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其它 78、《历代曲话汇编》 历代曲话论著汇编,4编,今人俞为民、孙蓉蓉编。俞为民1951年2月12日生,浙江余杭人。1978年本科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1981年研究生毕业于南京大学古典戏曲专业,获硕士学位。毕业留校,一直从事中国古代戏曲、小说的教学与研究工作,现任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戏曲、中国古代小说。目前主要从事宋元南戏研究。著有、《宋元四大戏文读本》、《中国古代戏曲简史》、《明清传奇考论》、《宋元南戏考论》、、《李渔〈闲情偶寄〉曲论研究》和《中国古代戏曲理论史通论》(合著)等。1953年6月1日出生于上海,祖籍浙江镇海,1977年南京大学中文系本科毕业,留校任教。1987年获硕士学位。现任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文心雕龙》研究、中国文学批评史。著有:《文心雕龙研究》、《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思维方式研究》和《中国古代戏曲理论史通论》(合著)。 《历代曲话汇编》15集。以人立目,按时代分编,共分4编:唐宋元编,明代编(3集),清代编(8集),近代编(3集),700万字。一是收录的数量多。全书收录了唐代以来376位曲论家的175部曲话专著(含辑录),700多篇单篇评论。从时间向度来说,涵盖了中国古典戏曲理论产生及发展的整个历史过程。中国古典戏曲理论的发展历程,大致分为九个时期,先秦至唐代为萌芽时期,宋代为雏形时期,元代至明初为成熟时期,明代嘉靖、隆庆年间为发展时期,明代万历年间为繁荣时期,晚明为深入时期,清初为集成时期,清代中叶后为转折时期,近代为总结时期。这一发展历程,通过全书收录的论著系列,得到了清晰的显现。从曲论家与曲论著作来说,凡比较重要或有一定影响者,大体收列其中。特别是近代曲话,以前无人系统整理,而本书编成3集,填补了这方面文献的空白。 二是收录的种类广。在中国古典戏曲论史上,批评家们所运用的批评形式不拘一格,多种多样,因此,所呈现出来的理论形态也丰富多彩,富有民族特色。理论专著是中国古典戏曲理论的主体,在中国古代戏曲理论发展史上,产生了一大批曲论著作,从这些曲论著作的内涵来看,大致可以分为八种类型:记载作家生平事迹,品评其创作特色;记载演员生平事迹,品评其演唱技艺;记载戏曲史料,论述戏曲的形成及发展;记载曲目,并加以评述;论述戏曲创作方法和技巧;论述戏曲演唱方法和技巧;融考辨史料、品评剧作、论述创作方法为一体的各种曲话;戏曲格律谱与戏曲韵谱等。对于这八种类型的专著,本书均予收入。特别要指出的是,《南九宫十三调曲谱》、《南曲九宫正始》的学术价值以往未能引起足够重视,因此未能收入曲话汇编,而本书弥补了这一缺憾,可谓别具只眼。评点、序跋、尺牍、小品、日记及以诗词曲论曲等多种形式的论著,本书也精心选择,予以收入,可谓洋洋大观。 三是收录的版本力求精良。书中所收曲论有不同版本者,选择善本为底本,同时补充与吸收新发现的曲论著作。如明代魏良辅的《南词引正》又名《曲律》,现有三种不同的版本:一是《吴歈萃雅》卷首附刻本,共十八条,题作《吴歈萃雅曲律》;二是《词林逸响》与《吴骚合编》卷首附刻本,共十七条,《词林逸响》题作《昆曲原始》,《吴骚合编》题作《魏良辅曲律》;三是收录在明代玉峰张广德编的《真迹日录二集》中的由明代著名书法家文征明手写的钞本,共二十条,题作《娄江尚泉魏良辅南词引正》,其中五条为前两种版本所没有,显然,前两种版本已经后人改动,故本书所收以明钞本为底本。如此种种,不胜枚举,可以看出,本书编者对于版本的选择是十分审慎的,而且注意汲取学术界的研究成果。 《历代曲话汇编》黄山书社2009年版。 79、《历代赋话复小斋赋话》 清人浦铣撰。字柳愚,嘉善人。康熙乙酉拔贡。有《百一集》。 清代赋话,清人浦铣撰。《历代赋话》浦铣辑录并加辩证的历代辞赋评论汇集,共28卷。 浦铣是第一个以“赋话”名书的人,且一人兼有两部赋话:《历代赋话》和《复小斋赋话》。”。《历代赋话》是中国迄今为止规模最大、搜采最丰的一部赋话。:《历代赋话》正集14卷,以人为纲,辑录正史所载各代赋作者本传中有关作赋的文字,是一部赋史的轮廓。《历代赋话》续集14卷,以赋为主,浓缩了中国古代赋论的精华,是一部赋论史的雏形。《历代赋话》正集部分文献搜集的正史25部,所收录的赋作家粗略统计有351位,所录及的赋作品赋篇约328篇。《历代赋话》续集部分所收的相关赋学赋论材料近1000条,而“述而兼作”的铣按考订等材料又高达270多则。《历代赋话》充分体现了编者“意在博综”的。其成书早于李调元的《赋话》,同时取材广博,并对有关资料有所考辨,极具文献史料价值。《复小斋赋话》是浦铣的赋论结集,内容偏重唐宋律赋。 《复小斋赋话》有清代乾隆五十三年复小斋刻本湖北省图书馆藏;《历代赋话校证附·复小斋赋话》何新文、路成文校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 80、《赋话》 评论辞赋的内容、形式,记载辞赋作者事迹专著,10卷。清代李调元撰。李调元(1734~1802),字羹堂、赞庵、鹤洲,号雨村、墨庄、童山蠢翁。绵州(今四川绵阳)人。乾隆二十八年(1763)进士,历任广东学政、直隶通永道,曾因得罪权臣和珅充军伊犁,不久以母老获释,晚年家居。涉猎群籍,好奇务博,为清代有名著述家。编撰有《童山全集》、《蜀雅》、《全五代诗》、《曲话》、《诗话》、《词话》等数十种,又曾汇刊《函海》丛书。 《赋话》是李调元视学广东时指导诸生习赋而作。分《新话》6卷,《旧话》4卷。《新话》于汉、魏至明代赋作中“撮其佳语”,略加评点,“以教之使知法”;《旧话》从正、野史书中摘录赋人轶事,间附按语。书中论赋以扬雄“诗人之赋丽以则”为宗旨,提倡“工丽密致而又不诡于大雅”,认为“以文为赋”、“专尚理趣”,则“文采不赡”、“则而不丽”,而“刻琢字句”、言不及物,则又坠入“纤靡”、丽而不则。故于各种赋体中偏重律赋,于各代赋作中偏重唐赋。对赋的发展源流也有简要切实的阐述。此书虽以评赏、纪事为主,但观点鲜明通贯,仍不失为一部较重要的赋论著作。《赋话》乾隆间瀹雅斋校刻本只有《新话》,故为6卷。后编入《函海》时加入《旧话》,合成10卷。《丛书集成》本又据《函海》本排印。 《赋话》,商务印书馆丛书集成初编本,1936年版;《赋话》,中华书局《丛书集成新编》第80册1985年版。 81、《赋话广聚》 历代赋话汇编,今人王冠辑,收录从南北朝至民国的二十四种赋话著述:以时代先后为序包括有:《文心雕龙.诠赋》、《赋谱》、《声律关键》、《文筌.楚赋谱.汉赋谱.唐赋附说》、《诗源辩体.楚诗》、《历代诗话.楚辞.赋》、《古赋辩体》、《春晖园赋苑卮言》、《赋话》、《读赋卮言》、《历代赋话》、《续历代赋话》、《复小斋赋话》《读赋卮言》《作赋例言》《见星庐赋话》《赋品》。 《增注赋学指南》、《艺概》本收所收为广义之赋话。由于古来此类著述相对较少,又有部分早已佚失无存,故本书收录范围从宽,凡论及赋体文学作品的形式、内容、作法、历史源流及评骘之作。 《赋话广聚》(全六册)王冠辑,北京图书馆2006年版。 82、《赋话六种》 明清赋话汇编,何沛雄编。何沛雄英国牛津大学文科哲学博士,台北中华学术院高级院士,英国皇家艺术学院院士,英国皇家亚洲学院院士,英国语文学院院士。现任香港大学名誉教授、珠海书院中国文史研究所所长。著有《中国历代赋选》、《永州八记导读》《赋话六种》等十余种。 《赋话六种》其中收录《读赋巵言》、《赋品》、《赋概》、《复小斋赋话》、《选堂赋话》、《读赋零拾》六种赋话。 《赋话六种》由香港万有图书公司1975年印行;《赋话六种》三联书店香港分店1982年版 83、《历代辞赋研究史料概述》 今人马积高著。马积高(1925~2001)古代文学史专家。湖南省衡阳县人,湖南师范大学教授,著有:《赋史》、《关汉卿的生平和作品》等。 《历代辞赋研究史料概述》分为上、下两篇。上篇概述了历代辞赋创作与研究的状况包括:什么是辞赋和辞赋研究的范围;先秦两汉辞赋的兴盛、存佚与研究;魏晋南北朝辞赋的发展、存佚与研究;唐五代辞赋的新变、存佚与研究;宋金元辞赋与研究概况;明清辞赋与研究概况;现代辞赋研究。下篇介绍了与辞赋相关的重要书籍,分为辞赋总集、收录辞赋的著名文学总集、古今赋话(附赋论选)、现代中外赋学论著四部分。书末又附录了“赋学书目举要”。 《历代辞赋研究史料概述》马积高著,中华书局2001年版。 84、《制义丛话》 介绍研究八股文的源流、变迁、名家、流派的专著。,以探索明清科举文化梁章钜撰。梁章钜(1775~1849),字茝中、闳林,号茝邻,晚年自号退庵,祖籍福建长乐,清初迁居福州,自称福州人。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中举人,嘉庆七年(1802年)成进士,曾任礼部主事,充军机章京,升用员外郎,授湖北荆州府知府。道光年间,历官江苏、山东、江西按察使,江苏、甘肃布政使,广西巡抚,前后五次任江苏巡抚,兼署两江总督等职。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正月,因病辞官返故里,此后即闲居家中,专事著述。告病还乡七年后,于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病卒,享年七十五岁。梁章钜谓之八闽硕儒,吐纳经范,综览群书,熟于掌故。喜作笔记小说,精对联,也能诗。著作颇多,计共有七十七种。有《文选旁证》、《制义丛话》、《退庵诗存》、《退庵随笔》、《楹联丛话全编》(其中《楹联丛话全编·楹联四话》六卷、《楹联丛话全编·巧对续录》二卷、为梁章钜的第三子梁恭辰[梁恭辰生于嘉庆十九年〔1814年〕,曾作过府道一级的官]所编)、《浪迹丛谈》、《称谓录》、《归田琐记》、《藤花吟馆诗钞》等。 《制义丛话》书中叙述制义文的宗旨源流,体裁典制,以及旧闻逸事,录存了有关的史料。介绍制义的来源,要求和体制的变化。直接源头是宋代的经义,至明代其体制粲然大备。《制义丛话》卷一:尽管在内容和形式上,制义都有严格限制,颇似“带着镣铐跳舞”,但绝非没有发挥和变化的余地。事实上,随着文学观念的更新,哲学思潮的嬗递,以及社会风习的变迁,“明人制艺体凡屡变”[梁章钜:3],而且越到后来,变化速度越快。梁章钜从风格体式着眼对明代制义嬗变的脉络进行疏理,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将明代制义划分为四期谓“国初比初唐,成、弘、正、嘉比盛唐,隆、万比中唐,启、祯比晚唐”。 清咸丰年间知足知不足斋刻本8册《梁章钜科举文献二种校注》陈水云,陈晓红校注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85、《四六丛话》 清代骈文理论批评著作。清人孙梅撰。孙梅字松友,浙江乌程人孙梅,字松友,号春浦,归安人,乌程籍。乾隆二十七年南巡,召试,取二等,赐彩缎荷包。中三十四年进士,授中书,出为太平府同知。历校南闱。仪征阮元,其所荐也。梅少年攻诗,有才子之目。尝赋白燕诗,为人所传。生平著述甚富,所著《四六丛话》,博稽千古,综览万篇,阮元为之序。(孙宪绪撰行略、参《研经室集》、《灵芬馆诗话》)族人五封,字号男,嘉庆23年岁贡。有诗名,为阮元所赏。晚境益困,而诗益工,不作梦面语,冥搜神会,时有独到处。著有《本亭诗钞》(家传)。 《四六丛话》是一部较为系统的集大成式的骈文理论批评著作。在《四六丛话》中,孙梅不仅汇辑了明代以前有关骈文的批评理论资料,而且通过凡例、叙论与案语等批评形式,也表达了自己的骈文思想。孙梅认为:骈文写作应贯彻“以意为主”这一原则。基于这一理念,他建立了较为系统的骈文史观,并对许多骈文作家作品作出了极为精辟的分析、评论。孙梅时中国古代骈文所作的这些探讨,在促进骈文创作与人们对骈文艺术的认识等方面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理论的宝库。 辑录前人四六之说早在宋代已经出现,现存有杨困道《云庄四六余话》。嘉庆十六年由鲍廷博协助校订的《云庄四六余话》孙梅之后又有彭元瑞《宋四六话》,该书出版于嘉庆八年,较孙梅《四六丛话》嘉庆三年为晚,孙梅以三十余年之功辑成的《四六丛话》赖阮元资助揄扬得以流存,该书除史科学价值之外,其凡例、每体之前之叙录、文体作家之案语等个人话语闪烁着思想的光辉。《四六丛话》文体论可划分为骈文分体史、骈丈史两个层次,在骈文学研究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孙梅以丛掇著述方式参子乾嘉时代骈散之争,其《四六丛话》深受《四库全书简明目录》的影响,倡导“丈以意为之统宗”的为骈原则;推阐骈散合一的骈文思潮。是我国古代骈文理论批评的集大成之作,它的出现在骈文学研究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现代学术建立以后,《四六丛话》的这种价值始得以广泛认知。钱基博云:“谈骈文者,莫备于乌程孙梅松友《四六丛话》。” 孙梅将骈文分为十八体,其《凡例》云:陆机《文赋》,区分十体,魏晋前其流未广。西山真氏以四体撰《丈章正宗》,亦仅挈其纲。若乃辨体正名,条分缕析,则《文选序》及《文心雕龙》所列,俱不下四十。而《雕龙》以对问、七发、连珠三者,入于杂文,虽创例,亦其宜也。唐设宏词科,试目有十二体,则皆应用之丈。今自《选》《骚》外分合之为体十八,亦就援引考据所及而存之。其章疏与表,分而为二者,以宣公奏议制类,不可入表故也。碑志与铭分为二者,碑用者广,志专纳墓,而铭则遇物能名,各有攸当。其余悉入杂丈,又列谈谐,皆《雕龙》例也。 孙梅文体理论第二今层面是骈文史论。世人多注意《四六丛话》文体叙论二十篇,其实文体作家论价值亦不容低估。如果说《选》叙、《骚》叙、《总论》是骈文史的宏观,文体作家论则是骈文史的散点透视。孙梅首先考察了“四六”名称的来源,认为先秦时期是一个骈散不分的时代,骈文经西汉的酝酿至东汉方臻形成魏晋时期骈文诸形态特征愈加明朗,所以《凡例》云“骈俪肇自魏晋”。“唐人擅四六者,多淹没何可胜道”(《丛话》卷14),尤推崇唐初四杰唐以后,孙梅独褒赏欧、苏,南宋讫元明之骈文则认为无足可观对清代骈文的感受亦不失公允:“圣朝文治幸兴,己未、丙辰两举大科,秀才词贤,先后辈出,迥越前古,而擅四六之长者,自彭羡门、尤悔庵、陈逝陵诸先生后,迄今指不胜屈,但各家俱有专集,而脍炙胰词,激扬绪论,若侯芭、桓谭之流,犹有待焉。” 孙梅《四六丛话》初版于嘉庆三年民国印本1922年《四六丛话》齐鲁书社1995年版。 86、《楹联丛话全编》 《楹联丛话全编》是梁章钜父子。梁章钜简介见《制义丛话》。 所作全部联话的合集。包括以下四部分:第一部分,包括《楹联丛话》十二卷、《楹联续话》四卷、《楹联三话》二卷,均为清梁章钜编;《楹联四话》六卷,是梁章钜的第三子梁恭辰所编。第二部分,包括《巧对录》八卷,梁章钜编;《巧对续录》二卷,梁恭辰编。第三部分,包括梁章钜《归田琐记》第六卷中收入的《楹联剩话》,《浪迹丛谈》第七卷中收入的《巧对补录》。第四部分,包括梁章钜《浪迹丛书》并其“续谈”“三谈”中的散见联话材料。 《楹联丛话全编》搜集保存了大量历代联作。楹联自唐、五代肇始,千余年长盛不衰,但历代文人、学者囿于传统观念,视为“小道”,故联家、联语殊少见于史籍。梁章钜在自序中感叹说:“元明以后,作者渐夥,而传者甚稀,良由无荟萃成书者,任其零落湮沉,殊可慨惜!“于是他“钞纂楹联,附以记述”。全书中,上起宋代,下迄清中叶,他广泛搜辑了大量资料,初步统计,涉及联家、联人数百,作品逾万。宋代如朱熹、苏轼、楼钥、蔡司理、洪俞,元代如赵孟、杨元诚,明代如朱元璋、刘基、解缙、杨慎、祝允明、唐寅、海瑞、李东阳、王守仁、徐渭、李贽、金圣叹、左光斗、史可法、董其昌、夏贵溪、袁文荣、邱岳、张延登,清代自清初至道光年间,则名家名作,几无一遗漏。其中朱彝尊、袁枚、李渔、翁方纲、梁同书、纪昀、郑板桥、蒲松龄、阮元、彭元瑞、齐梅麓、程春海、陶澍、林则徐等人,所录作品最为丰富。还有大量普通文人及无名氏作品。显然,这对于保存我国楹联艺术遗产,意义是十分重大的。 对楹联发展的源起、演变作了一些有价值的考证工作。三是初步建立了楹联分类体系。四是初步涉及了楹联美学、理论的一些方面。 《楹联丛话》梁氏1838年开始编辑,1840年完稿,并刊刻,全书卷次为:一、故事;二、应制;三、四,庙祀;五、廨宇;六、七、胜迹;八、格言;九、佳话;十、挽词;十一、集句集字;十二、杂缀谐话,其十二卷。收联话600余则,桂林陈继吕序。 《楹联续话》完稿于1843年并刊刻,分四卷。卷一故事、应制、庙祀,卷二廨宇、胜迹、格言;卷三佳话、挽词;卷四集句、杂缀,收联话330则,余应松校阅,卷首自序。 《楹联三话》完稿于1847年,收入联话130多则,所辑联话未标门类,仅系以小标题,但先后次序尚称井然。梁氏自序。 《楹联四话》梁氏第四子梁恭辰撰,共六卷,体例大体依照《楹联丛话》。 《巧对录》梁章钜撰,完稿于1842年。1849年刊出。分八卷,各卷未标门类,有自序。 《巧对续录》梁恭辰撰,分上、下两卷。 除上述6部独立著作外,“楹联丛话系列”还包括如下几个部分:1、《楹联剩话》,见于梁章钜笔记,有数十则;2、《浪迹丛谈》中散见联话,共13则;《浪迹续谈》中散见联话,共12则;《浪迹三谈》中散见联话,共4则。 《楹联丛话全编》北京出版社1996年版。 87、《青楼集》 文学、戏曲史料。元代夏庭芝撰。夏庭芝字伯和,号雪蓑。华亭(今上海松江)人。生于元延佑年间,卒于明初。 《青楼集》成书于元至正乙未十五年(1355),全书1卷,记述元大都、金陵、维扬、武昌以及山东、江浙、湖广等地的歌妓、艺人110余人的事迹。这些女子各有不同方面的艺术造诣。《青楼集》记录了她们在杂剧、院本、嘌唱、说话、诸宫调、舞蹈、器乐方面的才能。尤其对某些杂剧演员的专长有较细的记载。同时还记录了她们与当时的一些达官显宦、文人才士、戏曲散曲作家的应酬和交往。涉及名公士大夫等50余人、男演员30余人。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元代戏曲的繁荣状况及元代艺人的生活情景。 《青楼集》现存主要版本有元末陶宗仪辑、明人陶重校《说郛》本,明人陆楫所辑《古今说海》本,明人无名氏辑《说集》本和近人叶德辉辑《双景丛书》本。第一、二、四种内容文字大同小异,惟第三种较其他三种文字上相异处较多,题序较为丰富。《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所收的《青楼集》,系以《双景丛书》本为底本,用其他本比勘对校,将文字互异处一一列出,并将《说集》本中所存张择序、夏伯和志、卷首目录、朱武跋文补录在提要中。《青楼集》对研究戏曲沿革、演员行迹、时尚风俗等戏曲史问题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据校对。《集成》以叶德辉《双楳楼景闇丛书》的刊本作为底本,参校明万历时无名氏辑《说集》内的钞本、清顺治三年宛委山堂刻元末陶宗仪辑《重校说郛》的刊本、清道光元年酉山堂重刻明陆楫辑《古今说海》的刊本以及明万历三十年鹿角山房刻明梅鼎祚编《青泥莲花记》书内所采引的部分。 《教坊记北里志青楼集》中国文学参考资料小丛书第一辑,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青楼集》《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第二册,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1982年重印。 88、《茶余客话》 清代阮葵生所著的文史笔记,约写成于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前。阮葵生(1727~1789),字宝诚,号吾山,清代淮安府山阳县人(今江苏淮安市楚州区),乾隆壬申科举人,辛巳会试以中正榜录用,以内阁中书入值军机处,历任监察御史、通政司参议、刑部右侍郎,是清代乾隆时期有成就的诗人、散文家和法学家。全书原有30卷。文笔简练,内容十分丰富,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等学科领域,保存了许多重要的史料,其有关清初典章制度和入关前后建置以及淮地名物掌故等记载,有校高的史料价值。 《茶余客话》中记述了大量的人物故事;并注意辑录戏曲、小说等方面的材料,如《荆钗记》、《水戏》、《元曲》、《水浒传》、《琵琶记》、《金瓶梅》、《西游记》、《长生殿事件》等等,不仅保存了重要的文学史材料,还提出了一些有重要参考价值的学术观点,例如,他以明朝《淮安府志》的记载和《西游记》中大量的淮安方言论断《西游记》的作者是淮安人吴承恩,后来鲁迅、胡适等人受此启发并加以考证,最终断定《西游记》的作者是吴承恩。《茶余客话》内容还包含了许多进步思想,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 附:历代文论、诗词曲话资料 《历代诗话》(上下),何文焕辑,中华书局1981年版 《历代诗话续编》(上中下),丁福保辑,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9;中华书局1983年版 《中国历代诗话选释丛书》,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宋诗话全编》(十册),吴文治主编,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清诗话》,丁福保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清诗话续编》(共四册),郭绍虞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清诗话见知录》,吴宏一 《词话丛编》,唐圭璋编,中华书局1985年版 《历代文话》(十册),王水照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中国历代赋学曲学论著选》,陈良运主编,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 《中国历代诗学论著选》,陈良运主编,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中国历代词学论著选》,陈良运主编,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中国历代文章学论著选》,陈良运主编,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 《中国古典文学理论批评专著选辑》(丛书),郭绍虞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版 《中国历代文论选》(共四册),郭绍虞选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中国诗学丛书》(九册),陆耀东主编,湖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先秦两汉文学批评史》,顾易生、蒋凡,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史》,王运熙、杨明,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宋金元文学批评史》(上下),顾易生、蒋凡、刘明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 《明代文学批评史》,袁震宇、刘明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清代文学批评史》,邬国平、王镇远,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 《近代文学批评史》,黄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中国文学批评史》(上中下),王运熙、顾易生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64年版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下),敏泽,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中国文学批评史》,郭绍虞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 《中国文学理论史》,蔡钟翔、成复旺、黄保真等,北京出版社1987年版 《中国文学批评史》(三册),罗根泽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朱东润著,开明书店1944年版,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辞典》,赵则诚、张连第等主编,吉林文史出版社1985年版 《中国文论大辞典》,彭会资主编,桂林:百花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 陈友冰摘编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