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著名家教选介(五):曾国藩家训(6)
http://www.newdu.com 2016-08-29 国学网 陈友冰 参加讨论
五、交友 【原文】一生之成败,皆关乎朋友之贤否,不可不慎也。(道光二十三年正月十七日《致澄弟温弟沅弟季弟》) 思古圣人之道莫大乎与人为善。以言诲人,是以善教人也;以德薰[1]人,是以善养人也,皆与人为善之事也。君相之道,莫大乎此;师儒之道[2],亦莫大乎此。仲尼之无常师[3],即取人为善也;无行不与,即与人为善也。为之不厌,即取人为善也;诲人不倦,即与人为善也。(同治二年正月二十一日《日记》) 【注释】 [1]薰:感染、感化。 [2]君相之道、师儒之道:作为辅佐君王的臣子和拜儒者为师。“君相”即“相君”,“师儒”即以儒为师。 [3]仲尼:孔子没有固定的老师,(他向所有有知识、有道德的人学习。仲尼,孔子的字。 【简评】 曾国藩作为中兴名臣,他恪守不树朋党,闭心自慎的为官原则和处事之道。不广交友,因此交友方面言论不多。但从他告诫诸弟“一生之成败,皆关乎朋友之贤否,不可不慎也”,可见他对交友非常慎重,而且要经过认真选择。他交友坚持两条:一是善于学习别人的长处,一是与人为善:“为之不厌,即取人为善也;诲人不倦,即与人为善也” 曾国藩交友的谨慎和洁身自好与当时吏治的腐败、贿赂的公行也有极大关系。正如他在“治家”篇中所告诫诸弟的:“当此乱世,黑白颠倒,办事万难。诸弟宜藏之深山,不宜轻出一步。以后务须隐遁,无论外间何事,概不可与闻”。也正因为当时吏治腐败,科举考试盛行递条子、开后门。曾国藩怕儿子误入歧途,在开考前的七月初七日写信给纪鸿说:“场前不可与州县来往,不可送条子,进身之始,务知自重。”考完发榜之前,曾国藩又怕儿子去活动,又于七月二十四日去信告诫儿子:“断不可送条子,致腾物议。”这次乡试,纪鸿榜上无名,以后多次应试,仅得一个“胜录附贡生”。难得的是,纪鸿始终未送过条子,曾国藩也没给主考官打过任何招呼。近日党中央批评今日的官场,盛行搞圈子,拜把子,同乡会,称什么“黄埔一期、二期”,也不妨以曾国藩的交友作为历史借鉴! 六、戒傲、戒惰 【原文】 少劳则而老逸犹可,少甘而老苦则难矣。 盖艰苦则筋骨渐强,娇养则精力愈弱也。 若能去忿欲以养体,存倔强以励志则日进无疆矣。 家败离不得个奢字,人败离不得个逸字,讨人嫌离不得个骄字。(《曾国藩家书》) 后辈子侄,总宜教之以礼。出门宜常走路,不可动用车马,长其骄惰之气。一次姑息,二次三次姑息,以后骄惯则难改,不可不慎。(《曾国藩家书》) 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大约军事之败,非傲即惰,二者必居其一;巨室之败,非傲即惰,二者必居其一。 故吾人用功,力除傲气,力戒自满,毋为人所冷笑。乃有进步也。 凡傲之凌物,不必定以言语加人,有以神气凌之者矣,有以面色凌之者矣。凡中心不可有所恃,心有所恃,则达于面貌。 诸弟能常进箴规,则弟即吾之良师益友也。而诸弟亦宜常存敬畏,勿谓家有人作官,而遂敢于侮人;勿谓己有文学,而遂敢于恃才傲人。常存此心,则是载福之道也。(道光二十五年五月初五日(《致澄弟温弟沅弟季弟》) 【注释】 [1]丹朱:传说中上古君主尧的长子。因被封于丹渊(在今天河南淅川县的丹水流域),故称之为丹朱。传为中国围棋的始祖,从小极受尧的宠爱。但其个性刚烈、欠和顺和政治智慧,被尧视为“不肖之子”。 [2]枢机:关键、枢纽之处。 【简评】 这几段家训是对子侄训诫不要有“骄、惰”之气。指出“骄、惰”之气的危害、产生原因和防止办法。曾国藩指出:“傲为凶德,惰为衰气。二者皆败家之道”,“历观前世卿兴衰及近日官场所以致祸福之由,未尝不视此二者为枢机”。防止的办法则是“戒惰莫如早起。戒傲莫如多走路,少坐轿”。对于世家子弟来说,“子弟之骄,又多由于父兄达官者,得运乘时,幸致显宦,遂自忘其本领之低,学识之陋,自骄自满,以致子弟效其骄而不觉”。更是要“常存敬畏,勿谓家有人作官,而遂敢于侮人”。这对于今日的“官二代”,对于夸耀“我爸是李刚”的干部子弟,对于吸毒、打人的明星子女,更有现实的警示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