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著名家教选介(六):郑板桥家书(5)
http://www.newdu.com 2016-08-29 国学网 陈友冰 参加讨论
五、潍县寄舍弟墨第三书 【原文】 富贵人家延师傅教子弟,至勤至切,而立学有成者,多出于附从贫贱之家,而已之子弟不与焉。不数年间,变富贵为贫贱:有寄人门下者、有饿莩乞丐者[1]。或仅守厥家[2],不失温饱,而目不识丁。或百中之一亦有发达者,其为文章,必不能沉著痛快,刻骨镂心,为世所传诵。岂非富贵足以愚人,而贫贱足以立志而浚慧[3]乎!我虽微官,吾儿便是富贵子弟,其成其败,吾已置之不论,但得附从佳子弟有成,亦吾所大愿也。 至于延师傅,待同学,不可不慎。吾儿六岁,年最小,其同学长者当称为某先生,次亦称为某兄,不得直呼其名。纸笔墨砚,吾家所有,宜不时散给诸众同学。每见贫家之子,寡妇之儿,求十数钱,买川连纸钉仿字簿[4],而十日不得者,当察其故而无意中与之。至阴雨不能即归,辄留饭;薄暮,以旧鞋与穿而去。彼父母之爱子,虽无佳好衣服,必制新鞋袜来上学堂,一遭泥泞,复制为难矣。夫择师为难,敬师为要。择师不得不审,既择定矣,便当尊之敬之,何得复寻其短?吾人一涉宦途,既不能自课其子弟。其所延师,不过一方之秀,未必海内名流。或暗笔其非,或明指其误,为师者既不自安,而教法不能尽心;子弟复持藐忽心[5]而不力于学,此最是受病处。不如就师之所长,且训吾子弟不逮[6]。如必不可从,少待来年,更请他师。但任期内的节日贺礼和日常待遇,一定要记住不可偏废。 又有五言绝句四首,小儿顺口好读,令吾儿且读且唱,月下坐门槛上,唱与二太太、两母亲[7]、叔叔、婶娘听,便好骗果子吃也。 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 【注释】 [1]饿莩(piǎo):饿死之人。语出《孟子》:“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2]仅守厥家:仅仅能保全其家(谈不上治国平天下)。厥(jué):其,他的。 [3]浚慧:才智出众。“浚”,深挖,这里是特别、非常之意。 [4]川连纸钉仿字簿:用川连纸装订成供小学生临摹字帖的簿本;川连纸,我国早期手工制作的纸张之一。以麻类纤维为原料,纸色灰白,强度甚高。以前曾作书画用纸。后来则用于包装物品,编织纸绳、纸带,,其制法早已失传。因产于四川,故称川连纸;仿字簿,用来临摹字帖的练习簿。 [5]藐忽心:心里藐视、看不起。 [6]不逮:不及、不如之处。 [7]两母亲:郑板桥于康熙五十四年(1715)二十三岁时娶夫人徐氏,生有一子儿女,子早夭。雍正九年(1731),板桥三十九岁时徐夫人去世。六年后乾隆二年(1737)娶妾饶氏。乾隆九年(1744)饶氏生子,取名郑麟。信中所说的母亲之一。不知另一母亲所指为谁? [8]“二月卖新丝”四首诗:第一首“二月卖新丝”作者为唐代诗人聂夷中,诗题为《咏田家》。聂夷中字坦之,河东人,一说为河南人。咸通十二年(871)登第,官华阴尉。到任时,除琴书外,身无余物。其诗语言朴实,辞浅意哀。不少诗作对封建统治阶级对人民的残酷剥削进行了深刻揭露,对广大田家农户的疾苦则寄予极为深切的同情。第二首“耘苗日正午”(应为“锄禾日当午”),作者为唐代诗人李绅,《悯农二首》之一。李绅(772~846),字公垂,无锡(今属江苏)人,唐宪宗元和年间进士。历任浙东观察使、河南尹、汴州刺史、宣武军节度使、宋毫汴颖观察使,直至拜相,任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尚书右仆射门下侍郎,封赵国公。李绅同情民生疾苦,是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之一。第三首“昨日入城市”的作者是宋代诗人张愈,诗名《蚕妇》。生卒年不详,北宋文学家。字少愚,又字才叔,号白云先生,益州郫(今四川郫县)人,祖籍河东(今山西)。屡举不第,因荐除秘书省校书郎,愿以官改授其父而自隐于家。文彦博治蜀,为筑室青城山白云溪。著有《白云集》,已佚。第四首“九九八十一”见南北朝梁朝宗懔(约501~565)撰的《荆楚岁时记》中,山西晋县的《数九歌》。但最后一句“才得放脚眠,蚊虫蚤虱出”荆楚岁时记》为“才要伸脚睡,蚊虫噶虱出”。 【翻译】 富贵人家将请老师教孩子的事看得很重,但孩子能学有所成的,反而多是贫贱人家的孩子,那些富贵人家的孩子并不在其中。不要数年时间,就从富贵变为贫穷:有失去家业寄人门下的,有饿死的、变成乞丐的。即使有的能守住家产,做到温饱,大字也不识一个。或者其中有百分之一能够有所成就,但他写出的文章,也一定不够深沉、痛快淋漓,让人读后能刻骨铭心,广为传颂。这难道不是富贵让人变得愚蠢,贫穷则让孩子能从小立志变得聪明智慧吗!我做的官不大,但我的孩子也算是富贵子弟,他今后成败如何,我已经置之不论,惟愿他跟在一些优秀孩子的后面学有所成,这是我最大的愿望。 至于如何延聘老师,对待同学,也不可不慎重。我的儿子现在六岁,在同学中年龄最小,对同学中年龄较大者当教他称某先生,稍小一点的也要称为某兄,不得直呼其名。笔墨纸砚一类文具,只要我家所有,便应不时分发给别的同学。有的贫家或寡妇子弟,连买纸钉做写字本的钱都没有,应当体谅他们的难处并热情地帮助他们。如果遇到雨天不能马上回家,就挽留他们吃饭,若天太晚,要把家中旧鞋拿出来让他们穿上回家。因为他们的父母疼爱孩子,虽然穿不起好衣服,但一定做了新鞋新袜让他们穿上上学,遇到雨天,道路泥泞不堪,鞋袜弄脏,再做新的就非常困难了。选择老师比较困难,而尊敬老师则更加重要。选择老师不能不审慎,一旦确定了,就应当尊敬他,哪能再查看他的缺点。像我们这些人,一进官场,就失去了教育孩子的机会。为孩子聘请的老师,不过是某一地方的优秀人才,未必是国内外知名人士。若有人暗中讥笑老师讲的不对,有的学生当众指责老师所讲有错误,这样,会使老师内心惶惶不安。自然不会尽心尽力地教育学生。孩子们如果再有蔑视老师的想法而不努力学习,这就是最令人头痛的事了。与其如此,不如以老师的长处,来教育弥补孩子们的不足。如果老师水平太差,不能胜任,也要等,到来年再另请高明,而在老师任期之内,一切礼节待遇,一定不可随意废弃。 又有古人写的四首五言绝句,小孩子读起来顺口好记,让我的孩子边读边唱,唱给二太太、两位妈妈和叔叔、婶婶听。读好了说不定他们还会赏他一些果子吃。 早春二月蚕还未结茧,就提前支取了卖蚕丝的钱,五月稻谷还未抽穗,就提前预支了卖谷子的钱。这就像挖自己的心头肉,就补眼前的小疮痛。 锄禾是正当中午,热汗滴落在长着禾苗的土地上。有谁知道碗中的米饭,一粒一粒都来之不易! 昨天到城市里去,回来时泪流满襟。因为那些穿着蚕丝制成的绫罗绸缎的人,没有一个是我们这些养蚕的人! 过了九九八十一天,寒冬结束立春了,我们这些穷人无需再忍冻受寒。总算不要缩成一团伸开手脚睡一觉了,但蚊虫、跳蚤、虱子又来叮咬让你不得安眠了。 【简评】 此信写于潍县任上,时间大约是乾隆十四年(1749)。雍正九年(1731),板桥三十九岁时妻子徐夫人去世。六年后的乾隆二年(1737)在扬州得江西程羽宸资助,娶妾饶氏。乾隆九年(1744)饶氏生子,取名郑麟。到写此信的乾隆十四年,孩子六岁,已在家塾中读书。 信中嘱咐家中主政的堂弟郑墨,如何去尊师重教,如何对待孩子的同学。郑麟为板桥五十一岁所得,可谓老年得子。当年徐夫人曾生育儿女一子,其子惜早夭,因此其子得来更属不易。郑麟入塾时板桥已五十七岁,但信中对孩子并无溺爱,要他知道稼穑艰难,要尊重老师、尊重学长,尤其是要同情关爱贫穷人家的同学,接受富家子弟多无出息的历史教训。 从信中叮嘱的细致入微、无处不在来看,板桥对这个老年得子并得之不易的孩子是怜爱的,如教导他对“同学长者当称为某先生,次亦称为某兄,不得直呼其名。纸笔墨砚,吾家所有,宜不时散给诸众同学”,而且“当察其故而无意中与之”,避免对方产生接受施舍的误解,也避免助长孩子的骄矜之气。又如“至阴雨不能即归,辄留饭”并送一双“旧鞋”让他穿回去。因为穷人家做一双新鞋不容易,如果让因雨的孩子穿着家中做的新鞋回去,弄脏、弄坏了,就无新的可穿了。可见郑板桥并非不爱这位老年得来之子,只不过像《战国策》中的触龙劝说赵太后那样:“父母之爱子,为之计深远”。 鲁迅也是老年得子,朋友讪笑他太怜爱孩子,他写了一首《答客诮》:“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知否兴风狂啸者,回眸时看小於菟”。可以“横眉冷对千夫指”,也可以“俯首甘为孺子牛”。看来,郑板桥和鲁迅的心是相通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