的好多内容是关于王安石变法的,如卷一记述熙宁改元后产生“天变”:“治平三年春,有星孛出营室,历于虚危。术者占曰:‘营室卫分,濮水出主宋庙祭祀事;虚危齐分,上受命之国,主坟墓哭泣。’逾年而熙宁改元矣。天之告人,岂不昭昭然哉”!

由于《东斋记事》中记载了大量的北宋故事、典章制度、名人轶事、及蜀地的风土人情,为后人研究北宋的政治、经济、社会乃至蜀地风俗提供了极为宝贵的原始材料,因而受到了南宋以来的历代史学家的重视。南宋李焘所编《续资治通鉴长编》里就有三十七条是录自《东斋记事》。

《东斋记事》通行本有《稗海》本、《百川学海》本、丛书集成本。

今有:《东斋记事·国老谈苑·涑水记闻》,商务印书馆·丛书集成初编1936年版,巴斯光据《百川学海》本校订;《东斋记事(附补遗)·国老谈苑·涑水记闻(附补遗)》,中华书局1985年版;《东斋记事》大象出版社“宋人笔记”第一编,2005年版。

32、《明道杂志》

宋代历史琐闻类笔记,一卷,北宋张耒撰。张耒(1054—1112),字文潜,号柯山,世称宛丘先生。楚州淮阴(今属江苏)人。善属文,为“苏门四学士”之一。进士及第,历官至直龙图阁,知润州。哲宗亲政后因列为元祐党人,徙宣州,谪监黄州酒税。徽宗起为太常,出知颍、汝,复坐党籍落职。任颍州知州时闻苏轼病故,为举哀行服,遂贬为房州别驾。史称其诗效白居易,乐府效张籍。著有《柯山集》、《明道杂志》。

该书一卷,或分为正续二卷,八十余则。内容多记当时杂事,亦颇有记诗、论诗之语。书中评杜、韩、柳诗称:“老杜语韵浑然天成,无牵强之迹”;“子厚诗律尤精”;“退之以高文大笔,从来便忽略小巧,故律诗多不工”,于此可见其论诗之旨。另有述吴正宪、王中甫、王介、赵周翰诸家行事、诗风,殊多可采。书中语言活泼,颇多谐谑语,如记长安有安氏者,家藏唐明皇髑髅,作紫金色,其家事之甚谨,因尔家富达,有数子得官,遂为盛族。后其家析居争髑髅,遂斧为数片,人分一片而云。余因谓之曰:“明皇生死为姓安人极恼。”合坐大笑。时秦学士观方为贾御史弹,不当授馆职,余戏秦曰:“千余年前贾生过秦,今复尔也。”闻者以为佳谑,而秦不欢。但亦有张皇鬼神的荒诞之言,如记采石中元水府祠的韩干画马一轴。祠前人说,顷年张唐公罢太平守,过祠下,见之不能舍,乃令画工模易取去,以模者纳庙中。及行,他舟皆发,独载画一舟,引之不动,其势自沉。张公大恐还旧,本舟乃安。吕与叔,长安人。

通行本有《学海类编》本。今有:《明道杂志》中华书局1985年版;《明道杂志》大象出版社“宋人笔记”第二编,2006年版。

33、《过庭录》

记述北宋士大夫以及范仲淹等祖辈施政、家训等方面事迹的历史笔记,一卷,北宋范公偁撰,范公偁,范仲淹玄孙,生卒年不详,生平无考。

《过庭录》一卷,一百一十四条,不见诸家著录。是书多述祖德,皆于绍兴十七、八年(1147-1148)间闻之于父者,故名《过庭录》。所记多切实有据,极少溢美之词,涉及宋朝大政、变法、官制等记载,亦可作正史研校之用。另外对宋朝文人名士、诗文杂事均有兼及,且保留了一些苏轼等名家名作之外的诗词文句和佚事,如谓诗“在意而不在言”,又引欧阳修语,言诗不应只写草木,而应“作人言”。又记范仲淹作《《岳阳楼记》之背景:滕子京负大才,为众忌疾,自庆阳帅谪巴陵,愤郁颇见辞色。文正与之同年,友善,爱其才,恐后贻(遗留)祸。然滕豪迈自负,罕受人言,正(文正)患无隙以规之。子京忽以书抵文正,求《岳阳楼记》。故《记》中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其意盖有在矣。因所记均不见诸家著录,又直接闻之于父,故史料价值颇高。《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曰:“纯仁之曾孙也。其书多述祖德,皆绍兴丁卯戊辰间闻之其父,故命曰《过庭》。语不溢美,犹有淳实之遗风。惟纯礼自政府出守颍昌,史以为王诜之谮,此则以为中官阎守忠之谮,则未知孰是也。中亦间及诗文杂事,如记宋祁论杜诗实下虚成语,记苏轼论中岳画壁似韩愈南海碑语,皆深有理解。其记苏、黄集外文及燕照邻、崔鷃诸人诗词,亦多可观。独黄须翁传即李靖、虬髯客事,而称为已佚之异书,则偶误记耳。”

今有:《墨庄漫录·过庭录·可书》孔凡礼等点校,中华书局,唐宋史料笔记丛刊,2002年版。

34、《孔氏谈苑续世说》

《孔氏谈苑》又名《谈苑》,四卷,旧题宋孔平仲撰。孔平仲,字义甫,清江(今属江西)人。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进士,为集贤校理,又曾官提点京西刑狱,帅鄜、延、环庆路。孔平仲一生在党争的漩涡中沉浮:哲宗绍圣年间,言官参劾他元祐时附和旧党当权者,因而被削官,出知衡州(今湖南衡阳市)。又有人弹劾他不推行常平仓法,而徙官韶州(今广东韶关市)。因他曾上书辩解,再贬惠州(今广东惠阳县东)别驾。安置编管于英州(今广东英德县东)。徽宗即位,才召为户部、金部郎中,后出任外官,提举永兴路刑狱,帅环庆等路。党论再起,又被罢官,不久去世。孔平仲与其兄文仲、武仲俱有文名,时号”三孔”。有《清江三孔集》40卷,其中平仲21卷。为人长史学,工文辞。著有《珩璜新论》、《续世说》、《孔氏谈苑》、《朝散集》《良史事证》等。据《宋史·艺文志》,平仲有《稗说》、《杂说》各一卷,而无此书。故学者多疑此书为后人取《稗说》、《杂说》再撷取他书增补而成。

《孔氏谈苑》记载北宋及前朝政事典章、人物轶闻为主的史料笔记,同时间涉社会风俗和动植物知识,为宋代中较有名的一种。如写河豚之毒:“河豚瞑目切齿,其状可恶,治不中度多死。弃其肠与子,飞鸟不食,误食必死。登州濒海,人取其白肉为脯,先以海水净洗,换海水浸之,暴于日中,以重物压其上,须候四日乃去所压之物,傅之以盐,再暴乃成。如不及四日,则肉犹活也。太守李大夫尝以三日去所压之物,俄顷,肉自盆中跃出,乃知瀹之不熟,真能杀人也”。颇富夸张传奇色彩。语言也很幽默生动,如:“有人问秀州崇德县民:‘长官清否?’答曰:‘浆水色。’言不清不浊也”。

《续世说》十二卷。此书依《世说新语》的体例,选取宋、齐、梁、陈、隋唐五代事迹,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三十八门,分录成书。与《世说新语》相比,《续世说》更重视“发史氏之英华”,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内容多选自李延寿《南北史》、刘昫《旧唐书》与薛居正之《旧五代史》,亦兼取前代笔记小说。作者选材注重文学性与故事性,全书内容多能表现人物性格与官场险恶,有较高的文学成就。

《孔氏谈苑》《续世说》现存主要版本有:《宝颜堂秘岌》本、《四库全书》本、《艺海珠尘》本(该本收入《丛书集成初编》)等。

今有:《孔氏谈苑》《续世说》商务印书馆,丛书集成初编,1939年初版,1960年重印;《续世说》吴平译注,东方出版中心1996年版;《孔氏谈苑·续世说》,上海古籍出版社,宋元笔记小说大观,2001年版;《孔氏谈苑·续世说》大象出版社“宋人笔记”第二编,2006年版。

35、《墨客挥犀》

宋代辑录轶事、诗话、文评较为著名的文史笔记,十卷,续十卷,北宋彭乘撰。北宋有两个彭乘:一为华阳人,真宗时进士,官至翰林学士,《宋史》有传。《墨客挥犀》作者则是筠州高安人,史不载其仕履,故生平事迹不详。约宋哲宗元祐初前后(1086)在世。书中称尝为中书检正,又称宋仁宗至和中(1055)赴任邕州,而不言其为何官,又自称尝至儋耳。从书中的大都推重苏、黄来看,疑亦蜀党中人。能诗,与黄庭坚相唱答。著有墨客挥犀十卷。

《墨客挥犀》宋代遗闻轶事,以及诗话文评,多信实可靠。如陈莹中言后苑牧豭豚、潘大临作“满城风雨近重阳”诗、彭渊材游兴国寺诸条,惠洪的《冷斋夜话》亦载之,皆全同其文,不易一字。惠洪和尚本高安彭氏子,与彭乘同族同时,大概不会如此明显抄袭的,说明俱是当时事实。《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其“征引颇为详洽,存之亦颇资参考焉”。但像魏舒诣野店、张华博物、傅融有三子诸条,皆全录《晋书》、《北魏书》原文,别无考证,亦不相类。疑原本残阙,后人又有所窜入。

陈振孙《书录解题》载《墨客挥犀》十卷,续十卷,称不知撰人名氏。今本为商濬刻入《稗海》者,卷首直题彭乘,但有十卷,无续集。

今有:《侯鲭录·墨客挥犀·续墨客挥犀》中华书局1986年版;《墨客挥犀·续墨客挥犀》大象出版社“宋人笔记”第三编,2007年版。

36、《学林》

宋代考据辩证类笔记,10卷,亦称《学林新编》,王观国撰。王观国,字不详,长沙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宋高宗绍兴十年(1140)前后在世。绍兴中,以左承务郎知汀州宁化县,主管动农公事兼兵马监押。

《学林》10卷,凡358则。这部书专门考辨六经史传以及其它书中的字体、字音、字义,并博引《十三经》《史记》《汉书》《后汉书》《晋书》《唐书》之文以前人诗歌,广采《说文》《玉篇》《广韵》《经典释文》等注疏笺释之说,参校异同,加以订正。附带兼及词语、解释名物。资料收集详备,辨析精赅,是宋人笔迹中较有学术价值的一种。其它如谈沈括论杜诗之拘泥,谈双声叠韵之分别亦甚精到。解释名物者,如说琥珀乃松脂凝结入地而成,驳斥琥珀生于地中,为龙血入地而成的缪说,也表现了作者的见识通达。《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其“引据详洽,辨析精核,可谓卓然特出之著”。

《学林》有武英殿聚珍本;嘉庆十四年(1809),萧山陈春将此书收入《湖海楼丛书》;同治五年(1866)刻本等。

今有:《学林》,中华书局1988年版。

37、《东轩笔录》

宋代历史轶事笔记,十五卷。北宋魏泰撰。魏泰,字道辅,襄阳人。出身世族。姐魏氏是北宋著名女词人,封道国夫人,姐夫曾布官至丞相。魏泰从小好逞强行霸,尝于试院中殴打考官几死,因此不得录取。后博览群书,但不思仕进。性诙谐,尤好谈朝野趣闻。善辫,与人谈笑,莫有能挡其词锋者。徽宗崇观年间,(1102-1110年),大臣章惇赞其才,欲任以职事、辞不就。晚年居家,倚仗姐夫之势,横行乡里,邑人深为不满。又爱讹托他人之名作书,如借张师正名作《志怪集》、《括异志》、《倦游录》;借梅尧臣名作《碧云》。以本人名则著有《临汉隐居集》二十卷、《临汉隐居诗话》一卷、《东轩笔录》十五卷传于世。

《东轩笔录》记载北宋太祖至神宗六朝官场见闻,以仁宗、神宗两朝事居多,由于魏泰昌与上层人物多有交往,熟知内情,所记当时历史尤其是王安石变法相关资料,有重要参考价值。如卷六所记曾布与王安石关系,说明曾因反市易法被黜后,与王仍有交情,并未发展到势不两立的地步。书中对贪污贿赂,趋炎附势、狼狈为奸的现象时有揭露。卷十还记载了宋仁宗打击报复、庇护皇亲的事实,在历史笔记中相当少见。此书所记亦有一些失实之处,《旧闻证误》、《容斋随笔》等书均有驳正。总的来说,在宋人笔记中,《东轩笔录》还是史料价值较高的一种。朱熹《五朝名臣言行录》引此书达三十六条,在二百二十五种引书中,居第五位。

今有:《东轩笔录》李裕民点校,中华书局1997年版;《东轩笔录》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笔记小说大观,1983年版;《东轩笔录》大象出版社“宋人笔记”第二编,2006年版。

38、《萍洲可谈》

北宋代记述有关典章制度、风土民俗及海上交通贸易等情况的笔记,3卷朱彧撰。朱彧,生卒年不详。其父朱服于元符二年(1099)至崇宁元年(1102)时居官广州。朱彧根据其父见闻,于徽宗宣和元年(1102)撰成此书,共3卷。该书记载的宋代朝廷制度、风俗民情、特别是海外交通与来华穆斯林的经商与生活等情况,是研究中西交通史及中国伊斯兰教史的重要参考资料。如关于宋代广州蕃坊及来华穆斯林商贾情况,书中云:“广州蕃坊,海外诸国人聚居。置蕃长1人,管勾蕃坊公事,专切招邀蕃商人。”“蕃人衣装与华异。饮食与华同。或云其先波巡尝事瞿昙氏,受戒勿食猪肉,至今蕃人但不食猪肉而已”;关于宋代来华穆斯林与中国妇女通婚情况,书中云:“元祐间广州蕃坊刘姓人娶宗女。官至左班殿直。刘死,宗女无子,其家争分财产,遣人挝登闻鼓。朝廷方悟宗女嫁夷部。因禁止。三代须一代有官,乃得娶宗女”;关于宋代海外贸易及市舶管理情况,记有舶船到港后“编栏”(即派兵监视)、“抽解”(即征税)、“呈样”(抽查货物质量)、“禁榷及博买”(即政府收购专卖货物及确定商人自由出卖)情况,舶船来去季节时间、舶船大小及互贸货物情况,海舶使用指南针情况等。其书的倾向是曲意维护王安石新政中的舒亶、吕惠卿等小人,攻击元祐党人苏轼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曾批评并解释其原因:“彧之父朱服虽坐与苏轼交游贬官,然实非元祐之党。尝有隙於苏辙,而比附於舒亶、吕惠卿。故彧作是书,於二苏颇有微词,而於亶与惠卿则往往曲为解释。甚至元祐垂帘,有政由帷箔之语。盖欲回护其父,不得不回护其父党;既回护其父党,遂不得不尊绍圣之政,而薄元祐之人。与蔡绦《铁围山丛谈》同一用意,殊乖是非之公”,但也肯定其价值:“然自此数条以外,所记土俗民风,朝章国典,皆颇足以资考证。即轶闻琐事,亦往往有裨劝戒。较他小说之侈神怪,肆诙嘲,徒供谈噱之用者,犹有取焉”。

《文献通考》著录三卷,但现存的左圭《百川学海》本、陈继儒《宝颜堂秘岌》本今仅一卷,五十馀条。

今有:《后山谈丛·萍洲可谈》,李偉國点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萍洲可談》李偉國点校,大象出版社“宋人笔记”第二编,2006年版。(该书是以《墨海金壶》本为底本,校以《百川学海》和《四库全书》系统之各种版本。又检中华书局所印《永乐大典》残本及《宋会要辑稿》等书,得佚文三条,录出附于卷末)。研究论文:郑宇之硕士论文《朱彧及其笔记〈萍洲可谈〉研究》。

39、《孙公谈圃》

记录北宋孙升所述人物轶事、品评人物的笔记,刘延世撰。刘延世字君孚,高邮人。孙升在元祐中官中书舍人,哲宗绍圣四年因属元祐党人而贬谪汀州,两年后死于任上。刘延世的父亲时为时长汀县令,得从孙升游,将孙升所述的北宋朝人物轶事以及对此的品评记录下来成为此书。宋临江刘延世录所闻于孙升之语也。刘延世在书序中曾交代成书的经过和动机:“绍圣之改元也,凡仕于元祐而贵显者,例皆窜贬湖南,岭表相望而错趾,惟闽郡独孙公一人迁于临汀。四年夏五月,单车而至,屏处林谷,幅巾杖屦,往来乎精蓝幽坞之间,其后避谤,杜门不出。余时侍亲守官长汀县,窃从公游,闻公言皆可以为后世法,亦足以见公平生所存之大节。于是退而笔之,集为三卷,命曰《孙公谈圃》。公状貌奇特,眉目孤耸,望之凛然可畏。元祐时,历三院,迁左史,入中书为舍人,危言谠论,内外惮之。已而忤时宰意,以集贤殿修撰留守南都,后迁天章阁待制。其谪官也,自南都为归州,遂以散秩谪临汀。公在汀二年,竟以疾终。明年,岁在庚辰,天子(按:徽宗)嗣位,尽还公官职,士大夫伤公之不及见也。余辱公之知且久,而公之语亦尝属余记焉,公之子幼而孤,则其事久或不传,于是详而述之,庶几不为负公者,非特为谈圃道也。公讳升,字君孚,高邮人。建中靖国元年正月初四日,临江刘延世述之引。”正因为其中夹带个人恩怨,所以记录品评中带有倾向性,而为后世所讥。孙升为元祐党人被贬,所以书中记王安石见其子王雱在冥中受报应;又因与二苏有隙,书中记苏轼为翰林学士事,苏轼试馆职策题论汉文帝宣帝及仁宗、神宗事,“则又不满于苏轼”;记争吊司马光事,“亦不满程子(程颐)”。

《孙公谈圃》最早有临汀刊本三卷;宋高宗建炎初山阳吴氏录本。

今有:《乐城先生遗言·东谷所见·鸡肋·孙公谈圃》,新兴书局,1927年版;《孙公谈圃》上海古籍出版社据《说郛》本影印,1987年版;《孙公谈圃》宋人笔记第二编,大象出版社2006年版。

40、《演繁露》

又称为《程氏演繁露》,十六卷,后又有《续演繁露》六卷。宋代以格物致知为宗旨的笔记,南宋程大昌撰。程大昌(公元1123─1195),字泰之,徽州休宁(今属安徽)人。高宗绍兴二十一年(公元1151)进士。二十六年,除太平州教授。二十七年,召为大学正。三十年,迁秘书省正字。孝宗即位,擢著作佐郎,历国子司业兼权礼部侍郎、直学士院。出为浙东提点刑狱、江西转运副使。淳熙二年(公元1175),召为秘书少监。三年,权刑部侍郎。累迁权吏部尚书。出知泉州、建宁府。光宗即位,徙知明州。庆元元年卒,年七十三。谥文简。有《程文简集》二十卷,已佚。今存《诗论》、《演繁露》、《续演繁露》、《考古编》等。《宋史》卷四三三有传。

《演繁露》为模拟汉代董仲舒《春秋繁露》之作《演繁露》记载了三代至宋朝的杂事488项。其书《演繁露》不分类,《续演繁露》分制度、文类、诗事、谈助四门。援引很为广博,考证多详明可取。如卷九“鞠”,有关古代踢皮球的记述;卷十五“不托”关于古代汤饼的考辩,都能使人对事物有具体的了解。《四库总目提要》称其“大昌所演,虽非仲舒本意,而名物典故,考证详明,实有资於小学。所引诸书,用李匡乂《资暇集》引《通典》例,多注出某书某卷。倘有讹舛,易於寻检,亦可为援据之法”。其中一些解释,不仅对文字学,对历史、文学亦有帮助,如“李白墓”条:“采石江之南岸田畈间有墓,世传为李白葬所。累甓围之,其坟略可高三尺许,前有小祠堂,甚草草。中绘白像,布袍裹软脚幞头,不知其传真否也。白尝供奉翰林,终不曾得官,则所衣白袍是矣。范传正作白碑,曰白之孙女言曰:尝殡龙山之东麓,坟高三尺。传正时为宣歙观察使,谕当涂令诸葛纵改葬于青山,则在旧瘗之东六里矣,其时元和十二年也。然则龙山、青山,两地皆著白坟,亦有实矣。至谓白以捉月自投于江,则传者误也。曾巩曰:范传正志白墓,称白偶乘扁舟,一日千里,白之歌诗亦自云如此。或者因其豪逸,又尝草瘗江边,乃饰为此说耳。正史及范碑皆无捉月事,则可证矣。”又如“霓裳”条:“乐天《和元微之霓裳羽衣歌》略曰:“移领钱塘第二年,始有心情问丝竹。玲珑箜篌附好筝,教得霓裳一曲成。前后只应三度案,闻道而今各星散。今年五月至苏州,忽忆霓裳无处问。闻君部内多乐徒,问有霓裳舞者无。元答云七州十万户,无人知有霓裳舞。惟寄长歌与我来,题作霓裳羽衣谱。”案,此乃乐天守杭日,自教官妓玲珑习为霓裳舞。至乐天镇苏时,习舞者已皆不存。元微之为越守,乐天求此舞人于越,而越中无之,但寄得《霓裳歌》以为之谱耳。元、白距明皇不远,此时此曲已自无传,况今日乎?”“霸陵折柳”条:“黄图曰:霸桥,跨霸水为桥也,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为别,故李白乐府曰:“年年柳色,霸桥伤别。”而王维亦曰:“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审求其地,则在渭北,盖汉分秦咸阳,置县名渭城也。若霸陵,则在渭南,不在渭北矣。维之所饯者,其人出戍阳关,而赋诗之地乃在渭北,仍援折柳为词,则仍用霸陵故事也”

《程氏演繁录》、《续演繁露》有明万历四十五年邓渼刻本,两淮马裕家藏本;丛书集成初编等。

今有:《程氏演繁录》、《续演繁露》京华出版社;《程氏演繁录》、《续演繁露》国家图书馆“中华再造善本工程”2003年版;《程氏演繁录》、《续演繁露》,宋人笔记第一编,大象出版社200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