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都网古文典籍频道

国学典籍网

当前位置: 主页 > 国学入门 >

中国历代名园简介(二):中国十大名园之北京颐和园(4)

http://www.newdu.com 2016-08-29 国学网 newdu 参加讨论

(二)主要景区

颐和园集传统造园艺术之大成,借景周围的山水环境,饱含中国皇家园林的恢弘富丽气势,又充满自然之趣,高度体现了“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造园准则。万寿山、昆明湖构成其基本框架,占地300.8公顷,水面约占四分之三,园中有点景建筑物百余座、大小院落20余处,3000余间古建筑,面积70000多平方米,古树名木1600余株。其中佛香阁、长廊、石舫、苏州街、十七孔桥、谐趣园、大戏台等都已成为家喻户晓的代表性建筑。

园中主要景点大致分为三个区域:以庄重威严的仁寿殿为代表的政治活动区,是清朝末期慈禧与光绪从事内政、外交政治活动的主要场所。以乐寿堂、玉澜堂、宜芸馆等庭院为代表的生活区,是慈禧、光绪及后妃居住的地方。以长廊沿线、后山、西区组成的广大区域,是供帝后们澄怀散志、休闲娱乐的苑园游览区。万寿山南麓的中轴线上,金碧辉煌的佛香阁、排云殿建筑群起自湖岸边的云辉玉宇牌楼,经排云门、二宫门、排云殿、德辉殿、佛香阁,终至山颠的智慧海,重廊复殿,层叠上升,贯穿青琐,气势磅礴。巍峨高耸的佛香阁八面三层,踞山面湖,统领全园。蜿蜒曲折的西堤犹如一条翠绿的飘带,萦带南北,横绝天汉,堤上六桥,婀娜多姿,形态互异。烟波浩淼的昆明湖中,宏大的十七孔桥如长虹偃月倒映水面,涵虚堂、藻鉴堂、治镜阁三座岛屿鼎足而立,寓意着神话传说中的”海上仙山”。阅看耕织图画柔桑拂面,豳风如画,乾隆皇帝曾在此阅看耕织活画,极具水乡村野情趣。与前湖一水相通的苏州街,酒幌临风,店肆熙攘,仿佛置身于二百多年前的皇家买卖街,谐趣园则曲水复廊,足谐其趣。在昆明湖湖畔岸边,还有著名的石舫,惟妙惟肖的铜牛,赏春观景的知春亭等点景建筑。

今日的颐和园,按其游览路线,可以分为南湖岛景区、文昌院景区、宫廷区、谐趣园、后溪河沿岸景区、后山景区、前山景区、万字河沿岸景区和西堤景区等九大景区

1、南湖岛景区

(1)新建宫门文昌阁城关以东在清漪园时期不设围墙,只在东堤上设有堆拨看守。光绪十七年重修颐和园时加砌院墙,同时在东墙中部新建了一座宫门。新建宫门坐西朝东,面阔3间,卷棚歇山顶。门外建有南北朝房各3间,门内建有南北值房各4座。正对着宫门的东堤上,建有一座4柱3楼冲天式牌楼,正楼上东面石额曰“舒云”,西面石额曰“延旭”。1950年因修建道路,拆除宫门外的值房和倾危的牌楼。1985年照原样重建舒云牌楼,由于新建宫门地势较东堤低近1米,矗立其上的牌楼显得高大巍峨,直冲霄汉。

(2)廓如亭、十七孔桥位于新建宫门以南的东堤上,始建于乾隆年间,光绪时重修,俗名八方亭。廓如亭不但在颐和园40多座亭子中是最大的一座,在中国同类的园林建筑中也是最大的一座。亭坐北朝南。平面呈八方形,每面显3间,周围有廊。重檐八脊攒尖圆宝顶,亭中共有42根柱子。亭内每面各有一块木匾(共8块),上镌乾隆御制诗文。亭子的体态舒展稳重,气势雄浑,颇为壮观。


廓如亭

十七孔桥横跨在东堤廓如亭和昆明湖中的南湖岛之间,始建于乾隆年间,光绪时重修。桥长150米,宽8米,有17个券洞连续而成,是园内最大的一座桥梁。青石筑成的桥体,汉白玉栏杆,桥栏的望柱上共雕有神态各异、大小不同的石狮544只,可与著名的卢沟桥石狮媲美。桥的两头有四只石刻异兽,形象威猛,极为生动。桥中心券洞南侧有石额“修蝀凌波”,楹联曰“烟景学潇湘细雨轻航暮屿,晴光缅明圣软风新柳春堤”。北侧有石额“灵鼍偃月”,楹联曰“虹卧石梁岸引长风吹不断,波迴兰桨影翻明月照还空”。


十七孔桥

(3)南湖岛建筑群南湖岛以位于昆明湖南部得名,岛的平面近似椭圆形,东、西宽12O米,南、北长105米,面积1公顷。环岛以整齐的巨石砌成泊岸,并用青白石雕栏围护。岛上北半部以山林为主,南半部以建筑为主。乾隆年间岛上建有广润灵雨祠、鉴远堂、澹会轩、月波楼。嘉庆年间将3层的望蟾阁拆除,改建为单层的涵虚堂。咸丰十年(1860年)岛上建筑严重被毁,光绪时重修。


颐和园南湖岛

牌楼位于南湖岛东端广润灵雨祠前的方形小广场上,东、西、南三面各有一座,均为4柱3楼冲天式。3座牌楼始建于乾隆年间,光绪时重修。1951年拆除倾危的东西牌楼,1986年照原样重建。东牌楼正楼东面匾额曰“凌霄”,西面曰“瑛日”,西牌楼正楼东面匾额曰“镜月”,西面曰“绮霞”。东西牌楼与十七孔桥、南湖岛院落的东垂花门形成了一条东西向的轴线。南牌楼正楼北面匾额曰“虹彩”,南面曰“澄霁”,正对着广润灵雨祠的山门,与东西牌楼一起构成了对广润灵雨祠的环拱之势。

广润灵雨祠位于南湖岛东南部,是岛上最重要的建筑。始建于乾隆年间,乃是在明代西湖东岸龙神祠的旧址上重新修建而成,建成后赐名“广润”。广润祠建成后,原来每年夏季在黑龙潭举行的求雨祭祀活动被挪至此处。乾隆六十年(1795年)四月二十八日,乾隆帝亲临龙王庙祈雨,当晚大雨滂沱,此日,乾隆帝增赐龙神封号为“广润灵雨”。嘉庆十七年(1812年)五月七日,嘉庆帝因祈雨灵验又加龙神“广润灵雨祠沛泽广生”封号,并命令此后每年春秋两季遣官致祭。咸丰十年(1860年)广润灵雨祠被英法联军烧毁后,每年在原址上“支搭席棚”遣官致祭,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光绪十四年重建广润祠。


南湖岛上广润祠

岛上庭院位于广润灵雨祠西面,有小门与祠相通。院落主要由东垂花门、鉴远堂、澹会轩、云香阁、月波楼、北垂花门组成。东垂花门坐西朝东。双卷悬山顶,后檐拄间有4扇屏门。鉴远堂、澹会轩、月波楼坐落在同一轴线上,鉴远堂坐南朝北,面阔5间。前、后有廊。硬山顶。堂南面临水,凌波而建,开窗纵目,一碧万顷。乾隆帝非常喜欢鉴远堂,当年经常在此传膳、游憩。澹会轩面阔5间,坐北朝南,与鉴远堂相对。南北有廊。硬山顶,轩东、西各有2间耳房。东垂花门、鉴远堂、澹会轩间有游廊连接成一座方整的小院。月波楼是一座两层楼房,面阔5间,坐北朝南,前后有廊,歇山顶。匾额“月波楼”下有楹联“一径竹荫云满地,半帘花影月笼纱。琪花银树三千里,云影瑶台十二层”,巧妙地道出了此地是观云赏月的佳处。北垂花门坐南朝北,面阔3间,是光绪年间重修时添建的。北门以东,与月波楼平行相对,是与广润灵雨祠同一轴线上的两层小楼云香阁,阁面阔5间,坐北朝南。前后有廊。悬山顶。

月波楼西边又有一座朝西的垂花门,是光绪年间重修时添建的,门内是一所由4座南北向的值房组成的小院,院西墙中央设一小门,迎门建有码头。

涵虚堂耸立在岛上院落以北青石堆筑的假山坡顶,与万寿山上的佛香阁遥相辉映,互为对景。涵虚堂始建于乾隆年间,是岛上最大的单体建筑,原名望蟾阁,乾隆十九年仿武昌黄鹤楼而建,巍峨3层,隐现在天光水色中,有琼楼玉宇的意境。嘉庆年间将阁拆除,改建涵虚堂,咸丰十年(1860年)被毁,光绪时重修。堂坐南朝北,面阔5间,北面接抱厦3间,周围有廊。勾连搭歇山式屋顶,上有吻兽。涵虚堂南面阶下有一月台,四周围以汉白玉雕栏。沿月台两侧的石级曲折而下,可至南湖岛院落的北垂花门。北面游廊外侧围有汉白玉望柱栏杆,两侧有陡峭的石阶直通南湖岛北岸。石阶之下有一石洞,洞门额曰“岚翠间”,联曰“刊岫展屏山云凝罨画,平湖环镜栏波漾空明”。洞内有石级上下通连。


南湖岛上涵虚堂

(4)凤凰墩位于昆明湖南端,与南湖岛遥对,是一座圆形的小岛。乾隆时期岛上建有2层楼式建筑会波楼,楼顶上装有一只镀金的铜凤凰,铜凤凰长约3米,口中衔着一面凤凰式风旗,腹内中空,设有可以旋转的机关。铜凤随风力的大小而旋转,从其旋转的速度可以判断风力的大小。道光年间,会波楼被拆除。光绪年间在岛上建有小亭,后毁坏。1955年在凤凰墩岛上重建小亭。

(5)绣漪桥位于昆明湖南端与长河的交汇处,始建于乾隆年间,是东堤与西堤的分界点。绣漪桥在清漪园时是一座水门,是经长河入园的必经之地。绣漪桥的形状与西堤上的玉带桥相似,桥东、西向坐落,汉白玉单拱桥身,高约9米,有60个望柱,62块栏板,单侧有43级青石台阶,是园中最高的桥梁。绣漪桥北侧有昆仑石碑一座。绣漪桥于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即已建成,桥外原有水闸,由于湖水水位高于河水,闸门开时湖水急流而入长河,故每次御舟入园都需纤夫将其牵入湖中。光绪十七年(1891年)在其南添建石平桥,桥西添修3孔涵洞。1993年,将绣漪桥闸南移。桥西新建一座六脊攒尖圆亭。桥南有颐和园的南如意门。昆明湖南端绣漪桥


昆明湖南端绣漪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图书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