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五脑山帝主庙 “帝主庙”又名“天星观”,位于湖北麻城市五脑山上。五脑山地踞鄂豫皖三省要塞,为鄂北咽喉。东抱龟峰,接大别山之奇;南收江汉,挽四乡之秀。山上有南北古庙对峙,北面为北庙在仙居山,名静月寺,系东晋时建造。寺邻麻姑仙洞,相传为麻姑修真处;南庙乃帝主庙,是鄂东北著名道教宫观。始建于北宋道教兴盛时期。自清代以来,帝主庙一直是全真教派道士隐修之地,道教重要的活动场所。这座道观之所以称为帝主庙,乃是因为五脑山庙所奉之神张七相公,曾被历代帝王封为紫微侯、助国顺天王,民间又称之为福主、土主、盖天帝主。据传:张七系三国时西蜀车骑将军张飞转世。《麻城县志》载:“神宗时降生西蜀壁山县张氏,行七,世称张七相公。”十七岁时,张七历游至麻城,见民间多淫祠,尽毁之。祠主诉于官,判入狱三年。时值邑中发生火灾,张七自知厄满当出,让人告诉县令,他能灭火。县令将他释放出来。张七身跨乌骓马,执朱挺,指火火灭。遂西行至相公桥,人马飞升,望者见其止于五脑山,遂立庙山麓,以祀之。宋代封其为紫微侯,明代封为助国顺天王,清嘉庆年间敕封灵感侯。遂称为“帝主庙”。
帝主庙建于北宋,几经沧桑,屡废屡兴。据《麻城县志》载,帝主庙在历史上有过三次大维修,第一次是在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第二次是在清嘉庆丙辰年(1796),邑人胡宗第募化进行第二次重建,捐资遍及南方各省,尤以四川、云南甚钜。后毁于咸丰年间太平天国兵燹;第三次是清同治初年(1862)邑人王大、吴春山等募化重建。五脑山庙鼎盛时期有一亭:静心亭;一院:道峰分院;二门:一天门、二天门;三宫:紫微宫、威灵宫、玉清宫;四楼:钟楼、鼓楼、戏楼、聚峰楼;四殿:拜殿、帝主殿、娘娘殿、祖师殿。总计百多间房屋。有道徒四十多人,与道教名山武当山常有往来,望风朝拜的香客,广及四川、云南、贵州、江西、湖南诸省,每日不下千人。并在汉口永清街募资购置了佑圣观,作为道友联络的据点。此后又遭受多次战乱和人为毁坏,年久失修,在晚清和民国年间败落,至使戏楼被除,紫微、威灵两宫成了废墟,聚峰楼和道峰书院的基地荆棘丛生,榛芜蔽目,四重神殿更是千疮百孔,文物绝大部分散落毁灭。1940年改成学校,叫甘露中学,学生大约在600至700人。随后又有军队进驻。文化大革命“破四旧”中,神像尽毁,道士被遣散。宫观也改成了粮库。1985年作为道教活动场所重新开放。“5·12”四川汶川特大地震中,帝主庙遭受重创。其维修被列入灾后恢复重建规划,工程总投资1108万元,于2010年9月正式开工,一年后顺利完工。
帝主庙现存建筑有一天门、二天门、戏楼、正殿及左右回楼、静心亭等,建筑面积1300余平方米。庙内文物除娘娘殿沉重锈蚀的大铁瓦外,有三件重要的历史文物。一是式艺精湛的狮雕;一是明代年间江西景德镇出产的彩瓦,据传是景德镇五脑窑专为帝主庙烧制的彩色砖瓦;再就是刘天和碑文。刘天和是清代兵部尚书,其碑文距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
帝主庙附近的景点和文物有: 麻姑仙洞 位于五脑山北坡山腰,为一天然洞穴,相传为麻姑得道成仙之地。洞内壁下,有一个小水潭,清澈见底,有天然泉水流出,清甜可口。石洞门口有一座长2米高2.6米的石碑,上面写着“东晋·麻姑仙洞·明修”八个大字。洞顶上是“麻姑梳妆台”,山后有“脚印石”。石块长5米,宽3.5米,正中呈一个三角式的剪子口布鞋形状,相传是麻姑当初是五脑山山北经过时留下的脚印。 静月宫 地处麻姑仙洞下方800米竹林中。始建东晋,曾先后用名净月寺、隐谷庵、静心寺。占地面积5亩,殿宇建筑具传统寺庙样式,木质结构,主要由椿木和樟木组成。墙壁为百斤重的青石砌就,辅之雕梁画栋,古香古色。宫内主阁为娘娘殿,并排三霄娘娘,自左右依次为护子、催子、送子娘娘。 霸王寨 位于五脑山的主峰国家森林公园最高处。据说当年项羽来到五脑山,认为这里地势险要,是通向南北的要冲,进可攻退可守,十分适宜屯兵养军,于是在五脑山上围筑石头城寨,在寨顶上修建了一个了望楼,楼上再建一个烽火台。 “万古高风碑” 为摩崖石刻,在五脑山森林公园北部山腰的一处悬岩峭壁上,因年代久远,风雨剥蚀,那字迹已很模糊。但仔细辨认,依稀可以辨认出“万古高风”四个大字。相传是曹操亲笔题赠给右军师尚书仆射毛玠的。 法华寺 位于五脑山北麻姑仙洞下。寺庙总面积2000余平方米,现有大殿、客房、斋房、库房等规模建筑,是麻城市最大的佛寺,亦是麻城市佛教协会所在地。 16、重庆老君洞道观 原名太极宫,是川东地区第一道观。位于重庆市南岸区上新街东南约2公里的老君山上。《巴县志》记载:“老君山在县东南七里,有石洞,即《华阳国志》所谓涂洞是也。”这“涂洞”的俗称,就是老君洞。该道观原是道教天师道道场,清代乾隆四年(1739)始由全真道士住持,从而遂渐成为全真道宫观。现为道教全真龙门派十方丛林,也是重庆道教的重要道场。
老君洞在三国时已有殿堂。东汉末年,张陵建政权于汉中,其徒众散入西南地区,称为天师道。巴人信奉天师道者尤众,老君洞当时即为道场之一。在唐代,由于唐皇室尊奉道祖李耳,便在老君山建道观为太清宫。明宪宗成化十六年(1480)重修扩建后改为太极宫,更名老君洞。此后不断培修、扩建,逐渐形成今日之规模。另据老君洞中清同治年间的碑刻曹汴碑记记载,此地原为夏后涂山氏神庙。明神宗万历甲戌(1574)冬月所建,明末张献忠之乱后始为道长住持,改称太极宫,又名老君洞。清乾隆四年(1739),北京白云观朱一品道长云游至此,见老君洞道观颓废不堪,于是留在此地住持,以德聚徒,为全真龙门派在重庆地区的传衍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咸丰六年(1856),李复昆为巴县道门领袖,苦心募化多年,即使在太平天国大兵临境之时,也矢志坚守,老君洞道观从此由废而兴。据老君洞道观现存一部清代家规记载:“近因庙宇颓败,常住淡泊,蒙十方善士集腋成裘,焕然一新。而殿宇重叠、名扬乃执”。文化大革命中,老君洞在“扫四旧”中惨遭破坏。1989年,老君洞道观重新正式对外开放,中断20年的宗教活动恢复。老君洞历来以景、文、德三胜,享誉大西南。 所谓“景”是指老君洞一带风景秀丽。老君山背靠涂山湖,北邻真武山。在青翠的松柏阴翳中,沿古川黔大道拾级而上,即可抵达老君洞道观。林荫古树之间,老君洞道观居高临下,极目四望,一边是满山翠竹密茂,岩峰重叠,藤萝攀附,山间流泉与林中鸣鸟交相呼应。俯视山下,三水环城,数十里江城景色尽收眼底 除此自然形胜,老君洞道观的建筑也很奇特:所有的庙宇建筑、神像塑造,都是根据石岩的自然条件,凿壁成像,依山盘旋而上,整个老君洞道观建筑呈“玄”字形。
所谓“文”,是指有很多极具价值的文物题刻: 三清殿左壁的木刻家规,是清咸丰十年(1860)所刻,距今已150年,仍完好无损;三清殿前的“五龙捧圣”浮雕,为明代留存。五龙蜷曲祥云之中,活灵活现,内含道教五龙治山岳之义。镂刻细致,雕工精湛,是极为珍贵的文物。
观内还有各种石刻的楹联、题字,观外的摩崖石刻,更是体现了老君洞道观的“文胜”有近代的浮雕“老君说法图”、“八仙祝寿”、“老君八十一化”;明代石刻殿右侧的石刻草书“犹龙”二字,是孔子问礼于老子时的赞词,字体遒劲,倒影池中,水波荡漾,仿佛真龙游动。
普陀崖石刻多为明代,有“慈航救八难”、“文王访贤”、“伯牙抚琴”、“娥皇女英访大舜”等故事,形象生动,极富文物价值。此外,石岩上3幅真武祖师修道事迹图——“铁杵磨针”、“吕祖传道”、“灵祖护道”,雕刻细致,栩栩如生,祖师殿内的石壁上的“七真朝圣图”(又名李老君出游七真图)浮雕群像等。 而往南天门一带的石壁上,道光年间的“有仙则名”,同治年间的“涂山古洞”、“紫气东来”、“涂洞参天”,光绪年间的佛教六字真言、“福地洞天”、“笑傲烟霞”、“玄关一窍”等摩崖石刻。 此外,在“吕洞宾太湖悟道石刻”神像旁镌有诗偈“洞中清静好修行,看看不远功果成。你若就此下山去,走尽天涯枉费心”;“真武祖师赠剑石刻”神像旁有诗偈“深山绝顶静无人,忽遇老叟谈名经。赐我龙泉助道法,功成不忘赠剑恩”。玉皇楼边岩壁上还有1925年题记的“国民!国民!汝忘英敌之惨杀同胞乎”石刻一方,是记述英帝国主义入侵,唤醒国人速起的碑刻。新中国成立后,在后坡还发现新石器时代遗址,极富研究价值。 所谓“德”是指老君洞的家规戒律颇严,以德治观。老君洞道观现存一部清代家规,从中可以了解当时老君洞道观对戒律的要求。家规提出以“涵养性天,变化气质”为要务,用此德行回馈信众。这种家风延续至今,形成老君洞道观“德胜”的特色。1989年,老君洞道观重新正式对外开放。当时周至清道长任住持,开始致力于道教人才的培养,创办道教知识培训班,在教授道教经忏、科仪的同时,也教授宗教政策与法律、法规。参加培训的学员后来多数成为区县道教骨干,为道教在重庆的传播起了推动作用。2007年,老君洞道观从中国道教学院引进邓信德道长任老君洞道观监院,负责道观的一切事务。邓信德2006年从中国道教学院毕业,获得硕士学位,其后在中国道教学院任教。在读书和任教期间就发表过很多学术论文,并且参加过《中华道藏》的编校工作。这位学者型道长到来后,全面整顿道风道貌:老君洞道观成立图书室,建立学习型道观;派出道长参加古籍普查培训与图书馆分类培训;收集各种版本《道藏》的电子版,建立现代化图书室;组建“道乐班”,聘请专业的音乐教师进行授课,以提高道士们的艺术修养,继承与弘扬道教音乐;成立“斋醮科仪小组”,制定规章制度,规范科仪活动及道长的仪表风范,促进了对外整体形象的提升。 今日老君洞庙区占地300多亩。整个道观依山造殿,凿壁成像,自山门起沿峭崖、陡壁呈“玄”字而层层布置,盘旋而上,直达山顶。观内有三清殿、真武殿、灵祖殿、三丰殿、斗姆殿、文武殿、七星殿、吕祖殿、慈航殿、玉皇殿、财神殿、藏经楼等13座殿堂以及斋堂、客堂、经堂、戏台、戏楼、丹房等。这些殿堂多仿我国庭园式样,悬山穿斗,飞檐翘角。另有古涂洞、三峰洞、纯阳洞、石猴洞、三圣洞、燃灯洞散落其间。 沿古川黔大道,约登240余级至老君坡,再折向庙前石梯,上427步就到了山门月台。在月台处有高耸的石碑坊,正中额龛托出太极图和“太极宫”三字。左右镌刻“紫府”、“丹台”,象征此处是一座神仙洞府。
进入山门后首先是灵官殿,供奉道教护法王灵官,又称王元帅。因为是护法神,自然是威风凛凛,显示出镇妖降魔的威严。两旁各有厢廊一列,左厢底署为“云中白鹤”,塑有南极仙翁骑白鹤,右厢底署为“函谷青牛”,塑有李老君骑青牛。两厢侧各有台阶,可以上达正殿——三清殿。 三清殿始建于明代,现存的殿堂则是清乾隆四年(1739)重建,石木结构。殿内供奉的造像,中为太上老君,左右分别为南极长生大帝和北极紫微大帝。三清殿的两侧有客堂、回廊、钟楼,均为木结构建筑。 由钟楼右侧上山,是明代石刻殿,殿内存有“吕洞宾太湖悟道”、“真武祖师赠剑石刻”等浮雕,石刻神像旁皆镌有诗偈。石刻殿左右分别是五路财神和魁星,是人们求财与求学上进的地方;殿前方是一个空坝,延伸过去便是道长们修行悟道的丹房。
拾级而上,就到了真武祖师殿。祖师殿是以洞为殿,原为古涂洞,后扩凿成宫殿式。古涂洞是老君洞道观最古老的洞室之一,最初祀奉治水英雄大禹,后祀奉太上老君,清代改祀真武祖师。因真武祖师位在北方,北方主水,殿内有一口井,井水又称药王水,据说饮之疗疾,并能给人带来幸福吉祥,前来朝拜的香客皆喜取水治疾和祈福。
从真武祖师殿再向上便是玉皇楼。玉皇楼始建于明代成化年间,后完全毁坏,现存楼宇为现代重建的三楼一底的仿古建筑,飞檐翘角,巍峨壮观。登上顶楼,山城风光尽收眼底。玉皇楼边有一石洞,传说是李老君看南北二斗下棋处。 出玉皇楼便是南天门,此为传说中人仙分界之处。下天梯则至黄鹤亭,依次是吕祖殿、财神殿、慈航殿。而具有老君洞道观特色的洞室散布于山中,有老君洞、三丰洞、纯阳洞、涂洞、石猴洞、仙源洞、三圣洞、燃灯洞、骊山老母洞等9座。其中老君洞位于慈航殿左侧上方,洞在峭岩中间,上下俱隔数丈,葛萝塞径,松针蔽途,只有在晴天时才能用长梯攀登。而游石猴洞,初是一片漆黑,摩壁接踵前进,渐露微光,转弯后才豁然开朗。 17、兰州市白云观 全国名为白云观的道观很多,较著名的有:北京市白云观、上海市白云观、重庆市綦江白云观、河南省孟津白云观、湖北蕲春县仙人台白云观、陕西省佳县白云山白云观、甘肃省临夏白云观、甘肃省兰州白云观、山东淄博市博山区白云观和湖北荆门市白云观。其中兰州白云观专门祀奉吕祖吕洞宾,所以又叫吕祖庙。位于兰州滨河中路南侧,东邻中山桥,背依马衔山余脉,面对滔滔黄河。白云观系西北地区道教十方丛林,据史料记载,始建于清道光十六年(1836),距今已有175年的历史。古代兰州著名的三观之一。现为市属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甘肃省和兰州市道教协会所在地。
据陈镰《白云观碑记》载:白云观始建于清道光十六年(1836),由陕甘总督瑚松额捐俸修建。兰州白云观原有上观、下观之分,上观原址在郊区崔家崖极寿山,20世纪50年代修建兰新铁路时被全部拆除。现在人们所说的白云观,即指下观,与黄河北岸著名的丝绸古道金城关遗址遥相对峙,二者之间一段黄河水流波涛汹涌,这就是有名的“白马浪”。黄河在兰州上游波平浪静,到了这里却白浪滔滔,因此而得名。相传明末清初吕祖显灵于黄河之上,留仙迹曰“白马浪”兰州民众在此修建吕祖庙以祀奉。道光年间,兰州乡绅道教信士纷纷上书陕甘总督瑚松额,请求扩建吕祖庙,以“栖仰”吕仙之“灵”。瑚松额遂让风水先生择地建祠,选中“城西北隅,大河之浒,辟地树宫”,即今白云观所在地。命名“白云观”,专事奉祀吕洞宾。因此,白云观又名吕祖庙。白云观正式列入国家祀典,成为清代兰州地区规模宏大、建筑完整的道教十方丛林。 兰州白云观经过晚清和民国年间的衰落破败和文化大革命中毁灭性的破坏后,近二十年来已重新勃发生机,已成为荟萃十方全真道士和联络全省正一派道士,以及信教群众开展宗教活动的中心场所。同时,也是海内外道教信徒及游人观光朝拜交流的著名道观。近年曾先后接待过美国、日本、新加坡等国的参观团和港澳台地区同胞的参访朝拜及文化交流活动。每年来这里敬神参观的香客游人达20余万人次。
白云观坐南面北,前临黄河,原建筑由东、中、西及后四部分建筑组成,呈中轴线对称布局,有牌坊、戏楼、钟鼓楼、过殿、大殿、启圣殿、东西道院、东西云水堂;启圣殿后还有结构精巧的八仙阁、潇洒轩、鹤鹿亭、聚仙亭、四照亭拱卫;再后有聚仙楼、飞仙桥、来仙轩等建筑,宏伟壮观,共占地面积30亩。各种殿堂、亭阁、回廊、道舍等建筑及整个布局,皆具有明显的清代建筑风格,后屡遭破坏,大部分殿堂房舍今已无存,今仅存三座大殿和钟鼓楼阁及戏楼。1986年11月,白云观归还市道协。市道协和白云观多方筹资先后维修了前殿、中殿、后殿、钟鼓楼、古戏楼(山门),维修面积900平方米。另外,重建仿古式三层综合楼、东西配殿、单房、斋堂、焚纸炉、东西厢房、建筑面积共1746平方米。同时,重塑神像29尊、铜铸神像7尊、购置石狮一对。观内现存古树国槐7棵,似北斗之星错落有序。1997年兰州市人民政府将这7颗国槐作为重点古树名木挂牌保护,成为全城仅有的一处名胜道观与古树名木融为一体的景点。 今日的兰州白云观一进山门是灵官殿。灵官殿后便是吕祖殿。吕祖殿是白云观仅存的清代三大殿之一,原为白云观过殿,建筑面积280平方米。重建后改成主殿吕祖殿,飞檐卷顶、四角高翘、悬梁起斗、明柱殿堂,造型雄伟。正中供的是吕祖,两边供的是全真七子,正殿的背面供的是救苦爷。第二进大殿为玉皇殿,供奉的是玉皇上帝、天皇大帝、紫微大帝、长生大帝、后土大帝及传言金童、侍香玉女、药王孙真人。第三进大殿是三清殿,供奉三清:元始天尊、灵宝天尊和道德天尊。三清殿建筑面积240平方米。殿堂彩绘雕塑庄重古朴。
观内东西两侧是配殿三官殿、三法殿,均系清代建筑,建筑面积各120平方米。东配殿为三法殿,塑像七尊:雷祖、天师、真武大帝、关圣帝君、二郎真君、两位仙童;西配殿为三宫殿,塑像七尊:天官、地官、水官、文昌、紫阳真人、两位仙童。 观内的戏楼也是清代建筑,是兰州市仅存的一座古戏楼,但见飞檐翘角、脊寿卷顶、雕梁画栋,蔚为壮观。戏台口朝南,松木地板结构,与山门联结一体,明柱悬梁,山门在下,戏台在上,建筑造型别致,有较高的文物观赏价值。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