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典籍网

主页 > 国学入门 >

中国古代文学要籍简介(六):文史类笔记(7)

121、《东城杂记》

记载杭州古东城的名胜、古迹、琐闻轶事以及诗词文献等笔记,两卷,厉鹗撰。厉鹗简介见中国古代文学要籍简介(三)词曲别集《樊榭山房词》。

杭州城东有个地方叫“东园”,是宋代的故园,厉鹗就住在那里。《东城杂记》就是考证一些方志所未记载的里中的旧闻遗事,一共八十五条,分为上下两卷,略于古而详于今。书成于雍正六年(1728)春。作者自序云:“每欲考里中旧闻遗事,而志乘所述寥寥无几,邻翁野叟拙朴无可与语者。因从故籍叅稽每有所得,辄掌録之。又于交朋质问,复得一二。虽见闻陿隘,或遇嘉客见临,聊举为茗椀间谈资尔”。书中所记的所记的南宋御花园“富景園”,“宋畫院”“海神壇”等均有史料价值;“髙云阁”、“兰菊草堂”、“竹深亭”、“慈云寺宋刻剑石铭”诸旧迹名胜和金石刻,皆是《浙江通志》以及及武林各旧志所未载,可补方志之阙。“九宫贵神坛”、“红亭醋库”诸条考据又颇为典核;“灌园生”以下记人诸条皆系以小传,使后来修志乗者有所征引。《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赞说:“鹗素博览,并工于诗词,故是书虽偏隅小记,而叙述典雅彬彬乎,有古风焉”。

《东城杂记》有清道光30年(1850)粤雅堂丛书本;商务印书馆从书集成初编本,1936年版。今有:《东城杂记》中华书局1958年版。

122、《粤西丛载》

辑录广西地方掌故、风俗、文物等方面资料的笔记,三十卷,汪森撰。汪森,字晋贤,浙江桐庐人,康熙三十四年(1695)任桂林通判,三十九年改任太平府通判。公余之暇,博览群书。康熙四十一年(1700)母逝离职还乡,专心整理广西史料,花费12年时间,辑成《粤西通载》。《粤西通载》包括三部著作,《粤西丛载》是其中之一。

《粤西丛载》是一部杂史著作专集,共三十卷,10万字左右。辑录广西历代的气候、气象、物产、金石、民族风俗、土司制度、历史人物、遗闻杂事等。此书内容丰富,文章大多短小精悍,记载了广西历史上的许多奇闻轶事,较为生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其“虽颇近冗碎,而遗文轶事,多裨见闻,亦足以资考证,固未可以近于说部废之也。”但多采掇旧闻,缺乏当时社会情况的叙述

《粤西丛载》通行本有:《四库全书》本、光绪年间石印本、上海进步书局本。今有:《粤西丛载校注》梁超然校注(三册),广西民族出版社2007年版;《粤西丛载》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版(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

123、《蜀都碎事》

辑录四川地方掌故、风俗、文物等方面资料,四卷,陈祥裔撰。陈祥裔,字耦渔,原姓乔氏,顺天人。康熙中,曾官成都府督捕通判,搜罗蜀中故实,撰《蜀都碎事》一书,别有《艺文补遗》二卷,《凝香集》四卷行世。

《蜀都碎事》杂记四川的地方掌故、风俗、文物等方面情况,较为广博,可作为地方志的补充,如记梓潼县境内七曲山附近“郎当驿”的来历:““上亭驿,在梓潼,唐玄宗幸蜀至此,闻铃声,左右云:‘似言三郎琅当。’又名琅当驿。今存清光绪碑刻一通,高2.6米,正中阴刻‘唐明皇幸蜀闻铃处’”。记《巴渝竹枝词》:“梅子初黄落雨天,插秧妇女满山田。山歌唱出《巴渝曲
》,交易工夫不用钱。花布春衫白布裙,斜阳牛背醉醺醺”。可供文学、民俗学参考。

同《粤西丛载》一样,《蜀都碎事》亦多采掇旧闻,缺乏当时社会情况的叙述。而且相比之下,内容更为芜杂、琐碎,体例也不够完善。

《蜀都碎事》有清康熙漱雪軒刻本。今有:《蜀都碎事》齐鲁书社,1997影印本。

124、《闽小记》

记载福建掌故、物产的笔记,四卷,周亮工撰。周亮工(1612—1672),明末清初文学家、篆刻家、收藏家。字元亮,又有陶庵、减斋、缄斋、适园、栎园等别号,学者称栎园先生、栎下先生。江西省金溪县合市乡人,原籍河南祥符(今开封)人,后移居金陵(今江苏南京)。官至浙江道监察御史。出身书香门第,父周文炜,国子监监生,曾任浙江诸暨县主簿。周亮工年少随父出游,广交朋友。明崇祯十三年(1640)中进士。次年进入仕途,为山东潍县令,守城有功,崇祯十七年(1644),迁浙江道监察御史。李自成破京师,投缳自杀,为家人所救。顺治二年(1645)“豫亲王多铎兵下江南,亮工诣军门降。”以御史职为清军招抚两淮,后改任两淮盐运使。入清后历仕盐法道、兵备道、布政使、左副都御史、户部右侍郎等,一生饱经宦海沉浮,曾两次下狱,被劾论死,后遇赦免。《闽小记》本矣收入文津阁《四库全书》。乾隆五十三年覆勘四库全书时,详校官祝坤因周亮工所著《读画录》中有“人皆汉魏上,花亦义熙余”违碍之句,特行签出,后经纪昀裁定,遂将《四库全书》著录的周亮工著述五种、存目三种内容一律扣除,已刻提要中有亮工名者亦一律抽改。所以周亮工晚年有焚书之举。康熙十一年(1672)六月二十三日卒于南京。《清史》列入“贰臣传”。著有《读画录》、《因树屋书影》、《印人传》、《赖古堂文选》、《赖古堂印谱》等,凤凰出版社2009年汇编成《赖古堂全集》。

周亮工任福建部政使在闽生活前后长达12年之久,对闽风土人情极为熟悉。《闽小记》对福建各地的风土民情、物产习俗、人文景观、遗闻轶事都有详细记载。间有考证和议论。《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为“盖兴到即书,偶然未检,然在近代说部之中固为雅驯,可观矣。书中所记,不名一格,而自始至末,皆谈闽事。”如记中对福建莆田的几种著名海鲜,如蚌、牡蛎、江瑶柱等都作了详尽的记述。先记总体印象:“画家有神品、能品、逸品。闽中海错,西施舌当列神品,蛎房能品,江瑶柱逸品”。然后分论:

“西施舌”是一种海蚌。据说唐玄宗食海蚌时,觉其味美,不禁联想到绝代美人西施来,就赐它名为“西施舌”。《闽小记》中云:“西施舌以色胜、香胜,当并昌国海棠。”;莆田称牡蛎叫“虫代”。因其壳块垒相粘如房,故名“蛎房”。宋高宗问新科状元莆人黄公度说:“卿土何奇?”公度答:“子鱼紫菜,荔枝蛎房。”可见“虫代”在宋代已是莆田海珍之一了。《闽小记》云:“蛎房以丰姿胜,并牡丹。”又云:“西施舌既是西施之舌,蛎房其太真之乳乎?圆真鸡头,嫩涓欲过塞上酥。”江瑶柱莆田俗称“江瑶钮”。《闽小记》中对此记载特别详细:“江瑶柱出兴化之涵江,形如三四寸扁牛角,双甲薄而脆,界画如瓦楞,向日映之,丝丝绿玉,晃人眸子,而嫩朗又过之,文采灿熳,不忝瑶名。……肉不堪食,美只双柱。所谓柱,亦如蛤中之有丁。蛤小则字以丁,此巨因美以柱也。味亦与蛤中丁不少异,蛤之美实亦在丁,人以其小,多不审察,故独让江瑶擅自嘉名耳。”又云:“江瑶柱产涵江,癖梅妃子,亦生其地,其妃子之玉骨乎?”莆田这些著名海鲜,在周亮工的笔下,或记实,或传说,或喻物,或拟人,文采风流,跃然纸上。既有历史传承,又有自己的进一步想象,文笔很美。此外,如“蛏苗”、“土笋冻”及“乌贼”等也有风趣的记述。史称周亮工生平博极群书,爱好绘画篆刻,尤工诗文,信乎!

《闽小记》有清乾隆四库全书馆抄本。

今有:《闽小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闽小记》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闽小记》凤凰出版社2009年版。

125、《清嘉录桐桥倚棹录》

两书是专记以苏杭为主的江南岁时、风俗,名胜、人物笔记,顾禄撰。顾禄(1793—1843),字总之,一字铁卿,自署茶蘑山人,清道光咸丰年间苏州吴县人。生年月不详。家境富裕,尽能供他长年挟资出游,观山揽胜,出席文酒诗会。袁学澜在《重过抱绿渔庄感旧记》中如是写道:“我与顾禄相识于青溪邀月榭。顾君正当意气风发、豪气干云、志向清狂之时。游方各地,寻访才俊。当地名贤、势族豪杰,皆在交往之列。日日驰骋在酒会文社之间,以豪侠自命。”嘉庆二十三年(1818),母亲去世.,顾禄在家守孝,他不再出游或参加乡试,闭门无事,开始写他的苏州风土记――《清嘉录》。名字取自陆士衡的“土风清且嘉”之意。道光二十二年(1842),《桐桥倚棹录》亦刊刻完成,而顾禄的人生也走过了鼎盛的正午。他被友人陈某人诱惑拉拢,觑觎一位富族的家财,诉讼到官府,顾禄因此受杖刑,并且打入牢狱。道光二十三年(1843),顾禄不堪打击,悄然去世。著作甚富,有《雕虫集》、《紫荆花院排律》、《骈香俪艳》、《酒春秋》、《看枫约》、《壶中揽胜》等十种,辑成《颐素堂丛书》刊刻出版。还撰有《羽族棋谱》,与友人合辑《烟草绿》一卷。

《清嘉录》和《桐桥倚棹录》是顾禄一生最重要也是影响最大的两部著作,顾颉刚曾评说:“顾铁卿以详记苏州岁时风俗,并加考订,著《清嘉录》成名”。《清嘉录》以十二月为序,记述苏州及附近地区的节令习俗,大量引证古今地志、诗文、经史,并逐条考订,文笔优美,叙事详实,是研究明清时代苏州地方史、社会史的重要资料。《桐桥倚棹录》则以苏州一带风景佳地、古今名人遗迹为纲,集建筑、掌故、诗文为一编,与《清嘉录》角度不同互为补充:“清嘉录以时间为经,桐桥以空间为纬”。两书虽然着眼于苏州的风土人情,但涉及整个江南地区。顾禄在《清嘉录》例言中说:“吴越本属一家,而风土大略相同,故书中杂引浙俗为最繁,次及辇下,若他省别府,偶一援之,以证异同而已”。两书的特点是:“清代的风土杂著颇多,重要都邑几乎都有,而以谈北京、苏州者为多。此类著述或随笔札录掌故沿革,或按方位记述城坊建置,或发之于吟咏;或以之为导游。其能以月为序,以节令民谚为题,叙地方风土人情,娓娓详备。兼能参稽群籍,附加考按者,自当以《清嘉录》《桐桥倚棹录》为最。”(来新夏《清嘉录·桐桥倚棹录》前言)。

两书记述清代江南的民俗风情,保存了不少可贵史料,如记“守岁”:“家人围炉围坐,小儿嬉戏,通夕不眠,谓之守岁”,并引周处《风土记》、周密《武林旧事》和吴自牧《梦粱录》关于守岁的记述;记“灯市”:“自腊后春前……至十八日始歇,谓之灯市”书中将灯形分为人物、花果、百族、奇巧诸类分别叙述,在它们的取名和描绘上颇化功夫。江南民间过元宵以“闹灯”为重头戏;谢灶《清嘉录》卷六《谢灶》条说:“初四、十四、二十四,比户祀司灶,谓之‘谢灶’。谚云:‘三番谢灶,胜做一坛清醮’”;养蚕:“环太湖诸山,乡人比户蚕桑为务。三四月为蚕月,红纸粘门,不相往来”,“治其事者,自陌上桑柔,提笼采叶,至村中茧煮,分箔缫丝,历一月,而后弛诸禁”顾铁卿《清嘉录》记苏州一地之习俗礼尚游览胜境,为晚近几士岁时地志之翘楚。王伯祥认为此书之趣,算是《荆楚岁时记》加《聊斋志异》,“读之如谏果回味,历久弥甘。”

道光十年(1830),《清嘉录》付梓;道光二十二年(1842),《桐桥倚棹录》刊刻完成。《清嘉录》作为《颐素堂诗钞》之附书,一并流入日本。道光十七年(1837)日本出翻刻本。日人推崇其诗为:“各体咸备,众妙悉臻,彬彬风雅,比兴不坠。”赞《清嘉录》则是:“慎而不漏,诙而不侈,考证精确,纤悉无遗。”日本学者朝川鼎为之序,视为方志邑乘之重要补充。日人甚至到苏州寻他,封他作才子,面陈仰慕之情。

今有:《清嘉录》,王迈校点,凤凰出版社1999年版;《清嘉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清嘉录·桐桥倚棹录》来新夏、王稼句点校,清代笔记史料丛刊,中华书局2008年版。

126、《津门杂记》

专记天津风俗、掌故的笔记,张焘撰。张焘字赤山,本是南方人,但自幼居住天津近三十年。工书法、绘画,也精通英文。《津门杂记》初刻于光绪十年(1884),故书中所记载的天津故实基本也是1884年以前的天津各方面状况。分为形胜、城池、河渠、海口、七十二沽说、各衙门行馆住址、书院、关税、会馆、鼓楼、仓库、婚娶、丧礼、义学等条目,对津门一带风俗人情山川人物分专类加以介绍,前有“考略”加以考辨。特别是设立新修官道、官道条例、脚驴东洋车、高丽馆、外国租界、租界例禁、驻津各国领事官、洋行、租界工部局、巡捕、施医养病院、邮政局、北洋水师办公处、天主教堂、医养病院、耶稣教堂、妇婴医馆、西历礼拜、外国节期、赛跑马、洒水车、衣兜烟卷、外国花园、外国坟地等,可以借以考察晚清时期外国资本主义在天津各种活动和半殖民地状态下天津市容市貌,例如“烟画”条,记载天津紫竹林地区住着许多广东商人,他们到此经商,便从广州带来了纸烟。这是我国北方吸用纸烟的最早记述;也可以借此了解西学东渐,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因此此书历来就被研究天津历史的史学家所看重。书中也记载了天津一带的民俗,如“咬秋”记载天津一带居民相信立秋时吃瓜可免除冬天和来春的腹泻;《唱落子》:“北方之唱莲花落者,谓之落子,即如南方之花鼓戏也。”

《津门杂记》初刻於光緒十年(1884)。今有:《津门杂记》台湾文海出版社1970年版;《津门杂记》丁緜孙、王黎雅点校,天津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1995年再版;《津门杂记》中华书局《清稗类钞》,1986年版。

127、《十驾斋养新录》

清代著名的考据辩证类笔记,二十卷,《余录》三卷,共二十三卷,钱大昕撰。钱大昕(1728—1804),清学者。字晓徵、辛楣,号及之、竹汀,江苏嘉定(今属上海市)人。钱大昕学名早著:十五岁即考论马瑞临《文献通考》,乡里目为神童;亦曾随沈德潜学诗,早年即以诗文著称于世,吴中七子居第一位。成年后,钱大昕与惠栋、沈彤为友切磋学问。清乾隆十六年召为举人,以内阁中书入京。钱大昕于学问无所不窥,在京曾学习九章算术、欧洲三角学,并长期研年读欧人利马窦、吴玉函、南怀仁所传之欧学,精研西方的历法、微积分。清乾隆十九年(西元1754年),钱大昕中进士,授编修,不久擢拔为侍读。乾隆帝爱其才学,令入直尚书房,同时负责为皇十二子讲学。召命修纂《热河志》、《续文献通考》、《续通志》、《天球图》等等著名著作。并让钱先后担任山东、河南、江浙诸省份会试主考,后任广东学政。乾隆三十七年,钱大昕补为侍读学士,不久升为詹事府少詹事。但钱大昕是淡薄名利之人,乾隆四十年,钱以丁忧为由辞官回乡,从此不再出山,一心读书。嘉庆三年,朝廷力召钱大昕回朝,钱仍旧婉言谢绝,于嘉庆九年(西元1804年)逝世于紫阳书院,终年77岁。钱大昕为乾嘉学派的重要人物,他治学范围颇广,精于经史、音韵、训诂、制度、地理等许多方面的考证,以学术为己任,为官不忘治学,辞官回乡后读书更勤,因此,“不专治一经而无经不通,不专治一史而无史不窥”,除奉召之作外,著作等身。特别是在史学方面,钱大昕对于元史的研究有开山之功。明代官修《元史》,错讹极多,编目混乱,特别是忽略了对元代氏族的研究,使得今人对于元代色目人的了解极少。针对此,钱大昕搜罗百家之言,费时近三十年,仿《唐书》宰相世系表作《元史氏族表》,成为今日元史研究必不可缺的工具书。此外,还取元人著述分经史子集四部编纂《元史艺文志》,也是元史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著作。其史学著作,合而为《廿二史考异》,成就超过了同时代王鸣盛的《十七史商榷》和赵翼的《廿二史札记》。著有《廿二史考异》、《十驾斋养新录》、《潜揅堂文集》等。

《十驾斋养新录》学术札记,涉及经学、小学、史学、官制、地理、姓氏、典籍、词章、术数、儒术等诸多领域。其考镜源流,匡辨伪讹,索微烛幽,“皆精确中正之论”,为后人称赏,被学者视为典范。这本书不分门目和先后,大体上把同类的问题编在一起。钱氏经学造诣很深,兼擅史学,通晓文字训诂,尤精音韵,故《十驾斋养新录》中,以关于经义和文字训诂音韵方面内容最为可取。如卷十四评介多种地方志,辩驳《涌幢小品》、《日知录》、《天禄识余》等书内容上的疏误。卷五集中反应了钱大昕的古音理论。他有四点创见:一.古无轻唇音;二.古无舌上音;三.古人多舌音;四.古影、喻、晓、匣双声。钱氏的考证缜密精深,他罗列的证据达几百条之多。

一般说来,《十驾斋养新录》不如王应麟《困学纪闻》和顾炎武《日知录》等书渊博、丰富,但考证较为精密,也有独到的见解,所以嘉庆、道光以来学者均给予很高的评价。

《十驾斋养新录》刊于清嘉庆九年(1804),加有“嘉定钱氏潜研堂全书”本,咸丰十一年(1861)补刻本;光绪二年(1876)浙江书局本,清光绪13年(1887)本,“万有文库”本,“国学基本丛书”本,商务印书馆丛书集成初编本,台湾世界书局排印本,香港崇文书店排印本。

今有:《十驾斋养新录》上海书店1983年版,据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重印;《十驾斋养新录》商务印书馆1957年版;陈文和、孙显军校点,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128、《陔余丛考》

清代考据辩证类笔记,四十三卷,赵翼撰。赵翼(1727—1814)清代文学家、史学家。字云崧,一字耘崧,号瓯北,又号裘萼,晚号三半老人,江苏阳湖(今江苏省常州市)人。十二岁为制举文,一日能成七艺,人皆奇之。乾隆六年(1741)父亲在一家姓杭的大户家教书时去世。赵翼孤苦伶仃,无以养弟妹。杭家怜悯他,遂留他继承父业,继续教书,年仅15岁。乾隆十五年(1750)年中举,乾隆二十六年进士殿试拟第一,高宗以清代陕西未有状元,因取第三。历任备用为道员知府、顺天府乡试任同考官、会试同考官、顺天武举主考官、广西镇安知府,官至贵西兵备道。乾隆三十七年,受弹劾被交部议而降级。旋以老母年事高为由辞官,开始了长达三十余年的归隐生涯。诗文创作与钱塘袁枚、铅山蒋士铨齐名,合称“江右三大家”,亦为“毘陵七子”之一;又与袁枚、张问陶(船山)合称“乾嘉性灵派三大家”。论诗主“独创”,反摹拟。其《论诗绝句》云:“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山,各领风骚数百年”。存诗近五千首,以五言古诗最有特色。尤长于史学,考据精赅。所著史学著作有《二十二史札记》、《陔余丛考》、《檐曝杂记》、《皇朝武功纪盛》等。由于《二十二史札记》把《旧唐书》、《旧五代史》罗织在内,实际为廿四史。他单披阅廿四史就达3200卷,加上正文和夹注中引用的稗史笔记4000多种,工作量异常浩瀚,从40多岁动笔,到1796年方完成已是七旬老翁。《廿二史札记》一书考证史籍著述体例的演变和历史事实的真相,显示出特有的经世意识和对大量历史问题的深刻见解,堪称是乾嘉朴学时代创造性思维的出色成果。与王鸣盛《十七史商榷》、钱大昕《二十二史考异》合称三大史学名著。

《陔余丛考》四十三卷,为作者自黔西罢官以后的读书札记,十余年后始刊行。以其为在家循陔(即奉养父母)时所辑,故名《陔余丛考》。全书不分门目,以类相从,卷一至四论经义,五至十五论史学,十六至二十一杂论掌故,二十二至二十四论艺文,二十五论纪年,二十六、二十七论官制,二十八、二十九论科举,三十、三十一论风俗名义,三十二论丧礼,三十三论器物,三十四、三十五论术数及神佛,三十六至三十八论称谓,三十九至四十三为杂考。包括之广,不下于《日知录》作者长于文史,其考订时有精到之见。《廿二史札记》,即在本书论史基础上扩充而成。其中讲经义部分较为平常;论史学、掌故、典制、艺文部分,为书内精华。如谓《左传》叙事,对于一个人,或用名,或用字,或用谥号,一篇之中,错见迭出。像《泌之战》中同一人,有时称士会,有时称武子,有时又称士季,几乎使人无法识别。过去注家认为这是春秋笔法,其中寓褒贬,钱大昕认为这只是一种文法,别无深意,足见其认识高明。赵翼在书中还谈到《三国志》记事的疏漏、讹误,如《蜀志·关羽传》有将军傅士仁,《吴志·孙权传》和《吕蒙传》俱作“士仁”,这是一人姓名之异;《魏志·武帝纪》记建安十三年孙权攻合肥,曹操派张熹往救。然后,曹操到赤壁与孙刘联军会战,不利退兵。显然救合肥在前,赤壁之战在后。而《吴志·孙权传》则叙赤壁之战在前,合肥之战在后。作者历考诸将传,断定《吴志》的记载是对的。作者还善于分析史料,比较史书异同,如卷六指出宋、齐、梁、陈、魏、周、北齐、隋史与《南史》、《北史》写法上的不同;卷十二根据《通鉴纲目》、《贞观政要》、《北梦琐言》等书,订正新旧《唐书》叙事上的差异,亦足以显示《陔余丛考》在提供史料线索和研究方法方面,均有参考价值并能给人一定的启迪。

《陔余丛考》关于风俗、名物的考辨,也能综贯各种引证,详述源流演变。如卷三十对“名帖”的考辨,从汉唐到宋明,洋洋一千余言,详述其源流演变。

《陔余丛考》有乾隆五十五年(1790)湛贻堂刊本。

今有:《陔余丛考》商务印书馆1957年版,据乾隆五十五年湛贻堂刊本排印;《陔余丛考》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陔余丛考》中华书局1963年版,2006年新版.

129、《癸巳类稿》《癸巳存稿》

综合性丛考杂辨类笔记,各十五卷。两书原名《米盐录》,因刻印出版于道光十三年,这年是癸巳年,因名之曰《癸巳类稿》。俞正燮撰。俞正燮(1775—1840),清代学者。字理初,黟县(今属安徽省黄山市)。家贫,性介,读书过目不忘。年二十余,负其所业北谒孙星衍。时孙星衍正上书朝廷请求为伏生建立博士,复求左氏后裔。俞乃作《左丘明子孙性氏论》、《左山考》、《申杂难篇》,孙多采其文,由此而名著。道光元年(1821)举人。越年会试不第。十二年,馆新城陈用光家,协助陈校勘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又曾入张井、林则徐等人幕府,协助或参与编著《大清会典》、《黟县志》、《钦定春秋左传读本》等。道光十九年,江苏学政祁寯藻聘主惜阴书舍,未逾年卒。年六十六。俞氏除治经外,于史学、诸子、天文、舆地、医方、星相、释道,无不探究。著有《癸巳类稿》、《癸已存稿》、《说文部纬校补》、《海国纪闻》均《清史列传》及《四养斋诗》等。安徽黄山书社辑有《俞正燮全集》,2005年版。

《癸巳类稿》是作者考订经史、诸子、医理、舆地、道梵、方言等各方面的成果汇编。论述范围较前人笔记更为广泛,而且征引繁富,考订精审细密。经学方面涉及《易》、《书》、《诗》、《春秋左传》、《周礼》、《仪礼》、《论语》、《孟子》等经传,对其中一些重要而歧解较多的问题进行考释,如卷十三之《节妇说》、《贞女说》、《妒非女人恶德论》尤为学者所称道。《节妇说》谓女子不二适,男子亦不当再娶。《贞女说》谓后世女子不肯再受聘者谓之贞女,乃贤者未思之过。未同衾而同穴,则又何必亲迎?何必庙见?何必为酒食以召乡党僚友?直无男女之分。男儿以忠义自责则可,妇女贞烈,岂是男子荣耀?《妒非女人恶德论》谓夫买妾而妻不妒,是恝(无动于衷)也,恝则家道坏矣。反对传统观点,主张男女平等,具有进步思想,尤属可贵。也反映了嘉庆、道光以来学风的某些转变,一般学者已注意到“经世致用”之学。此书与《癸巳余稿》同为俞氏学术思想之荟萃,受到学者好评。也有认为“引证太繁,笔舌冗漫”、“语皆偏谲”者。

《癸巳类稿》有道光十三年初刻本、光绪五年(1879)章寿康重刊本、1934年《安徽丛书》本。

今有:《癸巳类稿》商务印书馆1957年版;《癸巳类稿》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俞正燮全集》(一)(包括《癸巳类稿》、《癸巳存稿》、《四养斋诗稿》、《诗文辑补》4部著作)黄山书社2005年版。

130、《蛾术篇》

综合性丛考杂辨类笔记,八十二卷,王鸣盛撰。王鸣盛(1722—1797),清史学家、经学家、考据学家。字凤喈,一字礼堂,别字西庄,晚号西江。江苏嘉定(属今上海市)人。官侍读学士、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光禄寺卿。以汉学考证方法治史,为“吴派”考据学大师。自束发至垂白,未尝一日辍书。年六十八,两目忽瞽,阅两岁,得吴兴医针之而愈,著书如常时,乾隆四十年卒,年七十六。著述繁富,有《十七史商榷》百卷,为传世之作。另有《耕养斋诗文集》、《西沚居士集》、《续宋文鉴》80卷,《周礼军赋说》、《尚书后案》、《尚书后辨》、《周礼军赋说》、等。

《蛾术篇》是作者晚年仿顾炎武《日知录》而著,八十二卷。王氏生前尚未有定稿,据姚承绪《蛾术编跋》云,至道光中刻印时,有钞本九十五卷,而实刻八十二卷,分为八类。其中《说录》14卷、《说字》22卷、《说地》14卷、《说人》10卷、《说物》2卷、《说制》12卷、《说集》6卷、《说通》2卷。由迮鹤寿参校,校刻时核对原文,为注出处,出言过分者则稍圆其说,迮氏所注亦存书中。其中以论证经义、史地为主,旁及人物、制度、名物、诗文,为王氏平时论学之作之汇编。由于王氏长于史地之学,所以书中论史说地部分,首先值得重视。其次谈小学条目,亦时有新解。但就全书而言,疏失是不少的。

《蛾术篇》存世有道光二十一年世楷堂刻本、《续四库全书》本等。

今有:《蛾术篇》商务印书馆1958年版;《蛾术篇》江苏广陵古籍刊行社1992年影印。

131、《扎朴》

清代关于经史金石旧闻游记等综合类笔记,十卷,桂馥撰。桂馥(1736-1805),清文字训诂学家。字东卉,号未谷,山东曲阜人。乾隆进士,官云南永平县知县。精于金石文字之学,曾取《说文解字》与古代诸经典文义相参校,撰为《说文义证》五十卷。所撰又有《缪纂分韵》、《札朴》等。

《札朴》十卷,其中“温经”二卷,“览古”四卷,“匡谬”、“金石文字”、“乡里旧闻”、“滇游续笔”各一卷。有嘉庆十八年段玉裁的序和自序。作者谦称自己的著作内容琐碎,就像削牍去掉的木皮,故名《札朴》。其实《札朴》是他毕生精力荟萃之作。其中“金石文字”、“乡里旧闻”、“滇游续笔”等篇对碑版的考订,即颇见所长。其它部分,也着重通过文字训诂来解经说史,考辨名物。清代小学大盛,素有说文四大家之称,桂馥即其中之一。他的《说文义证》五十卷,取许氏说文与诸经之义相疏证,为其毕生精力所萃。桂馥在《札朴》中亦多从小学出发,考订经义、文字、名物,援引宏富,辨证精详。每下一断论,文搜例证,加以归纳。如卷八韩勑碑条释“复”、“发”二字,于“复”征引经史碑志十八处,归纳为“免其赋役”为“复”。于“发”征引二十四处,归纳为“发谓调发”。卷三证“点”舆“玷”同,卷四证衍舆“羡”通举例亦多至一二十处。卷四“案”字条,首先引玉篇,说明“案”字有两义:“几属也,食器也。”桂馥为证明这两义,从字书、韵书、经史徽引近三十处。
桂馥治学态度谨严,在朋友间遇有不同意见不仅能讲出自己的见解,而且能和盘托出别人的不同意见。如卷七“贡”条,桂馥首先引《文选》卷十四班固《幽通赋》“周贾荡而贡愤兮”,认为“贡愤”当为“愩愤”以此质问王念孙。王氏认为“愤”舆“愩”同义,因此不必改“愤”为“愦”。本条后还特地把王氏回复的全文附录,以存两说。更为可贵的是,当他发现自己的意见错误时,能及时加以修正。如卷五“屠各”条,他从《后汉书》及《通鉴》关于“屠各”的记载中,了解到“屠各”为羌之一种后,坦率地承认以前的舛误:“余编《缪篆分韵》,误释‘屠各’。”

《札朴》涉及的内容比较广泛,论述中也出现一些疏漏和错误,如卷二“诵”条引《左传·襄公四年》:“臧纥侵郜,败于狐骀。”其中“郜”乃“邾”之误;卷五“万”条引《左传·文公六年》文,“六年”乃“七年”之误;“跨灶”条引《左传·昭公十二年》文,“十二年”乃“十三年”之误。李慈铭在《越缦堂读书记》中辨正《札朴》误者达十余处。

《扎朴》有嘉庆十八年(1813)小李山房校刊本;光绪九年(1883)长洲蒋氏心矩斋校刊本,后者为通行本。

今有《扎朴》赵智海点校,以小李山房校刊本为底本,参考了蒋氏心矩斋校刊本,中华书局1958年版,2006年新一版。

132、《两般秋雨斋随笔》

清代历史琐闻类掌故笔记,梁绍壬撰。梁绍壬(1792年-?),字应来,号晋竹,浙江钱塘人,道光辛巳年举人,能承家学,工诗善文,学问渊博,爱喝酒。官至内阁中书。著作除《两般秋雨庵随笔》外,还有诗集《两般秋雨庵诗》等。

《两般秋雨庵随笔》是一部著名的丛著杂纂类笔记,在近代笔记中自成一家。内容十分丰富,大致可分为四类:稽古考辨、诗文评述、文坛逸事、风土名物。由于作者博设经典,因而该书中提供的许多资料很有价值,有很多轶事很有风趣,如卷八《愿为人妇》条,记当时士大夫对王夫之的崇拜:“船山先生,诗才超妙,性格风流。四海骚人,靡不倾仰。秀水金筠泉孝继,忽告其所亲,愿化作绝代丽姝,为船山执箕帚。又无锡马云堤灿赠诗云:‘我愿来生作君妇,只愁清不到梅花。’以船山夫人有‘修到人间才子妇,不辞清瘦似梅花’之句也。其倾倒之心,爱才而兼钟情,可谓至矣。先生戏成二律以谢云:‘飞来绮语太缠绵,不独青娥爱少年。人尽愿为夫子妾,天教多结再生缘。累他名士皆求死,引我痴情欲放颠。为告山妻须料理,典衣早蓄买花钱。’‘名流争献女郎身,一笑残冬四座春。击壁此时无妒妇,倾城他日尽诗人。只愁隔世红裙小,未免先生白发新。宋玉年来伤积毁,登墙何事苦窥臣。”亦词坛一则雅谑也。《两般秋雨庵随笔》还记有有名的《圈儿词》:“相思欲寄无从寄,画个圈儿替。话在圈儿外,心在圈儿里。我密密加圈,你需密密知侬意。单圈儿是我,双圈儿是你。整圈儿是团圆,破圈儿是别离。还有那说不尽的相思,把一路圈儿圈到底”。

有清道光十七年振绮堂刻本,清光绪十八年钱塘许氏吉华堂刻本,清光緒二十二年上海古香閣刻本,民國五年上海錦章圖書局石印本。

今有:《两般秋雨庵随笔》上海古籍出版社,明清笔记丛书1982年版;《两般秋雨庵随笔》常振国等点校,刘叶秋注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133、《夷氛闻记》

清代记载鸦片战争前后英国对华侵略和广东军民抗英事迹,五卷,梁廷枬撰。梁廷枬(1796—1861),字章冉,广东顺德人。副贡生,后任澄海县训导。梁氏为岭南名士,学问涉猎颇广,喜爱著述。道光十五年(1835)入广东海防书局,此后即一直关注海防、外交问题。鸦片战争期间任广州越华书院监院。他对林则徐、邓廷桢领导的抗英斗争积极支持,就其所熟悉的“筹海防夷”事务多所陈述。后又应聘入两广总督祁土贡、徐广缙幕府,并以爱国士绅的身份参加并领导了1849年广州人民反英人入城斗争。咸丰元年(1851)因积功获授内阁中书衔,后又加侍读衔。梁氏的主要著述除《夷氛闻记》、《海国四说》外,还有《广东海防彙览》、《粤海关志》、《南汉书》、《论语古解》等多种。

《夷氛闻记》共五卷,约11万字,成书时间在道光末年。该书专记鸦片战争前后相关史事,这在历代笔记中具有独特断定史学价值。作者是主张禁烟、热心抵抗外侮并留意时务的广东士绅,亲身参与了鸦片战争。故此书作者对英国等列强窥视中国、鸦片贸易、禁火运动,及鸦片战争中侵略与反侵略的活动和过程等记载,详尽真切而有卓见,富有史料价值。本书特色是具有鲜明的爱国御侮思想,充分肯定抵抗派的活动,揭露英国侵略者的面目和投降派的可耻行径,大力赞扬民众反侵略的精神。《夷氛闻记》以一系列准确可靠的史实,有力地揭示出鸦片战争的爆发决不是由中国严厉禁烟引起,更不是林则徐所采取的措施有何不当之处,而原因完全在于英国长期进行的危害中国的鸦片走私,以及英国政府处心积虑挑起对中国的野蛮的军事侵略!此书开即强调:“英夷狡焉,思逞志于内地久矣。”指出英国早已蓄谋对中国进行侵略,鸦片战争的爆发有极其深刻的必然性,责任在于英国。战争的导因在英国长期对中国实行鸦片走私贸易,使中国遭受极其严重的经济损失,民众的身心健康受到极大的损害。书中揭示了英国进行罪恶的鸦片贸易的一系列事实:“盖西南洋五印度之南、中、西,属诸英者十三部,而孟阿腊居首,与孟买部皆鸦片所自出。乾隆初年以来,内地嗜食渐众,贩运者积岁而多,一时来至二万余箱,价值逾六千万。由南洋新埠陆续运至粤海伶仃洋船,随卖随又运至不绝,谓之趸船。全恃沿海内地游手、走私奸民,为之载棹人口,灌输内地。沿海边郡,递于天津,皆趸船之所流注。”
书中还对广东人民抗英斗争作了具体而生动的记述,这在当时的官私记载中是极其难得的。如书中记述林则徐严守海口、训练水勇的措施:

则徐以舟师出洋,不能如夷舶帆炮之得手,令水师不必在洋攻剿,但固守口岸藩篱,备火船,乘月黑潮退,出其不意,分起潜出,乘上风攻其首尾,火器皆从桅掷下。又招蓦渔蛋,董以兵弁,潜伏岛屿,随时挈小船攻扑,先炼钉夷舶四旁,使受火一时难脱,重给赏资。与兵勇约法三章,训练既娴,人知运用,踊跃争先。

今有:《夷氛闻记》,清代史料笔记丛书,中华书局1959年版。

134、《春在堂随笔》

清代逸闻轶事兼学术考据的综合性笔记,十卷,俞樾撰。俞樾(1821—1907),字荫甫,号曲园,浙江德清人。道光年间进士,四岁后迁居杭州。道光三十年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翰林院编修、河南学政。咸丰三年,散馆授翰林院编修,五年简放为河南学政。七年,以御史曹登庸劾试题割裂罢职。罢职时年仅三十七岁。后侨居苏州,曾先后主讲苏州紫阳、上海求志书院,而主持杭州诂经精舍三十余年。投其门下者有戴望、黄以周、朱一新、施新华等人。其对后世学术的影响较大。俞樾在杭州时曾总办浙江书局,建议江、浙、扬、鄂四书局分刻《二十四史》,又于浙局精刻子书二十二种,当时称为善本。光绪三十二年卒,年八十有六。晚年讲学杭州诂经精舍,专意著述。治经、子、小学,宗法王念孙父子,读书研究,主张正句读、审字义、通古文假借,并分析特殊的语文现象。能诗词,重视小说戏曲。所作笔记,搜集丰富,为学术史、文学史提供不少参考资料。著作宏富,有《群经平议》、《诸子平议》、《古书疑义举例》等,笔记则有《俞园杂纂》、《曲园杂纂》等,总称《春在堂全书》,共二百五十卷。曾国藩曾有“李少荃(鸿章)拼命做官,俞荫甫拼命著书”之论。

《春在堂随笔》是作者根据平日所作笔记整理而成,共十卷,大体按年代排序。由于他学识渊博、根柢较深、因而笔记取材广博,文字简约。内容或为以经学、小学、诗文、石刻之考释和评定,或为师友间之酬和文字,或为游历览胜之实录实感,或为朝野之轶闻掌故,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史料价值。如《汉武故事》旧称班固撰。俞樾据其载长陵女子徐仪君事云:“至今上元延中已百三十七岁矣。”(元延乃汉成帝年号),因而断定“此书乃成帝时人所为,非班固也”关于《石钟山》的得名,有似钟之形和似钟之声两种说法。俞樾从其亲家常驻湖口的湘军水军都督、兵部侍郎彭雪琴口中得知:下钟山“盖全山皆空,如钟覆地,故得钟名。上钟山亦空,此两山皆当以形论,不当以声论,东坡当日‘犹过其门,而未入其室也’。”

《春在堂随笔》通行本有:光绪十五年(1889);上海文明书局《清代笔记丛刊》本;上海进步书局的石印本《笔记小说大观》本。

今有:《春在堂随笔》方霏点校,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春在堂随笔》中华书局2006年版;《春在堂随笔》辽宁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春在堂随笔》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35、《金壶七墨》

记载清代后期社会、政治、军事事件和社会轶闻的轶事类笔记,十八卷,黄钧宰撰。黄钧宰(1826—1876),一名振钧,字宰平,号钵池山农,别号天河生。淮安(今属江苏)人。清中后期的戏剧家、文学家。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举人,曾做过奉贤训导,并在江西、安徽、南京等地做过幕僚。他“性好词赋而不乐制艺”,一生偃蹇不遇。著有《比玉楼传奇》四种,篇目为《十二红》、《管城春》、《梦呼么》、《鸳鸯印》。其中《十二红》为揭露南河总督署的积弊而作,针贬时弊最为有力,也最著名。又有笔记《金壶七墨》等。

《金壶七墨》十八卷,包括《浪墨》八卷,《遁墨》四卷,《逸墨》二卷,《醉墨》一卷,《戏墨。《金壶七墨》记录了作者自道光甲午(1834)至同治癸酉(1873)四十年间的“耳目闻见,可惊可愕之事”,写出了他生平“悲欢离合之遭”,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书中触所及近代中国的方方面面,大到国家重要事件,小到平民的生活琐事,所描写的对象有帝王、官宦、文人、财主、商贾、平民、侠女、娼妓、乞丐;其内容有家世生平的表述,有地方掌故的考证,有本人为官的实录;还有一些神怪故事。书中记载的作者亲历的一些近代史上重要事件,也是研究中国近代史不可缺失的资料。如作者详细记录了亲身经历林则徐禁烟的经过,是不可多得的关于鸦片战争第一手资料:

初禁烟令下,大吏饬属严查。官弁泄沓者多,非滋扰穷民,即奉行故事,徒为胥吏肥己计耳。唯林公则徐由钦差总督两粤,规画周详,雷厉风行,搜缴尽善。定法:贩卖者杀,轻者流,吸食者黥。期以三月不悛,分别刑责。又延医配合药料,施给贫民。西洋趸船缴出烟土二万余箱,并所搜民间烟具,累箧连箱付之一炬。时通商国以十数,咸倾心受约束。独英吉利惧失重利,遂以索食为名,举兵犯尖沙觜。公遣参将赖恩爵等击走之,严断海济。先后六战,夷皆受创去。夷目义律潜赴澳门,倩西洋诸夷递说贴,求转圜。公以其言未可信,奏请相机剿抚。上手敕报曰:“联不虑卿等孟浪,但诫卿等畏葸。先威后德,控制良法也。”已尔,英夷反覆。又请停其贸易,并请沿海诸省严守备。谕曰:“该夷自外生成,是彼曲我直,中外咸知,尚何足惜!”公既奉谕,益慷慨,任劳怨。英人穷蹙,屡憾公不动,则大惧。知粤中无隙可乘,乃改图犯闽浙。初泊梅岭,扰厦门,总兵窦建彪等击退。遂由舟山攻陷定海,据之,掠宁波,窥吴淞,沿海骚动。当事不能御侮,争以激变咨公,因中伤之。代公督粤者为协揆某公。至则反公所为,而密输款于夷人。夷复舍定海去,拼力广东。

发生于1841年的“吴淞战役”是鸦片战争史上的重要事件,黄钧宰时任奉贤教谕,是这次战役的目击者。他记录了陈化成抗击英军、血洒炮台的可歌可泣的事迹,揭露了两江总督、制军牛鉴“闻胜趋出”,遭敌炮击又仓皇逃跑的可耻嘴脸。尤为可贵的是,在《吴淞从殉》一节中,写出了普通士兵英勇殉义的情况,是难得的历史资料。作者指出,抵抗外辱失败,主要是清廷的无能和官吏将领的腐败,《粤师误胜》一节写清军“乘贼无备,夜令出战”,烧毁民船,却上报杀敌“获胜”,“夷艇四沈溺,死者甚众”。“大帅”也不调查、不核实,竟“相庆于室,官吏悉称贺”,其结果“夷人晏然”、“小吏荣升”,而百姓遭殃。
《遁墨》中还记载了民众自发抗英斗争,如《李国泰》条记上海民众自发联合起来惩治英侵略者及其走狗李国泰的经过:“时英夷捉人于上海,乡民卖布粜米,独行夷场者,辄被掠,积数月竟失数百人,又多失小儿,百姓切齿”。市民们在城隍庙演剧,英人也前去观看,李国泰不知“深浅”,还“据高座,华冠丽服,作夷语,指使左右,意气扬扬”。百姓持械“突前,痛肆以击,腹破肠出,气息奄奄”,愤怒的群众“奔集天主堂,堕其墙垣,毁其器物,扬言不得人终不休也”。英人没法求于官府,清吏也无法:“今百姓积怨,吾亦不能禁。”英人无奈,交出被捉之人,可是被捉入教堂的人,由于惨遭折磨,均瘦骨嶙峋,“漆身喑哑,莫辨谁何”,“乡民见之大哭,被捉者亦哭”

《金壶七墨》对太平天国、捻军基本上持批评态度。

《金壶七墨》通行本为清同治12年(1873)刻本。

今有:《金壶七墨》,江苏广陵古籍刊行社,笔记小说大观,1983年版;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影印本。

136、《越缦堂日记》

清代历史逸闻轶事兼学术考据的综合性笔记,九集,李慈铭撰。李慈铭(1830—1894),晚清著名学者。初名模,字式侯,后改今名,字爱伯,号莼客,室名越缦堂,晚年自署越缦老人。会稽(今浙江绍兴)西郭霞川村人。李慈铭自幼聪颖,勤思好学,博览群书。十二三岁即工诗韵,深受汉学大师、学正吴晴舫器重,有“越中俊才”之称。一生仕途并不得意,11次参加南北乡试,无不落第而归。咸丰九年(1859)北游京城,将捐资为户部郎中,不料为人欺哄,丧失携资,落魄京师,其母因此变卖田产以遂其志,而家道由此中落。同治九年(1870),41岁始中举。光绪六年(1880),51岁始中进士,补户部江南司资郎。他为此特地刻了一枚履历闲章自嘲,曰:“道光庚戌茂才,咸丰庚申明经,同治庚午举人,光绪庚辰进士。”光绪十六年(1890)补山西道监察御史,任内巡视北城,督理街道,均尽其职。数上封事,不避权要。光绪二十年(1894),中日甲午战争战败,闻讯忧惧,咯血而卒,时年66岁。李慈铭学识渊博,承乾嘉汉学之余绪,治经学、史学,蔚然可观,被称为“旧文学的殿军”。刊著有《越缦堂文集》12卷、《湖塘林馆骈体文》2卷、《白华绛跗阁诗初集》10卷及《霞川花隐词》。尚有《杏花香雪斋诗二集》、《桃花圣解庵乐府》未刻。

《越缦堂日记》是清代著名的日记,作者日记三十余年不断,读书心得无不收录。文字达数百万言。共包括《甲寅日记》、《越缦堂日记乙集-壬集》、《孟学斋日记》、《受礼庐日记》、《祥琴室日记》、《息荼庵日记》、《桃花圣解庵日记》、《荀学斋日记》、《苟学斋日记後集》九部分。不仅记载了清咸丰到光绪四十年间的朝野见闻、朋踪聚散、人物评述、古物考据、书画鉴赏、山川游历及各地风俗,足资后世学者参考,同时书中也记录了他的大量读书札记,“略如四库全书提要之例,而详赡过之”,学术价值极高。因此,该日记也可谓是李慈铭治学的大成,被誉为晚清四大日记(其它三者为叶昌炽《缘督庐日记》、王闿运《湘绮楼日记》和翁同龢《翁同龢日记》)之首。1920年由生前好友蔡元培助其出版。风行海内,士林争相一睹为快,誉为“日记之大观,掌故之渊薮”。也有人持相反的看法,如鲁迅就认为:“《越缦堂日记》近来已极风行了。我看了却总觉得他每次要留给我一些很不舒服的东西。为什么呢?一是钞上谕,二是许多墨涂,三是早给人家看。我觉得从中看不见李慈铭的心,却时时看到一些做作”(《怎么写:夜记之一》)

以下三则日记,从中可看出作者处世心态、生活情趣爱好和文笔的清雅,也能给我们人生的启迪:

○月○日晴

庭中紫豆一丛,作花甚繁;芭蕉展叶,绿满窗户;紫薇久花,离离散红。每晴昼晚阴,徙倚其下,此亦余之三友也。

○月○日阴晴相间天气和煦

夜归馆后,僮仆渐睡,内外寂然。红烛温炉,手注佳茗,异书在案,朱墨烂然,此间受用正复不尽,何必名山吾庐邪?然或精神不继,或尘务经心,便亦不能领略,此事固当有福。

○月○日晨阴甚凉巳后晴

傍晚,独步至仓颉祠前看稻花。时夕阳在山,苍翠欲滴,风叶露穗,摇荡若千顷波,山外烟岚,远近接簇,悠然畅寄,书味满胸;此乐非但忘贫,兼可入道。

《越缦堂日记》十八册有咸丰四年刻本。

今有:中华书局1984年版;广陵书社2004年影印本。

附:文史笔记丛书目录

《说郛》一百卷,明·陶宗仪编

《百家名书一百三种》,明·胡文焕编

《学海类编》四百三十种八百十四卷,清·曹溶编陶越增订

《百川学海》10集,100种、177卷宋度宗咸淳九年(1273)左圭辑刊

《续百川学海》10集,113种,141卷,明·吴永编,(至冯可宾又扩充10集,所收多系唐宋文人野史杂说)

《墨海金壶》一百十五种、七百三十四卷,清·张海鹏编

《中国野史集成》,学津讨原本1922;

《历代史料笔记丛刊》中华书局1998年(共98种,包括《唐宋史料笔记丛刊》39种,《元明史料笔记丛刊》20种,《清代史料笔记丛刊》39种)

《笔记小说大观》10集21册,江苏广陵古籍刊行社1984年版

《中国笔记小说文库》(包括古今说海、清人说荟、明人百家、宋人说萃、古今宫闱秘记、清朝野史大观、古今说部丛书、唐人小说六种集成)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年影印本

《四库笔记小说丛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中华经典随笔》(16册),中华书局2007年版

《历代笔记小说大观》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

《新世纪万有文库·传统文化书系》,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前后陆续出版;

《全宋笔记》朱易安,傅璇琮等主编,四编、四十册,大象出版社2008年出齐。

《宋元笔记小说大观》全六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明清笔记丛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历代笔记小说丛书》文化艺术出版社1988年

《历代笔记丛刊》上海书店2009

《笔记小说大观丛刊》台湾新兴书局有限公司1984年版

《历代笔记名著丛书》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年版

《历代笔记小说小品选刊》学苑出版社2001年版

陈友冰摘编

资料来源:《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卷》、袁行霈侯忠义《中国文言小说书目》、侯忠义《中国文言小说参考资料》、上海辞书出版社《中国文学大辞典》、中华书局《中国文学家大辞典》、互联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