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都网古文典籍频道

国学典籍网

当前位置: 主页 > 国学入门 >

中国古代文学要籍简介(五):通俗小说集(7)

http://www.newdu.com 2016-08-29 国学网 newdu 参加讨论

61、《彭公案》

晚清公案小说。清代三大公案小说之一,贪梦道人著。贪梦道人,原名杨挹殿,福建人,号贪梦道人,清咸丰、同治时福建人。生卒年和生平不详,从作品中对北京地理极为熟悉的情况来看,作者似应为北京人或长期客居北京者。除小说《彭公案》外,尚有《永庆升平后传》。《彭公案》共23卷,100回。是继《施公案》、《三侠五义》之后又一部侠义公案小说。

小说主人公彭公彭朋,实为康熙中彭鹏,字奋斯,号无山,一号古愚,福建莆田人,由知县官至巡抚,著有《古愚心言》。彭鹏故事,民间早有流传,大都出于附会,并非事实。小说写彭朋任官时每以“为国尽忠,与民除害”为己任,留心捕盗,“好者劝其改邪归正,不好之贼就地正法”(第40回)他在侠客李七侯、张耀宗、欧阳德等的保护、协助下,除掉了豪强左奎、武文华,镇压了“不服皇帝管”的响马周应龙,查办了大同总兵傅国恩等叛乱事,钦赐“忠臣爱民”匾额。其中并有黄三太在京打虎救驾,钦赐黄马褂;杨香武盗九龙杯;高恒父子寒泉捞印等事,均为邀圣宠,求显名,获官职。侠客之堕落为统治阶级的鹰犬,较之《施公案》表现得更为明显,侠义内容更加薄弱,渐次形成这类小说“贤臣微行,豪杰盗宝”的俗套,而且“字句拙劣,几不成文”(鲁迅《中国小说史略》),标志着近代侠义公案小说的日趋没落。

《彭公案》之后,又有《续彭公案》80回,《再续彭公案》81回。

《彭公案》最早刊本为光绪十八年(1892)刊本。

今有:《彭公案》秦克、巩军校点,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彭公案》三秦出版社2005年版;《彭公案》北京燕山出版社2007年版;《正续彭公案》(四册)(清)贪梦道人撰,佚名续作,群众出版社2001年版。 

62、《三侠五义》三种

包括《七侠五义》、《三侠五义》和《小五义》三种。

《三侠五义》本名《忠烈侠义传》,系清咸丰、同治年间著名说书艺人石玉昆所述。石玉昆字振之,天津人,号问竹主人。约公元1856年前后(清文宗咸丰中前后)在世,是北方著名之讲唱艺术家,主要在北京书场说唱子弟书,轰动一时,享有盛名二十年。他蔑视权贵,王公招之不至,宁愿活动于市肆间。擅长讲《龙图公案》。石玉昆说书的内容由当时的文良等人笔录下来,称为《龙图耳录》(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印本)。其后“问竹主人”、“入迷道人”对《龙图耳录》加以该编,删去《龙图耳录》中一些“怪力乱神”的内容,定名为《三侠五义》,共一百二十回。至迟在同治十年(1871),《三侠五义》业已成书。问竹主人的真实姓名与生平事迹均不详,而入迷道人一般被认为是文琳。文琳,字贡三,属汉军正黄旗人。光绪二十四年(1898)以刑部右侍郎卒,时年约七十岁。光绪十五年(1889),著名学者俞樾因小说第一回狸猫换太子事“殊涉不经”,于是据史传作了改写,又因书中所述非止三侠,故而改题为《七侠五义》刊行于世。此后有续书《小五义》、《续小五义》、《后续小五义》等,其中以《小五义》较为著名。

《三侠五义》根据旧本中五鼠闹东京的故事,别出心裁,改编成侠义英雄展昭、白玉堂等人辅佐包拯为民申冤办案,并且平定藩王作乱的故事。全书一百二十回,前二十七回,步步深入地描写了贤臣包拯的事迹;随后的四十回,以御猫展昭和锦毛鼠白玉堂的“猫鼠”之争为线索,交代了“五鼠”归附包拯的经过以及包拯与侠客们举拔年轻清官、弹劾惩处权奸与贪官的情形;最后五十回,以颜敏巡抚襄阳为中心,由七侠引出王义剪除襄阳王党羽、打探襄阳王阴谋的故事。其中人物描写细腻,情节曲折,富有生活气息。

《小五义》的中心人物已由《三侠五义》中的包公转为包公门生颜查散,而重要的侠义人物,除了前辈“七侠五义”之外,增加了几个晚辈义士,即钻天鼠卢方之子粉面子都卢珍、彻地鼠韩彰义子霹雳鬼韩天锦、穿山鼠徐庆之子山西雁徐良、锦毛鼠白玉堂之侄小专诸白芸生,这四个小义士加上《三侠五义》中原有的人物小义士艾虎,便是“小五义”。《小五义》并不是紧接着《三侠五义》的结尾续写的,它实际上是从《三侠五义》一百回后开始写起,部分内容与前书重出。小说以襄阳王赵珏图谋叛乱为线索,历叙颜查散奉旨巡按襄阳,大印被盗;白玉堂坠铜网而死;众侠义云集襄阳,蒋平找回大印;智化用计,里应外合,收降襄阳王党羽钟雄;破铜网时,颜查散被沈中元劫持,众义士分头寻找,沿路行侠仗义;“小五义”不期而遇,结拜为兄弟;继而沈中元归附颜查散;众义士参悟阵图,分工破阵,不幸误落铜网。故事至此戛然而止,留下无尽悬念,待《续小五义》叙说。

《三侠五义》、《七侠五义》版本,光绪初,北京隆福寺街的聚珍堂书店木活字排印《三侠五义》、《七侠五义》行世,流传甚广。

今有:《七侠五义》穆公标点,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三秦出版社2007年版;吉林文史出版社2010年版。

《小五义》,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王述点校,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版;群众出版社2002年版;北京燕山出版社2007年版。 

63、《绿牡丹》

又名《四望亭全传》、《龙潭鲍骆奇书》,清代世情小说,题署“二如亭主人”编。二如亭主人,真实姓名与生平事迹均不详,有人以为是明末著名的戏曲作家吴炳。吴炳,字可先,号石渠,晚年又自称“粲花主人”,生于明神宗万历二十三年(1595),今江苏宜兴宜城镇人。万历四十七年(1619)进士,出任湖北武昌府蒲圻县知县。任上严谨执法,不徇私情,深得民心。后任江西提学副使,不久又调任工部都水司主事。后来因看不惯官场中的营私舞弊,便托病告归乡里。吴炳回乡以后,居住宜城南门外五云庄的“粲花别墅”,潜心诗文与戏剧创作。崇祯年间,吴炳由大司马陆完学推荐,担任江西提学副使。崇祯皇帝自缢后,吴炳流寓广东。清顺治三年(1646)十月,永明王在广东肇庆即帝位,次年一月,吴炳被授为兵部右侍郎,从至桂林。二月被拜为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宰相),仍兼兵部右侍郎的职务。四月,随同永明王至湖南武冈地区。八月二十四日,听说清兵将到,便急忙和永明王一起奔向湖南靖州。当时情势十分危急,永明王命吴炳护送王太子到湖南城步,同往的只有吏部主事侯伟时。到达时,城池已经被清兵占领,稍战即为清兵所俘,囚于衡州湘山寺。吴炳被俘后坚贞不屈,清顺治五年正月十八日,连续绝食7天而亡,年仅54岁。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赐谥“忠节”,葬宜城南门外山门村石亭埠,后人将他和族侄吴贞毓一道供奉在宜城西庙巷“二忠节祠”内。吴炳也是一位杰出的戏剧家,尤其擅长编剧作曲,造诣精深。郑振铎在《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中称吴炳、孟称舜、范文若“同为临川派的最伟大的剧作家”。吴炳著有《说易》、《雅俗稽言》、《绝命诗》等,同时,还精心编撰剧本多种,尤以、《画中人》、《西园记》、《情邮记》、《疗妒羹》5个剧本最为著名,后人把这5个戏剧合称《粲花五种》(一名《石渠五种曲》)。其中《绿牡丹》名列《中国十大古典喜剧集》,为越剧保留剧目,久演不衰;《西园记》为昆剧传统剧目之一,并相继与《画中人》搬上银幕。

小说《绿牡丹》以唐武则天时代为背景,叙述将门之子骆宏勋与江湖侠女花碧莲,在剪除武周佞臣及其党羽的过程中,相识相恋,几经挫折,终成眷属的故事。小说以行侠仗义为基调,演述山东“旱地响马”花振芳、江南“江湖水寇”鲍自安集结了一批江湖义士,除暴安良,锄奸扶弱;并辅助宰相狄仁杰起兵,迫使武则天退位、迎庐陵王还国登基,众人蒙受封赏。小说抨击了权势豪强对百姓的欺凌,歌颂了江湖豪侠的侠义行为。故事情节跌宕曲折,极富传奇色彩。文辞也通俗流畅,生动风趣,具有民间文学韵味。人物刻画细腻传神,如鲍自安的老练诙谐、武功超群,花振芳的豪爽耿直、敢作敢为,义仆余谦的疾恶如仇,鲍金花的骄矜好胜,花碧莲的质朴情挚,都个性鲜明。

小说自清代道光年间问世后,广受读者欢迎,产生了较大影响。许多地方剧种都曾取其部分情节改编成戏剧上演,如《大闹桃花坞》、《四望亭》、《嘉兴府》、《龙潭镇》、《扬州擂》、《四杰村》、《巴骆和》等。京剧《宏碧缘》,即以《绿牡丹》为蓝本,加以改编创作而成。

今有:《绿牡丹全传》,中国古典小说研究资料丛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绿牡丹•霞笺记》,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年版。 

64、《济公传》

清代传奇小说,郭小亭著。作者生平不详。

《济公传》主要讲述济公济困扶危,惩治强梁,与为富不仁者作对的故事。济公(1130年—1209年),原名李修元,南宋高僧,台山永宁村人。他破帽破扇破鞋垢衲衣,貌似疯颠。初在杭州灵隐寺出家,后住净慈寺,不受戒律拘束,嗜好酒肉,举止似痴若狂,却是一位学问渊博、行善积德的得道高僧,被列为禅宗第五十祖,杨岐派第六祖,撰有《镌峰语录》10卷,还有很多诗作,主要收录在《净慈寺志》、《台山梵响》中。济公懂医术,为百姓治愈了不少疑难杂症。他好打不平,急人之难,救人之命。他的扶危济困、除暴安良、彰善罚恶等种种美德与疯疯癫癫的语言和行为,在人们的心目中留下了独特而美好的印象。因此从从宋代即开始流传的济公传说。并有“天花藏主人”编次,无名氏所作的《济颠大师醉菩提全传》(二十回)问世。

小说《济公传》即在上述传说和《济颠大师醉菩提全传》的基础上整理加工而成。全书二百四十回。由济公降世、十度说起,至三探娘舅、九僧擒韩殿、西天朝佛缴法旨止。叙济公原名李修缘,系“罗汉转世”,二十七岁出家灵隐寺。他不戒酒肉,佯狂似颠,故称济颠。书中集中描述济公出家以后行侠仗义的故事,而对济公的童年生活描写较少。其中:淫贼华云龙盗走相府珠冠,济公三擒华云龙;金山寺八魔炼济颠,太乙真人、长眉罗汉助济公降魔;小西天盗贼狄之昭杀人移祸,狄小霞、谭宗旺错配夫妻,济公点化狄小霞共破小西天;五云阵斗法等情节较为生动。全书的结构较为松散,但由于贯穿始终的主人公济公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一缺陷。本书和《镜花缘》,《封神演义》,《聊斋志异》是中国流传最广的四部神鬼仙怪之书。

今有:《济公全传》,中华书局2004年版,以锦章书局石印本为底本;《济公全传》,齐鲁书社2008年版;《济公全传》,穆可点校岳麓书社2002年版;《济公全传》,凤凰出版社2008年版;《济公全传》,天津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济公全传》,中州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 

65、《说岳全传》

清代英雄传奇小说,全称《精忠演义说本岳王全传》,20卷,80回。作者钱彩、金丰,生卒年代和生平均不详。岳气故事在民族矛盾尖锐的南宋时期就已广泛流传,并成为说话人的重要题材之一。至明中叶以后,权奸当道,国势日危,借以寄寓思良将、恶权臣思想的各种“岳传”便应运而生,先后出现了熊大木的《武穆演义》,邹元标的《精忠全传》等书。这些小说基本上有两种类型:一种是脱离正史的虚构,一种是一一对照正史的复述,而《说岳全传》则虚实兼而有之,它吸收了许多民间传说,过去的岳传小说,尤其是熊大木《大宋中兴通俗演义》中的精华而获得空前的成功,其成就和影响都超过了前两类小说。

《说岳全传》把岳飞塑造成一位民族英雄和爱国统帅的形象。他自小孤贫,而好义结友。岳母在他背上刺字,勉励他“精忠报国”。“以身许国,志必恢复中原,虽死无恨”,是他决心抗金的自白。作者在历史人物岳飞的身上集中了很多优点:他军令森严而待人宽厚,经常以爱国思想教育部下,以致岳家军人人皆知抗敌的目的。更了不起的,是他能平等待人,团结了不少绿林弟兄,共保宋室。这种设想固然有一定的历史依据,但更主要的却是作者顺应时势要求,通过形象描绘,把重视人民抗敌力量的卓越见识赋予了岳飞。这一点,是以往任何一种“岳传”都不曾如此突出地描写过的。该书作者着意描述“岳武穆之忠,秦桧之奸,兀术之横”,不仅为了安慰屈死在风波亭上的忠魂(见《说岳全传》“自叙”及末回开章诗),还有假借南宋历史教训,宣扬民族意识,悼念明朝爱国志士,谴责汉奸外寇的用意。因此小说在乾隆年间遭到禁毁。

《说岳全传》以《水浒》续书自居,用浓笔重墨描写了不少民间英雄。作者有意把他们的反压迫斗争与岳飞的抗金斗争联合起来,大大歌颂了那种同仇敌忾的正义行为。这不仅曲折反映了明末清初农民义军与地主武装联合抗清的历史现实,也表明当时一部分爱国文人在现实教育下,已经在改变对农民义军的盲目仇恨,开始重视人民的力量。年老的呼延灼力奋双鞭,为国捐躯;杨再兴误走小商河,被射成箭人,壮烈牺牲。许多虚构的梁山后代,如阮小二之子良,关胜之子铃,董平之子芳,张青之子国祥,韩滔之子起龙、起凤等,也都在外敌入侵的新形势下,发扬了梁山固有的战斗精神。作品里还出现了一个李逵式的英雄——牛皋。他曾独闯金营,投递战书,令兀术不得不表示钦佩。然而他却不像岳飞那样愚忠。牛皋敢于其斥徽宗:“那个瘟皇帝,太平无事不用我们,动起刀兵来,就来寻我们替他去厮杀,他却在宫中快活。”当岳飞南归,他力阻不成,后闻岳飞凶讯后,首先发兵复仇;复仇不成,他就重新落草,以示与腐朽朝廷对抗。血淋淋的事实教育了他,使他对统治者的嘴脸认识得更加清楚。他说:“大凡做了皇帝,尽是无情无义的。我牛皋不受皇帝的骗,不受招安。”这就一语道破了历来农民起义失败的惨痛教训,与《水浒后传》精神一致。但大敌当前,他仍然出战,并且说:“我牛皋岂是怕兀术的?就受招安,待我前去杀退了兀术,再回太行山便了。”可见他的抗金,不是为宋主效忠,而是为国家出力。他与统治者联合作战,并非屈辱投降而是一种团结御侮的策略。这些描绘不仅突出了人物的精神面貌,同时表现出作者在经历了明末清初的大变乱以后,思想认识的提高。至于作品中的一些反面人物,如兀术的骄横狡诈,顽固自信;秦桧夫妇的阴险毒辣,下流无耻,也都写得淋漓尽致,令人发指。

但作者在小说中对岳飞形象赋予过多的封建伦理色彩,为要表现他的忠孝仁义,有时竟违背常情。另外,作者把岳飞与强寇权奸的矛盾,归结为大鹏鸟、赤须龙、女土蝠之间的冤冤相报,忽视了历史悲剧的社会原因。这不但削弱了这场火热的爱国斗争的政治意义,并且宣扬了因果报应的迷信思想。小说粗线条描写多,常用口语,情节描写也多有重复,明显地保留着民间话本的痕迹。作品后二十回写群奸受惩,众小英雄在岳雷率领下填捣黄龙,气死匹术,笑死牛皋。这纯粹是人民美好愿望的反映,但是因为缺乏现实依据,而又描写粗糙,终未成功地表现那种浪漫的幻想。

《说岳全传》影响很大,不少有关故事还被写成戏曲在民间流传。像《牛皋扯旨》、《柜中缘》、《挑滑车》等戏都在舞台上获得了长久的生命。

今有:《说岳全传》,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时代文艺出版社2007年版;大众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凤凰出版社2005年版。 

66、《说唐全传》

清代历史演义长篇小说,全称《说唐演义全传》。原书十卷、六十八回,卷首题为“鸳湖渔叟校订”,鸳湖渔叟真实姓名不可考,近人陈汝衡有改写本。陈汝衡(1900—1989)曲艺理论家。江苏扬州人。早年就读于东南大学,曾在中央大学、暨南大学执教,后任上海戏剧学院讲师、教授。长期从事曲艺史研究,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以文言文撰有关说书史的专著《说书小史》,五十年代在此书基础上重写成《说书史话》。1978年后,计划将说书史按断代分集写成专著,但仅完成《宋代说书史》。其他著述还有《说书艺人柳敬亭》、《弹词溯源和它的艺术形式》、《杨家将—从民间说唱到戏曲演出》等,另有弹词开篇《庆祝上海解放一周年》、《石达开》等多篇。有关曲艺著述,编为《陈汝衡曲艺文选》,于1985年由中国曲艺出版社出版。

《说唐演义全传》从文帝平陈、隋末农民起义写起,一直写到唐王削平群雄、太宗登基;比较明确地揭示了爆发起义的社会根源,再现了十八路反王、六十四路烟尘的动乱时代。和以往任何一种“说唐”不同,它并不遵循正史轨范,而以瓦岗寨好汉的风云聚散为中心。像劫王杠、反山东、取金堤、取瓦岗这些纯粹出自想象的热闹情节,被作者大加渲染,充满了健康的战斗气息。它还痛斥了炀帝的荒淫、宇文氏的凶暴,并不像《隋唐演义》那样故意遮掩这些昏君恶臣的罪过。显然,《全传》作者是把正史与传说揉合起来进行创造的。代表人物有任侠好义秦琼(秦叔宝),少年英雄罗成(历史上的罗士信),粗野,诙谐,憨厚的程咬金(程士节)等。它具有浓厚的民间传说的风味,作品有想像了许多好看的热闹情节,充满了生龙活虎的战斗气氛。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弥漫全书,许多人物形象至今家喻户晓,比较典型地表现了历史演义向英雄传奇的演变。

《说唐全传》也和其他一切的历史演义和英雄传奇那样,有一个被美化了的“真命天子”。拥护李世民与否,成为一切英雄成败的根本条件,和评价他们优劣的绝对标准。所有反对李氏的起义英雄,都被否定。甚至在描写作者比较喜爱的单雄信时,也通过李氏的宽厚与雄信的褊狭分别加以褒贬。

继《说唐全传》之后,又出现《说唐后传》、《说唐三传》、《反唐演义》等续书。它们共同的特点是描写忠奸斗争,宣扬功名富贵的思想,在艺术上则模拟远过于创造。至于《万花楼杨包狄演义》、《五虎平西前传》、《五虎平南后传》则更为平庸。而在道光以后,这类小说更乏新作,风靡一时的已是公案侠义小说了。

今有:《说唐全传》周树德校注,中州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南年版;学苑出版社2009年版。 

67、《品花宝鉴》

清代狭邪小说,又名《怡情佚史》,全书60回,陈森撰。陈森(约1797~约1870),字少逸,号石函氏,又号采玉山人,清嘉庆、道光时毗陵(今江苏常州)人。陈森年轻时应举不第,后游历名山大川,足迹遍天下,曾流连于声伎场中以自遣,因此熟悉梨园旧事。约于道光十七年(1837),开始创作以优伶生活为题材的小说《品花宝鉴》。在完成前十五回书稿后,创作暂时中断,不久他又应聘赴广西入巡抚幕僚。约在道光二十七年(1847),陈森离广西赴京,旅途中又写成十五回的书稿。抵京应京兆试,再次落第,于是发奋著书,创作了《品花宝鉴》的后三十回,并对先前完成的书稿作了修改。至此,这部六十回的小说终于全部完成,时间约在道光二十九年(1849)。陈森在作品自序中曾自叙创作缘起:“及秋试下第,境益穷,志益悲,块然磈礌于胸中而无以自消,日排遣于歌楼舞榭间,三月而忘倦,略识声容伎艺之妙,与夫性情之贞淫,语言之雅俗,情文之真伪。”。又云:“此书也,固知离经畔道,为著述家所鄙,然其中亦有可取,是在阅者矣。”除《品花宝鉴》外,陈森早年还曾创作过《梅花梦》传奇。

《品花宝鉴》以清代乾隆时期京师朝贵名公的狎优生活为背景,以青年公子梅子玉和男伶杜琴言的同性恋为中心线索,描写了所谓“情之正者”与“情之淫者”两种人。以温情软语、风雅缠绵的情调,淋漓尽致地描绘了王孙公子、城市游民玩弄相公(男优)的行为,表现了对伶人不幸遭遇的同情,人格的尊重。

唐人登科以后,多作冶游,习俗相沿,已成佳话。作品有崔令钦《教坊记》,孙棨《北里志》等专写妓家故事。明清以来,这类作品更多,如梅鼎祚的《青泥莲花记》,余怀之的《板桥记》等。但就像鲁迅所云:“若以狭邪中人物事故为全书主干,且组织成长篇数十回者,盖始见于《品花宝鉴》。”(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品花宝鉴》是中国小说史上最早出现的长篇狭邪小说,也是唯一一部写同性恋的长篇小说。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他以平等和欣赏的态度对待同性恋,甚至提出“同样好色,不必分男女;好女而不好男,是好淫而呛蒙”同性恋理论主张,这在两百年前,是相当惊世骇俗的。正因为如此,该书在清道光年间被禁毁,也被坊间中国古代九大禁书其中之一,而被士林津津乐道。“好事者竞相传抄,越三年而有刻本”(杨懋建《梦华琐簿》)。

《品花宝鉴》最早的刻本是道光己酉年(1848)幻中幻了斋刊本,北京国家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河南大学图书馆以及英国伦敦图书馆有藏。后世又有道光复课本、咸丰、光绪刊本及多种石印本。

今有:《品花宝鉴》,尚达翔校点,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品花宝鉴》中华书局2004年版;《品花宝鉴》,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丁维忠点校《品花宝鉴》丁维忠点校,人民中国出版社1993年版。 

68、《花月痕》

清代言情小说,题“眠鹤主人编次”,咸丰戊午年(1858)序,而光绪中始流行。魏子安撰。眠鹤主人是魏秀仁的号。魏秀仁(1818—1873),字伯肫,一字子安、子敦,号眠鹤主人、眠鹤道人、定香主人、咄咄道人、不悔道人、潜山、无思子等,活动于清道光至同治年间,侯官(今福建福州)人。魏秀仁的父亲魏本唐为嘉庆举人,先后任直隶知县与福建、台湾等地的教官。魏秀仁自幼即跟从父亲学习经史,但直到二十八岁才获得秀才身份,并于次年中举。在此之后,他接连三次参加进士考试,均未中。咸丰六年(1856),魏秀仁赴太原为山西巡抚王庆云的幕僚,翌年王庆云升调四川总督,他曾跟随入川,但不久又返回太原,任太原知府保龄家的塾师。其后又再度入川,重为王庆云幕僚,在川期间还曾主讲于成都的芙蓉书院。魏秀仁在川陕等地客居十余年后,于同治初年返回故乡福建,以教书度日,最后在贫病潦倒中去世。除带有自传性质的小说《花月痕》外,还著有《陔南山馆诗抄》、《陔南山馆诗话》与《咄咄录》等三十余种著作,但多未刊行于世。

《花月痕》是继《红楼梦》之后的又一部长篇言情小说。书中描述韦痴珠、刘秋痕和韩荷生、杜采秋这两对才子与妓女的故事,叙述他们晦达升沉的不同遭遇。韦、韩角逐官场,流连妓院。韦风流文采,名倾一时,而怀才不遇,终身潦倒;秋痕也因不得嫁韦,以身殉情。韩则飞黄腾达,累迁官至封侯;采秋终于归韩,亦得一品夫人封号。全书布局巧妙,行文缠绵,文笔细腻、哀艳姜婉。其中刘秋痕,虽堕娼门,但不甘沉沦,以死殉情,是中国古代小说中少见的一位身遭侮辱损害而奋力抗争搏斗的妓女形象。作者通过这一穷一达两对人物的描写,寄托了自己的不平和追求。其中关于韦、刘二人的描写,凄婉动人,颇具艺术感染力。这部书中有大量诗词,缠绵悱恻,哀感顽艳,都是香奁体。清末的文人对此很是欣赏,张恨水早期的小说里也常引用这里的诗词。其实正如鲁迅所批评的:“诗词简牍,充塞书中,文饰既繁,情致转晦”,特别是结尾叙韩荷生战绩,杂以妖异之事,“则如情话未央,突来鬼语,尤为通篇芜累”(《中国小说史略》)。此书也是后来鸳蝶派的滥觞,象徐枕亚的《玉梨魂》从小说名字和内容都是学它的。

今有:《花月痕》杜维沫校点,中国小说史料丛书,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花月痕》福建人民出版社1981年出版;《花月痕》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 

69、《青楼梦》

清代狭邪小说,原名《绮红小史》,卷首题为“厘峰慕真山人撰”。“厘峰慕真山人”是晚清人俞达的号。余达(?—1884)一名宗骏,字吟香,号慕真山人,江苏长洲(今苏州市)人。一生功名不遂,怀才不遇,经常出入酒楼妓院,《青楼梦》里的主人公金挹香就是他自己的化身,他通过这本书来抒写自己的经历和理想。“后欲出离,而世事牵缠,又不能遽去。光绪十年(1884)以风疾卒”(鲁迅《中国小说史略》)。除《青楼梦》外,尚著有《醉红轩笔话》、《花间棒》、《吴中考古录》、《闲鸥集》、《吴门百艳图》、《醉红轩诗稿》等。当时流传较广,影响较大。作者,即俞达又名宗骏,字吟香,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写所谓风流才子的生活向往。

《青楼梦》成书于光绪四年(1878),属于以狎妓为题材狭邪小说。书名是借着当时较有名声的《红楼梦》来命名的,题材也略同红楼梦,写作方式也有意模仿《红楼梦》。书中描写了一个风流才子金挹香始溺温柔之乡,与36美人(妓女)朝夕往来,后来弃官修道,悟道成仙,又归家度其妻妾,一一了却尘缘,同结风流案。书中的主人公金挹香虽是作者的化身,但内容并非写实,而是作者重在抒发作者的人生理想,即开篇所表白的:“游花国,护美人,采芹香,掇巍科,任政事,报亲恩,全友谊,敦琴瑟,抚子女,睦亲邻,谢繁华,求慕道”。小说中的描写雷同,诗词盈篇,颇乏生气。

这部小说刻意模仿《红楼梦》,只是把大家闺秀换成娼妓,把情场移于烟巷。金挹香以贾宝玉为模特,挹翠园仿效大观园,三十六美人亦以《红楼梦》中的诸女子谪命名。此三十六美人都是天上仙女降人间,只为了却空缘。《青楼梦》寄托了作者的人生幻灭之感,抒发了感士不遇之情,这对了解封建社会末世的士子心态,有一定的认识价值。

今有:《青楼梦》,三秦出版社1988年版;《青楼梦》,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青楼梦》,齐鲁书社2008年版;《青楼梦》,时代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 

70、《海上花列传》

清末著名狭邪小说亦名《绘图青楼宝鉴》、《绘图海上青楼奇缘》,凡64回。作者“花也怜侬”,即韩邦庆(1856~1894),字子云,号太仙,别署大一山人、花也怜侬。松江府(今属上海)人。韩邦庆的父亲官刑部主事,故而他幼年居住于北京。成年后,南归应试,考取秀才,但后来多次参加乡试,均未能一第。曾在豫为幕僚,后旅居上海,并为《申报》撰稿。韩邦庆嗜鸦片,好冶游,与某妓女相狎,长居其妆阁中,为《申报》写稿,所得笔墨之资,悉挥霍于花丛中。吴语小说《海上花列传》就作于此时。他在该书《例言》中叙其创作宗旨:“此书为劝戒而作,其形容尽致处,如见其人,如闻其声。阅者深味其言,更返观风月场中,自当厌弃嫉恶之不暇矣。”此外,韩邦庆还作有文言小说集《太仙漫稿》,并办过文艺期刊《海上奇书》。

《海上花列传》是最著名的吴语小说,也是中国第一部方言小说。首刊于韩邦庆自办文艺半月刊《海上奇书》,34回,未完。后世张爱玲曾将其翻译为国语,命名为《海上花》分为《海上花开》和《海上花落》两部分。这部长篇小说的主要内容是写清末中国上海十里洋场中的妓院生活,涉及当时的官场、商界及与之相链接的社会层面。小说以赵朴斋、赵二宝兄妹为主要线索,写他们从农村来到上海后,被生活所迫而堕落的故事。赵朴斋因狎妓招致困顿,沦落至拉洋车为生。二宝则沦为娼妓。赵氏兄妹的遭遇和经历,在上海下层社会生活中,有一定的典型性。书中广泛描写了官僚、名士、商人、买办、纨袴子弟、地痞流氓等人的狎妓生活以及妓女的悲惨遭遇。内容虽以写妓院生活为主,而旁及官场和商界,反映了日益殖民地化的城市上海的部分社会面貌。作者以看似不动声色的笔墨,描写了当时贫富悬殊、贵贱分明的社会生活画面。

韩邦庆的《海上花列传》以平实自然的笔法、冷静客观的艺术格调记录了上海崛起之初的点滴印记,被看作是沟通中国小说传统与现代的关键,是中国近代小说的转型之作。小说描写了从“台基”、“花烟间”、“幺二”到“长三书寓”各类妓院三十多位青楼女子的日常生活片段,同时还刻画了与她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嫖客,有富豪官绅、文人骚客,也有地痞无赖、车夫小贩,加上老鸨、仆役,小说共涉及一百多人。这些人物在设宴叫局、开灯吸烟、打茶围、吃花酒这些消闲社交活动中体验着繁华与糜烂的都市生活。都市众生的原生态生活通过作者平淡自然的叙述娓娓道来,这种叙述建构在作者“穿插”“藏闪”这种新型的艺术结构的自觉运用上。

摒弃了传统小说一人一事贯穿始终的单一的情节结构,创造性地采用了藏头露尾、或藏或闪的新型结构多线索、多角度、多侧面地表现都市众生的生活图景。用写实代替传奇,用立体的网状结构改变了古典小说平面的链式结构,小说中没有出现整合全篇的主人公及情节主干,以众人、众声、众多的故事与物象取代了以情节为中心的叙事传统,以此表现新兴都市的复杂与丰富,对中国近代小说的现代转型有着重要的贡献和意义。作者描绘人物性格,刻画人情世态,细腻传神。写妓女亦个个不同,有好有坏,不像《青楼梦》那样将妓女理想化,较近于写实,有“平淡而近自然”的特点。

《海上花列传》于光绪二十年(1894)出单行本。

今有:《海上花列传》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海上花列传》金欣祁虹点校,安徽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海上花列传》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海上花列传》岳麓书社2009年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1)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图书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