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简介
《老子注》二卷,旧本题河上公撰。晁公武《读书志》曰:太史公谓河上丈人通《老子》,再传而至盖公。盖公即齐相曹参师也。而葛洪谓河上公者莫知其姓名,汉孝文时居河之滨。侍郎裴楷言其通《老子》,孝文诣问之,即授《素书道经》。两说不同,当从太史公云云。案晁氏所引乃《史记·乐毅列传赞》之文,叙述源流甚悉。然《隋志·道家》载老子《道德经》二卷,汉文帝时河上公注,又载梁有战国时河上丈人注《老子》经二卷亡。则两河上公各一人,两《老子注》各一书。战国时河上公书在隋已亡,今所传者实汉河上公书耳。明朱东光刻是书,题曰秦人,盖未详考。惟是文帝驾临河上,亲受其书,无不入秘府之理,何以刘向《七略》载注《老子》者三家,独不列其名?且孔颖达《礼记正义》称马融为《周礼注》,欲省学者两读,故具载本文,後汉以来,始就经为注。何以是书作於西汉,注已散入各句下?《唐书·刘子玄传》,称《老子》无河上公注,欲废之而立王弼。前此陆德明作《经典释文》,虽叙录之中亦采葛洪《神仙传》之说,颇失辨正,而所释之本则不用此注而用王弼注。二人皆一代通儒,必非无据。详其词旨,不类汉人,殆道流之所依托欤?相传已久,所言亦颇有发明,姑存以备一家可耳。
河上公老子道德经,东莱先生吕祖谦重校正
先据四部丛刊影印常熟瞿氏铁琴铜剑楼藏宋刊本録原文,再据王卡点校《老子道德経河上公章句》(中华书局1993年8月版)録校语,但王氏所校并未全録,仅録有关文义者。王氏所用底本为影宋本。即四部丛刊影印常熟瞿氏铁琴铜剣楼藏宋建安虞氏刊本。此本注中原含有王弼注与唐玄宗注,王氏校理时除去。
目录
正文
- 提要
- 體道第一
- 養身第二
- 安民第三
- 無源第四
- 虛用第五
- 成象第六
- 韜光第七
- 易性第八
- 運夷第九
- 能為第十
- 無用第十一
- 檢欲第十二
- 厭恥第十三
- 贊玄第十四
- 顯德第十五
- 歸根第十六
- 淳風第十七
- 俗薄第十八
- 還淳第十九
- 異俗第二十
- 虛心第二十一
- 益謙第二十二
- 虛無第二十三
- 苦恩第二十四
- 象元第二十五
- 重德第二十六
- 巧用第二十七
- 反朴第二十八
- 無為第二十九
- 儉武第三十
- 偃武第三十一
- 聖德第三十二
- 辯德第三十三
- 任成第三十四
- 仁德第三十五
- 微明第三十六
- 為政第三十七
- 論德第三十八
- 法本第三十九
- 去用第四十
- 同異第四十一
- 道化第四十二
- 偏用第四十三
- 立戒第四十四
- 洪德第四十五
- 儉慾第四十六
- 鑒遠第四十七
- 忘知第四十八
- 任德四十九
- 貴生第五十
- 養德第五十一
- 歸元第五十二
- 益證第五十三
- 修觀第五十四
- 玄符第五十五
- 玄德第五十六
- 淳風第五十七
- 順化第五十八
- 守道第五十九
- 居位第六十
- 謙德第六十一
- 為道第六十二
- 恩始第六十三
- 守微第六十四
- 淳德第六十五
- 後己第六十六
- 三寶第六十七
- 配天第六十八
- 玄用第六十九
- 知難第七十章
- 知病第七十一
- 愛己第七十二
- 任為第七十三
- 制惑第七十四
- 貪損第七十五
- 戒強第七十六
- 天道第七十七
- 任信第七十八
- 任契第七十九
- 獨立第八十
- 顯質第八十一
老子河上公注
作者:河上公
类型:道家类