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典籍网

主页 > 国学入门 >

中国古代文学要籍简介(二):诗文别集(7)

116、《湛然居士集》

元代耶律楚材著。耶律楚材,(1190~1244)契丹族,金皇族后裔,曾为金宣宗左右司员外郎。1215年,成吉思汗攻占中都,被录用为近臣,随成吉思汗西征,常晓以征伐、治国、安民之道,屡立奇功,备受器重。窝阔台汗继位后任中书令(宰相)。采用汉族以儒教为中心的传统思想和制度来治理中原。耶律楚材在成吉思汗、窝阔台汗两朝任事近30年,多有襄助之功。后脱列哥那称制时,因屡弹劾皇后宠信之奥都剌合蛮,渐被排挤。公元1244年的5月14日,悲愤而死。

耶律楚材是杰出政治家,在戎马倥惚中不废翰墨,在扈从西征的征途上创作了大量的篇什。任中书令后,在经国之暇,亦“惟以吟咏”。现存诗600多首,相对而言,近体胜于古体,如《过济源登裴公亭》“风回一镜揉兰浅,雨过千峰泼黛浓”,很有神韵。其描写边塞风光和少数民族风情的诗作,如《西域河中十咏》、《过夏国新安县》、《阴山》等更有特色,像一幅幅风俗画。诗风雄奇豪壮。一些回顾金朝往事或慨叹朝廷政治倾扎诗篇则深沉悲凉,如《和张敏之》等。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曰:“今观其诗语,皆本色,惟意所知,不以研炼为工。”清顾嗣立《元诗史》称之为“一代词臣”。

《湛然居士文集》共14卷。最早编成于金哀宗天兴二年(1233),共9卷;由中书省都事宗仲亨辑录,这9卷就是《湛然居士文集的前9卷,后人又补辑了公元1233~1236年的作品,是为本书的后5卷。其中诗12卷,文2卷。商务印书馆1937有排印本;其子耶律铸《双溪醉隐集》今存6卷。研究类论文有:李慎仪《耶律楚材评传》史学月刊1981年04期;杨树森《论耶律楚材[]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年03期;钟兴麒《西行万里亦良图——简评耶律楚材及其边塞诗》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1984年02期;余三乐《契丹族政治家——耶律楚材》前线1984年02期。

117、《牧庵集》

元代姚燧著。姚燧(1238~1313)字端甫,号牧庵,洛阳人,祖籍营州柳城(今属辽宁朝阳)。三岁丧父,由伯父姚枢抚养成人,姚枢金亡后仕蒙,后来加入忽必烈幕府,是元初著名的汉族儒臣。姚燧18岁受学于徐衡。徐衡后来任国子祭酒,遂召姚燧入京,至元12年(1275)推荐任秦王(忽必烈第三子)文学,从此走上了仕途。至元十七年,姚燧除陕西汉中道提刑按察副使,后三年,转任山南湖北道按察副使,元二十三年(1286)夏,朝廷以翰林直学士征召他。此后他又断断续续地任过大司农丞、翰林学士、江东廉访使和江西行省参政,大德十一年(1307)冬,起用姚燧为荣禄大夫、集贤大学士、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兼修国史,主修《成宗实录》《武宗实录》。至大四年(1311),武宗、成宗《实录》终于修成,不久,姚燧得告南归。皇庆二年(1313)九月十六日,卒于家中,享年76岁,谥之“文”。

姚燧为元代前期代表诗人,与虞集并称。为人视野开阔,四书五经,韩柳欧苏,史传百家,他都潜心研习。刻苦的学习,广泛的阅历,对他的文学创作有着深刻的影响。姚燧以散文创作著称,这些创作大致可分为序记文和碑志文两类,总体特征是讲究文章气势的刚劲雄豪。所作碑志甚多,大都为歌颂应酬之作;序记文则多数写得变化多姿、文笔流畅、洒脱优美,更富有文学性。如《卢威仲文集序》语言古奥而简洁,气势刚劲而雄豪,确实代表了他这方面的风格。但其著名传记文《太华真隐褚君传》却写得质朴平易。《序牡丹》则写得颇有情趣。元代著名散曲家张养浩称赞姚燧散文“雄刚古邃”,尊他为“皇元”第一人。

诗歌今存有147首,既有古诗也有律诗,尤以古诗成就为高。受到韩愈的影响,如《清明日陪诗僧悟柳山登落星寺》写得颇有气势;《京师病中》六首则写得感情浓郁,深挚委婉,是元诗中脍炙人口的佳作。存词有47阙,词风偏于豪放。散曲今存小令29首,套曲1首。周德清《中原音韵》曾把他的〔普天乐〕《别友》作为“定格”之例,他在这方面的成就和影响由此可见一斑。姚燧散曲内容主要写男女风情,风格以风流蕴藉为主,反映着他风流洒脱的个性。可以其一组〔越调〕《凭阑人》小令为代表,语言浅白,笔致流畅,富有情趣。最为人熟悉的小令莫过于〔越调〕《寄征衣》:“欲寄君衣君不还,不寄君衣君又寒。寄与不寄间,妾身千万难。”

姚燧的作品相当丰富,他的弟子刘致曾经将他的作品加以搜集、整理,编成《牧庵文集》五十卷,诗词文赋共689篇,元刊本已佚。今存《牧庵集》36卷,系清代四库馆臣从《永乐大典》中辑出,较元刊本篇目为少。刘致还编有姚燧年谱。

2010年国家古籍整理资助项目中有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姚燧集》。

118、《道园学古录》

元代虞集著。虞集(1272~1348),字伯生,号邵庵,又号道园,祖籍仁寿(今属四川),南宋名相虞允文五世孙。少受家学,尝从元代三大理学家之一吴澄游。成宗大德初,以荐授大都路儒学教授。仁宗时,迁集贤修撰,泰定时升翰林直学士兼国子祭酒。文宗即位,除奎章阁侍书学士,任元朝国修政书《经世大典》总裁官并修国史。惠宗即位,谢病回乡,至正八年卒。

虞集是元代享有盛名的文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南人名臣。元中后期朝廷大典、制诏、册文多出其手。在议政、教育以及论文、释经等方面,也皆有独到之处。在诗歌方面,其与杨载、范梈、揭傒斯称为“元诗四大家”,并被时人推为四家之首。虞集诗歌内容多为叹老嗟卑和归隐田园之思,这可能与他在朝受排挤打击有关。但由于受“舒迟而淡泊”审美观决定。诗歌缺少广阔的社会内容,风格清和淡远,声律圆熟,一派承平气象,如《无题》《闻机杼》《腊日偶题》《听雨》等,表现一种朦胧的境界,雅淡的画面,给人一种安详幽静印象。明代李东阳很欣赏这种“藏锋敛锷”“如珠之走盘”的诗风;清代王士祯在元代诗人中首推虞集。虞集的词作今存20几首,大都叙述个人闲愁情思,缺乏社会生活内容,景物描写亦平平无特色,惟〔风入松〕中“杏花春雨江南”可谓神来之笔。

虞集的散文与黄溍、柳贯、揭傒斯称为“元四杰”。多数为官场应酬文字,宗庙朝廷的典册,公侯大夫的碑铭。但也有一些书信传记文章,表现了作者的思想性情。如《答刘桂隐书》、《友松记》等。有些墓志铭文也能写出人物形象和性格,如《张隐君墓志铭》。风格受宋文影响很深。

虞集传世著述数量甚为庞大,流传最广的是《道园学古录》,又有《道园类稿》,其中部分内容为《道园学古录》所无。元刊本还有《道园遗稿》、《翰林珠玉》、《伯生诗后》等多种。《道园学古录》为其门人所编,通行本50卷,内收诗词文作品。天津古籍出版社2007年出版王颋点校《虞集全集》。

119、《揭文安公全集》

元代揭傒斯著。揭傒斯(1274~1344)字曼硕,号贞文,龙兴富州(今江西丰城)人,元代著名文学家、书法家、史学家。幼时家贫而读书刻苦,大德年间出游湘汉。延佑初年(1314)由布衣荐授翰林国史院编修官,迁应奉翰林文字,前后三入翰林,官奎章阁授经郎、迁翰林待制,拜集贤学士,翰林侍讲学士阶中奉大夫,封豫章郡公,修辽、金、宋三史,为总裁官。《辽史》成,得寒疾卒于史馆,谥文安。

揭傒斯是元代一大才子,元代后期代表作家之一,与虞集、杨载、范梈共称“元诗四大家”。与其他三家相比,其诗歌内容要丰富得多。像《临川女》、《长风沙夜泊》、《去妇词》等皆寄寓民生哀痛,一,诗风“典雅而敦实”,明显受杜甫、岑参和元结的影响。虞集称其“如美女簪花”。有的还富有民歌风味,如《杨柳青谣》。揭傒斯尤其擅长五言短古,现存30多首,如《题风烟雪月四梅图》等。显得余韵悠长。

揭傒斯又与虞集、柳贯、黄溍并称“儒林四杰。为文简洁严整,朝廷典册,多出其手。如《浮云道院记》、《胡氏园趣亭记》,反映出一种封建时代文人的闲适情趣。欧阳玄《豫章揭公墓志铭》说,揭傒斯“文章正大简洁,体制严整。作诗长于古乐府,选体、律诗长句,伟然有盛唐风”。

《千顷堂书目》载有《揭文安公集》五十卷,明初已缺十三卷。尚存古代全集本有三种:《四库全书》本(十四卷)、《四部丛刊》本(十四卷,又补遗诗一卷)、《豫章丛书》本(十八卷)。1985年6月,上海古籍出版社重新编辑出版了《揭傒斯全集》。

120、《雁门集》

元代萨都剌著。萨都剌(约1272~1355),字天锡,号直斋。回族(一说蒙古族)。其先世为西域人,出生于雁门(今山西代县)。萨都剌出身将门,但家道中落,曾以经商侍亲。泰定帝四年(1327)进士。授镇江录事司达鲁花赤。秩满入翰林国史院,累迁江南行台侍御史,左迁淮西北道经历,晚年致仕,寓居杭州。以战乱曾避走绍兴、安庆等地,不知所终。

萨都剌是元代后期著名诗人。善绘画,精书法,尤善楷书。有虎卧龙跳之才,人称燕门才子。他的文学创作,以诗歌为主,留下了将近八百首诗词。前人评论萨都剌诗,往往着眼于《宫词》和《竹枝词》,他的这类诗作成就最高。但一些山水诗,如《夜发龙潭》、《兰溪舟中》等;一些怀古伤今,诉述个人和社会不平的诗作,如《枯荷》、《夜坐》等也堪称佳作。在《醉歌行》中他说:“嗟余识字事转多,家口相煎百忧集。乃知聪明能误身,不如愚鲁全天真。百年简宪曾何畏,一日礼法能杀人。”更是激愤之词。总的来说,其古体有雄浑之气,律诗偏于沉郁,绝句趋向清丽,受李贺、李商隐影响很大。

词作《满江红·金陵怀古》尤为脍炙人口。

《雁门集》最早刊印是元至正年间的八卷本,今已失传,现存版本以清嘉庆十二年萨龙光刻十四卷本,收辑较为完备,上海古籍出版社八二年出版了殷孟伦、朱广祁校点的《雁门集》。

121、《东维子文集铁崖古乐府》

元代杨维桢著。杨维桢(1296~1370)字廉夫,号铁崖、铁笛道人,晚年自号老铁、抱遗老人、东维子。会稽(浙江诸暨)枫桥全堂人。泰定帝四年(1327)进士,署天台县尹,改钱清场盐司令,十年不调。后调浙江省四务提举,转建德路总管推官再调江西等处儒学提举时,因兵乱未到任,避寓富春江一带,张士诚屡召不赴,后隐居江湖,在松江筑园圃蓬台。其个性倔强,不逐时流,《明史·本传》谓其“载华阳巾,披羽衣,坐船屋上,吹铁笛”作《梅花弄》,或呼侍儿歌《白寻》之辞,自倚凤琶和之,宾客俱翩跹起舞,以为神仙中人”,可见其风流洒脱如此,其尝在《梦洲海棠城记》中谓:“吾尝谓世间无神仙则已,有则自是吾辈中人耳”。他与陆居人、钱惟善、倪云林、宋仲温、柯九思、张雨等诸才俊之士相契,饮酒赋诗,挥毫弄墨,放浪于形骸之外,游艺于笔墨之间,使其个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明洪武二年朱元璋召他修礼乐书,也往而不留,说“岂有八十老妇人,就木不远而再理嫁者耶”。被放还,洪武三年卒。

杨维桢是元末明初著名文学家、书画家。与陆居仁、钱惟善合称为“元末三高士”。在诗、文、戏曲方面均有建树,历来对他评价很高。杨维桢为元代诗坛领袖,因“诗名擅一时,号铁崖体”,在元文坛独领风骚40余年。其诗论和诗作明显地表现出排斥律诗而倡导古乐府的倾向。创作中除古乐府《鸿门会》等得意之作外,竹枝词、宫词、香奁诗也很有名。诗风眈嗜瑰奇,沉沦绮藻,像李贺一样缺少思理而多跳跃,是元人中学李贺长吉体学得最好的。因其乐府诗多以史事与神话为题材,诡异谲怪,奇想联翩,曾被人讥为“文妖”。

据宋濂所作墓志铭所载,杨维桢诗文和其他著作共500多卷,今多散失。现有《东维子文集》、《铁崖先生古乐府》行世。今人邹志方点校《杨维桢诗集》浙江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